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研究
方舒(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与区域发展。E-mail: fangshusue@qq.com |
收稿日期: 2022-05-30
修回日期: 2022-10-25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09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117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YJA840018)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resident identity in historical streets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tention based on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theory
Received date: 2022-05-30
Revised date: 2022-10-25
Online published: 2023-03-09
研究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市9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探讨了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并对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街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身份认同主要从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旅游发展要素、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旅游发展意向产生影响;依据身份认同强弱与旅游发展意向正负的交互组合,可将居民分为4种认同-意向类型:积极拥护者、传统坚守者、经济至上者和无为参与者;在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各异:在参与和巩固阶段街区,传统坚守者突出;在发展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占主导;在巩固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和无为参与者兼而有之,且二者冲突尤为激烈。最后,针对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方舒 , 冯娟 , 谢双玉 . 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研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 13(1) : 95 -110 . DOI: 10.12342/zgstly.20220084
Based on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9 historical streets in different tourism life cycles in Wuhan as the study area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residents’ identity in those areas on their tourism development intention through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treets in different life cyc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idents’ identity mainly influences their tourism development inten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motion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urism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cultural factors. With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identity strength (weak or strong) and the attitudinal intention (positive or nega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resid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of identity-intention types: “active advocates”, “traditional adherents”, “economic elites” and “non-participant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reets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the impact of residents’ identity on their tourism development intention is different. In the streets at participation and consolidation stage, “traditional adherents” are the majority; in the streets at development stage, “active advocates” are dominant; at the consolidation stage, there are both “active advocates” and “non-participant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is particularly intensiv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some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ommunity tourism are put forward.
