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旅游 ›› 2021, Vol. 11 ›› Issue (1): 11-26.doi: 10.12342/zgstly.20210042
保继刚1(), 席建超2, 沈世伟3,*(
), 刘孟浩2, Philippe Violier3,4, 罗丹纳3,5
收稿日期:
2021-02-08
修回日期:
2021-02-18
出版日期:
2021-01-10
发布日期:
2021-01-10
通讯作者:
*沈世伟(1975-),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与遗产、乡村旅游和旅游基础理论等方面研究。E-mail: shiwei_shen@163.com作者简介:
保继刚(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方面研究。E-mail: eesbjg@mail.sysu.edu.cn
基金资助:
BAO Jigang1(), XI Jianchao2, SHEN Shiwei3,*(
), LIU Menghao2, VIOLIER Philippe3,4, LUO Danna3,5
Received:
2021-02-08
Revised:
2021-02-18
Published:
2021-01-10
Online:
2021-01-10
摘要: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正进入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是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研究本土化进程。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总体方向上要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实现转型,在研究对象上,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在研究重点上,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转型;在研究范式上,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在此过程中,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可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保继刚, 席建超, 沈世伟, 刘孟浩, Philippe Violier, 罗丹纳.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与国际化对比[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1-26.
BAO Jigang, XI Jianchao, SHEN Shiwei, LIU Menghao, VIOLIER Philippe, LUO Danna. Transformation of New 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 ECOTOURISM, 2021, 11(1): 11-26.
表1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年举办的国际研讨会详情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主题 | 核心议题 | 与会国家/地区 | 国外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 国内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
---|---|---|---|---|---|---|
1999年 7月 | 广东珠海 | 城市旅游 | 理论和方法问题;城市旅游开发实践与 影响 | 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 10人(Douglas Pearce、Geoffrey Wall、张永维、Richard Butler等) | 100人(王大悟、保继刚、吴必虎、张捷、彭华、陆林、叶文等) |
2001年 11月 | 广西桂林 |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 | 旅游规划与社区发展;旅游规划与环境保护;旅游发展与旅游企业 管理 |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西兰、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 | 37人(Alan Lew、Dallen Timothy等) | 130余人(魏小安、保继刚、徐红罡等) |
2003年 11月 | 湖北宜昌 | 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 三峡工程对三峡旅游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对旅游的影响;SARS对旅游的影响;宜昌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 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 | 24人(Alan Lew、Trevor Sofield等 | 100余人 |
2005年 7月 | 云南西双版纳 | 边境旅游与社区 旅游 | 边境旅游区域合作;边境旅游开发与规划;跨境旅游发展;传统村落与社区旅游;主客关系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城市社区旅游 | 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挪威、荷兰、西班牙、波兰、以色列、新加坡、南韩、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 | 45人(Alan Lew、 Dallen Timothy、Geoffrey Wall、Trevor Sofield等) | 130余人(保继刚、叶文、徐红罡等) |
2007年 7月 | 广东广州 | 遗产与 旅游 | 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 旅游与自然遗产管理; 遗产旅游者和遗产旅游理论 |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挪威、法国、以色列、立陶宛、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等19个国家和地区 | 43人(Alan Lew、Mike Robinson、 Hilarydu Cros、 Trevor Sofield、StevenF.Illum、Werner Breitung等) | 140余人(保继刚、 徐红罡、张捷、 汪宇明、马勇、 黄震方、邱继勤等) |
2009年 7月 | 广西阳朔 | 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 | 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 | 中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等14个国家和地区 | 28人(Alan Lew、Suosheng Wang、Thor Flogerneldt等) | 近200人(保继刚、张捷、朱竑、汪宇明、孙九霞、周永广、盛力、卢韶婧等)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主题 | 核心议题 | 与会国家/地区 | 国外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 国内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
2011年 7月 | 湖南张 家界 | 旅游与人地环境 | 旅游与人;旅游与地方;旅游与环境;旅游发展;旅游目的地管理;国家公园管理;旅游需求与旅游流;遗产旅游;旅游规划;旅游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与旅游景观;城市与节庆 |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挪威、伊朗、泰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 | 共约300人(Alan Lew、 Brent Lovelock、Carolin Funk、Pin Ng、Alon Gelbman、Barry Mak、汪宇明、保继刚、张捷、陆林、朱竑、张朝枝、吴必虎、周永广、熊元斌、叶文、王衍用、梁保尔、黄震方、张凌云、徐红罡、孙九霞、戴光全、邱继勤、陶伟、李蕾蕾、黄润、罗秋菊、曾国军、李山、陈志钢等) | |
