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

  • 曾艳芳 , 1, 2 ,
  • 甘萌雨 , 1, 2, * ,
  • 李姝霓 1 ,
  • 姜倩 1, 2 ,
  • 朱立巍 1, 2
展开
  • 1.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州 350117
  • 2. 智慧旅游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117
*甘萌雨(1976-),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E-mail:

曾艳芳(198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E-mail:

收稿日期: 2022-05-16

  修回日期: 2022-08-13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0-09

基金资助

福建省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2021R004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21038)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experiential value of Maritime Silk Road on tourist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behavior

  • Zeng Yanfang , 1, 2 ,
  • Gan Mengyu , 1, 2, * ,
  • Li Shuni 1 ,
  • Jiang Qian 1, 2 ,
  • Zhu Liwei 1, 2
Expand
  • 1. College of Culture Tourism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 2. The Higher Educ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Smart Tourism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17, China
*Gan Mengyu. E-mail:

Received date: 2022-05-16

  Revised date: 2022-08-13

  Online published: 2022-10-09

摘要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本文引用格式

曾艳芳 , 甘萌雨 , 李姝霓 , 姜倩 , 朱立巍 .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J].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 12(4) : 566 -580 .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6

Abstract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ourists are the main body of culture dissemination. Based on Appraisal theory of Emo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i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ime Silk Road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tial value and tourist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behavior are mediated by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identity.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ctional value and symbolic value of tourism experience influence tourist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behavior through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cognition that tourists gained in the tourism experience induced national pride, which assi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emo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maritim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national collective memory, thus formed the culture identity. Driven by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identity, tourists converted the high emotional energy into cultural dissemination behaviors. The more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identity tourists experience,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disseminate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behavior in turn strengthens their group identity. Therefore, by enhancing the elements and highligh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culture, the destinations will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improvement of tourists’ experiential value,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identity,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behavior.

1 引言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旅游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旅游体验[1],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体验价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学界对旅游体验价值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讨论。旅游体验价值被认为是影响游客决策过程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对旅游者满意度[2]、文明旅游行为[3]、游客公民行为[4]、环境行为[5]等游后行为具有积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鲜少关注其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旅游体验价值如何诱发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机制尚不明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之后,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沿线的中国城市积极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海丝文化旅游,海丝文化旅游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福建泉州是海丝文化旅游城市的典型代表,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泉州正致力于打造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海上商贸之路,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线路,对中华文明的发育成熟和跨海洋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海丝文化不仅是旅游资源和文化符号,更是构建文化认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多从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6]、开发潜力[7]、海丝旅游形象定位[8]、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打造[9]等旅游产品供给视角开展海丝文化旅游的研究,而较少关注海丝文化旅游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张宏梅指出,文化遗产旅游会进一步增强旅游者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10]。遗产、文化景观等海丝文化载体在塑造文化认同方面是强有力的市场营销策略,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活动中,凝视当地的景观与文化符号,与国家和集体记忆建立连接并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问,实现了旅游的时空转换,增强了对海丝文化的深刻感悟。探究如何通过海丝文化旅游提升旅游者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进而促进其文化传播行为,对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鉴于此,为进一步揭示海丝文化旅游体验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以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为中介变量,探讨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作用路径和传导机制,以厘清海丝文化旅游情境下旅游体验价值、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作用机理。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2.1 旅游体验价值与文化传播行为

体验价值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11],由认知、情感、智力和行为等多维度组成[12]。旅游体验价值是旅游者感知他们在旅行中或停留在特定目的地过程中获得的利益。旅游体验价值由多要素构成,不同情境下旅游体验价值可以划分为不同维度[13]。已有旅游研究文献中,常将旅游体验价值划分为功能价值和享乐价值[14]。功能价值是指旅游者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认知的权衡[15],从功能价值的角度看,旅游者将旅游体验置于功利维度,并评估体验对他们的有用或有益程度。享乐价值与情感因素有关,主要来自消费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和兴奋。从享乐价值的角度来看,旅游者注重从旅游产品或服务中衡量他们所获得的愉悦、娱乐与享受。作为人类历史与社会文明的重要"见证者",当遗产被赋予特定价值时它就成了身份认同的标志,从而具有身份传递作用[16]。在文化遗产旅游的背景下,除了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外,旅游体验还具有符号价值。因此,本文认为在海丝文化旅游情境下,旅游体验价值包括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3个维度。
文化传播是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精神活动,具有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互动性等特征[17]。在文化传播实践中,文化传播需要贴近受众需求的、灵活的传播形式[18]。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传播是基于人际交流的传播形式[19],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与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其他旅游者进行接触与交流,感受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文化知识储量,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行为是旅游者在文化旅游体验过程中或体验结束后,通过面对面交流、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网络方式传播旅游目的文化,包括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推荐行为、积极评价行为、保护行为、购买行为以及重游行为等。根据情绪评价理论,个体暴露在特定环境下会经历"刺激-反应"心理过程[20],会对所处情境进行适应性评价并产生情绪进而导致个体社会行为。旅游体验可以使旅游者暂时逃离现实,缓解负面情绪,引发快乐、满足、移情、自豪等积极情绪,由情绪引导对目的地产生认知与评价进而转换为推荐、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已有研究表明,旅游体验价值对游客游后行为倾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1],是影响旅游者推荐行为、重游行为的重要预测性变量[22]。比如,Yuan和Wu将享乐价值作为情感体验价值的关键组成部分,证实了体验价值对满意度和推荐行为有强烈而直接的正向影响[23]。Tsai和Wang证实了体验价值是影响游客美食旅游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24]。周芹证实了在体验经济时代文化体验与感知价值可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行为[25]。旅游体验价值包含满足旅游者饮食、住宿、娱乐、休闲、购物等需求的功能性体验,也包含满足旅游者精神需要的高峰体验。因此本文推断,旅游体验价值中的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能够引起游客产生难忘的体验感受,并影响未来文化传播行为。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假设:
H1a:功能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享乐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c:符号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民族自豪感的中介作用

