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游

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霍尔果斯案例

  • 高俊 , 1, 2 ,
  • 曹开军 , 2, * ,
  • 徐明月 3 ,
  • 孔德成 4
展开
  •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57
  • 2.新疆大学旅游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 3.新疆大学商学院,乌鲁木齐 830091
  • 4.新疆霍尔果斯市商务局,霍尔果斯 835221
*曹开军(1987-),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E-mail:

高俊(1990-),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边(跨)境旅游。 E-mail:

收稿日期: 2022-03-09

  修回日期: 2022-04-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8-2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901162)

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42161036)

The evolution of Xinjiang’s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A case study of Horgos

  • Gao Jun , 1, 2 ,
  • Cao Kaijun , 2, * ,
  • Xu Mingyue 3 ,
  • Kong Decheng 4
Expand
  • 1.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2. School of Tourism Studie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 3. School of Busines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91, China
  • 4. Khorgos Municipal Bureau of Commerce, Khorgos 835221, China
*Cao Kaijun. E-mail:

Received date: 2022-03-09

  Revised date: 2022-04-27

  Online published: 2022-08-26

摘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边境旅游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区位优势正日益凸显,边境旅游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本文基于霍尔果斯口岸地区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大量二手资料,剖析了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疆边境旅游呈现出两阶段发展演化特征,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入境购物商贸游和21世纪以来的国内口岸观光游。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新疆安全形势、口岸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供给水平是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丰富了中国边境旅游区域差异性研究,对新疆边境旅游发展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

高俊 , 曹开军 , 徐明月 , 孔德成 . 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霍尔果斯案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 12(3) : 442 -455 .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6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ese border tourism has entered a new development stage. Xinjiang, positioned as the core zone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has seen increasing strategic advantages, and its border tourism is increasingly being promoted by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s. Drawing on first-hand data mainly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in Khorgos on the China-Kazakhstan border, in combination with rich secondary sources of data, this study sets to unveil the evolution of Xinjiang’s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border tourism in Xinjiang has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namely inbound tours for shopping and trade in the 1990s, and domestic tours for border port sightseeing since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Xinjiang’s security situation, location of border port,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ourism supply level a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Xinjiang’s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tudy advances the understandings of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erms of Chinese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offer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1 引言

边境地区是国家地理和社会上的边缘地带,也是不同社会系统的接触地带。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边境地区正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变为前沿地带,成为重要的国土开发新空间[1]。旅游发展对促进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外睦邻友好、和平外交和国家关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随着扩大沿边开放政策的推进,旅游业发展成为边境开放开发战略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国边境旅游发展进入新的机遇期[3]。例如,2015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产业作为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突破口,研究发展跨境旅游合作区、探索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等特殊政策和措施。
旅游活动和吸引物在不同的边境地区会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看,边境旅游与边界的存在密切相关,或者与边界有概念上的联系[4-5]。因此学者们指出,边境旅游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涵盖边境地区所有因为边界的存在而产生的,以及与边界相关联的旅游形式和活动的集合术语(umbrella term)[4,6]。然而,根据中国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规定》,边境旅游是指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显然,中国官方的定义强调跨境,带有国际旅游属性,这大大缩小了边境旅游应有的概念内涵,因为学理上的边境旅游活动范围更广泛,涵盖了跨境与境内活动[7-8]。因此,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边境旅游发展特征,本研究遵循学理上的边境旅游定义,即边境地区与边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旅游活动,另用“边境旅游项目”特指官方定义的边境旅游。然而,学理上的定义显然难以操作,为了便于研究的开展,本研究将边境旅游定义为边境口岸地区的旅游活动。一方面,因边境口岸大多毗邻边境线,边境口岸地区的旅游活动往往与边界紧密相关,这和边境旅游学理上的定义一致;另一方面,相对于边境地区,边境口岸地区有较明确的范围,而且受中国边境旅游政策影响,边境旅游活动多集聚在边境口岸境内外一带[9]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边境旅游已有超过30 年的发展历史[10]。目前相关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来审视中国边境旅游的发展问题,如发展战略与对策[11-14]、资源和竞争力评估[15-16]、时空特征[17-19]、跨境合作[20-21]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在地域上多关注西南边境地区[10,22-23],对其他边境地区的旅游发展尚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国西南边境旅游经过了三阶段的发展演化,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快速增长阶段,21 世纪前10 年的停滞和衰落阶段,以及近10年的复兴转型阶段[23-25]。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km,与14个国家陆上相邻,不同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缘政治关系不同,边境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3,25]。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接壤国家最多、对外口岸最多的省区,在发展边境旅游、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跨境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战略优势地位正日益凸显[26],其边境旅游日益受到重视。综上,本文以霍尔果斯口岸地区为案例,分析新疆边境旅游的发展演化特征,识别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丰富中国边境旅游研究。