2012年 5月 | 江苏 南京 | 旅游与全球变化 | 旅游与全球化、信息化、低碳化;旅游与社会文化专项;旅游与环境尺度效应 |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英国等 | 共约200人(Xiang Li、Honggen Xiao、吴必虎、张捷、吴承照、章锦河、陶翼煌、杨桂华、张凌云、刘家明、徐红罡、戴光全、苏勤、楼嘉军、张朝枝、吴晋峰等) | |
2013年 9月 | 新疆 喀纳斯 | 旅游景观与边地 旅游 | 旅游与景观;边远旅游地与远程旅游;旅游新理论与新方法;新兴旅游群体与文化 | 中国、美国、新西兰、德国等 | 共约100人(Alan Lew、保继刚、吴必虎、张捷、孙九霞、章锦河等) | |
2015年 5月 | 江西 三清山 | 世界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OUV)保护与旅游发展 | 世界遗产地突出的普遍价值保护战略、政策、框架与方法;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功能的提升;世界遗产地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 中国、美国、 英国等 | 共约170人(Yang Yang、张捷、章锦河、陆林、张朝枝、徐菲菲、黄震方等) | |
2016年 | 苏州、 南京 | 32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会前旅游论坛 | 旅游景观、地方营造与旅游规划 | 中国、美国、英国、巴西、日本、马来西亚等。 | 100多人(Alan Lew、C Funck、杜国庆、陆林、张捷,徐红罡、章锦河、张朝枝、杨效忠、高峻) | |
2017年 5月 | 北京 | 旅游地理学与国家战略 |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旅游地理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生态文明与旅游地理研究等 |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 共300余人(Noel Scott、张捷、宫辉力、张国友、吴必虎、保继刚、章锦河、赵文波、吴承照、钟林生、陶犁、张朝枝、卢松、汪德根、史春云、苗莉等) |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主题 | 核心议题 | 与会国家/地区 | 国外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 国内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
2018年 7月 | 浙江 宁波 | 旅游发展与当代 中国 | 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全域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新业态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旅游;身体行为与旅游 | 中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捷克、波兰、保加利亚和墨西哥等 | 共100余人(陆林、张捷、徐红罡、张朝枝、孙九霞、楼嘉军、张凌云、Alan Lew、Ramón Enrique Martínez Gasca、Philippe Duhamel等) | |
2019年 3月 | 法国昂热 | 各国的遗产创新 | 遗产与定位认知的重塑;非物质遗产的差异化开发;遗产与遗产的创新 | 法国、中国、瑞士、俄罗斯、塞浦路斯和摩洛哥等 | 共80余人(Jean-René MORICE、Philippe VIOLIER、Olivier HU、Philippe DUHAMEL、Françoise GROLLEAU、Sébastien PREUIL、Vincent COEFFE、Ekaterina ANDREEVA-JOURDAIN、张国友、邵千钧、张捷、吴必虎、张朝枝、沈世伟、乌铁红、杨效忠、林岚、楼嘉军、刘俊、王华、卢松、王公为、汪妍、蔡宗夏等) |
[1] | 王兴中.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 人文地理, 1996(S1):72-79. |
[ Wang Xingzho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a's modern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J]. Human Geography, 1996(S1):72-79.] | |
[2] | 郭柳剑.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回顾[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10):294-295. |
[ GUO Liujian. The development and review of modern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J]. Tourism Overview(the second half of the month), 2016(10):294-295.] | |
[3] | 刘锋.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 地理研究, 1999,18(4):434-443. |
[ Liu Feng.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geography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9,18(4):434-443.] | |
[4] | 保继刚, 尹寿兵, 梁增贤, 等.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12):1506-1512. |
[ Bao Jigang, Yin Shoubing, Liang Zengxian, et 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30(12):1506-1512.] | |
[5] | 张凌云, 乔向杰, 陈岩英, 等.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2001—2019年SSCI旅游类论文统计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35(12):123-135. |
[ Zhang Lingyun, Qiao Xiangjie, Chen Yanying, et al. Evaluat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SCI tourism papers from 2001 to 2019[J]. Tourism Tribune, 2020,35(12):123-135.] | |
[6] | 徐红罡, 刘方方, 普涵艺. 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关系研究——基于2006—2016年国际旅游地理文献[J]. 旅游学刊, 2018,33(11):139-148. |
[ Xu Honggang, Liu Fangfang, Pu Hanyi.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Geography and Geography: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Geographical Literatures from 2006 to 2016[J]. Tourism Tribune, 2018,33(11):139-148.] | |
[7] |
Bao J, Ma L.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1978-2008: Whence, what and whither?[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1,35(1):3-20.
