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强国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

  • 吴殿廷 , 1 ,
  • 郭来喜 2 ,
  • 刘锋 3 ,
  • 刘宏红 1 ,
  • 王彬 1
展开
  •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
  •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 3.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8

吴殿廷(195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和旅游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21-10-12

  修回日期: 2022-07-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0-09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ZDRW-ZS-2016-6-5)

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外交事务中控制力模型构建与应用,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1128)

Building China into a world tourism power: Experience from others and strategy of China

  • Wu Dianting , 1 ,
  • Guo Laixi 2 ,
  • Liu Feng 3 ,
  • Liu Honghong 1 ,
  • Wang Bin 1
Expand
  • 1.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3. Beijing Davost Intelligence, Beijing 100028,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10-12

  Revised date: 2022-07-05

  Online published: 2022-10-09

摘要

旅游业是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国是中华崛起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世界旅游强国的经验分析入手,考察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旅游强国的内涵、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具有超大地域与超多样性自然景观、超长历史与超多样化文化景观、超大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越来越好的社会外向度与人文环境以及逐渐成熟且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旅游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现实可行。但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政界、业界和学界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借鉴旅游强国经验,完善涉旅法律法规;建设高效有力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做强"旅游+",做大"+旅游";坚持产城互动和区域协同;用数字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旅游;充分调动海内外有利因素打造大中华旅游品牌;尽快遴选和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旅游城市,确保国家"十四五"旅游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文引用格式

吴殿廷 , 郭来喜 , 刘锋 , 刘宏红 , 王彬 . 世界旅游强国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J].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 12(4) : 533 -549 .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4

Abstract

Tourism is China’s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Building China into a tourism power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dicating the rise of the country.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tourism power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actual basi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objectives and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of building the world tourism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has a large territory and diversified natural landscapes, a long history and diversified cultural landscape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massive economic output, a high degree of openness and a humanistic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a gradually mature and promising tourism industry. Thus, it is feasible to build a world tourism power, yet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which requires joint efforts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industry, academia and even society. We should actively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orld tourism powers,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tourism, build an efficient and powerful tourism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system,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trengthen "tourism +" and expand "+ tourism", adhere to industry-city interac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develop smart tourism via digital technology, and fully mobilize favorable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build a greater China tourism brand. In addition, we need to select and build a batch of world-class tourist attractions, tourist resorts and world tourism citi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China 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2021-2025).

1 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换句话说,就是要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旅游强国。
其实,为了巩固旅游业取得的成果并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综合带动效应,原国家旅游局早在1999年就曾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从亚洲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1]。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对未来35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强调,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是整合、提升各类旅游资源的关联度、优质性,实现初步小康型、全面小康型、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阶段性跨越。2018年国家文化与旅游部成立,中国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旅融合[2],建设世界文化和旅游强国的信心越来越足,目标越来越明确[3]
关于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学界已经有过一些探索,21世纪初针对旅游业大发展的趋势,学者提出建设旅游强国的建议[4],随后众学者从多角度对旅游强国建设展开研究。有学者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角度探索了旅游强国建设的问题[5],有学者则从新时代旅游业在大国崛起和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旅游强国正当时"的论断[6];也有学者则基于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和质量论证了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可行性[7]。目前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深入探讨的是:什么是旅游强国?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旅游强国?怎样建设旅游强国?有没有可资借鉴的标准和经验?如何发挥中国旅游资源的特色?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不仅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成为构筑中国梦的先导者、助推器和发动机。这里从剖析世界旅游强国的标准和经验入手,着重讨论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艰巨性、可行性、努力方向及对策举措。