表1 受访者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Tab.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iewees |
属性 | 样本量(份) | 占比(%) | 属性 | 样本量(份) | 占比(%) | ||
---|---|---|---|---|---|---|---|
年龄 | 20岁以下 | 2 | 1.70 | 职业 | 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公务员 | 12 | 10.35 |
21~30岁 | 18 | 15.50 | 公司/企业一般职员/职工 | 15 | 12.93 | ||
31~40岁 | 17 | 14.70 | 公司/企业领导/管理人员 | 5 | 4.31 | ||
41~50岁 | 17 | 14.70 | 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等技术人员 | 4 | 3.45 | ||
51~60岁 | 20 | 17.20 | 技工/工人 | 2 | 1.72 | ||
61及以上 | 42 | 36.20 | 军人 | 1 | 0.86 | ||
性别 | 男 | 57 | 49.14 | 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 | 18 | 15.52 | |
女 | 59 | 50.86 | 商贸人员 | 12 | 10.35 | ||
受教育 程度 | 小学及以下 | 10 | 8.62 | 退休人员 | 35 | 30.17 | |
初中 | 18 | 15.52 | 学生 | 7 | 6.03 | ||
中专及高中 | 39 | 33.62 | 无业人员 | 0 | 0.00 | ||
大专及本科 | 45 | 38.79 | 其他 | 5 | 4.31 | ||
硕士及以上 | 4 | 3.45 | 居住时长 | 5年以下 | 23 | 19.83 | |
是否为本地居民 | 是 | 62 | 53.45 | 5~10年 | 12 | 10.34 | |
否 | 54 | 46.55 | 11~20年 | 14 | 12.07 | ||
20年以上 | 67 | 57.76 |
表2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Tab. 2 Categorization of open coding |
范畴 | 概念 |
---|---|
地方依恋 | 对武汉感情深厚、喜欢武汉、不愿意搬离街区、武汉是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会继续生活在这个街区、会继续生活在武汉 |
地方“失恋” | 更喜欢老家、不会在武汉定居、在武汉多年缺乏归属感、异地归家心切、亲人在家乡、外地人 |
故乡印迹 | 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从小在这长大、老武汉、第二故乡 |
异地情感依恋强化 | 外出工作的时候特别想念武汉 |
异地身份强化 | 在外地的时候武汉人身份更凸显 |
英雄武汉认知 |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疫后情感升华 | (新冠肺炎)疫情后更加喜欢武汉、对武汉的感情更加深刻、街区居民间相处更加融洽 |
疫后武汉重生 | (新冠肺炎)疫情后武汉重新焕发了生机 |
居民自豪感强化 |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对武汉居民身份自豪感更强、(新冠肺炎)疫情后对生活在武汉很自豪、“抗疫”胜利很骄傲 |
经济获益 | 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
经济失益 | 居民收入没有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提高 |
生计选择 | 武汉是谋求生计的地方、在这个街区居住主要是为了工作 |
选择冲突 | 居民对商业街发展旅游存在认知冲突 |
生计期望 | 期待竞争压力小一些、旅游多带动就业机会增加 |
居住环境改善 | 建筑修复、街区面貌改善、卫生状况改善、住宅区内部陈旧、房屋居住条件恶劣 |
基础服务设施待完善 | 公共厕所匮乏、街面交通待改善、停车场不足 |
环境污染 | 垃圾污染源增多 |
生活水平提高 | 家庭(个人)生活水平提高 |
生活成本增加 | 物价上涨、房价上涨 |
街区拆迁 | 拆迁是街区的最大变化、很多建筑被拆掉 |
居民搬迁 | 原住民搬迁 |
经营受限 | 店铺经营受限制 |
街区失序 | 游客入侵住宅区内部、游客车辆占据居民停车位、交通经常拥堵、车辆停放多且混乱 |
街区失范 | 出现偷窃行为 |
历史建筑修复 | 街区建筑得到修复、建筑修复需保留特色 |
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现 | 历史建筑吸引力增强、知名度增大 |
旅游专项设施渐完善 | 景区设备智能化、标识牌增多、导览设施增多 |
旅游供给增多 | 街区的住宿酒店增多 |
游客增多 | 人流量增加、车流量增大 |
商业氛围增强 | 旅游开发后商业气息浓厚 |
文化交流与发展 | 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当地文化、旅游可以发展当地文化 |
文化真实性遗存 | 旅游发展应做到文化真实 |
历史底蕴削弱 | 商业氛围浓厚使文化氛围降低、大量建筑被拆迁 |
文化传承受阻 | 老建筑拆迁让街区特色文化消失 |
表3 主轴式编码与选择式编码范畴化Tab. 3 Categorization of spindle coding and selective coding |
选择式编码 | 主轴式编码 | 开放式编码(积极) | 开放式编码(消极) | |
---|---|---|---|---|
主类属(主范畴) | 亚类属(亚范畴) | |||
旅游发展意向影响因素 | 情感因素 | 情感依恋 | 地方依恋 | 地方“失恋” |
故乡印迹 | - | |||
异地情感依恋强化 | - | |||
异地身份强化 | - | |||
疫后增情 | 英雄武汉认知 | - | ||
疫后情感升华 | - | |||
疫后武汉重生 | - | |||
居民自豪感强化 | - | |||
经济因素 | 利益驱动 | 经济获益 | 经济失益 | |
生计选择 | 生计自谋 | 选择冲突 | ||
生计期望 | - | |||
社会环境因素 | 环境变迁 | 居住环境改善 | 基础服务设施待完善 | |
居民搬迁 | 街区拆迁 | |||
- | 环境污染 | |||
生活体验 | 生活水平提高 | 生活成本增加 | ||
街区规范 | - | 经营受限 | ||
社会失范 | - | 街区失序 | ||
- | 街区失范 | |||
