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旅游经济

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及其绩效生产路径——基于31份省级规划文本的fsQCA方法

  • 生延超 ,
  • 谭左思 ,
  • 李金婧 ,
  • 徐珊 ,
  • 王瑞雪
展开
  • 湖南工商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长沙 410205

生延超(197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旅游经济。E-mail:

收稿日期: 2023-10-27

  修回日期: 2024-01-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4-30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JYB048)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1A0380)

Tourism industry policy content configura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production path: The fsQCA method based on 31 provincial planning texts

  • Sheng Yanchao ,
  • Tan Zuosi ,
  • Li Jinjing ,
  • Xu Shan ,
  • Wang Ruixue
Expand
  •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Human Geography,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hangsha 410205,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0-27

  Revised date: 2024-01-26

  Online published: 2024-04-30

摘要

快速准确地把握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以及充分认识其绩效生产路径,对于推进、引导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择31份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作为分析样本,通过NVivo 12 Plus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得到关键词,然后以《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例,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并与前面词频分析得出的关键词进行对照,从而确定共同变量,最终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提炼出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的2条路径:一是根据产业基础设置重点任务和资源投入的“适配”路径,对应的是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业发展欠发达的省份;二是产业基础和目标引导任务部署、分工以及投入资源的“完善”路径,对应的是旅游产业发展发达的省份。两条路径的政策重点和绩效生产效果各有不同,可以为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使其把握重点目标和重点任务,强化绩效管理,因地制宜的优化政策规划和设计,进而部署行动并配置资源,以提高旅游产业培育绩效。

本文引用格式

生延超 , 谭左思 , 李金婧 , 徐珊 , 王瑞雪 . 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及其绩效生产路径——基于31份省级规划文本的fsQCA方法[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 14(1) : 213 -229 . DOI: 10.12342/zgstly.20230204

Abstract

To grasp the content configu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policies quickly and accurately, and fully understand its performance production paths are crucial to promoting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is papter, 31 provincial-leve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s in China are selected as samples for analysis. Using NVivo 12 Plus software,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nd keywords were obtained, then the“13th Five-Year Pla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ummarize the content and compare with those from previou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common variables.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two paths of policy performance production: (1) The “adaptation” path of key tasks and resource input set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basis, corresponding to provinces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but underdeveloped tourism industry; (2) The “perfect” path of industrial based, target-guided task deployment, division of labor and of input resources, corresponding to provinces with developed tourism industry. The policy focus and performance production effects of the two paths are different,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so that it can grasp key goals and tasks,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ptimize policy planning and desig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n deploy actions and allocate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performance of tourism industry.

1 引言

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宏观手段,旅游产业政策是国家相关部门或旅游行政组织为实现旅游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能够反映出政府战略走向。作为国家部署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出发点,旅游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贯穿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旅游产业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成效显著,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学术界关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分析政策制定、执行、监督以及最后的问责;二是分析政策目标、主体及政策工具。前者是研究公共政策实施的动态过程,后者关注公共政策实施后的静态结果,两者的割裂未考虑到公共政策实施过程及效应的完整性。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虽有学者通过考察政策主体、内容结构和实施效应之间的关系,将绩效生产机制考虑在内,以此来研究公共政策运行和最终绩效产出两者的关系[1],但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对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的现有相关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上,关注点是评价政策的价值、增量以及实施效应[2-3]。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对公共政策的研究重点关注的绩效生产机制,研究首先假设政策目标是既定的,侧重于比较分析实施效果相对预期结果的完成度,重点关注决策依据、目标、主体、过程以及结果配置等内容,这就使得挖掘公共政策内在组态和绩效生产的内在联系非常必要。但是目前鲜有涉及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和绩效生产的相关研究,而快速且准确地把握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组态以及充分认识其绩效生产路径,对推进和引导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也为国家进一步优化政府干预旅游产业手段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政策体系的关键,它能够起到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的作用,能规划发展路径、调整制度设计等。考虑到研究的时效性和实施的完整性,本文以“十三五”(2016—2020)期间的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科学评估其规划内容组态及绩效生产路径,以期科学评估这一时期省级规划的实施内容和效果,也为后期旅游产业规划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2 相关研究评述

关于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路径的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政策内容与评估、旅游产业政策过程管理2个方面。

2.1 旅游产业政策内容与评估

2.1.1 政策主体选择偏好

不同国家、区域或者部门,会因偏好或者职能不同选择有倾向性的支持政策,而且在政策选择的优先度、内容结构组成以及执行监控等方面出现不同的结果。政策从出台到执行到最后的监管之所以会出现不同,是由于官员激励和监控机制导致的压力传递[4]。Nyaupane和Timothy[5]对不丹旅游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发现作为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国家,不丹旅游业的脆弱性就注定其政策偏好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不丹国家非常注重国民幸福感建设,所以在旅游产业政策内容构成及执行监管方面也以国民为主,关注权利和政治的平衡。Boukas和Ziakas[6]对塞浦路斯共和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分析发现,为将传统旅游业与医疗、体育和健康等领域融合,在确保内部国民旅游福利建设的同时,塞浦路斯面向海外成立旅游促进局,出台一系列提振旅游业的措施,旨在打造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这是一种典型的“由内向外”的目的地管理政策,旨在提高该城市的旅游竞争力。以上研究是基于不同国家政策主体的选择偏好,从而导致政策优先度的不同,进而导致了政策内容构成的差异。而Jiang和Feng[7]立足于立法部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认为不同部门因行政职能不同而采取的选择性扶持政策会存在差异。李树民[8]、马波[9]就不同时期不同政府部门的战略任务差异导致的政策内容构成有所侧重的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生延超和吴昕阳[10]在梳理了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的演变过程后也发现,旅游产业政策内容是服务于特定部门在特定时期的目标偏好和战略意图的。

