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 高彩霞 , 1, 2 ,
  • 刘家明 , 1, 2, * ,
  • 李凤娇 1, 2 ,
  • 朱鹤 1, 2 ,
  • 刘敏 3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 3.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北京 100070
*刘家明(1966-),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

高彩霞(1991-),女,蒙古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度假地可持续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22-03-23

  修回日期: 2022-06-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8-26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ZDA073)

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XDA2310030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and itsinfluencing factors

  • Gao Caixia , 1, 2 ,
  • Liu Jiaming , 1, 2, * ,
  • Li Fengjiao 1, 2 ,
  • Zhu He 1, 2 ,
  • Liu Min 3
Expand
  •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3. Nationa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70, China
*Liu Jiaming. E-mail:

Received date: 2022-03-23

  Revised date: 2022-06-15

  Online published: 2022-08-26

摘要

旅游度假区是近年来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建设热点,从全局视角认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促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世界级度假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5—2020年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数据基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集聚形态,呈现出以浙江、江苏为核心的“单核主导型”空间格局;(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资源禀赋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制约性因素,国家政策引导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市场发育程度是度假区供需格局差异的内在动力,假日制度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进而影响度假区空间分布,大型赛事活动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助推因素。据此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本文引用格式

高彩霞 , 刘家明 , 李凤娇 , 朱鹤 , 刘敏 .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 12(3) : 386 -398 .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resorts has been the key area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for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rts and building world-class resorts. Adopting the data of 45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in China from 2015-202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by ArcG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1)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are still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and display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at more of them are located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whilst less are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2) 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is emerging, which features as “dispersed generally and concentrated specifically”, showing a “single-core pattern” dominated by Zhejiang and Jiangsu. (3) The endowment of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market development, holiday system, and mega sport events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Accordingly, concret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Finally, some future research areas related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rts in China are proposed.

1 引言

中国旅游度假区是对外经济发展的产物。1992年《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11家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10)标准中将旅游度假区定义为“具有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满足游客休憩、康体、运动、益智、娱乐等休闲需求的,相对完整的度假设施聚集区”,按照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在国家标准和行业实践中,旅游度假区是中国化的概念,是经过政府部门报批成立的专门管理和建设区域,具有明确的空间边界和独立管理机构[1]。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发展目标;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级度假区”的目标。两项规划的出台推动了度假旅游发展的新热潮,加之当前中国度假旅游市场不断发育壮大,各地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国家队”,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促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随着国内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加快,度假旅游逐渐成为主流休闲方式,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的又一重要行业管理品牌。国内关于旅游度假区空间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度假区规划开发选址与空间结构[2]、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变化与影响因素[3-4]、度假区空间生产[5]等内容,以物质空间形态研究为主[6-7],非物质空间形态研究内容正在兴起。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主要采用定性描述分析法,后来随着地理学空间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学者逐渐使用GIS、RS等技术对度假区用地空间进行定量刻画和分析,也推动了旅游度假区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目前,从全国和区域尺度对旅游度假区整体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学者仅对广东省、四川省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度假区类型与成因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旅游度假区在沿海和内陆的分布呈现出“弧-扇”型空间格局[8],四川省旅游度假区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的影响[9]。由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从全国宏观层面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行空间格局特征刻画和因素分析的研究少见。基于此,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5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含原国家旅游局)评定公布的4批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数据基础,借助ArcGIS10.5软件分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影响因素,探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度假区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为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优化、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度假区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