2 案例区域与研究方法

霍尔果斯口岸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境内,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距离州府伊宁市90 km,距离中亚中心城市、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306 km。霍尔果斯市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伊犁州直辖县级市,辖区面积1 908.55 km2,总人口10.6万人,由汉、哈、维、回、蒙、锡伯、东乡等13个民族组成,汉族约占66.7%,少数民族约占33.3%。本文的“霍尔果斯口岸地区”是指毗连口岸、紧邻中哈边境线的霍尔果斯中心城区区域,是伊犁州边境旅游活动的聚集区(图1)。选择该地区作为案例的原因主要包括:① 旅游发展起步早,该地区和新疆“沿边开放”几乎同时进行,是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典型缩影。② 区域内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是中国与邻国建立的首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亦是新疆边境旅游的热点,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③ 虽然新疆与8国接壤,但中哈边境占新疆边境线总长度的1/3,跨境合作亦最为成熟[13]
图1 研究区域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udy area

2022年1月16—20日笔者在霍尔果斯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对于半结构式访谈,笔者通过立意抽样(purposeful sampling)选取了7名熟知霍尔果斯旅游发展,特别是边境旅游业务的政府和企业代表进行访谈(表1),人均访谈时长45分钟。访谈主要围绕边境旅游政策、旅游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跨境互动与合作中心等议题展开。此外,实地走访口岸地区的主要旅游景点、街区,与商贩、居民等进行交流,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就调研所见、所闻、所思撰写了研究笔记。由于研究关注新疆边境旅游和霍尔果斯旅游长期发展演化问题,考虑到受访者经历缺失、记忆偏差或错误等问题,笔者收集了大量案例地各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官方网站信息以及学术文献等权威二手资料用来补充或检验一手资料。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Tab. 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编号 性别 年龄 职业 居民类型 访谈日期
R1 35+ 官员 本地居民 2022.01.16/01.18
R2 30+ 官员 霍尔果斯工作6年+ 2022.01.17
R3 30+ 企业高管 霍尔果斯工作8年+ 2022.01.17
R4 30+ 企业员工 本地居民 2022.01.17
R5 50+ 商户 本地居民 2022.01.18
R6 50+ 企业高管 本地居民 2022.01.18
R7 35+ 伊犁州官员 本地居民 2022.01.20
笔者对质性文本资料(包括访谈转录文本)进行了描述性和开放性编码分析。首先,对文本资料进行阅读,依据段落内容识别描述性符码(descriptive code),如“口岸开放”“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签证通关政策”等,按照时间整理边境旅游发展过程相关信息。其次,对描述性符码所对应的文字段落进行反复阅读,逐句贴标签,逐步提炼出相关概念并归纳出范畴。最后,参考已有研究,对上一阶段的编码结果进行调整优化,确定核心概念和范畴。

3 研究发现

3.1 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20世纪90年代:入境客流主导的购物商贸游
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隋唐时,便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双方对外贸易国有化,霍尔果斯口岸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苏贸易的西部最大口岸。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边境局势紧张,霍尔果斯口岸随即关闭;随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驻边境农庄和牧场从事生产活动,在中苏边境建立边境团场并划定边境地带,将其作为国防屏障[27]。由于中苏边境关闭和边境军事化,边境两侧的社会互动和交流几乎停滞[28]。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缓和才有所改变。1983年中苏国家层面贸易恢复,经国务院批准霍尔果斯口岸正式恢复开放。但是,新疆同中亚的边境地方贸易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双方签订一系列技术和经济合作协定后才真正有所突破[29]。在这一背景下,霍尔果斯口岸的边境贸易开始发展,并于1992年成立新疆首个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图2)。同年中哈两国政府同意霍尔果斯口岸向第三国开放,具有国际联运地位。
图2 20世纪90年代霍尔果斯边民互市贸易景象

