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太平街为例
    许春晓, 郭思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152-168.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7
    摘要311)   HTML10)    PDF (6607KB)(107)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特征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本研究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数据为主,网络平台相关数据为辅,对商铺业态分类,从多个视角透视街区业态特征,运用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探讨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历史文化街区商铺业态类型可优化为餐饮、购物、住宿、游览娱乐和其他5个大类15个中类;(2)业态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商铺面积规模的插花分布现象和业态两两组合的多样化特点,业态垂直空间分布由低层向高层表现出商铺数量、业态种类递减,商铺面积规模递增,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的态势;(3)业态空间集聚表现出街巷入口、尽头的垂直分布集聚和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4)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显著影响业态类型,饮品、小吃、服装、特产、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特产、饰品、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服装、娱乐类型业态布局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
    翟淞, 吕宁, 李烨, 房俊晗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848-86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9
    摘要273)   HTML18)    PDF (5030KB)(84)   

    旅游线路受供需双方旅行成本、旅游者体验感和目的地交通的影响。传统旅游线路设计主要采用基于目的地之间空间距离的蚁群算法。本研究结合帕累托最优模型,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天气状况和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提出改进型蚁群算法的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方法。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进行检验,固定旅行时长,从空间距离、交通体验指数和游览体验指数(基于天气状况)角度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以多个旅游城市(景点)为对象的试验中,传统蚁群算法为了获得最短距离,大量牺牲了其他两项指数的优化;改进后的蚁群算法虽然增加了线路距离,但使旅游者获得了多项旅游体验,验证了帕累托最优模型下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计资本视角下大都市近郊区农民旅游创业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市怀柔区莲花池村为例
    王美艳, 王茂军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753-769.   DOI: 10.12342/zgstly.20220120
    摘要248)   HTML4)    PDF (10674KB)(30)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旅游是农民创业的热点行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旅游山村莲花池村为例,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及田野调研资料,基于扎根理论分析了农民旅游创业的行动逻辑及影响因素,建立了创业者特征、创业条件以及创业环境3个主范畴下农民旅游创业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是否旅游创业、是否存续的角度,讨论了农民旅游创业因素作用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1)农民旅游创业决策模型分为创业者与创业条件两个维度。其中,创业条件包括家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2)农民旅游创业存在女性化、年轻化趋向,家庭劳动能力、道路便捷性是进行创业的先决条件,家庭社交支出、创业者周围人群以及区域大环境是创业存续的促进条件;(3)农民旅游创业主导因素由个体因素转为外部社会化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场景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价值识别——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汤娟, 汪德根, 王莉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78-94.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3
    摘要213)   HTML4)    PDF (13170KB)(86)   

    消费转向下场景文化价值具备集聚创意人群、促进空间转型发展的功能。识别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街区空间活力提升、推动城市更新发展。本研究基于场景理论,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手段,在实证研究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识别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场景领袖魅力突出、传统要素凸显,形成迷人的本土化体验性空间;(2)历史文化街区场景文化价值可通过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等3大维度的25个指标进行识别;(3)历史文化街区场景舒适物涵盖自然景观、有形文化和消费娱乐设施等3类,其与环境氛围分别构成场景的“形”与“韵”,经由感知/认知、消费、个人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感”,即个体情感记忆,进而识别场景文化价值。研究通过场景文化价值识别过程丰富场景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定空间的应用,也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衡量其场景特征与规划定位之间的差异程度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府信任、新冠风险感知与居民旅游支持度——以旅游地社会责任为调节变量
    徐明月, 高俊, 王琦, 廖月娥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1-12.   DOI: 10.12342/zgstly.20220150
    摘要206)   HTML119)    PDF (1775KB)(127)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旅游地面临恢复旅游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居民作为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群体之一,其对旅游业的态度是影响旅游业恢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居民政府信任、新冠风险感知为前因变量,以旅游地社会责任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居民旅游支持度模型,并选取边境城市博乐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居民政府信任对旅游支持度有直接正向作用,也能通过降低居民的风险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2)旅游地社会责任对居民政府信任和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即居民旅游地社会责任感知会强化居民政府信任对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3)旅游地社会责任对居民政府信任和旅游支持度之间的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表明,政府信任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居民支持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旅游地社会责任会强化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旅游视角:山地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思维
    李立华, 周瑾, 雷若然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905-922.   DOI: 10.12342/zgstly.20220068
    摘要205)   HTML17)    PDF (1533KB)(98)   