2 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先后经历了“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综合性土地开发区,具有政府管理机构和职能,后者是文化和旅游部(含原国家旅游局)颁发的行业管理品牌,两者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但在不同阶段分别引领了国内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进程。
(1)“先批后建”的国家旅游度假区。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国内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解决国内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档次偏低等问题[10],1992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批准在旅游度假资源丰富、客源基础良好、交通便捷、对外开放工作已经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11]。国家旅游度假区是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以度假旅游为主导功能的综合性土地开发区,其设立初衷是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以创汇经济发展为目标,是提升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度假区“先批后建”的发展模式。1992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首批11家国家旅游度假区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2年第26期。),包括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江苏太湖 (② 1993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苏州胥口度假中心”和“江苏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马山度假中心”分别另更名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江苏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0-12/17/content_4080.htm)。)、上海横沙岛 (③ 1995年,国务院同意上海不再设立横沙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易地在佘山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改在佘山建立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批复,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0-11/15/content_4071.htm)。)、杭州之江、福建武夷山、福建湄洲岛、广州南湖、北海银滩、昆明滇池、三亚亚龙湾,类型上以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
(2)“先建后评”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经过10余年发展,旅游度假区在发展旅游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方面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带动各省市批准建设了上百家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各地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彼时度假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原因,度假区发展缓慢[12]。大量旅游度假区由原来的新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服务区,以及各类园区发展而来,在开发建设及服务配置中缺乏对度假旅游理念与内涵、服务与品质等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参差不齐,亟待规范引导。2011年,《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10)国家标准的印发,成为旅游度假区规范发展的引领性文件。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印发《旅游度假区等级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发布标志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选机制的出台,也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后的又一重要行业管理品牌。2015年10月,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布;2018年1月,第二批9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布;2019年5月,公布了第三批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同年12月,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认定和管理,促进旅游度假区不断丰富度假休闲产品供给,提高服务和管理质量,持续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度假休闲旅游需求,文化和旅游部颁布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并形成了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2020年12月,公布了第四批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并首次设立了滑雪类型旅游度假区。
总体来看,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度假区逐渐从早期吸引外汇、发展国际旅游市场转向以“满足国内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培育世界级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在完善度假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梳理2015年以来公布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录发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数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在建设世界级度假区的战略引导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前沿阵地”,各地再次掀起创建热潮,相关研究话题热度正在不断上升。

3 空间分异特征

3.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1)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据与相关信息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https://www.mct.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s://www.gov.cn/);(2)根据高德坐标拾取系统定位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坐标,利用ArcGIS10.5软件建立2015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据库,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点状要素标记在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底图上(图1)。
图1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169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3.2 研究方法

在全国尺度下,可以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视为点状地理要素。本文基于ArcGIS10.5,首先按照时间顺序标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然后利用ArcGIS软件的绘图和数据分析功能,刻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数量分布及核密度特征,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3.3 结果分析

3.3.1 空间总体分布格局

按照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广泛分布在华东、西南、华中、华南、西北、东北、华北七大地理区域(表1)。在数量分布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全国层面呈现显著的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差异格局。具体来看,华东地区分布数量最多,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个,约占总数的44.44%;西南地区次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为12个,占比约为26.67%;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度假区数量均较少,3个区域内度假区数量总和为5个,占比约为11.11%,尤其是华北地区分布最少,仅河北省拥有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来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不均衡,亟待平衡与优化。
表1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七大地理区域中的数量分布

Tab. 1 The number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distributed in seven geographical regions of China

区域 分省数量 合计(个)
华东 浙江省(6个)、江苏省(5个)、山东省(4个)、江西省(2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1个)、上海市(1个) 20
西南 云南省(4个)、四川省(3个)、重庆市(2个)、贵州省(2个)、西藏自治区(1个) 12
华中 湖南省(2个)、湖北省(1个)、河南省(1个) 4
华南 广东省(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1个)、海南省(1个) 4
西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陕西省(1个) 2
东北 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 2
华北 河北省(1个) 1

3.3.2 空间分布集聚区域

目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数量还比较少,虽然在东部和西南部呈现初级集聚形态,但是总体上集聚范围小,密度值较低。由图2可知,目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呈现出以浙江、江苏为核心的“单核主导型”分布格局,初步形成了1个一级热点区和2个二级热点区。一级热点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苏两省,度假区类型以湖泊和山地度假为主,该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人口规模大,市场广阔,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1个,约占度假区总数的24.44%。二级热点区则囊括了山东省沿海地区,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由于受到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山地、河湖、海洋等资源丰富集中,为度假区开发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基础。当前,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青海8个省(区、市)尚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图2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密度图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169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2 Kernel density map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4 影响因素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差异是诸多自然与人文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旅游点要素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历来是旅游地理学者关注的话题之一,研究发现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到地形地貌、资源禀赋、政策支持、交通条件、供需驱动等因素的影响[13-14]。本文借鉴旅游景区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历程和空间分异特征,选取度假资源禀赋、国家政策支持、市场发育程度、假日制度设计、大型赛事活动等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4.1 度假资源禀赋