资料来源:霍尔果斯国门文化展示馆

Fig. 2 The border trade scene in Khorgos in the 1990s

受访者一致将边民互市贸易作为霍尔果斯口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起点。“R1:霍尔果斯发展的第一个风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边民互市贸易,我父母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赚了第一桶金……他们跑乌鲁木齐批发带货到霍尔果斯,香烟、啤酒、瓜子、花生等日用消费品,卖给哈国人,完全不愁销路。”中亚各国由于受苏联时期经济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关系到民生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市场上轻工、纺织、食品及日用百货等商品极度匮乏,大批境外边民和客商以“边民互市”“旅游观光”为名涌入新疆边境城市购买生活必需品,开启了新疆边境旅游购物热潮[30]。在繁荣的边境贸易推动下,新疆推出了一系列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旅游项目。1992年原国家旅游局《关于扩大边境旅游,促进边疆繁荣的意见》批准了新疆塔城和博乐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旅游项目;伊犁州也开通了经霍尔果斯口岸赴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游项目。边境旅游项目的开通为哈方民众进入新疆境内开展购物和商贸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境内周边地区的居民开始进入口岸周边从事边贸活动,“R5:霍尔果斯边境口岸重新开放以后,好多老百姓,附近像农4师、62团附近,伊宁、霍城县,这些老百姓都想去搞副业,做生意,改变家庭面貌。那时候口岸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外运公司,中亚五国货车拉货过来,直接开到我们口岸。”
发展初期,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主要围绕边民日常消费需求开展,规模小、商品品种少、结构单一,贸易主体以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主,传统的“旅游购物”贸易占主导地位[31]。但是,随着贸易的纵深发展,一般贸易逐渐取代边境贸易和旅游购物,商贸中心向境内外中心城市(如阿拉木图、乌鲁木齐)聚集,企业间贸易增加,人货分走[28,30]。因此,霍尔果斯口岸地区境外旅游购物者、边民与中方个体商直接交易逐渐减少,早期境外人流带物流,物流促人流的现象相对弱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霍尔果斯口岸的出入境人流整体呈停滞和下降趋势[31],1992年出入境27.50万人次,2001年仅为12.99万人次。
(2)21世纪以来:国内客流主导的口岸观光游
20—21世纪之交,伊犁州直属县市的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开始受到地方政府重视。霍尔果斯口岸所在的霍城县于1999年4月成立了旅游局,负责霍城县旅游业的规划、宣传和管理。霍尔果斯口岸地区也被纳入伊犁州的4大旅游区域之一的边境商贸购物旅游区[32]。霍尔果斯口岸地区的国内旅游随之兴起。对此,受访者R5回忆道:
“R5:我是1997年2月份开始做旅游的,5代国门那边那时候没有搞旅游商店的,都是给外国人卖东西的商店。我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空白,就开始拿国外的望远镜、手表、小刀、手风琴那些东西卖,那时候刀具管制不严,啥都有……刚开始,1997年那时候还不叫旅游,因为国内客人过来主要是打工、洽谈业务、做进出口生意等,到2000年左右才形成旅游,才有旅游班车,游客陆陆续续就来了。”
对国内游客而言,到伊犁旅游顺道参观霍尔果斯边境口岸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R7:出来旅游肯定要做功课,先琢磨这个地方大概在哪儿,一查地图一看伊犁是边境地区,而且离国界这么近。对于内陆沿海生活的人而言,说仪式感也好,怎么也好,总想看看国家的最边边上是怎么样的,拍个照片证明我来到这边。很多人到伊犁来,依然以草原的一种观光旅游为主,完了以后顺道去霍尔果斯看看,咱们中国旅游发展到现在不就是这句话嘛,‘来都来了,怪不容易的’”。近年来,随着新疆自驾游的兴起,霍尔果斯也逐渐成为霍城薰衣草庄园-果子沟-赛里木湖一线的重要节点。也正因为如此,霍尔果斯口岸旅游发展和整个伊犁州的旅游发展态势高度一致(图3图4)。
图3 2001—2019年霍尔果斯市旅游发展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霍尔果斯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①2001—2014年数据为霍尔果斯口岸的数据,之后的数据为霍尔果斯市(2014年设市)的数据。截止目前,霍尔果斯市的旅游发展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在霍尔果斯口岸地区,因此霍尔果斯口岸和霍尔果斯市的旅游数据大体相当。)

Fig. 3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istics of Khorgos from 2001 to 2019

图4 2001—2019年伊犁州旅游发展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2001—2019年伊犁州统计公报和伊犁年鉴

