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葛全胜
    2021, 11(1): 0-封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陆大道
    2021, 11(1): 0-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葛全胜, 钟林生, 陆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保继刚, 席建超, 沈世伟, 刘孟浩, Philippe Violier, 罗丹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正进入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是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研究本土化进程。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总体方向上要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实现转型,在研究对象上,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在研究重点上,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转型;在研究范式上,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在此过程中,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可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捷, 董雪旺, 汪侠, 张宏磊, 崔凤军, 徐一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陆林, 肖洪根, 周尚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何推动多元文化、多元学科、多元领域的交叉研究,成为旅游地理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和跨领域视角展开,从宏观层面讨论了旅游地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学科层面论证了跨学科研究对于旅游地理现象的解释力,从领域层面分析了跨领域研究对于探讨旅游发展新趋势的独特作用。研究表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精神,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吴必虎, 黄潇婷, 刘培学, 黄震方, 张捷, 黄珊蕙, 孙晋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地理研究的实践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实践需求的过程中,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出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的新特征。本文围绕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实验方法等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1)旅游规划是透视旅游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视角,旅游规划的知识域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旅游业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2)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面临文旅资源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评价、普查信息集成与应用、普查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新命题;(3)大数据背景下要求旅游地理探寻新科学问题,重点要关注大数据旅游统计测量模型和指标规则的规范,数据伦理与信息茧房,大数据旅游现象的地理效应和相关空间格局等研究;(4)实验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从描述走向解释预测,在方法论层面从调查走向直接测量,为认识和理解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研究路径。因此,面对新时代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地理学应加强产业实践、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 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Sin Harng Luh, 徐红罡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旅游业是极富韧性的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旅游业虽然遭受了许多打击,但是依然呈现增长的态势。国际旅游地理研究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20年以来的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地理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对近十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回顾,探讨在Covid-19影响之下,该学科于未来几十年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指出即便在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旅游地理方面长期关注的许多关键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旅游的影响、作用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旅游与气候变化,近几十年及未来几十年旅游的地理尺度变化等。疫情影响下,旅游地理会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更好的旅游业”、迅速崛起的旅游服务数字化和社交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韧性。从与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被边缘化,这场全球疫情以多种方式表明,休闲和旅游业从来都不是边缘产业,而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的社会福祉,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陈田, 虞虎, 王甫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美丽中国等重点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实现具有多维促进作用,大众生态旅游在现代化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当代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与以往国外后工业化时期生态旅游完全不同的时代特点,外部环境和关联要素正在不断促使生态旅游发展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自然生态、地域功能、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共同勾画出当代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图景,未来研究需要建立以资源环境容量为底线、以生态游憩机会图谱和时空匹配为规律、以空间治理和现代化管控为提升、以强约束低损耗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为配套的四位一体发展体系,从而为中国实现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元目标提供支撑。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钟林生, 李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影响和培育下,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高关注度文献、关键词、作者、期刊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结合生态旅游实践发展,将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探索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和理念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深化阶段的研究主题更丰富,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的联系更紧密。最后,从基础理论与研究框架构建、生态旅游地健康价值与知识内涵、典型地域系统性研究、市场规律与培育、生态旅游影响及其演化规律、与地域文化互动融合、管理技术与社区参与7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林明水, 李春莹, 王甫园, 甘萌雨, 伍世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技术进步和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势不可挡。如何在保存和延续自身文化基因的同时,又能重构文化生态以适应新环境变化,避免产生多元化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是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研究相关文献,结合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制度与实践,从文化和生态系统耦合的视角,全面梳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概念体系,深化和完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内涵、文化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文化生态平衡调控和文化生态适应性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提炼传统村落文化特质与文化核心的思路、评价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的方法和优化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区域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以期系统地解决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从而推进文化生态学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在地化研究,有助于中国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的落地与推广。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高彩霞, 刘家明, 张书颖, 朱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理念在促进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协调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新保护地体系建设背景下自然保护地利用方式亦亟待优化创新。本文以中国知网1996年以来国内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数据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和系统综述方法,对筛选出的546篇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归纳出阶段特征、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从内涵及原则、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经营管理、社区参与5个视角对国内生态旅游理念下的自然保护地利用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从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深化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讨论。

  • 生态旅游研究传承与发展
    李姝晓, 程锦红, 程占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低碳旅游研究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CSSCI及CSCD数据库中关于低碳旅游的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Alluvial Generator程序、Excel统计功能进行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起步时间早,始于系统外部与旅游业相互作用视角,以生态环境和工程技术学科为基础,主要为了解决“碳中和”等现实问题,已形成固定的区域性合作网络;国外研究以定量研究为基本范式,其关键文献全部围绕旅游碳排放的测算,且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减碳体系。而国内低碳旅游研究与国外的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是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开展研究,依附于旅游及经管类学科,尚未形成固定的合作网络;国内研究在概念理论的定性研究方面优于国外,但整体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且未形成完整体系,其关键文献包含基础概念、理论体系、碳排放测算、影响因素分析等诸多方面。

  • 书评
  • 书评
    陆林, 尹寿兵
    2021, 11(1): 159-16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