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方法
    周俊源, 王少华, 闫浩文, 李霄, 张珣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543-562. doi: 10.12342/zgstly.20250082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82

    旅游数字标牌的科学布点是提升城市旅游体验与公共信息服务效率的关键问题。而目前大多数选址仍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常导致信息分布不均、标牌密度失衡,进而影响游客获取景区信息的效率与整体旅游满意度。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以“最大覆盖”为目标,构建旅游数字标牌选址优化模型,结合多源时空数据引入深度强化学习技术进行求解。研究涵盖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流程,融合地理探测器与注意力机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并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构建状态空间与决策策略。同时,将所提方法与经典求解器和启发式方法进行了求解质量与计算效率的系统对比。以北京市五环以内区域为实验场景,结果表明:(1)现有旅游数字标牌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东北部,与旅游景点空间分布高度相关;(2)旅游热度、游客活跃度及城市公共交通分布在选址结果中发挥显著作用;(3)三种方法优化结果均将标牌优先布局于西城区及周边区域,而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在保证布点效果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计算效率。研究创新性地引入深度强化学习方法解决旅游数字标牌选址问题,推动选址策略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静态布设向智能优化转变,为智慧旅游信息设施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实践路径。

  • 研究方法
    刘轶凡, 白君亭, 林冠娇, 池彬, 颜钰, 陈洁, 黄文洁, 李霄鹤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563-575. doi: 10.12342/zgstly.20240225 cstr: 32078.14.zgstly.20240225

    科学测度旅游资源点与游客兴趣点的空间匹配关系,是自驾游风景道选线和区域旅游生产力布局优化的关键技术环节。研究引入空间匹配理论,融合多元数据,尝试构建风景道空间匹配选线法(Spatial Matching for Scenic Byway, SMSB)。首先,运用GIS分析方法识别旅游资源点和游客兴趣点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分布模式,利用空间匹配测算模型评估二者的空间匹配度,划分匹配类型。其次,综合考虑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敏感性等限制性因素,通过加权叠加分析构建风景道选线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划分空间适宜度分区。再次,将自驾游游客兴趣点、OSM路网和旅游资源点数据依次栅格化叠加,生成节点栅格,结合现状评估筛选出空间节点。最后,基于上述三个步骤的结果——空间匹配度、空间适宜度和空间节点,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进行自驾游风景道选线规划。通过闽西地区的实证检验发现:SMSB选线法克服了传统风景道选线方法中单一依赖旅游资源分布或游客兴趣点的局限性,弥补了现有研究中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和自驾游游客需求偏好关系量化评估的不足,简化了空间节点选择程序的复杂度,提升了风景道选线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 研究方法
    许春晓, 汪淑梅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270-285. doi: 10.12342/zgstly.20240087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87

    为应对数据预处理方法在文旅融合、区域创新等复杂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的局限,研究思辨标杆法的适用性,遵循综合指数评价的一般原理,以对标评价值作为权重分配基础,确定对标系数,并建构“对标系数·对标评价值”评价方法实现对标杆法的进一步改进。研究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80个县(市、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改进方法,实证测度其2013—2022年红色文旅融合效应水平,并与既有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实改进方法在文旅融合效应评价中具有优势,体现在指标权重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的现实吻合度和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稳定性3方面。基于标杆法改进的“对标系数·对标评价值”评价方法丰富了综合评价方法,可为文旅融合、区域创新等复杂体系的科学测量提供新思路。

  • 研究方法
    周慧玲, 檀子瑜, 蒋亚军, 王甫园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286-303. doi: 10.12342/zgstly.20230217 cstr: 32078.14.zgstly.20230217

    短视频是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科学测量短视频符号感知却是研究的难题所在。本文基于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以符号互动理论为支撑,通过短视频内容分析法与准实验法开发符号感知的测量量表,结果显示:(1)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可划分为人物、图像、声音3种。(2)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可从博主符号、村寨居民符号、游客符号、民族文化符号、景观符号、文字符号、音乐符号和语言符号共8个维度进行测量。(3)村寨居民符号感知与民族文化符号感知对旅游意向的形成最为关键,人物符号感知对旅游意向的预测效度显著高于图像和声音符号感知。旅游短视频领域符号感知的实证研究,厘清了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下短视频符号感知的维度,深化了对用户符号感知的理解,为民族村寨在短视频平台上实施精准的营销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研究方法
    罗雯婷, 王英杰, 韩莹, 王凯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304-318. doi: 10.12342/zgstly.20240091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91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分类国家标准难以完全适用于全部应用场景。研究以海洋旅游资源为例,探讨面向专题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并以滨海旅游地烟台市蓬莱区与海岛旅游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为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1)基于“属性认知-知识获取-关系构建”的思路可实现专题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属性认知通过对概念内涵与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辨析,可界定专题资源的类型范畴;知识获取通过提取类型概念及其关系,可为专题资源分类构建提供知识基础;关系构建基于“线-面”结合的分类方法,建立起类型概念的层级与层间关系,从而构建出专题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2)专题资源分类方法可归纳为:大类划分基于资源异质性认知,主类划分基于国标引用、国标重组、特性完善3种方式,亚类划分引入面分法,基本类划分基于类型的多维属性。(3)案例实证构建出由4个层次组成的海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检验证实了研究提出的思路与方法,对构建专题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研究丰富了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认知与方法,可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