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度假资源是度假区发展和度假产品开发的基础条件,不同地区度假资源存在差异,对度假区选址和开发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资源禀赋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的制约性因素。由于度假资源类型多样,形成了滨海、温泉、山地、滑雪、主题乐园、古城古镇等多元化特色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表2)。①自然资源依托型。自然资源依托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以自然地理单元为空间基础,其形成和分布受到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如山地、森林、湖泊、温泉、海洋、滑雪等自然资源集聚区和优势区为度假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自然资源为核心依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最多,共计39个,约占总数的86.67%,其中,河湖(16个)、山地(8个)、温泉(6个)、海滨(5个)是典型的资源类型,分别约占总数的35.56%、17.78%、13.33%和11.11%。这类度假区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宜人,为度假者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游憩、康健疗养的自然空间。②人文资源依托型。目前人文类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心依托资源包括主题公园、古城古镇、特色小镇、文物与文化遗产等。以古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依托的度假区历史文化悠久,休闲度假氛围良好,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形成提供了人文旅游资源基础,如大理古城旅游度假区、成都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和特色小镇类型的度假区接待设施完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元,如东部华侨城旅游度假区、河源巴伐利亚庄园、林芝市鲁朗小镇旅游度假区等。
表2 不同类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统计

Tab. 2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s in China

类型 核心依托资源 度假区 数量
自然资源依托型 河湖 江苏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江苏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浙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浙江太湖旅游度假区、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湖北武当太极湖旅游度假区、云南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四川邛海旅游度假区、贵州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广西桂林阳朔遇龙河旅游度假区、云南玉溪抚仙湖旅游度假区、江苏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浙江淳安千岛湖旅游度假区、湖南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重庆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四川峨眉山峨秀湖旅游度假区 16
山地 吉林长白山旅游度假区、重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浙江湖州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福建福州鼓岭旅游度假区、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浙江德清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江西上饶三清山金沙旅游度假区、贵州六盘水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 8
温泉 江苏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河南尧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湖南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江西宜春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安徽合肥巢湖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陕西宝鸡太白山温泉旅游度假区 6
海滨 山东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山东海阳旅游度假区、海南三亚亚龙湾旅游度假区、山东烟台蓬莱旅游度假区、山东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 5
冰雪 河北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2
森林 江苏无锡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 1
草原 新疆那拉提旅游度假区 1
小计 39
人文资源依托型 主题公园 广东东部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1
古城古镇 云南大理古城旅游度假区、云南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2
特色小镇 广东河源巴伐利亚庄园、西藏林芝鲁朗小镇旅游度假区 2
文物与文化遗产 四川成都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 1
小计 6

4.2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政府支持力度,以及旅游度假区国家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也为度假区规范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在促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的政府管理部门,尤其是度假旅游发达区域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如2001年浙江省就已出台《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来规范度假区发展[15],2014年提出大力推进度假区建设,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助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16]。浙江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和品质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地方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政策支持是旅游度假区创建的重要条件,如林芝市鲁朗小镇是西藏唯一一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援藏旅游项目,即是主要得益于广东省对口援藏的大力投资与投入。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建设本地特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同时支持城市休闲等新类型度假区的发展,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平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全国层面的区域空间分布差异,引导科学布局,推动欠发展区域开发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进程。

4.3 市场发育程度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主要分布在东中部、西南省会城市周边,其分布格局与2010—2020年中国人口格局演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近十年来,中国人口在保持东密西疏的总体格局外,区域分化日益明显,沿海城市群、川渝黔城市群、中部省会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东北、西北则面临人口收缩[17]。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人口规模呈显著正相关,即人口规模越大,市场需求和驱动力越大,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度假区数量越多[14]。具体来讲,市场发育程度主要包括度假旅游市场规模、度假旅游产品和设施供给、度假旅游企业集聚程度等。从度假旅游市场规模来看,经济发达城市区域人口规模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消费能力强,具有较为强烈的休闲度假意识、习惯和偏好,为旅游度假区的投资运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腹地和需求驱动力。从度假旅游产品和设施供给来看,东中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交通进出便捷,旅游投资活跃,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和要素。同时,度假旅游产品品质高、从业人员素质高,进一步增加了回头客比重,提升了消费者度假品牌粘性。从度假旅游企业集聚程度来看,高品质度假酒店集团、主题公园、文创公司等均集中于东中部发达城市群,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和市场要素的发育壮大。因此,当前中国东中部区域旅游度假区发展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浙江、江苏度假集群是中国度假旅游市场供需优势区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数量多、增长快,在空间上初步形成了热点分布区。

