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海岸与海岛旅游

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

  • 张振克 , 1, 2 ,
  • 毕墨 1, 2 ,
  • 吴皓天 1
展开
  •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 2.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23

张振克(1963-),男,博士,教授,从事地貌与沉积、海洋地理、非洲发展研究等。E-mail:

收稿日期: 2021-07-29

  修回日期: 2021-08-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1-09

基金资助

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项目(JSZRHYKJ202010)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a's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 ZHANG Zhenke , 1, 2 ,
  • BI Mo 1, 2 ,
  • WU Haotian 1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a

Received date: 2021-07-29

  Revised date: 2021-08-15

  Online published: 2021-11-09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基于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视角,扼要综述海岸与海洋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也面临众多挑战,但未来发展方兴未艾;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关注面向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海岸与海洋旅游中的生态保护优先策略,用跨学科的视野开展海岸与海洋旅游研究,重视专项资金投入,加强海岸与海洋旅游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提升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品质和人文环境,助力中国蓝色经济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张振克 , 毕墨 , 吴皓天 . 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 11(4) : 536 -547 .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0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in global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in China falls behind and faces many challenges, bu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s promising. In the new round of national territory development pla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pecial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The future marine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implement the priority strateg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clude carrying out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research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vestment of special funds, strengthen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for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lue economy.

1 引言

中国有长达18 000 km绵长海岸线与多达11 000个沿海岛屿,南北跨越44个纬度,海岸与海洋资源环境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为发展海岸与海洋旅游 (① 本文涉及的海岸与海洋旅游是依托海岸、海岛与海洋环境的旅游活动的总称,相关的名词有海洋旅游、海洋与海岸旅游、海岛旅游,在中国海洋产业经济统计中称为滨海旅游。)(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提供了潜力巨大的资源环境基础。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之后,围绕近海(200 n mile专属经济区)、海岛海洋空间诉求日益增多,也引发沿海国家对海洋“蓝色国土”和海洋权益的重视,涉及的海洋国土争议成为沿海国家间冲突的主要原因。海岸与海岛因为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是国内外最受欢迎的海洋旅游空间;对主权国家而言,远离海岸的海岛旅游活动也是宣誓主权的最好方式,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就业部门的产业,海岸与海洋旅游又是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沿海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发达国家也多数为沿海国家。沿海国家为发展海岸与海洋旅游,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不断加强海岸与海洋资源环境的相关的科学研究,实施众多海岸工程,改善海岸和海洋环境,其中海滩养护(Beach Nourishment)最为著称[1]。美国从1923年就在东海岸的长滩实施海滩养护,为防御海岸侵蚀,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滩养护,为美国滨海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与海滩旅游相关的经济被称为“海滩经济”(Beach Economy)[2]
中国沿海人口众多,城市和工业相对集聚,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拥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区。各级政府和海洋管理部门十分重视沿海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根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滨海旅游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中最强劲发展的产业。201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5 724亿元,比上年增长7.5 %。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0.6 %、18.0 %和13.2 %[3]。2020年虽然有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滨海旅游受到极大的冲击,但在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仍高达47 %[4]。因此,中国在蓝色经济发展需要重视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海岸、海岛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开发强度等方面的差异,我国海岸与海洋资源与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根基于海岸和海洋环境的滨海旅游业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积极推动“海洋强国”战略下,中国在海岸与海洋科学研究、海岸工程建设、海岸带生态修复、海滩修复、以及滨海湿地保护等方面投入巨大,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影响下,沿海地区又掀起海洋生态保护的新高潮。相对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海岸和海洋旅游,中国的海岸和海洋旅游方兴未艾,也存在很多的挑战和困境。
旅游目的地包含了旅游的所有要素,旅游目的地管理是吸引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促进旅游地竞争力的提升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5,6]。本文从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视角,扼要综述海岸与海洋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的地位,对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相关的在挑战进行宏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新一轮海洋空间规划中应加强面向服务海岸与海洋旅游的海洋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并结合生态发展的理论,对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的生态发展路径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海岸与海洋旅游是全球旅游业重要核心板块

