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刘佳, 高峰, 张生瑞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44-65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67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67
    PDF全文 (3893) HTML (757)   可视化   收藏

    把握影响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以广西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携程旅行网北海银滩游客网络评论资料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包括5个主范畴和18个对应范畴的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复杂系统的决策实验和评估实验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模型构建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识别影响滨海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和环境、管理和保护、设施和服务、情感和成本价值构成了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重要维度,天气条件、海滩规模、海滩管理和保护、游客愉悦感、游客娱乐体验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是影响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促进我国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提升的相关建议。

  • 野生动物旅游
    王佳钰, 蔡静, 徐菲菲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5): 720-732. doi: 10.12342/zgstly.2021007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71
    PDF全文 (3472) HTML (740)   可视化   收藏

    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是野生动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动物伦理观出发,将网络评论作为数据源,运用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以及IPA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伦理取向野生动物旅游景区的游客具身性体验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不同的伦理取向会影响野生动物旅游景区的运营;(2)在具身理论视角下,野生动物旅游体验是一种涵盖身体性体验、情境性体验与感知性体验的多维、复杂性体验,呈现出三层六个维度的特征;(3)不同伦理取向的野生动物旅游景区因供给方面的差异,游客的体验存在着以感知性体验为主和以身体性体验为主的具身性结构差异。

  • 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卢嘉新, 甘萌雨, 林雅情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615-63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6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68
    PDF全文 (3307) HTML (528)   可视化   收藏

    休闲渔业是传统渔业和旅游休闲产业结合的产物,是旅游研究的分支,其在创新旅游发展方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CSSCI和CSCD中休闲渔业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计量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中国休闲渔业研究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和上升发展2个阶段,现已形成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局面,研究架构基本建立。发展路径研究在休闲渔业研究内容体系中占较大比重,而休闲渔业概念内涵、资源分类及评价、产品形式、发展效益、营销管理也是学者们涉猎的领域。最后,结合实际背景为中国休闲渔业研究提出5点启示:持续建构理论体系、结合国家战略政策、聚焦“人-渔”关系、关注休闲渔业绿色低碳视角、将发展性议题研究作为主线,以期推动休闲渔业理论体系更新,从而为休闲渔业政策制定和产业现代化提供更好的经验支持。

  • 研究综述
    林煦丹, 魏雷, 朱竑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498-51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4
    PDF全文 (3096) HTML (622)   可视化   收藏

    《地理学报》是刊载地理学研究权威成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该学科的特征、主题和发展态势。本文以《地理学报》刊载的旅游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图谱,可视化展现其主要学术力量、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及其时间演变过程,从而考察30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旅游地理学载文数量日益增多,主题呈现多元化。相关成果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起步转向、继承发展和综合发展的3个旅游研究阶段。同时,整体研究呈现向东部倾斜的趋势,且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亟待完善。未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促使旅游地理学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唐承财, 张宏磊, 赵磊, 杨媛媛, 魏歌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69-18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1
    PDF全文 (2980) HTML (3286)   可视化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深入探讨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居民出游意愿、场所空间容量、市场经营主体、旅游政策等供需关系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1)疫情对居民出游消费信心、意愿和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但潜在出游需求仍然存在。(2)疫情对旅游地空间环境造成较大物理和心理压缩,与旅游关联紧密的文化产业、娱乐业的生产空间容量也受到了间接影响。(3)疫情对旅游产业链、旅游市场主体经营等方面造成了全面且深远的影响。(4)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政策供给以“流动管制”和“行业纾困”并重为主。面对疫情的持续影响,建议着重从组织响应、空间响应和企业韧性3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旅游业应对能力,即:完善业外支撑、业内驱动、业界保障的三位一体组织响应体系;构建旅游目的地(点)-连结(线)-网络结构(网络)的三级协同空间响应机制;从企业组织、产品服务、管理和营销、市场品牌、员工心理等5个方面加强旅游企业韧性建设,以增强中国旅游业恢复发展能力。

