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与验证

  • 周慧玲 , 1, 2 ,
  • 檀子瑜 1 ,
  • 蒋亚军 1, 2 ,
  • 王甫园 , 3, 4, *
展开
  •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桂林 541004
  • 2.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桂林 541004
  •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 4.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 王甫园(1988-),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生态学。E-mail:

周慧玲(1975-),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经济、旅游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3-11-02

  修回日期: 2024-03-02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8-0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64006)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for symbols perception in tourism short videos of ethnic villages

  • Zhou Huiling , 1, 2 ,
  • Tan Ziyu 1 ,
  • Jiang Yajun 1, 2 ,
  • Wang Fuyuan , 3, 4, *
Expand
  • 1. College of Tourism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 2. Institute of Guangxi Tourism Industry, Guilin 541004, China
  •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4.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Wang Fuyuan. E-mail:

Received date: 2023-11-02

  Revised date: 2024-03-02

  Online published: 2024-08-06

摘要

短视频是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科学测量短视频符号感知却是研究的难题所在。本文基于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以符号互动理论为支撑,通过短视频内容分析法与准实验法开发符号感知的测量量表,结果显示:(1)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可划分为人物、图像、声音3种。(2)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可从博主符号、村寨居民符号、游客符号、民族文化符号、景观符号、文字符号、音乐符号和语言符号共8个维度进行测量。(3)村寨居民符号感知与民族文化符号感知对旅游意向的形成最为关键,人物符号感知对旅游意向的预测效度显著高于图像和声音符号感知。旅游短视频领域符号感知的实证研究,厘清了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下短视频符号感知的维度,深化了对用户符号感知的理解,为民族村寨在短视频平台上实施精准的营销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引用格式

周慧玲 , 檀子瑜 , 蒋亚军 , 王甫园 . 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与验证[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 14(2) : 286 -303 . DOI: 10.12342/zgstly.20230217

Abstract

Short videos have become a crucial tool for publicized tourism destinations, however, quantifying the symbols perception of short videos scientifically remains a challenging research area. In this study, drawing on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and focusing on the context of ethnic villages tourism, we develop a measurement scale for symbols perception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ymbols in tourism short videos of ethnic villag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characters, images, and sounds. (2) The symbols perception in tourism short videos of ethnic villages can be measured across eight dimensions, including blogger symbols, village residents’ symbols, tourist symbols, ethnic cultural symbols, landscape symbols, textual symbols, music symbols and language symbols. (3) Symbols perception related to village residents and ethnic culture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and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character symbols perception on tourism inten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mage and sound symbol percepti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symbol perception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short videos clarifies the dimensions of symbol perception in the contex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audience symbols perception, and providing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village destinations on short video platforms.

1 引言

短视频以其视听综合的呈现形式演绎目的地形象,赢得用户的关注和认可[1],并影响用户获取旅行信息、制定旅行计划和分享旅行体验的方式[2],进而成为游客的重要信息来源和旅游目的地极具影响力的营销工具[3-4]。民族村寨融优美的自然山水、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于一体,是少数民族生存智慧、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旅游业已成为民族村寨振兴的惯常产业选择。民族村寨因其地域和文化的独特性,其短视频中的场景、画面、色彩和声音等要素符号相较于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短视频更具感染性,用户对这些符号的感知方式将会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中的符号呈现是如何构成的?这些符号感知包括哪些维度?如何科学度量这些维度?这些已经成为民族村寨旅游市场营销领域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符号感知是人类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播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5]。符号可以是语言、艺术、音乐、文化、宗教等,这些符号的传播和交流对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6],其感知在营销领域的应用也极为广泛[7-8]。社交媒体通常以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传达信息,用户对这些符号的感知和理解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传达意义[9]。短视频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加深人们对地方的感知和体验[10],取代直接经验成为人认识世界的基础[11],拓展了人的身体与感知能力,拉近了人与远方的关系[12],对旅游决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3-14]。在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情境下,短视频中呈现的符号,如民族村寨的建筑景观、民俗表演、民族服饰等,都通过社会互动和共享而被赋予特定的意义。个体通过对这些符号的感知,构建对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的认知。
符号互动理论关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符号使用和交互过程,认为个体的符号感知深受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塑造了人类对符号的解读和运用[15]。在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上,符号感知研究强调的是符号在人类认知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16-17]。短视频内容能够有效构建城市形象、区域形象乃至国家形象[18-19]。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平台突显了视觉效果的重要性[20],全民参与视觉内容生产,丰富多彩的符号形式被不断创造出来,促进了信息交流与互动。人物符号如博主、村寨居民、游客等,最具形象性、吸引力和人性化特点[21];图像符号在民族村寨场景可视化过程中展现包括景观、人文等元素,使得用户能够直接理解、认识目的地;声音符号则是由语言符号(解说)和非语言符号(音乐)构成,在营造短视频氛围、触动用户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22]。符号具有自我强化和对外传播的双重功能,不仅能够强化村寨居民对地方资源的认知与地方文化的认同,还能提升目的地在对外交流中的文化影响力[23]。通过将民族村寨标志性景观符号进行建构以及对外营销,使得旅游者与景观之间的初次接触不是景物本身,而是景物的描述[24],这为旅游者认识、了解民族文化提供了空间想象[25]。已有研究证明,民族村寨、民族民俗及非遗文化等自身就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借助短视频传播能够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激活其内生动力[26-27],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流、对外沟通更具韧性、汇聚性和建构性[28]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主要强调了短视频作为传播载体的功能作用,忽视了用户对符号的感知。虽然有研究表明,短视频能够显著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4,29],但短视频符号感知如何影响用户态度行为的机制尚未清晰。旅游意向作为旅游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结果变量[30],是指潜在游客前往某一目的地的可能或倾向性[31]。对短视频用户而言,短视频符号传递的信息、情感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的旅游意向[32]。因此,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立足民族村寨旅游情境,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中符号感知的维度构成,并通过实证分析符号感知与旅游意向的关系,从而开发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量表,以丰富短视频营销领域符号学理论,为民族村寨在短视频平台上实施精准的营销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与量表开发

参照以往的量表开发程序[33-35],本文分6步开发量表:概念界定、建立题项库、量表前测、量表净化、正式测量、评估信度和效度。鉴于短视频符号感知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测量维度,以及民族村寨旅游的特殊性,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的符号感知量表。第1步,通过文献回顾与内容分析界定短视频符号感知的定义与研究范畴(见2.1);第2步,通过焦点小组和专家意见构建内容全面的题项库,并邀请旅游研究者对内容效度进行判断,确定及净化初始题项(见2.2);第3步,选取大学生样本,开展初次数据收集(见2.3);第4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而确定潜在维度(见2.3);第5步,以3个民族村寨作为案例地,采用准实验法进行第二次数据收集(见2.4);第6步,对所构建的短视频符号感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信效度检验(见2.5)。