旅游发展要素 | 旅游吸引物打造 | 历史建筑修复 | 商业氛围增强 | |
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现 | - | |||
旅游服务改善 | 旅游专项设施渐完善 | - | ||
旅游供给增多 | - | |||
需求市场扩大 | 游客增多 | - | ||
文化因素 | 文化传承与发展 | 文化交流与发展 | 历史底蕴削弱 | |
文化真实性遗存 | 文化传承受阻 |
表4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生命周期阶段的判断依据Tab. 4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the life cycle stages of historical streets |
生命周期 | 旅游接待人次 | 旅游资源 | 接待设施 | 发展模式 |
---|---|---|---|---|
探索阶段 | 旅游人次少 | 居民的原始生活街区 | 基本没有 | 无 |
参与阶段 | 旅游人次开始增多, 但增速缓慢 | 少量街区资源成为旅游吸 引物 | 基本的餐饮服务设施 | 政府主导+个体经营 |
发展阶段 | 旅游人次持续增多, 增速较快 | 旅游吸引物数量增多,开发利用程度加深 | 设施逐渐完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设施齐全 | 政府主导+企业经营+个体经营 |
巩固阶段 | 旅游人次增长缓慢或保持稳定 | 形成特色风格,旅游吸引物呈现规模化发展 | 设施完备,呈现旅游产业化发展 | 政府主导+企业经营+个体经营 |
停滞阶段 | 旅游人次达到顶峰,没有增长 | 风格不变,吸引力逐渐 降低 | 设施完善 | 政府主导+个体经营 |
衰落阶段或 复苏阶段 | 旅游人次达到顶峰后逐渐减少 | 旅游吸引物陈旧,没有新的吸引力增长点/培育新的旅游吸引物 | 设施变得陈旧,甚至 倒闭 | 政府主导 |
表5 历史文化街区生命周期阶段的判定结果Tab. 5 Assessment result of life cycle stage of historical streets |
判定 结果 | 街区名称 | 判定依据 | |||
---|---|---|---|---|---|
旅游接待人次 | 旅游资源 | 接待设施 | 发展模式 | ||
参与 阶段 | 汉正街片 | 客流以商贸为主,旅游人次较稳定 | 以服装商贸批发店铺为主,数个大型服装批发广场分布,汉口慈善会旧址等 | 餐馆约300家,住宿酒店约26家 | 政府主导+个体经营 |
显正街片 | 旅游人次呈现增长,增速缓慢 | 汉阳公园、汉阳莲花湖公园、汉阳树、归元禅寺、铁佛寺、武汉白求恩纪念馆、凤凰山摩崖、天主堂、圣母堂广场、共勉街牌坊等 | 餐饮约300家,住宿酒店约35家 | ||
发展 阶段 | 龟山北片 | 旅游人次呈持续增多,增速较快 | 龟山公园(凤凰山摩崖、祢衡墓)、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汉阳造1889国际文创产业园、汉江江滩国棉一厂闸口、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知音岛、古琴台、晴川阁等 | 餐饮约100家,住宿酒店约20家 | 政府主导+企业经营+个体经营 |
青岛路片 | 旅游人次呈持续增多,增速较快 |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旧址、汉口近代建筑群、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英文楚报馆旧址、咸安坊、汉口景明大楼、圣教书局、平和坊历史文化街区、叶蓬公馆旧址、武汉旅游观光巴士等 | 餐饮约50家,住宿酒店约8家 | ||
一元路片 | 旅游人次增多,增速较快 | 胜利街257号旧址、市政府礼堂旧址、德明饭店旧址、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中山大道889号旧址、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立兴洋行汉口分行旧址、东方汇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武汉警察博物馆、沿江大道173号~179号、涂堃山公馆旧址、德明饭店旧址等 | 餐饮约220家,住宿酒店约23家 | ||
巩固 阶段 | 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 | 旅游人次增长不明显,呈平稳状态 | 江汉路步行商业街、中国实业银行大楼旧址、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日信洋行、汉口日清洋行大楼、江汉关大楼、江汉关博物馆等文保单位及优秀历史建筑32处 | 餐饮约477家,住宿酒店约244家 | 政府主导+企业经营+个体经营 |
八七 会址片 | 旅游人次稳步增长 | 车站路25号旧址、天主堂、赞育汽水厂旧址、洞庭街91号~97号、岳飞街1号、白日游自由艺术馆、望德堂、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怡和洋行住宅、珞珈碑路高级住宅区旧址、珞珈山街住宅区、黎黄陂路、法国领事馆旧址、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巴公房子旧址、李凡洛夫公馆、汉口俄租界巡捕房旧址、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华俄道银行旧址、汉口美国领事馆旧址、湖北共进会旧址、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湖北省电力博物馆、詹天佑故居博物馆等 | 餐饮约165家,住宿酒店约54家 | ||
昙华林片 | 旅游人次稳步增长 | 昙华林人文小镇、仁济医院旧址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昙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考古匠文遗产业园、花园山牧师楼、武汉香黛宫国风艺术馆、翁守谦故居、刘公馆、武汉市基督教崇真堂、石瑛旧居等优秀历史建筑、泛悦商业广场 | 餐饮约100家,住宿酒店约26家 | ||
首义片 | 旅游人次呈平稳状态 | 首义公园(蛇山武昌起义军炮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首义枪声、抱冰堂、烈士祠、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首义广场、李书城旧居、高亚鹏旧宅、徐旨乾旧宅、黄鹤楼公园(黄鹤楼景区)、紫阳公园、汉剧博物馆等 | 餐饮约450家,住宿酒店约250家 |
[1] |
|
[2] |
|
[3] |
|
[4] |
|
[5] |
闵学勤. 社区认同的缺失与仿企业化建构[J]. 南京社会科学, 2008, 19(9): 106-111.
