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 2023-09-04
修回日期: 2023-10-17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10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22)
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2022JDJQ0015)
Tourism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disasters
Received date: 2023-09-04
Revised date: 2023-10-17
Online published: 2024-01-10
自然灾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冲击和威胁之一。本研究从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得到1 268篇中英文文献,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表达共现词分布,分析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研究发现:(1)目的地风险评估、游客风险感知、应急管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韧性建设等是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热点。(2)国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日本、新西兰、地中海和东南亚等海岛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关注的灾害类型为飓风、海啸和火山;中国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地质灾害普遍分布的西南地区山地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地质灾害高发的四川省,其中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是该领域研究的经典案例。(3)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主题呈现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基于自然灾害影响和旅游过程的耦合特点,结合旅游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总结了“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框架。(4)未来自然灾害和旅游的耦合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新的研究方向,重点关注旅游保险类型创新、大数据应用、韧性旅游地建设、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为旅游业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彭立 , 黄紫燕 , 武文欣 . 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旅游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 13(5) : 774 -791 . DOI: 10.12342/zgstly.20230161
Natural disasters are one of the impacts and threa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is study, 1268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were selected from the CNKI database and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occurrence words was visualized through a knowledge graph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disaster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Destination risk assessment, tourist risk percep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re hotspots of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disasters. (2)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reas in this field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developed island tourism, such as Japan, New Zealand,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 main types of disasters concerned are hurricanes, tsunamis, and volcanoes. Domestic research areas in China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outhwest China, especially i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widespread. The Wenchuan and Jiuzhaigou earthquakes are classic research cases in this field. (3) Tourism research theme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disasters presents a clear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 Based on the coupling research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ourism,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disasters” is proposed by integr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keholders in tourism activiti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ir impact on tourism. (4) Future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ourism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national strategies to expand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focusing on topics such as the innovation of travel insurance types,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lient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improve its capacity to cope with disasters.
表1 自然灾害背景下旅游的研究主题Tab. 1 Tourism research theme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disasters |
主要主题 | 理论基础 | 主要研究方法 | 代表研究成果 | 典型灾害背景事件 |
---|---|---|---|---|
旅游目的地灾害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 | 旅游危机理论、旅游本底趋势理论、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 | 旅游本底趋势线、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 王艳明等[34]、 王兴贵[35] | 2005年海螺沟泥石流、2008年汶川地震 |
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 风险理论、旅游危机理论 | 随机森林、贝叶斯网络、决策树、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 | Ye等[36] | 2016年九寨沟泥石流 |
旅游目的地灾后恢复与重建 | 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 客源市场累计曲线、客源吸引半径、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 | 李敏等[17]、 李宜聪等[37]、 Wu和Shimizu[38] | 2015年尼泊尔地震 |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灾害风险预估与适应 | 气候变化相关理论、旅游感知理论 | 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单纯感知法 | 郝俊卿和董亚梦[39]、Kovačić等[40] | 1999年台湾地震、2018年希腊埃维亚岛火灾 |
韧性旅游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恢复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结构方程模型、社会网络 | Chan等[41] | 2018年日本北海道地震 |
旅游业多主体应对灾害的行为与机制 | 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角色理论 | 案例分析法 | 王金伟等[8]、Cahyanto[26] | 2008年汶川地震 |
旅游业自然灾害研究新领域、新方法与新技术 | 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 网络分析法 | 杨宇涵等[42]、 Becken和Hughey[43] | 2019年台风“利奇马” |
[1] |
郝俊卿, 唐涵, 董亚梦. 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视角的旅游灾害管理研究综述[J]. 灾害学, 2021, 36(1): 134-138, 144.
[
|
[2] |
阮文奇, 李勇泉. 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对客源地旅游需求的影响及空间差异: 九寨沟地震后的时空异质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8, 38(8): 214-223.
[
|
[3] |
|
[4] |
温家洪, 焦思思, 涂家畅. 管理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减灾30年回顾[J]. 城市与减灾, 2019(6): 1-5.
[
|
[5] |
周洪建. 当前全球减轻灾害风险平台的前沿话题与展望: 基于2017年全球减灾平台大会的综述与思考[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7): 688-695.
[
|
[6] |
李经龙, 蒋韶檀. 中国黑色旅游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导刊, 2022, 6(6): 76-96.
[
|
[7] |
钱莉莉, 李罕梁, 季靖. 黑色旅游地游客集体记忆建构及其对行为意愿的影响: 以“5·12”汶川地震北川老县城遗址为例[J]. 旅游导刊, 2020, 4(6): 59-74.
[
|
[8] |
王金伟, 谢伶, 张赛茵. 自然灾难地黑色旅游发展: 居民感知与社区参与: 以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为例[J]. 旅游学刊, 2020, 35(11): 101-114.
[
|
[9] |
陈星, 张捷, 卢韶婧, 等. 自然灾害遗址型黑色旅游地参观者动机研究: 以汶川地震北川遗址公园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 979-989.
[
|
[10] |
程方明, 邵杰, 苏畅, 等. 风险感知对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的影响[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3, 19(1): 176-182.
[
|
[11] |
李娟, 李亚男. 特大台风灾后旅游地安全风险多因素评估方法[J]. 灾害学, 2020, 35(1): 21-26.
