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邝蒨, 陈佳淇, 王胜宏, 耿天航, 刘俊, 苑全治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907-922.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157

    高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平衡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气候变化和人类行为的影响下,川西北草地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严重制约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若尔盖县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数据和高寒草地沙化指数(AGDI)测算了2015—2021年草地沙化情况,基于轨迹大数据分析2015—2021年游客轨迹特征及模式,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探究草地景观质量和游客轨迹间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1)2015—2021年,若尔盖县沙化草地面积总体减少14.91%,草地景观质量上升2.87%;分布于若尔盖县中部的重度、中度沙化区域逐渐缩小。(2)2015—2021年,若尔盖县旅游轨迹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挖掘到G213国道、黄河大草原、S217省道3类自驾模式和纳摩峡谷、S217省道、花湖风景区3类徒步模式,6类旅游轨迹模式均沿景区及交通干道(国道和省道)分布。(3)2015—2021年若尔盖县草地景观质量和游客轨迹耦合度从0.22升至0.71,耦合协调度从0.30升至0.74,由中级失调发展为中级协调。本研究尝试以游客轨迹数据分析游客空间行为与生态环境间的时空响应,为改善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研究精度提供了新思路,为高原草地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彭立, 黄紫燕, 武文欣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774-791.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161

    自然灾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冲击和威胁之一。本研究从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得到1 268篇中英文文献,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表达共现词分布,分析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研究发现:(1)目的地风险评估、游客风险感知、应急管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韧性建设等是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热点。(2)国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日本、新西兰、地中海和东南亚等海岛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关注的灾害类型为飓风、海啸和火山;中国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地质灾害普遍分布的西南地区山地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地质灾害高发的四川省,其中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是该领域研究的经典案例。(3)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主题呈现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基于自然灾害影响和旅游过程的耦合特点,结合旅游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总结了“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框架。(4)未来自然灾害和旅游的耦合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新的研究方向,重点关注旅游保险类型创新、大数据应用、韧性旅游地建设、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为旅游业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刘嘉毅, 陈玉萍, 沈伟丽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792-803.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072

    雾霾污染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衍生品,已成为全球诸多国家与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本研究以2000—2020年在国际期刊发表的31篇英文文献为基础,就雾霾污染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雾霾污染对旅游影响的国际研究大致经历缓慢起步、短暂停滞、稳步复苏和加速发展4个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应用了风险感知理论、保护动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与Foggy行为理论等理论,和计量经济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与地理空间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主题沿袭影响研究与应对研究两条逻辑脉络展开,重点探讨了雾霾污染对旅游市场需求、对游客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并从信息管理、环境规制、旅游吸引物创新与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提升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研究内容不完善、研究方法不丰富、研究理论不充分等不足,提出拓宽研究内容边界、拓展应用多元方法与丰富运用多学科理论等研究启示,以期为维系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章坤, 谢朝武, 余军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804-820.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044

    自然灾害是目的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2011—2019年4 102起中国涉旅自然灾害事件为数据源,运用集中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马尔科夫链等方法,从地理学时空视角对其时空分异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涉旅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类型多样、分布集中特征,台风、大雾、暴雨、冰雪、雷电、大风等是高发灾害事件类型。(2)涉旅自然灾害事件季节性显著,每年7—9月为事件高发月份,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效应,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为灾害事件高发区域。(3)不同类型涉旅自然灾害事件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区域集聚性,台风、崩塌、滑坡以及海浪等涉旅自然灾害事件局部空间关联特征明显。(4)动态演变上,中国涉旅自然灾害事件重心轨迹变化较大,总体分布格局受东南以及西南地区灾害事件规模影响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东南-西北”走向以及“西南-东北”走向的演变过程;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表明,涉旅自然灾害事件的动态演变具有一定的空间锁定效应和风险传递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弥补以往对涉旅自然灾害时空动态分析的不足,为旅游地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杨璐瑜, 陈佳淇, 冯冰, 邝蒨, 刘俊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821-835.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19

    高温热浪是开展户外休闲旅游活动面临的重要风险因素,揭示高温暴露风险格局及易受威胁的活动,可以为公众健康福祉与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全天候地表温度产品和户外休闲活动GPS轨迹数据,本研究分析了2010—2020年间成都市夏季热力时空格局,识别了存在高温风险的典型区域。使用轨迹处理算法及轨迹聚类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典型户外旅游活动的聚类模式和重要节点的高温暴露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市热力格局呈现中部高、西北部低的总体态势,高温及次高温区覆盖了四环以内的中部平原地区,并呈现向北部和东部的扩张态势。2010—2020年,成都市高温及次高温区面积持续扩张,以徒步、登山为代表的户外旅游活动高温暴露风险增大,户外休闲活动开展的前、中、后三阶段均遭受高温威胁,徒步活动面临比登山活动更高的高温风险。伴随高温区的扩张,成都北部及东部户外活动高温暴露程度增大,东部龙泉山区域在未来或将失去气候优势,适游区域出现时空转移。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余云云, 陈佳淇, 王圣斌, 冯冰, 刘俊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836-852.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158

