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旅游经济
    周鹏飞, 蔡扬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896-912. doi: 10.12342/zgstly.2024024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248
    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强化旅游经济韧性、释放旅游产业链乘数效应、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旅游经济韧性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揭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非线性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强了旅游经济韧性,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基于金融监管强度的非线性递增效应。(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韧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此,文章从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充分发挥金融监管职能和提高跨省协作水平3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韧性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 书评
    张朝枝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1144-1145.
  • 理论探讨
    付娟, 孙业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483-497. doi: 10.12342/zgstly.20240083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83

    随着旅游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景观的内涵不断拓展,旅游地的“人”在旅游场中“我者”和“他者”的凝视下成为旅游景观,实现从自然人到景观人的角色转变。研究结合数字社会发展背景,基于凝视理论解析景观人的内涵,构建人的景观化生命周期曲线模型,探讨人的景观化过程。研究认为:(1)景观人是指在旅游情景中,附着旅游地独特人文风情和文化符号的,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和凝视需求的当地居民、旅游服务人员、体验性旅游者及旅游主播(博主)。(2)人的景观化因旅游凝视而产生,随着旅游地的发展不断进行景观重构,呈“S”型演化路径,是从“他者建构”走向“自我建构”的过程。(3)随着旅游地人的景观化发展,旅游地人的景观化程度最终会出现3种结果,良性景观化、中性景观化和过度景观化,“对话”是过度景观化向良性景观化与中性景观化转变的调适方式。(4)人的景观化是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受到多利益主体的共同驱动。研究丰富了旅游景观和旅游凝视的理论解释,也为数字社会背景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思路。

  • 生态旅游
    刘民坤, 范鹏飞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84-697. doi: 10.12342/zgstly.20230196 cstr: 32078.14.zgstly.20230196

    政府网站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重要渠道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工具,其服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打通信息壁垒、提升公众用户使用意愿的保障。文章立足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网站和用户视角出发,基于DEWEM和UTAUT模型,尝试构建政府网站服务生态系统评价框架,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为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出:(1)根据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政府网站服务生态系统评价框架中,用户的使用感知和使用期望共同作用于使用满意度,进而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最终决定政府网站服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2)政府网站服务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用户使用感知和用户使用期望两部分,其中,用户使用感知包括透明度、信息适宜性、服务便捷性、安全性和公众参与度5个评价维度的12个代表性指标;用户使用期望包括用户需求和社会影响2个评价维度的8个代表性指标;(3)对政府网站服务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检验发现,自然人办件量与法人办件量两个单项指标对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服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依申请公开数量、安全检测评估次数、征集调查期数等指标组合影响显著。建议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未来遵从协同发展思路,更加注重在线业务办理功能的建设开发,保障网站服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生态旅游
    张洪昌, 王越, 王启超, 王伟梅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756-769. doi: 10.12342/zgstly.20240160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60

    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从文化禀赋和生态特征方面优化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黔东南州为案例地,基于综合指标方法和fsQCA方法,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分析黔东南州2013—2021年恢复力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其组态影响。研究发现:(1)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趋势符合适应性循环理论的利用、保存、释放3个阶段特征,分别对应传统村落利用阶段(2013—2014年)、传统村落保存阶段(2014—2017年)和传统村落释放阶段(2017—2021年)。(2)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恢复力在各子系统恢复力水平中占据主导地位;恢复力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集群化发展特点和“南强北弱”格局。(3)单一前因条件不能成为提升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必要条件,但对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主要组态影响路径包括文化资源主导型路径、经济基础主导型路径和生态资源主导型路径。研究丰富了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理论认识,可为提升传统村落抗风险能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 海洋旅游
    全洪巍, 叶欣梁, 孙瑞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834-847. doi: 10.12342/zgstly.20240169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69

    提升邮轮旅游安全对维护邮轮旅游形象、保障行业健康、预防事故及增强公众信心至关重要。文章以2000—2024年期间全球3 376起邮轮事故为数据基础,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和分类回归等方法,统计检定全球邮轮旅游事故类型与事故后果,探析灾难性事故、公共卫生事故、社会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类型的引致因素。研究发现:(1)邮轮事故数量与邮轮旅游行业发展规模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航线繁忙的海域与港口发生事故的概率大;灾难性事故是发生频率最高的邮轮旅游事故类型,且其亚类最为复杂多样。(2)不同类型事故导致的事故后果存在性质和程度的差异,公共卫生事故和自然灾害2种类型更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3)邮轮旅游事故的引致因素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其中,人员因素与灾难性事故、公共卫生事故和社会安全事故的发生密切相关;设备因素也是灾难性事故的重要诱因;环境因素是自然灾害和许多灾难性事故的主要原因;管理因素对公共卫生发展影响极大。据此,文章提出邮轮旅游风险管控措施建议,以期为邮轮旅游业安全管理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生态旅游
    徐姝瑶, 洪静萱, 刘彦彤, 张玉钧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51-665. doi: 10.12342/zgstly.2024011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18

