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市旅游
    章坤, 谢朝武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21-635. doi: 10.12342/zgstly.20240107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07

    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复杂性给旅游产业要素空间布局带来了新挑战。文章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旅游产业6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引入双变量Ripley’s K函数揭示旅游产业6要素“距离-集聚”关联模式。结果显示:(1)分布特征上,旅游产业6要素空间分布密度与城市功能分区具有较强相关性,6要素点格局呈现“沿江、大集聚和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并形成了多个空间组团。(2)集聚特征上,旅游产业6要素的集聚热点具有空间共性和异质性,旅游餐饮、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要素的热点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旅游游览要素的热点分布呈单核特征,旅游出行要素的热点分布范围较广,旅游住宿要素热点分布具有较强的客流和交通导向性;(3)旅游产业6要素空间分布格局之间共形成了4类“距离-集聚”空间关联模式,其中,“近距离-强集聚”“近距离-弱集聚”模式以旅游购物要素为核心,“远距离-弱集聚”模式以旅游出行和旅游游览要素为核心,“远距离-强集聚”模式以旅游娱乐要素为核心。文章为认知旅游产业要素关联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地理学空间视角。

  • 城市旅游
    熊艺, 张瑾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36-650. doi: 10.12342/zgstly.20231209 cstr: 32078.14.zgstly.20231209

    滨水空间是反映城市空间品质、承载城市游憩功能的重要场所,推进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生产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研究引入可供性理论,运用文本挖掘、空间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解析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人-境互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人-境互动要素包括基础条件、基础设施、游憩环境、景观质量、游憩设施与游憩服务。(2)人-境互动存在意象识别、在场体验和回忆反馈3个阶段。在意象识别阶段,基础条件、基础设施要素刺激潜在游憩主体形成空间认知;在在场体验阶段,游憩环境和景观质量要素触动游憩主体形成场所感知,游憩设施、游憩服务要素支持游憩主体在开展活动中形成使用体验;在回忆反馈阶段,游憩主体整合其知觉到的互动要素,形成游憩反馈,并作用于其他主体的空间认知和空间实践。(3)递进式、阶段性的人-境互动实现了认知可供性、场所可供性、功能可供性及交互可供性,进而推动了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意义与功能的循环再生产。研究为空间生产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并可供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更新与空间体验品质提升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