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旅游经济
    谢佳亮, 王兆峰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862-878. doi: 10.12342/zgstly.20240159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59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国的根本要求,更是赋能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界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并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剖析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空交互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异质性。研究发现:(1)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空间集聚态势显著。(2)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局部空间结构与依赖方向波动性呈减弱趋势,东部地区局部空间结构更波动但形成相对稳定的依赖方向,中西部则相反;三大区域局部空间结构竞争态势均逐渐增强,尤其是东部;研究期内发生时空跃迁的省份较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3)政府调控效应由负转正,对西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交通条件正向效应逐渐凸显,对东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对外开放和数字基础在各阶段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前者对东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后者反之;产业结构除在2011—2015年呈负向以外总体上表现为正向;科技创新正向效应有所减弱,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

  • 旅游经济
    姚旻, 张一丹, 余美娟, 王婷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879-895. doi: 10.12342/zgstly.2024019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98

    乡村旅游通过特色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进而驱动乡村内生发展。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20年间数据,运用熵值法、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测度乡村旅游业和乡村内生发展水平,实证乡村旅游对乡村内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通过促进乡村资源转化、扩大主体参与渠道、提升居民文化认同、改进乡村治理结构和改善村落宜居环境等直接影响乡村内生发展。(2)乡村旅游的资源类型、收入规模、游客量和市场主体均显著影响乡村内生发展,其中,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对乡村内生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3)乡村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在乡村旅游与乡村内生发展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间接促进了乡村内生发展。研究结果丰富了乡村内生发展的理论解释,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城乡融合政策调整提供了科学参考。

  • 旅游经济
    周鹏飞, 蔡扬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896-912. doi: 10.12342/zgstly.2024024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248
    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强化旅游经济韧性、释放旅游产业链乘数效应、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旅游经济韧性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揭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非线性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强了旅游经济韧性,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基于金融监管强度的非线性递增效应。(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韧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此,文章从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充分发挥金融监管职能和提高跨省协作水平3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韧性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 旅游经济
    陈宇, 岳游松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913-92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57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57

    马拉松赛事被视为推广旅游业的重要工具。文章依托百度搜索指数,综合运用空间与回归分析方法,分析2012—2023年中国52个城市马拉松赛事和旅游业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水平呈现“N型”趋势,2019年达到峰值;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2)2012—2023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持续保持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城市则呈现出最为显著的上升趋势。整体来看,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从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高值区的代表性城市有上海、杭州、重庆、广州、深圳等。低值区的代表性城市有延边、拉萨、衡水等。(3)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内差异东部最大,区域间差异幅度依次为西部与东部、中部与东部、中部与西部。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贡献率依次为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首要来源。(4)耦合协调度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体育面积、城镇化率、年均气温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促进马拉松赛事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 旅游经济
    杨勇, 王静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410-42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67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67

    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在数字经济时代尤为凸显。数字经济加速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催生出新的就业形态和灵活的就业方式。文章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文旅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文旅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2)数字经济不仅通过提升文旅市场吸引力扩大文旅就业规模,而且促使数字技能和人力资本含量更高的文旅就业人员比例增加,进而提高文旅劳动力市场匹配率,促进文旅就业结构的优化。(3)数字经济的不同层面对文旅就业规模的作用存在差异,数字基础层影响最为突出,数字应用层次之,数字技术层最小。(4)就数字经济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和技能群体的影响差异而言,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低技能群体的文旅就业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化数字经济与文旅就业内在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 旅游经济
    何一, 叶欣梁, 孙瑞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427-44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42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42

    旅游经济效率与韧性的适配,是提升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运营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文章采用超效率EBM模型、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分别测度2006—2021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效率与韧性水平,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揭示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经济效率和韧性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但表现出不同的波动特征,效率波动较大,韧性相对平稳。两者空间演变特征差异明显,高效率地区分布呈现“随机分布-西南聚集”特征,高韧性地区分布呈现“点线分布-东部沿海聚集”特征。(2)旅游经济效率和韧性之间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且均具有自我增强机制。效率对韧性的重要性比韧性对效率的重要性更大,效率的提升对韧性具有更显著的长期促进作用。(3)市场规模、信息化水平对旅游经济效与韧性的影响程度最高。(4)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揭示了旅游经济效益与韧性之间“平稳−促进−收敛”的非线性关系特征。研究结论丰富了对旅游经济效率与韧性关系内涵的理解,也可为提升旅游业抗风险能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旅游经济
    王永明, 龚超, 范敏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447-461. doi: 10.12342/zgstly.20240090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90

    已有研究对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复杂结构演变的分析较为薄弱,未能揭示出内生与外生因素对网络演变的共同影响。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择2000年、2010年、2019年作为时间截面,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和随机行动者模型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在2000年和2019年不具备无标度性质,在2010年表现出无标度性。网络的小世界特征随时间不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网络在3个时间截面均形成4个社团,社团的空间相对位置大体不变。(3)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形成和演变是内生和外生动力因素协同影响的结果。在网络内生结构方面,网络受到传递三元组构型的显著影响,城市间的旅游经济关系向紧密的三元组闭合化方向演进。(4)在节点属性效应方面,交通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旅游资源优的城市更容易与其他城市产生旅游经济联系。(5)在节点间关系属性效应方面,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对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产生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但制度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具有负向影响。文章揭示了内生结构动力对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影响,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 旅游经济
    杨金华, 李谦, 康丽, 宋颖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462-477. doi: 10.12342/zgstly.20230223 cstr: 32078.14.zgstly.20230223

    省内居民是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市场群体,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力量。文章以百度旅游景区指数为基础数据,研究2011—2019年湖南居民对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湖南居民对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逐年增长,季节性集中指数呈倒V形变化;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月际变化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3种,单峰型红色景区网络关注度于夏季攀至顶峰,双峰型、多峰型红色景区网络关注度于7—10月形成多个峰值区。(2)研究期末,湖南居民对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呈现由西部地区向中部及东部地区梯度递增的趋势;地区差异表现为长株潭地区>大湘南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整体形成了以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为极核,以长株潭地区为腹地,呈带状扩散的空间格局。(3)居民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地(市、州)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互联网用户数、二星级以上酒店数、旅游接待人数、公共汽车拥有量、4A级以上红色景区数,重要驱动因素为年末人口数,一般驱动因素包括从业人员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旅客周转量、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和气候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