    剖析旅游者时空行为特征对国家公园旅游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者的GPS轨迹和标注点数据、OSM路网数据以及风景名胜POI数据,运用季节强度指数和相关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出行方式的旅游者时空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步行、骑行和驾车旅游者的出行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步行和骑行旅游者冬季出行居多,驾车旅游者则以夏季出行为主,且不同季节下不同出行方式的旅游者总里程、总耗时、标注点数和均速变化有所差异;(2)受道路交通和景点的影响,旅游者标注点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步行旅游者标注点呈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特征,骑行和驾车旅游者标注点的分布更为集中;(3)步行旅游者轨迹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分布最广、最密集,骑行和驾车旅游者轨迹则主要分布在道路建设较好的五指山片区。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 生态旅游
    李猛, 钟林生, 王婧雯, 张晓瑶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721-737. doi: 10.12342/zgstly.20240029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29

    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发展绿色旅游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绿色转型,也对实现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绿色旅游相关研究文献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绿色旅游的定义及其内涵,从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旅游供应链、绿色旅游产业、绿色旅游目的地、绿色旅游者行为以及绿色旅游认证与政策等方面归纳了研究主题,并梳理了绿色旅游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的技术方法。文章认为目前绿色旅游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其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理论和方法的交叉多元化。据此,文章提出了7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创新绿色旅游理论体系框架,构建与评估绿色旅游产品体系,揭示绿色旅游供应链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演化规律,探索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和路径,优化绿色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探讨绿色旅游者行为规律及其引导策略,完善绿色旅游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以期为推动旅游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借鉴。

  • 旅游知识百科
    郭怡冰, 沈涵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98-704.
  • 海洋旅游
    梅寒, 叶欣梁, 孙瑞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848-861. doi: 10.12342/zgstly.20240113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13

    国产邮轮品牌建设对于提升国家形象、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与加快邮轮旅游升级转型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国产邮轮爱达魔都号为案例,基于一手访谈数据和二手网络文本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国产邮轮品牌族性的3个维度——消费者行为、民族情感和市场竞争力,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各维度之间对品牌族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1)游客体验对品牌族性的塑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游客满意度是提升国产邮轮品牌忠诚度的驱动力;(2)中国传统文化为国产邮轮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情感纽带,身份认同和文化元素的传承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3)技术创新和市场表现是增强品牌国际竞争力的两大关键因素,为巩固国产邮轮品牌的市场地位提供了持续动力。研究有助于揭示国产邮轮品牌塑造的独特优势,进而推动中国邮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遗产旅游
    周小凤, 张朝枝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17-528. doi: 10.12342/zgstly.2024000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08

    遗产化是生成、建构与解构遗产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过程与手段,阐明其对不同代际社区居民的遗产认同影响机制,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文章以遗产认同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研与质性文本分析遗产化对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不同代际社区居民的遗产认同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遗产化对不同代际社区居民的遗产认同影响包括价值认同、主体认同与空间认同。(2)在价值认同方面,遗产化积极影响不同社区居民对遗产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认同,但对年长居民关于遗产的科学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认同影响更为显著。(3)遗产化没有显著影响不同代际社区居民对遗产的族群认同与自我认同。(4)在空间认同方面,遗产化显著增强不同代际社区居民对遗产的地方认同,但对遗产的国家尺度身份认同影响不显著。积极培育遗产地社区居民的遗产认同,既要完整地传播遗产价值,也要构建涵盖多元主体、多空间尺度的包容性遗产认同话语体系。

  • 文化旅游
    张佳蕾, 杨效忠, 李冬花, 彭敏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935-950. doi: 10.12342/zgstly.20240183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83

    地名不仅是空间指位符号,也是文化符号,承载着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地名旅游符号的建构、传播、体验是地名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关键。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旅游符号和地名文化旅游等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符号学视角,以“再现体-对象-解释项”符号三元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符号阐释衍义分析的方法,探究地名、目的地、地名符号感知3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地名文化旅游的符号学研究框架。通过符号衍义进一步保证旅游活动中地名表意的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多元性,推动地名符号意义不断丰富。从“再现体”“对象”“解释项”3个维度,归纳地名文化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地名符号建构、地名符号传播研究、地名符号体验研究。结合地名符号建构-传播-体验-再建构的闭环逻辑,从旅游目的地层面、旅游媒介层面、旅游者层面详细阐述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探讨未来地名文化融入旅游的研究内容与实践路径,为地名文化旅游构建了研究框架与分析体系。