2 世界旅游强国的经验借鉴

2.1 世界旅游强国:概念、定义和标准

截至目前,世界旅游强国仍属于一个模糊的概念[8]。有学者提出的"八高、八强、八支撑"很科学[9],其中"八高"即旅游总量高、品质高、效益高、综合贡献高、从业者素质高、游客文明素质高、安全水平高、科技利用水平高;"八强"即旅游吸引力强、创新力强、个性特色强、持续发展能力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强、世界旅游影响力强、全球旅游话语权强、旅游综合带动力强;"八支撑"即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旅游强省强县、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旅游院校、旅游人才队伍。但这个标准很难界定。2005年原国家旅游局专门组织了世界旅游强国内涵及指标体系课题研究,该课题组认为,"旅游大国国际旅游影响力""规模内涵和强度内涵"是构成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前提与主要内涵,包括6个方面12种属性,可以用5个一级指标(旅游吸引力、旅游产业贡献、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旅游国际影响、旅游竞争力水平)和34个三级指标进行描述或测量[10]。这个成果科学合理,但不方便进行国际比较。
目前关于旅游强国的界定和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综合指标法,另一种是旅游经济指标法。综合指标法认为旅游强国是旅游业综合实力的体现[11],其评价体系应该涉及旅游业各个方面的多维指标[12],衡量指标较为宽泛,涉及具体旅游资源的指标包括旅游资源、精品旅游产品,涉及管理办法方面的指标有旅游企业集团、旅游科技教育支撑体系、宏大且高素质的旅游产业队伍等[13]。目前国内比较认同的世界旅游强国的标准是:培育一批享誉世界的旅游名品、精品和绝品;入境旅游(包括接待人数和创汇水平)名列世界前茅;出境旅游规模居世界前列;国内旅游(包括人次、出游率和消费)居世界先进行列;具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骨干旅游企业集团;建立现代旅游科技教育支撑体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旅游产业队伍;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旅游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值;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互相促进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14]。但在实践中,由于经济指标是较容易得到且适合横向比较的指标,所以旅游外汇收入、入境过夜旅游人次数、出境旅游人次等定量的旅游经济指标也就成了旅游强国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其中有统计数据支撑、便于国际比较的指标有4个,即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支出的总量和人均量,这几个也是国内学者在界定和分析旅游强国时常用的指标[15-18]。鉴于此,结合中国旅游强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政策表述,这里的旅游强国特指旅游经济强国[19],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这几个指标考察世界旅游强国的建设情况。与前人成果相比较,除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支出指标外,本研究还考虑了人均国际旅游收入、人均国际旅游支出和国际旅游平衡3个指标,用以消除人口规模的影响,旅游平衡则同时考虑了一国对世界旅游的吸引力与世界对该国国内居民的旅游吸引力的差异。
事实上,世界旅游强国不仅是旅游国际收入高,还应该是国际旅游收支平衡好,旅游贸易逆差过大说明该国对世界旅游的吸引力远小于世界对该国居民的旅游吸引力。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目前是典型的旅游逆差大的国家,即便是旅游国际收入总量大也很难说是旅游强国。目前旅游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西班牙、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等。2020—2021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情况特殊,我们就以2019年的情况作为现实态势进行对比和说明。2019年,全球国际旅游总收入达到1.815万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5%。国际旅游收入最多的是美国,达到2 335亿美元,占到全球16%的份额。其次是西班牙、法国、泰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只有358亿美元,占世界的份额只有1.97%,而且比2010年还减少2.2%,中国和世界旅游强国的差距较大。但是如果把港澳台地区加起来,中国的国际旅游总收入就接近美国而远超其他国家——早在2013年,仅中国大陆加上港澳地区,国际旅游收入就达到1 513亿美元。
世界旅游强国不仅是旅游国际收入总量大,还应该是人均创造的国际旅游收入多。据统计(表1),2019年人均创造国际旅游收入较高的国家分别是新加坡、澳大利亚、西班牙和法国等,中国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只相当于新加坡的0.74%,澳大利亚的1.38%。如果说这两个国家是人口小国,和中国不可比,那么,和人口超过4000万的西班牙、法国和美国相比,中国也只相当于西班牙的1.53%,法国的2.46%,美国的3.65%;退一步说,即使按照世界平均水平来看,中国也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97%,这就不能不说,中国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做出巨大努力。
表1 2019年世界旅游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对比

Tab. 1 Comparison of tourism econom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2019

国家/地区 人口(万) 国际旅游支出(亿美元) 人均国际旅游支出(美元) 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 人均国际旅游收入(美元) 旅游平衡(亿美元) 备注
法国 6 706 607 905 710 1 059 103 旅游强国
西班牙 4 708 279 593 796 1 691 517 旅游强国
美国 32 824 1 824 556 2 335 711 511 旅游强国
德国 8 313 999 1 202 582 700 -417 旅游大国
英国 6 683 715 1 070 525 786 -190 旅游大国
意大利 6 030 379 629 519 861 140 旅游大国
日本 12 626 291 230 492 390 201 旅游大国
韩国 5 171 348 673 262 507 -86 旅游大国
中国 139 772 2 546 182 358 26 -2 188 旅游大国
俄罗斯 14 437 406 281 176 122 -230 旅游大国
澳大利亚 2 536 414 1 632 479 1 889 65 旅游发达国家
加拿大 3 759 353 939 270 718 -83 旅游发达国家
新加坡 570 266 4 667 200 3 509 -66 旅游发达国家
巴西 21 105 212 100 61 29 -151 旅游业较兴旺的国家
世界 767 353 15 500 202 18 150 237 2 65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2020)。

综合来看,目前世界旅游强国包括美国、法国、西班牙等。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其中旅游贸易逆差问题突出,人均创造的国际旅游收入非常之低,中国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还任重道远。同时,上述分析给我们三点启示:(1)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大国,中国的一个省就相当于西班牙或法国的规模,中国省际间的旅游就相当于欧洲国家间的旅游,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出入境人数"作为旅游强国的唯一衡量指标;(2)港澳台地区是中国领土,在考察旅游强国相关指标时,理应作为一个整体衡量;(3)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甚至是首强国大有希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有助于中国的文化自信和现代化强国建设。

