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王金伟, 杨勇, 程圩, 李渊, 殷平, 李春晓, 梁赛, 曾斌丹, 陈泓文, 王飞, 谢新, 梁嘉祺, 吴冰, 杨玉帆, 程云
    2025, 15(3): 431-448. doi: 10.12342/zgstly.20250107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日益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目前AI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仍面临技术伦理缺位、数据安全隐患、制度保障不足等多重挑战,亟需系统梳理与应对。文章聚焦AI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系统分析其在旅游业产品创新、服务重构、治理体系升级中的现实问题与路径机制。研究发现:(1)AI技术重塑了旅游业的运行逻辑,推动产业从要素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型,构建“数据-算法-服务”闭环;(2)AI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深度嵌入旅游生产函数,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劳动增强、资本优化与资源调度智能化;(3)AI驱动文旅融合迈向资源数字化、体验沉浸化、供给个性化与决策智能化的新阶段,催生多元融合业态;(4)AI助力构建“政府-企业-社区-游客”协同治理网络,推动旅游目的地治理向智能生态系统转型;(5)AI发展中的风险与挑战日益凸显,需从制度建设、技术监管、伦理治理与人才培养多维发力,构建包容、安全、公平的技术治理体系。研究有助于厘清人工智能驱动旅游业变革的核心逻辑,为构建以智慧共创为特征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王金伟, 邓爱民, 严荣, 粟娟, 马丽君, 王松茂, 赵莹, 周成, 孔祥梅
    2025, 15(3): 449-462. doi: 10.12342/zgstly.20250108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AI)驱动旅游学科体系重构是新时代旅游教育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服务文旅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命题。然而,当前关于AI如何深度嵌入旅游学科建设的系统研究仍较薄弱。文章深入探讨AI技术驱动下旅游学科体系重构的新契机、新问题与新范式。研究发现:(1)AI推动旅游学科理论体系重塑,促进跨学科融合与知识体系重构;(2)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落地,推动教学内容、方式与评价体系的深层变革;(3)旅游学科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伦理规制滞后等多重挑战;(4)未来学科建设需聚焦技术治理、制度创新与文化引导,推动旅游学科实现智能化跃升与价值再造。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了AI时代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框架,并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助力中国特色旅游学科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赖启福, 张翰成, 陆璐, 李虎峰, 黄杰龙
    2025, 15(3): 463-478. doi: 10.12342/zgstly.20250101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跃迁的重要动力。研究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11—2024年中国30个省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结合Lorenz曲线、Getis-Ord Gi*统计指数等方法,比较人工智能技术的区域差异,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技术和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11—2024年间均呈增长态势,但空间差异明显,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人工智能发展显著强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2)人工智能技术对旅游业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技术效率作用不明显,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效用先减后增。(3)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但西部地区效应尚未显现。未来,旅游业应借助AI技术开发AIGC场景并增强交互式体验,注重“情感”和“人文”导向;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用户画像、构建数字孪生景区等方式,打破低水平循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改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郭菊梅, 晏雄, 普蔚, 梁明涛, 李灵睿, 吴佳雪
    2025, 15(3): 479-496. doi: 10.12342/zgstly.20250061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6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是促进文旅产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探究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关系,可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研究以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数字鸿沟不断加深,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大;(2)数字经济对文旅产业的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持续性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旅游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增加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促进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4)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技能水平对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影响,该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落后、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基于此,研究从发挥数字经济特性、加强人才培养、激发文旅市场活力以及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文旅产业绿色发展的相关建议。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刘令, 汪侠, 魏潇潇, 甘予晴, 美丽克扎提·阿迪力
    2025, 15(3): 497-509. doi: 10.12342/zgstly.20250066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6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智慧城市建设深刻影响着旅游业发展。研究以中国100个地级智慧城市试点为对象,基于2006—2019年CEIC数据库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对旅游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旅游发展水平;(2)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从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交通、科技创新、智慧经济4个维度,促进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其中科技创新维度的影响程度最高;(3)智慧城市建设4个维度对旅游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城市规模差异。科技创新维度、智慧基础设施维度和智慧经济维度分别对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的影响最为突出。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章杰宽, 张燕
