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 葛全胜 , 1, 2 ,
  • 钟林生 , 1, 2, * ,
  • 陆林 3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 3.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2
*钟林生(1971-),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生态旅游与保护地管理。E-mail:

葛全胜(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0-02-10

  要求修回日期: 2021-02-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1-10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20302)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 GE Quansheng , 1, 2 ,
  • ZHONG Linsheng , 1, 2, * ,
  • LU Lin 3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ZHONG Linsheng. E-mail:

Received date: 2020-02-10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2-20

  Online published: 2021-01-10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本文引用格式

葛全胜 , 钟林生 , 陆林 .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 11(1) : 1 -10 . DOI: 10.12342/zgstly.20210034

Abstract

Since 1978,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strengthening of applied research, the maturity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Based on the newes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and current national and social needs, the new research topics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e topics include: the pattern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 mechanis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ities environment, tour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regional pattern of tourists flow and behavior and a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geography factor i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destination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1 引言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旅游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学科交叉特点,其着重研究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地理问题,探讨旅游地域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指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3]
1930年,麦克默里(McMurry)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The Use of Land for Recreation)[4],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端之作,之后旅游地理学经历了不同阶段和理论的更迭。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期间,研究侧重于对某些旅游胜地、地区旅游开发及旅游流等的描述与方法探讨。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内容主要是对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的分析,其实质是有关旅游经济地域结构最佳化问题的研究,并开始重视对旅游地理学理论方法的研究。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首次把旅游地理单独列为专业组,标志着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被确立下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地理学的跨学科、多视角研究使得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旅游产生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旅游地演化规律、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与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旅游地理学已成为了一门服务于人类生活、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领域[3]。中国的旅游地理学者也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伴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而且技术进步和相关学科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因素、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人类活动理念和模式持续变革,深刻影响着旅游业发展,并给旅游地理学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命题和实践问题。在此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释旅游现象、回答旅游问题、指导旅游发展,亟需站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研判趋势与明确方向,以更好地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指导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游憩空间格局。
因此,本文系统梳理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联系实际提出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有待思考的内容,以此促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丰富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初步始于20世纪30年代[5],系统开展研究是从1979年开始[6],40余年来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89年)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1982年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设立和1987年我国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特殊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旅游资源家底不清、各类地域旅游发展缺乏技术指导等大量实际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则致力于从地理学角度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主要探讨旅游资源或景观分布形成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规划布局旅游区等[1,7-8],例如1982—1989年,在涉及旅游地理的百余篇论文中,区域开发类约占71%[6]
这个阶段,旅游地理学界通过认真思考和探索,基本明确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向和路径,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具体的研究议题主要涉及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旅游区划、旅游目的地等,研究方法侧重定性探讨,提出的观点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可验证性比较薄弱。此阶段受国际相关研究的影响,中国旅游地理学者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开始对环境容量测算、旅游者行为规律进行探讨。
(2)第二阶段(1990—1999年)
1990—1999年,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国内旅游快速兴起,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也日益重视。由于旅游需求激增,中国掀起旅游资源开发热潮,推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旅游开发规划研究增多[10,11,12],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有了初步总结,完成了大批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规划报告。同时,关于旅游业对环境负面影响、旅游市场的区域性、旅游地发展阶段等问题的研究需求增加,可持续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事件旅游、旅游者行为、旅游流、旅游地演化等逐渐受到关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也明确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5]。而且,注重系统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13],出版了反映当时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旅游地学概论》《旅游地理学》等著作[2,14]
本阶段旅游地理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对国外研究的学习借鉴也逐渐加强,例如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国外理论分析中国问题。但在方法运用上,仍然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和较适用的定量分析[13]
(3)第三阶段(2000—2011年)
2000—2011年,中国旅游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旅游规划和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步入规范化阶段[15],不少省份首次编制了省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地理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较为深入的系统性研究成果[12]。同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农业文化遗产地等兼具保护与游憩利用的保护地类型开始出现,关于地质旅游、湿地旅游、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集中在地质、湿地或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以及相应地域的建设管理方面[16],特别是一些较知名的旅游地,同时又是世界遗产地和某类国家级保护地,如丽江古城、张家界、九寨沟和黄山等成为热点研究对象。该阶段快速的旅游需求扩张使得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如旅游资源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城市发展与游憩用地如何配置等[17],相应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议题,“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影响因子”“旅游容量”“社区参与”“空间结构”等成为旅游地理研究高频关键词[18,19,20]
这个阶段一些解释性较强的国外理论模型逐步引入,例如计划行为理论、地方依恋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等。而且更加灵活应用定量方法,例如用于确权的熵权法、Delphi方法等,用于特征描述的各种聚类分析,以及用于影响分析的多种回归模型。同时学界开始注重总结并提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中国本土理论。
(4)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以来,我国旅游业进入质量提升阶段,通过旅游缓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而且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交通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对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21,22],研究问题呈现“多元化”特征,全域旅游、旅游扶贫、旅游与遗产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游憩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高铁旅游、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等成为热点问题[23,24],尤其是对一些典型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开展了重点研究,如一带一路沿线、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流域、边境地区、青藏高原等[18]。相应地,空间生产、社会交换、可持续生计、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效率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旅游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也逐步增加,并对传统模型进行了调整完善[25],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促进了中国“本土化”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同时,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成果越来越多,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提升了对全球旅游地理研究的贡献度[26]
本阶段由于新技术手段的使用,研究方法不断更新与完善。如大数据为旅游时空行为研究提供便利,计量经济模型深化了旅游影响分析,空间分析模型促进了空间相关、空间溢出等旅游地理现象的探索;质性研究的重要性被重新强调;参与式制图、眼动实验等新兴数据搜集方法逐步推广;基于长期监测的旅游景观变化进行了分析等。