2.2 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特征

从上述关于旅游强国的概念及标准的讨论中可以发现,法国、美国、西班牙具有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特征。下面从国土面积、区位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地理概况、文化特色6个方面考察世界旅游强国的基础特点,探讨旅游强国的建设经验和做法。总体上,世界旅游强国具有经济发达、区位条件独特、自然和文化景观独具特色和旅游产品极高品质等基础特点。
表2所示,法国和西班牙同位于欧洲,分别位于欧洲西部和欧洲西南部,国土面积分别为54.9万km2和50.6万km2,独特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中,法国有阿尔卑斯山、汝拉山等主要山脉和美丽的塞纳河。法国作为欧洲的浪漫中心,其众多历史文物、丰富的名胜古迹以及辽阔恬静的乡野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法国的旅游胜地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极高的声誉。许多游客即使没有了解过法国的旅游资源,也已从各类文学作品、历史典故中了解了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等重要的旅游资源。相较于法国的历史积淀,西班牙则更多凭借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常年气候温和湿润,一年中晴天数可超过250天,加之西班牙海岸线长达7 800 km,其中包括地中海海岸线和大西洋海岸线等,大部分都平坦舒展,沙质细软,海水平静,是世界著名的"阳光海岸"。此外悠久的历史也使得西班牙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人文旅游大国,如被称为欧洲三绝之一的王宫、建筑和城堡,历史文物价值很高。总体上,法国和西班牙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优越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和高品质的旅游产品等都是法国和西班牙成为旅游强国的客观基础。
表2 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特征

Tab. 2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 tourism powers

法国 西班牙 美国
国土面积
(万km2
54.9 50.6 983.2
人口(万人) 6706 4708 32 824
经济GDP
(亿美元)
27 155 13 941 214 277
区位条件 位于欧洲西部,与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地中海、英吉利海峡、北海和大西洋 位于欧洲西南部,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北濒比斯开湾,西邻葡萄牙,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接壤 位于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大西洋西侧,太平洋东侧,加拿大之南,墨西哥及墨西哥湾之北
地理概况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2/3。气候方面: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大部分区域气候温和。海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海滨浴场,地中海的阳光海岸特色明显 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南部区域属亚热带气候。地貌类型丰富,集森林、湿地、湖泊、河流、草原、沙漠、高山、火山、峡谷、冰雪、海洋于一体
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和文物 文化古迹较多,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现代的大都会、科学文化、生活方式等多元文化融合
旅游资源
特点
文化是王牌,海滨、乡村、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为补充 自然资源(3S,即阳光(Sunshine)、海水(Sea)、沙滩(Sand))是品牌 自然景观为特色

资料来源:国土面积(万km2)、人口(万人)、经济(亿美元)3个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附录部分(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国土面积指2018年数据,人口与经济GDP均指2019年统计的数据。

与法国和西班牙相比较,位于北美洲大陆中部的美国,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指标都要高很多,区位、地理环境、文化特色与前两者差异较大,但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国、强国。美国国土面积约达983.2万km2,具有比较优越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景观,地貌多彩多姿,气象万千,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集森林、湿地、湖泊、河流、草原、沙漠、高山、火山、峡谷、冰雪、海洋等多元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国家,从佛罗里达温暖的海滩,到阿拉斯加寒冷的北国地带;从中西部平坦广阔的大草原,到终年为冰雪覆盖的落基山脉,还有享誉全球的大峡谷、极长的密西西比河,声如雷鸣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此外,现代化的大都会、现代的科学和文化、现代的生活方式等多元文化融合也是美国的又一景观特色。因此对于美国而言,辽阔的土地、发达的经济、多样且等级高的自然景观以及多元的文化融合为美国能成为旅游强国奠定了强大基础。

2.3 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经验

2.3.1 法国

法国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古迹、多元的艺术特色,吸引了来自世界多地的游客,也是游客回访率极高的目的地[20],近15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最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2019年法国国际旅游收入为71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国际旅游方面,2012年,法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客源国,2019年,国际旅游支出和人均国际旅游支出分别在世界旅游大国中排在第四位和第六位。总体上,旅游业在法国也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位置,旅游业是其第三大创汇行业,仅次于农产品、食品和地面交通业,已成为法国营业额最高、收益最好、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之一。法国7.4%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贡献,200多万法国人的工作机会都与旅游行业有关[21]
法国的旅游业颇具特色,经济效果显著。法国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与前文提到的各类旅游支撑皆有关系。如不断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强化旅游管理、重视旅游服务等。在具体的创意支撑方面,法国的旅游商品传统特色定位清晰,以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式来取悦顾客,如品质创意香水、葡萄酒等。在基础设施方面,法国凭借发达的航空、齐全的会议中心等设施,包揽了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和展览会。仅巴黎一地,每年平均要举办约600个国际会议,会议带来的收人超过50亿美元。在政策方面,法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居民出游度假,其中,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对出境旅游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3.2 西班牙

多年来,西班牙一直是世界上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二大旅游收入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22]。前文提到,西班牙最大的特色在于阳光海岸,是"灿烂阳光和金色海滩"旅游领域内的领头羊[23],这一说法已得到证实。从几大指标来看,2019年,旅游平衡达517亿美元,位居第一位;国际旅游收入和人均量均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旅游业已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24],2019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与全国人口之比为526:100。
西班牙的主要经验是:统一科学规划,还制定了国家《海滨法》,使海滨旅游有法可依;坚持市场导向,注重细分市场[25];严格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旅游就业人员服务质量;重视媒体的宣传推广,并设有专门的旅游宣传机构,同时还在国外设有30多处驻外旅游办事处,重视区域联合宣传促销,统一品牌,即"西班牙,一切都在阳光之下""西班牙——生活激情""西班牙真棒"等,以品牌价值引领西班牙旅游业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在斗牛业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观光游览、文化度假和文化体验等各项旅游,以及文化遗产寻宝之旅,文化艺术鉴赏之旅,民族风情体验之旅,休闲度假"三S,即阳光(Sunshine)、海水(Sea)、沙滩(Sand)"之旅,国家公园生态之旅等[26]