自豪感是由于群体的成就比其他群体更强大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26]。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当旅游者认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时,群体身份的标识会给旅游者带来情感和价值意义[27]。集体自豪感源自集体的成功行为,感知集体自豪感的关键是身份的启发。个体会将与群体成员身份相关的认知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当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高度的归属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和价值依恋,并将这种情感从个体层面扩展到群体层面。当个人充分意识到团体的积极成就时,他们往往会在团体成员中增强基于团体的自尊心和自豪感[28]。集体外部的观察者对集体所持有的积极的元刻板印象和看法也会增强该集体的社会认同。已有的实证研究证实了旅游体验在不同情境下会诱发自豪感。比如,洪学婷等调查发现自然旅游地旅游体验会引起集体自豪感,进而影响旅游者环境行为[5]。刘佳和滕金凌指出红色旅游景区体验会激发游客产生对红色文化、红色革命精神等国家自豪感[3]。Loureiro证实博物馆旅游中真实的旅游体验更能诱发自豪感[29]。因此,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欣赏海丝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国家及民族集体成就,对集体成就抱有积极态度,引发对集体身份的认知,可能会诱发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本文假设:
H2a:功能价值对民族自豪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享乐价值对民族自豪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c:符号价值对民族自豪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自豪感有助于强化和激发社会重视行为,这些行为有助于保持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受他人的尊重[30]。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积极情绪,自豪感与合作、分享、帮助等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可以促进群体忠诚度高的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0]。当旅游者对旅游体验感到满意时,他们更愿意向集体中的其他成员传达从体验中获得的乐趣与知识,从而获得致力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集体或社区的认可,甚至产生对该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5]。同时,自豪感会促进个人道德发展[3],当海丝文化旅游体验激发旅游者的民族自豪感时,这种自豪感可能会使旅游者感受到保护和传承海丝文化的道德责任,因此,自豪感可能与改善旅游道德和促进文化传播行为有关。在海丝文化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民族自豪感可能将进一步促进其文化传播行为。因此,本文假设:
H3:民族自豪感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积极的情绪往往伴随着愉快的感觉,对认知具有扩展的作用,会促进游客与环境的积极联系并带来积极的分享行为[31]。情绪体验的实证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如快乐、兴奋)对重访意图和推荐行为具有积极影响[32]。文化传播行为可能通过自豪的积极情绪来实现。基于情绪评价理论"认知-情感-行为"分析路径,旅游体验价值可能影响旅游者的民族自豪感,而自豪感的积极响应会直接驱动文化传播行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a:民族自豪感中介了功能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关系。
H4b:民族自豪感中介了享乐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关系。
H4c:民族自豪感中介了符号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关系。

