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是空间指位符号,也是文化符号,承载着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地名旅游符号的建构、传播、体验是地名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关键。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旅游符号和地名文化旅游等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符号学视角,以“再现体-对象-解释项”符号三元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符号阐释衍义分析的方法,探究地名、目的地、地名符号感知3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地名文化旅游的符号学研究框架。通过符号衍义进一步保证旅游活动中地名表意的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多元性,推动地名符号意义不断丰富。从“再现体”“对象”“解释项”3个维度,归纳地名文化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地名符号建构、地名符号传播研究、地名符号体验研究。结合地名符号建构-传播-体验-再建构的闭环逻辑,从旅游目的地层面、旅游媒介层面、旅游者层面详细阐述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探讨未来地名文化融入旅游的研究内容与实践路径,为地名文化旅游构建了研究框架与分析体系。
20世纪以来,艺术乡建成为全球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基于BERTopic算法和文献分析法,对中英文艺术乡建研究主题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显示:(1)中英文研究主题都围绕以乡村文化为基础、艺术为手段的创意与旅游而展开,中文研究主要偏向创意旅游、公共艺术、传统文化、在地性和主体性等主题,而英文研究主要偏向创意产业、乡村商品化、社会参与、旅游社区和可持续性等主题。(2)近年来中英文研究均重视艺术乡建的主体性构建、路径与模式探索、效益与影响评估、文化生产机制剖析和文化可持续性维系等议题,但英文研究更重视实证研究和批判性思考。(3)从研究趋势看,艺术乡建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内生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范式转型等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未来中国艺术乡建研究需以讲好中国乡村文化故事为目标,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揭示多主体良性互动的动态过程及其作用机制,运用多学科方法优化评估体系,以此完善本土化艺术乡建研究体系,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构建精神文化地标是国家文化公园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建设内容,对提炼挖掘优秀文化精髓和构筑精神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界定精神文化地标的概念与内涵,探讨其形成演变和价值作用等基础问题。研究认为:(1)精神文化地标是空间上具有重要精神文化标识作用的文化景观,具有空间指向性、时间连续性、内容创新性、公众认同性和开放包容性等5大内涵。(2)精神文化地标是文化扩散与整合的结果和文化认同的物质景观表征,经历了从地标演化成为文化地标,进而演化成为精神文化地标的过程。(3)精神文化地标具有形成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形成文化共同体意识等价值,是汇聚多元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未来研究应拓展文化地理学研究方向,进一步揭示不同区域精神文化的形成演化过程和要素作用机制,探寻精神文化地标体系构建的科学路径,以深化精神文化地标认知,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深化旅游者文化感知是强化其旅游实践过程中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运用文本挖掘、多元回归模型和扎根理论,识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者文化感知的多元维度,检验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探究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旅游者文化感知具有文化符号感知、文化场景感知、历史遗迹感知、服务设施感知等多元表征,分别与文化IP解码层级中的文化内涵解码、文化价值解码、文化精神解码、文化空间解码互为逻辑对应关系;(2)旅游者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高度相关。旅游者文化感知解释变量可以细分为民族民俗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氛围、场景互动、历史事迹、遗址遗迹6个维度,各维度指标均对旅游者文化认同具有显著影响;(3)旅游者在文化感知过程中通过动机索引、感官体验、情境交融、感知升华4个阶段的层层递进,最终生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是旅游者和文化互动的结果。研究补充了文化感知的分析视角,深化了文化感知-认同机制的理论认识,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参考。