    对工作旅游的忽视是山地旅游不能满足国际社会高期待的根本原因。根据纳坦·乌列利(Natan Uriely)工作旅游概念框架和希望旅游批判性转向的转化性旅游发展趋势,本研究认为,大游学(Grand Tour)既是现代工作旅游,也是现代山地旅游的起源,转化性旅游关注旅游者与目的地社区的共同学习和共同创造,凸显了山地旅游的工作旅游特征,对口援藏是一种中国山区独具特色的工作旅游类型。进而认为山地旅游具有五大工作性特征:地形条件导致的旅行艰苦性和情境压迫性、与政治结构和权力联系的文化性、与环境和文化多样性关联的创造性、基于个体动机的精神价值导向性、难于解释和理解的理论性。建议从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发展、红色旅游引领的价值化和精神化体验的创新发展、产业集群集聚高效融合的现代化发展、品牌声誉建设的开放发展4个方面,探索山地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性战略路径,并处理好休闲与工作、休闲旅游与工作旅游的统一性和互补性的一体二元性关系,从而为山地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超越单一产业思维的工作旅游新思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海洋旅游研究脉络、热点与展望
    刘佳, 纪晓萌, 刘贤明, 李煜轩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770-787.   DOI: 10.12342/zgstly.20220091
    摘要200)   HTML15)    PDF (10594KB)(48)   

    海洋旅游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类型,加强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是服务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性任务。本研究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619篇中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旅游研究脉络。研究发现,1992—2021年中国海洋旅游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起步探索、陡状攀升、波动回落”的变化特征,经历了以海洋旅游环境要素和资源价值评估为主的资源导向与孕育探索阶段(1992—2002年),以多元议题拓展和集成方法创新并重的产业导向与全面推进阶段(2003—2010年),以及同国家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实践应用不断丰富的战略导向与深化拓展阶段(2011—2021年);研究热点集中在海洋旅游理论内涵与研究范畴、资源开发与评价、社会与经济影响、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地开发与管理等5个方面。立足新时期中国海洋旅游理论发展与实践需求,未来应重视学科交互融合、技术手段集成和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同国家战略驱动、地方现实需求和行业实践发展的适配性,为推动中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了共同富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沈庆琼, 欧伟强, 钟晓燕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736-752.   DOI: 10.12342/zgstly.20220090
    摘要198)   HTML8)    PDF (1881KB)(147)   

    学界对旅游经济发展是否推进了共同富裕尚存在争议。文章运用中国199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采用地理和经济特征双重视角构造4种空间权重矩阵,考察旅游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均会对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空间效应产生影响,其中经济特征影响更大;(2)旅游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既提升了总体富裕水平,又具有“分好蛋糕”的共享效应,但目前“做大蛋糕”效应更强,而且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在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系数,呈倒“U”型的双门槛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要注重产业结构转型的合理化,避免产业空心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李辉, 武晓英, 周彬,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993-1006.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5
    摘要191)   HTML13)    PDF (4170KB)(94)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方法,分析了近30年国际民族旅游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国际民族旅游研究的热点经历了从概念界定到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再到民族旅游地社区响应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划分为探索、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地可持续性评价、民族旅游原真性研究、民族旅游政治化研究、民族旅游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旅游社区管理研究和民族旅游地文化管理研究六个方面。建议中国学界增强民族旅游研究的政策指向性、问题指向性和学术前瞻性,重点加强民族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和民族旅游地文化真实性、文化胁迫与文化韧性等研究,以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旅游研究学术话语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沿海地区传统渔村产业转型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简劲松, 林明水, 刘丽华, 虞虎, 刘畅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861-87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4
    摘要187)   HTML6)    PDF (2647KB)(113)   

    产业转型是传统渔村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过程,也是实现渔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受乡村统计数据不足的长期影响,传统研究通常采用居民收入构成等指标间接衡量乡村产业转型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乡村产业转型理论,采用企业属性数据构建传统渔村产业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沿海地区22个渔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渔村产业转型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89—2020年,福建省传统渔村产业转型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各阶段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无主导产业型渔村逐步消失,且渔村主导产业呈现逐级递进特征;按产业转型特征划分,约60%的渔村属于待转型,已转型渔村占比仅为31.8%,未转型渔村面临难转型的困境;传统渔村产业转型主要受资源(渔业资源)和市场(人口规模)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政策因素的强化和环境因素的优化也有利于推动渔村产业进一步转型。本研究结论可为沿海地区传统渔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海岸带A级旅游景区百度关注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晗, 丁志伟, 刘卓林, 张希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814-83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60
    摘要181)   HTML5)    PDF (12640KB)(49)   