  • 旅游新业态
    戴君虎, 高新月, 刘浩龙, 陶泽兴, 马翔, 曹丽娟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161-175.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41
    PDF全文 (2920) HTML (688)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林明水, 李春莹, 王甫园, 甘萌雨, 伍世代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11-12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3
    PDF全文 (2790) HTML (1420)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技术进步和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势不可挡。如何在保存和延续自身文化基因的同时,又能重构文化生态以适应新环境变化,避免产生多元化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是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研究相关文献,结合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制度与实践,从文化和生态系统耦合的视角,全面梳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概念体系,深化和完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内涵、文化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文化生态平衡调控和文化生态适应性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提炼传统村落文化特质与文化核心的思路、评价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的方法和优化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区域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以期系统地解决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从而推进文化生态学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在地化研究,有助于中国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的落地与推广。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葛全胜, 钟林生, 陆林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1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4
    PDF全文 (2701) HTML (934)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保继刚, 席建超, 沈世伟, 刘孟浩, Philippe Violier, 罗丹纳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1-26.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42
    PDF全文 (2614) HTML (548)   可视化   收藏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正进入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是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研究本土化进程。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总体方向上要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实现转型,在研究对象上,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在研究重点上,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转型;在研究范式上,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在此过程中,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可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 沈庆琼, 欧伟强, 钟晓燕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736-752. doi: 10.12342/zgstly.20220090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90
    PDF全文 (2496) HTML (441)   可视化   收藏

    学界对旅游经济发展是否推进了共同富裕尚存在争议。文章运用中国199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采用地理和经济特征双重视角构造4种空间权重矩阵,考察旅游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均会对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空间效应产生影响,其中经济特征影响更大;(2)旅游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既提升了总体富裕水平,又具有“分好蛋糕”的共享效应,但目前“做大蛋糕”效应更强,而且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在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系数,呈倒“U”型的双门槛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要注重产业结构转型的合理化,避免产业空心化。

  • 旅游知识百科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3): 468-470.
    PDF全文 (2382) HTML (167)   可视化   收藏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陆林, 肖洪根, 周尚意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42-5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7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7
    PDF全文 (2300) HTML (662)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何推动多元文化、多元学科、多元领域的交叉研究,成为旅游地理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和跨领域视角展开,从宏观层面讨论了旅游地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学科层面论证了跨学科研究对于旅游地理现象的解释力,从领域层面分析了跨领域研究对于探讨旅游发展新趋势的独特作用。研究表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精神,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

  • 卢俊, 陶伟, 林清清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740-761. doi: 10.12342/zgstly.20230119 cstr: 32078.14.zgstly.20230119
    PDF全文 (2178) HTML (419)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与绅士化日益紧密的联系从多维度展现了旅游发展与城乡社会空间重构的动态关联,旅游绅士化成为剖析这一现象背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机制的重要理论视角。本研究对旅游绅士化研究的中西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1)旅游绅士化伴随着绅士化概念与发展阶段演变应运而生,并嵌入星球绅士化的研究议程中,其产生受到全球地方化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资本循环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2)西方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旅游绅士化测度、旅游绅士化空间的生产与消费、旅游绅士化与旅游流动、旅游绅士化与短期租赁、旅游绅士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应对等方面;(3)中国语境下独特的城乡关系、国家(政府)角色和制度设计能够为旅游绅士化理论的创新提供立足点;(4)受星球思维的影响,旅游绅士化通过聚焦旅游驱动社会空间不平衡发展的动态、联系与多尺度的过程,推进了新的研究范式。未来中国旅游绅士化研究需更加深入理解旅游驱动城乡人地关系转型的过程与机制,解析其中的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发挥旅游绅士化视角在维护空间正义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理论价值。

  • 前沿探讨
    唐承财, 查建平, 章杰宽, 陶玉国, 王立国, 王露, 韩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4): 471-49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4
    PDF全文 (2037) HTML (1290)   可视化   收藏

    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在评估1990—202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状况基础上,预测2021—206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分析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挑战、任务与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可分为4个阶段;碳排放结构特征显著,旅游交通及休闲度假是碳排放主体;旅游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下唯有以低碳情景推进,方能在2030—2035年间实现旅游业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减缓阻力。(2)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旅游碳排增速快、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碳排放边界模糊、品质化旅游需求旺盛、减碳技术不足5大挑战;必须从宏观-产业、中观-目的地与企业、微观-游客3个维度确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任务;坚守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尊重规律、推广科技、差异化实现5大发展原则。(3)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应从供给侧、消费端、政策支撑3方面突破,在供给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减碳技术投入、增强碳汇能力,在消费端促进旅游消费主体、消费场所、服务组织的减碳全面响应,在政策支撑加快完善低碳政策、鼓励低碳政策创新。本文立足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前沿,初步建立了旅游“双碳”理论,丰富了低碳旅游理论,可为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 专辑:新时代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学术创新
    郑群明, 田甜, 杨小亚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3): 441-454. doi: 10.12342/zgstly.2021005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53
    PDF全文 (1824) HTML (391)   可视化   收藏