Fig. 4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istics of Ili Prefecture from 2001 to 2019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设立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经济特区),随后《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2012年合作中心正式投入运营。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表示,以通道建设为依托扩大新疆对内对外开放,立足区位优势,把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这一背景下,新疆边境地区向西扩大开放,跨境经贸合作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阿拉山口口岸(2009年)、巴克图口岸(2009年)、伊宁市(2015年挂牌运营)、塔克什肯口岸(2016年揭牌)等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陆续设立。哈方公民入境手续进一步便利化。例如,阿拉山口口岸于2009年开通针对哈方公民的“一日免签”,巴克图口岸(2012年)、吉木乃口岸(2014年)相继开通“三日免签”通道(哈萨克斯坦公民在口岸互市贸易区免签证旅游、购物的时间延长至72小时);霍尔果斯口岸区域早在2001年经国家批准对哈方公民实行“一日免签”,2014年又获国务院批复口岸落地签证业务。
自治区层面也从2008年开始着手恢复和启动新疆边境旅游①(1994年后,哈萨克斯坦等国因各种原因,停止了对新疆的边境旅游,至此新疆对周边国家的边境旅游项目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推动新疆跨境旅游发展[33-34]。“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例如,2017年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意见》,把密切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作为核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积极推进跨境旅游……推出环阿尔泰山中俄哈蒙跨境旅游线、乌鲁木齐-中亚五国旅游线、中塔走廊帕米尔高原跨境自驾旅游线、中哈吉‘天山廊道’世界遗产跨境自驾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线……促进建立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合作会商机制,完善环阿勒泰旅游合作机制,推动建立跨境旅游合作区,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开展边境旅游项目”。但是,霍尔果斯口岸的出入境旅游并未有明显发展。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物从1992年的50万吨上升到2011年的1 091万吨,增长了近20倍,年均增速17.62%。同时期,出入境人员从27.5万人次上升到82.0万人次,只增长了不到2倍,年均增速5.92%[31]。由表2可知,近年来这一现象也并未改变,口岸出入境人流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表2 1999-2018年霍尔果斯口岸人流和货运量数据

Tab. 2 Data on the flow of people and freight at Horgos Port from 1999 to 2018

年份 人流(万人次) 货运量(万吨)
1999 10.56 29.26
2000 8.55 29.05
2001 10.54 27.70
2002 11.69 34.03
2003 13.91 41.85
2004 26.98 41.97
2005 26.37 44.91
2006 49.30 43.20
2007 76.26 64.88
2008 55.46 53.92
2009 39.00 63.00
2010 55.00 308.50
2011 82.17 1 091.20
2012 77.47 1 662.62
2013 63.79 2 095.70
2014 52.95 2 149.04
2015 22.12 2 218.46
2016 44.41 2 614.30
2017 / 2 898.83
2018 17.94 3 574.26

数据来源:1999—2018年《新疆年鉴》、《伊犁年鉴》、《中国口岸年鉴》以及《新疆商务年鉴》

3.2 影响因素

由3.1部分的分析可知,霍尔果斯口岸地区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的入境购物商贸游发展到目前的国内口岸观光游,旅游人次和收入整体持续增长,并未出现明显的停滞和衰退,但是出入境(跨境)旅游并未呈现持续性的增长。这样的发展特征主要受到以下5方面因素的影响。
(1)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良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是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4]。对于霍尔果斯口岸地区而言,无论是早期自发的入境购物商贸游还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国内口岸观光游,都得益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优良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过相互交往、磨合和发展,政治和民间交流往来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加深,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社会基础日益牢固[31]。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纳入了多边协调机制下的轨道,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制度性推动阶段。2003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间边界全部划定,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合作中心正是中哈两国地缘政治与经济友好关系的产物,霍尔果斯民众也普遍将哈萨克斯坦视为“友好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亚成为中国拓展、深化与欧亚大陆和欧洲经贸往来\基础设施联通的关键区域;发展贸易往来、确保能源安全供应以及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国在中亚的首要地缘经济战略[35]。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霍尔果斯被称为“亚欧之心”“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等,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①霍尔果斯人民政府http://www.xjhegs.gov.cn/)。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业并未成为中哈地缘政治与经济合作领域的重点。例如,合作中心设立之初,两国未将旅游发展作为其主要功能之一。哈方对发展中国公民入境旅游的意愿也不强烈。“R6:霍尔果斯一直提倡做中哈旅游,想把哈萨克斯坦旅游做起来,但是哈萨斯坦旅游签证的问题解决不了。哈萨克斯坦签证没有像泰国等其他国家一样很快就能办出来,他们国家对旅游这块没有完全放开。霍尔果斯出境游的话,就是看国与国之间的政策,政策一开不用说,企业就推着政府走”。“R7:我们现在发展跨境合作的意愿很强烈,但跨境合作是在两个国家,像哈国这边,他们的意愿怎么样很关键。当初跟他们沟通的时候,应该说他们意愿不是特别强”。实际上,1994年后,哈萨克斯坦主动停止了对新疆的边境旅游项目[34],直到2016年才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哈萨克斯坦一直未在哈方一侧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区,也未针对中国公民实施同等的边民互市免签政策。“边民互市都建在中方,包括吉木乃、巴克图、霍尔果斯。免签它指的是边民互市的免签,单向的。中方的人到哈方去,因为哈方没有边民互市,我们中方的人要到哈方去,由旅行社统一办理签证手续(霍尔果斯市公安部门官员,研究笔记,2022年1月18日)”。正因为入境手续等政策因素限制,哈方一侧的旅游和商贸活动未能发展起来。因此,与西南边境境外口岸地区受跨境旅游、贸易驱动快速城市化不同[10,23],霍尔果斯口岸境外哈方区域近30年建设用地几乎无明显变化(图5)。
图5 霍尔果斯口岸境内外地区用地变化情况(1990, 2000, 2010, 2020)