2.1 概念界定

2.1.1 短视频符号感知的定义

皮尔斯将符号感知定义为符号解释者获取外界可以感知的所有刺激[36]。本文将符号感知定义为用户在欣赏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时,对其呈现出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人文及建筑景观等元素的人物、图像、声音等符号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
人物符号通过博主、村寨居民等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角色定位,成为文化和情感传递的媒介。人物符号作为人类最古老和最核心的认知符号,具有形象性、可感性和生动性等特点,相较于其他符号,说服力和信任度更强[37]。博主通过专业的语言和表情传递知识,将用户引导至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体验之中,搭建起情感纽带;村寨居民或游客也通过其行为和互动,促进文化交流和体验。
图像符号在短视频中呈现为多个维度,这也正是符号学理论对于视觉元素的强调。民族文化符号作为民族形象的承载体,包括民族服饰、图腾、特色美食、节庆和传统工艺等,涵盖了构成民族社会生活独特性的方面[38]。景观符号则以自然风光、建筑景观等实体为媒介,展现当地的意识形态[39],通过视觉元素引导用户感知其美丽和独特之处。此外,从符号修辞学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文字符号,如定位词、标语、介绍性文字等,能够传递关键信息,为用户提供文化解读的线索,在与用户心理互动时中产生更强的劝服力量[40]
声音符号在短视频中呈现为音乐和语言。音乐符号不仅包括音符,还包括可感知的声音形式,用于传达特定信息[41],背景音乐与视频之间的契合度也会影响短视频用户的认知过程。语言本身即为一套特殊的符号系统[42],包括形式层面的“语言风格”和内容层面的“语体运用”。短视频中的语言部分主要体现在博主的解说中,通过语言传递专业知识和当地文化。

2.1.2 短视频符号感知维度的提取

在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过程中,本文借鉴符号学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概念,建立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符号体系。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事物的意义由人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赋予[43],进而产生认知和理解,即对符号的感知。在短视频语境下,需要了解并运用符号感知,以减少跨地域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44],促进民族村寨目的地在短视频平台的营销宣传。此外,符号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构成[45],“能指”是符号的语言形象,在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中,“能指”即符号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征,包括各类视觉元素和声音元素,用于构建符号的基本类别。“所指”是符号的意义表达,即短视频符号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焦点小组对这些“所指”进行系统分类,建立了符号传达的主体和内涵,并据此形成测量语句关键词的语料库。
本文立足于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下,为保证该主题下符号感知范畴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以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研究选取抖音平台作为短视频来源,因该平台素材较多、视频质量较好,且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短视频平台的领军者,备受青年人喜爱。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抖音平台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得到438条记录,根据点赞量对短视频进行排名,选取排序靠前且点赞量在1 000以上的短视频共139条作为符号特征来源。继而对视频进行人工处理:一是剔除与民族村寨旅游无关的视频3条;二是剔除重复性视频4条。经人工处理后共得到132条有效视频。
为增强科学性,本文由具有旅游学及传播学相关背景的3位编码员对提取出的132个样本进行编码。每个视频为一个编码分析单位,遵循详尽无遗并且相互排斥的原则,编码员按照视频场景所在目的地、人物、旅游活动、声音等内容进行逐帧分析,将视频中出现的各旅游元素进行文字记录。随后运用ROST CM 6对所获得的文字文本进行分词处理和词频分析,将一些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汇进行合并,形成最终的词汇频率表,按照词汇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选取与研究主题有关的89个高频词语作为分析依据,最终得出如下15个类属的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的符号要素,并以此作为量表潜在维度的划分来源,将短视频符号感知确立为3个主题下的6个维度(表1):人物符号感知、图像符号感知(包括民族文化、景观、文字)以及声音符号感知(包括音乐和语言)。
表1 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的类别构建

Tab. 1 Category construction on tourism short videos symbols of ethnic village

类别 具体构成要素及出现频率 维度
村寨居民 村寨居民(67) 人物符号感知
博主 博主(65)
游客 游客(30)
民族服饰 服装(109)配饰(47)图腾(32) 民族文化
符号感知
图像符
号感知
民族歌舞 歌舞(55)实景演出(7)乐器演奏(4)
民族美食 当地小吃(29)特色宴席(7)
民族技艺 锻银(7)蜡染(6)刺绣(5)
织锦(3)制茶(2)酿酒(2)
民族节庆 婚俗嫁娶(4)祭祖节(4)迎宾礼(3)游方节(2)
火把节(2)泼水节(2)民居建筑(63)古村落(52)万家灯火(25)古代石建筑(21)古道(18)
人文景观 牌楼(15)炊烟(8)鼓楼(5)白塔(4)观景台(3)雕塑(3)壁画(3)烟花(3)清真寺(2)庙宇(2)
博物馆(2)夜市(2)其他建筑(38)高山(51)
古树(24)天空(19)梯田(19)云雾(17)山林(16)
景观符号
感知
自然景观 森林(8)湖泊(8)稻田(8)胡杨林(6)
鲜花(7)沙漠(5)细雨(4)瀑布(2)
果树(2)夜空(2)草原(2)
生物景观 马(7)羊(4)骆驼(3)鸡鸭(2)黄牛(2)大象(2)飞鸟(2)蝴蝶(2)民族村寨(21)苗寨(14)云南(14)民族村(10)西江(9)贵州(8)苗族(7)新疆(6)佤族(5)广西(4)广东(4)侗族(4)西双版纳(4)
定位词 瑶寨(4)侗寨(3)清远(3)纳西族(3)罗布(3)布依族(3)哈尼族(2)湘西(2)维吾尔族(2)黎族(2)瑶族(2)肇兴(2)翁丁村(2)海南(2)湖南(2)沧源(2)昆明(2)大理(2) 文字符号感知
标题 概括型(60)互动型(30)悬念型(26)故事型(16)
背景音乐 有歌词的背景音乐(61)无歌词的背景音乐(72) 音乐符号感知 声音符
号感知
解说风格 故事化叙事类(62)博主对话类(30)宣传引导类(11) 语言符号感知

