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研究综述
  • 研究综述
    沈伟丽, 黄震方, 徐冬, 贾文通
    2025, 15(4): 661-672. doi: 10.12342/zgstly.20240339   cstr: 32078.14.zgstly.2024033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康养旅游的兴起对目的地地方性产生着深刻影响,在康养旅游者行为的作用下,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质和社会生活不可避免地嵌入康养旅游场域,实现快速流变。文章通过层层分选2000—2023年国内外康养旅游、旅游者行为及地方性影响相关文献,发现既有研究存在概念界定碎片化、需求端行为逻辑缺位、动态演变机制模糊等理论瓶颈。文章创新性地构建了“认知-融入-协商”三阶段动态模型和“时间-空间-社会”三维研究框架,用以解释康养旅游者行为对目的地地方性的递进式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康养认知行为主要通过选择性资源筛选重构目的地的地方性特征;(2)疗愈融入行为通过高频参与引发目的地地方性的在地化与去地方化双向演变;(3)健康治理协商行为驱动利益主体博弈,导致目的地地方性呈现协同发展态势或面临同质化风险。研究成果为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性建构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工具,亦响应了“健康中国”战略下人地关系协调的实践需求。

  • 研究综述
    王琳, 周凌旭, 胡钧易
    2025, 15(4): 673-688. doi: 10.12342/zgstly.20250150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5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体验经济转型与个体存在价值重构的双重驱动下,变革性旅游体验的理论建构已成为旅游研究的前沿议题。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相关英文文献,研究整合CiteSpace文献计量与PRISMA框架技术,借鉴“刺激-有机体-反应”框架理论与转化学习理论,解析变革性旅游体验的生成机制。研究认为:(1)变革性旅游体验的前因呈现个体属性、身体活动、情感活动、目的地属性与旅游属性五维交互特征;(2)变革性旅游体验的过程遵循“迷茫困境-突发事件-自我反思-变革”到再次激发变革性旅游的循环式反馈机制,与转化学习理论相呼应;(3)变革性旅游体验主要包括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增益四层效应,其后效重点体现在个体技能与认知提升、自我实现、促进社会进步等。研究提出的“前因-过程-后效”研究框架为中国情景的变革性旅游体验研究体系建构提供了理论启示,丰富了旅游体验研究范式。

  • 会展活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 会展活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汪秋菊, 黄天琛, 袁彩红, 罗映霞
    2025, 15(4): 689-701. doi: 10.12342/zgstly.20240276   cstr: 32078.14.zgstly.2024027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节庆活动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维系社会文化连续性的重要纽带,对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延续地方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京西幡会为研究对象,综合物质形态学、符号学和心理学等研究方法,构建“显性-隐性”双维基因识别方法,识别和提取其文化基因,进而构建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基因体系。研究表明:(1)传统节庆文化基因体系通过显性文化基因与隐性文化基因的动态互构,形成一个多维嵌套的文化生态系统,并最终使文化基因在守护传统与适应现代之间保持了韧性;(2)显性文化基因中的“物质要素-仪式行为-时空场域”三者共同构成“存储-解码-再现”的显性表达链条。隐性文化基因中的“文化象征-情感结构-社会功能-价值取向”四者形成“传递-唤起-强化-统合”的隐性表达链条;(3)“显性-隐性”双维基因识别方法可有效解决隐性文化基因难以表征的问题,为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体系建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 会展活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漆家进, 张孟然, 叶琳鑫, 杨占东, 厉新建
    2025, 15(4): 702-716. doi: 10.12342/zgstly.20250120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2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举办体育赛事为地方树立文化形象、开展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梳理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有助于地方“讲好文化故事”。文章基于拟剧理论“故事化、戏剧化”的视角,以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为案例,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直播视频及新闻文本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研究发现:(1)一次地方性体育赛事是一台“文化戏剧”,包括演员叙事、舞台叙事、剧本叙事、剧幕叙事和观众叙事5种叙事类型。(2)演员通过角色、行为、情绪和意志开展“表演化”的文化叙事;舞台借助空间与布景推动“象征化”的文化叙事;剧本依托主题和故事完成“故事化”的文化叙事;剧幕利用媒介和视角达成“精饰化”的文化叙事;观众通过在场与线上互动实现“互动化”的文化叙事。(3)最终,剧本作为叙事逻辑、演员和观众作为叙事主体、舞台作为叙事载体、剧幕作为叙事媒介,它们在层层关联、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共同建构起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模型。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理论框架,可为“讲好地方文化故事”“构建体育赛事叙事体系”和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会展活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段锐, 梁未哲, 魏雨翔
    2025, 15(4): 717-734. doi: 10.12342/zgstly.20250149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4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受限于个性化和口语化的特点,如何将弹幕用于节事形象感知仍是目前研究上的空白。针对弹幕内容及其情感分析的特殊性,研究基于“认知-情感-整体”模型和“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设计弹幕多维情感词典及与弹幕匹配的情感分析算法,创新性地构建一种节事形象在线感知分析方法,解决了弹幕短文本情感分析的难题。研究以北京冬奥会为案例,实证分析其感知形象的演变,发现:(1)北京冬奥会的认知形象具有从宏观到具体再到个体的动态变化特点;(2)其情感形象呈现积极主导和韧性特征;(3)其整体形象呈现网络化扩散与层次性传导特征;(4)其形象的在线传播可以分为“认知形成-情感共鸣-形象传导-形象固化与遗产转化”4个阶段。研究首次将弹幕引入节事形象感知,结合文本挖掘和网络分析技术构建了节事形象感知方法,以北京冬奥会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从阶段性传播模型的拓展、情感驱动机制的深化、网络化传播路径的创新等多个方面丰富了节事旅游的理论,为节事活动形象管理、新媒体数据的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实践指导。

