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

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实践研究

  • 陆林 ,
  • 符琳蓉 ,
  • 陈慧峰
展开
  •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芜湖 241002

陆林(196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E-mail:

收稿日期: 2021-02-01

  要求修回日期: 2021-02-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4-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930644)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Ecotourism practice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 LU Lin ,
  • FU Linrong ,
  • CHEN Huifeng
Expand
  •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Research Center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2-01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2-26

  Online published: 2021-04-28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生态旅游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山地型生态旅游地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开展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摸清了黄山风景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地貌、气候、水体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2)梳理了黄山风景区在生态旅游者、资源、企业与环境等方面采取的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包括确定合理的景区承载量、封闭轮休精华景点、规范保护古树名木、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灾害、严防森林火灾、生态旅游企业改革和科学治理“三废”等;(3)论述了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效益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溢出性,对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黄山风景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范例地,其区域发展、法规标准和多主体参与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保护与利用实践为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引用格式

陆林 , 符琳蓉 , 陈慧峰 . 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实践研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 11(2) : 300 -309 .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8

Abstract

Ecotour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encourag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Taking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as a case for studying mountain ecotourism: Firstly we introduce the abundant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including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famous and ancient trees; Secondly, we comb the relevant measures that are taken to promot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regarding ecotourists, resources, enterprises, and environment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includ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reasonable carrying capacity of scenic spots, the closure of the elite scenic spots, the regularly protection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ine wood nematode disaster, the strict prevention of forest fires, the reform of eco-tourism enterprises and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ree waste' and so on; Thirdly, we discuss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its benefits have the spillover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m destinations.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ts unique ecotourism preservation and practice measure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legislation, and multi-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ame type of scenic areas in China and abroad.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是指在相对原始或未被污染的自然区域进行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尊重自然生态,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结合,提倡通过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增强居民福祉,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引起旅游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1]。随着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至21世纪初,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2,3]。生态旅游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美好生活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中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4]。黄山风景区是典型的山地型生态旅游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5],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享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并被收录于“首批全球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基于此,本文选取黄山风景区为典型的生态旅游发展范例地,论述黄山风景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本底,梳理因地制宜、卓有成效的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深度解读黄山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进程,以期为国内外同类型生态旅游地提供发展经验,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2 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 km,东西宽约30 km,总面积约1 200 km2,连绵横亘于黄山区、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四区县之间。其中,黄山风景名胜区面积160.6 km2,中心位置坐标北纬30°11′,东经118°10′。黄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温泉、云谷、松谷、钓桥、玉屏和北海六大景区,以及浮溪、箬箸、洋湖、福固寺和乌泥关五大保护区,风景区周边环绕着汤口镇、谭家桥镇、甘棠镇、耿村镇和焦村镇等乡镇。
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具有多种类型。2008年原国家旅游局、原建设部联合颁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旅发{2008}61号),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山地型、森林型、草原型、湿地型、海洋型、沙漠戈壁型、人文生态型等类型。黄山风景区地壳运动复杂,地质构造典型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孕育了独特的山地环境,汇集了植被、野生动物、地貌、气候、水体等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典型的山地型旅游地,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2.1 植被资源

黄山风景区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银杏、黄杉等裸子植物起源古老。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属于世界分布类型区的植物种类较多。黄山特有种较多,仅在黄山分布、用黄山命名的植物就有24种,其中黄山松和黄山杜鹃分别被评为安徽省省树和省花。现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6]表1)。
表1 黄山风景区珍惜濒危保护植物

Tab. 1 Endangered plant species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国家保护级别 种名
二级 银杏、香果树、华东黄杉、金钱松、杜仲、鹅掌楸、连香树、黄山梅
三级 南方铁杉、领春木、凹叶厚朴、黄山木兰、天竺桂、天女花、天目木姜子、黄山花楸、天目木兰、短穗竹、延龄草、夏腊梅、天麻

注: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6]。

黄山风景区古树名木众多,主要有黄山松、银杏、南方铁杉、华东黄杉、木莲、香果树等。植被依山势海拔大体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和灌丛草地4大类,形成常绿阔叶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林与山地丛林、黄山松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山地灌丛、高位水藓沼泽、山地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山地垂直带谱完整、典型[7]