    2025, 15(3): 510-528. doi: 10.12342/zgstly.2024033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33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熵权TOPSIS方法评价中国272个地级市的新质生产力和旅游业竞争力,以此测度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耦合协调度的动力机制。结果显示:(1)新质生产力水平低于旅游业竞争力水平,但是前者的增长态势高于后者。不同城市之间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差异显著,东部城市总体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2)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较低,但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城市的耦合度水平无显著差异,但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城市。(3)数字创新、财政支出、城镇化、市场化和居民消费是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耦合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数字创新是东、中、西部城市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其中东部主要依靠市场动力,中部和西部依赖政府和市场双重动力。此外,高创新城市依赖内源性和市场动力,低创新城市受外源性动力显著影响,而旅游依赖型城市动力机制单一,非旅游依赖型城市则呈现多元化驱动特征。文章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应用场景,深化了新质生产力与旅游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同时为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的协同提升和推动旅游业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提供参考。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李恬怡, 赵巧艳, 刘嘉乐
    2025, 15(3): 529-542. doi: 10.12342/zgstly.20250029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2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改变了旅游地的运营管理模式,既为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提供了契机,也给其亲旅游行为带来了挑战。研究基于能力-动机-机会(AMO)理论,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关于平遥古城的297份居民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数字素养(数字技术、数字认知、数字社会情感)及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效益感知对亲旅游行为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单一要素未构成亲旅游行为的必要条件,环境效益感知最先成为亲旅游行为的瓶颈因素;(2)亲旅游行为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效应,共有4种高亲旅游行为模式(纯数字驱动型、技术-经济-情感型、数字-经济型、综合型)和4种非高亲旅游行为模式(环境-情感限制型、环境因素限制型、数字技术欠缺型以及数字社会情感不足型);(3)影响高和非高亲旅游行为的前因条件具有异质性且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研究明晰了居民亲旅游行为的多重前因关系、因果非对称性和多种等效路径,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管理者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方面提供了实践指导。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
    周俊源, 王少华, 闫浩文, 李霄, 张珣
    2025, 15(3): 543-562. doi: 10.12342/zgstly.20250082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8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数字标牌的科学布点是提升城市旅游体验与公共信息服务效率的关键问题。而目前大多数选址仍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常导致信息分布不均、标牌密度失衡,进而影响游客获取景区信息的效率与整体旅游满意度。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以“最大覆盖”为目标,构建旅游数字标牌选址优化模型,结合多源时空数据引入深度强化学习技术进行求解。研究涵盖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流程,融合地理探测器与注意力机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并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构建状态空间与决策策略。同时,将所提方法与经典求解器和启发式方法进行了求解质量与计算效率的系统对比。以北京市五环以内区域为实验场景,结果表明:(1)现有旅游数字标牌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东北部,与旅游景点空间分布高度相关;(2)旅游热度、游客活跃度及城市公共交通分布在选址结果中发挥显著作用;(3)三种方法优化结果均将标牌优先布局于西城区及周边区域,而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在保证布点效果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计算效率。研究创新性地引入深度强化学习方法解决旅游数字标牌选址问题,推动选址策略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静态布设向智能优化转变,为智慧旅游信息设施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实践路径。

  • 研究方法
    刘轶凡, 白君亭, 林冠娇, 池彬, 颜钰, 陈洁, 黄文洁, 李霄鹤
    2025, 15(3): 563-575. doi: 10.12342/zgstly.20240225   cstr: 32078.14.zgstly.2024022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测度旅游资源点与游客兴趣点的空间匹配关系,是自驾游风景道选线和区域旅游生产力布局优化的关键技术环节。研究引入空间匹配理论,融合多元数据,尝试构建风景道空间匹配选线法(Spatial Matching for Scenic Byway, SMSB)。首先,运用GIS分析方法识别旅游资源点和游客兴趣点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分布模式,利用空间匹配测算模型评估二者的空间匹配度,划分匹配类型。其次,综合考虑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敏感性等限制性因素,通过加权叠加分析构建风景道选线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划分空间适宜度分区。再次,将自驾游游客兴趣点、OSM路网和旅游资源点数据依次栅格化叠加,生成节点栅格,结合现状评估筛选出空间节点。最后,基于上述三个步骤的结果——空间匹配度、空间适宜度和空间节点,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进行自驾游风景道选线规划。通过闽西地区的实证检验发现:SMSB选线法克服了传统风景道选线方法中单一依赖旅游资源分布或游客兴趣点的局限性,弥补了现有研究中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和自驾游游客需求偏好关系量化评估的不足,简化了空间节点选择程序的复杂度,提升了风景道选线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 生态旅游
  • 生态旅游
    王洋溢, 王华, 唐晖
    2025, 15(3): 576-589. doi: 10.12342/zgstly.20250110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公园的核心宗旨在于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然而光污染已成为当前国家公园自然生态保护面临的新挑战。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基于长时间夜光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该区域1984—2020年间光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在时序演化上,大熊猫国家公园光污染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0年及2008年之后加剧的趋势显著;(2)在空间分异上,光污染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边缘集聚、核心渗透”的分异特征,其中显著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破碎化地块的边缘区域、交通干线周边以及行政区划的交界地带等。(3)在影响因素上,光污染由多种因素非线性交互作用所驱动,国内生产总值为主导因素,且当其与路网密度叠加时,影响达到最大。研究揭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光污染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公园保护与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生态旅游