  • 旅游经济
    谢佳亮, 王兆峰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862-878. doi: 10.12342/zgstly.20240159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59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国的根本要求,更是赋能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界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并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剖析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空交互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异质性。研究发现:(1)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空间集聚态势显著。(2)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局部空间结构与依赖方向波动性呈减弱趋势,东部地区局部空间结构更波动但形成相对稳定的依赖方向,中西部则相反;三大区域局部空间结构竞争态势均逐渐增强,尤其是东部;研究期内发生时空跃迁的省份较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3)政府调控效应由负转正,对西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交通条件正向效应逐渐凸显,对东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对外开放和数字基础在各阶段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前者对东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后者反之;产业结构除在2011—2015年呈负向以外总体上表现为正向;科技创新正向效应有所减弱,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

  • 遗产旅游
    孙琼, 孙玉, 张湉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60-573. doi: 10.12342/zgstly.2024003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38

    随着家庭人力资本提升,消费者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文章探讨了家庭人力资本对非遗旅游消费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下这种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家庭人力资本的提升,包括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经济收入等,对非遗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家庭生命周期在家庭人力资本对非遗旅游消费影响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满巢II期家庭中,家庭人力资本对非遗旅游消费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而对筑巢期和空巢期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3)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成员对非遗旅游消费模式的偏好也存在差异,如筑巢期家庭更偏好民宿和文创结合的旅游项目,满巢期家庭倾向于研学和文创类项目,空巢期家庭则更青睐节庆和文创类体验。据此建议非遗旅游的开发和推广在重点关注高人力资本水平家庭的同时,可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开发适宜的非遗旅游项目。文章不仅丰富了家庭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非遗旅游的市场策略制定和产品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生态旅游
    虞虎, 陈全具, 王琦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66-683. doi: 10.12342/zgstly.20240063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63

    沙漠旅游适宜区(DTSA)的识别是推动沙漠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和选址依据。文章综合考虑区域旅游发展支撑条件、生态约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最大边际效益建立了DTSA评价指标体系,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为案例地,基于区域条件进行评价因子分级优化,进而实现DTSA模型构建并开展空间识别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交通可达性、要素支撑、产业促进是构成DTSA的4个维度,其中自然因素和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权重较大。低海拔和低坡度沙漠外围,同时水源充足、交通路网发达和客源市场丰富的区域是新疆沙漠旅游适宜性较高的分布区,识别结果和新疆77.78%已建国家级沙漠公园的选址相吻合。文章提出的DTSA评价体系和识别方法能够为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 遗产旅游
    焦敏, 路璐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44-559. doi: 10.12342/zgstly.20240052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52

    “食”是旅游目的地特殊吸引物类型之一和必不可少的旅游接待服务。本研究以169项饮食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数据源,运用地理空间方法分析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空间上总体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集聚型”格局,北京、四川、山西、浙江等省域集聚程度高。(2)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类型分布特征差异明显,茶类主要分布于苏浙皖地区,酒类以川黔地区、京冀地区及苏浙地区为主要分布区,粉面食类则在浙江及两广地区、“甘东-宁南-陕晋-京津冀”带形成集聚,酱料调味类主要分布在川渝黔地区和晋东地区,菜肴类集中展布于京津冀地区,甜品小吃类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京冀以北、粤西南等地区。(3)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作物的天然分布间接作用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的形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旅游发展及文化事业财政支持是影响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空间分异的主要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为非遗的传承与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保障。研究可为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学理参考。

  • 理论探讨
    李立华, 王小兰, 雷若然, 周瑾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498-51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32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32

    学界从未停止对文化和旅游本质的追问,但鲜有从外学科交流对话视角展开。文章依据地理学4Ss空间理论和心理学4Ps创造力理论,解构最新8Ps创造力理论为8维度主体间性空间,就此集成新概念——创造力空间,重新解释文化和旅游的本质。研究认为:(1)创造力空间是创造力与空间相互修饰、相互界定,共同形成发展演化的空间,是创造性寓于空间性、空间性隐含创造性,主观与客观呈二元性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空间。(2)以创造力空间为棱镜,映射现有的文化和旅游本质认知存在忽视创造力、空间性理解不足、文化边界被放大和旅游边界被缩小等问题。(3)创造性消除旅游与工作的对立,指向创造力情境过程;空间性赋予文化“4·8”维度空间构成,指向创造力产品和结果;二元性的主客观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提供文化和旅游对称分析的基础。(4)文化的本质是空间性,旅游的本质是创造性;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本质具有二元性,实质是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循环演化。创造力空间概念不仅为重新认识文化和旅游的本质提供了自洽的理论性解释,而且为它们的正式性认知、学科建设、融合发展、工作机制解释等提供新视角。