[
|
[12] |
王金伟, 鹿广娟, 张丽艳, 等. 气候变化感知对城市居民冰雪旅游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23, 42(2): 440-457.
[
|
[13] |
周家安, 韩磊, 李星明. 公共危机事件影响旅游者决策过程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22, 15(1): 90-101.
[
|
[14] |
罗景峰. 我国旅游灾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9, 21(2): 56-60.
[
|
[15] |
李锋, 孙根年. 旅游目的地灾害事件的影响机理研究[J]. 灾害学, 2007, 22(3): 134-138.
[
|
[16] |
|
[17] |
李敏, 张捷, 罗浩, 等. 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研究: 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1): 39-48.
[
|
[18] |
刘丽, 陆林, 陈浩. 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的旅游危机管理: 以中国四川地震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10): 26-31.
[
|
[19] |
甘露, 刘燕, 卢天玲. 汶川地震后入川游客的动机及对四川旅游受灾情况的感知研究[J]. 旅游学刊, 2010, 25(1): 59-64.
[
|
[20] |
|
[21] |
|
[22] |
李姝晓, 程锦红, 程占红.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可视化分析[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1): 141-158.
[
|
[23] |
袁国宏, 郭强. 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15, 12(6): 888-895.
[
|
[24] |
年四锋, 张捷, 张宏磊, 等. 基于危机响应的旅游地社区参与研究: 以汶川地震后大九寨环线区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227-1239.
[
|
[25] |
|
[26] |
|
[27] |
|
[28] |
兰剑, 陈晓利. 2008年MS8.0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在映秀地区的演化特征[J]. 地震地质, 2020, 42(1): 125-146.
[
|
[29] |
|
[30] |
汪茜, 马秋芳, 史科田田. 旅游业“黑天鹅”事件国际研究进展综述[J]. 旅游论坛, 2022, 15(1): 73-89.
[
|
[31] |
|
[32] |
|
[33] |
|
[34] |
王艳明, 王余琛, 丁梦琦. 重大突发事件对旅游业冲击的效果评估[J]. 经济统计学(季刊), 2019(2): 45-64.
[
|
[35] |
王兴贵, 杨荣金, 税伟. 突变视角下的海螺沟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 30(2): 141-146.
[
|
[36] |
|
[37] |
李宜聪, 张捷, 刘泽华, 等. 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后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恢复研究: 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6, 31(6): 104-112.
[
|
[38] |
|
[39] |
郝俊卿, 董亚梦. 秦岭山地旅游灾害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灾害学, 2021, 36(3): 165-169.
[
|
[40] |
|
[41] |
|
[42] |
杨宇涵, 殷杰, 王丹丹, 等. 基于ABM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疏散仿真研究: 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为例[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3, 53(2): 267-276.
[
|
[43] |
|
[44] |
|
[45] |
|
[46] |
张鹏杨, 黄艳梅, 郑婷. 国内外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J]. 旅游论坛, 2022, 15(4): 101-111.
[
|
[47] |
叶欣梁, 温家洪, 丁培毅. 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5): 68-73, 78.
[
|
[48] |
张群, 易靖松, 张勇, 等. 西南山区县域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以怒江流域泸水市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 2022, 31(5): 212-221.
[
|
[49] |
|
[50] |
|
[51] |
蔡影, 蒋梅英. 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旅游景区的破坏作用研究[J]. 灾害学, 2019, 34(4): 64-67.
[
|
[52] |
罗路广, 裴向军, 谷虎, 等. 基于GIS的“8·8”九寨沟地震景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 2020, 29(3): 193-20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乔雪, 肖瑶, 杜杰, 等.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区钙华景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与环境, 2022, 50(2): 202-218.
[
|
[59] |
陈云, 董发勤, 韩颖, 等. 九寨沟景区“8·8”地震前后及钙华生境保育修复后植被和水系的动态变化[J]. 中国岩溶, 2021, 40(1): 68-76.
[
|
[60] |
刘小华, 梁玥琳, 闫梦凡. 旅游者风险感知对于目的地形象及出游意愿的影响: 以武汉市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1, 38(3): 108-122.
[
|
[61] |
|
[62] |
|
[63] |
|
[64] |
杨航. 灾害应对过程的社会韧性研究: 基于滇西北金沙江上游灾害应对的考察[J]. 灾害学, 2023, 38(3): 30-33, 59.
[
|
[65] |
|
[66] |
|
[67] |
郭华, 杨黎林子, 杨玉香, 等. 重大灾害事件后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研究综述: 概念、对策与经验借鉴[J]. 旅游论坛, 2021, 14(4): 77-90.
[
|
[68] |
|
[69] |
|
[70] |
|
[71] |
阮文奇, 张舒宁, 李勇泉. 自然灾害事件下景区风险管理: 危机信息流扩散与旅游流响应[J]. 南开管理评论, 2020, 23(2): 63-74.
[
|
[72] |
张琪. 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影响机制研究[J]. 灾害学, 2019, 34(3): 18-20, 30.
[
|
[73] |
|
[74] |
蒋依依, 高洁, 郭佳明, 等. 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学科影响和研究展望[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3: 1-17.
[
|
[7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