4.4 假日制度设计

与“点状”观光旅游形式不同,度假旅游要求在一地集中停留一段时间,因此,只有具备完善的假日制度才能进一步推动近、中、远程度假旅游全面发展。当前,中国仍然主要实行集中假日制度,形成了春节、国庆两个7天长假、劳动节5天小长假,以及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4个3天的长周末假日格局。浙江、江西等地提出了2.5天周末弹性作息政策,促进假日旅游消费,但大多地区仍执行2天周末假日制度。假日长短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的远近和目的地选择,当前的假日制度难以满足大规模中远程度假旅游市场需求,因此也推动了度假区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省份的集聚特征,促进了大城市周边以“微度假”形式为主导的度假旅游发展新格局。如浙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主要承接了上海、杭州的度假市场需求,西南区域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主要针对于四川、重庆等省市的度假市场。然而,这也进一步强化了以市场为主导因素的旅游度假区既有空间分异格局,空间失衡加剧。

4.5 大型赛事活动

中国北部区域的旅游度假区目前主要以滑雪类型为主,兼具夏季避暑功能,如河北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这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影响,赛事承办地往往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孵化地”。如河北省崇礼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之一,借助这一发展契机,其在滑雪场地、度假酒店、娱乐设施、交通设施建设与提升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国际大型赛事的举办也提升了该度假区在全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样,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曾在1996年成功举办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并且作为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的永久会址,被誉为“中国的达沃斯”。国际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推动了中国北方区域冰雪类型旅游度假区的出现,丰富了国内度假旅游产品类型,提升了度假区的国际化水平和品质,同时也进一步平衡了国家级度假区空间分布的南北格局差异。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全国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旅游度假区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先批后建”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阶段和“先建后评”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在相关标准的引导下度假区经营管理日益规范,品质不断提升,度假区类型逐渐从以自然资源依托型为主转向人文资源依托型度假区不断丰富发展的新格局。
(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全国层面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省级层面上形成了以浙江、江苏两省为一级热点区,西南和沿海省份为二级热点区的分布格局。
(3)从影响因素来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与人文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源禀赋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制约性因素,决定着度假区规划与开发选址的成败;国家政策引导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尤其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市场发育程度是度假区供需格局差异的内在动力,区域内度假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度假区数量越多;假日制度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进而影响度假区空间分布,当前国内的假日制度进一步助推了发达区域周边度假区的发展和集聚;大型赛事活动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助推因素,赛事承办地往往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孵化地”。
(4)旅游要素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分析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全国宏观尺度上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从全国层面上优化度假产业布局,近期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推动中国北部、西部旅游度假区发展,因地制宜拓展城市休闲、古城古镇、乡村田园等人文类型旅游度假区,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提升区域度假旅游发展意识;旅游度假区集聚区域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更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产品和服务,在全国旅游度假区发展中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由于当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时间短、数量较少,本文仅从以上方面对其发展历程、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未来随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的不断增多,可以从其空间网络结构、空间集聚分布、复杂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全国省、市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及其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等问题分析也有待加强。

