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旅游”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康养旅游
    蒋依依, 王兆峰, 刘民坤, 何莽, 钟栎娜, 龚胜生, 高晓路, 李咪咪, 杨振之, 王石峰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72-1292. doi: 10.12342/zgstly.20240245 cstr: 10.12342/zgstly.20240245

    康养旅游在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实践和个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围绕康养旅游有关理论、产业实践与健康效应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康养旅游是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包含健康、旅游、养老、养生、体检、防治等多种功能的多业态多维度产业模式,在个人、经济、社会、生态层面具有独特价值;(2)康养旅游消费群体能覆盖全生命周期人群,消费动机呈现多元化,但面临着供需错配难题;(3)康养旅游依赖于优质的生态资源与服务供给,目的地资源由视觉景观转变成深度体验,才可能促进传统观光地向康养度假旅游地转型,其评价与品牌构建应回归到游客主体;(4)康养旅游发展面临概念不一、产品同质化、质量标准缺失、专业化人才短缺和健康效应难以科学测度等现实问题,也需要回应康养旅游带动人口迁移新现象的社会关切;(5)康养旅游作为心理健康的联结要素,既增进个体的生命福祉,通过环境感知、身体参与以及社会互动的支持实现了生理健康效应,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预防工具,动养与静养两种方式作用于身体共同形成康养旅游心理疗愈的完整机制。面对新时代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康养旅游发展趋势,学界应加强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理论、方法创新,为康养旅游产业实践及其健康效应提升提供科学支撑。

  • 康养旅游
    王石峰, 蒋依依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93-1310. doi: 10.12342/zgstly.20240193 cstr: 10.12342/zgstly.20240193

    体育康养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康养旅居模式,契合老年人对健康养老的需求。厘清体育康养旅游的概念、业态及其价值,对于践行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归纳、案例举证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康养旅游的价值、困境与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康养旅游是体育与康养、旅游、医疗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旅游业态。它是指消费者以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前往康养旅游目的地,通过参与健身休闲、体育养生、运动康复等方式达到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和慢性病治疗的目的,从而实现运动促进健康的一种旅游活动。根据康养资源、消费需求的不同,体育康养旅游衍生出体育生态康养、运动休闲康养、体育度假康养、体育保健康养和体育文化康养等5种类型。(2)体育康养旅游在"个人-经济-文化-社会"4重维度具有重要价值,即提升老年人美好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业态、实现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3)体育康养旅游在产业实践中存在政策保障体系欠完善、企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市场供需结构性错配、产业链协同整合不够、复合型人才存在缺口等现实困境。建议从政策扶持、政府支持、市场细分、产业融合和人才支撑等5大方面协同发力,积极培育体育康养旅游新业态。

  • 康养旅游
    李梓杨, 任建超, 寇力容, 徐红罡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311-1324. doi: 10.12342/zgstly.20240145 cstr: 10.12342/zgstly.20240145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老年人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旅居养老和深度休闲重塑了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过旅居养老也给老年人的深度休闲和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研究基于流动性视角和关系性分析框架,聚焦旅居老人的深度休闲与健康之间关系,以云南玉溪禄充风景区为案例地,分析老年人如何在旅居流动情境下开展深度休闲,并分析深度休闲如何影响其健康。研究发现,旅居老人深度休闲呈现技能性、社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老年人在旅居流动情境下通过身体与认知功能、社会参与、坚持投入3个维度,与家乡、不同旅居地建立了动态多维的"人-多地"关系,包括物质关系、社会联系和情感纽带,不同旅居老人借助深度休闲与多个地方所构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其在旅居流动过程中的身体、社会和心理健康的提升效果。研究从理论层面剖析了旅居老人深度休闲对其健康的影响机制,从实践层面提出了通过深度休闲帮助老年人适应旅居流动、维持深度休闲并提升健康的现实路径。

  • 康养旅游
    孙琼, 魏园园, 安宇翔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325-1341. doi: 10.12342/zgstly.20240243 cstr: 10.12342/zgstly.20240243

    旅居养老已成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并对增进老年人福祉产生了积极作用。研究基于557名55~80岁中国城市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依托毕生发展控制理论,探究老年人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其旅居养老需求的关系及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平衡时间洞察力可直接预测老年人旅居养老需求;(2)平衡时间洞察力通过老年人的领悟社会支持或生命意义感单独预测旅居养老需求,还通过领悟社会支持至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机制发挥其作用;(3)根据工作状态将老年人分为退休和在岗两组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平衡时间洞察力对旅居养老需求的内部作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即退休组的平衡时间洞察力、领悟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和旅居养老需求产生的间接作用最显著;在岗组的平衡时间洞察力正向影响旅居养老需求,且主要依赖于个体生命意义感这一关键因素。研究揭示了平衡时间洞察力对旅居养老需求的内在影响机制,丰富了老年人旅居养老需求机制的理论解释,为老年旅居养老产品的市场细分和差异化营销策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 康养旅游
    唐家萍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342-1354. doi: 10.12342/zgstly.20240289 cstr: 10.12342/zgstly.20240289

    受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居民的夏季避暑旅游需求增长迅速。研究聚焦游客对客源地与避暑目的地天气舒适度差异的主观感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采集游客对气象条件的主观评分,筛选出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等5个夏季高影响天气舒适度的气象因子作为核心指标,将清凉程度划分为非常清凉、清凉、较清凉和不清凉4个等级,构建避暑旅游清凉指数(CI)模型。以重庆市为模型检验区,分析2022年19个气候清凉避暑地的清凉指数,结果表明:(1)在非常清凉等级中,相较于同期的重庆中心城区,气候清凉避暑地日平均气温低9.9 ℃、日最高气温低7.7 ℃、日平均相对湿度高21%、日平均风速低0.2 m/s、日照时数少0.5 h;(2)随着清凉等级降低,各气象因子的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清凉指数模型能够精准捕捉并有效量化客源地与避暑目的地之间天气舒适度的差异,突破了传统模型依据历史气候数据构建、忽视天气动态变化的局限,发展了旅游舒适度研究方法;结合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可为城市居民游客避暑地选择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