    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岸带A级旅游景区百度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索海岸带旅游景区网络软实力的差异及其与旅游景区实体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呈现“双核并进”格局并在江浙沪形成“众星捧月”态势。低、较低关注度旅游景区占比高达95%且低值连绵分布状态明显,高关注度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和渤海湾。(2)空间关联类型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仅以渤海湾和江浙沪为中心形成双核集聚态势。高低集聚数量少且主要在高高集聚区附近,体现出局部的极化效应。(3)与实体旅游经济对比,两者吻合度整体较高,但百度关注度下的集聚能力更强且局部核心区有明显收缩,反映网络空间的极化与倍增效应。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近期多数旅游景区进行网络化转型且注重运营水平的提升,渤海湾和长江入海口旅游景区表现突出,辽宁省东部与福建省次之,其他地区效应不明显。(4)从影响因素看,实体建设水平与短视频推广是核心影响因素,游客评价与舆论扩散的耦合效应有较大影响,而交通、通讯、区位等基础因子则作用不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乔桂强, 林心瑜, 逯清扬, 周彬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874-888.   DOI: 10.12342/zgstly.20220134
    摘要177)   HTML9)    PDF (2821KB)(94)   

    休闲渔业是“失海”渔民生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探究由“渔”转“游”的生计转型,对重构“人-渔”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推拉理论模型和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分析象山县“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探讨渔民如何基于自身生计资本选择转型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渔业生计模式中自然资本功能变化、人力资本变迁、物质资本升级更迭、文化资本失效形成的推力和旅游生计模式中政策性便利、工作环境改善、家庭关系优化、海洋情结维护形成的拉力是“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主导影响因素;“失海”渔民生计资本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心理资本,其中,“心理资本”缺位是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重要障碍;依据生计资本占有类型与数量,“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表现为回避型、尝试型、专注型和变革型4种应对策略。本研究拓展了生计资本理论应用场景,验证了“失海”渔民通过旅游实现生计转型的可行性与独特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体验价值增值路径分析
    曾梅玲, 沈苏彦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128-137.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1
    摘要172)   HTML4)    PDF (5527KB)(117)   

    游客体验及其体验价值是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小红书App分享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照片为研究数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提取照片隐含的价值要素,并基于凝视心理活动分析框架构建游客体验价值的增值路径。研究表明:(1)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价值体现在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3个层级;(2)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通过游览体验和视觉选择两条路径实现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增值,进而间接提升其功能价值;(3)节庆活动、文化演艺活动和娱乐体验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享乐价值直接相关,符号价值则主要通过打卡和探店等行为提升社会声望价值,游客视觉选择的网红符号形象强于历史文化符号。基于此,研究从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三方面为历史文化街区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提升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特征与路径——基于符号学视角
    王群, 许婧, 袁宏瑞, 范习平, 黄从慧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138-151.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0
    摘要171)   HTML3)    PDF (4163KB)(179)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地旅游区空间聚散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麻学锋, 张艳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923-937.   DOI: 10.12342/zgstly.20220001
    摘要169)   HTML10)    PDF (7192KB)(42)   

    以典型山地旅游区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0—2019年为研究时段,综合运用熵权法、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场强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武陵山片区旅游地交通可达性格局、空间聚散效应特征及内在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片区初步形成以南部怀化市为中心,“V”字形向西、向北递减的交通可达性格局,各市(区)旅游综合实力指数总体保持小幅波动式增长,片区内部发展差距缩小;(2)片区空间聚散效应格局由研究初期的“孤岛式”演化成“多核心”环状发散格局,初步形成以点带面的协同发展模式;(3)片区旅游空间聚散效应格局核心影响因子由人口流动转变为交通条件,二者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片区聚散效应格局,推动片区实现动态化均衡发展。本研究可为巩固区域旅游扶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科学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
    张广海, 刘二恋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788-80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3
    摘要163)   HTML6)    PDF (2417KB)(57)   

    推动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旅游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分析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生态环境质量将上升0.302%,邻近省份将上升0.139%;(3)旅游绿色发展与第三产业、科技支出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但与第二产业、人口数量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为实现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转型发展,应重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及科技水平提升,促进污染排放整体下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障碍和战略路径
    郭强, 张志文, 陈小兰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801-813.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7
    摘要156)   HTML5)    PDF (3070KB)(46)   

    旅游业快速增长带动了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研究构建了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动态匹配分析框架,识别产业发展的个性障碍、探讨共性障碍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并厘清障碍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战略路径构造来移除或者克服这些障碍。研究认为:(1)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存在其个性化障碍,其与装备制造业的共性障碍也存在其个性化表现形式。(2)障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的子系统,从高层级到低层级,两两之间存在匹配扭曲障碍。高层级的子系统存在障碍使其阻碍低层级子系统的发展,而低层级子系统存在障碍使其不能适应高层级子系统的发展及其管理者刻意行为。(3)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应该实施以下产业发展战略。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提供“区域集中化”的战略路径支持。其次,产业可以进行“成立行业协会-争取政策支持”“成立产业联盟-完善产业链”和“培育主导企业-打造区域品牌”的战略路径引导。最后,企业原有的“低成本战略路径”应该转换为“产品差异化战略路径”“技术创新战略路径”和“资本聚焦战略路径”。研究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效率,并为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驱动下玉龙雪山景区人地关系演化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王娟, 明庆忠, 覃纹, 王世金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964-976.   DOI: 10.12342/zgstly.20220067
    摘要154)   HTML5)    PDF (3615KB)(58)   