2.3.3 美国

美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也是一个旅游强国,在旅游资源的保护、产品开发、旅游商品研制和设施完善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从几大指标来看,美国不仅是重要旅游目的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国。2019年,国际旅游支出达到1 824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国际旅游收入和人均国际旅游收入为2 335亿美元和711美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位居榜首;旅游平衡以511亿美元排在第二位。具体而言,美国经济统计体系中将旅行与旅游业列为一大类产业,包括运输、住宿、餐饮、旅行社、会展等30个小部门在内的有关旅游服务。旅游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大服务出口业。2011年,美国旅游业共创造1.2万亿美元的经济收入,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直接贡献434.4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7%,直接贡献118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创造188.4亿美元的工资,提供760万个就业机会。同年,旅游业为美国出口业贡献了807亿美元的直接收入和385亿美元的间接收入,占服务贸易出口的24%,出口总额的7%。美国国际旅游收支长期呈盈余状态[27]
美国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包括如下几点:旅游产品丰富多彩;政府对旅游的扶持力度大;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管理机构和政策法规比较健全;"品牌美国"全面推广,效果好[28]

2.4 小结与思考

法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除了其旅游资源吸引力和旅游开发管理比较好以外,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国与美国的地理位置不同:法国位于西欧中心,周边皆为发达国家,1 000 km半径内,高收入、高出游率的人口多。西班牙作为世界旅游强国,与法国区位类似,独特的文化(最早是斗牛业,现在是文化展演)则是其制胜法宝。美国建成旅游强国,得益于其大都市、大峡谷、大瀑布、大公园,更得益于其在世界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霸主地位。总体上,世界旅游强国发展经验中具有共性:重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重视旅游品牌宣传与推广、重视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重视规范旅游行业经营管理等。中国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资源方面没有问题,而且周边有发达的日本和韩国,以及出游率较高的俄罗斯,还有众多东南亚、南亚人口大国。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既有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复杂的挑战。

3 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优势与挑战

3.1 优势条件

中国旅游资源数量大、品质高。中国旅游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在国际上都最有竞争优势,中国创建世界旅游强国具有资源方面的雄厚基础[7];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为中国创建旅游强国奠定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国上下稳定和谐,可以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提供有利保障。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12个议题,包括巨大内需市场的稳定,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绿色发展的部署,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及和平外交战略的推进等,都成为中国旅游强国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保障。

3.1.1 超大地域与超多样性自然景观

中国国土广袤,所跨纬度大,气候类型与地貌类型的多样化,形成了丰富多样、富有美感、尺度多样的风景地貌景观。具体而言,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山水兼具,有巍巍的群山、浩瀚的高原、茫茫的草原、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泊、绵长的海岸、众多的岛屿、叮咚的泉水、飞泻的瀑布、壮丽的冰川、成群的火山、多样的气候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从数量来看,中国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巨大。以遗产类资源数量看(表3),截至2021年底,中国拥有世界遗产总数56处,稳居世界前列。其中自然遗产14处,文化遗产38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中国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品位极高,为中国旅游强国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客观基础。
表3 世界旅游大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对比

Tab. 3 Statistics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major tourism countries

名次 国家 总量 文化 自然 双遗产 名次 国家 总量 文化 自然 双遗产
1 意大利 58 53 5 0 14 澳大利亚 20 4 12 4
2 中国 56 38 14 4 15 加拿大 19 9 10 0
3 德国 52 49 3 0 16 土耳其 19 17 0 2
4 西班牙 49 43 4 2 17 希腊 18 16 0 2
5 法国 49 42 6 1 18 葡萄牙 17 16 1 0
6 印度 40 32 7 1 19 波兰 17 15 2 0
7 墨西哥 35 27 6 2 20 捷克 16 15 1 0
8 英国 34 24 4 1 21 瑞典 15 14 1 1
9 俄罗斯 30 19 11 0 22 韩国 15 13 2 0
10 伊朗 26 24 2 0 23 比利时 15 14 1 0
11 日本 25 20 5 0 24 瑞士 13 9 4 0
12 美国 24 11 12 1 25 秘鲁 13 9 1 2
13 巴西 23 15 7 1 世界总计 1154 897 218 39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遗产网整理,数据截至2021年12月。

3.1.2 超长历史与超多样化文化景观

首先,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悠久的历史和保留至今的历史遗产遗迹成为极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截止2021年底,中国拥有38处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享有盛誉。在中国的万里河山中既镶嵌着众多可供人们游览观赏、获得知识启迪的万里长城、古城遗址、宫殿陵寝、古刹宝塔、亭阁楼台、摩崖石刻、古典园林等中国历史与人民智慧的结晶。第二,中国人口众多,民族众多,56个民族各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歌舞、服饰装束、房屋建筑、风俗礼仪、节日仪式等构成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此外,美食与胜地相映成趣,百菜百味,色香味形兼美的美食文化也是旅游资源中的宝贵财富。