2.1.2 政策工具的选择

旅游产业政策落到实地,必须要有合适的旅游产业政策工具。现有关于旅游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大都遵循Hanson和Rothwell[11]的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分类框架,或者是Howlett和Ramesh[12]的自愿性、强制性与混合性分类标准。中国学者关于旅游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借鉴前者,即利用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这3种分类框架来研究产业政策,如戴斌和夏少颜[13]对大众旅游政策、江金波和龙云[14]对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政策、黄艺红和刘海涌[15]对冰雪旅游产业政策等的研究。但现有研究均认为目前旅游产业政策工具存在着供给型工具过多、用力过猛,而需求型工具缺失、拉力不足等特点,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也有部分学者借鉴Jenovic和Weber[16]、Ahmad等[17]的分类标准,将其按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1)按价值导向分为事业培育导向型政策、消费需求导向型政策、综合效益导向型政策以及全域旅游导向型政策[18];(2)按其手段可分为过程性政策和制度性政策[19-20];(3)按其对象分为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交通政策等[21];(4)按其功能可分为激励型政策、引导型政策、保护型政策和协调型政策[22]。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分类实际上不是政策选择工具,更多的是政策形式,但确实难以厘清两者的区别。

2.1.3 旅游产业政策的测度

旅游产业政策涉及诸多方面,其实施工具也千差万别,对政策量化也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有使用回归分析、内容分析法等。Dieke[23]对此进行了开拓研究,他认为旅游产业政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包含国外营销、国内引导、社会交往、政治联系、产业培育等多个环节,以东非国家肯尼亚为例,构建了一个包含政策目标、旅游营销、产业效应和非产业效应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然后以此为标准测度旅游产业政策效应,这种以动态视角的全过程测度,给后来的学者极大启发。Thanvisith[24]认为旅游产业政策的实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测度旅游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全面梳理其影响因素,为此他构建了包括市场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收入状况等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泰国大城府历史公园的旅游发展为例评估旅游产业政策的实施效应,这种以因素为导向的测度方法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魏博茜和黄安民[25]基于系统视角探讨旅游产业“安全管理”的目标,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了效力-目标-工具分析框架,对中国旅游产业安全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但就其政策量化而言,也还仅仅是个开始,旅游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产业、人才、规模、集聚和布局等综合因素,而且实施效果的测度更多是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和效应,如田超琼和杨励[26]的双重差分模型研究、Lin[27]的合成控制法等相关研究,昭示着政策评估方法的日益丰富。

2.2 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管理过程

2.2.1 政策的目标决策

在国内外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为完善的目标能够提升国际绩效,国内外政策的实施早已证明了这一点。Martin和Uysal[28]认为旅游政策的m制定与实施必须要考虑目标决策,但由于政策目标清晰度、难度以及灵活性等特征对于绩效生产的影响很复杂,很难准确地去区分这些特征对绩效生产的具体作用。Davis和Stazyk[29]也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部门的政策目标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最明显的是前者有目标模糊性、性质多重性以及实施的相互冲突等特征。基于此,薛澜和赵静[30]、卢扬帆和郑方辉[31]认为产业政策应该按照商定的方案协调工作、履行职责,必要时还要适当地采取法律、行政和财政税收等手段,促使政策的落实更加精准。

2.2.2 政策的执行机制

再好的目标也需要科学的执行。权静[32]认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机制中的权利配置、信息沟通、监控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会制约地方政府执行力,进而干扰、阻碍其执行活动的有效进行。张卫国[33]对政策执行机制的研究则主要是从地方政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革等形成了多项政策执行机制,有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杨继东和刘诚[34]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认为决策机制不规范、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都会导致产业政策难以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综上,实现旅游产业政策目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加之旅游产业综合性特征,使得相关研究内容较为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存在着孤立的研究政策过程环节或政策结果的现象,这使得政策绩效生产路径的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所以对于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和绩效生产路径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首先提炼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要点,通过NVivo 12 Plus对中国31个省市“十三五”省级规划文本进行处理分析,然后进行归纳分析处理和演绎式推导得到几个关键维度,并将这几个维度作为后续分析的变量条件;其次通过fsQCA3.0软件处理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进而分析得出的组态解,通过组态解来诠释旅游产业政策的绩效生产路径。

3 概念界定、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概念界定

3.1.1 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

旅游产业政策是集规章、规则、准则等形式的行动准则,为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一定时期内的旅游发展目标[35]。国内对旅游产业政策科学内涵的研究比较多,如张辉[36]、宁泽群[37]认为,必须将不同条件变量组合的组态当作研究对象,才能科学界定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内涵。Miller[38]、Simon[39]、Misangyi等[40]认为,应该从组态视角对目标与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因为组织元素彼此依赖共同作用产生结果。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旅游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须从整体来理解[41]。组态理论是要找出科学的绩效生产路径,诸多学者的探索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如张圆刚等[42]使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以黄山为案例研究了乡村旅游政策变迁的5条路径,刘佳等[43]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研究了中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组态路径。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是制定、实施和调整旅游产业政策的框架及方法论,其核心是通过对旅游产业现状、发展趋势、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分析,确定产业目标和优先方向,并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引导和促进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等,其重点在于将各种政策和手段组合起来,形成协同体系,以提高政策效率。因此,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需要在政策制定初期就进行全面谋划,确保可操作性和预期效果。