2.3 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

认同可以分为种族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文化认同是认同的核心[33]。文化认同是个体以文化概念、符号、习俗等文化元素为认同对象,对特定文化或文化群体的归属感[34],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知识、情感和信仰的共有与分享[35]。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成员通过比较自己所属的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来判断自己所属群体的价值属性,人们倾向于追求能为其带来正面影响的社会认同[27]。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重新界定自己所处的情景,在旅游体验中寻求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正面属性认同[36],增强个体归属感、信任感、安全感和支持感。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旅游者在体验海丝文化遗产景观时,凝视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和历史成就,通过文化旅游体验集体记忆,与国家和民族的过去建立情感连接,激发情感共鸣,海丝文化遗址、文物等有形资产和提供精神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转变成个人身份和群体认同的符号和象征。旅游者与海丝文化符号的互动触发了个人和集体意识的觉醒,引发旅游者内心对自我、社会与文化的再认识、再发现和再生产,进而诱发旅游者对海丝文化遗产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认同。海丝文化旅游是文化认同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认同的符号标志和物质载体。同时,已有旅游体验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也发现,旅游体验价值对文化认同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比如,陈才和卢昌崇指出旅游情境中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会激发旅游者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37]。何金璐和艾少伟辨析了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机制[38]。张红艳等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红色旅游对国家认同的作用[39]。因此,本文提出:
H5a:功能价值对文化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5b:享乐价值对文化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5c:符号价值对文化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依据社会认同理论,当个人认同自己所在的群体,就会倾向选择与执行与其身份一致的行为,并努力通过行为来维护其身份[27]。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通过与海丝文化遗产的认知与情感的互动,对文化景观和遗产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激发个体层面的身份认同。当旅游者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分享海丝文化体验认知和情感,鼓励其他人参与海丝文化旅游,就会在群体之间激发情感共鸣,凝聚情感能量,增进群体感情和归属意识,感受到作为群体成员的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在个人和集体文化认同的情感和道德感驱使下,旅游者会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通过推荐、重游、购买商品等行为保持文化认同。同时,已有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文化认同程度对传播文化行为有显著正影响[40]。因此,本文假设:
H6:文化认同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认同是构建旅游者与旅游地长期稳固关系的关键所在[41]。旅游者在文化旅游体验过程中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取向和现实情况产生正面认同和积极情感,这种不断产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会持续影响旅游者的后续行为,促使旅游者更愿意向他人传播有利于其所认同旅游地的信息。旅游者在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及体验会影响旅游者再次旅游意向以及对当地的文化认同,而旅游者对当地的文化认同也会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海丝文化旅游给游客带来的旅游体验价值可以有效激发旅游者的文化认同,进而激发文化传播行为的产生。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7a:文化认同中介了功能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关系。
H7b:文化认同中介了享乐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关系。
H7c:文化认同中介了符号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关系。
本文在上述文献梳理和研究假设基础上,把旅游体验价值作为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前置影响因素,聚焦海丝文化旅游场景,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的中介理论模型,探究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这一行为反应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构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Fig. 1 The conceptual model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本研究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游客基本信息,包括游客的性别、年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为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价值、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文化传播行为的测量。
本文所涉及的变量及测量指标主要来源于现有成熟量表,题项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和情境进行了改编。所有题项均采用Likert 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旅游体验价值量表采用那梦帆等开发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价值量表[14]。其中,功能价值由旅游者对目的地食、住、行、游、购、娱等项目的功能性体验6个题项进行测量,享乐价值由反映旅游者知觉和情感上舒适、愉悦及满足的6个题项进行测量,符号价值由反映海丝文化旅游体验的旅游者自身特征、社会地位的6个题项进行测量。现有旅游文献对民族自豪感的探讨多见于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相关的红色旅游研究中,根据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并结合海丝文化特点,从民族精神、科技文化成就、历史地位、非遗技艺4个题项进行测量。文化认同的测量包括对海丝文化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知觉认同,主要借鉴冶建明等[42]、何金璐和艾少伟[38]的研究。文化传播行为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文化产品、服务、景观的推荐、评价等行为,从推荐行为、积极评价行为、保护行为、购买行为、重游行为5个题项进行测量。

3.2 案例地选择

泉州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有"光明之城""世界宗教博物馆"等美誉。作为沿海地区最早开展海外贸易的地区,其海丝文化遗存丰富且价值高。2021年7月,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这2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包括航海与通商贸易史迹、宗教与多元文化遗迹、名人民俗史迹以及古代城市建设遗址等,共同见证宋元泉州海洋商贸的繁华和成就,从海洋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生产贸易文化等方面展示海丝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海丝文化遗产地。因此,本文选择泉州申遗成功的22处古迹遗址作为代表案例地(表1)。
表1 泉州申遗成功的22处古迹遗址分类表

Tab. 1 Classification of 22 historical sites of World Heritage in Quanzhou

史迹分类 代表古迹遗址
航海与通商贸易史迹 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真武庙、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宗教与多元文化遗迹 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名人民俗史迹 天后宫、府文庙、南外宗正司遗址
古代城市建设遗址 德济门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