2.2 测量题项库的建立

本研究在量表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的流程,通过焦点小组和专家意见对短视频符号感知维度及测量项进行校对、评论和提出建议。首先,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取初始题项,以扩大测量的有效覆盖范围,邀请旅游学、传播学专业的3名博士和3名硕士研究生参与焦点小组。在短视频符号感知维度的指引下,每人随机抽取10条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进行观看,并就各题项的表达进行讨论,形成测量语句关键词的语料库(表2)。其次,邀请3位旅游学领域专家根据简单性、清晰性和避免歧义3个原则对题项进行评价、审阅和修改,将含义相近、相互包含、关联性差的题项进行整合或删除,以确定初始题项。最后,3位编码员对题项表达进行评审,使之更符合短视频情境。由此建立了包含41个测量题项的短视频符号感知初始量表,为问卷设计和预调研做准备。
表2 测量语句关键词的形成

Tab. 2 The formation of measurement statement keywords

符号感知维度
元素属性 焦点小组 专家意见
人物符号
感知
博主 专业度、可信度、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区分度、话语权、一致性、知识性 专业度、可信度、吸引力、区分度
村寨居民 热情、亲切、热心、豪情、热诚、热情饱满、真诚、热烈、友善、朴实、淳朴、善良、好客、慷慨、厚道、质朴、自然、憨厚、勤劳、和善、温和 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游客 可信性、参考性、说服力、参考价值、感染力、真实程度、靠谱度、真伪性、吸引力、认同感、兴趣、渲染力、现场感染力、故事性、画面感、沉浸感 参考性、真伪性、故事性、感染力
民族文化符号感知 民族元素 多样化、瑰丽、多彩、绚丽、丰富多彩、多姿多彩、有深度、蕴含丰富、地方传统、民族特色、民族气息 蕴含丰富
普及知识、涨知识、宣传、地道的生活、做攻略、探访的意义、感兴趣、让世界知道、了解文化、正能量 提高认知
民族服饰 漂亮、好看、民族风情、超级美、制作复杂、精美、服装店招牌、想穿、有特色 精美独特
民族歌舞 演员敬业、歌舞之乡、美丽、唱歌好听、能歌善舞、好玩、想听想看、精彩、艺术魅力
好听好看
民族美食 有特色、原生态、纯天然、乡下美食、特色小吃、想蹭饭、不一样的味道 具有特色
民族技艺 代代相传、具有特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值得推广、值得传承、想深入体验、需要保护 值得传承
节日庆典 仪式感、有氛围、好客、热闹、有意思、热烈、好客 热闹有趣
景观符号
感知
景观景色 令人神往、醉人、世外桃源、心旷神怡、向往不已、童话故事、令人心动 令人神往
宜人、美妙、美好、很美、真美、太美了、好漂亮、清新美、优美、原生态、自然、视觉盛宴、古朴典雅、环境优美、民族气息浓厚 美轮美负
景观建筑 壮观、有特色、漂亮、美、有个性、古老、有创意、古朴、迷人、民族风情、接地气、智慧结晶
富有特色
自然景观 原生态、放松、回归自然、风景优美、壮阔、
朴实自然、壮观、原始美、安逸、享受、视觉盛宴
优美安逸
历史建筑 有意义、历史悠久、值得去、有代表性、有魅力、民族风情、史书一般、令人震撼、神秘古朴、洗礼灵魂、立体美、向往、致远、古老气息、有韵味、值得保护、沉淀千年 底蕴深厚
生活场景 喜欢、羡慕、美好、真实、多姿多彩、向往、无忧无虑、宁静、慢生活、恬静、世外桃源、闲云野鹤、朴实无华、简单美好、如画一般、淳朴、幸福、宁静和谐、放松、宁静 美好真实
动物景观 生态好、和谐、悠闲、热闹、原始、画面美、壮观、生活化、真实、热情、厚道、善良、自由自在、可爱、陪伴、清逸 富有活力
文字符号
感知
文字信息 凸显主题、辅助表达、定位明晰、突出重点、完善内容 凸显主题、定位明晰、辅助表达
悬念性标题 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构思精巧、奇巧、曲折 扣人心弦
互动性标题 有参与感、具有趣味性、增强交流、生动有趣 增强交流
故事性标题 有代入感、叙事性强、画面感强、构思巧妙 画面感
概括性标题 具体性、解释叙述、阐释性、简单明晰、主观总结、精炼 简单明晰
音乐符号
感知
背景音乐 凸显主题、辅助认知、辅助表达、调动情绪、增强注意力、专注度、引导节奏 凸显主题、调动情绪、辅助表达、专注度
语言符号
感知
语言解说 辅助表达、补充说明、加深内涵、易于理解 辅助表达
故事性解说 构思精巧、画面感、代入感、渲染力、现场感、联想丰富、产生共鸣 强渲染力
对话式解说 鲜活生动、亲切、参与感、真实 真实生动
宣传式解说 表达严谨、表达清晰、语句简练、观点突出 表达严谨

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广西桂林某高校开展了初次数据收集工作。研究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旨在试测短视频符号感知初始量表。研究人员与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沟通,介绍了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特征的信息。从中选择了“广东清远南岗瑶寨”作为案例地,选取了3条具备上述特征的短视频。选取未曾观看过这些视频,且未曾到访过该目的地的研究对象,完成了问卷调查。本阶段共收集了211份样本,剔除无效样本29份后,有效回收样本为182份,有效回收率为86.3%。
本文采用SPSS对短视频符号感知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确定潜在维度。结果显示,41项指标的KMO值为 0.914,大于 0.7,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6 065.468,相伴概率(Sig.)为0,拒绝各变量相互独立的假设,具备因子分析前提条件。进一步提取因素的主成分,利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结果显示,3个题项(展示的节日庆典热闹有趣、展示的民族元素能够提高用户认知、展示的景观景色令人神往)在2个维度上的负荷均大于0.5,说明它们交叉负荷严重,将其剔除。人物符号感知被划分为3个成分,这也与人物符号中博主、村寨居民、游客三种人物类别相吻合。文字符号感知题项中(定位信息一目了然)与景观符号感知题项被归为同一成分,这可能是由于定位信息更容易使用户联想到目的地的标志性景观,予以保留。为确保量表二次应用时的效度,指标力求精简,6个题项(展示的生活场景美好真实、展示的动物富有活力、文字信息能够凸显主题、文字信息能够辅助视频内容、概括性的标题简单明晰、无歌词的背景音乐能够使观众更专注)的因子载荷值小于0.55被删除。最终形成包含8个维度32个题项的短视频符号感知测量量表,根据各因子包含题项,将8个维度重新命名为博主符号感知、村寨居民符号感知、游客符号感知、民族文化符号感知、景观符号感知、文字符号感知、音乐符号感知、语言符号感知。其中博主符号感知、村寨居民符号感知和游客符号感知归属于“人物符号感知”,民族文化符号感知、景观符号感知和文字符号感知都是被识别的图像,因此被归为“图像符号感知”,音乐符号感知和语言符号感知是依靠聆听来感知,因此被归为“声音符号感知”。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表3),8个维度累计解释了77.443%的方差,每个维度的载荷因子均在0.6以上,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8以上,表明量表可靠性和内部一致性良好。
表3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Tab. 3 Results of exploratory factors analysis