    318国道川藏段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廊道和典型的灾害高发区,加强沿线主要旅游线路的雨涝危险性研究对提升沿线旅游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基于密度的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HDBSCAN)从2013—2021年21 125条游客轨迹中提取出318国道川藏段主要旅游线路,分析了主要旅游线路的雨涝危险性。结果表明:(1)318国道川藏段的主要旅游线路有8条,线路二(山南市贡嘎县—拉萨市达孜区)和线路五(雅安市石棉县—甘孜州康定市)是典型的跨市域旅游线路。(2)2019—2021年川藏段沿线年均降水量比2013—2015年增加0.99 mm,1—12月川藏段沿线的月均降水量增加6.3 mm。2013—2021年川藏段雨涝灾害累计发生频次比991—1949年减少5次,7月达到全年峰值(7.51次),1月、2月和12月为全年低值(0次)。(3)2013—2021年线路三的雨涝危险性等级最高,线路一和线路二的雨涝危险性等级最低。(4)线路一和线路二在1—12月为低雨涝危险性线路,线路三、线路七和线路八在5月为高雨涝危险性线路。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黄锐, 谢朝武, 黄松山, 赖菲菲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853-869.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189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和举办推动了国内冰雪运动产业的高速发展。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滑雪旅游新兴市场,但学界对于中国游客在滑雪过程中遭遇的损伤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本研究以国内823起游客滑雪损伤保险案例为基础,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对游客滑雪损伤特征和机制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人口特征、外部环境与游客损伤变量间存在22条具有实际意义的强关联规则,特定的滑雪损伤机制的形成受到游客性别、年龄、客源地、气温、风力、天气状况和滑雪坡度等因素的组合影响。(2)游客滑雪损伤变量间存在14条有效的强关联规则,游客滑雪损伤原因、损伤类型、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间具有复杂且多样的关联关系。(3)国际成熟市场滑雪游客的损伤情况可作为研究中国游客群体滑雪损伤的重要参考,但也需要考虑中国滑雪游客在损伤原因、人口特征等方面展现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本研究对后奥运时代中国游客群体滑雪损伤的预防管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纪颖超, 武克军, 陈焕桃, 郑向敏, 殷杰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870-889.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051

    高原旅游风险治理对高原地区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季节性指数、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2010—2019年高原地区涉旅安全事件时空分异特征,识别时空分异格局驱动因子及作用强度。研究发现:(1)高原地区涉旅安全事件数量逐年递增,时序变化具有“夏季高发,冬季低发”的季节性特征,事件类型多样但意外伤害事件发生频率最高;(2)高原地区涉旅安全事件时空分布呈现聚集性和差异性发展格局,其热点区域呈逐年扩大趋势,形成了云贵高原云南和四川、青藏高原新疆以及黄土高原河南等多个高密度区域;(3)高原地区涉旅安全事件在全局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高值聚集现象,局部上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以及黄土高原呈现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且聚集规模减少、聚集强度增加;(4)人员、设施、环境以及管理因子的耦合作用引致了高原地区涉旅安全事件的时空分异,其中,旅游从业人数、医疗保障设施、平均坡度、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是主要驱动因子,且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会增强涉旅安全事件的时空分异。

  • 专栏:自然灾害影响与旅游应对
    田兵伟, 贾培静, 谭旭东, 周睿茜, 蔡一洋, 毛映卫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5): 890-906.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30140

    自然灾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胁迫下,加强旅游业及其社区单元的韧性评价研究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研究基于DPSIR模型5个维度构建包括9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的旅游社区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群决策法对其赋权;以地震后海螺沟旅游社区为例,对其2020—2022年的韧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和实证研究,检验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指标权重分析显示,对旅游社区自然灾害韧性影响最大的指标主要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灾害防范设施完备程度、灾害应急预案完善程度及灾害预警装置数量。(2)2020—2022年海螺沟旅游社区韧性持续性较好,韧性水平逐年上升,受2022年9月5日泸定Ms 6.8级地震影响,海螺沟当年驱动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水平下降,但状态系统、影响系统、响应系统水平上升。(3)指标值变化幅度分析显示,社区经济水平下降是导致海螺沟韧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应急能力的提升是导致海螺沟韧性上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构建的旅游社区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成熟的理论、方法基础,对不同类型旅游社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有助于旅游社区评估其自然灾害风险应对能力、改善灾害风险应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