注:1990年数据由遥感影像目视解译获取,2000-2020年数据来源于Globe 30土地覆盖数据(www.globallandcover.com)

Fig. 5 Changes in land use inside and outside Khorgos Port (1990, 2000, 2010, 2020)

(2)新疆安全形势。苏联解体后,以“三股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为首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新疆发展稳定面临的主要威胁[27]。具体而言,中亚民族和宗教教派冲突加剧,暴恐活动趋于激烈,“三股势力”向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给新疆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首要目标就是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三股势力”[36]。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股势力”对新疆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2009年“七五”事件就是“三股势力”策划和煽动的典型暴力恐怖事件,随后发生的多起暴恐事件导致新疆旅游人数减少,严重阻碍了新疆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际和新疆周边安全形势变化,为了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出入境管理政策收紧,新疆居民出境旅游人数呈下降趋势(图6),新疆与中亚国家互访人数下降明显[37]。目前霍尔果斯口岸已取消第三国开放,只对哈萨克斯坦开放。伊犁州经霍尔果斯口岸的边境旅游项目也因为安全因素考虑未获自治区批准。对此,受访者R7指出,“2017年我们准备正式弄跨境旅游的时候,国家旅游局、公安部都跑过,国家层面是同意的,但是还得征求地方部门和政府的意见,自治区因为维稳各个方面原因不同意……退而求其次没办法,只能是在合作中心里做跨境旅游。我们原来想做的边境跨境旅游项目计划也就3天以内,因为说实话新疆一直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跨境旅游时间太长了以后,它风险有点太大了。”
图6 1990—2019年新疆居民出境和入境旅游人数

数据来源:1990—2019年《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统计公报整理

Fig. 6 The number of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ts in Xinjiang from 1990 to 2019

(3)口岸区位。受边境旅游政策影响,中国边境地区旅游活动多以口岸为依托[9]。得益于极佳的区位,霍尔果斯口岸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既方便又快捷,让到访伊犁的游客“顺道”游览边境成为可能。得益于此,霍尔果斯口岸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伊犁州内的都拉塔、木扎尔特等同样位于中哈边境的国家一类口岸地区。霍尔果斯市旅游发展水平也远远超出博尔塔拉州同样因口岸设市的阿拉山口市(表3)。
表3 2015—2019年霍尔果斯市与阿拉山口市旅游发展对比

Tab. 3 Comparis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Khorgos City and Alashankou City in 2015-2019

年份 霍尔果斯市 阿拉山口市
旅游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旅游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2015 228.28 37.85 11.30 /
2016 296.13 46.27 26.00 2.34
2017 382.54 75.50 35.00 3.15
2018 543.20 92.34 35.00 4.20
2019 771.21 140.13 40.03 5.41

数据来源:霍尔果斯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阿拉山口市人民政府网,其中阿拉山口市2015年旅游收入数据未公布,2019年为前三季度数据。

(4)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国陆上14个邻国均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表4),边境地区的发展尤其滞后。与新疆接壤的主要邻国如哈萨克斯坦、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由于人口基数小、幅员相对辽阔,还面临“地广人稀”问题,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19年,哈萨克斯坦旅游总收入为29亿美元,占GDP总量的5.6%,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0.4%)(①数据来源:Knoema全球数据库(https://knoema.com/)。)。相比之下,中国西南边境的东南亚邻国人口稠密,旅游服务和贸易发展具备先天优势,边境地区经贸和社会往来频繁。2019年,缅甸、越南分别是中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国际客源市场(含边民旅华人数);两国旅游收入分别为51亿美元和326亿美元,对GDP的贡献分别为6.7%和9.2%。因此,新疆边境地区入境旅游发展面临先天不足,伊犁州边境旅游发展定位也是以国内游客为主要市场(R2、R3、R6、R7)。对此,受访者R7指出,“出去了以后几百公里都属于无人区,人口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其他地区主要是牧民,对于牧民来说牛羊、土地就是最大的财产,或者最大的生计,没特别需求不会来中国。而且周边这几个国家人口少,能够进来的本就少,能够成为游客的自然就更少。”
表4 2019年中国陆上14个邻国社会经济基础概况