    旅游驱动山地景区社会、经济、环境等人地关系要素不断变化,影响景区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构建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旅游驱动力为主要指标的山地景区人地关系演化评价体系,探讨玉龙雪山景区人地关系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旅游驱动下的玉龙雪山景区人地关系演化可分为前旅游、旅游早期发展和旅游有序发展3个阶段。前旅游阶段旅游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不明显,人地关系的制约因素为山地自然环境;旅游早期发展阶段旅游驱动作用逐渐明显,景区人地关系发生较大异化,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环境受到一定破坏;旅游有序发展阶段旅游成为景区发展的主导力量,不断驱使“景”“社”共同发展,人地关系走向协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山地景区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表征,“旅游业反哺农业”举措是景区人地关系演化趋向和谐的关键。研究丰富了山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状态和效应评估方法,为旅游地人地关系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案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岛民宿聚落地方意象系统建构研究——基于厦门鼓浪屿的扎根理论分析
    陈晖莉, 许海烽, 邓小荣, 伍世代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889-901.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1
    摘要150)   HTML8)    PDF (1873KB)(57)   

    民宿聚落地方意象反映了旅游者对民宿聚落地方性的总体认识。遵照消费者对地方性“期望-体验-感知-心象”意象系统的建构逻辑,本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研究案例地,从民宿消费网络评论、游记等文本中提取关于地方性的内容,结合深度访谈资料,分析海岛民宿聚落地方意象系统的建构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海岛民宿聚落地方意象系统的建构贯穿消费者进入民宿聚落消费前的地方期望、消费中的地方体验与消费后的行为意愿全过程,消费者情感因其消费阶段的不同,呈现积极情感、中性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不同变化。消费者经历地方期望和地方体验之后形成对民宿聚落的综合性地方感知,再经主观逻辑演进为三大民宿聚落心象系统。本研究基于区域整体性和地方性视野,探讨民宿聚落消费的地方意义,对于海岛民宿聚落的高质量发展、消费者个性化体验增强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20年国家科研基金旅游类项目分析及趋势探讨——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例
    李亚娟, 欧阳辰星, 许阳艳,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721-735.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9
    摘要149)   HTML147)    PDF (12649KB)(71)   

    基金支持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科发展迅速与基金支持方向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的1999—2020年的旅游类立项项目为数据来源,分析资助项目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项目领域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聚焦地球科学与管理科学领域以及民族问题、应用经济和管理学领域。(2)项目类别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区项目和青年科学项目资助数量于2012年之后呈持续平稳态势,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数量趋增,其中,重点项目数量增幅最为明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数量总体表现为“多峰值”态势,青年项目资助量低于一般项目的半数,重点项目于2012年之后资助数量逐渐增多。(3)项目主题上,主要涉及旅游影响、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旅游空间研究和旅游者研究5项内容,其中,旅游影响研究受资助比例最高。建议未来可对双循环格局下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双碳目标下的旅游建设、后疫情时代下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业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旅游可持续等研究方向予以重视和倾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跨行政区旅游目的地的典型开发模式与协同发展经验——基于合作成熟度视角
    谢婷, 万晓萌, 蒋依依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1038-1052.   DOI: 10.12342/zgstly.20220138
    摘要146)   HTML9)    PDF (4376KB)(57)   

    各自为政的“属地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跨行政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诉求和游客消费需求。本研究以“案例选取-模式总结-发展建议”为研究主线,从合作成熟度角度,选取3个处于不同合作阶段的跨行政区的景区级旅游目的地进行分析,分别是处于成熟合作阶段的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开发模式为政府主导下的跨区域多元合作;处于破局起步阶段的武功山景区,开发模式为人大立法保障下的企业统一运作;处于尚待突破阶段的天堂寨景区,开发模式为浅层合作下的相互独立运营。研究还发现,成熟的跨行政区旅游目的地开发需要更高行政级别政府的顶层设计;大型战略项目驱动会显著增强区域间的合作意愿;区域协同立法是跨行政区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的创新手段;统一的品牌宣传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则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成熟化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研究
    方舒, 冯娟, 谢双玉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95-11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84
    摘要143)   HTML5)    PDF (2406KB)(132)   

    研究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市9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探讨了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并对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街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身份认同主要从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旅游发展要素、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旅游发展意向产生影响;依据身份认同强弱与旅游发展意向正负的交互组合,可将居民分为4种认同-意向类型:积极拥护者、传统坚守者、经济至上者和无为参与者;在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各异:在参与和巩固阶段街区,传统坚守者突出;在发展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占主导;在巩固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和无为参与者兼而有之,且二者冲突尤为激烈。最后,针对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型海岛游客与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以辽宁省长海县为例
    王辉, 郑小玲, 王亮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831-847.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0
    摘要141)   HTML4)    PDF (7630KB)(38)   

