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征稿函 | 休闲旅游路径下的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征稿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工业活动作为人类影响自然的现代形式,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工业塑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郑曦,2020)。作为近代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成果,工业遗产用当代的方式建构和使用“过去”以实现现在和未来的目的(Birkeland, 2015;Smith,2006),对人类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单霁翔,2006;骆高远,2008;孟璠磊,刘伯英,王路,2021)。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过程并仍然置身其中,工业遗产作为活着的遗产与现代工业联系紧密,在中国情境下衍生出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李蕾蕾,Soyez Dietrich.,2003;阙维民,2008;俞孔坚,2008;刘丽华,何军,韩福文,2016),工业遗产规划设计(徐苏斌,青木信夫,2021)、工业建筑(哈静,陈伯超,2007;贾超,王梦寒,2020)、工业遗产博物馆(吕建昌,2016)、工业遗产技术史(张柏春,方一冰,2020)等逐渐形成了研究热点,成为理解人类工业文明的中国案例。

  工业遗产反映了文化和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严鹏,陈文佳,2021),是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而独特的视角。在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工业自然”(“第四类自然”Nature of the Forth Kind)成为一种新的自然观。棕地中自然演替的工业自然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郑晓笛,吴熙,2020),工业废弃地成为具有生态趣味和美学吸引力的特殊“城市荒野”,“工业森林”等概念受到了生态学者的关注。此外,工业遗产经历了时间维度的高度选择,是不同社会群体所重塑的社会记忆和地方认同,体现出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是一个能够通过文化可持续性促进人类福祉的过程(E. Auclair, G. Fairclough (Eds.),2015)。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重塑,受到文化旅游、博物馆化和商业化之间日益趋同的影响(Philip Xie,2015)。遗产旅游是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张朝枝,保继刚,2004),工业遗产和休闲旅游活动的联姻,能够使人们了解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对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然而,工业遗产能否被重新利用并与地方融合,取决于对其历史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与展示。浪漫主义的自然生态观仍存在对工业现代性的恐惧,认为工业有悖于原始的自然和谐,因此试图撇开过去的工业历史而重建新的地方身份(Del Pozo, P. B., & Gonzalez, P. A.,2012)。因此,需要以生态哲学的有机论哲学世界观审视工业遗产,关注自然—技术—社会关系问题的探讨,从哲学层面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现代性价值体系和工业文明的缺失(王雨辰,2020)。

  然而,工业遗产界定的宽泛与模糊、碎片化的多元价值认知、复杂的历史与政治话语争议等问题使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商业化倾向与文化价值始终存在内生性二元矛盾(Heritage dissonance)(Graham,Ashworth et al., 2000),造成工业遗产“空壳化和标签化”问题,缺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缺乏公众参与、体验和情感共鸣,工业乡愁难以作为情感资源和情感遗产在代际间传递(李蕾蕾,2015)。工业遗产休闲旅游需要采用更多元的方式,加深展演中的记忆体验,以“探索”和“发现”促成地方拥有感和归属感,从而重塑工业遗产地方的社会凝聚力。探究休闲旅游路径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可以对文化全面参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有必要对休闲旅游路径下的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做出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本专辑以“工业遗产休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休闲旅游的发展,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探究,理解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复杂联系,反思人类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重塑,拓展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阐释维度。

01核心议题 
重点探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话题:
(1)工业遗产的生态教育功能;
(2)工业遗产的地方情感;
(3)工业遗产公共休闲空间;
(4)工业遗产与博物馆休闲旅游;
(5)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园;
(6)工业遗产旅游与工业旅游;
(7)工业遗产旅游的游客行为与体验;
(8)工业遗产休闲旅游的展演及阐释解说;
(9)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02 时间节点
摘要提交:2022年1月30日; 摘要反馈:2022年3月10日; 提交全文:2022年5月30日; 审稿意见:2022年6-7月; 预期出版:2022年10月。