Tab. 4 Overview of the socio-economic base of China’s 14 onshore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2019

国家 GDP总量
(亿美元)
人均GDP
(美元)
世界排名位次(GDP) 国民经济 国土面积(km2 总人口
(百万人)
蒙古 139.97 4 339.84 130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 156.65 3.30
俄罗斯 16 874.49 11 497.65 11 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化工等;航空航天、核工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1 709.82 146.20
哈萨克斯坦 1 816.67 9 812.60 54 以石油、采矿、煤炭和农牧业为主 272.49 19.13
吉尔吉斯斯坦 88.71 1 374.03 145 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19.99 6.60
塔吉克斯坦 83.00 890.54 146 以农牧业为主,水力、矿产资源丰富 14.31 9.60
阿富汗 192.91 507.10 114 农牧业是支柱产业,工业主要以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 64.75 32.20
巴基斯坦 2 782.22 1 284.70 43 以农业、服务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79.61 208.00
印度 28 705.00 2 100.75 5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298.00 1 390.00
尼泊尔 341.86 1 194.96 101 农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 14.70 30.30
不丹 25.30 3 316.17 173 农业是支柱产业,世界最不发国家之一 3.80 0.75
缅甸 798.44 1 477.36 71 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主要工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小型机械制造、纺织等 67.66 54.58
老挝 182.46 2 544.95 117 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23.68 7.27
越南 2 619.21 2 715.28 45 三产结构趋向协调,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32.96 98.26
朝鲜 数据不公开 重视发展冶金、电力、煤炭、铁路运输四大先行产业 12.30 25.00

数据来源:EPS (Economy Prediction System) 全球统计

(5)旅游供给水平。虽然霍尔果斯边境旅游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旅游体量和收入已颇具规模,但是旅游活动仍以游览国门界碑和购物等为主。此外,整个霍尔果斯市旅游发展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在口岸这一节点。简而言之,“霍尔果斯可供游客玩的项目和地方太少。”(R6)霍尔果斯口岸直到2009年才引进了第一家旅游服务公司。实际上,目前新疆各级政府虽然已将发展边境旅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但边境口岸开发建设未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基础设施主要围绕商贸物流进行建设,旅游接待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均较为滞后[38]。对此,R2指出,“旅游业全是间接带动,带动餐饮、住宿、消费,这是政府看不到的,不像工业产值和外贸的财政收入那么明显,储量高了以后,会反映到GDP里头。”

4 结论与讨论

文章基于霍尔果斯口岸地区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大量二手资料,研究发现,新疆边境旅游呈现出两阶段的发展演化特征,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入境购物商贸游和21世纪以来的国内口岸观光游。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新疆安全形势、口岸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供给水平是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比西南边境旅游发展[23-25],新疆边境旅游未经历西南边境地区20世纪90年代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期和21世纪初的停滞和衰退期,在空间上也未呈现境内外双侧发展趋势。西南边境地区由于国内旅游发展起步早、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下跨境旅游合作相对成熟,边境口岸地区旅游发展长期以“出国”为核心卖点,边境旅游项目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内游客出国旅游的替代品[25]。21世纪初随着境外边境地区“黄赌毒”等灰色产业聚集,边境旅游项目受到国家政策限制,导致西南边境口岸地区旅游快速衰退。对比新疆边境旅游,由于受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新疆安全形势影响,口岸地区出境游未有效发展起来,旅游发展重心一直在口岸境内一侧。此外,受新疆安全形势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口岸地区的入境游也未能发展起来。因此,新疆边境旅游还处在国内客流主导的口岸观光游阶段,从空间上呈现依托区位优势口岸(如霍尔果斯、吉木乃、红其拉甫)的点状发展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新疆社会稳定的红利持续释放,新疆边境地区旅游发展迎来机遇期。边境地区出境旅游或成新的市场增长点,但这需要国家层面高位推动,建立起有效的跨境旅游合作机制。在旅游出入境政策上,出于新疆安全形势考虑,可以以试点形式逐步放开,比如在具有优势区位的口岸开展针对新疆外地游客的边境旅游异地办证政策。此外,在边境旅游目的地构建上需要突破口岸旅游点状发展格局,增强旅游供给水平,实现以点串线、以线促面的大边境旅游发展格局。
[1]
刘慧, 叶尔肯·吾扎提, 王成龙.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5): 545-553.