  • 会展活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林柏雨, 王翊儒, 徐铭阳, 汪秋菊
    2025, 15(4): 735-748. doi: 10.12342/zgstly.20250122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2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会展场馆在功能设计与服务环境上的持续优化是影响参会者体验的重要因素。基于服务场景理论,文章提出“会展服务场景(conventionscape)”概念,并构建设施服务、空间属性服务、附加价值服务、员工服务4个维度的变量来测量参会者的体验价值。借助体验营销理论,文章将体验价值划分为个人与共享体验价值。文章以横琴文化艺术中心的三星堆特展为实证案例,收集231份有效问卷,结合结构方程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讨论会展服务场景如何影响参会者的体验价值。 结果表明:(1)会展服务场景的4个维度均正向影响参会者的个人体验价值;(2)设施服务与附加价值服务显著影响共享体验价值,而空间属性服务与员工服务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3)两类体验价值均显著改善参会者满意度,进而促进其忠诚度提升。文章验证了服务场景在会展场馆中的影响机制,拓展了服务场景理论的应用,也展示了结构方程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互补使用的价值,为提升会展场馆竞争力和优化服务设计提供了实践参考。

  • 会展活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刘晋怡, 孙根紧, 王娟
    2025, 15(4): 749-758. doi: 10.12342/zgstly.20250102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沿海地区通过会展业持续推动城市经济的高效、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文章运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3—2022年中国沿海地区会展业发展水平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会展业发展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沿海地区城市会展业发展对本地绿色经济效率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毗邻城市绿色经济发展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会展业主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2条路径促进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且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强于产业结构升级。(3)受会展业发展阶段、城市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群会展业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文章提出建立会展跨区域协同机制、发挥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作用、以数字化助推会展业生态化等政策建议。

  • 生态旅游
  • 生态旅游
    陈喆芝, 肖嘉禾, 高莅洲
    2025, 15(4): 759-773. doi: 10.12342/zgstly.20250182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8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引导下,快速增长的旅游业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研究运用2000—202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检验旅游发展能否降低区域人均碳排放,探讨旅游发展对碳排放的差异化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并分析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 结果表明:(1)旅游扩展EKC框架下,经济增长与区域碳排放的倒“U”型关系得到验证,且旅游发展能降低区域人均碳排放;(2)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了旅游发展对区域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且在不同城镇化水平下旅游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差异;(3)住宿与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星级饭店数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构成旅游业影响区域碳排放的中介变量;(4)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省份的旅游发展减碳效果较差,西部省份效果最佳;同时旅游发展能够显著减少周边区域的人均碳排放。

  • 生态旅游
    高睿涓, 韩刘伟, 李健
    2025, 15(4): 774-784. doi: 10.12342/zgstly.20250133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3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徐霞客作为“中国游圣”,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他撰写的《徐霞客游记》不仅记录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更为现代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文章基于《徐霞客游记》文本内容,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分析徐霞客的旅行哲学、自然观察方法及环境保护实践,探讨其生态认知观对现代生态旅游的启示价值。研究认为:(1)《徐霞客游记》以定量考察、系统思维展现出科学认知萌芽,通过地方生态记录折射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凝练出“行观一体”的观念,展现了中国早期生态认知实践。(2)徐霞客在旅行过程中形成了“观察-认知-规约”3层生态认知框架。观察层采用定量步测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分布式记录方法,建立原始生态数据库;认知层对记录数据进行解构和转化,揭示其形成过程的动态规律;规约层将认知转化过程中的伦理思考转化为制度实践。这一完整框架蕴含传统生态智慧,为生态旅游从表层观光向可持续治理转型提供了理论范本。(3)基于徐霞客生态认知观,未来的生态旅游发展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3个维度的提升:以科学参与替代观光打卡,以深度认知超越浅层接收,以内生行为驱动突破外部约束,最终实现“游以载道”的人地和谐目标。