    旅游型海岛承担着生活和旅游的双重功能,明晰游客与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对海岛空间优化、基础设施配置等具有现实意义。辽宁省长海县是典型淡旺季分明的旅游型海岛,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和空间分析方法,分类刻画游客与居民活动行为模式及其活动-移动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受旅游淡旺季影响,海岛年内活动群体空间集聚区域明显分异,形成了旺季围绕景点、浴场等场所,淡季围绕家、村镇中心等场所的游客与居民时空间行为模式;(2)游客和居民活动行为的时空特征明显,游客出行频次更多,行为空间范围更广,大长山岛镇中心和广鹿岛镇中心是游客前往景点和浴场的集散地之一,也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集散地,是游客和岛民行为空间重叠区域,也是海岛共享度最高的空间。(3)游客时空间行为受行为目的、偏好和活动组合影响,居民时空间行为主要受社会角色、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影响,群体时空间行为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可针对旅游型海岛的基础设施空间优化配置、海岛社会空间效率提升、海岛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跨界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划分及治理模式
    朱建华, 龚悦, 董洁, 李文雅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1053-1066.   DOI: 10.12342/zgstly.20220080
    摘要137)   HTML10)    PDF (3958KB)(75)   

    跨界景区作为相邻政区间的交错区域,其内部一体化的旅游资源因客观存在的行政边界而被相对割裂,成为区域空间治理的特殊类型。研究以全国306个5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图数据和GIS空间分析研究得出:(1)中国现有69个跨界5A级旅游景区,整体呈现集聚型空间分布格局;(2)跨界景区可从开发目的、主体资源类型、边界尺度和跨界单元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类型跨界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存在明显差异;(3)跨界景区现有一方政府主导、多区治理、管委会治理和企业主导4类管理模式,不同管理模式既有阶段性特征也存在共有问题。最后基于不同空间尺度,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政区横向联系和企业统一经营3种具体整合路径,以期突破边界屏蔽效应,实现有效的区域旅游合作治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行政区划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王开泳, 王甫园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1007-1020.   DOI: 10.12342/zgstly.20220153
    摘要136)   HTML5)    PDF (4329KB)(55)   

    旅游区作为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功能性空间,受到行政区划设置和行政边界的明显影响。随着全域旅游推进和旅游地之间联系加深,统筹推进行政区划与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跨行政区旅游合作、跨界旅游区整合两个尺度分析了行政区划与区域旅游的耦合关系,并基于行政区经济理论、政区位势理论,提出受行政区经济的刚性约束效应,兼跨不同行政区的旅游区发展不均衡、管理不统一等现象难以得到及时解决。此外,由于行政区与旅游区界线的非耦合而造成多个旅游区发展的异质性人文界面,对旅游功能区发展、管理的支撑能力具有较大差异,因而造成旅游功能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和利益冲突,导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出现不和谐状态。据此,本研究提出今后需要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研究:行政区划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创新;行政区与旅游区不耦合的问题评估与成因;行政区与旅游区耦合的时空过程、效应与机理;行政区划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跨界旅游区的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利用下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符号意义与建构——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
    武欣蕊, 戴湘毅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111-127.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6
    摘要135)   HTML2)    PDF (17153KB)(39)   

    历史街区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印记,主要表征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过去40年,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改变了城市面貌,也影响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进程。历史街区一旦变成旅游景观,符号化就成为了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发展和空间重构的主导逻辑。本研究以前门大街为案例地,通过对马蜂窝网站中游客分享照片的检索和整理,利用符号学和扎根理论方法分析了旅游利用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符号的意义表达,并对此过程中的符号建构与解读机制进行剖析。本研究从主客体两视角出发,深化既有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前门大街通过指索符号、建筑符号、街道符号和商业符号共同表征这一空间。街道功能多样化和城市地位转变是符号建构与解读的具体语境,符号系统的建构存在多个权力主体,不同价值的符号其建构方式也有所不同。符号的解读需要旅游者的身体参与,当旅游地建构的符号与旅游者获得的符号存在一致性的时候,意味着文化景观符号意义被正确地接受和解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擘画海岛旅游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与生态健康评价》评介
    章锦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5): 902-903.  
    摘要128)   HTML3)    PDF (2426KB)(9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的理论探讨与动态评价研究——以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杨春宇, 洪焕州, 尤碧莹, 陈子远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3): 359-379.   DOI: 10.12342/zgstly.20230035
    摘要124)   HTML15)    PDF (7295KB)(69)   