3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特征

科学认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特征,把握旅游地理研究的基本规律,对增强学科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主要有6个方面特征。
(1)理论框架逐渐完善
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本,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从零散到结构化,越来越注重理论衔接与理论贡献,积极运用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等科学研究范式,从其他学科汲取理论营养,注重完善包括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在内的理论框架体系,不断强化学科特色,提高了旅游地理学在国家旅游业决策中的支撑能力和相应的竞争力。今后的研究要继续借鉴国际相关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社会经济背景和旅游产业实践,对已有理论框架或模型进行补充、调整、推进和完善,以提升国外理论框架或模型在中国的解释力和应用范围;并通过国内外比较研究与总结归纳,形成有中国特色、国际认可的理论,进而推动国际旅游地理学发展。
(2)应用研究不断加强
中国旅游地理学与改革开放40余年旅游业大发展相伴而生,在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制定、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景区设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以及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而且中国旅游基本国情现状特征与发展变化也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旅游地理学[27]。可以预见,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走“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道路,注重旅游地理学的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国家政策与战略,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所衍生的新业态密切关联,有效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实践问题。要在保持自由探索精神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发现与寻找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开展重大问题指向性研究,继续发挥好旅游地理学在国家和地方旅游业决策中的科学支撑作用。
(3)研究方法更加成熟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经历了以定性方法为主、以定性方法为主同时定量方法快速增长和以定量方法为主的3个过程,目前正进入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运用的阶段。未来研究方法的类型将更加多样,应用的规范性将逐渐增强,数据准备、参数设置、模型选择等更加规范。定性方法更注重过程推导的严密性,文本表达的逻辑性更强,观点推导过程更加透明,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定量方法的运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逐步覆盖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如数据搜集与分析处理、数据描述、分类、确权、集成、相关分析(含回归)等,特别是开始对一些数据进行长期观测,而且各种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方法等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旅游地理研究。
(4)新技术应用广泛
过去40多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主要受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并在应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以人工智能、空间分析、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主的科技时代,这正在或将为旅游地理研究提供更多便利。例如,大数据采集技术的完善促进了旅游时空行为研究;物联网技术将加强旅游地设施、设备、仪器、终端等的互联互通,有助于为旅游影响、资源利用等领域提供更多的数据基础和研究视角;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优化数据监测、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提高旅游地理研究效率。旅游地理学研究仍要密切融合和借鉴现代新技术,提升数据分析与挖掘、场景模拟与量化预测评估、全要素分析等能力,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需求。
(5)多学科综合研究
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多维视角,研究者的学科背景越来越多元化,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数量越来越多,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生态学、环境学、气候学、人类学、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思想与方法技术为旅游地理学提供了更多的视角[3],使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带有鲜明的渗透性,各学科边缘的交叉、碰撞、组合推动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其许多问题都具有多因素和综合性,需开拓视野,借鉴吸收相邻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提倡跨学科研究[28],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方法的交叉集成,促成各学科合作综合研究,共同解决问题。
(6)国际学术交流扩大
我国很多旅游地理学者借鉴国际研究理论、方法和视角研究中国旅游问题,并开始关注全球空间尺度的旅游现象,在一些国际组织和旅游地理类相关英文期刊中任职,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会议,与多国旅游地理学术团体保持着定期人员互访、合作,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学术论文[29]。积极参加、申办和承接各类国际会议,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研究计划,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研究合作;同时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通过访问、进修或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提高研究水平是我国旅游地理学国际化趋势的重要特征。