3.1.2 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

绩效生产源于生产理论,重点研究政策相关主体的动机、过程、环境及相互关系,研究政策工具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效果。政策绩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涉及政策设计、实施以及最后的结果,而后者只关注既定政策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如果从后者来看,绩效生产路径就是专指已制定好的公共政策如何产生绩效。当然,不同政策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这会使政策实施的方向不同。也有学者认为政策绩效生产是厘清政策目标及目标引导下的产出效果。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旨在衡量旅游产业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重在分析和比较预期结果与政策实施的一致性,这对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2.1 政策样本选择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注定旅游产业政策涉及众多领域,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与就业、国外旅行规则等等,既有基础性旅游产业政策,也有一般性旅游产业政策,既有全国性的旅游产业政策,也有区域性旅游产业政策,但不管怎么样,都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指导,在这些产业政策体系中,最权威、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旅游产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它主要是对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建设项目、旅游生产力分布和旅游经济效应等作出规划,为旅游经济发展远景制定目标和方向。在行政层面,省级政府是组织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能够促使产业政策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起到权威指引和政策落地的作用,是政策绩效生产的主体。尤其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制定的五年产业发展规划是部署当地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权威度较高且指导性明确。因此,本文以省级五年发展规划文本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时效性以及统计数据的完整性,本文以“十三五”为基期,收集201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文本的搜集主要来源于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官方网站(“政策发布”栏目)和政策文献数据库“北大法宝”,并且在百度搜索“省名(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规划”,用于核对和补充,力求得到的结果能够互相对应。最后,保留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31份文本数据。

3.2.2 指标选取

在测量上,旅游产业总收入是衡量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所以本文以2016—2020年的旅游产业总收入作为观测依据。鉴于旅游产业涉及的产业较多,而当前统计年鉴中有关旅游产业统计数据并不完整,数据获取困难,所以选择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这3类机构的营业收入作为旅游产业总收入。2016—2017年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8—2020年的数据来自于《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并借助EPS数据库来补充缺漏数据。

3.3 研究方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最早由Ragin[44]提出,他认为fsQCA分析框架包括使用组合逻辑、模糊集理论以及布尔最小化来分析得到各种案例条件的组合。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定性比较分析法可以分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在csQCA分析中仅将每个案例在隶属上采用二分类,隶属度只有“0”和“1”,且认定案例间是完全隶属,而fsQCA允许隶属度取0~1之间,允许部分隶属,可以说模糊集延伸了清晰集。在使用fsQCA时,要先确定条件和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在因果条件与期望结果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联系,消除传统方法分析中缺乏普适性的现实,最后得到所有可能组合的子集之间的充分性规则和预期结果,进而从因果条件中得到期望结果的可能路径。当然,采用fsQCA方法还有2个优点: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可以容纳小样本,Schneider和Wagemann[45]的研究建议合适的样本数量为10~40个,而本研究对象为省级发展规划,样本数量为31,符合fsQCA的样本选择;二是在变量选择上,考虑了导致结果的因果条件所有逻辑上可能的组合,而且与通常会删除数据异常值的分析方法不同,这种方法认为分析出来的数据异常值也可以代表研究的现象。

4 研究设计

4.1 变量的选取

4.1.1 条件变量

由于政策绩效生产较为复杂,首先需要筛选路径分析的条件变量。本文对2016—2020年间各省产业规划文本进行分析,利用NVivo 12 Plus对文本进行识别与归类,进行段落和句子的分割编码,先是自动编码,进行校对时再手动编码,在这过程中也纠正一些常规性的错误以及删除某些不相关的词,最后保留出现频数前100的词,见(表1)。
表1 政策文本词频分析

Tab 1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of policy text

单词 计数 单词 计数 单词 计数 单词 计数
旅游 2435 环境 94 支撑 51 数据 31
产业 394 设施 91 要素 51 格局 30
建设 318 开发 87 主体 49 组织 30
体系 259 合作 86 带动 49 结构 30
市场 245 基础 85 监管 49 需求 30
服务 234 工程 84 统筹 49 商品 28
创新 211 智慧 83 投资 47 投入 28
产品 181 生态 81 精品 47 核心 28
完善 174 扶贫 77 互联网 44 规范 28
品牌 161 文化 76 金融 44 计划 28
营销 159 业态 68 制度 43 转变 27
资源 156 协调 67 形象 42 资本 26
企业 129 体制 62 鼓励 41 竞争 25
融合 129 功能 62 优势 40 技术 24
管理 119 目标 60 扶持 40 驱动 24
综合 114 引导 59 规模 40 增长 23
规划 112 政府 59 资金 40 效益 23
重点 110 空间 59 开放 37 标准化 23
政策 109 整合 57 质量 37 联动 23
人才 108 消费 57 转型 37 融资 23
战略 108 布局 56 安全 36 任务 22
改革 106 升级 54 保护 35 基金 22
特色 105 绿色 54 集聚 33 监督 22
乡村 100 宣传 52 信息化 31 联合 22
保障 97 供给 51 共享 31 就业 20
通过内容维度的逐级归纳,以《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例,逐层提炼要点并建立概念体系,并与前面词频分析出的关键词进行对照分析,见(表2)。
表2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要点归纳