公因子 题项 因子载荷 均值 Cronbach’s α
因子1:博主符号感知 博主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专业度 0.875 3.48 0.932
博主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可信度 0.887 3.58
博主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吸引力 0.877 3.41
博主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区分度 0.878 3.30
因子2:村寨居民符号感知 村寨居民是热情的 0.730 4.23 0.869
村寨居民是好客的 0.792 4.27
村寨居民是淳朴的 0.705 4.21
村寨居民是善良的 0.758 4.11
因子3:游客符号感知 游客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参考性 0.826 3.49 0.924
游客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真伪性 0.848 3.49
游客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故事性 0.880 3.54
游客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感染力 0.855 3.41
因子4:民族文化符号感知 展示的民族元素蕴含丰富 0.625 4.35 0.881
展示的民族服饰精美独特 0.734 4.23
展示的歌舞表演好听好看 0.776 3.99
展示的当地美食具有特色 0.809 4.30
展示的民族技艺值得传承 0.712 4.36
因子5:景观符号感知 展示的景观建筑富有特色 0.607 4.31 0.886
展示的自然景观优美安逸 0.722 4.35
展示的历史建筑底蕴深厚 0.669 4.13
展示的景观景色美轮美奂 0.757 4.30
定位信息一目了然 0.617 4.34
因子6:文字符号感知 悬念性的标题扣人心弦 0.846 3.72 0.828
互动性的标题增强与用户的交流 0.776 3.97
故事性的标题令用户有画面感 0.623 3.91
因子7:音乐符号感知 背景音乐能够凸显视频主题 0.810 4.02 0.878
背景音乐能够调动用户情绪 0.782 3.98
背景音乐能够辅助视频内容 0.679 3.82
因子8:语言符号感知 宣传引导式的解说表达严谨 0.740 3.94 0.886
语言解说能够表达视频内容 0.755 4.04
故事性的解说具有强渲染力 0.751 3.88
对话式的解说更加真实生动 0.801 4.01

2.4 数据收集

为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本文采用准实验法进行第二次数据收集。准实验研究允许在相对自然、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同时操纵自变量以研究其对因变量的潜在影响。
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每组观看不同案例的视频,随后回答问题,以探究不同案例视频观看对受试者问题回答的影响。具体操作为:从之前收集的132个视频中选取了3个案例地,包括“广东清远南岗瑶寨”“云南大理诺邓古村”和“新疆图布尔津禾木村”,分别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区瑶族、白族和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拥有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和地形,在旅游业中备受关注。从短视频呈现来看,这3个案例地所展示的符号繁多,用户能够更好地感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每个案例地选取3个短视频,以确保包含8个维度下的所有符号,研究对象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完整观看视频并作答。为确保研究对象的客观性,问卷设置了2个筛选题项:“是否观看过该视频”和“是否熟悉该旅游地”。只有在两个题项均回答“否”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正式测量。
此外,验证和探索维度结构是量表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它表明该量表与其他变量相关的预期行为。在因变量的选取上,已有研究表明用户对短视频的感知可以驱动其目的地旅游意向[4],因此通过结构模型检验短视频符号感知与目的地旅游意向的因果关系,来考察符号感知的预测效度。本文采用Lam和Hsu[46]、Kang[47]关于潜在旅游者出行意向的4个题项,分别为“我想体验民族村寨短视频推荐的旅游项目”“我可能去短视频推荐的民族村寨旅游”“我打算去短视频推荐的民族村寨旅游”“我要去短视频推荐的民族村寨旅游”,对量表进行正式检验。样本数据通过Credamo(www.credamo.com)和问卷星(www.wjx.cn)平台有偿收集得到样本数量(n=662),且确保三个案例地的被测样本不重复,其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4
表4 案例地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Tab. 4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变量 分类 广东清远
南岗瑶寨(n=229)
云南大理
诺邓古村(n=223)
新疆图布尔津
禾木村(n=210)
总频次
(n=662)
百分比
(%)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视频
软件
使用
抖音 156 68.1 138 61.9 131 62.4 425 64.2
快手 14 6.1 15 6.7 13 6.2 42 6.3
哔哩哔哩 56 24.5 69 30.9 65 31.0 190 28.7
其他 3 1.3 1 0.4 1 0.5 5 0.8
性别 98 42.8 95 42.6 96 45.7 289 43.7
131 57.2 128 57.4 114 54.3 373 56.3
年龄 18~25岁 87 38.0 99 44.4 95 45.2 281 42.4
26~40岁 127 55.5 114 51.1 95 45.2 336 50.8
41~60岁 15 6.6 10 4.5 19 9.0 44 6.6
60岁以上 0 0.0 0 0.0 1 0.5 1 0.2
受教
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1 0.4 2 0.9 1 0.5 4 0.6
高中/中专 2 0.9 4 1.8 3 1.4 9 1.3
大专/本科 169 73.8 166 74.4 156 74.3 491 74.2
硕士及以上 57 24.9 51 22.9 50 23.8 158 23.9
收入
情况
1 000元以下 32 14.0 30 13.5 35 16.7 97 14.6
1 001~3 000元 30 13.1 47 21.1 29 13.8 106 16.0
3 001~5 000元 39 17.0 35 15.7 31 14.8 105 15.9
5 001~8 000元 40 17.5 42 18.8 49 23.3 131 19.8
8 001~10 000元 44 19.2 27 12.1 25 11.9 96 14.5
10 000元以上 44 19.2 42 18.8 41 19.5 127 19.2