    科学测度与审视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对促进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系统科学与公理性思维范式,尝试厘定了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内涵、性征及公理化定义,并以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样本,采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熵权法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研究发现:(1)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是指区域旅游生态系统在受到局部、可承受范围内的扰动时,通过自身正负反馈作用于整体,并通过系统调控机制进行调节与补偿,最终旅游发展与区域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理想状态;(2)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的基本性征是相对性与动态性,短期“振荡”与长期“周期”;(3)通过改进的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的公理化定义N=Te,可以判断出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的3种演化状态,包括均衡状态、超载状态及滞后状态;(4)2000—2020年,4个案例地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发展呈现不同时空演化特征、地域差异与规律;(5)旅游压力水平、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环境状态和旅游政策调控是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的共同影响因素。其中,旅游经济水平在各案例地、各年份中均是首要因素,旅游压力水平以及旅游环境状态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有所减小,旅游政策调控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风景道空间生产与优化
    路梦西, 王婷, 王甫园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1067-1079.   DOI: 10.12342/zgstly.20220155
    摘要121)   HTML4)    PDF (2148KB)(61)   

    跨行政区旅游空间治理是国土空间治理系统化、精细化转型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旅游风景道作为典型跨行政区旅游空间,其空间生产与治理优化研究可为线性旅游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刻画了旅游风景道空间特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表征、空间实践和表征空间三方面解构旅游风景道的空间生产机制。旅游风景道的空间表征表现为国家政策主导道路空间的快速旅游化再生产,“旅游风景道构想”权力结构分散使空间利用无序化,政区位势和“行政区经济”使旅游风景道建设管理碎片化。空间实践表现为旅游风景道通过纵向连接和横向外推营造休闲景观和旅游空间,形成旅游流和一般交通流的混合空间,带动沿线商业和旅游空间不均衡发育;表征空间表现为社区居民对空间表征结果的“大内化”与差异化抵制,旅游者在和交通运输人员争夺空间过程中减少使用旅游风景道。据此,本研究提出旅游风景道空间生产优化路径,包括:推进“旅游风景道构想”的权力结构协调与统一;促进旅游风景道区域效益的公平与正义;保障社区居民及旅游风景道使用者等空间主体的权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域视角下旅游地协同演化过程与机制——以新安江流域为例
    徐琳琳,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26-43.   DOI: 10.12342/zgstly.20220135
    摘要120)   HTML18)    PDF (8751KB)(85)   

    流域范围内旅游地之间的协同演化是一个复杂适应过程,其复杂性在外部环境快速变迁的情境下显著加剧。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以新安江流域为案例地探讨旅游地演化过程与协同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的旅游地协同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系统起步期(1978—1988年)、系统发育期(1989—2004年)、协同发展期(2005—2013年)以及调整优化期(2014年至今)。流域范围内的旅游地协同演化存在微观、中观、宏观3个尺度的共同作用:(1)微观层面,旅游地主体的自适应行为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表征为管理运营、市场营销、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模式分异;(2)中观层面,外部牵引力、原始动力、创新动力、支撑力量等共同推动系统的整体演化进程;(3)宏观层面,流域旅游地系统反映出从简单到复杂、混沌到有序、独立到集群的非线性演化特征。本研究结论可为流域范围内旅游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企业介入对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社会幸福感的影响
    李瑞, 邹渊海, 何景明, 殷红梅, 吴孟珊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977-992.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7
    摘要120)   HTML15)    PDF (2463KB)(59)   