2.2 野生动物资源

黄山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暖湿润,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珍禽异兽种类繁多。根据《黄山植物》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黄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6种[6]表2)。这些珍贵的动物资源先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CSRL, China Species Red List)。
表2 黄山风景区国家保护动物名录

Tab. 2 List of National Protected Animals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类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两栖类 ——— 大鲵
鸟类 白颈长尾雉、白鹳 鸳鸯、白鹇、勺鸡、鸢、赤腹鹰、雀鹰、普通鵟、毛脚鵟、乌雕、红隼、领鸺鹠、斑头鸺鹠、鹰鴞、长耳鴞、短耳鴞、草鴞
兽类 云豹、金钱豹、黑麂、梅花鹿 短尾猴、猕猴、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獐、苏门羚

注: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6]。

2.3 非生物资源

除了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重要的生物资源,黄山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还包括地貌、气候、水体等非生物资源。黄山地壳运动复杂,形成了雄险奇秀的地貌景观,主要岩石为花岗岩。黄山有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有名可数的典型巧石多达200处[6]。黄山风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气候资源,形成云海、冬雪、霞光、佛光和雾凇等气象景观。黄山风景区降水丰富,形成了温泉、瀑布和溪流等[8]重要的水体生态旅游资源。

3 黄山风景区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

生态旅游对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旅游活动的规模、范围和强度会直接影响风景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9]。为了促进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等高度重视风景区的生态保护,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企业以及生态旅游环境等[10]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3.1 生态旅游者措施

提高生态旅游效益、保障旅游者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是促进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根据《旅游法》的要求,原国家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2018年出台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 034—2014)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范》(GB 50298—2018),明确了承载量核定标准和方法。黄山风景区根据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整体规划,科学确定旅游环境承载量,将2-11月的最大承载力确定为5万人次/日,冬季和极端天气的最大承载力确定为3.5万人次/日,将黄山北大门冬季日进山人数确定为4 000人/日以内[11],以此控制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扰动强度,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3.2 生态旅游资源措施

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生态资源是黄山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客体,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吸引物。为了提高旅游者生态旅游满意度,确保生态旅游健康发展,黄山风景区积极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态修复措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发展。
3.2.1 封闭轮休精华景点
为了防治游客增多带来的植被退化[12]、土壤板结[13]、树木枯竭等问题,受“休渔”“封山育林”等经验启发,1987年黄山风景区在全国首创了“景点封闭轮休”制,尝试对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等精华景点进行封闭轮休,轮休周期为3—5年。1989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将轮休措施列入《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其在景区管理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基本要求》(DB34/T 1241—2010)、《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开放期管理》(DB34/T 1242—2010)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封闭期管理》(DB34/T 1243—2010)三项地方标准,实施景区封闭轮休制度。该制度是全国首个“景点封闭轮休”地方标准,主要通过人工辅助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植被恢复生机,修复景点的生态环境。黄山风景区采取精华景点结对轮休的方式,减少旅游者无法游览精华景点的缺憾,提高旅游者满意度。同时进行生态监测和评估,视其恢复情况,适时对外开放轮休景点。
3.2.2 规范保护古树名木
黄山古树名木众多,不少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为了保护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风景区管委会实施古树名木档案化管理措施[14],设立专项资金,定期进行“会诊”。黄山市每年安排林业专项资金,用于实施保护复壮、打孔注药和飞机喷洒生物菌剂等保护措施。持续完善“一树一策”“一树一册”保护方案,建立古树名木数据管理系统,实时了解古树名木生长情况。推广先进养护技术,配备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做好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应急防护预案[15]。建立“树长制”“森林健康首席专家”制度,落实松树保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其中,迎客松作为黄山的标志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吸引物,1980年黄山风景区开始对其进行专人全天候特殊管理。
3.2.3 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灾害
以“奇松”著称的松林是黄山风景区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而松材线虫病是松树天敌,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除了昆虫媒介传播外,日益发达的交通物流也可能会导致松材线虫病原体被误带入黄山。为维护自然生态安全,2018年黄山市颁布《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建成防治松材线虫无松属植物生物隔离带,建立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森林健康培育和科技支撑等五大体系,设立检疫站并实行竹木进山检疫检查制度等。2020年,中央财政共投资2 400万元支持黄山及周边地区松材线虫病防治项目建设,风景区与浙赣两省合作共同谋划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建立了以黄山风景区为中心、半径150 km的区域保护圈,扼杀松材线虫病源头,确保黄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区松林景观的生态安全。
3.2.4 严防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山地的重大威胁。为保障森林防火安全,2014年,黄山市出台《黄山风景区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5年)》,明确“三全防火”管理制度,全面禁烟、禁燃、禁放。黄山风景区“全员参与、全山联动”,在风景区张贴森林防火标语,利用媒体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增强公众防火意识。发动当地居民充当护林员加强巡逻,组建专业的防火巡查和灭火应急队伍,配备防火救灾的专用装备,做好全方位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管控,建立资源保护和管理调度中心,运用GPS、GIS和RS技术加强日常监管和应急调度,建成核心景区的防火水网,保障生态消防用水。截至2020年底,黄山风景区连续40年无森林火灾,森林防火成效显著。