3.3 问卷调查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21年10月18日—11月30日,在泉州市申遗成功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周边发放、收集问卷。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为前来泉州旅游并对泉州海丝文化有所了解的游客。总共发放问卷310份,扣除超过85%的题项得分一致或随意填写的无效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总计282份,有效率为90.9%。在有效调查样本中,如表2所示,男性占比43.9%,女性占比56.1%;年龄在18岁以下的游客占比5.0%,18~45岁的占比65.6%,46~60岁的占比18.8%,60岁以上的占比10.6%;游客受教育程度较高,大部分游客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从收入情况来看,大部分受访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从前往泉州旅游次数来看,1~2次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2.5%,其次是3~4次,占比23.7%。
表2 受访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

Tab. 2 Demographic features of tourists

特征 维度 频率 百分比(%) 特征 维度 频率 百分比(%)
性别 124 43.9 月收入 3 000元以下 15 5.3
158 56.1 3 000~5 999元 63 22.3
年龄 18岁以下 14 5.0 6 000~9 999元 158 56.1
18~45岁 185 65.6 10 000元以上 46 16.3
46~60岁 53 18.8 职业 学生 31 10.9
60岁以上 30 10.6 教师 25 8.9
学历 初中及以下 25 8.9 医护工作者 15 5.4
中专/高中 75 26.5 个体户 58 20.6
大专/本科 150 53.3 企业员工 62 21.9
硕士及以上 32 11.3 党政/事业单位者 20 7.1
前往泉州旅游次数 1~2次 148 52.5 自由职业者 25 8.9
3~4次 67 23.7 离退休人员 38 13.5
5~6次 44 15.6 其他 8 2.8
7次及以上 23 8.2

4 结果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Mplus8.3对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符号价值、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文化传播行为6个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χ2/df)=1.47,小于建议值3;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04,小于建议值0.08;比较拟合指数(CFI)=0.91,Tucker-Lewis指数(TLI)=0.90,均大于建议值0.9;标准化均方根误差(SRMR)=0.05,小于建议值0.08。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说明本研究整体的模型适配情况良好。如表3所示,各个题项的因子荷载值均大于0.6,6个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值)在0.50~0.76之间,组合信度(CR值)在0.85~0.93之间,表明本研究的6个潜变量具有较好的组合信度和收敛效度。
表3 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Tab. 3 Results of composite reliability and convergent validity

潜变量 题项 因子载荷 AVE CR
功能价值 这里交通便利 0.79 0.70 0.93
这里美食种类繁多 0.84
这里住宿温馨舒适 0.82
这里景色宜人 0.84
这里购物方便 0.85
这里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0.86
享乐价值 在这里我感到身心愉悦 0.60 0.50 0.85
在这里我能够逃脱工作、生活的羁绊 0.74
在这里我远离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烦恼 0.75
在这里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自由 0.79
在这里我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更关注自我 0.68
在这里我能够找到更真实的自我 0.72
符号价值 这次旅行让我更了解海丝民间习俗 0.84 0.58 0.89
这次旅行让我更了解海丝中外名人史迹 0.79
这次旅行让我更了解海丝宗教文化 0.81
这次旅行提高了我对海丝文化的认知和审美 0.77
这次旅行对我来说是一次新奇的体验 0.69
在旅游活动中我获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0.64
民族自豪感 海丝的民族精神让我感到自豪 0.88 0.76 0.93
海丝的科技文化成就让我感到自豪 0.83
海丝的历史地位让我感到自豪 0.87
海丝的非遗技艺让我感到自豪 0.90
文化认同 我对海丝文化较之前有了更多的了解 0.68 0.62 0.87
我对海丝文化的认可度加强了 0.84
海丝旅游给我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 0.79
如果可以我愿意再多花点时间仔细游览 0.84
文化传播行为 我愿意向周边的亲友介绍推荐海丝文化旅游景点 0.89 0.63 0.90
我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交流我的海丝旅游经历 0.78
我愿意积极参与宣传海丝文化活动 0.85
我愿意购买海丝文化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 0.73
我愿意再来此地或周边重游 0.71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其中,以γ表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符号价值与文化传播行为显著正相关(γ=0.72,p<0.01;γ=0.68,p<0.01;γ=0.76,p<0.01),与民族自豪感显著正相关(γ=0.61,p<0.01;γ=0.62,p<0.01;γ=0.66,p<0.01),与文化认同显著正相关(γ=0.66,p<0.01;γ=0.61,p<0.01;γ=0.75,p<0.01);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显著正相关(γ=0.75,p<0.01),与文化传播行为显著正相关(γ=0.73,p<0.01);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播行为显著正相关(γ=0.78,p<0.01);因此可知,所有变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下文的中介效应分析奠定了基础。
表4 描述性统计分析