    引入相对剥夺感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涉及社区参与、增权感知、去权感知、社会幸福感的结构模型,以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为案例地,实证分析企业介入对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社会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区参与对村寨居民的社会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增权感知与去权感知对村寨居民的社会幸福感分别具有显著正向与负向影响;(3)增权感知与去权感知在社区参与对村寨居民社会幸福感的影响中产生部分中介作用;(4)相对剥夺感负向调节增权感知与去权感知对村寨居民社会幸福感的影响。上述结论从社会幸福感角度深化了企业介入后社区参与程度与权力感知差异对村寨居民的社会心理状态的旅游影响,证实了企业介入后存在“社区参与→增权感知→社会幸福感”和“社区参与→去权感知→社会幸福感”两条影响村寨居民社会幸福感的路径,揭示了企业介入后权力感知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相对剥夺感的村寨居民中存在差异,为旅游地居民社会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企业介入后的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法》实施回顾与展望
    宋昌耀, 厉新建, 王学峰, 张辉, 宋瑞, 曾博伟, 谢朝武, 唐承财, 宁志中, 粟路军, 申海恩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2): 183-205.   DOI: 10.12342/zgstly.20230041
    摘要120)   HTML8)    PDF (994KB)(4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一部集促进法、监管法与交易法为一体的综合性立法,就保障和促进旅游业规范和高效运行做出了基本制度安排。以《旅游法》实施十周年为契机,从《旅游法》主要内容出发,围绕新形势与新业态、立体监管与专项深化、规划促进与景区规范、旅游者幸福感保障与私法改革路向等进行讨论,进而提出《旅游法》未来修订方向建议。研究认为:(1)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亟待优化。建议增加对旅游权利的阐释,推动立法精神向协同提升发展转变,完善相关配套与实施细则,以包容审慎原则关注旅游新业态发展。(2)从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多方式、多领域强化和优化旅游立体化监管。深化旅游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治理体制、在线旅游经营者的安全责任,加强旅游生态影响监管。(3)优化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体系,确立旅游用地与国家土地分类体系的适配原则。(4)研究制定《旅游景区条例》,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许可、景区开放法定程序、景区各主体的责任边界等问题。(5)建立满足旅游者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保障。从旅游地、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角度出发保障旅游者幸福感。(6)从标准化、软法配置、国际化方向探索解决旅游私法的可操作性弱、发展性差、地方性过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小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特征——以常德市武陵区为例
    王敏, 陈哲夫, 胡逸哲, 李棋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169-182.   DOI: 10.12342/zgstly.20220092
    摘要117)   HTML11)    PDF (10483KB)(50)   

    日常休闲活动是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研究以常德市武陵区为例,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按照需求-行为-设施分析思路,揭示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需求与供给的时空规律。分析发现:(1)益智和康体是城市老年人主要休闲活动类型,休闲活动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益智类平均时长最长,其次为康体类,公益类休闲活动的平均时长最短。(2)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10:00、15:00、19:00三个时间段,对应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居住区、附近街道和城市广场、公园等,活动空间半径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3)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以及建立在休闲活动需求上的闲暇行为与城市休闲设施供给总体空间匹配度较高,其中游憩类休闲活动与休闲活动设施的匹配度最高,其次是文化类活动,最后是康体类活动。据此建议,中小城市应进一步重视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需求-行为-设施供给三个层面之间的匹配,加强老年友好城市与社区建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域功能视角下旅游引导山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鲁山县为例
    张喆, 王灵恩,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13-25.   DOI: 10.12342/zgstly.20220144
    摘要117)   HTML7)    PDF (7242KB)(63)   

    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新动力,在城乡地域功能演化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山地丘陵地区在旅游业驱动下,多种地域功能交互重叠,构成了多类型复杂耦合空间,面临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抉择。本研究以河南鲁山县为例,探讨山地丘陵地区在旅游引导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发现:(1)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域功能正在从传统单一的“居住-农业非农业生产”向综合功能的“生态保障-居住-农业非农业生产-休闲文化服务”转变,多类型空间交互特征明显。(2)鲁山县由农业经济主导向旅游经济主导转变,可划分为旅游服务承接平台区、山地生态旅游发展区、特色林业旅游融合区、平原高效农旅融合区,进行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层级划分和产业方向优化。(3)发展策略应强调分层实施、分类引导,优化城乡利用空间,做好城乡地域分类引导,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研究成果为认识山地丘陵地区地域功能演化规律、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提供了科学案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时期乡村旅游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研究框架
    孙九霞, 王淑佳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2): 206-221.   DOI: 10.12342/zgstly.20230002
    摘要109)   HTML17)    PDF (3318KB)(90)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路径,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最闪耀的路径之一。在理论逻辑上,中国社会的制度理想和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当代中国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动因,由城到乡的规模化持续旅游流动成为推动介质,而乡村旅游互动促成城乡居民物质与精神的转化循环是推动路径的核心反应。然而在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仍面临乡村景观异化、经济效益低下、精神发展滞后、贫富差距加剧和持续动力不足等五方面的现实挑战。因此,乡村旅游研究需要转向涵盖城乡更大地理尺度、包容物质和精神富裕双重科学内涵、研究框架更为明晰的系统视角。本研究试图在乡村旅游流动联结的城乡地理空间和以乡村旅游互动划分的前台、后台基础上,以多元反应循环为主轴、以“投入-转化-产出-反馈”循环反应为工具,创新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研究的理论体系框架,包括核心研究问题域、扩展研究问题域和研究手段3个模块,以期促进未来乡村旅游与城乡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需求获得视域下云南省山地旅游景区发展效率测评
    田瑾, 明庆忠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949-96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4
    摘要107)   HTML2)    PDF (5648KB)(33)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代,从需求角度对旅游景区发展效率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决策参考。本研究以云南山地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以“需求获得”为着力点,对旅游景区发展效率进行类型划分和测评,并对其空间分布、时间演化、效率类型进行进一步阐释。结果表明:(1)城郊型旅游景区社会责任效率较高,经营特种业态的旅游景区供给效率较高,而旅游景区可持续效率普遍偏低;(2)空间上,供给效率和社会责任效率高值核分布区域为滇西北以及滇中区域,可持续效率则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格局;(3)时间上,可持续效率呈现较弱态势,但具备向好发展的潜力,而供给效率与社会责任效率则体现出一定疲软状态。以“需求获得”为视角探讨山地旅游景区发展效率,为旅游发展效率赋予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的时代含义,也为云南山地旅游景区乃至中国其他地方山地旅游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权视野下的旅游城市:从空间失衡走向均衡发展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6): 1021-1037.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9
    摘要99)   HTML2)    PDF (8843KB)(19)   

