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健康中国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从《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战略内涵不断深化。大健康产业是全面提升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大健康产业正在向“防-治-养”的健康新理念转变(杨红英,2020),康养旅游已成为健康产业的第三大板块,是健康中国建设所需的“健康服务新业态”(龚胜生等,2022)。

康养与旅游紧密相关且相互促进。康养是一种目标追求,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恶化、社会老龄化结构凸显、全民生活水平改善等因素影响,大众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持续提升,康养休闲、健康饮食等逐步成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作为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能有效改善居民健康、增强幸福感(Sayili,2007; Connell,2013; 程云,2021;程绍文,2019)。中国旅游发展已从数量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发挥“康养+旅游”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作用,逐步成为新的研究焦点(朱冬芳,2023;黄家璇,2023;任宣羽,2016)。目前相关研究围绕康养旅游的概念内涵及其供需两端的路径探讨,大致可归纳三个部分:一是康养旅游发展背景、概念内涵讨论;二是康养旅游资源、产品与目的地等供给分析;三是从动机、体验、感知等方面关注康养旅游需求及其满足程度。

康养旅游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地理学、林学、旅游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学者均有关注。从供给视角看,研究者们关注了康养旅游地的高效供给与创新(徐虹,2022;赵杨,2020;李莉,2020),探讨康养旅游地的环境、资源、产品和发展对策(唐健雄,2019;何莽,2017;杨红,2022);从需求视角看,康养旅游与游客自身、精神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Pramod,2018;Moreno-González,2020;)。康养旅游不仅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能治愈游客的低落情绪,增强心理素质(Lehto,2013;Clark-Kennedy,2017),使游客获得放松感,提升生活满意度(Chen,2016);也引发了对于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关注,衍生出康养旅游的功能与康养旅游者需求及行为动机的相关研究(周彬,2023;马东跃,2022;Kim,2017)。然而,康养旅游目的地也面临着点状破碎化经营、生态环境损耗、专业人才稀缺等难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刘青青,2023;陈勤昌,2024)。学者们基于山地、森林等旅游目的地,围绕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展开评价、驱动要素、优化措施等研究(丛丽,2016;张彩虹,2020;李莉,2020),试图寻求改善当前康养旅游发展现状的新渠道、新模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关心的话题,康养旅游研究进入发展期,康养旅游发展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

早期对康养旅游的概念界定模糊及多元化认知,导致康养旅游可行性和成效评价研究结论出现较大差异,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康养旅游供给侧存在开发管理与生态损害之间的矛盾、目的地基础设施与服务、管理与营销能力等制约条件;康养旅游需求侧存在游客情感、动机多样化及环境契合难题,部分康养旅游目的地功能单一,特色化不足,缺乏情感共鸣,出现标签化与消费低靡问题(张贝尔,2020;王伟杰,2022)。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深入挖掘康养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厘清康养旅游的核心要素构成与组织模式,激发康养旅游消费潜能,还需重视环境建设与创新转型。探讨健康中国与康养旅游的理论建构,挖掘推进康养与旅游深度融合路径,优化康养旅游目的地可持续能力建设方案,打造特色康养旅游目的地,促进康养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健康中国”发展健康大产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学者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专业贡献的用武之地。

针对上述背景,《中国生态旅游》编辑部拟以“健康中国与康养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专题征稿,并组织召开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暨编辑出版年会第8分论坛。


核心议题

      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话题:1.“健康中国”建设与康养旅游理论建构和发展战略;2.康养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路径;3.康养旅游目的地的量化判识与可持续性评价;4.康养旅游资源环境适宜性;5.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健康环境建设;6.康养旅游者行为与身心体验机制;7.健康教育与健康文化建设; 8.康养旅游目的地发展转型;9.康养旅游与健身休闲产业布局;10.典型地域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与经验;11.康养旅游发展机制与政策供给。


时间节点

1、摘要提交时间:2024年3月31日;提交邮箱:akun1999@163.com;内容要求:①题目;②作者(电话)与单位信息;③关键词;④字数500-1000字,内容包括4个部分的: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结论、理论与实践价值;⑤请注明是否愿意做论坛分享。2、论文分享时间:2024年4月26-28日(河南郑州  河南大学);3、论文提交时间:2024年8月1日前;论文提交网址:www.zgstly.net;论文要求:请参考《中国生态旅游》官网投稿须知。4、预期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召集人

龚胜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学者、桂苑名师和学术委员,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冷门绝学专项团队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多项,在《地理学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刊物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10多篇,出版《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天人集:历史地理论集》《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可持续发展基础》《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荆楚传统村落》《环境与健康十二讲》等著作。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健康地理、人文地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刘民坤,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五届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二届旅游资源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获2017年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018年中国旅游教育杰出青年奖,2019年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2本,在《管理世界》《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中文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是乡村旅游、会展影响研究和旅游服务创新研究、康养旅游等。

蒋依依,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业青年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研究领域为体育旅游、奥运遗产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课题。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生态旅游》编委、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兼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等。



发布日期:2024-03-15    浏览: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