Tab. 4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variable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性别
2.年龄 -0.06
3.受教育程度 0.04 -0.69**
4.月收入 -0.22** 0.21** 0.01
5.职业 -0.08 0.48** -0.34** 0.51**
6.泉州旅游的次数 -0.11 0.23** -0.18** 0.14* 0.16**
7.功能价值 -0.15* 0.23** -0.23** 0.15* 0.19** 0.16** 0.84a
8.享乐价值 -0.10 0.26** -0.18** 0.12* 0.23** 0.07 0.59** 0.70a
9.符号价值 -0.17** 0.29** -0.24** 0.17** 0.26** 0.23** 0.65** 0.66** 0.76a
10.民族自豪感 -0.09 0.22** -0.13* 0.09 0.22** 0.11 0.61** 0.62** 0.66** 0.87a
11.文化认同 -0.08 0.28** -0.17** 0.16** 0.24** 0.23** 0.66** 0.61** 0.75** 0.75** 0.79a
12.文化传播行为 -0.12* 0.25** -0.18** 0.23** 0.27** 0.21** 0.72** 0.68** 0.76** 0.73** 0.78** 0.79a
均值 1.66 2.39 2.79 2.50 4.72 2.16 3.95 3.99 3.92 4.14 4.00 4.02
标准差 0.48 0.87 0.64 1.37 3.60 1.40 0.85 0.74 0.81 0.85 0.83 0.83

注:N=282;* p <0.05,** p <0.01;a为平均变异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值。

4.3 假设检验

主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本研究以β表征变量的回归系数。旅游体验的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β=0.18,β=0.32,p<0.01,β=0.16,p<0.05)均对文化传播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a、H1b、H1c得到验证。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β=0.26,β=0.33,β=0.50,p<0.01)均对民族自豪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a、H2b、H2c得到验证。民族自豪感对文化传播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7,p<0.01),假设H3得到验证。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β=0.29,β=0.57,p<0.01)对文化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享乐价值的影响不显著,假设H5a、H5得到验证,H5b没有得到验证。文化认同对文化传播行为影响显著(β=0.41,p<0.01),假设H6得到验证。
表5 回归分析结果

Tab. 5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变量 文化传播行为 民族自豪感 文化认同
控制
变量
性别 0.02 0.03 0.11
年龄 -0.03 0.07 0.09
受教育程度 -0.01 0.16* 0.15*
月收入 0.04 -0.05 -0.05
职业 -0.01 0.02 0.02
到访次数 0.01 -0.02 -0.02
自变量 功能价值 0.18** 0.26** 0.29**
享乐价值 0.32** 0.33** 0.10
符号价值 0.16* 0.50** 0.57**
中介
变量
民族自豪感 0.17**
文化认同 0.41**
注:N=282;* p <0.05,** p <0.01。
中介效应检验。采用Bootstrap(5000)法对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间接效应分析结果