    森林是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旅游景观资源,森林乡村是乡村的重要类型,科学认识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首批3 947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统计方法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技术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国家森林乡村在空间上呈典型的集聚型分布,总体分布不均衡,以胡焕庸线为明显分界,呈“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2) 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多核心集聚,连片分布”的特征,形成了太行山豫晋冀交接连片区、苏浙皖交接连片区及粤赣闽交接连片区3个辐射范围最广的高密度集中连片区。(3) 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森林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条件是影响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因素,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河网密布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发达的地区。

  • 休闲街区旅游
    李亚娟, 欧阳辰星, 王娟, 王成琪, 胡静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62-77. doi: 10.12342/zgstly.2021011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18
    PDF全文 (1753) HTML (377)   可视化   收藏

    大城市特色街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街区经济模式,研究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变和驱动机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市特色街区楚河汉街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分析其自2011年开放以来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而揭示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11—2021年楚河汉街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化呈现出快速到平稳的发展特征,商服、交通、旅游和水域用地持续扩张,绿地等用地不断缩减,已形成“四横四纵”的道路布局、“两湖一河”的水域布局以及“四区一轴带”的旅游用地格局;(2)楚河汉街功能格局已由居住功能为主导向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及高级居住空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区为核心、公共服务区为外围的空间布局模式。(3)楚河汉街作为典型的景观再造型街区,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是大城市功能结构优化背景下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旅游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等内外因素共同推动下,已成为具有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城市旅游综合体。(4)与传统的保护类历史街区相比,景观再造型街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强度大,吸纳并凸显更多可观可游的城市特色,土地格局演变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较小,两类街区的发展均无法脱离所依托的空间载体(土地)以及空间格局。

  • 彭红松, 刘晗, 尚晓艳, 钟士恩, 章锦河,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20-236.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9
    PDF全文 (1736) HTML (1305)   可视化   收藏

    尽管旅游业被视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重要工具,但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导致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知识缺口不明确。文章以2015—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82篇旅游类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旨在通过梳理旅游学术共同体对2030年SDGs的研究响应,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学术热点,并启发未来研究方向。结果发现:(1)旅游衔接2030年SDGs研究已得到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积极响应,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2)研究热点集中在旅游与消除贫困(SDG 1)、良好健康与福祉(SDG 3)、性别平等(SDG 5)、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 8)、减少不平等(SDG 10)、负责任消费和生产(SDG 12)、气候行动(SDG 13)、和平正义(SDG 16)等10个方面;(3)旅游业既是落实2030年SDGs的积极贡献者,但也面临诸多潜在挑战与外部威胁;(4)未来需重点拓展旅游衔接SDGs的研究框架,审视旅游对SDGs的贡献与挑战,厘清旅游影响SDGs的权衡与协同,观照旅游衔接SDGs的情境因素。

  • 海洋旅游
    翟淞, 吕宁, 李烨, 房俊晗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848-86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59
    PDF全文 (1700) HTML (952)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线路受供需双方旅行成本、旅游者体验感和目的地交通的影响。传统旅游线路设计主要采用基于目的地之间空间距离的蚁群算法。本研究结合帕累托最优模型,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天气状况和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提出改进型蚁群算法的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方法。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进行检验,固定旅行时长,从空间距离、交通体验指数和游览体验指数(基于天气状况)角度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以多个旅游城市(景点)为对象的试验中,传统蚁群算法为了获得最短距离,大量牺牲了其他两项指数的优化;改进后的蚁群算法虽然增加了线路距离,但使旅游者获得了多项旅游体验,验证了帕累托最优模型下多目标最优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有效性。

  • 章锦河, 苏杨, 钟林生, 吴承照, 张玉钧, 李鹏, 薛华菊, 徐菲菲, 张宏梅, 张香菊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189-207.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1
    PDF全文 (1578) HTML (1177)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面临的重大实践需求和重要科学议题。在阐释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特许经营、保护模式、解说系统、生态产业、社区参与、管理体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思考与跨学科对话。分析认为:(1)科研支撑是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其必要条件是要素支撑体系、特许经营制度和关键政策突破;(3)特许权和特许经营制度是保护机制,从旅游特许经营走向社区特许经营、生物科技特许经营、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区域联合特许经营等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4)社区参与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渠道拓展、能力提升、共建共享是提升社区参与质量的重要方式;(5)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园多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解说系统、建设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有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供给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