6 研究展望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加快,以休闲度假为代表的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结合当前中国旅游度假区研究现状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下问题亟待加强研究。
(1)度假区边界问题。度假旅游理念起源于西方,与“周游式”的观光旅游不同,度假旅游更强调“一地停留式”,也就是寻找一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通过度假旅游活动获得身心休闲放松的旅游形式[18]或产品类型[19]。从国外定义来看,度假胜地“resort”的范围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也可以是一个地理区域、一个度假酒店综合体,其边界是模糊的[20],这一点与国内的旅游度假区(具有明确的空间管理边界)存在明显差别。在未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度假区建设中,休闲度假活动范围是否应该有边界以及如何界定边界仍然需要探讨。此外,旅游度假区发展应与更广泛的国土空间发展相适应,综合协调本地居民和度假旅游者的用地需求,从政策制度、资金配套、城市建设、机构协调等方面促进度假区空间功能优化,使居民生活区、城市公共服务区等不同地理空间能够与度假区管理空间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2)度假区资源与分类。对度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及开发利用评价是推进高等级度假区开发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资源是度假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度假旅游资源与传统观光旅游资源存在本质上的特征差异,如气候资源是度假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具有体验价值的其他资源是度假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在观光旅游时代,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为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因此这一标准也主要适用于观光型旅游资源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沿用该标准评价新时期中国度假旅游资源会造成开发利用价值评判错位。在当前中国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度假旅游资源的内涵、特征,系统梳理中国建设高等级度假区的世界级山水资源、滨海避暑和避寒资源、冰雪度假资源、文化古镇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实现度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度假目的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夯实基础。
(3)度假区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关注[21]。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22]。旅游度假区是一个能够提供综合性度假体验和服务的区域,需要具备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含度假气候)、高质量的住宿、餐饮、娱乐和健康设施,以及高水平的服务等[23]。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度假者提供了亲近自然、健康疗养的场地空间,以及美学、游憩、健康、旅游、教育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旅游度假区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度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但度假旅游活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在度假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合理测度旅游度假区的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加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影响模拟与预测,识别发展风险、提升度假区韧性,实现度假区生态系统与旅游系统之间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均是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24]
(4)度假者环境感知、满意度与行为。与观光旅游不同,度假旅游者更加注重自然环境、休闲健康、独特体验和感受,对品质化服务要求更高,度假者环境满意度显著影响度假者体验与感知[25]。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度假区不应是奢华设施的集聚区,而应该形成国际化环境品质、服务水平以及市场知名度。《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10)、《旅游度假区等级管理办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等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出台,极大地提升了度假区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度假区硬件设施和服务的标准化为度假者休闲旅居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可以通过一些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和本土风情的非标准化文化元素让度假者体验不同于日常的生活情趣,为度假者提供逃离现实、放松身心的独特空间,为度假者停留和重游提供情感维系。基于此,分析度假者对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感知及其与度假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对于提升高等级度假区旅游者环境与服务满意度、提升重游率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度假区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目标。从学术层面来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关系以及衔接问题尚有较大的研究空白。什么是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其发展和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中具体发挥怎样的作用?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新时期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感谢北京联合大学刘敏教授及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升完善给予的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使作者获益匪浅。

[1]
师守祥. 度假区管理[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Shi Shouxiang. Resort Management[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2]
刘家明, 季任钧. 旅游度假区开发的选址研究[J]. 人文地理, 2001, 16(5): 49-52, 71.

[Liu Jiaming, Ji Renjun. Research on selecting development sites for resorts[J]. Human Geography, 2001, 16(5): 49-52, 71.]

[3]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等. 从传统乡村聚落到现代滨海旅游度假区: 过去20年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J]. 人文地理, 2016, 31(1): 130-139.

[Xi Jianchao, Wang Xinge, Kong Qinqin, et al. From a traditional rural village to the modern coastal resort: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Jinshita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J]. Human Geography, 2016, 31(1): 130-139.]

[4]
杨俊, 那楠, 席建超, 等. 滨海旅游小镇旅游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 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J]. 资源科学, 2015, 37(3): 465-474.

[Yang Jun, Na Nan, Xi Jianchao, et al. Micro-scale analysis of coastal tourist town tourism land-us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for Dalian Jinshitan[J].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3): 465-474.]

[5]
于涛, 王苑. 福柯权力视角下旅游城市滨海地区空间生产机制研究: 基于对亚龙湾度假区的观察实证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8(9): 19-26.

[Yu Tao, [Wang Yuan. Research on coastal spac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cault’s power spac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Yalong Bay Resort[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8(9): 19-26.]

[6]
保继刚, 刘俊. 三亚海滨度假区形态研究: 以亚龙湾、大东海、海坡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1): 15-18.

[Bao Jigang, Liu Jun. Coastal resort morphology: Yalong Bay, Dadonghai, Haipo, Sanya, Hainan Province as case studies[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7(1): 15-18.]

[7]
刘俊, 马风华. 三亚海滨度假区形态及经营绩效比较研究: 亚龙湾、大东海、海坡案例[J]. 旅游论坛, 2008, 1(2): 231-235.