03 投稿要求
 1、摘要投稿要求
(1)摘要投稿应包括如下6个方面的内容:①题目;②作者与单位信息;③摘要内容;④关键词;⑤论文是否获得基金课题资助(如果有,需要标注详细信息,含基金类型、课题批准号、课题编号、课题主持人,如果无,可标注无课题资助);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简介及手机号、电子邮件。
(2)摘要内容字数要求500字-1000字,应包括4个部分的内容: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结论、理论与实践价值。
(3)关键词应包括4-6个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有效专业词语。
2、稿件全文投稿要求
(1)征稿论文要求原创性,查重率不得高于10%;
(2)征稿论文字数原则上不少于1万字;
(3)稿件格式符合期刊要求。
3、投稿方式
论文摘要和全文请发送至本专辑特约编辑:
1.范晓君(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邮箱:47-007@gduf.edu.cn 2.徐红罡(中山大学教授),邮箱:xuhongg@mail.sysu.edu.cn

04 专题召集人简介

徐红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任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现为《Tourism Geographies》编辑,担任《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旅游学刊等众多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工作。曾获2005年“科学杯”第八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16年美国地理学会旅游、休闲、运动专业委员会颁发的Roy Wolfe Award (突出贡献奖),2018年中国旅游协会颁发的“新时代旅游行业女性榜样”奖项。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统动力学、旅游地理、流动性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基金和省部局基金。至今发表论文150余篇。


范晓君,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在生态旅游、遗产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了多年探索。2009年起对工业遗产休闲旅游展开持续深入的跟踪研究,从情感地理学视角探讨工业遗产公共休闲空间的地方重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出版专著《双重属性视角下的工业地遗产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参考文献

Fairclough, G. , & Auclair, E. . (2015).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ritage and Sustainabilit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Del Pozo, P. B., & Gonzalez, P. A.(2012).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place identity in Spain: from monuments to landscapes. Geographical Review, 102(4),446-464.
Page, S. . (2000). A geography of heritage: power, culture and economy.: by brian graham, g.j. ashworth and j.e. tunbridge. New Zealand Geographer, 56(2), 61-62.
Birkeland.(2015).The potential space for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Narrating the future of a post-industrial town.E. Auclair, G. Fairclough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ritage and sustainability: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Routledge,London, 161-175.
Smith, L. . (2006). Uses of heritage. 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
Xie, P. F. . (2006). 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 museum in toledo, ohio. Tourism Management, 27(6), 1321-1330.
哈静,陈伯超.(2007).沈阳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之我见. 时代建筑(06),22-26.
孟璠磊,刘伯英&王路.(2021).中国工业遗产史录·北京卷.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李蕾蕾,Soyez Dietrich.(2003).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 人文地理, 18(6),20-25.
李蕾蕾.(2015).乡愁与工业遗产保护.中国名城, (8),28-31.
刘丽华,何军&韩福文.(2016).我国东北地区近代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解读——基于文物保护单位视角的分析. 经济地理(01),200-207.
吕建昌.(2016).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 北京: 学习出版社.
骆高远.(2008).我国的工业遗产及其旅游价值.经济地理, 28(1), 175-178.
阙维民.(2008).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工业遗产.经济地理,28(6),1040-1044.
严鹏,陈文佳.(2021).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与工业旅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俞孔坚.(2008).一部泪水锈蚀的历史:锈迹——寻访中国工业遗产.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单霁翔.(2006).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4(4),10-48.
贾超,王梦寒.(2020).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研究.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雨辰.(2020).从“支配自然”向“敬畏自然”回归——对现代性价值体系和工业文明的反思. 江汉论坛(09),11-16.
张柏春,方一冰.(2020).中国工业遗产示例——技术史视野中的工业遗产.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朝枝,保继刚.(2004).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研究——综述与启示. 旅游科学(04),7-16.
郑晓笛,吴熙.(2020).棕地再生中的生态思辨.中国园林,36(06),17-22.
郑曦.(2020).工业遗产的景观更新.风景园林,27(07),4-5.




发布日期: 2021-12-18    浏览: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