  • 生态旅游
    崔凤军, 王财玉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785-799. doi: 10.12342/zgstly.20240150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50

    越来越严重的年轻群体手机成瘾现象,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以自然景观为核心吸引力的生态旅游能否将手机成瘾者拉回现实世界,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文章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从揭示手机成瘾对生态旅游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入手对这个沉重的话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手机成瘾行为对生态旅游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手机成瘾行为降低了人的生命意义体验感,强化了追求短期愉悦感,从而负向影响了生态旅游意愿。该影响路径中的“-”和“+”作用体现了精神自我变得“更空洞”和生理自我变得更追求“刺激”。(3)相对于女性,男性年轻群体手机成瘾后对愉悦感的追求会更强(生理性别所致)、意义体验感会更差(社会性别所致),从而导致了更低的生态旅游意愿。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手机过度依赖是如何影响生态旅游意愿的,还为互联网环境下生态旅游产品信息传播方式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视角。

  • 遗产旅游
    刘香, 杨效忠, 彭敏, 李冬花, 陆林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29-543. doi: 10.12342/zgstly.20230126 cstr: 32078.14.zgstly.20230126

    古道是重要的线性旅游目的地,也是典型的文化记忆空间。厘清游客对古道的文化记忆感知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对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盘活古道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从游客的视角出发,以徽杭古道作为研究案例,探究古道旅游地文化记忆感知的维度、特征和形成路径。研究认为:(1)徽杭古道的文化记忆感知由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文化维度、情感维度和身体维度五部分构成,其中身体维度是记忆感知的必要构成,身体、情感和文化记忆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存在“身心-文化记忆”转化机制。(2)徽杭古道的文化记忆感知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身心交互性、文化耦合性等特征。(3)徽杭古道的文化感知路径包括文本系统、意向系统和仪式系统,游客在此3类系统的刺激下形成多维、循环的文化记忆感知路径。

  • 文化旅游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张弢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980-993. doi: 10.12342/zgstly.20240154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54

    深化旅游者文化感知是强化其旅游实践过程中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运用文本挖掘、多元回归模型和扎根理论,识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者文化感知的多元维度,检验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探究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旅游者文化感知具有文化符号感知、文化场景感知、历史遗迹感知、服务设施感知等多元表征,分别与文化IP解码层级中的文化内涵解码、文化价值解码、文化精神解码、文化空间解码互为逻辑对应关系;(2)旅游者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高度相关。旅游者文化感知解释变量可以细分为民族民俗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氛围、场景互动、历史事迹、遗址遗迹6个维度,各维度指标均对旅游者文化认同具有显著影响;(3)旅游者在文化感知过程中通过动机索引、感官体验、情境交融、感知升华4个阶段的层层递进,最终生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是旅游者和文化互动的结果。研究补充了文化感知的分析视角,深化了文化感知-认同机制的理论认识,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参考。

  • 康养旅游
    蒋依依, 王兆峰, 刘民坤, 何莽, 钟栎娜, 龚胜生, 高晓路, 李咪咪, 杨振之, 王石峰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72-1292. doi: 10.12342/zgstly.20240245 cstr: 10.12342/zgstly.20240245

    康养旅游在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实践和个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围绕康养旅游有关理论、产业实践与健康效应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康养旅游是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包含健康、旅游、养老、养生、体检、防治等多种功能的多业态多维度产业模式,在个人、经济、社会、生态层面具有独特价值;(2)康养旅游消费群体能覆盖全生命周期人群,消费动机呈现多元化,但面临着供需错配难题;(3)康养旅游依赖于优质的生态资源与服务供给,目的地资源由视觉景观转变成深度体验,才可能促进传统观光地向康养度假旅游地转型,其评价与品牌构建应回归到游客主体;(4)康养旅游发展面临概念不一、产品同质化、质量标准缺失、专业化人才短缺和健康效应难以科学测度等现实问题,也需要回应康养旅游带动人口迁移新现象的社会关切;(5)康养旅游作为心理健康的联结要素,既增进个体的生命福祉,通过环境感知、身体参与以及社会互动的支持实现了生理健康效应,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预防工具,动养与静养两种方式作用于身体共同形成康养旅游心理疗愈的完整机制。面对新时代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康养旅游发展趋势,学界应加强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理论、方法创新,为康养旅游产业实践及其健康效应提升提供科学支撑。

  • 文化旅游
    李创新, 刘梦, 胡东雪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1027-1041. doi: 10.12342/zgstly.20240096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96