[Liu Jun, [Ma Fenghu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astal resorts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Yalong Bay, Dadong Hai, Haipo as case studies[J]. Tourism Forum, 2008, 1(2): 231-235.]

[8]
潘丽丽, 徐红罡. 广东旅游度假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2): 65-69.

[Pan Lili, Xu Hongga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resorts in Guangdong[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 24(2): 65-69.]

[9]
覃建雄, 张培, 陈兴. 四川省旅游度假区成因分类、空间布局与开发模型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S2): 205-211.

[Qin Jianxiong, Zhang Pei, Chen Xing. Analytic classific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resorts, Sichuan, Southwest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S2): 205-211.]

[10]
田里. 旅游度假区的市场定位与开发方向[J]. 思想战线, 1998(6): 28-32.

[Tian Li. Market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ourism resorts[J]. Thinking, 1998(6): 28-32.]

[1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EB/OL]. (1992-08-17).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bf/200207/20020700031390.shtml.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ot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Tourist Rresorts[EB/OL]. (1992-08-17).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bf/200207/20020700031390.shtml.

[12]
刘爱荣, 帖英. 对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5, 14(4): 75-78.

[Liu Airong, Tie Ying.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ourism resort[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5, 14(4): 75-78.]

[13]
王钊, 黄文杰. 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经济地理, 2021, 41(11): 209-217.

[Wang Zhao, Huang Wenjie. The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in Long March[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11): 209-217.]

[14]
宁志中, 王婷, 杨雪春. 2001年以来中国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变与景区群形成[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654-1666.

DOI

[Ning Zhizhong, Wang Ting, Yang Xuechu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formation of their clusters in China since 2001[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7): 1654-1666.]

DOI

[15]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J]. 浙江政报, 2001(20): 14-15.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Tourism resort management measures in Zhejiang Province[J]. Zhejiang Political Daily, 2001(20): 14-15.]

[16]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EB/OL]. (2014-11-10). http://www.zj.gov.cn/art/2019/11/27/art_1228971676_40551112.html.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Implementation opinions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on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ourism into a trillion industry[EB/OL]. (2014-11-10). http://www.zj.gov.cn/art/2019/11/27/art_1228971676_40551112.html.

[17]
刘涛, 彭荣熙, 卓云霞, 等. 2000—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2, 77(2): 381-394.

DOI

[Liu Tao, Peng Rongxi. Zhuo Yunxia, et al. 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sights from the 2020 census da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77(2): 381-394.]

DOI

[18]
徐菊凤. 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Xu Jufeng. China Vacation Tourism Studies[M]. Dali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08.]

[19]
张凌云. 试论我国度假区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方向[J]. 旅游学刊, 1996, 11(4): 5-9, 62.

[Zhang Lingyun. On the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holiday tourist regions in China[J]. Tourism Tribune, 1996, 11(4): 5-9, 62.]

[20]
Prideaux B. The resort development spectrum: A new approach to modeling resort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3): 225-240.

DOI

[21]
黄燕玲, 罗盛锋.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研究[J]. 生态经济, 2022, 38(2): 130-136.

[Huang Yanling, Luo Shengfeng.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thnic Areas[J]. Ecological Economy, 2022, 38(2): 130-136.]

[22]
李龙, 吴大放, 刘艳艳, 等. 生态文明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 以生态敏感区宁远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0): 2385-2400.

[Li Long, Wu Dafang, Liu Yanyan, et al. Study on “dual evaluation” in karst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Ningyuan County in 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0, 35(10): 2385-2400.]

DOI

[23]
Harper D. Hotels and Resorts: An Investor’s Guide[M]. London: Routledge, 2017.

[24]
方叶林, 黄震方, 段忠贤, 等. 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12): 195-201.

[Fang Yelin, Huang Zhenfang, Duan Zhongxian, et al. Research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12): 195-201.]

[25]
陈钢华, 奚望, 黄松山, 等. 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环境和气候满意度对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19, 41(3): 430-440.

DOI

[Chen Ganghua, Xi Wang, Huang Songshan, et al. Influences of coastal resort vacationers’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satisfactions on their perceived destination restorative qualities[J]. Resources Science, 2019, 41(3): 430-440.]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