2.5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AMO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中包含3个人物符号感知因子,分别是博主符号感知、村寨居民符号感知、游客符号感知;3个图像符号感知因子,分别是民族文化符号感知、景观符号感知和文字符号感知;2个声音符号感知因子,分别是语言符号感知和音乐符号感知。结果显示8因子模型拟合度良好[χ2=563.051,df=436,χ2/df=1.291,p<0.0001;CFI=0.950;TLI=0.987;RMSEA=0.021,90%CI=(0.016,0.026);SRMR=0.030]。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也通过验证(表5表6)。所有因子载荷区间为[0.679,0.849],各因子组合信度值区间为[0.827,0.897],超过0.700的判定值,各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区间为[0.561,0.653],超过0.500的判定值。
表5 聚合效度检验结果

Tab. 5 Aggregated validity test results

因子 题项 标准因子载荷 SE t-value 组合信度 AVE
博主
符号感知
博主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专业度 0.781 0.042 22.060*** 0.883 0.653
博主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可信度 0.849 0.042 24.542***
博主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吸引力 0.782 0.043 21.953***
博主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区分度 0.818
村寨居民
符号感知
村寨居民是热情的 0.822 0.049 21.932*** 0.875 0.637
村寨居民是好客的 0.778 0.050 20.860***
村寨居民是淳朴的 0.809 0.048 21.826***
村寨居民是善良的 0.783
游客
符号感知
游客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参考性 0.799 0.045 21.249*** 0.876 0.638
游客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真伪性 0.787 0.044 20.970***
游客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故事性 0.829 0.051 21.746***
游客的出镜使视频内容具有感染力 0.779
民族文化
符号感知
展示的民族元素蕴含丰富 0.740 0.046 20.110*** 0.897 0.635
展示的民族服饰精美独特 0.803 0.044 22.295***
展示的歌舞表演好听好看 0.806 0.045 22.361***
展示的当地美食具有特色 0.841 0.043 23.503***
展示的民族技艺值得传承 0.790
景观
符号感知
定位信息一目了然 0.751 0.051 19.132*** 0.873 0.578
展示的景观建筑富有特色 0.733 0.052 18.736***
展示的自然景观优美安逸 0.773 0.052 19.711***
展示的历史建筑底蕴深厚 0.78 0.052 20.221***
展示的景观景色美轮美奂 0.765
文字
符号感知
悬念性的标题扣人心弦 0.803 0.050 20.826*** 0.840 0.637
互动性的标题增强与用户的交流 0.772 0.045 20.453***
故事性的标题令用户有画面感 0.818
语言
符号感知
宣传引导式的解说表达严谨 0.793 0.056 18.887*** 0.836 0.561
语言解说能够表达视频内容 0.679 0.055 16.769***
故事性的解说具有强渲染力 0.750 0.051 18.609***
对话式的解说更加真实生动 0.769
音乐
符号感知
背景音乐能够凸显视频主题 0.767 0.051 18.493*** 0.827 0.614
背景音乐能够调动用户情绪 0.788 0.050 18.925***
背景音乐能够辅助视频内容 0.795

注:***表示p<0.001。

表6 区分效度检验结果

Tab. 6 Discriminant validity test results

音乐符号
感知
语言符号
感知
文字符号
感知
景观符号
感知
民族文化
符号感知
游客符号感知 村寨居民
符号感知
博主符号
感知
音乐符号感知 0.783
语言符号感知 0.571 0.749
文字符号感知 0.250 0.223 0.798
景观符号感知 0.290 0.267 0.579 0.761
民族文化符号感知 0.216 0.286 0.640 0.612 0.797
游客符号感知 0.256 0.302 0.310 0.314 0.344 0.799
村寨居民符号感知 0.329 0.393 0.371 0.297 0.336 0.672 0.798
博主符号感知 0.321 0.252 0.273 0.296 0.280 0.608 0.652 0.808
由于民族文化符号感知、景观符号感知、文字符号感知之间以及博主符号感知、村寨居民符号感知、游客符号感知之间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600,本文进行了二阶三维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2=595.489,df=453,χ2/df=1.315,p<0.0001;CFI=0.948;TLI=0.986;RMSEA=0.022,90%CI=(0.017,0.026);SRMR=0.0328],且通过二阶模型分析发现人物符号感知、图像符号感知和声音符号感知3个维度下各因子的贡献值。8因子的因子载荷区间为[0.731,0.862](P<0.001):人物符号感知维度下,因子载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村寨居民符号感知(0.862)、游客符号感知(0.787)、博主符号感知(0.758);图像符号感知维度下,因子载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民族文化符号感知(0.815)、文字符号感知(0.780)、景观符号感知(0.751);声音符号感知维度下,因子载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语言符号感知(0.782)和音乐符号感知(0.731)。因此从模型拟合指标和理论意义上,一阶模型与二阶模型均可接受。
从综合模型拟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结果来看,一阶八维度模型和二阶三维度模型都较为合适,因此接下来将“旅游意向”作为因变量,进行预测效度以检验模型的适用度,路径分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现。一阶八维度模型的各项因子→旅游意向的标准路径系数范围为[0.10,0.24],多条路径均不显著。二阶三维度模型的预测效度检验结果显示:“人物符号感知→旅游意向”的标准路径系数为0.42(p<0.001),“图像符号感知→旅游意向”的标准路径系数为0.32(p<0.001),“声音符号感知→旅游意向”的标准路径系数为0.23(p<0.001),即二阶三维度模型为短视频符号感知测量的最优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短视频用户旅游意向。

2.6 无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量表的可复制性和普适性,本文通过AMOS 23.0软件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量表在不同性别、不同案例地细分样本中的适用性。如果模型在不同的细分样本中呈现相似的验证结果,则可以认定该量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7)表明,对于所有细分样本,一阶八维度模型和二阶三维度模型的拟合度差别较小,所有项目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600,Cronbach’s alpha值均高于0.700,表明模型在不同细分样本中的结果仍然稳健。
表7 无差异分析结果

Tab. 7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变量 细分样本 模型 χ2(df) χ2/df CFI TLI RMSEA SRMR
性别 男性(n=289) 一阶 544.925(436) 1.250 0.979 0.976 0.029 0.040
二阶 567.824(453) 1.253 0.978 0.975 0.030 0.045
女性(n=373) 一阶 535.047(436) 1.227 0.985 0.983 0.025 0.038
二阶 561.596(453) 1.240 0.983 0.982 0.025 0.043
案例地 广东清远南岗瑶寨(n=229) 一阶 494.192(436) 1.133 0.985 0.983 0.024 0.042
二阶 516.493(453) 1.140 0.984 0.983 0.025 0.047
云南大理诺邓古村(n=223) 一阶 517.011(436) 1.186 0.977 0.974 0.029 0.046
二阶 541.318(453) 1.195 0.975 0.972 0.030 0.054
新疆图布尔津禾木村(n=210) 一阶 506.503(436) 1.162 0.980 0.977 0.028 0.044
二阶 525.614(453) 1.160 0.979 0.977 0.028 0.049