3.3 生态旅游企业措施

风景区制定了“合理减负,促进山上山下协调发展,形成山上山下互动”的发展模式。生态旅游企业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力量,生态旅游企业积极探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山上游、山下住”的旅游方式,减少山上常驻人口与住宿客房,常驻管理人员由原先的400多人减少至100人左右,云集民宿、北海酒店客房数量由原来的36和374间分别减少至13和99间[16],以此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减轻环境压力。同时,黄山旅游集团提出“突破对黄山的依赖,走下山,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的集散地,降低风景区内的旅游利用强度,探索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经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安徽省环保厅等批复,黄山东海景区开发有限公司等积极推进黄山云谷索道下半段建设项目,将南大门的客流疏散至东门,减轻南大门和汤口镇的游客集散压力,缩短游客索道等待时间,避免游客超载对旅游环境的破坏,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同时,增设石门峡、十渡、天游等多条生态旅游线,促进安全便捷游览,提高服务质量。

3.4 生态旅游环境措施

生态旅游环境是黄山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是提高生态旅游者体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政府鼓励当地企业、居民和游客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发展低碳旅游,推进“三废”治理,减少环境污染,为黄山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3.4.1 科学治理污水
推进景区污水治理,改善黄山风景区水生态环境。黄山是新安江、青弋江等河流发源地,黄山风景区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加强水资源管理[17]。2014年批准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污水工程专业规划(2013—2025)》,持续推进污水治理。采取将山上酒店、宾馆的换洗物运送下山集中洗涤等措施,减少水污染。改造污水处理系统,改进污水处理设施,优化污水收集管网布局,优化景区污水治理体系。建立专业污水治理机构,实时监测各大中小企业的污水排放情况,从源头采取措施,点、片结合,合并黄山风景区原有的多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理部门。同时,根据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集中运营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3.4.2 科学处置生活垃圾
坚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黄山风景区客流量大,产生的生活垃圾较多[18]。黄山风景区采取将果蔬清洁后供给山上、厨余垃圾运至山下处理的措施,大幅减少餐饮产生的垃圾。游客在观光游览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风景区也实行垃圾下山的处置办法。生活垃圾在转运过程中严格密闭封装,杜绝“滴、漏、跑”问题,由索道统一运送下山,提高清运效率,避免二次污染。当地居民也积极参与生活垃圾的清理工作,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4.3 科学调整能源结构
贯彻落实低碳旅游理念,调整能源结构。21世纪初,由于电能不足,黄山风景区的大部分宾馆、酒店通过燃煤、燃油来满足游客需求,产生了大量碳排放[19,20]。为有效缓解化石燃料的排放污染问题[21],2007年景区开展“清洁能源革命”,斥资1.6亿元改造黄山风景区电网,完善供电管理体制,用电能取代煤、油和液化气,保证黄山风景区全部旅游接待场所遍布电网,实现能源“零污染”,从源头上杜绝高“碳排放”。

4 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效益

长期以来,黄山风景区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生态黄山”的旅游环境,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旅游效益。

4.1 经济效益

凭借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黄山风景区游客逐年攀升。如图1所示,旅游收入逐年递增。2019年,黄山风景区接待人数跃升至350.08万人,旅游总收入高达30.2亿元。
图1 黄山风景区近20年旅游接待及收入情况