3.1.3 超大经济总量与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消费市场发展的关键变量,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便利性的提升成为推动中国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为中国巨大旅游市场奠定了人口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人们的出游和消费提供了基本经济基础。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各地旅游宣传力度的增强,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丰富自我生活经历的重要选择。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中呈现的那样,中国2019年共接待60.1亿人次国内游客,约合人均旅游4.3次。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看一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居民出境人数达到1.69亿人次,比20年前增长17倍。另据世界银行统计,2019年,中国居民在出境旅游中支出达2 546亿美元,在世界旅游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达到16%,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国旅游支出国,为世界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为中国创建旅游强国奠定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基础。

3.1.4 更加开放的社会与越来越好的人文环境

改革开放后的4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多年都维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整体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水平都得到了量的提升与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是,自中国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继续推进的全面对外开放和优良的科学技术创新环境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外在、内在的双重动力。
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外交策略与经济开放度方面。这一届政府特别注重国家外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出访足迹遍布四大洲18个国家,2015年几乎会见了世界上主要国家领导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越来越大,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和谐共赢发展的倡导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可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在双边关系、区域合作方式中的主动性逐渐增强。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通过北京服务业开放试点、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等途径加大了服务业开放力度,旅游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为理想。特别是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29],中国旅游企业更容易"走出去",能够全面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
旅游交往的人文环境逐渐向好。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一文中特别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办公厅为了提升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业改革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这些与旅游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铺平道路,将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大提升提供强大政策保障以及资金支持。

3.1.5 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旅游业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投资、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持续优化与深化,国民参加旅游意愿持续高涨,旅游储能的积淀将为旅游经济运行提供坚实的市场、产业支撑。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表4)均列世界第一。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旅游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而且已从旅游资源大国华丽转身为旅游经济大国,并逐渐迈向旅游强国。旅游经济正逐步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和敏感性,迈进一种自我发展的成熟阶段,除非像2020年新冠病毒那样世界性灾难,否则是可以逐步进入自我提升、自我优化的良性循环状态。不过值得期待的是,疫情降低了居民的出游消费信心、能力,但仍掩盖不了巨大潜在出游需求[30]
表4 1995—2019年中国出入境人数及国内旅游收入变化

Tab. 4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inbound, outbound and domestic tourism (tourists and tourism revenue)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9

指标 单位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19年
入境旅游人数 万人 4 639 8 344 12 029 13 376 13 382 14 531
其中:外国人 万人 589 1 016 2 026 2 613 2 599 3 188
国内居民出境人数 万人 452 1 047 3 103 5 739 12 800 16 921
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 62 900 7 440 121 200 21 030 40 000 600 600
国际旅游收入 亿美元 87 162 293 458 1 137 1 313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1 376 3 176 5 286 12 580 34 195 57 251
旅游收入与GDP之比 % 3.27 4.35 4.00 3.91 6.17 6.7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有关年份)和统计公报计算整理。美元按2018年官方汇率6.62:1计算。

旅游消费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在其本身的优势与特色上,旅游业是能够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优势产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着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完善中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的创意发展。这些具体又实在的政策条目都提升了全国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

3.2 主要挑战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新传染病、旅游业竞争等也成为中国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多维度、多尺度的挑战。

3.2.1 中国旅游产品品质和产业效益有待提升

未来10年将会是中国旅游产业素质和结构提升的机遇期和考验期。中国旅游产业素质和结构的提升是中国旅游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具体体现在旅游产业形态创新、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利润提升、旅游适用科技的应用、旅游制度体系创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等方面。《2009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在旅游的商业运行环境、政策法规、监管框架、健康与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世界旅游领先国家有较大差距。近年来,中国总体旅游竞争力虽大有提升,但在2019年全球旅游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大陆)仅位居第13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瓶颈并未彻底解决(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TTCR_2019.pdf),前10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和瑞士等。"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为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旅游业需要克服长期存在的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效益不高、旅游服务质量相对较低和旅游满意度有待提升等问题,要努力实现旅游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大力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积极改善旅游贸易平衡,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和游客满意度等。

3.2.2 世界旅游市场不确定性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极端天气等要素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威胁,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两年仍未见灭迹。在经济发展方面,世界局部区域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体体系内部正在发酵的经济危机也会影响中国向旅游强国迈进。如何削弱上述风险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消极影响,仍然是我们迈向旅游强国战略目标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3.2.3 来自日本和韩国等周边的竞争

中国周边国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也是挑战之一。长期以来,东南亚国家及亚太地区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并因独具风情的地方文化与自然风光在旅游市场中占有有力份额。而受经济周期运转和世界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强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平衡国际贸易收支等,日本也早已将旅游观光确立为基本国策,韩国更是不遗余力地借助媒体、外贸等各种途径来推销其自身的旅游产品,挖掘潜在的国际客源。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围堵"中,避免同质化的开发趋势,发掘出自己的旅游资源特色,展现旅游服务业的人文关怀是中国旅游强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4 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和策略

4.1 阶段性目标

旅游强国战略的最基本内涵是旅游经济强国,即在未来10到15年,中国需要重点提高旅游业的规模和水平、旅游产业运行效率,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增加旅游经济运行效益,实现由旅游接待大国向旅游经济强国的转变。
就目前国情和发展态势看,中国不仅要建成一般的旅游强国,而且要努力建设成为旅游经济的第一强国,即世界旅游首强。具体分为两个阶段:2020—2025年,建设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强国;2026—2035年,建设世界旅游首强国。基于过去20年的数据,运用灰色预测、自回归预测、自回归滑动平均预测等十多种模型方法来预测未来10年(到2030年)中国旅游方面的发展指标,提出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表5)。
表5 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展望