    “特种兵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以其极限挑战、高强度体验和对身心能力的极致考验而受到特定群体的青睐。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通过收集网络文本资料开展扎根理论分析,探索“特种兵式旅游”中的精神困境及其逃逸补偿行为的形成路径。研究发现:(1)游客的“特种兵式旅游”行为在空间层面上经历了从生存空间到旅游空间,再到情绪空间的转变过程,游客自生存空间滋生出不平衡感,继而引发其旅游空间的具身体验行为,最后满足其情感获得;(2)客源市场群体倾向于选择“特种兵式旅游”,多源自现实生活中精神困境的烦扰,这种精神困境的根源是由游客个体弥补遗憾、寻求认同、深化关系,以及感受虚实的精神需求共同促成的不平衡感;(3)游客在旅游空间通过自我探索、具身嵌入和良性受虐等逃逸补偿行为来应对生存空间中的不平衡感;(4)痛苦感知对“特种兵式旅游”体验具有一定的积极贡献,通过安全地尝试刺激性的身体疼痛,游客可以获得愉悦感、成就感和充实感,这种选择倾向的本质是一种良性受虐。研究对“特种兵式旅游”行为路径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具身认知理论在不同旅游情境中的适用性,而且为旅游业发展实践提供了定制化服务和体验设计的典型思路。

  • 城市旅游
    章坤, 谢朝武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21-635. doi: 10.12342/zgstly.20240107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07

    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复杂性给旅游产业要素空间布局带来了新挑战。文章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旅游产业6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引入双变量Ripley’s K函数揭示旅游产业6要素“距离-集聚”关联模式。结果显示:(1)分布特征上,旅游产业6要素空间分布密度与城市功能分区具有较强相关性,6要素点格局呈现“沿江、大集聚和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并形成了多个空间组团。(2)集聚特征上,旅游产业6要素的集聚热点具有空间共性和异质性,旅游餐饮、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要素的热点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旅游游览要素的热点分布呈单核特征,旅游出行要素的热点分布范围较广,旅游住宿要素热点分布具有较强的客流和交通导向性;(3)旅游产业6要素空间分布格局之间共形成了4类“距离-集聚”空间关联模式,其中,“近距离-强集聚”“近距离-弱集聚”模式以旅游购物要素为核心,“远距离-弱集聚”模式以旅游出行和旅游游览要素为核心,“远距离-强集聚”模式以旅游娱乐要素为核心。文章为认知旅游产业要素关联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地理学空间视角。

  • 乡村旅游
    黄佩华, 陶番, 乔花芳, 谢双玉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89-603. doi: 10.12342/zgstly.20240064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64

    社区精英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4个村为案例地,通过抽样调查、深度访谈、网络检索等方式获取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社区精英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按照“旅游参与获得成功、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拥有社区决策影响力、获得多数村民认可”4个方面的要求,识别出案例地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4类5位社区精英。(2)社区精英促进了村民生计转型、人口回流、闲置资产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地方优秀文化传承、文明乡风树立和人居环境改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分配不均、征地矛盾和居民生活成本提高等消极影响;不同类型的社区精英的作用有共性,也存在差异,经济精英的文化传承作用薄弱,文化和社会精英间接发挥经济带动作用,只有政治精英作用均衡。(3)参与旅游初期,社区精英作用的发挥受到创业动机和政府支持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参与旅游中后期,个性特征和社会资本是影响社区精英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 乡村旅游
    赖启福, 李虎峰, 李春硕, 姜楠, 林明水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04-620. doi: 10.12342/zgstly.20240074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74