Tab. 2 Summary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部分规划内容摘录 概念化 范畴化
1. 现实基础。……完成主要目标任务……国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1%、1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多业融合趋势更加明显,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要素集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初步显现……综合贡献不断增强。 1. 产业规模;2. 产业基础;3. 关键指标;4. 多业态融合;5. 要素集约;6. 综合贡献 产业
基础
2. 我省旅游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1. 存在的不足;2. 未来发展方向
3.“十三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旅游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实力更强,保持中高速增长……产品体系更加合理,区域发展平衡……旅游业综合经济带动能力更强……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带动效应更强……保持旅游经济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巩固和维持旅游经济强省这一地位……积极推进战略布局……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1. 目标值;2. 创新;3.综合贡献;4. 产业规模;5. 产业竞争;6. 关键指标;7. 布局 目标
设置
4. 推进“互联网 + ”引领的技术创新……加构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旅游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旅游资源和路线整合……加快集群发展……做强乡村旅游……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改善城乡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创新营销体系……加强旅游品牌体系建设。 1. 创新发展;2. 机制改革;3. 促进融资;4.融合发展;5. 绿色发展;6. 创新营销;7. 品牌打造;8. 集群打造 重点
任务
5. 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构建三级发展规划上下衔接一体化格局……制定工作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督查督办工作。 1. 领导机构;2. 部门分工;3. 协调机制;4. 明确责任;5. 加强监督 统筹
分工
6. 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融资……改革旅游用地制度……制定旅游人才发展规划,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标准化体系,提升旅游质量标准。 1. 财政支持;2. 鼓励融资;3. 用地改革;4. 人才培育;5. 加强治理 资源
保障
通过表1表2的多重校验,综合考虑后归纳得到5个基本维度:产业基础、目标设置、重点任务、统筹分工及资源保障,将这5个维度作为条件变量,再对每一个条件变量内容分别设置与之相关联的指标,如表3所示。由于选择的样本为31个,前因变量的数量控制在7个以内较为合适,所以选择这5个条件变量是符合要求的。
表3 条件变量的设定和指标

Tab. 3 Specification and indicators of conditional variables

产业基础 目标设置 重点任务 统筹分工 资源保障
亮点归纳
统计与指标数据
问题分析
产业规模目标
产业竞争目标
综合贡献目标
产业布局目标
产业融合任务
管理提升任务
集群发展任务
区域合作任务
市场扩展任务
部门分工
协调机制
权责分明
财政支持
人才培育
市场治理
规范标准
(1)产业基础。产业基础对往期产业发展的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能够为未来政策目标选择提供现实基础,涉及到的相关统计数据也能够为后续政策实施提供参考,所发现的问题,也是未来政策设置和部署的关键。通过产业基础分析后,政策的制定要么是继续在优势领域里加大投入和引导,要么是对劣势环节发力,但无论是选择前者或者是选择后者,因地制宜都是各省旅游产业政策选择的准则。基于此,这里设置3个指标:亮点归纳、统计与指标数据以及问题分析。
(2)目标设置。它是指在规划期内该产业发展为达到某种成绩而提出的针对性要求,是任务部署的前提,也是后期监督、落实以及最后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在目标体系中某些关键目标值,比如规模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区域性指标等,是政策绩效生产的核心,为重点任务提供主体方向和内容指引。这里设置4个指标:产业规模、产业竞争、综合贡献以及产业布局。
(3)重点任务。重点任务是指在规划期内推进该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落实的工作。在产业规划中针对某方面设置的任务内容、提出需要优先发展的对象以及安排的措施等,而产业整体规模和布局会因为重点任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里设置5个指标:产业融合、管理提升、区域合作、集群发展和市场扩展。
(4)统筹分工。统筹分工是指在规划期内如何组织及实施相关策略以确保产业发展,主要解决的是:明确责任主体和权责边界、清晰部门分工与沟通策略。明确责任主体对于绩效的产出往往更有帮助。这里设置3个指标:部门分工、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明。
(5)资源保障。资源保障是指规划期内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以支持和鼓励该产业的发展,它也是后期任务实施的一个前提和保障。例如对产业通过财政补贴、市场治理、人才培养等来促进和保证这些产业能够继续发展。这里设置4个指标:财政支持、人才培育、市场治理以及规范标准。

4.1.2 结果变量

结果变量是“十三五”期间各省旅游产业发展绩效。由于政策绩效是一个增量内涵,为契合其内涵以及排除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选取2019年的旅游产业总收入来代替2020年的数据,即计算各省份2019年比2016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增值,将这一数据作为fsQCA分析的结果变量。
为方便表达,结果变量为2019年比2016旅游产业总收入增值,命名为政策绩效,用“pre”表示,其非变量用“~pre”。条件变量中产业基础、目标设置、重点任务、统筹分工、资源保障分别用“ind”“tar”“ass”“div”和“gua”命名,同时其非变量分别表示为“~ind”“~tar”“~ass”“~div”和“~gua”。

4.2 数据处理及分析

通过fsQCA3.0软件进行正、反向分析,正向表示“高绩效政策生产”,即哪些条件组态会导致高政策绩效生产;反向表示“非高绩效政策生产”,即哪些条件组态会导致非高政策绩效生产,高和非高是比较其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需要从集合论的角度来理解。