Tab. 5 Prospects of China’s goals to become a world tourism power

项目 单位 2015年(实际) 2019年(实际) 2025年 2030年 2035年
入境旅游人数 万人 13 382.04 14 530.78 16 000~17 000 19 000~20 000 >21 000
其中:外国人 万人 2 598.54 3 188.34 3 500~4 000 4 000~5 000 >5 100
国内居民出境总人次 亿人次 1.28 1.69 2.20~2.40 2.70~2.90 >3.10
国内旅游人数 亿人 40.00 60.06 70.00~72.00 80.00~90.00 >93.00
国际旅游收入 亿美元 1 136.50 1 312.54 2 100~2 200 3 000~3 200 >3 300
国内旅游收入 万亿元 3.42 5.73 6.50~6.70 9.00~9.90 >10.00
旅游收入与GDP之比 % 6.17 6.72 8.00~9.00 9.00~10.00 >10.00

资料来源:因新型冠状肺炎影响,2020-2021年的数据不能反映正常的旅游发展状况,只能用2019年数据做参照,特此说明。2015年和2019年实际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和《中国统计年鉴2020》。

(1)入境旅游人次
虽然在过去的20年间,世界和亚洲都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周期性波动、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事件的冲击。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保持着一枝独秀的良好态势,在世界旅游市场大众化的助推下,中国入境旅游人次仍然长期保持稳定增长。从既有的预测结果来看,未来10年中国入境旅游有可能:保持总体增长势头,到2030年,中国将接待超2.3亿的入境游客,其中外国人也将达到4 000万以上,大大超过目前任何一个世界旅游强国。
(2)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在过去20年间,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实现了三连跳,在2002年、2006年、2008年接连突破了200亿、300亿和400亿美元大关。在此背景之下,预计未来10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仍将继续攀升,2025年将达到2 100亿美元,2030年可望达到3 000亿美元,将超过其他所有旅游强国,成为世界旅游首强国。
(3)国内旅游人数
近20年,国内旅游人数节节攀升,大大超过了学界和政界的预期。从1996年的人均年出游1次,到2010年的人均年出游1.6次,2019年的4.3次,进一步到2030年有可能人均年出游6次以上,中国确实是在逐渐进入富裕型小康社会,出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之一。
(4)国内旅游收入
过去20年间,在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交通可达性逐步改善、国家假日政策调整与推动及旅游服务软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国内旅游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0—2015年的15年间,国内旅游收入从3000多亿元增加到3.43万亿元,实现了进阶式发展。根据预测结果,在未来10年间,国内旅游收入将稳步增长,2025年将达到6.5万亿元,2030年达到9万亿元。这个数字更是其他旅游强国所望尘莫及的。
(5)出境旅游
改革开放初期,"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适当发展国内旅游"曾是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方针,即出境旅游不太被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出境旅游的增长。但最近10多年来,中国的出境旅游呈爆发式增长,从2010—2015年,出境旅游人数翻了一番多,比任何其他领域的消费增长都快。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居民的出境旅游仍然会很强劲,初步预测,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2023年结束的话,到2025年和2030年,中国居民的出境旅游将分别达到2.2亿人次和2.7亿人次。这一点也是目前各旅游强国难以望其项背的。
总之,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再到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这就是中国旅游强国之路的历史过程;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全面发展,政府、企业和全体居民共同努力,这就是中国旅游强国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国旅游业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4.2 建设重点与举措