4 当前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致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经学致用的学科,正处在重大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新形势有以下4个方面:
(1)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旅游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国土空间优化、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抓手,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将更有效地解决这些战略实施及区域中旅游发展相关问题。
(2)旅游业迅速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而旅游地理现象也将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激发旅游地理研究需求。
(3)倡导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将有助于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多维视角,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为旅游地理学经典问题、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4)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发展将为旅游地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机会,包括深入和拓展研究视野的机会,如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保护地旅游负面影响最小化,无人机技术促进旅游资源高效调查,高速交通发展增加旅游空间移动便利性,5G与人工智能提高决策平台的数据更新速度等。
同时,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将面临以下4个方面新要求:
(1)旅游地理学如何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战略顺应形势进一步调整完善,而且承担的国际责任也越来越多,例如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何响应国家战略制定、推动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国家战略目标实现,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
(2)旅游地理学如何适应国民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至2020年,中国人均GDP已连续两年突破1万美元,逐步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而且人口结构也逐步进入老龄化,相应地国民旅游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例如休闲度假、研学教育、健康养生等旅游需求增强,同时,对于旅游便利性等的关注也会增加。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将增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市场规模也会扩大。旅游地理学需要根据这些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拓展研究领域。
(3)旅游地理学如何助力旅游业适应后疫情时代。在经历新冠疫情的强烈冲击之后,旅游业将在后疫情时代呈现一系列变化,例如旅游安全性将强化、视频化的旅游营销将增强、旅游产业融合趋势将加快、定制化旅游产品将增加。这些变化促使中国旅游地理学者思考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促进旅游业发展。
(4)旅游地理学科建设与理论如何建构。与旅游地理学在应用领域发挥的作用及获得的经济收益相比、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学者规模和研究项目的数量相比、与人文地理学大多数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相比,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欠缺、理论成果相对不足,需要彰显地理学学术优势,围绕旅游业时空过程的影响与响应,形成理论系统产出。

5 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主要科学议题

旅游地理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交叉领域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多元化等方面,对接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的最新动向与国家宏观决策的重大需求,结合新时期形势与要求,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需重点关注7个方面的科学议题。
(1)旅游地域系统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
人地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构建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基础[3]。作为旅游学研究中“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旅游地域系统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创新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未来研究要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导向下,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视角,采用定性和定量系列指标,研究典型旅游地域系统的结构特征、演化过程、耦合机理和动态模拟、旅游要素的时空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人类旅游活动的空间量化与模拟、不同尺度旅游现象及其过程与转换机制以及旅游新趋势下的地域空间的演变过程等,而且要把握旅游地域系统时空特征所具有的阶段性,以及不同社会与经济背景下所衍生的时空格局差异。
(2)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
差异化地域空间是旅游活动开展的空间载体,自然环境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自然资源禀赋直接影响着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和机制。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旅游业发展机制能动的主导作用日趋显现。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域间由于经济、文化、资源、地理、生态等诸多要素的差别,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不能一概而论,须明晰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强化不同类型区域旅游发展的针对性研究和政策设计,包括揭示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和协调机制、旅游导向的城镇化过程和模式,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的耦合机制、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与政策制度创新,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模式、国家文化公园为代表的文化保护地旅游利用路径等。
(3)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
旅游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旅游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有效路径。同时,旅游资源研究是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重要内容,对其关注度正从高速的开发利用向效益的高质量增加和保护过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间的联系将更紧密,需要加强生态文明视域下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协调机制、生态文明制度与旅游资源管理、旅游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论认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旅游资源利用途径、自然保护地体系与旅游资源利用模式、旅游资源赋存的地理环境背景与空间特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旅游生态安全、旅游生态和社会文化影响、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补偿机制、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与预警等议题的研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4)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
旅游流和旅游者的行为地域规律是旅游活动中“人-地”关系的直接反映。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地域范围内的旅游流和旅游者行为特征将会呈现新的转变。首先是空间尺度的变化,特别是旅游出入境以及省际旅游的体量变化;其次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偏好以及旅游选择的变化,未来双循环发展格局将可能打破传统的旅游者行为惯性,甚至构建起全新的旅游者行为模式。因此,应加强“双循环”背景下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旅游者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空间与旅游者行为相互作用机制、旅游行为演化特征、交通方式与旅游客流互动机制、旅游惯性的形成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
(5)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
旅游业发展需要以区域发展为物质依托,同时旅游业也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须着眼于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规律,研究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效应、旅游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国土空间战略与旅游用地协调,探索旅游驱动下人口过程、社会过程、空间过程等新地域空间过程,厘清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逻辑关系与制衡机制,为区域旅游业发展路径和模式的选择提供支撑。
(6)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的必然选择。发展评价、影响因素以及实现路径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破题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形势与要求下,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地理因素彰显出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要深入分析地方经济、地域文化、旅游空间布局等因素与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探讨冰雪、健康、低空、邮轮游艇等旅游新业态形成发展的生态地理因素,阐明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生态地理背景,揭示各种因素影响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机理,以及提出促进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措施以及调控手段。
(7)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现阶段旅游研究和决策正处于实践和信息不匹配的过渡时期,实现旅游地域多源信息监测和有机融合是未来一段时间深化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需要依托大数据、地理计算、实时监测、实验研究等,研制旅游活动、旅游事件和旅游地理环境变化等多源信息高效获取和监测技术,以信息融合为基础,制定标准化的信息整合机制,进而研究建立集旅游客体、主体和媒介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域信息系统。并探索实现旅游地域信息的实时共享、旅游决策的数据支持以及旅游趋势的动态预测方法路径,采用融合信息分析、科技支撑、专家指导等方式构建旅游决策支持系统,既推动旅游信息服务于产业发展,也将促进旅游地理学正确认识研究对象、高效解决实践问题以及精准把握发展方向。