家庭旅游能增进个人幸福感和促进家庭和谐,但旅途中家庭代际互动对成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尚未有深入研究。文章借鉴家庭系统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及文化适应理论,引入家庭功能作为中介变量,以文化智力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关联检验模型,来揭示代际成员在家庭旅游过程中基于互动的主观幸福感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代际互动与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紧密相连,正向促进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2)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家庭功能健康的关键因素,且家庭功能在代际互动和旅游者主观幸福感中扮演了关键的中介角色。(3)旅游者的文化智力水平能够有效提升代际互动对主观幸福感的正面联系。这些发现为中国式家庭的出游意愿和动机提供了新视角,从文化适应的层面拓展了文化智力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为代际旅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历史街区是城市重要的记忆空间、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强化游客的文化场景感知是历史街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场景理论,以中国澳门3条历史街区为例,利用网络评论文本数据和百度地图兴趣点(POI)数据,通过词频及语义网络分析、主轴编码、核密度估计、舒适物赋分和场景测度计算,探讨历史街区文化场景舒适物对游客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1)游客对历史街区文化场景感知主要包括景点历史、建筑风貌、本土特色、艺术展览、活动行为、空间氛围、休闲消费、美食体验8类要素,进而可以将历史街区文化场景感知的舒适物类型分为文物建筑、文化展示、消费体验3大类。(2)文物建筑类舒适物是游客文化场景感知的基础,文化展示类和消费体验类舒适物对游客感知的影响则更加显著。(3)游客的主观感知不仅受客观场景中舒适物密度的正向影响,还受到舒适物类型和空间分布复杂关系的影响。舒适物的高密度分布通常会增强游客感知,但低密度分布不一定会导致低关注度。(4)3类舒适物与“原真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形成了一对一的紧密关联,各维度表达上的不足会削弱游客的主观感知,以及文化场景的整体吸引力。研究为丰富场景理论应用提供了案例,对促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与更新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特种兵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以其极限挑战、高强度体验和对身心能力的极致考验而受到特定群体的青睐。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通过收集网络文本资料开展扎根理论分析,探索“特种兵式旅游”中的精神困境及其逃逸补偿行为的形成路径。研究发现:(1)游客的“特种兵式旅游”行为在空间层面上经历了从生存空间到旅游空间,再到情绪空间的转变过程,游客自生存空间滋生出不平衡感,继而引发其旅游空间的具身体验行为,最后满足其情感获得;(2)客源市场群体倾向于选择“特种兵式旅游”,多源自现实生活中精神困境的烦扰,这种精神困境的根源是由游客个体弥补遗憾、寻求认同、深化关系,以及感受虚实的精神需求共同促成的不平衡感;(3)游客在旅游空间通过自我探索、具身嵌入和良性受虐等逃逸补偿行为来应对生存空间中的不平衡感;(4)痛苦感知对“特种兵式旅游”体验具有一定的积极贡献,通过安全地尝试刺激性的身体疼痛,游客可以获得愉悦感、成就感和充实感,这种选择倾向的本质是一种良性受虐。研究对“特种兵式旅游”行为路径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具身认知理论在不同旅游情境中的适用性,而且为旅游业发展实践提供了定制化服务和体验设计的典型思路。
近年来借助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网红打卡地成为一种媒介景观并引发流行,如何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基于旅游动机理论,通过构建有调节的双中介模型深入探究网红打卡地类型对消费者持续打卡意愿影响的内在机理与边界条件,并通过1个二手数据实验与2个采用招募大学生进行测试的行为学实验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从意义分析的角度来看,网红打卡地可以分为实用性网红打卡地与享乐性网红打卡地,两种打卡地都会对消费者持续打卡意愿产生影响,相较于享乐性网红打卡地,实用性网红打卡地所带来的持续打卡意愿更高。(2)网红打卡地会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原真性与自我矫饰,且实用性网红打卡地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感知原真性,享乐性网红打卡地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自我矫饰,从而构建了感知原真性与自我矫饰的双中介影响路径。(3)促进定向在这一影响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文章进一步丰富了目的地旅游与网红经济的相关研究,对网红打卡地的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目的地旅游广告的信息表达方式对旅游者出游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而旅游广告的目标框架与信息内容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如何影响旅游者出游意向呢?文章基于框架效应理论,通过3个实验探讨目的地旅游广告目标框架(收益框架vs.损失框架)与信息内容(主观信息vs.客观信息)对旅游者出游意向的交互影响、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发现:(1)目标框架与信息内容交互影响旅游者出游意向,其中收益框架与客观信息、损失框架与主观信息相匹配可以增强旅游者出游意向;(2)形象感知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旅游者的公正严谨人格显著调节目标框架与信息内容的交互作用,当收益框架与客观信息相匹配时,高公正严谨人格条件下旅游者出游意向更强,当损失框架与主观信息相匹配时,不同水平公正严谨人格对旅游者出游意向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不仅拓展框架效应在旅游营销领域的理论研究,还为目的地如何建构旅游广告目标框架与信息内容以吸引更多旅游者提供实践启示。