(1)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特别是世界旅游首强国,和一般意义的旅游第一强国不同。旅游第一强国主要是指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和旅游从业人员等世界第一,而世界旅游强国或首强国不仅仅强调境外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尤其不能以人均接待的境外人员和人均创造的旅游外汇收入为标准。因为中国很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巨大,而且港澳台地区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导致中国的入境旅游者与国外的数据也不可比。因此,中国旅游强国是在旅游大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和一般的旅游小而强的国家如新加坡、瑞士等不同。中国旅游强国要努力形成一批世界级旅游城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企业、世界级旅游院校、世界级旅游学者等一批世界级旅游品牌(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https://wenku.baidu.com/view/e07363c652d380eb62946de8.html)。
(2)关于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举措,政界和业界已经提出很多想法和建议,诸如夯实基础,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稳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人为本,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乐于参与、易于融入的现代服务业;科学武装,提高旅游业的适应性与应激性,从而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等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放共享,加强旅游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改善入境旅游环境,维持甚至推进入境消费规模[31];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借用优质旅游企业与人才的力量开发休闲度假型旅游区,形成观光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休闲街区和度假产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依法治旅,制订完整的旅游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在行业、区域之间科学均衡配置与合理流动,加强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同时要在教育上形成完整度高、素质过关的旅游教育体系和旅游人才队伍;注重品牌,提升国家自身的旅游形象以及在世界旅游业市场中的发展地位;纵横捭阖,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增强中国在旅游发展中的全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扩大中国在国际旅游组织中的影响力等。
旅游强国建设属于旅游地竞争范畴,而旅游竞争力取决于多重因素[32]。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为到访旅游者提供自在、放松进而产生难忘情感的旅游经历,提升游客的回访率。从区域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看,提高当地居民自身的生活质量,并提升当地人维护该地自然资产的文化自觉与能力[33]。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是指旅游目的地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持、提高市场地位和份额[34]。从不同旅游地之间的竞争角度看,一地旅游业的竞争力取决于该地区旅游业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包括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区域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这4个基本要素,外加政府与机遇两个变量[35]
结合旅游地竞争优势理论[36],这里提出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战略举措。
第一,跳出旅游做旅游,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体系[37],努力实施"旅游+"战略和"+旅游"战略[38],特别做好文旅融合,充分发挥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及高品质优势条件,注重文化元素与文化内涵的融入与深度挖掘,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和旅游特色。
第二,淡化门票经济,跳出景区做旅游,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做强"旅游+",做大"+旅游",推进产城互动和空间协同,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社会共建共享、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尽快部署、推广5G技术,努力打造智慧型旅游地,至少4A级以上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优秀旅游城市等,都应该做到旅游服务智慧化、智能化,不断营造更加便利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体验环境,激发旅游消费需求和提升旅游消费水平。
第四,接轨国际旅游规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高效有序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重视规范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推动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制定、市场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加强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与海外华人旅游团体之间的旅游合作,共筑大中华旅游品牌,完善世界华人旅游利益链,形成大中华旅游朋友圈。同时,前述提到,西班牙和美国这两个旅游强国特别重视品牌建设推广。我们要加强旅游形象管理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中国旅游形象,以品牌引领旅游业发展;加强区域联合营销,通过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展示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魅力。
第六,西班牙、法国和美国之所以成为旅游强国,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欧美文化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要努力与日韩等东亚国家联合,共筑儒家文化旅游圈,助推中国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
第七,在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遴选和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在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12家国家度假区和新一轮原国家旅游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的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遴选和建设一批国际旅游度假地;在目前京沪广深一线城市和全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2010年大连、杭州、成都),以及西安、桂林等文化、旅游条件较好的城市中遴选和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推进国家"十四五"旅游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5 结论

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现代旅游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小旅游、窄领域、浅层次走向宽领域、深层次和高端化,肩负着培育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承载人民福祉的幸福产业,成为增进人类健康、增寿、益智的全新超大产业集群。本文从世界旅游强国的经验分析入手,考察了中国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与主要挑战,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旅游强国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长城内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超大地域与超多样性自然景观、超长历史与超多样化文化景观为中国创建世界旅游强国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同时,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为中国创建旅游强国奠定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基础;更加开放的社会与越来越好的人文环境及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快速都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提供有利保障……中国旅游业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时机,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正当其时,但也面临严峻挑战,需要政界、业界和学界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要积极借鉴旅游强国经验,完善涉旅法律法规,建设高效有力的旅游业发展机制体制,做强"旅游+",做大"+旅游",坚持文旅融合、产城互动和区域协同,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旅游,充分调动海内外因素,特别是与港澳台一起共同打造大中华旅游品牌。此外,要尽快遴选和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旅游城市,确保国家"十四五"旅游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说明:本文是郭来喜先生生前部署和指导的,主要观点也是郭先生概括提炼的,特此说明。
[1]
何光玮. 国家旅游局提出二十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J]. 瞭望新闻周刊, 2000(Z1): 37-38.

[ He Guangwei.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proposes to build a world tourism power within 20 years[J]. Outlook, 2000(Z1): 37-38.]

[2]
雒树刚.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J].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9(1): 64-80.

[ Luo Shuga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strive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cultural and tourism work[J]. Shishi Baogao (Dangwei Zhongxinzu Xuexi), 2019(1): 64-80.]

[3]
张景嵋. 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 努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N]. 中国旅游报, 2018-01-22(3).

[ Zhang Jingmei. Actively implement the "three-step" strategy and strive to build a world tourism power[N]. China Tourism News, 2018-01- 22(3).]

[4]
范业正, 郭来喜. 中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之路[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3): 5-11.

[ Fan Yezheng, Guo Laixi. The way for China to become a world power in tourism[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2(3): 5-11.]

[5]
刘锋.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前沿关注[J]. 旅游学刊, 2005, 20(3): 8-9.

[ Liu Feng. Frontier concern for building a world tourism power[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3): 8-9.]

[6]
黄璜. 建设"旅游强国"正当时[J]. 商业文化, 2015(28): 86-89.

[ Building "tourism power" is now for China[J]. Business Culture, 2015(28): 86-89.]

[7]
窦群. 从世界遗产大国走向文化与旅游强国[N]. 中国旅游报, 2018-07-04(3).

[Dou Qun. From a world heritage country to a culture and tourism power[N]. China Tourism News, 2018-07-04(3).]

[8]
朱斌. 我国离旅游强国还有多远[J]. 宏观经济管理, 2013(6): 73-74.

[ Zhu Bin. How far is China from a tourism power?[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3(6): 73-74.]

[9]
魏礼群. 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J]. 全球化, 2016(2): 8-29, 132.

[ Wei Liqun. Building a world tourism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J]. Globalization, 2016(2): 8-29,132.]

[10]
张凌云, 乔向杰, 黄晓波, 等. 世界旅游强国的科学内涵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20.

[ Zhang Lingyun, Qiao Xiangjie, Huang Xiaobo, et al.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Tourism Power[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20.]