6 结语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在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旅游业实践的作用日益重要。旅游地理学发展是地理学研究体系逐步完善和创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地理学者加速创造精神与社会价值的过程,全新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对旅游地理学而言是复杂的挑战,更是学科发展壮大的历史机遇。面对新时期的形势与要求,中国旅游地理学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夯实旅游地理学理论基础、完善理论方法体系,加强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旅游科学发展趋势和其他学科发展前沿的联系,加强与国际相关领域先进思想的交流和渗透,提升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能力,以旅游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需求与国内外研究热点深入研究其基本特征和演进趋势,科学把握中国旅游业发展规律,推进原创性研究,将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推向新的阶段,更好地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
郭来喜, 杨冠雄, 宋力夫, 等. 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85,1(1):27-35.

[ Guo Laixi, Yang Guanxiong, Song Lifu, et al. Development of Changli section of north China seaside scenic area[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1985,1(1):27-35.]

[2]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 Bao Jigang, Chu Yifang. Tourism Geography (3rd Ed.)[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2.]

[3]
黄震方, 黄睿.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J]. 地理研究, 2015,34(1):15-26.

DOI

[ Huang Zhenfang, Huang Rui.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of tourism geography based 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1):15-26.]

[4]
McMurry K C. The use of land for recreation[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30,20(1):7-20.

DOI

[5]
吴楚材, 黄艺, 刘云国, 等.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 中国园林, 1994,10(3):34-40.

[ Wu Chucai, Huang Yi, Liu Yunguo, et 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4,10(3):34-40.]

[6]
郭来喜,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研究, 1990,8(1):78-87.

[ Guo Laixi, Bao Jigang.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0,8(1):78-87.]

[7]
杨冠雄. 关于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的探讨[J]. 旅游学刊, 1987,2(2):33-38.

[ Yang Guanxiong.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J]. Tourism Tribune, 1987,2(2):33-38.]

[8]
卢云亭. 现代旅游地理学[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

[ Lu Yunting. Modern Tourism Geography[M].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8.]

[9]
保继刚. 旅游者行为研究[J]. 社会科学家, 1987(6):19-22.

[ Bao Jigang. Study on tourist behavior[J]. Social Scientist, 1987(6):19-22.]

[10]
陈传康, 刘振礼.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 Chen Chuankang, Liu Zhenli. Apprec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
尹泽生. 旅游资源详细调查实用指南[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 Yin Zhensheng. Practical Guide to Detailed Survey of Tourism Resourc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6.]

[12]
吴必虎, 冯若梅, 张丽. 90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20(3):91-95, 128.