doi: 10.1177/0309132510366747 |
[8] |
翁时秀,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学术实践的代际差异与学科转型[J]. 地理研究, 2017,36(5):824-836.
doi: 10.11821/dlyj201705002 |
[ Weng Shixiu, Bao Jigang. The cross-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ademic practices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5):824-836.] | |
[9] |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 旅游学刊, 2010,25(10):13-17. |
[ BAO Jigang. On the lack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s concerning 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scienceand our rethinking[J]. Tourism Tribune, 2010,25(10):13-17.] | |
[10] | 马耀峰.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优势与挑战[J]. 地理学报, 2004(S1):139-144. |
[ Ma Yaofeng. The Advantage and the Challenge to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S1):139-144.] | |
[11] | 保继刚. 从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 地理学报, 2009,64(10):1184-1192. |
[ Bao Jigang.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to Rational Idealism: Reflection o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10):1184-1192.] | |
[12] | 保继刚, 张骁鸣.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 地理学报, 2004,59(S1):132-138. |
[ Bao Jigang, Zhang Xiaoming.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1978-2003): A review and retrospec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59(S1):132-138.] | |
[13] |
Bao J, Chen G, Ma L.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Insights from insid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45:167-181.
doi: 10.1016/j.annals.2013.11.006 |
[14] | 胡鞍钢, 王亚华. 中国国情分析框架: 五大资本及动态变化(1980—2003)[J]. 管理世界, 2005(11):4-11, 171. |
[ Hu Angang, Wang Yahua.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five capital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from 1980 to 2003)[J]. Management World, 2005(11):4-11, 171.] | |
[15] |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R]. 北京: 文化和旅游部, 2019. |
[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Bulletin[R]. Beijing: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2019.] | |
[16] |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highlights, 2019 edition[M]. Madrid: UNWTO, 2019. |
[17] | 国家旅游局. 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R]. 北京: 国家旅游局, 2016. |
[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2016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 report[R]. Beijing: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2016.] | |
[18] | 席建超, 刘孟浩.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34(8):1569-1580. |
[ Xi Jianchao, Liu Menghao. Analysis of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34(8):1569-1580.] | |
[19] |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 Bao Jigang, Chu Yifang. Tourism Geography (Revised Edition)[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 |
[20] |
葛全胜, 席建超.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7):793-799.
doi: 10.18306/dlkxjz.2015.07.001 |
[ Ge Quansheng, Xi Jianchao. Strategic choices of regional tourism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34(7):793-799.] | |
[21] | 张潇, 陆林, 徐雨晨. 基于《Tourism Geographies》的近十年国外旅游地理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19,34(6):26-34, 109. |
[ Zhang Xiao, Lu Lin, Xu Yuchen. Research Progress of Foreign Tourism Geography based on Tourism Geographies in recent ten years[J]. Human Geography, 2019,34(6):26-34, 109.] | |
[22] | Francois H, Bourdeau P, Perrin-bensahel L. Fin et confins du tourisme[M]. Paris: L'Harmattan, 2013. |
[23] | Derrida J. De la Grammatologie[M].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67. |
[24] | Équipe M I T. Tourismes 1: Lieux Communs[M]. Paris: Belin, 2002. |
[25] | Stock M, Antonescu A. Une méthodologie pour reconstruire la mondialisation du tourisme[J]. Mondes Du Tourisme, 2014(9):2-18. |
[26] |
Gay J C, Decroly J M. Les logiques de la diffusion du tourisme dans le monde: Une approche géohistorique[J]. L'Espace Géographique, 2018,47(2):102-120.