4.2.1 模糊集校准

在fsQCA中,确定好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后,需要对变量进行校准,这是与一般统计方法不同且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的校准就是将要考虑的因果条件用合适且恰当的方法按一定的比例转换模糊隶属度,使得变量范围都在0~1。未被校准的变量仅能反映案例之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变量的选取不同,不同变量之间会存在较大差距,未形成统一标准对后续的操作有影响,所以校准是必要性的操作。校准后的变量,一般都是在0~1这个范围内,可以通过观察这个值的大小,判断其是否属于模糊集,以及是在什么程度的模糊集。校准完成后,如果隶属度为1则表示是完全隶属;为0则表示完全不隶属。这与上述提到过的清晰集(csQCA)一样,但模糊集(fsQCA)又多了中间集,一般将隶属度为0.5作为中间集,表示既可以认为是隶属,也可以认为不是隶属。
数据校准有3种方法,直接校准、间接校准以及直接赋值。直接校准需要选择3个定性锚点,即完全隶属、既非完全隶属,也非完全不隶属、完全不隶属,这3个锚点定义了每种情况下模糊集中的隶属度水平,间接法需要先在定性评估的基础上重新标定,这2种方法都无法直接用于质性数据,而直接赋值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比如利用扎根分析法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转化为模糊集分数[46]。这里借鉴Wagemann等[47]的思路,将直接校准法及直接赋值法有机结合,在确定每个条件的三个定性锚点后和隶属度值后,将0.95、0.50、0.05作为3个分界值,求数组的百分位数,将其作为fsQCA 3.0软件中校准的三个阈值;然后根据条件变量是否包含观测点以及包含的多少,分别给它们赋值,且在后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为避免出现0.5这一值造成真值表的缺失,在0.5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0.001的细微差异,即改为0.499或0.501,使案例归属为不同的真值表,最终校准规则如表4所示。在完成以上步骤后,变量数据要用“逗号分隔值”(.csv)格式保存,再使用fsQCA 3.0软件的校准功能(calibrate)进行校准。
表4 fsQCA变量构造与校准规则

Tab. 4 fsQCA variable construction and calibration criteria

变量类型 指标与观测点 校标准点 隶属度分数
条件变量 产业基础 亮点归纳
指标与统计数据
问题分析
同时存在3项内容 1.00
包含其中2项内容 0.67
仅存在1项内容 0.33
三者皆未包含 0.00
目标设置 产业规模目标
产业结构目标
综合贡献目标
产业布局目标
同时设置4类目标 1.00
设置其中3类目标 0.75
仅设置2类目标 0.5
仅设置1类目标 0.25
四者皆未设置 0.00
重点任务 产业融合任务
管理提升任务
集群发展任务
区域合作任务
市场扩展任务
同时设置5类任务 1.00
设置4类任务 0.80
设置3类任务 0.60
仅设置其中2类任务 0.40
仅设置1类任务 0.20
五者皆未设置 0.00
统筹分工 部门分工
协调机制
权责分明
同时设置3类内容 1.00
设置其中2类内容 0.67
仅设置1类内容 0.33
三者皆未设置 0.00
资源保障 财政支持
人才培育
市场治理
规范标准
同时设置其中4种措施 1.00
设置3种措施 0.75
仅设置2种措施 0.5
仅设置1种措施 0.25
四者皆未设置 0.00
结果变量 政策绩效 各省旅游产业营业收入2019/2016年增量 该项指标分布的95%、50%和5%分位数作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3个分界值

4.2.2 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为简化后续分析,可能会忽略某些非必要条件,所以要对各个条件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保必要性,以确定条件变量是否是必要条件,并进一步明确哪些条件是必要的[3]。一致性是衡量必要条件的关键指标,通常认为一致性高于0.9为必要条件(见表5),通过一致性分析可以发现:产业基础、目标设置、重点任务、资源保障4个指标符合判定标准,是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的必要条件,其他不是必要条件。
表5 必要性分析

Tab. 5 Necessity analysis

变量 高绩效政策生产 非高绩效政策生产
一致性 覆盖度 一致性 覆盖度
ind 0.9561 0.5052 0.8562 0.6049
~ind 0.2523 0.8279 0.2179 0.8558
tar 0.9179 0.5632 0.8907 0.6542
~tar 0.4364 0.7693 0.4052 0.8552
ass 0.9610 0.5256 0.8674 0.6333
~ass 0.3296 0.8942 0.2753 0.8942
div 0.8094 0.6463 0.7353 0.7029
~div 0.6279 0.6647 0.6300 0.7982
gua 0.9667 0.5246 0.8793 0.6362
~gua 0.3296 0.9302 0.2681 0.9060

注:~表示对应的条件变量缺失。

4.2.3 真值表构建

构建真值表需要2个步骤:一是确定案例频数阈值,遵循“至少保留总案例数75%”的准则,鉴于本文案例数31个,故将案例数阈值设定为100%;二是确定原始一致性阈值,将其设定为0.8[3],使用fsQCA 3.0软件运行后得到真值表(如表6)。
表6 fsQCA真值表

Tab. 6 fsQCA truth table

ind tar ass div gua number prefz
1 0 1 0 1 3 1
1 1 1 1 1 15 1
0 1 1 0 1 1 1
1 1 1 0 1 8 0
1 0 1 1 1 2 0

注:number代表数据中有多少个案例支持这一行的条件组态;prefz为结果变量。

表6所见,符合全部条件组合的有15个案例,案例数最多;在结果变量(prefz)中,重点任务和资源保障这2个条件必须同时符合,这可以说明,资源保障和重点任务是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

