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景观的内涵不断拓展,旅游地的“人”在旅游场中“我者”和“他者”的凝视下成为旅游景观,实现从自然人到景观人的角色转变。研究结合数字社会发展背景,基于凝视理论解析景观人的内涵,构建人的景观化生命周期曲线模型,探讨人的景观化过程。研究认为:(1)景观人是指在旅游情景中,附着旅游地独特人文风情和文化符号的,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和凝视需求的当地居民、旅游服务人员、体验性旅游者及旅游主播(博主)。(2)人的景观化因旅游凝视而产生,随着旅游地的发展不断进行景观重构,呈“S”型演化路径,是从“他者建构”走向“自我建构”的过程。(3)随着旅游地人的景观化发展,旅游地人的景观化程度最终会出现3种结果,良性景观化、中性景观化和过度景观化,“对话”是过度景观化向良性景观化与中性景观化转变的调适方式。(4)人的景观化是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受到多利益主体的共同驱动。研究丰富了旅游景观和旅游凝视的理论解释,也为数字社会背景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思路。
学界从未停止对文化和旅游本质的追问,但鲜有从外学科交流对话视角展开。文章依据地理学4Ss空间理论和心理学4Ps创造力理论,解构最新8Ps创造力理论为8维度主体间性空间,就此集成新概念——创造力空间,重新解释文化和旅游的本质。研究认为:(1)创造力空间是创造力与空间相互修饰、相互界定,共同形成发展演化的空间,是创造性寓于空间性、空间性隐含创造性,主观与客观呈二元性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空间。(2)以创造力空间为棱镜,映射现有的文化和旅游本质认知存在忽视创造力、空间性理解不足、文化边界被放大和旅游边界被缩小等问题。(3)创造性消除旅游与工作的对立,指向创造力情境过程;空间性赋予文化“4·8”维度空间构成,指向创造力产品和结果;二元性的主客观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提供文化和旅游对称分析的基础。(4)文化的本质是空间性,旅游的本质是创造性;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本质具有二元性,实质是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循环演化。创造力空间概念不仅为重新认识文化和旅游的本质提供了自洽的理论性解释,而且为它们的正式性认知、学科建设、融合发展、工作机制解释等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