Tab. 6 Indirect effect analysis results

路径 β S.E. Lower 95% Upper 95% 结果
路径1:功能价值-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播行为 0.04* 0.02 0.02 0.10 支持
路径2:功能价值-文化认同-文化传播行为 0.12** 0.04 0.11 0.24 支持
路径3:享乐价值-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播行为 0.06 0.04 -0.58 0.69 不支持
路径4:享乐价值-文化认同-文化传播行为 0.04 0.06 -0.41 0.49 不支持
路径5:符号价值-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播行为 0.09* 0.03 0.03 0.18 支持
路径6:符号价值-文化认同-文化传播行为 0.23** 0.07 0.11 0.58 支持
注:N=282;* p <0.05,** p <0.01。
(1)民族自豪感的中介效应。旅游体验功能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β=0.04,p<0.05),且95%的置信区间为[0.02,0.10],不包含0;旅游体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β=0.09,p<0.05),且95%的置信区间为[0.03,0.18],不包含0。以上结果表明,民族自豪感在旅游体验功能价值、符号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这很好地支持了本文的假设H4a、H4c。然而,旅游体验享乐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间接效应不显著,95%的置信区间为[-0.58,0.69],包含0,表明民族自豪感在旅游体验享乐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未得到验证,假设H4b未得到支持。
(2)文化认同中介效应。旅游体验功能价值通过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β=0.12,p<0.01),且95%的置信区间为[0.11,0.24],不包含0;旅游体验符号价值通过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β=0.23,p<0.01),且95%的置信区间为[0.11,0.58],不包含0。以上结果表明,文化认同中介了旅游体验功能价值、符号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关系,因而本文的假设H7a、H7c得到了验证。但是,旅游体验享乐价值通过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间接效应不显著,95%的置信区间为[0.41,0.49],包含0,表明文化认同在旅游体验享乐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未得到验证,即假设H7b未得到支持。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为了深入探讨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了一个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这两个变量在旅游体验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机制。以泉州22处申遗遗址作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旅游体验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均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即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美、愉悦、新知识、新鲜感、满足感、身份符号认知、自我实现等价值,会有效激发旅游者传播海丝文化的倾向,进而产生分享推荐海丝文化、购买海丝文化产品、保护海丝文化遗产等有利于目的地文化传播的行为。换言之,旅游目的地通过挖掘海丝文化元素符号,丰富海丝文化产品,讲好海丝故事,可以为旅游者创建难忘的旅游体验过程,有利于促进旅游者进一步传播海丝文化。
其次,民族自豪感在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不仅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民族自豪感间接影响其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目的地日常生活场景获得舒适的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积极的价值感知,通过欣赏反映国家或民族集体成就的文化、历史、体育和艺术成就等引发对集体身份的认知,进而诱发集体自豪感。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自豪等积极情绪能促使旅游者拓展个体瞬间思维-行动范围,被拓展的个体瞬间思维-行动范围可以帮助旅游者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比如增强认同感、建立新的社会联结等,进而使其在未来体验到积极情绪[43]。自豪感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积极情绪,与合作、分享、帮助等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30],这种对国家和民族自豪的情绪会促使旅游者感受到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道德责任,促进文化传播的行为。然而,民族自豪感在旅游体验享乐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未得到检验,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旅游者处于安逸放松的心理状态,以此来短暂逃离日常生活的压力,注重个人心理的放松与体验,群体的成就并不能内化为个人的认知,不能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因此,民族自豪感在享乐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未得到检验。
再次,文化认同在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体验的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不仅直接影响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还可以通过文化认同间接影响其文化传播行为。海丝文化遗产附着了海丝沿线国家和海内外华人华侨对海丝文化密切相关的记忆,具有文化认同的功能。旅游者通过海丝文化遗址、文物等有形资产和提供精神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海丝文化符号与国家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激发情感共鸣,形成文化认同。"认同"被认为是一种持久的情感联系[41],这种认同会促使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通过推荐、重游、购买商品等具体的行为保持对文化的认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发生是出于对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认可和对海丝文化的关联情感,文化传播行为实践又强化了他们对自身群体的认同。然而,文化认同在旅游体验享乐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由于当旅游者沉浸在自我陶醉的享乐体验中,强调的是从旅游体验中获得感官和心情的舒适、愉悦及满足,享乐价值强化了旅游者的自我认同和个人的自主意识,而非对集体记忆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因而导致享乐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未得到检验。

5.2 研究贡献

5.2.1 理论贡献

本文响应了探索旅游体验与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学术关切[44],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了理论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所构建的模型以及相关结论丰富和拓展了旅游体验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通过实证检验揭示了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丰富和拓展了学界对旅游体验价值的研究。既有研究考察了旅游体验价值对满意度、忠诚度、重游意愿等行为意愿存在某种正向的联系[41],但尚未揭示其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心理影响机制。本文从旅游体验的功能价值、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3个维度检验了其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不仅拓宽了旅游体验价值相关理论研究成果[14],也为旅游体验价值和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关系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实证论据。
其次,本文验证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在旅游体验功能价值、符号价值与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探究了从旅游体验的功能价值与符号价值到文化传播行为之间的作用路径与传导机制,有效地丰富和深化了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确认了影响文化传播行为的一个前因,研究结论为理解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再次,既有旅游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差异理论等视角解释旅游跨文化传播的影响[19],而鲜有从文化认同视角解释旅游体验如何凸显、增强原有的认同感并促进文化传播。本文将社会认同理论引入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研究,这不仅拓展了社会认同理论的应用范围,也有效地丰富了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探索旅游体验价值与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5.2.2 实践启示

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文对海丝文化旅游开发和海丝文化传播提供了以下实践启示。
首先,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提高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价值。应促进海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海丝文化主题表达,促进海丝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目的地活动作为提供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整体,其功能价值常常被忽视,旅游企业需进一步完善旅游地基础设施,减少产品种类单一、食宿价高、停车不便、捆绑买卖等问题。应该明确以海丝文化为主体的发展定位,提升游客体验享乐价值和符号价值,增加"多元宗教""航海通商"等主题游,将开元寺庙会、天后宫妈祖诞辰等民间信俗活动融入文化旅游活动中,提高旅游活动的丰富度,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应该加强VR、AR等数字技术在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提升沉浸式旅游体验,促进海丝文化的传播。
其次,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应充分重视海丝文化旅游的文化功能,挖掘海丝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价值。加强海丝文化元素设计,将目的地的艺术、建筑、礼仪、节日、美食、风俗等具有海丝文化内涵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展示在文化旅游产品中,营造文化氛围。增强互动性和沉浸感的体验,激发旅游者兴趣,加深对海丝文化的理解,提升海丝文化旅游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展示海丝文化的真实性和生命力。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海丝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史,激发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再次,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合作,推进海丝文化国际传播。开展基于云计算的海丝文化大数据挖掘与应用分析,打造数字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传播品牌,充分利用泉州侨乡及众多海外华人华侨优势,高度凝练海丝文化所展现的中华文明包容与开放精神,并促进其国内外传播。创新海丝文化旅游国际品牌,通过海丝文化旅游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1]
谢彦君, 彭丹. 旅游、 旅游体验和符号: 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 旅游科学, 2005, 4(6): 1-6.