3 结论、启示与展望

3.1 结论与讨论

短视频符号感知研究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理解人类对符号的认知以及触发行为意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厘清了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下短视频符号感知的维度。通过对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中符号的详细分析和识别,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并据此构建了涵盖博主符号感知、村寨居民符号感知、游客符号感知、民族文化符号感知、景观符号感知、文字符号感知、音乐符号感知和语言符号感知的8个维度,共32个题项的短视频符号感知测量量表,形成了一个全面的指标体系。从符号学角度揭示了这些短视频元素在文化传递、认知构建和情感体验中的作用,强调了用户对短视频的符号感知,反映了旅游元素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传播的复杂过程[48]。不同角色(如博主、村寨居民和游客)在短视频中传递的信息各有侧重;民族文化、景观和文字等元素之间具有独特的关联性和文化表达,而语言解说和背景音乐对于情感和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尽管现有研究已认识到短视频在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性[1,3,28],但鲜有研究关注用户对短视频的符号感知及具体测量。此量表的开发明晰了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多维度构成,为其他旅游目的地在短视频等媒体平台上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旅游短视频研究缺乏以符号学视角为基础的实证性和创新性研究,且常采用思辨、访谈、扎根理论、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7,49]。本研究以内容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关注短视频符号感知量表的开发过程。通过逐帧分析和编码,深入挖掘了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中的符号元素,为量表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采用准实验法进行定量研究,即观看相关视频后进行问卷填写,保证了用户感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相较于以往单一视角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这种综合运用不同方法的研究设计为深入理解短视频符号感知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同时也为类似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案例。
此外,对构建的符号感知量表进行了一阶和二阶测量模型检验。结果显示,一阶八维度模型和二阶三维度模型均有效解释了符号感知的结构。表明量表在测量用户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中符号的感知方面可靠有效。用户通过感知短视频所呈现的目的地形象建立理解,进而完成对目的地的传播与推广[50]。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人物符号感知维度下,村寨居民符号感知是最显著的因素;在图像符号感知维度下,民族文化符号感知最为重要。这表明短视频传播中的文旅内容往往以目的地文化为核心,具有鲜明的地方烙印[51]。这些结果契合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的情境,深刻凸显了民族村寨目的地与其他旅游类型的不同之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用户符号感知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不同旅游类型之间差异性的认识,尤其是民族村寨旅游的独特属性。
最终,通过二阶三维模型的效度检验,成功预测了短视频用户的旅游意向。人物符号感知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稳定而强大的预测效度,其对旅游意向的影响高于图像符号感知和声音符号感知。相较于其他符号如文字、语言、景观等,人物符号感知具有更高信任度和明显的说服力[37],可能是由于其在社交媒体中具备明显的沟通优势,而声音符号感知则更多作为辅助力量,帮助用户理解和感受短视频[41]。研究结论为旅游意向提供了新的解释变量,并进一步厘清了符号感知在旅游领域中的形成机理。
综合而言,本研究不仅在方法论上具备科学性,而且通过符号感知量表的构建和验证,为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望提升吸引力和传播效果,推动民族村寨目的地的发展。此外,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深化理解用户符号感知,以及不同旅游类型之间的差异性,特别是民族村寨旅游的独特属性。

3.2 实践启示

在不断变化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短视频作为一种与用户互动的方式至关重要。旅游目的地需要优化传播策略,识别并运用多维度符号感知,从人物符号塑造、图像符号呈现及声音符号表达3个方面展开,以有效推广民族村寨旅游。
第一,强调人物符号塑造的情感性和文化性。在短视频中,博主扮演着引领游客的关键角色,其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可通过多种方式展示。首先,博主可选择身着当地民族服装,凸显对文化的尊重和融入,从而在用户中树立引导者的形象。其次,与村寨居民的交流成为呈现博主重要性的另一关键因素,这种交流可以通过真实而深刻的对话,更好地表达博主在旅游活动中所扮演的引导者角色。此外,博主在视频中可通过介绍当地文化等形式,强调自身在旅游中的重要性。例如,详细介绍当地文化的独特之处,向用户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进而加深用户对博主作为引导者的认知。
在民族村寨旅游中,村寨居民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参与制作手工艺品、传承传统舞蹈、讲解历史文化等活动,这些元素都应在视频中得以展示,以丰富村寨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形象。同时,游客作为民族村寨旅游的受益者之一,其符号呈现可以通过现实参与和社会互动实现。通过捕捉游客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参与民俗活动的场景,视频将更生动地展现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受益的多样性。
第二,聚焦图像符号呈现的和谐性和原真性。图像符号呈现的民族村寨图景由多种元素构建,民族文化与异域景观的和谐统一是短视频产生感染力的关键。景观符号作为短视频的重要元素,制作者可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构图方式和镜头运动等手段来呈现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历史价值。例如,通过拍摄建筑物的细节和装饰来突出其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或者通过镜头运动的方式来呈现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在拍摄山水景观时,利用自然光线和阴影来强调景色的层次和纹理,或者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对比度表现景色的鲜明和清晰。民族文化符号考虑文化价值和传承,以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传统工艺、饮食习惯等内容展现民族文化特色。
此外,注重符号的准确性和形象化,以便更好地吸引用户的关注。例如文字符号中标题的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地概括视频内容,同时考虑到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口味,采用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和短语来强调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同时,文字符号的呈现需要注重字体风格、排版和色彩搭配等方面,以提高文化符号的可读性和美感度。
第三,注重声音符号表达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声音符号作为辅助力量同样值得重视,可尝试不同的解说风格和背景音乐,以契合民族村寨在短视频中的呈现。首先,语言符号的传达应强调解说人员声音的情感表达,通过抑扬顿挫、恰到好处的语调和适宜的语速,打造引人入胜的观赏体验。在视频开场,博主可通过简短生动的文化介绍,突出民族村寨的独特性和历史渊源,亦可讲述当地的民间故事、传说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使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博主的语调和节奏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调整,如描述风土人情时,语调可以更为温暖亲切,节奏可以更为缓慢,使用户感受到轻松自然的氛围,如能适当运用当地的方言或口音,将更有助于创造真实的民族村寨氛围。同时,在解说中引入互动元素,鼓励用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想法、问题或与当地相关的经历,不仅能够拉近博主与用户的关系,还能让用户更深入地融入到民族村寨旅游的情境中。
其次,音乐符号的呈现需考虑到音乐的特点和表现方式,诸如芦笙、马头琴、冬不拉等民族乐器皆具备浓厚的文化特色,可巧妙运用于短视频中,以凸显民族村寨的独特属性。此外,应注重音乐元素与视频内容之间的密切关联,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强化短视频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例如,运用具有高低起伏的侗族大歌,以展现侗寨文化之美;或采用悠扬神秘的苗疆祭祀歌,表达独特的民族情感。同时,合理搭配同期声效,如鸟鸣、流水之声、银饰清脆的叮当声、垂髫嬉闹的欢笑声等,共同辅助视频画面,使其更为丰富和引人入胜。