城市景区是促进城市要素调整和空间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文章基于场域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构建城市景区带动旅游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分析框架,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解析以城市景区为中心构建旅游场域的空间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在城市景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和行动者加入,使得景区及其周边区域旅游要素数量不断增多、要素体系日益完善。(2)旅游场域发展是增长极推动下“由内向外”不断增长的空间演变过程,即景区发展后逐步成为区域增长极,从而向周边空间扩展,生产空间和消费空间在扩张过程中相互渗透,进而形成旅游场域。(3)权力支配、资本介入、惯习引导共同作用于城市景区带动旅游场域发展的过程,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协调、行为协同促进了区域内的要素调整与配置,最终形成具有稳定空间生产结构的旅游场域。文章拓展了场域理论的应用场景,研究结论可为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沿海城市人居环境是滨海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易受灾害威胁。文章选取2010—2021年环渤海17个沿海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旅游经济与人居环境韧性两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两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旅游经济与人居环境韧性发展水平均呈波动缓升态势,但后者整体优于前者;两系统空间分异特征相似,均呈以天津、大连和青岛3个典型旅游城市为高值区的“多极”格局,低值区集中于环渤海西北与西南区域。(2)旅游经济与人居环境韧性协调水平由研究期初的濒临失调阶段逐渐向研究期末的勉强协调阶段演进,协调发展类型主要为濒临失调-旅游经济滞后型;以天津、大连和青岛为代表的典型旅游城市协调水平高于沧州、滨州、锦州、葫芦岛等非传统旅游城市。(3)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始终是两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瓶颈,入境旅游市场低迷、中国国内游客接待数量不足及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多重因素共同制约二者协调发展。
后冬奥时代,滑雪度假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滑雪度假区亟需优化属性、提升游客满意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往文献尚未识别滑雪度假区属性与游客满意度的非对称关系。研究以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为案例地,采用影响程度-表现分析(IRPA)和影响非对称性分析(IAA),从游客感知视角(N=344),评估滑雪度假区属性对游客满意度的非对称影响。研究发现:(1)案例地的雪道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较高,但表现不佳,是亟需改进的属性。(2)游客对案例地的住宿、气候和自然环境、安全保障管理、人文环境等属性的评价较高,且对满意度影响较大。(3)在案例地所有属性中,缆车属于兴奋因素,与高满意度关联最大;教练员、餐饮、日常管理则是混合因素,与满意度呈线性关系;住宿、人文环境、工作人员、可进入性、娱乐、智慧化服务与管理是基本因素和必备因素,与不满意度的关联较高。研究的上述发现不仅深化了学界对游客感知视角下滑雪度假区不同属性对游客体验的差异化影响的解释,亦为长白山及东北地区其他滑雪度假区服务与管理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网络关注度是衡量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兴趣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网络关注度数据,以黑龙江省8个中俄边境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分析2015—2023年其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2019—2022年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城市旅游网络关注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与周期性变动特征,季节变化上,夏季为旅游旺季、冬季为旅游淡季;年际变化上,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再恢复”的过程。(2)黑河、伊春、牡丹江、佳木斯等典型边境旅游城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较稳定,拥有较广泛、稳定且持续的旅游市场;鸡西、双鸭山、鹤岗等非典型边境旅游城市关注度空间波动显著;漠河作为典型边境旅游城市,其关注度同样呈显著的空间波动,说明多维因素影响下旅游城市仍处于动态发展阶段。(3)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城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格局受到所在城市经济、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GDP水平、平均低温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占主导地位,且多重因素交互影响了边境城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的变化。
在后冬奥与社会消费复苏调整的双重背景下,冰雪运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文章构建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动力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但高质量发展的内部维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创新和绿色发展2个维度水平较为稳定,稳定、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4个维度水平对社会经济的敏感度较高。(2)在各维度发展水平对整体发展水平的贡献率中,创新发展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绿色发展、稳定发展等,贡献率最低的是协调发展。(3)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受产业需求、产业供给和产业环境3大动力驱动,且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对综合水平及不同维度发展水平的作用力差异显著。据此,文章提出大力激发产业需求、持续优化产业供给、营造良好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