[ Xie Yanjun, Peng Dan. Tourism, tourist experience and signs: A review of related studies[J]. Tourism Science, 2005, 4(6): 1-6.]

[2]
Wu H C, Cheng C C, AI C H. A study of experiential quality, experiential value, trust, corporate reputation, experiential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for cruise tourists: The case of Hong Ko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18, 66(6): 200-220.

DOI

[3]
刘佳, 滕金凌.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敬畏感与自豪感对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驱动机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7): 1760-1776.

[ Liu Jia, Teng Jinl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awe and pride to tourists’ civilized behavioral inten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1, 36(7): 1760-1776.]

DOI

[4]
陈欣, 程振锋. 体验价值视角下红色旅游游客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 旅游科学, 2021, 35(6): 50-66.

[ Chen Xin, Cheng Zhenfeng. 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red tourism tourist citizenship behavior from the experience value perspective[J]. Tourism Science, 2021, 35(6): 50-66.]

[5]
洪学婷, 张宏梅, 张业臣. 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9): 1642-1656.

[ Hong Xueting, Zhang Hongmei, Zhang Yechen. Influence of tourism experience on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A longitudinal tracking stud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8, 33(9): 1642-1656.]

DOI

[6]
郭鹏飞, 李积普, 杨璐, 等. 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开发潜力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22, 31(1): 214-224.

DOI

[ Guo Pengfei, Li Jipu, Yang Lu, et al.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n Maritime Silk Road in Fujian coastal area[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2, 31(1): 214-224.]

DOI

[7]
罗景峰.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7, 28(1): 107-115.

[ Luo Jingfeng. On tourism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maritime silk route cultural heritage in Quanzhou[J].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7, 28(1): 107-115.]

[8]
廖钟源, 余嘉容. 海丝文化的阐释与表现: 重塑泉州城市国际形象[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 9(6): 77-84.

[ Liao Zhongyuan, Yu Jiarong. Interpretation and expression of maritime silk route culture: Reshaping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Quanzhou City[J]. Journal of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2019, 9(6): 77-84.]

[9]
罗雪珍. 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研究[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4): 106-113.

[ Luo Xuezhen. Research on building "Maritime silk road" cultural tourism brand in Quanzhou[J].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20(4): 106-113.]

[10]
张宏梅. 文化学习与体验: 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核心诉求[J]. 旅游学刊, 2010, 25(4): 10.

[ Zhang Hongmei. Cultural learning and experience: The core demands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ts[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4): 10.]

[11]
Mathwick C, Malhotra N, Rigdon E. Experiential value: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talog and internet shopp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 7(1): 39-56.

[12]
Holbrook M B, Hirschman E C.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2, 9(2): 132-140.

DOI

[13]
Quan S, Wang N. Towards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n illustration from food experiences in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3): 297-305.

DOI

[14]
那梦帆, 谢彦君, Dogan Gursoy. 旅游目的地体验价值: 维度辨识、量表开发与验证[J]. 旅游学刊, 2019, 34(12): 48-60.

[ Na Mengfan, Xie Yanjun, Gursoy D. A study on destination experiential valu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scale develop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12): 48-60.]

[15]
Choi E J, Kim S H.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quality and value of social enterprises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re-purchase inten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Home, 2013, 7(1): 239-252.

DOI

[16]
张朝枝, 屈册, 金钰涵. 遗产认同: 概念、内涵与研究路径[J]. 人文地理, 2018, 33(4): 20-25.

[ Zhang Chaozhi, Qu Ce, Jin Yuhan. Heritage identity: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approaches[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4): 20-25.]

[17]
庄晓东. 文化传播论[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4): 88-93.

[ Zhuang Xiaodong. Theor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Yunnan Arts Institute, 2002 (4): 88-93.]

[18]
寇紫遐. 文化传播的研究维度及国际进路: 以中国复兴为观照基点[J]. 新闻知识, 2021(2): 9-14.

[ Kou Zixia. The research dimension and international approach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king China’s renaissance as the point of view[J]. News Research, 2021(2): 9-14.]

[19]
李蕾蕾. 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17(2): 95-100.