  • 生态旅游
    黄琳, 蒋素梅, 郑耕耘, 田芙蓉, 太玲娟, 李忠烜, 蔡琳, 赵倩, Lluis Capdevila Ortis
    2025, 15(4): 785-800. doi: 10.12342/zgstly.20230203   cstr: 32078.14.zgstly.202302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生态潜意识的自我修复改善旅游者身心健康被认为是湿地旅游的重要功能。文章以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率变异性动态评估方法,构建湿地旅游情境下湿地生态复愈感知模型与湿地旅游情绪调节演化模型,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动态调节模式与心理适应能力在情感调节及健康恢复中的作用机制,系统揭示并验证湿地情境下旅游者健康恢复效应的多层次递进路径与内在规律。研究发现:(1)湿地旅游对旅游者具有显著的情绪调节与健康复愈作用。(2)湿地环境作为外部生态刺激源,能够有效激活旅游者内在的感知觉反应,促进其自主神经系统动态平衡的重建,从而使个体的应激模式从失衡状态逐渐恢复至有序的内稳态。(3)湿地旅游的健康效应体现在降低旅游者的压力水平,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及提升其生理机能的动态活力水平。文章创新性地提出“生态复愈感知理论”,为湿地公园的规划和效能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拓展了旅游者健康恢复效益研究场景,也丰富了康养旅游研究案例。

  • 生态旅游
    徐冬, 倪纡洁, 毛琳, 周媛, 章锦河
    2025, 15(4): 801-815. doi: 10.12342/zgstly.20250106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生态联结人文社会与自然环境,是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的隐秘脉络。作为承载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特色与精神气质的重要空间,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自然形态的保护,更在于历史文脉的延续、社会关系的维系及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以扬州市东关街、皮市街和彩衣街为案例地,运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PCI模型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游客感知视角的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游客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价值感知主要包括体验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3个维度;(2)游客对东关街的文化生态价值(包括体验价值和教育价值)评价最高,对彩衣街的文化生态价值评价最低,并普遍认为皮市街的社会价值最高;(3)游客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以及亲朋好友陪伴、旅游地服务质量和政策支持力度等情境因素对其文化生态价值感知产生显著影响;(4)游客的文化生态价值感知呈现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再到认知升华的动态过程,未来可从多主体协同治理、人本向景观塑造、差异化文旅开发3个方面入手,提升城市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价值,以实现其文化生态繁荣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 生态旅游
    周美静, 王静, 张瑞雪, 孙淼, 曹淑艳
    2025, 15(4): 816-826. doi: 10.12342/zgstly.20240341   cstr: 32078.14.zgstly.2024034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民宿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但其价格形成机制复杂。研究以典型生态功能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途家网民宿数据,利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民宿价格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1)区内民宿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局域集聚特征,高价格民宿的分布与高等级旅游景区、山地和丘陵地形,以及森林存在明显的空间重叠;(2)房源特征与建筑特征是生态涵养区民宿价格形成的主要影响要素,其中交通可达性对民宿定价的作用较弱;(3)局部自然环境要素也是影响民宿定价的因素之一,其中高程和山景资源对民宿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民宿价格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研究揭示了生态涵养区民宿价格的空间异质性规律,发现了高密度植被生态系统对民宿价格的潜在影响,丰富了旅游民宿价格空间格局研究的典型地域类型案例,可为区域旅游规划编制、民宿发展政策制定和民宿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 旅游经济
  • 旅游经济
    刘亮, 田里, 汪熠杰, 钟宏伟
    2025, 15(4): 827-840. doi: 10.12342/zgstly.20250088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8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全球最大客源国,中国出境旅游因其庞大规模与广泛分布而在文化传播、经贸合作、国家外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内地至123个目的地国家的出境旅游人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从流向视角识别中国出境旅游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从时空格局来看,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全局空间分布具有显著正相关特征,集聚态势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局域尺度下分布模式以“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为主;(2)从演化稳定性来看,出境旅游流存在高、低两个层次的“俱乐部收敛”现象,目的地接待中国内地游客规模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增长相对困难;(3)从演化依赖性来看,出境旅游流的演变过程受邻域环境影响,具体表现为低水平制约、高水平辐射作用机制,但在高-低相邻环境中,辐射带动则会转换为弱化阻滞;(4)从演化趋势来看,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经长期演化将形成以高水平和低水平两极为主、中间水平较少的稳态分布格局,并在局部范围内形成偏“双峰”分布格局,高水平国家聚集在较高水平、高水平邻域环境中,低水平国家多聚集在较低水平邻域环境中。文章深入剖析出境旅游流向的空间机制,对于系统理解目的地空间结构、推动旅游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旅游经济
    刘璇, 程占红, 许磊, 石烨
    2025, 15(4): 841-854. doi: 10.12342/zgstly.20250139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3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解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耦合机理,是推动文化资源协同转化、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文章以沿黄九省(区)为对象,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两系统的动态耦合模型,通过“熵值法-耦合协调度-障碍度诊断”三阶分析框架,解析2013—2022年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在时序上呈现非同步周期性波动;空间上分别呈现梯度递减和金字塔型层级结构;(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濒临失调状态,时序上经历三阶段跃迁路径,空间格局演变呈现“局部升、全域降”的特征,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偏移。(3)在系统层面,文化遗产是主要障碍因子;在指标层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市场规模形成双向制约。

  • 旅游知识百科
  • 旅游知识百科
    纪凤仪, 吴必虎
    2025, 15(4): 855-85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 书评
    成升魁
    2025, 15(4): 860-86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