  • 休闲街区旅游
    许春晓, 郭思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152-168.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07
    PDF全文 (1515) HTML (736)   可视化   收藏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特征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本研究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数据为主,网络平台相关数据为辅,对商铺业态分类,从多个视角透视街区业态特征,运用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探讨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历史文化街区商铺业态类型可优化为餐饮、购物、住宿、游览娱乐和其他5个大类15个中类;(2)业态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商铺面积规模的插花分布现象和业态两两组合的多样化特点,业态垂直空间分布由低层向高层表现出商铺数量、业态种类递减,商铺面积规模递增,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的态势;(3)业态空间集聚表现出街巷入口、尽头的垂直分布集聚和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4)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显著影响业态类型,饮品、小吃、服装、特产、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特产、饰品、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服装、娱乐类型业态布局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捷, 董雪旺, 汪侠, 张宏磊, 崔凤军, 徐一帆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27-41.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45
    PDF全文 (1468) HTML (237)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 研学旅游
    郑文娟, 张琳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510-525. doi: 10.12342/zgstly.2022016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67
    PDF全文 (1463) HTML (544)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引入主观幸福感变量,将环境态度分为保护和利用两个层面,考察自然联结和环境态度对儿童环境行为的作用路径,以及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环境态度这两个变量和儿童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机制。针对332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环境利用态度与自然联结、环境行为、幸福感均无显著关系;自然联结、环境行为均是儿童幸福感的前驱因素;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行为在环境保护态度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行为在自然联结与儿童幸福感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结论,社会、学校、家长应增加儿童与自然接触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开展儿童环境教育课程和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儿童的环境保护态度,丰富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方式,提升儿童幸福感。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以及相关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儿童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推动儿童环境行为与儿童幸福感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高彩霞, 刘家明, 张书颖, 朱鹤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27-14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0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08
    PDF全文 (1457) HTML (381)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理念在促进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协调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新保护地体系建设背景下自然保护地利用方式亦亟待优化创新。本文以中国知网1996年以来国内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数据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和系统综述方法,对筛选出的546篇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归纳出阶段特征、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从内涵及原则、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经营管理、社区参与5个视角对国内生态旅游理念下的自然保护地利用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从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深化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讨论。

  • 研究综述
    王姣娥, 李涛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1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05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05
    PDF全文 (1357) HTML (2093)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认知中国交通与旅游融合(交旅融合)研究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促进理论与方法创新,对交通强国背景下实现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国内交旅融合研究文献数量日益增多,研究主题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并呈现出多学科深入交叉特征,整体上经历了1998—2006年的起步探索、2007—2014年的快速发展和2015年以来的繁荣发展3个研究阶段。相关研究主题主要涉及(1)旅游交通设施布局与可达性评估;(2)航空运输与旅游发展交互作用;(3)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空间格局重塑;(4)旅游流与游客出行行为分析;(5)疫情扰动下的旅游交通出行特征;(6)交融融合发展路径与产品设计。基于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未来我国交旅融合研究应重点关注:(1)交旅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理论创新;(2)交通与旅游信息技术交叉集成研究;(3)面向交旅融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适配性研究;(4)高速交通对旅游地域系统的重构研究;(5)大数据支撑下的游客交通出行行为规律研究;(6)旅游交通资源环境效应评估;(7)交旅融合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钟林生, 李猛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95-110.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0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10
    PDF全文 (1357) HTML (709)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影响和培育下,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高关注度文献、关键词、作者、期刊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结合生态旅游实践发展,将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探索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和理念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深化阶段的研究主题更丰富,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的联系更紧密。最后,从基础理论与研究框架构建、生态旅游地健康价值与知识内涵、典型地域系统性研究、市场规律与培育、生态旅游影响及其演化规律、与地域文化互动融合、管理技术与社区参与7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 边境旅游
    高俊, 曹开军, 徐明月, 孔德成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42-45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16
    PDF全文 (1321) HTML (779)   可视化   收藏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边境旅游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区位优势正日益凸显,边境旅游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本文基于霍尔果斯口岸地区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大量二手资料,剖析了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疆边境旅游呈现出两阶段发展演化特征,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入境购物商贸游和21世纪以来的国内口岸观光游。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新疆安全形势、口岸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供给水平是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丰富了中国边境旅游区域差异性研究,对新疆边境旅游发展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Sin Harng Luh, 徐红罡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66-7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8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38
    PDF全文 (1275) HTML (553)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旅游业是极富韧性的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旅游业虽然遭受了许多打击,但是依然呈现增长的态势。国际旅游地理研究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20年以来的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地理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对近十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回顾,探讨在Covid-19影响之下,该学科于未来几十年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指出即便在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旅游地理方面长期关注的许多关键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旅游的影响、作用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旅游与气候变化,近几十年及未来几十年旅游的地理尺度变化等。疫情影响下,旅游地理会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更好的旅游业”、迅速崛起的旅游服务数字化和社交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韧性。从与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被边缘化,这场全球疫情以多种方式表明,休闲和旅游业从来都不是边缘产业,而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的社会福祉,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 冰雪旅游
    伍斌, 刘津成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938-952. doi: 10.12342/zgstly.20210102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02
    PDF全文 (1269) HTML (1299)   可视化   收藏