DOI

[Liu Hui, Yeerken Wuzhati, Wang Chenglong. Impact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erritory development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5): 545-553.]

DOI

[2]
刘宏芳, 明庆忠, 娄思元. 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思维[J]. 云南社会科学, 2017(6): 135-140.

[Liu Hongfang, Ming Qingzhong, Lou Siyuan.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rontier tourism pilot zone[J].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2017(6): 135-140.]

[3]
葛全胜, 席建超, 王首琨. 中国边境旅游: 阶段、格局与若干关键战略问题及对策[J]. 资源科学, 2014, 36(6): 1099-1106-.

[Ge Quansheng, Xi Jianchao, Wang Shoukun. Development stages,patterns and key strategic questions regarding border tourism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099-1106.]

[4]
Mansfeld Y, Korman T. Between war and peace: Conflict heritage tourism along three Israeli border areas[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5, 17(3): 437-460.

DOI

[5]
李庆雷, 杨路佳, 蔡慧敏. 基于 “三边” 理论的边境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 东南亚纵横, 2017(4): 84-89.

[Li Qinglei, Yang Lujia, Cai Huimi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border tourism based on “Three Theories” about border[J]. 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7(4): 84-89.]

[6]
Weidenfeld A. Tourism and cross borde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2: 191-213.

DOI

[7]
李飞. 跨境旅游合作区: 探索中的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J]. 旅游科学, 2013, 27(5): 10-21, 41.

[Li Fei. The cross-border tourism cooperation zone: A new model for border tourism under exploration[J]. Tourism Science, 2013, 27(5): 10-21, 41.]

[8]
田里, 吴信值, 王桀. 国外跨境旅游合作研究进展与启示[J]. 旅游学刊, 2018, 33(7): 52-62.

[Tian Li, Wu Xinzhi, Wang Ji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 of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in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7): 52-62.]

[9]
王新歌, 孔钦钦, 席建超. 边境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 资源科学, 2014, 36(6): 1107-1116.

[Wang Xinge, Kong Qinqin, Xi Jianchao. A review of border tourism and implications[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07-1116.]

[10]
Gao J, Ryan C, Cave J, et al. Tourism border-making: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border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76: 1-13.

DOI

[11]
张广瑞.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J]. 财贸经济, 1997(3): 55-58.

[Zhang Guangrui. The strategy and policy choice of China’s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J].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1997(3): 55-58.]

[12]
徐宁, 图登克珠. “一带一路” 背景下西藏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1(2): 147-152.

[Xu Ning, Tubden Kyedrub. On strategic choice of Tibet’s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2016, 31(2): 147-152.]

[13]
李东, 由亚男, 张文中, 等. 中哈边境地区旅游廊道空间布局与发展系统[J]. 干旱区地理, 2017, 40(2): 424-433.

[Li Dong, You Yanan, Zhang Wenzhong,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corridor and development system in the China-Kazakhstan border area[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7, 40(2): 424-433.]

[14]
周彬, 钟林生, 陈田, 等. 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6): 182-187.

[Zhou Bin, Zhong Linsheng, Chen Tian, et al. Sino-Russian border river regi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6): 182-187.]

DOI

[15]
时雨晴, 钟林生, 陈田. 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J]. 资源科学, 2014, 36(6): 1133-1141.

[Shi Yuqing, Zhong Linsheng, Chen Tian. Evaluation of border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33-1141.]

[16]
钟林生, 张生瑞, 时雨晴, 等. 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J]. 资源科学, 2014, 36(6): 1117-1124.

[Zhong Linsheng, Zhang Shengrui, Shi Yuqing, et al.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of landborder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17-1124.]

[17]
穆学青, 郭向阳, 明庆忠. 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39(1): 233-240.

[Mu Xueqing, Guo Xiangyang, Ming Qingzhong.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intensity in the border area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39(1): 233-240.]

[18]
张生瑞, 王英杰, 鞠洪润, 等. 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2): 414-429.

DOI

[Zhang Shengrui, Wang Yingjie, Ju Hongrun, et al.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and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2): 414-429.]

DOI

[19]
于婷婷, 左冰, 阿荣, 等. 中国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 2021, 41(2): 203-213.

