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王金伟, 杨勇, 程圩, 李渊, 殷平, 李春晓, 梁赛, 曾斌丹, 陈泓文, 王飞, 谢新, 梁嘉祺, 吴冰, 杨玉帆, 程云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431-448. doi: 10.12342/zgstly.20250107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07

    在“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日益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目前AI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仍面临技术伦理缺位、数据安全隐患、制度保障不足等多重挑战,亟需系统梳理与应对。文章聚焦AI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系统分析其在旅游业产品创新、服务重构、治理体系升级中的现实问题与路径机制。研究发现:(1)AI技术重塑了旅游业的运行逻辑,推动产业从要素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型,构建“数据-算法-服务”闭环;(2)AI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深度嵌入旅游生产函数,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劳动增强、资本优化与资源调度智能化;(3)AI驱动文旅融合迈向资源数字化、体验沉浸化、供给个性化与决策智能化的新阶段,催生多元融合业态;(4)AI助力构建“政府-企业-社区-游客”协同治理网络,推动旅游目的地治理向智能生态系统转型;(5)AI发展中的风险与挑战日益凸显,需从制度建设、技术监管、伦理治理与人才培养多维发力,构建包容、安全、公平的技术治理体系。研究有助于厘清人工智能驱动旅游业变革的核心逻辑,为构建以智慧共创为特征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王金伟, 邓爱民, 严荣, 粟娟, 马丽君, 王松茂, 赵莹, 周成, 孔祥梅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449-462. doi: 10.12342/zgstly.20250108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08

    人工智能(AI)驱动旅游学科体系重构是新时代旅游教育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服务文旅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命题。然而,当前关于AI如何深度嵌入旅游学科建设的系统研究仍较薄弱。文章深入探讨AI技术驱动下旅游学科体系重构的新契机、新问题与新范式。研究发现:(1)AI推动旅游学科理论体系重塑,促进跨学科融合与知识体系重构;(2)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落地,推动教学内容、方式与评价体系的深层变革;(3)旅游学科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伦理规制滞后等多重挑战;(4)未来学科建设需聚焦技术治理、制度创新与文化引导,推动旅游学科实现智能化跃升与价值再造。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了AI时代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框架,并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助力中国特色旅游学科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赖启福, 张翰成, 陆璐, 李虎峰, 黄杰龙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463-478. doi: 10.12342/zgstly.20250101 cstr: 32078.14.zgstly.20250101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跃迁的重要动力。研究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11—2024年中国30个省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结合Lorenz曲线、Getis-Ord Gi*统计指数等方法,比较人工智能技术的区域差异,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技术和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11—2024年间均呈增长态势,但空间差异明显,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人工智能发展显著强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2)人工智能技术对旅游业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技术效率作用不明显,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效用先减后增。(3)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但西部地区效应尚未显现。未来,旅游业应借助AI技术开发AIGC场景并增强交互式体验,注重“情感”和“人文”导向;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用户画像、构建数字孪生景区等方式,打破低水平循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改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郭菊梅, 晏雄, 普蔚, 梁明涛, 李灵睿, 吴佳雪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479-496. doi: 10.12342/zgstly.20250061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61
    数字经济是促进文旅产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探究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关系,可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研究以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数字鸿沟不断加深,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大;(2)数字经济对文旅产业的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持续性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旅游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增加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促进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4)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技能水平对文旅产业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影响,该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落后、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基于此,研究从发挥数字经济特性、加强人才培养、激发文旅市场活力以及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文旅产业绿色发展的相关建议。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刘令, 汪侠, 魏潇潇, 甘予晴, 美丽克扎提·阿迪力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497-509. doi: 10.12342/zgstly.20250066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66

    城市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智慧城市建设深刻影响着旅游业发展。研究以中国100个地级智慧城市试点为对象,基于2006—2019年CEIC数据库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对旅游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旅游发展水平;(2)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从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交通、科技创新、智慧经济4个维度,促进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其中科技创新维度的影响程度最高;(3)智慧城市建设4个维度对旅游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城市规模差异。科技创新维度、智慧基础设施维度和智慧经济维度分别对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的影响最为突出。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章杰宽, 张燕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510-528. doi: 10.12342/zgstly.2024033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338
    文章基于熵权TOPSIS方法评价中国272个地级市的新质生产力和旅游业竞争力,以此测度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耦合协调度的动力机制。结果显示:(1)新质生产力水平低于旅游业竞争力水平,但是前者的增长态势高于后者。不同城市之间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差异显著,东部城市总体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2)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较低,但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城市的耦合度水平无显著差异,但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城市。(3)数字创新、财政支出、城镇化、市场化和居民消费是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耦合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数字创新是东、中、西部城市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其中东部主要依靠市场动力,中部和西部依赖政府和市场双重动力。此外,高创新城市依赖内源性和市场动力,低创新城市受外源性动力显著影响,而旅游依赖型城市动力机制单一,非旅游依赖型城市则呈现多元化驱动特征。文章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应用场景,深化了新质生产力与旅游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同时为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竞争力的协同提升和推动旅游业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提供参考。
  •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李恬怡, 赵巧艳, 刘嘉乐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3): 529-542. doi: 10.12342/zgstly.20250029 cstr: 32078.14.zgstly.20250029

    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改变了旅游地的运营管理模式,既为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提供了契机,也给其亲旅游行为带来了挑战。研究基于能力-动机-机会(AMO)理论,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关于平遥古城的297份居民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数字素养(数字技术、数字认知、数字社会情感)及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效益感知对亲旅游行为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单一要素未构成亲旅游行为的必要条件,环境效益感知最先成为亲旅游行为的瓶颈因素;(2)亲旅游行为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效应,共有4种高亲旅游行为模式(纯数字驱动型、技术-经济-情感型、数字-经济型、综合型)和4种非高亲旅游行为模式(环境-情感限制型、环境因素限制型、数字技术欠缺型以及数字社会情感不足型);(3)影响高和非高亲旅游行为的前因条件具有异质性且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研究明晰了居民亲旅游行为的多重前因关系、因果非对称性和多种等效路径,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管理者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方面提供了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