    历史经验表明,冬奥会对举办国的滑雪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之际,对后冬奥时代中国滑雪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中国滑雪产业经历了市场萌芽期、初步发展期、快速扩张期、高质量发展期4个阶段。新冠疫情对滑雪产业造成了短期负面影响,但并未改变其长期向好的态势。北京冬奥会从政策、场地设施建设、投融资以及滑雪人口等方面,对中国滑雪产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后冬奥时代,中国滑雪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政策红利、滑雪消费年轻化、产业发展标准化等趋势明显加强。预计2030年中国滑雪人次将达到5 700万,滑雪市场将逐步由初级体验市场过渡到以北京-崇礼、吉林市、长白山-通化、哈尔滨-亚布力、阿勒泰五大滑雪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市场,此后较长时期内中国滑雪产业将进入主要由需求侧拉动的稳定发展期。

  • 陆文镔, 钟士恩, 吕甜, 张楚怡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70-584. doi: 10.12342/zgstly.20230067 cstr: 32078.14.zgstly.20230067
    PDF全文 (1257) HTML (1591)   可视化   收藏

    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目的地之间出现新的短视频营销竞争格局和态势。已有研究尚未对短视频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系统性研究。从短视频之于人的生活经验和存在意义出发,本研究以江南水乡乌镇为例,在抖音上分别选取热门的官方短视频和网红短视频各4个,运用网络志和实地调查等综合性方法,试图对短视频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主题分析。结果表明:(1)从构成要素来看,无论是官方视频,还是网红视频,都极为强调乌镇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本主义色彩;而官方视频又融入“家”的元素。(2)从主题意义来看,乌镇被表征为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世外桃源,拥有独特人文色彩的异质空间,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的乡愁圣地。(3)从目的地形象的生产机制而言,官方视频强调“建构的本真性”,其落脚点是“美”;而网红视频则强调“客观的本真性”,其落脚点是“真”。本研究为影像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构成要素+主题意义+本真性”分析框架:以帧作为视频影像数据构成要素的分析单元,以主题意义作为视频影像数据的阐释目标,以本真性作为影像数据分析绕不开的基本话题。从实践意义指出,相较于官方渠道而言,旅游管理者需要重视网红在当代短视频旅游营销中的价值和角色。

  • 海洋旅游
    乔桂强, 林心瑜, 逯清扬, 周彬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874-888. doi: 10.12342/zgstly.20220134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34
    PDF全文 (1227) HTML (607)   可视化   收藏

    休闲渔业是“失海”渔民生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探究由“渔”转“游”的生计转型,对重构“人-渔”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推拉理论模型和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分析象山县“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探讨渔民如何基于自身生计资本选择转型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渔业生计模式中自然资本功能变化、人力资本变迁、物质资本升级更迭、文化资本失效形成的推力和旅游生计模式中政策性便利、工作环境改善、家庭关系优化、海洋情结维护形成的拉力是“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主导影响因素;“失海”渔民生计资本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心理资本,其中,“心理资本”缺位是渔民旅游生计转型的重要障碍;依据生计资本占有类型与数量,“失海”渔民旅游生计转型表现为回避型、尝试型、专注型和变革型4种应对策略。本研究拓展了生计资本理论应用场景,验证了“失海”渔民通过旅游实现生计转型的可行性与独特价值。