注:数据来源为《安徽省统计年鉴1999—2020》。

Fig. 1 Tourism arrivals and income of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in recent 20 years

4.2 社会效益

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作为黄山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制定了长远规划,建设了生态旅游设施,以更好地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当地旅游企业如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旅游集团等积极应对生态旅游发展要求,提升生态旅游服务品质,降低环境压力,有效推进了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当地居民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发展生态旅游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旅游者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参与者,黄山风景区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教育,使游客从观光客转变为生态旅游者,促进游客养成亲近、呵护自然等行为规范,发挥游客的生态旅游宣传作用,提升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黄山风景区卓有成效的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为中国同类型风景名胜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诸多景区管理者先后赴黄山风景区学习生态旅游经验。继黄山风景区之后,九华山、峨眉山、九寨沟等国内同类型风景名胜区,先后实施核心保护区封闭轮休制度,限制游客数量,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实践在国际上也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作为亚太地区唯一代表参与起草《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为全球不同类型与规模的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效益最大化提供了专业合理的建议,推动旅游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作为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黄山风景区促进生态旅游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推广作用,对世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4.3 生态效益

黄山生态旅游在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日益凸显[22]。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黄山风景区植被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56%提升至2015年的98.29%[16];空气负氧离子显著增多,成为“天然氧吧”;动植物数量明显提升,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提升了生态旅游质量。在国内,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化与景观保护管理国际荣誉奖”“文明山”“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称号;在国际上,享有“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实验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黄山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中国第34个、安徽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42 558.48 hm2,包括黄山风景区、与景区毗邻的12个行政村及1个国有林场,共有2 385种高等植物和417种脊椎动物,以全国0.044%的陆地面积,孕育了全国6.92%的植物物种和9.55%的动物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世界108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同时也被认定为中国3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23]。截止目前,黄山风景区是中国仅有的一个以风景名胜区为主体成功申请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区域,开辟了中国风景名胜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先河。生物圈保护区兼具保护发展、科研教学等多种功能,是探索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黄山成功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中国乃至世界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物圈提供了优秀范例。

5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黄山风景区生态保护行动持续推进,“保护第一”已成为黄山人秉持的准则。黄山风景区从区域发展、法规标准和多主体参与等采取的一系列生态旅游保护与利用措施成效显著,促进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构建了生态旅游新高地,成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标杆。
黄山风景区1982年被中国政府列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018年成功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再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黄山风景区不断向世界级生态旅游地跃迁,既体现了黄山风景区具有极高美学观赏、历史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价值,也映证了其生态旅游发展的显著成效。黄山风景区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它为国内外同类型风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优秀范例,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板。
[1]
邓冰, 吴必虎. 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 2006,21(4):84-88.

[ Deng Bing, Wu Bihu. Progress of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research overseas[J]. Tourism Tribune, 2006,21(4):84-88.]

[2]
钟林生, 肖笃宁. 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 2000,20(5):841-848.

[ Zhong Linsheng, Xiao Duning. Ecotourism and it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 review[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0,20(5):841-848.]

[3]
万绪才, 朱应皋, 丁敏.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 2002,17(2):68-72.

[ Wan Xucai, Zhu Yinggao, Ding Min. Progress in foreign research on eco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02,17(2):68-72.]

[4]
王建军, 李朝阳, 田明中.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 地理研究, 2006,25(3):507-516.

[ Wang Jianjun, Li Chaoyang, Tian Mingzho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resour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25(3):507-516.]

[5]
钟林生, 马向远, 曾瑜皙. 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35(6):679-690.

DOI

[ Zhong Linsheng, Ma Xiangyuan, Zeng Yuxi. Progresses and prospects of eco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35(6):679-690.]

[6]
黄山志编纂委员会. 黄山志(—2008)[M]. 合肥: 黄山书社, 2010.

[ Huangshan History Compilation Committee Huangshan History (—2008)[M]. Hefei: Huangshan Publishing House. 2010.]

[7]
陆林, 凌善金. 黄山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指导纲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 Lu Lin, Ling Shanjin. Guidance Outline for Comprehensive Geography Practice in Huangshan Reg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8]
王长荣. 试论安徽黄山温泉资源及其保护[J]. 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9(1):88-93.