    分权化带来的要素资本的非均衡投入和路径依赖,影响着现阶段中国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三亚市等较为成熟的旅游城市表现尤为明显。本研究从分权化的视角剖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失衡发展的机制和表现,提出促进旅游城市均衡发展的优化措施,并以三亚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条块结构下的行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诱导了旅游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要素布局,带来利益主体获利机会缺位和旅游经济效益分配不均,从而导致旅游城市空间失衡局面的产生。实现均衡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利益诉求,重构旅游城市要素投入结构,优化旅游城市政府管理组织、地域功能空间和产业空间。三亚市旅游城市发展经历了行政分权、城市增权、功能强权、赋权创新4个阶段,分权化不断引导三亚城市发展从空间失衡累积转向为均衡消解,其中,引导城市-乡村-生态地域空间分类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自上而下分权化与市场化的纵横联系增益、自下而上产业联系和社区参与的价值共创共享,并通过多元机制促进融合-协同-创新的新路径尤为重要。本研究成果为认识和理解中国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空间分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养老旅游研究计量分析与主题述评
    胡安安, 黄荔桐, 王思琪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1): 44-61.   DOI: 10.12342/zgstly.20220141
    摘要99)   HTML4)    PDF (8240KB)(91)   

    养老旅游是集合“养老”和“旅游”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课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为了解中国老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最新趋势,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和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中国2006—2020年发表的292篇养老旅游重要学术文献,还原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过程,析出8个重要研究主题,并将这些主题划分为概念定义、产品特征与产业构成、消费需求/外部环境/行为偏好、社会效应、产业政策5大类。目前养老旅游产品特征与产业构成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次是产业政策,而针对概念定义、消费需求/外部环境/行为偏好、社会效应的研究尚不充分。养老旅游研究存在学术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一手数据较少、缺少落地可行的对策等情况。未来中国养老旅游研究可以从明确概念界定、拓宽理论视角、开展深度案例研究与一手数据分析、揭示消费者需求生成机制、探究中国养老旅游新特征等方面深入,在辨析养老旅游“现象是什么”与“为什么出现”两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为养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流域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马小宾, 章锦河, 孙怡, 周乐莹, 王培家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2): 237-251.   DOI: 10.12342/zgstly.20230012
    摘要97)   HTML7)    PDF (6210KB)(38)   

    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关系是科学解读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探究2010—2019年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时空关联特征和异速增长等级变迁过程。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和旅游规模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二者时空关联具有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上中下游存在流域间差异性和流域内差异性。(2)长江流域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纵向(时间)标度因子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异速增长关系以区域经济增速高于旅游规模增速为主;横向(空间)异速增长关系整体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异速增长等级演变具有“整体稳定,局部波动”的特征,其中上中游变化较大,下游较为稳定。(3)长江流域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异速增长等级变迁以负异速等级转化为正异速等级的向上转变为主,多数地区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异速关系揭示了区域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联系,为实现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工业遗产旅游拯救空心化地域——日本空知工业区的实践启示
    张译心, 刘健, 杜立柱, 野村理惠, 闫树睿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 (2): 342-35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99
    摘要96)   HTML3)    PDF (11006KB)(29)   

    传统工业地区的人口流失、空间闲置等空心化现象是一个世界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总结日本最大工业区——北海道空知工业区以工业遗产旅游应对空心化挑战的实践经验:应用“吸引-回馈”理论指导空心化工业区的遗产旅游开发和整体振兴计划;打造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提升空心化工业区的吸引力并促进经济复苏;组织开展工业遗产主题艺术活动和各类移居项目,减缓收缩工业区的人口空心化势头;挖掘和塑造工业文化特色,促进社区和游客对空心化工业区的文化认同;邀请游客参与环境改造,进而推动空心化工业区的城市更新。本研究认为,随着工业化程度提升和工业技术转型,中国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空心化地域数量不断增长,对此应集聚多方力量加快工业遗产认定及其体系建设,科学制定空心化工业区的更新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主题和开发模式,提升空心化工业区的吸引力以促进经济复苏;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创新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不断强化空心化工业区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以促进空心化工业区的遗产保护和更新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