  • 新冠疫情下的旅游
    周淑怡, 叶欣梁, 孙瑞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00-113.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5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85
    PDF全文 (1223) HTML (523)   可视化   收藏

    邮轮旅游因其内在脆弱属性,一直受到各类负面事件的影响。2020年初“钻石公主号”邮轮的新冠疫情跨境蔓延引起全球网络关注,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邮轮旅游的风险感知及消费决策。本文以知乎网站评论为数据来源,将疫情发生和全球邮轮停运为时间节点,把邮轮负面事件划分为3个阶段,运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结合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网民的风险感知变化。研究发现: “灰犀牛阶段”,邮轮正常运营,网民风险感知聚焦于自然灾害和救援开展;新冠疫情初发时的“灰犀牛遇到黑天鹅阶段”,邮轮逐渐停航,网民风险感知聚焦于邮轮公共卫生安全;疫情全面爆发后的“黑天鹅阶段”,邮轮全面停航,网民风险感知包括自然灾害、火灾、疫情等多个方面,感知内容趋向分散。同时,网民的风险感知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沿海地区网民对邮轮负面事件多以正面和微弱负面情绪为主;但内陆地区网民因对邮轮旅游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其感知负面居多。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研究内容可为邮轮旅游的疫后市场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旅游生态环境
    王梦頔, 刘家明, 朱鹤, 刘殿锋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66-282. doi: 10.12342/zgstly.20210021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21
    PDF全文 (1194) HTML (415)   可视化   收藏

    山岳型景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景区活动关乎山地系统生态安全。构建山岳型景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要素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西省云丘山景区为例,选取吕梁山脉代表性珍稀物种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基于GIS技术提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与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生态网络;综合连通性与敏感性对生态网络进行分析,提出云丘山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云丘山景区生态源地总体规模较小,空间分布不均;网络连通性属于中等水平,位于网络核心区的源地间廊道较多,呈网状连接,位于网络边缘区的源地间廊道单一,呈树状连接;根据敏感性评价将景区划分为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5种类型区,生态网络所处区域整体敏感性程度较低,但仍存在高风险节点;根据生态廊道所处不同敏感性环境提出“降扰性保护”“恢复性保护”“修建性保护”3种廊道构建与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云丘山景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边境旅游
    李雪松, 陈秀珍, 郭弯弯, 许秋云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56-471.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2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2
    PDF全文 (1184) HTML (660)   可视化   收藏

    国家旅游目的地性格是影响国家旅游形象和国际游客旅游决策的关键因素,对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东南亚3个国家的中文主播网络视频、在华留学生及其亲属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以探究东南亚国家人们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强度和差异。研究表明:根据感知强度大小,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依次是能力、真诚、魅力、友善和侠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存在国别差异,其中,越南人和缅甸人的感知总体呈正面,感知维度分别是“友善”“魅力”和“侠义”“斯文”;老挝人感知相对负面,感知维度为“随性”“自我”。据此建议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区别不同国家人们的感知特点,进一步强化正面性格感知,调整和优化针对负面性格感知的宣传策略。

  • 专栏:乡村旅游
    于伟, 刘淑敏, 王敏, 张学波, 宋金平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79-693. doi: 10.12342/zgstly.20230122 cstr: 32078.14.zgstly.20230122
    PDF全文 (1083) HTML (315)   可视化   收藏

    旅游驱动乡村转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以沂南县竹泉村为案例地,分析乡村转型的行动者组成与转译路径,探究多元行动者驱动竹泉村从贫困村向中国最美乡村转型的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竹泉村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沂南县政府、规划团队和投资开发商等多元关键行动者以及村委会、村民、竹林、泉水等人类或非人类行动者是异质行动者网络构建的主体。(2)竹泉村转型具有阶段性特征,初期以县政府通过行政征召建构行动者网络,做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决策;中期规划团队协调解决了转型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分歧,明确了竹泉村转型的方向;后期投资公司通过资金、土地等多种征召方式开发运营景区,实现了景区和新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推动了乡村转型。(3)竹泉村转型过程离不开关键行动者的联合接力驱动,多元行动者共享利益是促进乡村可持续转型的保障。论文剖析了行动者网络不断重构持续推动乡村转型的过程,可为不同发展阶段乡村的转型优化决策提供有益借鉴。