doi: 10.3917/eg.472.0102 |
[27] | Violier P, Taunay B. The Tourist Places of the World[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20. |
[28] | Lazzarotti O. Habiter La Condition GéOgraphique[M]. Paris: Belin, 2006. |
[29] | Lazzarotti O. L'habiter touristique et la ville // Knafou R, Duhamel P. Les Mondes Urbains Du Tourisme[M]. Paris: Belin, 2007. |
[30] |
Dunning E. Sport in space and time: "Civilizing Processes", trajectories of state-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94,29(4):331-345.
doi: 10.1177/101269029402900402 |
[31] | Cuvelier P. Anciennes et nouvelles formes de tourisme: Une approche socio-économique[M]. Paris: L'Harmattan, 1997. |
[32] | Joutard P. L'Invention du mont Blanc[M]. Paris: Gallimard, 1986. |
[33] | 包亚明. 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初探[J]. 社会科学, 1997(4):70-73. |
[ Bao Yaming. A tentative study of Bourdieu's cultural sociology[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97(4):70-73.] | |
[34] | 保继刚, 张捷, 徐红罡, 等.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 在他乡与故乡之间[J]. 地理研究, 2017,36(05):803-823. |
[ Bao Jigang, Zhang Jie, Xu Honggang, et al.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Between hometown and alien land[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05):803-823.] | |
[35] |
Lu L, Bao J, Huang J F, et al.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tourism geography of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26(8):1197-1222.
doi: 10.1007/s11442-016-1322-8 |
[36] |
傅伯杰.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J]. 地理学报, 2017,72(11):1923-1932.
doi: 10.11821/dlxb201711001 |
[ Fu Bojie. Geography: From knowledge, science to decision making suppor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72(11):1923-1932.] |
[1] | 胡志聪, 邹小丹, 蔡晓梅. 你真的不满意拥挤的目的地吗?——基于39项研究的元分析[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41-554. |
[2] | 曾晓茵, 高俊. 网红旅游街区建构的话语研究——清迈宁曼路街区案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55-569. |
[3] | 陆文镔, 钟士恩, 吕甜, 张楚怡. 短视频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主题分析——以抖音中的乌镇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570-584. |
[4] | 李鹏, 何钰雯, 高亚婷, 王涛丽, 王仕超, 朱俊, 赵敏. 中国大中型水库游憩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03-620. |
[5] | 张香菊, 钟林生, 虞虎. 关系视角的青藏高原湖泊型旅游地可持续性评估方法研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21-634. |
[6] | 邵佳瑞, 张蕾, 许雪, 赵敏. 河湖情景下旅游者幸福感的具身生成机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35-648. |
[7] | 莫俊杰, 胡靖, 田世政. 基于“四体”理论的漂流游憩研究综述与启示——以国际英文期刊文献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49-664. |
[8] | 卢松, 刘君玫, 龙澄, 朱凯, 徐雨轩.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安仁古镇空间重构研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65-678. |
[9] | 于伟, 刘淑敏, 王敏, 张学波, 宋金平.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旅游驱动乡村转型的过程与机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79-693. |
[10] | 李佳, 朱敏. 旅游促进民族村寨重构的过程与机制——以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694-705. |
[11] | 邓萌, 尚前浪, 史鹏飞, 范云舒, 李梦雪. 生计资本视角下旅游地居民主观福祉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分析[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4): 706-720. |
[12] | 谭佳欣, 麻学锋, 王凯. 交通驱动下湘西地区旅游城镇集聚场强时空演化及影响机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380-393. |
[13] | 赵得成, 魏文瑾, 刘佳乐. 基于形态学理论的乡土工艺地域位育性及其设计传承机制研究——以黄河上游水车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453-465. |
[14] | 邵亦琛, 孟繁强.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旅游中的教学机理研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494-509. |
[15] | 温士贤, 陈钰妍, 廖健豪. 城市动物园的动物景观演变与自然教育实践:广州动物园案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526-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