    开发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利益主体间诉求存在差异,并由此产生不同决策与行为,可能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挑战。研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仿真分析基层政府、乡村精英和社区居民三方博弈,发现:(1)在乡村旅游开发决策过程中三方主体均呈现出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降低自身成本投入的意图,可能导致开发策略的分歧。(2)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基层政府的决策主要受到奖励成本、治理收益和声誉损失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精英的决策则主要受到开发项目的额外成本支出、乡村旅游项目带来的回报、投机行为的收益、损失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的参与决策主要取决于参与成本,高投入、低收益是削弱各主体乡村旅游开发积极性的核心因素。(3)开发初期,各种前期投入加大财政负担,降低基层政府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的意愿,并导致乡村精英的投机行为;开发中后期,政策奖励门槛升高、项目同质化、收入减少,社区居民参与意愿有限,不愿配合,为获取投机收益,乡村精英可能会放弃努力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策略。研究通过分析各方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乡村旅游不同阶段的策略调整建议,优化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 生态旅游
    张燕, 章杰宽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738-755. doi: 10.12342/zgstly.20240161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61
    在全球气候治理以及中国“双碳”目标下,旅游发展与CO2排放的关系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往往只关注旅游自身而忽略了旅游所在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影响。文章基于整体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31个不同类型城市共93个案例地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人口规模等多维因素对CO2排放的联动效应。结果显示:(1)旅游或其他任何单一变量都不是CO2排放的必要或充分条件;(2)存在3种驱动高CO2排放的发展模式,分别是工业驱动型、经济-旅游驱动型和人口-工业驱动型;(3)存在3种驱动低CO2排放的发展模式,分别是低发展驱动型、旅游驱动型和经济驱动型。文章证实了旅游发展与其他变量的组合对CO2排放的复杂影响,突破了已有研究对单一变量关系的认知局限。文章发现了旅游发展对CO2排放的非对称因果影响,即旅游发展的存在与否都有可能驱动高或者低CO2排放。文章为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并促进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文化旅游
    罗筱, 葛全胜, 戴俊骋, 黄宗财, 王玥涵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967-979. doi: 10.12342/zgstly.20240249 cstr: 32078.14.zgstly.20240249

    构建精神文化地标是国家文化公园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建设内容,对提炼挖掘优秀文化精髓和构筑精神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界定精神文化地标的概念与内涵,探讨其形成演变和价值作用等基础问题。研究认为:(1)精神文化地标是空间上具有重要精神文化标识作用的文化景观,具有空间指向性、时间连续性、内容创新性、公众认同性和开放包容性等5大内涵。(2)精神文化地标是文化扩散与整合的结果和文化认同的物质景观表征,经历了从地标演化成为文化地标,进而演化成为精神文化地标的过程。(3)精神文化地标具有形成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形成文化共同体意识等价值,是汇聚多元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未来研究应拓展文化地理学研究方向,进一步揭示不同区域精神文化的形成演化过程和要素作用机制,探寻精神文化地标体系构建的科学路径,以深化精神文化地标认知,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 康养旅游
    王石峰, 蒋依依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293-1310. doi: 10.12342/zgstly.20240193 cstr: 10.12342/zgstly.20240193

    体育康养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康养旅居模式,契合老年人对健康养老的需求。厘清体育康养旅游的概念、业态及其价值,对于践行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归纳、案例举证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康养旅游的价值、困境与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康养旅游是体育与康养、旅游、医疗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旅游业态。它是指消费者以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前往康养旅游目的地,通过参与健身休闲、体育养生、运动康复等方式达到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和慢性病治疗的目的,从而实现运动促进健康的一种旅游活动。根据康养资源、消费需求的不同,体育康养旅游衍生出体育生态康养、运动休闲康养、体育度假康养、体育保健康养和体育文化康养等5种类型。(2)体育康养旅游在"个人-经济-文化-社会"4重维度具有重要价值,即提升老年人美好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业态、实现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3)体育康养旅游在产业实践中存在政策保障体系欠完善、企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市场供需结构性错配、产业链协同整合不够、复合型人才存在缺口等现实困境。建议从政策扶持、政府支持、市场细分、产业融合和人才支撑等5大方面协同发力,积极培育体育康养旅游新业态。

  • 乡村旅游
    周文丽, 张婷玥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74-588. doi: 10.12342/zgstly.20240095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95

    能力缺失是脱贫居民返贫的根本原因之一。研究依据阿马蒂亚·森能力贫困理论,构建能力缺失型返贫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基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地居民返贫风险感知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和方差分析方法,探讨民族乡村旅游地居民能力缺失型返贫风险因素及居民特征对其返贫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获取帮扶能力、旅游开发投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旅游技能培训参与及接受能力、旅游对外宣传能力、居民家庭财产储蓄能力等7个因素,是居民感知的主要返贫风险因素。(2)职业、受教育程度、身体素质、旅游参与方式等个人及家庭特征对居民返贫风险感知影响显著。(3)职业为旅游基层服务人员的居民、旅游参与形式为个人或家庭自主经营的居民返贫风险感知更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返贫风险感知越强;相较于家中无人患病或有多人患病的居民,家中只有1名患病成员的居民返贫风险感知更敏感。研究建议在现有帮扶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坚持民族乡村旅游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培育居民可持续脱贫能力,针对不同特征居民进行返贫检测与干预,有助于当地防返贫工作的有效推进。

  • 城市旅游
    熊艺, 张瑾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36-650. doi: 10.12342/zgstly.20231209 cstr: 32078.14.zgstly.20231209