[ Li Leilei.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ts impact on place identity of tourist destinations[J].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00, 17(2): 95-100.]

[20]
Lazarus R S. Emotion and Adapt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3-168.

[21]
余勇, 田金霞, 粟娟. 场所依赖与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 以价值感知、满意体验为中介变量[J]. 旅游科学, 2010, 24(3): 54-62, 74.

[ Yu Yong, Tian Jinxia, Su Juan. A study of the relativity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 and post-tour behavioral tendencies of visitors: Taking value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experience as intermediary variables[J]. Tourism Science, 2010, 24(3): 54-62, 74.]

[22]
Verhagen T, Feldberg F, van den Hooff B, et al. Satisfaction with virtual worlds: An integrated model of experiential value[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1, 48(6): 201-207.

DOI

[23]
Yuan Y H E, Wu C K. Relationships among experiential marketing, experiential 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 2008, 32(3): 387-410.

DOI

[24]
Tsai C T, Wang Y C. Experiential value in branding food tourism[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7, 6(1): 56-65.

[25]
周芹. 体验经济视角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 四川戏剧, 2019(5): 136-138.

[ Zhou Qin. Research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Sichua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economy[J]. Sichuan Drama, 2019(5): 136-138.]

[26]
张智琦, 朱睿达, 刘超. 国家自豪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群体类型和忠诚度的调节作用[J]. 科学通报, 2020, 65(19): 1956-1966.

[ Zhang Zhiqi, Zhu Ruida, Liu Chao.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national pride on prosocial behaviors?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s of group type and loyalty[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20, 65(19): 1956-1966.]

[27]
Ta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C]// Worchel S, Austin W.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 7-24.

[28]
Erhan B, Bekir B D. Hotel employe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cep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and pride in organization as serial mediators[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 27(5): 1-12.

DOI

[29]
Loureiro S. Exploring the role of atmospheric cues and authentic pride on perceived authenticity assessment of museum visi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21(4): 413-426.

DOI

[30]
Tracy J, Robins R. Emerging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ride[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6(3): 147-150.

DOI

[31]
Guo X, Wang Z. Concept,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emotion[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5(5): 810-815.

[32]
Prayag G, Hosany S, Muskat B,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perceived overall image,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 56(1):41-54.

DOI

[33]
崔新建.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102-104.

[ Cui Xinjian. The current identity crisis and the re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04(4): 102-104.]

[34]
Adams K M. Come to Tana Toraja, "land of the heavenly kings": Travel agents as brokers in ethni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4, 11(3): 469-485.

DOI

[35]
余召臣. 遗产旅游与文化认同的模型建构与实践策略: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34-42.

[ Yu Zhaochen. Mode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heritage tourism and 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J].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22, 43(3): 34-42.]

[36]
李进军, 许霞. 基于社会认同的旅游体验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0(4): 77-81.

[ Li Jinjun, Xu Xia. A study of tourism experience based on social identity[J].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5, 30(4): 77-81.]

[37]
陈才, 卢昌崇. 认同: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J]. 旅游学刊, 2011, 26(3): 37-42.

[ Chen Cai, Lu Changchong. Identity: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tourism experience[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3): 37-42.]

[38]
何金璐, 艾少伟.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影响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3): 99-103, 108.

[ He Jinlu, Ai Shaowei. Study on impact of Daming Palace National Heritage Park tourist experience on tourists’ cultural identity[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1, 40(3): 99-103, 108.]

[39]
张红艳, 马肖飞. 新格局下基于国家认同的红色旅游发展[J]. 经济问题, 2020(1): 123-129.

[ Zhang Hongyan, Ma Xiaofei.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national identity under the new pattern[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20(1): 123-129.]

[40]
李沁, 王雨馨. 华人华侨身份认同程度与中华文化传播行为研究[J]. 当代传播, 2019(2): 55-60, 64.

[ Li Qin, Wang Yuxin. Research on the degree of identity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J].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2019(2): 55-60, 64.]

[41]
粟路军, 马北玲. 旅游者-旅游地认同驱动因素及其对忠诚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13, 33(10): 182-187.

[ Su Lujun, Ma Beiling. Driving factors of tourist-destin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ourist loyal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10): 182-187.]

DOI

[42]
冶建明, 李静雅, 厉亮. 草原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地方认同与行为意向关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9): 202-208.

[ Ye Jianming, Li Jingya, Li Liang.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perceived value, place identity and behavior intention in grassland tourism[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0, 34(9): 202-208.]

[43]
Fredickson B L.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and build[C]//Devine P, Plant A.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2013: 1-54.

[44]
Sharma P, Nayak J K. Understanding 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s as the determinants of tourists’ behavi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21(4): 504-518.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