3.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规范的研究程序,本文探索了信度和效度良好的短视频符号感知量表。然而,研究是以民族村寨旅游类型的短视频对象进行的,因此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是否可以应用目前尚不明确,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多类型的旅游短视频,以探索不同旅游目的地在视频媒体上传播的共性及差异。其次,短视频符号感知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应进一步丰富短视频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研究内容。
未来的符号感知研究仍面临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例如,可以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同演化阶段,进一步探讨符号感知的特征及规律。在旅游地初始阶段,符号感知可能主要受到地方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在发展成熟阶段,则可能更多地受到商业化、品牌建设等因素影响。此外,可以研究符号感知与个体特征、情境因素(如文化环境等)和社会因素(如群体影响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和效应。随着数字化媒体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研究也应关注符号感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应用和变化,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改变人们对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1]
Shani A, Chen P J, Wang Y C, et al. Testing the impact of a promotional video on destination image change: Application of China as a tourism destin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12(2): 116-133.

[2]
Wang C, Cui W J, Zhang Y T, et al. Exploring short video apps users’ travel behavior intenti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VA-TAM model[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 13: 912177.

[3]
Xiang Z, Gretzel U.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2): 179-188.

[4]
Liu J, Wang Y J, Chang L Y. How do short videos influence users’ tourism intention? A study of key factor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3, 13: 1036570.

[5]
张剑. 索绪尔还是皮尔斯: 产品修辞符号结构的选择[J]. 装饰, 2022(10): 98-102.

[Zhang Jian. Saussure or Peirce: The choice of product rhetoric symbol structure[J]. Decoration, 2022(10): 98-102.]

[6]
邓秀军, 唐斯琦.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城市形象短视频的符号整合与文本重构[J]. 中国电视, 2022(9): 79-83.

[Deng Xiujun, Tang Siqi. Symbol integration and text reconstruction of short video of city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 China Television, 2022(9): 79-83.]

[7]
杨振之, 邹积艺. 旅游的“符号化” 与符号化旅游: 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 旅游学刊, 2006, 21(5): 75-79.

[Yang Zhenzhi, Zou Jiyi. Tourism’s “symbolization” and symbolized tourism: Examining touris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emiotics’ views[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5): 75-79.]

[8]
Soulard J, McGehee N G, Stern M J, et al. Transformative tourism: Tourists’ drawings, symbols, and narratives of chang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87: 103141.

[9]
Sun R N, Zhu H, Guo F. Impact of content ideology on social media opinion polariz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unctional affordances and symbolic expression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22, 164: 113845.

[10]
Bork-Hüffer T. Mediated sense of place: Effects of mediation and mobility on the place perception of German professionals in Singapore[J]. New Media & Society, 2016, 18(10): 2155-2170.

[11]
许加彪, 钱伟浩. 作为社会本体的表象: 景观理论的建构机制与当代转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8(3): 56-64.

[Xu Jiabiao, Qian Weihao. Mechanism of constructing the spectacle society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transition[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0, 48(3): 56-64.]

[12]
曾一果, 凡婷婷. 重识“地方”: 网红空间与媒介地方感的形成: 以短视频打卡“西安城墙” 为考察中心[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2, 29(11): 71-89, 128.

[Zeng Yiguo, Fan Tingting. Re-understanding “place”: The formation of wanghong space and media sense of place: A study of “da ka” activities of the wall of Xi’an City[J].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022, 29(11): 71-89, 128.]

[13]
徐伟, 戴其文, 代嫣红, 等. 抖音短视频对用户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3, 46(6): 62-70.

[Xu Wei, Dai Qiwen, Dai Yanho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iktok short video on users’ trave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23, 46(6): 62-70.]

[14]
贾朋社, 徐晴. 旅游视频助推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策略研究[J]. 传媒, 2021(20): 76-78.

[Jia Pengshe, Xu Qing.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tourism vide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nsumption center[J]. Media, 2021(20): 76-78.]

[15]
战令琦. 智媒时代社交场景中用户的自我建构与符号传播[J]. 传媒, 2022(18): 91-93.

[Zhan Lingqi. User’s self-construction and symbol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scene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J]. Media, 2022(18): 91-93.]

[16]
王仕民, 陈文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表达[J]. 民族学刊, 2021, 12(9):10-16, 114.

[Wang Shimin, Chen Wenting. The symbol expression in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J]. Journal of Ethnology, 2021, 12(9):10-16, 114.]

[17]
林雅军, 黄德, 谭武斌. 符号学视阈下我国民族品牌激活的动态匹配模型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20, 28(7): 112-119.

[Lin Yajun, Huang De, Tan Wubin.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atching model of Chinese national brand ac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J].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20, 28(7): 112-119.]

[18]
Du X, Liechty T, Santos C A, et al. “I want to record and share my wonderful journey”: Chinese Millennials’ production and sharing of short-form travel videos on TikTok or Douyi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2, 25(21): 3412-3424.

[19]
李安, 余俊雯. 从生活展示到产业的转型: 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 42(4): 134-139.

[Li An, Yu Junwen. From life display to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The industrial value of short video in rural revitalization[J].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20, 42(4): 134-139.]

[20]
Dhanesh G, Duthler G, Li K.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with organization-generated content: Role of visuals in enhancing public engagement with organizations on Facebook and Instagram[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22, 48(2): 102174.

[21]
纪华强, 陈晓明. 广告人物符号传播功能及运用趋势探讨[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2): 124-131, 144.

[Ji Huaqiang, Chen Xiaoming. Human image in advertising: Its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the trend of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2000(2): 124-131, 144.]

[22]
周逵, 汤璇. 涌现的创新: 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短视频视听语言演化与反思[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10): 108-117.

[Zhou Kui, Tang Xuan. Emergence of innovations: Research on short video audiovisual language based o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21(10): 108-117.]