    滨水空间是反映城市空间品质、承载城市游憩功能的重要场所,推进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生产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研究引入可供性理论,运用文本挖掘、空间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解析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人-境互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人-境互动要素包括基础条件、基础设施、游憩环境、景观质量、游憩设施与游憩服务。(2)人-境互动存在意象识别、在场体验和回忆反馈3个阶段。在意象识别阶段,基础条件、基础设施要素刺激潜在游憩主体形成空间认知;在在场体验阶段,游憩环境和景观质量要素触动游憩主体形成场所感知,游憩设施、游憩服务要素支持游憩主体在开展活动中形成使用体验;在回忆反馈阶段,游憩主体整合其知觉到的互动要素,形成游憩反馈,并作用于其他主体的空间认知和空间实践。(3)递进式、阶段性的人-境互动实现了认知可供性、场所可供性、功能可供性及交互可供性,进而推动了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意义与功能的循环再生产。研究为空间生产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并可供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更新与空间体验品质提升决策参考。

  • 政策解读
    宋瑞, 张金山, 曾博伟, 金准, 宋昌耀, 唐晓云, 厉新建, 赵丽丽, 何华, 陈东芝, 程金燕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705-720. doi: 10.12342/zgstly.20240181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81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深入探讨新时代旅游业的定位与功能,是持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旅游强国发展目标的重要议题。文章认为:(1)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行业定位、融入国家整体方略的发展战略、有效引导市场的政策机制,以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域互补协调发展、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国内双向循环发展等特征。(2)新时代旅游业应明确从单一产业定位,扩展到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国家形象、世界文明互鉴等多维功能定位。(3)旅游强国核心标志包括强大的产业供给能力、文化转化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供给侧改革能力、市场治理能力、生态治理能力,为此要着力完善国家旅游创新体系、优秀文化的旅游转化弘扬体系、旅游业高标准市场体系、入境旅游振兴体系和旅游业生态价值实现体系。(4)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文旅融合为原则、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定位。(5)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重点关注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5对关系,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瓶颈,健全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优化旅游业供需结构质量、促进旅游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推动入境游提质增速发展。

  • 文化旅游
    张淑萍, 冯一帆, 苏晓峰, 景颖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1042-105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39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39

    近年来借助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网红打卡地成为一种媒介景观并引发流行,如何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基于旅游动机理论,通过构建有调节的双中介模型深入探究网红打卡地类型对消费者持续打卡意愿影响的内在机理与边界条件,并通过1个二手数据实验与2个采用招募大学生进行测试的行为学实验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从意义分析的角度来看,网红打卡地可以分为实用性网红打卡地与享乐性网红打卡地,两种打卡地都会对消费者持续打卡意愿产生影响,相较于享乐性网红打卡地,实用性网红打卡地所带来的持续打卡意愿更高。(2)网红打卡地会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原真性与自我矫饰,且实用性网红打卡地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感知原真性,享乐性网红打卡地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自我矫饰,从而构建了感知原真性与自我矫饰的双中介影响路径。(3)促进定向在这一影响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文章进一步丰富了目的地旅游与网红经济的相关研究,对网红打卡地的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书评
    钟林生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933-934.
  • 旅游经济
    陈宇, 岳游松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4): 913-92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57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57

    马拉松赛事被视为推广旅游业的重要工具。文章依托百度搜索指数,综合运用空间与回归分析方法,分析2012—2023年中国52个城市马拉松赛事和旅游业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水平呈现“N型”趋势,2019年达到峰值;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2)2012—2023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持续保持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城市则呈现出最为显著的上升趋势。整体来看,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从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高值区的代表性城市有上海、杭州、重庆、广州、深圳等。低值区的代表性城市有延边、拉萨、衡水等。(3)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内差异东部最大,区域间差异幅度依次为西部与东部、中部与东部、中部与西部。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贡献率依次为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首要来源。(4)耦合协调度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体育面积、城镇化率、年均气温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促进马拉松赛事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 文化旅游
    陈墅香, 陈溢晨, 刘塨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1009-1026. doi: 10.12342/zgstly.20240224 cstr: 32078.14.zgstly.20240224

    历史街区是城市重要的记忆空间、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强化游客的文化场景感知是历史街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场景理论,以中国澳门3条历史街区为例,利用网络评论文本数据和百度地图兴趣点(POI)数据,通过词频及语义网络分析、主轴编码、核密度估计、舒适物赋分和场景测度计算,探讨历史街区文化场景舒适物对游客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1)游客对历史街区文化场景感知主要包括景点历史、建筑风貌、本土特色、艺术展览、活动行为、空间氛围、休闲消费、美食体验8类要素,进而可以将历史街区文化场景感知的舒适物类型分为文物建筑、文化展示、消费体验3大类。(2)文物建筑类舒适物是游客文化场景感知的基础,文化展示类和消费体验类舒适物对游客感知的影响则更加显著。(3)游客的主观感知不仅受客观场景中舒适物密度的正向影响,还受到舒适物类型和空间分布复杂关系的影响。舒适物的高密度分布通常会增强游客感知,但低密度分布不一定会导致低关注度。(4)3类舒适物与“原真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形成了一对一的紧密关联,各维度表达上的不足会削弱游客的主观感知,以及文化场景的整体吸引力。研究为丰富场景理论应用提供了案例,对促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文化旅游
    王楠, 叶欣梁, 孙瑞红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994-1008. doi: 10.12342/zgstly.20240197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97

