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旅游新业态
  • 旅游新业态
    戴君虎, 高新月, 刘浩龙, 陶泽兴, 马翔, 曹丽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 旅游新业态
    王者, 蒋依依, 洪鹏飞, 王宁, 张月, 何道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对境外体育旅游研究进行整理,围绕体育旅游的定义、分类、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展开梳理与分析,并提出对未来体育旅游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1)在体育旅游定义相关研究中,境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定义并未统一。体育旅游的“属概念”和“种差概念”存在分歧,是造成其定义差异的主要原因;(2)在体育旅游分类相关研究中,境外学者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得出不同结果,目前学者主要以活动类型、消费者需求、消费者目的和意愿为分类标准,仍存在较大局限性;(3)在体育旅游研究热门领域可以分为体育、赛事、发展进程、空间、影响、利益相关者六大维度,新兴领域主要为“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体育旅游研究中,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开展问题导向下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体育旅游的研究领域,学习和借鉴境外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的成功经验。

  • 旅游新业态
    李静, 戴光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吸引物兼具客观和符号的双重属性。节庆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广府庙会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者视角下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生产机制。研究发现,节庆吸引力、节庆的组织管理、节庆的策划理念和节庆场景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生产的基础、路径、思路和内容。具体而言,节庆组织者基于对节庆吸引力的理解,通过调动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和管理符号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秉承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紧跟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划理念,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节目表演、创意互动、美食小吃、商贸展销、人员服务、辅助设施和节庆氛围所构成的节庆场景,该场景浓缩了节庆文化内涵,其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组织者可不断调整以形成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 旅游新业态
    张书颖, 刘家明, 朱鹤, 张香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随着人们对遗产完整性不断深入的理解以及遗产活化利用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树立线性文化遗产意识,把握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线性文化遗产为基础数据,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列入标准、资源组合模式和核心区与缓冲区等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旅游空间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总结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 旅游生态环境
  • 旅游生态环境
    王凯, 唐小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是旅游情境下环境行为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从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出发,对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起步较晚,大致经历了萌芽(2002—2004年)、起步(2005—2013年)和发展(2014—2020年)3个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均较少,国外研究成果领先于国内;(2)旅游地居民地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测量量表的开发也较为薄弱;影响因素探究是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研究热点,但形成机制探讨相对匮乏,并缺少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预测研究;(3)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数据搜集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半结构式访谈为辅,数据分析方法以结构方程模型为主。基于此,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剖析现有研究不足,指出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提供有益指导。

  • 旅游生态环境
    赵莹, 杨晗, 赵茗, 林家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情境下,解说是实现环境教育的重要媒介。解说的拟人化设计使解说内容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展现出来,可给游客带来更好的环境教育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的情景实验法,以解说方式是否拟人化、游客认知风格差异的双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探究解说方式的拟人化对游客环境教育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解说方式在视觉与听觉上的拟人化,对于游客的环境教育效果均有显著影响;(2)游客认知风格在拟人化解说与游客环境教育效果中的调节作用,在视觉层面上得到了显著表现,听觉层面则无显著差异。本文探究了解说方式拟人化与游客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游客环境教育效果的影响,补充了环境教育研究中仅关注解说内容而忽视其展示方式的不足,同时考虑了不同特征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解说需求,为完善生态旅游解说设计、提升旅游的环境教育效果提供了参考。

  • 旅游生态环境
    周晓丽, 唐承财, 张俊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对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情感凝聚理论,探讨旅游者与民宿主之间的情感凝聚对其环境负责任行为的预测效果。以晋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为案例地收集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乡村民宿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的维度及“情感凝聚—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路径的存在与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乡村民宿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既包括生态环境负责任行为,亦包括社会环境负责任行为和经济环境负责任行为;(2)旅游者与民宿主之间的情感凝聚能够显著促进其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生态环境负责任行为、社会环境负责任行为和经济环境负责任行为;(3)情感凝聚的3个二阶构念对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同情理解、情感亲密度和受欢迎程度。本文拓展了情感凝聚理论的应用范畴,为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亦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和企业激发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提供了实践启示。

  • 旅游生态环境
    虞虎, 徐琳琳, 刘青青, 周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利用的角度开展游憩空间管控是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加拿大国家公园实地考察和期刊文献资料梳理,分析了加拿大实施游憩空间管控的体系架构和重点内容,探讨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主线和适应策略。研究发现:(1)加拿大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控体系可以划分为区域、公园、场地3个尺度,反映了国家公园在促进国土空间保护领域的系统性思维;(2)国家公园游憩治理机制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多重响应,包括宏观平衡机制、分类优选机制、用途管制机制和游憩利用机制,并在不同尺度空间上匹配相适应的政策管控措施;(3)从政策层面需要维持自然保护和游憩空间利用的平衡关系,在独特性方面体现出有别于绝对保护和完全开发的中性思维。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可汲取利用加拿大的上述发展经验,在多个层面设置前期评估和弹性措施进行改良优化,注重动态调控,避免游憩发展体制僵化。

  • 旅游生态环境
    王梦頔, 刘家明, 朱鹤, 刘殿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山岳型景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景区活动关乎山地系统生态安全。构建山岳型景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要素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西省云丘山景区为例,选取吕梁山脉代表性珍稀物种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基于GIS技术提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与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生态网络;综合连通性与敏感性对生态网络进行分析,提出云丘山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云丘山景区生态源地总体规模较小,空间分布不均;网络连通性属于中等水平,位于网络核心区的源地间廊道较多,呈网状连接,位于网络边缘区的源地间廊道单一,呈树状连接;根据敏感性评价将景区划分为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5种类型区,生态网络所处区域整体敏感性程度较低,但仍存在高风险节点;根据生态廊道所处不同敏感性环境提出“降扰性保护”“恢复性保护”“修建性保护”3种廊道构建与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云丘山景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旅游生态环境
    曾芳, 钟永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社区女性居民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武陵源区袁家界村、龙尾巴村和马儿山村女性居民采取抽样问卷、滚雪球式访谈等方法,进行定量数据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不同位置社区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连接和社会网络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生态旅游的参与程度与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存在高度相关性,直接影响社会网络规模、连接和结构。生态旅游影响下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存在以下特征:(1)女性居民社会交往范围逐步扩大,社会网路规模明显增加;(2)女性居民社会关系逐渐多元化,社会网络关系连接日益丰富;(3)女性居民获得了异质性信息和资源,社会网络结构渐趋稳定;(4)女性居民旅游增权权益明显,推动女性社会网络不断优化。

  • 案例研究
  • 案例研究
    陆林, 符琳蓉, 陈慧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山地型生态旅游地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开展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摸清了黄山风景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地貌、气候、水体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2)梳理了黄山风景区在生态旅游者、资源、企业与环境等方面采取的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包括确定合理的景区承载量、封闭轮休精华景点、规范保护古树名木、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灾害、严防森林火灾、生态旅游企业改革和科学治理“三废”等;(3)论述了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效益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溢出性,对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黄山风景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范例地,其区域发展、法规标准和多主体参与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保护与利用实践为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经验。

  • 旅游科学百科
  • 旅游科学百科
    2021, 11(2): 310-3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