4.2.4 条件的充分性分析

fsQCA核心在于分析不同条件组合导向结果的充分性。在完成以上步骤后,软件会得出3种结果: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鉴于复杂解的数量可能会非常多,可能包含多个影响因素,这会使得后续的路径分析变得较为繁琐,因此复杂解往往会被简化为简约解和中间解。简约解包含了不能忽略的重要条件,这些重要条件也被称为核心条件,是由fsQCA 3.0软件自动识别;中间解不仅突出了核心条件,还显示了边缘条件,后续路径分析主要是根据中间解来进行的。由fsQCA 3.0软件得出简约解与中间解来识别条件类型,在2个解中均出现的为核心条件,只在中间解中出现的为边缘条件。
可以发现,目标设置(tar)、重点任务(ass)和资源保障(gua)3个变量为核心变量,一致性(consistency)为0.6823,原始覆盖率(raw coverage)为80.99%,说明组态与数据本身所呈现的组态联系紧密,可进行后续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原始覆盖率表示该条件能够解释案例的比例,但同一个案例可能由多个组态促成,唯一覆盖率(unique coverage)指的是案例只能由此组态来解释,一致性(consistency)说明结果对选取的案例的解释力,数字越大,解释力越强。

5 结果分析

5.1 政策内容组态分析

为更好地呈现组态结果,将fsQCA 3.0软件输出的解方案转换为更易于理解和阅读的表格。实心圆(●)和空心圆(○)分别表示条件的存在和不存在;形状的大与小分别表示核心和边缘条件,若中间解分析出的路径没有某条件则不用符号表示。可以发现: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共有3种组态,转换后也分别按照每个组态的核心条件、边缘条件、一致性、原始覆盖率、唯一覆盖率以及3种组态的整体一致性和覆盖率来设置,见表7
表7 省级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组态

Tab. 7 Content configuration of provincial tourism industry policy

注: 分别表示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 分别表示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的缺失。

上述组态说明了省级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因果的多样性,fsQCA深化了政策内容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在这三种组态中,组态3的唯一覆盖率最高,为0.3770,说明在这3种组态里,组态3的解释力最强;组态2出现了唯一覆盖率为0的现象,虽然没有单独的案例可以支撑这一个组态,但有案例可以同时支撑这一组态与其他组态,所以出现这个现象也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8099,说明有80.99%的省级旅游产业规划政策绩效较优;总体覆盖率为0.682,解释能力较强,意味着这3种组态能够解释68.23%的省级案例。在构建真值表后,将一致性阈值从0.8提高到0.85,最后得出一个条件组态,而且这一组态是前面一致性阈值0.8三个组态的中的一个,由此也可以判断,这个旅游产业内容组态是稳健的。

5.2 政策绩效生产路径分析

表5对产生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的组态进行了分析,然后在组态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现状对路径进行比较分析,即由组态来推导、分析路径。由于组态②中出现了唯一覆盖率为0的现象,为更有说服力,在路径分析时删除这一组态路径,最终的路径是2条(见表8)。
表8 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组态路径

Tab. 8 Production configuration path of tourism industry policy performance

路径 政策绩效生产组态路径
路径1 产业基础*~目标设置*重点任务*~统筹分工*资源保障
路径2 产业基础*目标设置*重点任务*统筹分工*资源保障

注:*表示“和”;~表示“非”。

路径1:“产业基础*~目标设置*重点任务*~统筹分工*资源保障。该条件组态路径能够解释约37.12%的案例,其中约3.7%的单个案例可以通过该组态解释。这一组态路径可以归纳为:根据产业基础设置重点任务和资源投入的“适配”路径。这条路径表明:有的省级规划政策中没有对未来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细致分析,分析较为粗略或设置时有所欠缺;从政策规划内容来看,它突出了重点任务和资源保障这2个方面,是基于本地区产业发展,设置重点任务并且给予针对性的资源投入,但是在其产业规划中往往缺失专门的统筹分工内容,对于责任分工、统筹协调以及权责边界这3个方面描述的较为笼统。
该条路径以贵州省为代表,该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整体发展的经济基础情况等原因,其仍属于全国旅游产业发展欠发达区域。从其产业规划上来看,目标的设置并未进行详细阐述或是分析简单笼统,并未对目标设置中的产业规模、结构未进行规划,而是围绕发展的大方向将重点任务、资源保障来进行重点部署。可以说,这类省级规划需要妥善利用当地资源,这也为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落后地区提供了通过部署重点任务、强化资源投入来促进自身优势的经验。
路径2:“产业基础*目标设置*重点任务*政策支持*统筹分工*保障措施”。该路径能够解释约77.38%的案例,可以解释37.69%的单个案例。这一组态路径可归纳为根据产业基础来设置目标和重点任务,再通过合理的统筹分工和资源保障来实现政策绩效。该路径形成主要来自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省份,它们的产业规划相对全面,政策部署较为科学合理。产业基础和统筹分工虽然不是核心条件,但它们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符合该路径的省级规划主要有以下特征:根据产业基础科学合理的设定产业目标,再基于产业目标来统筹安排和部署重点任务,并按任务来统筹部门分工以明确资源的投入,这一路径的逻辑性更强。
该条路径以江苏省为代表。江苏省作为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发达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其旅游产业绩效产出几乎全面领先,且所涉及的领域也都比较均衡。分析该省的旅游产业规划文本,也可以看出该省规划具有文本完整、内容完善以及针对性强等特点,内容环环相扣、前后衔接连贯、针对性强。此类旅游产业发达省份的经验,也可为全国各地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提供经验借鉴。

