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数据预处理方法在文旅融合、区域创新等复杂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的局限,研究思辨标杆法的适用性,遵循综合指数评价的一般原理,以对标评价值作为权重分配基础,确定对标系数,并建构“对标系数·对标评价值”评价方法实现对标杆法的进一步改进。研究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80个县(市、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改进方法,实证测度其2013—2022年红色文旅融合效应水平,并与既有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实改进方法在文旅融合效应评价中具有优势,体现在指标权重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的现实吻合度和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稳定性3方面。基于标杆法改进的“对标系数·对标评价值”评价方法丰富了综合评价方法,可为文旅融合、区域创新等复杂体系的科学测量提供新思路。
短视频是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科学测量短视频符号感知却是研究的难题所在。本文基于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以符号互动理论为支撑,通过短视频内容分析法与准实验法开发符号感知的测量量表,结果显示:(1)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可划分为人物、图像、声音3种。(2)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可从博主符号、村寨居民符号、游客符号、民族文化符号、景观符号、文字符号、音乐符号和语言符号共8个维度进行测量。(3)村寨居民符号感知与民族文化符号感知对旅游意向的形成最为关键,人物符号感知对旅游意向的预测效度显著高于图像和声音符号感知。旅游短视频领域符号感知的实证研究,厘清了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下短视频符号感知的维度,深化了对用户符号感知的理解,为民族村寨在短视频平台上实施精准的营销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分类国家标准难以完全适用于全部应用场景。研究以海洋旅游资源为例,探讨面向专题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并以滨海旅游地烟台市蓬莱区与海岛旅游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为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1)基于“属性认知-知识获取-关系构建”的思路可实现专题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属性认知通过对概念内涵与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辨析,可界定专题资源的类型范畴;知识获取通过提取类型概念及其关系,可为专题资源分类构建提供知识基础;关系构建基于“线-面”结合的分类方法,建立起类型概念的层级与层间关系,从而构建出专题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2)专题资源分类方法可归纳为:大类划分基于资源异质性认知,主类划分基于国标引用、国标重组、特性完善3种方式,亚类划分引入面分法,基本类划分基于类型的多维属性。(3)案例实证构建出由4个层次组成的海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检验证实了研究提出的思路与方法,对构建专题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研究丰富了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认知与方法,可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