[
|
[6] |
汪德根, 王金莲, 陈田, 等. 乡村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模型及机理: 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苏州乡村旅游地比较[J].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413-1426.
[
|
[7] |
徐文燕, 钟丽莉. 基于地方依恋视角的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支持度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3): 100-110.
[
|
[8] |
武文杰, 孙业红, 王英, 等. 农业文化遗产社区角色认同对旅游参与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1): 138-143.
[
|
[9] |
杨春蓉. 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中建筑的原真与模仿之争: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30(6): 108-112.
[
|
[10] |
石坚韧. 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修缮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3): 508-513.
[
|
[11] |
麦咏欣, 杨春华, 游可欣, 等. “文创+”历史街区空间生产的系统动力学机制: 以珠海北山社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2): 446-461.
[
|
[12] |
温士贤, 廖健豪, 蔡浩辉, 等.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 广州永庆坊案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 161-170.
[
|
[13] |
孙菲. 从空间生产到空间体验: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逻辑考察[J]. 东岳论丛, 2020, 41(7): 149-155.
[
|
[14] |
吴淑凤. 迁入者与创意街区的社会建构: 基于一种绅士化的视角[J]. 城市规划, 2019, 43(6): 90-96.
[
|
[15] |
旺姆, 吴必虎. 拉萨八廓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居民感知研究[J]. 人文地理, 2012, 27(2): 128-133.
[
|
[16] |
李志勇, 阎珺琪. 成年子女支持父母出游的行为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J]. 旅游学刊, 2021, 36(4): 46-57.
[
|
[17] |
许振晓, 张捷,
[
|
[18] |
朱鹤, 刘家明, 王磊, 等. 历史文化村落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因素分析: 以林浦历史文化名村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8, 27(2): 166-176.
[
|
[19] |
郭安禧, 郭英之, 李海军, 等.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支持旅游开发的影响: 生活质量和社区依恋的作用[J]. 经济管理, 2018, 40(2): 162-175.
[
|
[20] |
王亚欣, 李泽锋, 史博鑫, 等. 扎根理论范式下社区居民对喀什老城区旅游开发的感知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 2017, 28(3): 122-126.
[
|
[21] |
何思源, 魏钰, 苏杨, 等. 基于扎根理论的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机制研究[J]. 生态学报, 2021, 41(8): 3021-3032.
[
|
[22] |
谢彦君, 于佳, 郭芳芳. 留言簿话语分析: 西藏旅游体验的书写与表白[J]. 旅游科学, 2019, 33(3): 1-20.
[
|
[23] |
陆林. 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1997, 17(1): 63-69.
[
|
[24] |
王安琦, 韩磊, 乔花芳, 等. 贫困山区不同生命周期旅游扶贫村居民绩效感知的比较研究: 以恩施州旅游扶贫村为例[J]. 山地学报, 2020, 38(2): 265-275.
[
|
[25] |
陈燕.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基于傣族、哈尼族村寨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 28(4): 85-92.
[
|
[26] |
张洁, 杨桂华.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生态经济, 2005, 21(10): 303-306, 31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