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薛华菊, 王艳琴, 魏铭, 章锦河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178-1193. doi: 10.12342/zgstly.20240300 cstr: 10.12342/zgstly.20240300

    生态体验活动是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其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评估对优化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为案例地,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DEMATEL分析法,构建生态体验活动影响评估体系,揭示生态体验活动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多维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黄河源园区的生态系统健康处于警戒状态,呈现"低压力-中状态-高响应"的特征。(2)压力维度,生态体验活动对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较小,生态体验设施是主要压力源;状态维度,黄河源园区的生态服务能力和生态弹性较弱,生态体验线路品牌影响较显著;响应维度,经济效益最为突出,其次为公众响应。(3)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生态管护员、牧民收入增加、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是黄河源园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必要的接待设施、生态活力、生态服务能力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最后,研究提出构建"压力调控-状态优化-响应强化"的协同治理体系,为优化国家公园生态体验活动管理提供实践路径。

  •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龙雯, 唐仲霞, 毋正坤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194-1208. doi: 10.12342/zgstly.20240299 cstr: 10.12342/zgstly.20240299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参数。文章以环境契合度理论为基础,选取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对主观幸福感的总效应显著,其中环境资源和环境功能是效应驱动的核心要素;(2)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对主观幸福感、地方依恋及自然共情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尤其对旅游者幸福感中积极情绪的影响较为突出;(3)旅游者环境契合度通过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间接影响旅游者主观幸福感,且地方依恋的间接效应大于自然共情,这进一步强调了情感因素在旅游者幸福感中的重要性。研究建议生态旅游地应依托其促进人地互动的生态地位优势,积极实现生态价值向民生福祉的转化,进而促进目的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杨璐瑜, 陈佳淇, 刘俊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09-1223. doi: 10.12342/zgstly.20240317 cstr: 10.12342/zgstly.20240317

    户外骑行是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生态旅游活动之一。文章基于2013—2023年青藏高原地区的骑行轨迹数据,运用轨迹挖掘和文本主题挖掘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骑行活动时空行为模式。结果发现:(1)青藏高原地区骑行活动呈现空间分布不均、季节集中性强的特点。(2)骑行活动时空行为模式呈现为单线集中型、单线分散型、单集散地-目的地环绕型、多集散地-目的地环绕型4种类型,以及泸定县-康定市-新都桥镇-理塘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察隅县-波密县-林芝市、映秀镇-卧龙镇-四姑娘山-小金县、西宁市-青海湖-茶卡镇以及拉萨市-当雄县-纳木错-曲水县-浪卡子县-羊卓雍措-普莫雍错-日喀则市等5条重要线路。(3)骑行模式的形成主要与道路、旅游资源、城镇集散中心的分布有关。文章揭示的青藏高原地区骑行活动时空行为特征,丰富了旅游活动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内容,可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及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张晓瑶, 钟林生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24-1237. doi: 10.12342/zgstly.20240305 cstr: 10.12342/zgstly.20240305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是厘清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利用间关系的关键,但传统评价方法普遍存在指标赋权主观和计算复杂等问题,以至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研究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AutoGluon算法,通过自动化处理小规模样本训练学习实现大规模样本的高精度分类,并以青海省为案例地,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对其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青海省整体生态旅游发展适宜程度较低,生态旅游适宜性高值区与低值区面积占比相当,其中低适宜性区域面积占比相对较大;(2)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适宜空间异质性明显,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自东北向西南梯度递减的空间变化态势;除了三江源生态区以生态旅游适宜性低值区集聚为主外,河湟谷地、环青海湖、柴达木盆地3个生态区均表现出生态旅游适宜性高值区集聚特征;(3)景观游憩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密度等内在禀赋要素是影响青海省生态旅游适宜程度的主要因素,同时海拔、坡度以及资金投入力度等也影响着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引入AutoGluon算法进行生态旅游适应性评价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王婧雯, 钟林生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38-1252. doi: 10.12342/zgstly.20240312 cstr: 10.12342/zgstly.20240312

    "自然圣境"是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的特殊类型和重要的文化代表性区域,其生态旅游发展需持更加审慎的态度。文章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为例,基于牧民个体视角,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分析"自然圣境"文化对生态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黄河源园区现有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下,牧民未能获得预期的经济回报与生计能力提升,导致"参与挫败";(2)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及管理缺位加剧社区与游客间矛盾,引发牧民对于生态旅游的"参与排斥";(3)牧民对文化的尊崇大于对经济收益的渴求且满足于生活现状,因而对未来生态旅游发展产生"参与犹疑";(4)牧民热爱家园,希望通过生态旅游实现"自然圣境"文化保护与发展,展现出"参与渴望"。未来应优化生态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游客尊重"自然圣境"文化,严格监管外来企业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强化社区参与信心,促进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推动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王灵恩, 李浚硕, 暴世祺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53-1271. doi: 10.12342/zgstly.20240238 cstr: 10.12342/zgstly.20240238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显著加剧了高原地区食物供给的不确定性与脆弱性。研究以拉萨市为案例,分析高原旅游地食物供给系统的运行特征、驱动因素与优化策略。运用扎根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商、分销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多主体的角色与互动关系,意图揭示高原旅游地食物供给系统的运行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旅游业的季节性波动显著影响食物供给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2)供需失衡、物流瓶颈和生态保护压力构成食物供给系统的主要挑战。(3)建议高原旅游地加强食物供给利益相关者协作,通过信息共享和政策支持提升食物系统稳定性;构建冷链物流与应急机制,提升系统韧性;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并减少供应链浪费,开发特色绿色食品以提升食物供给多元性。研究为高原旅游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分析框架与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