[11]
王敬武. 对旅游强国研究观点和方法的质疑[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7(3): 78-80.

[ Wang Jingwu. Reflections on the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method in the study of tourism power[J]. 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07(3): 78-80.]

[12]
黄细嘉, 周青. 出境旅游视域下的旅游强国建设初探[J]. 求是, 2012(12): 62-64.

[ Huang Xijia, Zhou Qi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tourism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utbound tourism[J]. Qiushi, 2012(12): 62-64.]

[13]
周志斌. 旅游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8): 350-351.

[ Zhou Zhibin.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power[J]. 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2018(8): 350-351.]

[14]
王兴彬. 中国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 Wang Xingbin. Overview of China’s Tourist Source Countries/Regions[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10.]

[15]
许志峰. 中国要通过产业素质提高建设世界旅游强国[N]. 人民日报, 2005-08-20(2).

[ Xu Zhifeng. Building a world tourism power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quality for China[N]. People’s Daily, 2005-08-20(2).]

[16]
刘细平, 陈志军. 中国与世界旅游强国的对比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 2008(4): 41-44.

[ Liu Xiping, Chen Zhiju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the world tourism power[J]. 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4): 41-44.]

[17]
王敬武. 探索旅游强国的内涵,创建旅游实力指数[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104-109.

[ Wang Jingwu.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great tourism power and stabling the index concerning of tourism real strength[J]. 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07(6): 104-109.]

[18]
赵欣. "世界旅游强国"战略下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研究[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0, 31(1): 51-54.

[ Zhao Xi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in China under the strategy of "world tourism power"[J]. Journa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2020, 31(1): 51-54.]

[19]
吕本勋. 中国旅游强国之路:回顾与展望[J]. 旅游研究, 2012, 4(2): 88-94.

[ Lv Benxun. The path of China’s tourism power strateg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Tourism Research, 2012, 4(2): 88-94.]

[20]
Taunay B, L’ hostis M, Johnson P C. Geographical limits of outbound Chinese tourism in France[J].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 in Tourism Leisure and Events, 2018, 12(1): 66-81.

DOI

[21]
徐琳. 法国旅游法律制度的起源与流变及其启示[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132-137.

[ Xu L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French tourism legal system and inspiration to our country[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8(2): 132-137.]

[22]
López-Bonilla J, López-Bonilla L. Leading discipline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in Spai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1, 24(13): 1880-1896.

DOI

[23]
Perles-Ribes J F, Ramón-Rodríguez A B, Rubia A, et al. Is the tourism-led growth hypothesis valid after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The case of Spain 1957-2014[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61(8): 96-109.

DOI

[24]
Daniel S, George F. Tourism demand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pain: New insights based on the yield curve[J]. 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5(12): 447-459.

DOI

[25]
Laura F, Carmen L, Ana M, et al. Willingness to pay more to stay at a boutique hotel with 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 preliminary study in Spain[J]. Sustainability, 2019(9):1-15.

[26]
于广洲. 希腊、西班牙发展旅游业的启示[J]. 宏观经济研究, 2003(2): 7-9, 23.

[ Yu Guangzhou. The enlighten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reece and Spain[J]. Macroeconomics, 2003(2): 7-9, 23.]

[27]
安士伟, 刘宁宁. 美国旅游业的特点及启示[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6(1): 45-47.

[ An Shiwei, Liu Ning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American tourism[J].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1): 45-47.]

[28]
Mejia C, Wei W, Fu X, et al.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xperts’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independent tourists’ U.S. service expectations through a mobilities le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11): 726-737.

[29]
谢卫群. 人民币"入篮"影响几何[N]. 人民日报, 2016-10-02(2).

[ Xie Weiqun. What will be the impact of the official entry of RMB into the SDR basket?[N]. People’s Daily, 2016-10-02(2).]

[30]
唐承财, 张宏磊, 赵磊, 等.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探讨[J].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69-183.

[ Tang Chengcai, Zhang Honglei, Zhao Lei,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nd its responses[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2, 12(1): 169-183.]

[31]
邵琪伟. 中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需要解决的十个问题[J]. 旅游学刊, 2014, 29(9): 3-5.

[ Shao Qiwei. Ten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building a world tourism power for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9): 3-5.]

[32]
龙江智. 旅游竞争力评价范式:反思与启示[J]. 旅游科学, 2010, 24(2): 26-39.

[ Long Jiangzhi. The appraisal paradigm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J]. Tourism Science, 2010, 24(2): 26-39.]

[33]
Ritchie J, Crouch G I.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le Tourism Perspective[M]. Cambridge: CABI Publishing, 2003.

[34]
D’Hauteserre A M. Lessons in managed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Foxwoods Casino Resort[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 23-32.

DOI

[35]
Michael P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36]
王娟, 闻飞.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10): 114-118.

[ Wang Juan, Wen Fei. An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7(10): 114-118.]

[37]
杨欢, 吴殿廷, 王三三. 我国各地区旅游业产业地位与发展定位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5): 76-81.

[ Yang Huan, Wu Dianting, Wang Sansan. The research of the statue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ourism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J]. Human Geography, 2011(5): 76-81.]

[38]
魏小安, 韩建民. 旅游强国之路: 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 Wei Xiao’an, Han Jianmin. The Road to Tourism Power: A Study on the Policy System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0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