6 结论及启示

综上,选择31份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作为研究样本,通过NVivo 12 Plus进行词频分析得到关键词后,确定共同变量,采用fsQCA分析法提炼出旅游产业政策绩效生产的2条路径:一是根据产业基础设置重点任务和资源投入的“适配”路径(对应的是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业发展欠发达的省份);二是产业基础和目标引导任务部署、分工以及投入资源的“完善”路径(对应的是旅游产业发展发达的省份)。
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如下:第一,要借鉴旅游产业发达省,增强产业规划政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些省份旅游产业政策的绩效相对较好,主要得益于体系健全、政策得当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其他省份很难去超越,但可以借鉴其旅游产业规划,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内容中,要客观的评估产业基础,科学的设置发展目标,不能脱离发展现实想当然的谋划未来;在重点任务部署方面,要有针对性,鉴于旅游产业涉及诸多部门,需要部门之间强化沟通协调,划清责权利确保科学的统筹分工,以形成合力;出台的扶持政策和投放的资源要有引导性,能够切实起到作用,只有5个模块协同才能提高旅游产业政策的可行性、针对性以及连贯性。第二,要重点把握目标设置与重点任务,强化资源保障以确保旅游产业政策绩效。在旅游产业目标设定上,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空洞,既要有宏观描述,也要有具体指标,形成一个涵盖产业规模、效率要求、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目标体系,只有如此才能进行目标的分解和任务的部署落实,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就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而且如果这些目标设置科学合理,就增强了政策绩效生产的确定性,提高了实现的可能性。第三,要因地制宜,需要考虑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提升政策目标选择、行动部署以及资源配置的策略性。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对于结果变量的相关数据仅收集了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且易获取的产业数据,数据的准度和精度有些偏差;二是政策样本数量较少,精确度有待提高;三是受学识水平限制,条件变量的设置大多是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逐步完善。
[1]
段静, 卢扬帆, 邓紫晴. 绩效生产场域下的科技创新政策两层次绩效评价研究: 以广州为例[J]. 软科学, 2022, 36(1): 44-51, 63.

[Duan Jing, Lu Yangfan, Deng Ziqing. Two-lev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performance production: Taking Guangzhou as an example[J]. Soft Science, 2022, 36(1): 44-51, 63.]

[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贾凌民. 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3): 20-23.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Socie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a Lingmin.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public policies[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3(3): 20-23.]

[3]
卢扬帆, 邓紫晴.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内容组态及其绩效生产路径: 基于28份省级规划文本的fsQCA方法[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7): 65-76.

[Lu Yangfan, Deng Ziqing. The content configuration and performance production of policies f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FsQCA on 28 provincial industry plans[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22(7): 65-76.]

[4]
黄冬娅. 压力传递与政策执行波动: 以A省X产业政策执行为例[J]. 政治学研究, 2020(6): 104-116, 128.

[Huang Dongya. Pressure transmission and chang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X industrial policy in a province[J]. CASS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20(6): 104-116, 128.]

[5]
Nyaupane G P, Timothy D J. Power, regionalism and tourism policy in Bhuta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37(4): 969-988.

DOI

[6]
Boukas N, Ziakas V. Tourism policy and residents’ well-being in Cypr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an inside-out destination management approach[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6, 5(1): 44-54.

[7]
Jiang D, Feng Z. Discussion on leg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C]// LEE G. Proceedings of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Supported Education (FCSE 2018). Hong Kong: Informationg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2018: 68-74.

[8]
李树民. 浅论我国现阶段旅游产业政策转型[J]. 旅游学刊, 2015, 30(8): 1-2.

[Li Shumin. On the policy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t the present stage[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8): 1-2.]

[9]
马波. 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产业政策调整略论[J]. 旅游学刊, 2015, 30(7): 4-5.

[Ma Bo. On the policy adjustment of China tourism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7): 4-5.]

[10]
生延超, 吴昕阳. 中国旅游产业政策演变及其有效性研究[J]. 旅游研究, 2021, 13(2): 1-16.

[Sheng Yanchao, Wu Xinya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policy[J]. Tourism Research, 2021, 13(2): 1-16.]

[11]
Hanson E C, Rothwell R, Zegveld W.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1, 76(3): 699.

DOI

[12]
Howlett M, Ramesh M. The policy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 subsystem adjustment analysis of policy change[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2002, 4(1): 31-50.

[13]
戴斌, 夏少颜. 论我国大众旅游发展阶段的运行特征与政策取向[J]. 旅游学刊, 2009, 24(12): 13-17.

[Dai Bin, Xia Shaoyan. On operational characters and policy orient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stage of mass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2): 13-17.]

[14]
江金波, 龙云.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融合政策工具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政策文本分析[J]. 城市观察, 2021(5): 7-19.

[Jiang Jinbo, Long Yun. Research on the policy tool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Policy text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J]. City Observation, 2021(5): 7-19.]

[15]
黄艺红, 刘海涌. 社会政策视域下中国冰雪经济融合发展理路与路径创新[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4): 120-129, 155.

[Huang Yihong, Liu Haiyo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path innovation of China’s ice-snow economy in the view of social policies[J].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1, 22(4): 120-129.]

[16]
Tomljenovic R, Weber S. Funding cultural events in Croatia: Tourism-related policy issues[J]. Event Management, 2004, 9(1): 51-59.