[ Wang Changrong. Comment on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of the hot spring in Huangshan of Anhui[J].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1986,9(1):88-93.]

[9]
陆林. 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1997,17(1):64-70.

[ Lu Lin. A study on the life cycle of mountain tourist destin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ount Huangshan and Mount Jiuhua in Anhui[J]. Geographical Sciences, 1997,17(1):64-70.]

[10]
杨桂华. 论生态旅游资源[J]. 思想战线, 1999,25(6):33-38.

[ Yang Guihua. On ecotourism resources[J]. Ideological Front, 1999,25(6):33-38.]

[11]
黄山风景区发布游客最大承载量: 为5万人[EB/OL]. http://www.ahwang.cn/newsflash/20190131/1872938.html.

[Huangshan scenic area release tourists biggest capacity: 50000 [EB/OL]. HTTP://http://www.ahwang.cn/newsflash/20190131/1872938.html.]

[12]
巩劼, 陆林, 晋秀龙, 等. 黄山风景区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及其土壤性质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29(5):2239-2251.

[ Gong Jie, Lu Lin, Jin Xiulong, et al. Impacts of tourist disturbance on plant communities and soil properties in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29(5):2239-2251.]

[13]
林跃胜, 方凤满, 魏晓飞, 等. 黄山景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26(2):256-260.

[ Lin Yuesheng, Fang Fengman, Wei Xiaofei, et 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of Huangshan scenic[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2,26(2):256-260.]

[14]
安徽黄山市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EB/OL]. http://www.forestry.gov.cn/.

[Huangshan City, Anhui Province,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EB/OL]. http://www.forestry.gov.cn/.]

[15]
王金莲, 胡善风, 刘安平, 等. 黄山风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防御系统探析——以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34(1):60-66.

DOI

[ Wang Jinlian, Hu Shanfeng, Liu Anping, et al. The tourism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system in Huangshan scenic area: A case study of lighting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J].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34(1):60-66.]

[16]
尹红燕. 三“加”三“减” 激活黄山旅游“二次创业”新动能[EB/OL]. 2019-10-29.

[ Yin Hongyan. Three 'plus' and three 'minus' to activate the new kinetic energy of 'second entrepreneurship' in Huangshan tourism.[EB/OL]. 2019-10-29.]

[17]
王群, 吴春柳, 邓洪波, 等. 旅游地水足迹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35(4):448-455.

DOI

[ Wang Qun, Wu Chunliu, Deng Hongbo, et al. Tourism water footprint mode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35(4):448-455.]

[18]
章锦河, 李曼, 陈静, 等. 旅游废弃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效应分析——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67(11):1537-1546.

[ Zhang Jinhe, Li Man, Chen Jing, et al.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effect of tourism waste: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National Park[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67(11):1537-1546.]

[19]
姚李忠, 王中华, 徐圣友. 山岳型酒店能源强度与碳排放特征研究——以黄山西海饭店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40(6):965-972.

DOI

[ Yao Lizhong, Wang Zhonghua, Xu Shengyou. Intens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carbon emission for mountain hotel: 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Xihai hotel[J].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0,40(6):965-972.]

[20]
王淑新, 何红, 李双, 等. 中国旅游足迹家族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34(2):424-436.

[ Wang Shuxin, He Hong, Li Shua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footprint family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34(2):424-436.]

[21]
杨璐, 章锦河, 钟士恩, 等. 山岳型景区酒店碳足迹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经济, 2015,31(3):126-130.

[ Yang Lu, Zhang Jinhe, Zhong Shien, et al. Carbon footprint 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hotels in the mountain resort[J]. Ecological Economy, 2015,31(3):126-130.]

[22]
朱顺顺, 章锦河, 胡欢, 等. 旅游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值效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3):603-613.

[ Zhu Shunshun, Zhang Jinhe, Hu Huan, et al. Study on the value-added effect of ecosystem serive val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9,28(3):603-613.]

[23]
王茜. 黄山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N]. 安徽日报, 2018-07-28.

[ Wang Qian. Huangshan Mountain was selected as a world biosphere reserve[N]. Anhui Daily, 2018-07-28.]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