    舒莉苹, 王佳韡, 叶士琳, 林小标, 张敏
    2025, 15(3): 590-603. doi: 10.12342/zgstly.20240184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8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资源与周边污染企业的空间嵌套关系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协同区位商等方法,文章探讨福建省旅游资源与污染企业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模式。结果表明:(1)总体格局上,福建省旅游资源与污染企业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错位,旅游资源的高多样性-高均匀度区域是污染企业的低多样性-低均匀度区;在集聚特征上,旅游资源与污染企业的高密度中心均呈现沿海区县连片集聚格局。(2)空间关联特征上,旅游资源与污染企业的整体空间关联较弱,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与污染企业的空间关联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自然旅游资源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类企业的高度协同区域集中在闽南和闽东北;人文旅游资源与农林牧渔业类企业的高协同区域为闽西南和闽西北旅游区。(3)空间关联模式上,旅游资源与污染企业主要形成高-高-偏远型、低-低-非偏远型、高-低-非偏远型和低-高-偏远型4类空间关联模式;偏远型中污染企业具有远离行政中心的倾向,非偏远型中污染企业未出现明显偏离行政中心的态势。研究从地理学视角揭示了旅游资源与污染企业的空间关系,可为旅游资源与周边产业空间布局分析提供参考。
  • 生态旅游
    李峻峰, 王小洁, 姚艺林, 陆峥妍
    2025, 15(3): 604-620. doi: 10.12342/zgstly.20250070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7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康养活动是一种阶段性定居行为,康养地的选址受当地长期气候特征影响显著。研究利用1991—2020年安徽省54个网格节点气象数据加工形成的节气日典型气象日数据,分析安徽省康养气候的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聚类方法进行康养气候适宜性分区。同时,选取8个安徽省外地区网格节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春秋季最适宜康养,部分地区适合夏季避暑,全省冬季舒适度较低;(2)岳西、歙县康养适宜性最高,皖西南和皖南地区整体较优;(3)安徽省可分为4个康养适宜性气候类型区,分区结果直观地反映了纬度和局部地理等因素对康养气候资源差异性的影响;(4)与北方部分城市相比,皖北少数地区具有康养优势;与安徽省东、南部邻近地区相比,皖西南、皖南具有康养优势;与南方城市相比,安徽省的康养适宜期较长,皖西南具备错峰发展潜力;(5)气候变化背景下,康养气候适宜区有整体向北偏移的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节气日气象数据典型化方法进行康养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思路,系统揭示了康养气候适宜性的时空分异规律,解决了传统均值或阈值评价的时序粗糙性问题,对康养气候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旅游经济
  • 旅游经济
    吴志才, 沈连婧, 谢佳亮
    2025, 15(3): 621-635. doi: 10.12342/zgstly.20240353   cstr: 32078.14.zgstly.2024035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效率变革与经济转型现实背景下,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增长对实现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协同演化视阈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增长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Super-EBM模型、哈肯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和定性比较等方法,分析2011—2021年中国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文化产业效率、旅游产业效率均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增长系统存在正反馈效应,但系统的演化方向由文化产业效率主导。(2)研究期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增长总体表现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扩散特征,形成“中部>东部>西部”的区域空间分异。(3)中国和三大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增长的核密度分布曲线均呈现显著的“单峰”形态;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水平呈现“下降-上升”总体特征,其中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根源。(4)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增长受多元因素的组态影响,存在数字经济-人力供给驱动型、政府-资源驱动型、市场-交通驱动型和“政府-资源”+“市场-交通”综合驱动型4种组态路径。文章揭示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效率协同增长的复杂组态成因,丰富了文化和旅游关系研究,可为文旅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旅游经济
    唐健雄, 何佳敏, 周颖, 吕悦
    2025, 15(3): 636-652. doi: 10.12342/zgstly.20250078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7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时代,网络关注度作为获取工业旅游信息的关键途径,重构了产业间互动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三线建设”地区136个地级市的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百度指数,运用ArcGIS 10.6软件对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和“三线建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可视化呈现,并综合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门槛模型分析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对“三线建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1)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和“三线建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时序上呈现逐年上升的特征,但部分城市的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呈波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特征,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提高整体上能促进“三线建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但也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空间效应中,本地效应大于空间溢出效应;(3)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对“三线建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东中部地区主要表现为本地效应,西部地区表现为正向的本地效应和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4)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对“三线建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会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而增强,具备显著的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对于从宏观上把握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推进“三线建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 旅游知识百科
  • 旅游知识百科
    吴小伟, 吴必虎, 钟栎娜
    2025, 15(3): 653-65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