    家庭旅游能增进个人幸福感和促进家庭和谐,但旅途中家庭代际互动对成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尚未有深入研究。文章借鉴家庭系统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及文化适应理论,引入家庭功能作为中介变量,以文化智力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关联检验模型,来揭示代际成员在家庭旅游过程中基于互动的主观幸福感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代际互动与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紧密相连,正向促进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2)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家庭功能健康的关键因素,且家庭功能在代际互动和旅游者主观幸福感中扮演了关键的中介角色。(3)旅游者的文化智力水平能够有效提升代际互动对主观幸福感的正面联系。这些发现为中国式家庭的出游意愿和动机提供了新视角,从文化适应的层面拓展了文化智力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为代际旅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康养旅游
    唐家萍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342-1354. doi: 10.12342/zgstly.20240289 cstr: 10.12342/zgstly.20240289

    受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居民的夏季避暑旅游需求增长迅速。研究聚焦游客对客源地与避暑目的地天气舒适度差异的主观感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采集游客对气象条件的主观评分,筛选出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等5个夏季高影响天气舒适度的气象因子作为核心指标,将清凉程度划分为非常清凉、清凉、较清凉和不清凉4个等级,构建避暑旅游清凉指数(CI)模型。以重庆市为模型检验区,分析2022年19个气候清凉避暑地的清凉指数,结果表明:(1)在非常清凉等级中,相较于同期的重庆中心城区,气候清凉避暑地日平均气温低9.9 ℃、日最高气温低7.7 ℃、日平均相对湿度高21%、日平均风速低0.2 m/s、日照时数少0.5 h;(2)随着清凉等级降低,各气象因子的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清凉指数模型能够精准捕捉并有效量化客源地与避暑目的地之间天气舒适度的差异,突破了传统模型依据历史气候数据构建、忽视天气动态变化的局限,发展了旅游舒适度研究方法;结合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可为城市居民游客避暑地选择提供科学参考。

  • 文化旅游
    邓鹏飞, 郑鹏, 董引引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1057-1071. doi: 10.12342/zgstly.2024017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78

    目的地旅游广告的信息表达方式对旅游者出游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而旅游广告的目标框架与信息内容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如何影响旅游者出游意向呢?文章基于框架效应理论,通过3个实验探讨目的地旅游广告目标框架(收益框架vs.损失框架)与信息内容(主观信息vs.客观信息)对旅游者出游意向的交互影响、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发现:(1)目标框架与信息内容交互影响旅游者出游意向,其中收益框架与客观信息、损失框架与主观信息相匹配可以增强旅游者出游意向;(2)形象感知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旅游者的公正严谨人格显著调节目标框架与信息内容的交互作用,当收益框架与客观信息相匹配时,高公正严谨人格条件下旅游者出游意向更强,当损失框架与主观信息相匹配时,不同水平公正严谨人格对旅游者出游意向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不仅拓展框架效应在旅游营销领域的理论研究,还为目的地如何建构旅游广告目标框架与信息内容以吸引更多旅游者提供实践启示。

  • 旅游知识百科
    肖晔, 吴必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1140-1143.
  • 东北旅游专栏
    贾灵娟, 陈希, 石杰亚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1072-1085. doi: 10.12342/zgstly.20240133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33

    城市景区是促进城市要素调整和空间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文章基于场域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构建城市景区带动旅游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分析框架,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解析以城市景区为中心构建旅游场域的空间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在城市景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和行动者加入,使得景区及其周边区域旅游要素数量不断增多、要素体系日益完善。(2)旅游场域发展是增长极推动下“由内向外”不断增长的空间演变过程,即景区发展后逐步成为区域增长极,从而向周边空间扩展,生产空间和消费空间在扩张过程中相互渗透,进而形成旅游场域。(3)权力支配、资本介入、惯习引导共同作用于城市景区带动旅游场域发展的过程,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协调、行为协同促进了区域内的要素调整与配置,最终形成具有稳定空间生产结构的旅游场域。文章拓展了场域理论的应用场景,研究结论可为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