[ Wu Bihu, Feng Ruomei, Zhang Li. A study on 90's tourism geography of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0,20(3):91-95, 128.]

[13]
陆林. 旅游地理文献分析[J]. 地理研究, 1997,16(2):106-113.

[ Lu Lin.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ourism geograph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7,16(2):106-113.]

[14]
陈安泽, 卢云亭. 旅游地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 Chen Anze, Lu Yunting.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Geography[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1.]

[15]
陈田, 钟林生, 刘家明. 旅游资源标准应用过程中的几个认识误区[J]. 旅游学刊, 2005,20(6):6-7.

[ Chen Tian, Zhong Linsheng, Liu Jiaming.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tourism resources standard[J]. Tourism Tribune, 2005,20(6):6-7.]

[16]
闵庆文, 孙业红, 成升魁, 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 经济地理, 2007,27(5):856-859.

[ Min Qingwen, Sun Yehong, Cheng Shengkui, et al. Primary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giahs' s tourism resourc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07,27(5):856-859.]

[17]
刘家明, 王润. 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影响因素分析[J]. 旅游学刊, 2007,22(12):18-22.

[ Liu Jiaming, Wang Ru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creational land allocation in urban suburbs[J]. Tourism Tribune, 2007,22(12):18-22.]

[18]
葛全胜, 席建超, 王首琨. 中国边境旅游: 阶段、格局与若干关键战略问题及对策[J]. 资源科学, 2014,36(6):1099-1106.

[ Ge Quansheng, Xi Jianchao, Wang Shoukun. Development stages, patterns and key strategic questions regarding border tourism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6(6):1099-1106.]

[19]
章锦河, 张捷, 梁玥琳, 等. 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5):735-744.

[ Zhang Jinhe, Zhang Jie, Liang Yuelin, et al. An analysis of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compensation of Jiuzhaigou in 2002[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20(5):735-744.]

[20]
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 生态旅游(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 Yang Guihua, Zhong Linsheng, Ming Qingzhong. Ecotourism (Third Edition)[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7.]

[21]
樊杰. 中国人文地理学70年创新发展与学术特色[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9,49(11):1697-1719.

[ Fan Jie. 70 years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J]. Scientia Sinica (Terrae), 2019,49(11):1697-1719.]

[22]
钟林生, 马向远, 曾瑜皙. 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35(6):679-690.

DOI

[ Zhong Linsheng, Ma Xiangyuan, Zeng Yuxi. Progresses and prospects of eco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35(6):679-690.]

[23]
邹统钎, 金川, 王晓梅. 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问题及改革路径研究[J]. 资源科学, 2013,35(12):2325-2333.

[ Zou Tongqian, Jin Chuan, Wang Xiaomei. The evolution, problems and reform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heritage tourism management[J]. Resources Science, 2013,35(12):2325-2333.]

[24]
张朝枝, 李文静. 遗产旅游研究: 从遗产地的旅游到遗产旅游[J]. 旅游科学, 2016,30(1):37-47.

[ Zhang Chaozhi, Li Wenjing.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From heritage site tourism to heritage tourism[J]. Tourism Science, 2016,30(1):37-47.]

[25]
吴必虎. 基于城乡社会交换的第二住宅制度与乡村旅游发展[J]. 旅游学刊, 2017,32(7):6-9.

[ Wu Bihu. Second housing system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social exchange[J]. Tourism Tribune, 2017,32(7):6-9.]

[26]
保继刚, 张捷, 徐红罡, 等.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 在他乡与故乡之间[J]. 地理研究, 2017,36(5):803-823.

DOI

[ Bao Jigang, Zhang Jie, Xu Honggang, et al.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Between hometown and alien land[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5):803-823.]

[27]
席建超, 刘孟浩.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34(8):1569-1580.

[ Xi Jianchao, Liu Menghao. Analysis of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34(8):1569-1580.]

[28]
Lew A A. Tourism geographies: Straddling 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8,20(2):331-332.

DOI

[29]
张凌云, 张丹, 张燕雪, 等. 中国旅游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研究——基于2001—2017年旅游类SSCI论文统计[J]. 旅游学刊, 2018,33(12):121-133.

[ Zhang Linyun, Zhang Dan, Zhang Yanxue, et al.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tourism academic journal: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SSCI papers of Chinese scholars from 2001 to 2017[J]. Tourism Tribune, 2018,33(12):121-13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