  • 遗产旅游
    曾艳芳, 甘萌雨, 李姝霓, 姜倩, 朱立巍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66-58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6
    PDF全文 (1072) HTML (606)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 吴殿廷, 郭来喜, 刘锋, 刘宏红, 王彬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33-549.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4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4
    PDF全文 (1068) HTML (1304)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是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国是中华崛起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世界旅游强国的经验分析入手,考察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旅游强国的内涵、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具有超大地域与超多样性自然景观、超长历史与超多样化文化景观、超大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越来越好的社会外向度与人文环境以及逐渐成熟且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旅游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现实可行。但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政界、业界和学界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借鉴旅游强国经验,完善涉旅法律法规;建设高效有力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做强"旅游+",做大"+旅游";坚持产城互动和区域协同;用数字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旅游;充分调动海内外有利因素打造大中华旅游品牌;尽快遴选和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旅游城市,确保国家"十四五"旅游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 海洋旅游
    陈晖莉, 许海烽, 邓小荣, 伍世代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5): 889-901. doi: 10.12342/zgstly.2022005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51
    PDF全文 (1058) HTML (148)   可视化   收藏

    民宿聚落地方意象反映了旅游者对民宿聚落地方性的总体认识。遵照消费者对地方性“期望-体验-感知-心象”意象系统的建构逻辑,本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研究案例地,从民宿消费网络评论、游记等文本中提取关于地方性的内容,结合深度访谈资料,分析海岛民宿聚落地方意象系统的建构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海岛民宿聚落地方意象系统的建构贯穿消费者进入民宿聚落消费前的地方期望、消费中的地方体验与消费后的行为意愿全过程,消费者情感因其消费阶段的不同,呈现积极情感、中性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不同变化。消费者经历地方期望和地方体验之后形成对民宿聚落的综合性地方感知,再经主观逻辑演进为三大民宿聚落心象系统。本研究基于区域整体性和地方性视野,探讨民宿聚落消费的地方意义,对于海岛民宿聚落的高质量发展、消费者个性化体验增强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 休闲街区旅游
    曾梅玲, 沈苏彦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1): 128-137.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101
    PDF全文 (1047) HTML (233)   可视化   收藏

    游客体验及其体验价值是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小红书App分享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照片为研究数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提取照片隐含的价值要素,并基于凝视心理活动分析框架构建游客体验价值的增值路径。研究表明:(1)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体验价值体现在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3个层级;(2)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通过游览体验和视觉选择两条路径实现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增值,进而间接提升其功能价值;(3)节庆活动、文化演艺活动和娱乐体验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享乐价值直接相关,符号价值则主要通过打卡和探店等行为提升社会声望价值,游客视觉选择的网红符号形象强于历史文化符号。基于此,研究从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三方面为历史文化街区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提升策略。

  • 乡村旅游
    崔凤军, 赵丽丽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472-489. doi: 10.12342/zgstly.2022000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06
    PDF全文 (1043) HTML (159)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让浙江乡村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也让浙江乡村居民的休闲生活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有。乡村居民休闲需求的满足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路径。为深入研究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保障乡村居民的休闲权利,本文基于休闲制约理论,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以浙江乡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浙江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乡村居民实现休闲权利的制约及其协商机制。研究发现,浙江乡村居民休闲权利的实现受制于个人内在制约、人际间制约和结构性制约,休闲制约在不同群体、个体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为了应对这些制约因素,政府和乡村居民采用了5种应对策略:嵌入式休闲、以文化人、主客和谐共享、出行条件改善和社交型休闲。本文认为,经济、政策、文化、组织和环境等外部条件的不断改善,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居民的休闲动机和休闲参与,进而保障乡村居民的休闲权利。本研究对其他地区乡村居民休闲权利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为促进乡村居民的精神富有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 工业遗产旅游
    马梦瑶, 唐健雄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2): 279-292.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9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9
    PDF全文 (1039) HTML (552)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遗产被称为“怀旧景观”,是工业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和重要基础。如何选择合适的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借助旅游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成为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5批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工业遗产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集聚中心主要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之间演化,集聚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工业遗产空间冷热点分布以江苏、河南、陕西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明显,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西藏、新疆和东部的广东和海南。(2)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这4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解释力排名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水平>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3)基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探测结果,提炼出生态化、城镇化、产业化、网络化等4种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