[Yu Tingting, Zuo Bing, A Rong, et al.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order regions of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2): 203-213.]

[20]
普拉提·莫合塔尔, 海米提·依米提. 我国西部边境的跨国旅游合作研究: 以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旅游合作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1): 136-141.

[Pulati·Mohetaer, Haimiti·Yimiti.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mong Xinjiang,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23(1): 136-141.]

[21]
王辉, 杨兆萍. 边境口岸跨国旅游合作机理研究: 以新疆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 31(8): 1387-1391, 1408.

[Wang Hui, Yang Zhaoping. Mechanism study on transnat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of frontier ports: A case of Xinjiang[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8): 1387-1391, 1408.]

[22]
黄爱莲, 罗平雨. 跨境旅游与边境口岸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瑞丽口岸为例[J]. 东南亚纵横, 2018(1): 91-96.

[Huang Ailian, Luo Pingyu. The effect of cross-border tourism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king Ruili Port as an example[J]. Crossroad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8(1): 91-96.]

[23]
高俊, 王灵恩, 黄巧. 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J]. 地理研究, 2020, 39(10): 2233-2248.

DOI

[Gao Jun, Wang Ling’en, Huang Qiao.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border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Daluo Port area in Yunna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10): 2233-2248.]

DOI

[24]
Min Z.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governance at the Chinese border: Power, boundaries and values[D]. Tarragona: Universitat Rovira i Virgili, 2019.

[25]
Gao J, Ryan C, Zhang C Z, et al.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border tourism policies: An intergovernmental perspective on border tourism in Xishuangbanna[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22, 27(2): 157-172.

DOI

[26]
宋涛, 程艺, 刘卫东, 等. 中国边境地缘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731-1745.

DOI

[Song Tao, Cheng Yi, Liu Weidong, et al. The spatial disparity and impact mechanism of geo-economy in the border areas of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10): 1731-1745.]

[27]
杨超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边疆安全问题的变迁及影响: 以新疆为案例[J]. 新疆社科论坛, 2020(5): 50-58.

[Yang Chaoyue. Changes in the security issue at the frontiers of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and the influences: Take Xinjiang as a case[J].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2020(5): 50-58.]

[28]
Alff H. Getting stuck within flows: Limited interaction and peripheralization at the Kazakhstan-China border[J]. Central Asian Survey, 2016, 35(3): 369-386.

DOI

[29]
Panncll C W, Laurence J C M. Urban transition and interstate relations in a dynamic post-Soviet borderland: The Xinjiang Uygur S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J]. Post-Soviet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1997, 38(4): 206-229.

DOI

[30]
李靖. 对新疆边境贸易中旅游购物、边民互市发展的认识[J]. 新疆财经, 2000(6): 28-29, 35.

[Li Jing. Understanding of tourism and shopping in Xinjiang border tra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people’s mutual market[J]. Finance and Economics of Xinjiang, 2000(6): 28-29, 35.]

[31]
张义.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经济研究[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Zhang Yi. Research on Xinjiang Horgos port economy[D]. Bei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2013.]

[32]
朱必义: 伊犁旅游稳健成长[N], 新疆日报 (汉), 2001-10-20.

[Zhu Biyi: Ili tourism grows steady[N], Xinjiang Daily (Han), 2001-10-2020.]

[33]
冯瑾: 自治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建议恢复我区边境旅游[N]. 新疆日报(汉), 2008-11-29.

[Feng Jin: The Autonomous Region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held a special consultation meeting to propose the resumption of border tourism in our region[N]. Xinjiang Daily (Han), 2008, 2008-11-29.]

[34]
范琼燕: 新疆拟恢复边境旅游: 自治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建言献策[N]. 阿克苏日报, 2008-12-02.

[Fan Qiongyan: Xinjiang plans to resume border tourism-the autonomous region CPPCC held a special consultation meeting to offer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N]. Aksu Daily, 2008-12-02.]

[35]
Chen X, Fazilov F. Re-centering Central Asia: China’s “New Great Game” in the old Eurasian heartland[J].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2018, 4(1): 71.

[36]
Hofman I, Visser O, Kalinovsky A. Introduction: encounters after the soviet collaps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resence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border zone[J].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2020, 67(3): 193-203.

DOI

[3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与中亚国家旅游合作研究[R].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search on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Xinjiang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R].]

[38]
邱海莲, 由亚男. 中哈边境旅游廊道构建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7(1): 40-44.

[Qiu Hailian, You Yanan. On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Kazakhstan border tourism corridor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path[J]. 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5, 17(1): 40-4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