[23]
杨馥端, 窦银娣, 李伯华, 等. 符号消费与场域转换: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演变与重构[J]. 地理研究, 2023, 42(8): 2172-2190.

[Yang Fuduan, Dou Yindi, Li Bohua, et al. Symbolic consumption and field transformation: 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pa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3, 42(8): 2172-2190.]

[24]
马海燕, 金范宇, 张玉玮.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清真寺景观符号建构: 江苏菱塘回族乡的调查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5(5): 73-78.

[Ma Haiyan, Jin Fanyu, Zhang Yuwei. The construction of mosque landscape symb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Lingtang Hui Township in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 35(5): 73-78.]

[25]
桂榕, 吕宛青. 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 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 以“彝人古镇” 为例[J]. 旅游科学, 2013, 27(3): 37-49.

[Gui Rong, Lv Wanqing. Symbol representation and subject-object appositive sight: A case study on postmodernism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spatial production in yi people’ ancient town[J]. Tourism Science, 2013, 27(3): 37-49.]

[26]
彭思羽. 文旅融合视域下壮族文化短视频传播策略[J]. 传媒, 2023(14): 69-71.

[Peng Siyu.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Zhuang culture short vide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J]. Media, 2023(14): 69-71.]

[27]
栾轶玫, 张杏. “多元传播” 赋能的非遗扶贫新模式: 以脱贫网红贵州“侗族七仙女” 为例[J]. 云南社会科学, 2020(5): 140-148, 189.

[Luan Yimei, Zhang Xing. A new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mpowered by multiple modes of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Internet celebrity “seven fairies of the Dong people” in Guizhou Province[J].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2020(5): 140-148, 189.]

[28]
唐英, 黄娟, 蒲爱民. 短视频广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基于理塘的调查[J]. 民族学刊, 2021, 12(10): 79-85, 126.

[Tang Ying, Huang Juan, Pu Aim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short video advertising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Litang[J]. Journal of Ethnology, 2021, 12(10): 79-85,126.]

[29]
Cheng Y S, Wei W, Zhang L. Seeing destinations through vlogs: Implications for leveraging customer engagement behavior to increase travel inten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20, 32(10): 3227-3248.

[30]
Choi J G, Tkachenko T, Sil S. On the destination image of Korea by Russian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1): 193-194.

[31]
蔡礼彬, 吴楠. 旅游网站创意对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 基于效果层次模式[J]. 旅游学刊, 2017, 32(8): 25-37.

[Cai Libin, Wu Nan.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website creativity on tourist behavior: A hierarchy of the effects model[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8): 25-37.]

[32]
刘力.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 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J]. 旅游学刊, 2013, 28(9): 61-72.

[Liu Li. Screen-induced tourism: Perceived destination image and intention to visit[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9): 61-72.]

[33]
Churchill G A Jr. 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ruct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9, 16(1): 64-73.

[34]
Churchill G A Jr, Surprenant C.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2, 19(4): 491-504.

[35]
Lu L, Cai R Y, Gursoy D.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service robot integration willingness sca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9, 80(1): 36-51.

[36]
赵毅衡.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Zhao Yiheng. Semiotics Principles & Problems[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37]
关萍萍. 网络直播的符号互动与意义生产: 基于传播符号学的研究[J]. 当代电影, 2017(10): 187-189.

[Guan Pingping. 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significanc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live broadcasting based on media semiotics[J]. Contemporary Cinema, 2017(10): 187-189.]

[38]
张瑛, 李建明.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 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5): 141-147.

[Zhang Ying, Li Jianming. On the symbol & structure in ethnics tourism: An interpretation in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5): 141-147.]

[39]
邓位. 景观的感知: 走向景观符号学[J]. 世界建筑, 2006(7): 47-50.

[Deng Wei. Landscape perception: Towards landscape semiology[J]. World Architecture, 2006(7): 47-50.]

[40]
刘涛. 视觉修辞何为? 视觉议题研究的三种“修辞观”[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2): 155-165.

[Liu Tao. Function of visual rhetoric: Three rhetoric view of the visual studie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18(2): 155-165.]

[41]
刘俊峰, 喻丰, 杨沈龙. 背景音乐对消费者的影响: 音乐契合度的视角[J]. 心理科学, 2021, 44(1): 177-183.

[Liu Junfeng, Yu Feng, Yang Shenlong. The influence of background music on consu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al fit[J].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1, 44(1): 177-183.]

[42]
刘琳琪. 语言·符号·文化: 新媒体时代话语生态的变革与传播[J]. 文艺争鸣, 2021(6): 195-199.

[Liu Linqi. Language, symbol and 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discourse ecology in the new media era[J]. Contention in Literature and Art, 2021(6): 195-199.]

[43]
唐月芬.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24(7): 25-28.

[Tang Yuefen. Comments on Mead’s Sign Interaction Theory[J].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2003, 24 (7): 25-28.]

[44]
贾磊磊. 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 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33(12): 17-21.

[Jia Leilei. Intercultural expression in the globalized context: On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s of non-textual cultural symbols[J].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1, 33(12): 17-21.]

[45]
隋岩. 从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演变解析符号的社会化[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 31(6): 21-23.

[Sui Yan. Analyz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symbols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ifier and signified[J].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9, 31(6): 21-23.]

[46]
Lam T, Hsu C H C. Predic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choosing a travel destin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4): 589-599.

[47]
Kang H. Impact of VR on impulsive desire for a destination[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20, 42: 244-255.

[48]
谈佳洁, 刘新静. 符号学视角下旅游吸引物的短视频内容传播逻辑: 定性比较分析(QCA)[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3): 34-44.

[Tan Jiajie, Liu Xinjing. Short video content dissemination logic of tourist attr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based on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J]. 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2021(3): 34-44.]

[49]
肖珺, 张驰. 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叙事研究[J]. 新闻与写作, 2020(3): 24-31.

[Xiao Jun, Zhang Chi. A study on symbolic narration of short vide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 News and Writing, 2020(3): 24-31.]

[50]
魏鹏举, 魏西笑. 非遗短视频发展的现象学分析: 以三位抖音头部博主为观察对象[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6): 61-63.

[Wei Pengju, Wei Xixiao.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ort video clips with three tik-tok top bloggers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J]. 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40(6): 61-63.]

[51]
张爱红. 短视频嵌入文旅融合的产业传播路径探究: 基于格兰诺维特嵌入性理论的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60-70.

[Zhang Aihong. On the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path of short video embedded in 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Granovetter’s embeddness theory[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2(6): 60-7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