DOI

[17]
Ahmad A, Samantha C, James K. Tourism policy and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6: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J]. Worldwid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hemes, 2023, 15(2): 108-116.

DOI

[18]
生延超, 刘晴. 旅游产业政策演变及价值导向研究(1978—2018)[J]. 旅游研究, 2019, 11(4): 22-34.

[Sheng Yanchao, Liu Qing.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olicy for tourism industry (1978-2018)[J]. Tourism Research, 2019, 11(4): 22-34.]

[19]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decentralization: The case of protected areas in Bahia, Brazil[J]. World Development, 2002, 30(10): 1713-1736.

DOI

[20]
王慧娴, 张辉. 中国旅游政策评估模型构建与政策变量分析[J]. 旅游科学, 2015, 29(5): 1-13.

[Wang Huixian, Zhang Hui.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tourism policy evaluation model and policy variables[J]. Tourism Science, 2015, 29(5): 1-13.]

[21]
李锋, 孙根年, 付琦. 基于抗周期性角度的我国旅游产业政策效用评估研究: 以四次旅游产业政策为例[J]. 经济地理, 2013, 33(6): 162-169.

[Li Feng, Sun Gennian, Fu Qi. Study o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ial policy based on the view of the periodicity resista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6): 162-169.]

[22]
薛福根, 何敏红. 区域旅游政策的效应评价: 理论与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3, 28(10): 56-59.

[Xue Fugen, He Minhong. Effect evalu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polic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13, 28 (10): 56-59.]

[23]
Dieke P U C. Polici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Keny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2): 269-294.

DOI

[24]
Thanvisitthpon N. Urb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olicy: Thailand’s Ayutthaya Historical Park[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6, 18: 1-5.

DOI

[25]
魏博茜, 黄安民.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安全管理政策设计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 37(1): 87-92.

[Wei Boqian, Huang Anmin. Research on policy design of tourism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21, 37(1): 87-92.]

[26]
田超琼, 杨励. 产业政策对中国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J]. 全国流通经济, 2021(36): 168-171.

[Tian Chaoqiong, Yang Li.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policy on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in China[J]. China Circulation Economy, 2021(36): 168-171.]

[27]
Lin J 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subsidy on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R & D activities[J]. Modern Economy, 2019, 10(1): 96-107.

DOI

[28]
Martin B S, Uysal M.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tourism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0, 31(4): 327-333.

DOI

[29]
Davis R S, Stazyk E C. Ambiguity, appraisal, and affect: Examin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goal perceptions, emotional labour, and exhaustion[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22, 24(10): 1499-1520.

DOI

[30]
薛澜, 赵静. 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的适应性改革及局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9): 45-67, 206.

[Xue Lan, Zhao Jing. Adaptive reform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 in the course of transition[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9): 45-67, 206.]

[31]
卢扬帆, 郑方辉.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目标力及其演变评价: 基于广州近16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2): 80-90.

[Lu Yangfan, Zheng Fanghui. Evaluating the goal capacity of regional S & T innovation policy: Based on Guangzhou in the past 16 years[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21(2): 80-90.]

[32]
权静. 关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的思考[J]. 科技信息, 2013(25): 192, 255.

[Quan Jing. Reflec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ocal government’s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25): 192, 255.]

[33]
张卫国. 我国高校科研生产率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31个省份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7): 78-84.

[Zhang Weiguo. Research on the way to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based on 31 province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19(7): 78-84.]

[34]
杨继东, 刘诚. 产业政策经验研究的新进展: 一个文献综述[J]. 产业经济评论, 2021(6): 31-45.

[Yang Jidong, Liu Cheng. New progress in empirical research of industrial policy: A literature review[J]. Review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21(6): 31-45.]

[35]
Edgell D L.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ourism polic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 10(3): 427-434.

DOI

[36]
张辉. 转型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Zhang Hui.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 System and Mode of China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05.]

[37]
宁泽群. 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Ning Zequn. Tourism Economy, Industries and Policy[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05.]

[38]
Miller D. Configurations of strategy and structure: Towards a synthesi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7(3): 233-249.

DOI

[39]
Simon H A.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 3rd ed. Cambridge: MIT Press, 1996.

[40]
Misangyi V F, Greckhamer T, Furnari S, et al. Embracing causal complexity: The emergence of a neo-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 43(1): 255-282.

DOI

[41]
陈向东, 杨德全. 组态视角下的教育研究新路径: 质性比较分析(QCA)及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1): 28-37.

[Chen Xiangdong, Yang Dequan. A new path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 QC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0, 38(1): 28-37.]

[42]
张圆刚, 黄业坚, 余向洋. 乡村旅游政策变迁影响路径的组态视角研究: 基于黄山案例地的定性比较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3): 457-467.

DOI

[Zhang Yuangang, Huang Yejian, Yu Xiangyang. Pathway of influence of rural tourism policy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Huangshan case stud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3): 457-467.]

DOI

[43]
刘佳, 安珂珂, 刘宁, 等. 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 基于面板回归与fsQCA的分析[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58-73.

[Liu Jia, An Keke, Liu Ning, et al.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figuration path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panel regression and fsQCA[J]. 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2022(6): 58-73.]

[44]
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45]
Schneider C Q, Wagemann C. 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46]
Basurto X, Speer J. Structuring the calibration of qualitative data as sets for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J]. Field Methods, 2012, 24(2): 155-174.

DOI

[47]
Wagemann C, Buche J, Siewert M B. QCA and business research: Work in progress or a consolidated agenda?[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7): 2531-2540.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