海洋是人类的福祉,有巨大的空间和用于发展海岸与海洋旅游的潜力。20世纪下半叶,世界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迅速,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广泛受到地理、海洋与旅游研究者的关注[7]
2014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海岸和海洋旅游业被确定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8]。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的概念向蓝色经济转变,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包容和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蓝色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渔业和水产养殖、可再生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勘探、海洋运输以及海洋和沿海旅游业等部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全球约有3.5亿个工作岗位与海洋经济直接相关。联合国估计全球有10亿人依赖鱼类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9];在非洲大陆大约2亿非洲人依靠海洋获取蛋白质营养,54个非洲国家和岛屿中有39个位于沿海,蓝色经济发展发展对非洲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在全球10多亿国际游客中,大约每两名游客中就有一人涉足海岸与海洋旅游。海岸与海洋旅游是沿海国家和社区收入和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表明海岸与海洋旅游的重要性。
然而,海岸与海洋旅游易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污染的影响,进而影响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6年)指出,国际旅游业占世界总出口的7 %,占服务出口的30 %,而商品和服务出口的份额从2010年开始增加,2015年为6 %~7 %,国际旅游业连续第四年超过世界商品贸易,国际旅游业在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和其他服务方面产生的经济收入达12 320亿美元[10]
作为全球旅游业核心板块的海岸与海洋旅游业,其发展依赖海洋旅游的资源环境基础,旅游活动对海岸与海洋环境影响广泛受到海洋管理研究者的重视[11]。加强海洋与海岸综合管理,实现可持续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对海洋经济增长和沿海社会福祉改善至关重要,而综合规划和管理的核心是对海洋与海岸生态的重视,并置于优先考虑地位[12]

3 中国海岸和海洋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快速发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在《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中,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3]。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以及旅游减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4]。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的旅游长期关注陆域旅游、城市旅游的发展,海岸与海洋旅游关注不够。2000年滨海旅游在海洋经济中的贡献为15.4 %,而海洋渔业的贡献则高达50.4 %[15],可见,在新世纪初我国的海洋旅游的经济地位不高。中国沿海省级行政区长期关注陆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建设,海洋旅游发展规划则明显滞后。虽然有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但内容上偏向海岸陆域。相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陆域旅游,中国海洋旅游的快速发展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
2010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在保护海岛的同时,提升了公众对海岛的关注,尤其是无居民海岛的旅游开发成为海洋旅游的新动向。2013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主题确定为“2013中国海洋旅游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海洋旅游的旅游年主题。海岸与海洋旅游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从海洋旅游目的地(海岸、海岛)管理的视角看,我国的滨海旅游依然面临众多的挑战和困境。

3.1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环境灾害突出

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的报告,报告指出,除非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全球变暖幅度在21世纪将超过1.5 ℃,甚至2 ℃;人类活动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16]。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冰川都在同时退化,这种全球性退化至少在过去2 000年是前所未有的; 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超过了至少过去3 000年的任何一个世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上层海洋(700 m)已经变暖,人类的影响极有可能是主要原因;1901—2018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5~0.25 m;由于冰盖过程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到更大的高度——在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有可能上升接近2 m,到2150年有可能上升5 m[16]
海平面上升对滨海旅游而言,最大的影响是海岸侵蚀问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预测2100年因为海平面上升,海岸后退速率将是目前的2倍[17]。国内学者也对海平面上升对海岸侵蚀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海岸侵蚀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岸带自然灾害,成为沿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18,19,20]。中国大陆沿海地处西太平洋沿岸,是热带气旋、台风以及温带气旋频繁影响的海域,对沿海城市交通、海上运输、滨海旅游发展等造成极大的影响,中国沿海的海岸侵蚀在风暴潮的影响下更加突出,对旅游海滩破坏会造成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或竞争力减弱。

3.2 海岸与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和近海海域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落实滨海生态整治和海岸海洋管理,但海洋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根据2020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公报[21],2019年我国管辖海域劣四类水质面积28 340 km2,无机氮超标严重;2019年近岸水质劣四类面积为11.7 %,上海和浙江沿海水质极差;13个海湾的春、夏、秋三期监测均出现劣四类水质,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2019年夏季呈富营养化的海域面积达到42 710 km2,其中东海海域富营养化海域面积最大。2019年开展了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洪水林和海草床生态监测,其中18个海洋生态系统观测结果是14个呈亚健康状态,1个呈不健康状态,3个呈健康状态。190个入海河流断面水质监控发现,没有一类水,三类水和四类水占比分别为34.7 %和32.6 %,渤海和黄海沿岸还存在较多五类水和劣五类水入海。沿海有448个直排海污染源,总排放量达80.1亿吨。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海底垃圾、海洋微塑料等,2019年观测到赤潮38次,面积达到1 991 km2 [21]。总之,中国海岸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对滨海旅游业发展、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3.3 海岸与海洋旅游专项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重视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逐步发展壮大。依托城市旅游、历史遗迹、自然山水为主的陆域旅游发展很快;而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地区很多海岸、海湾、海岛等还是海防重地,不对外开放,加上交通极其不便,一般人难以涉足。早期的陆域旅游受到学界、新闻媒体的关注,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引进外资兴建高档酒店,引进管理团队,为中国旅游转型升级、开放国际旅游市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相对而言,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更有其独特性和吸引力,因此,围绕旅游酒店、旅游交通设施、旅游地综合开发的投入大大加快,从城市旅游向中国独特自然风景名胜地旅游的民间投入、外资投入和政府财政投入巨大,例如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云南玉龙雪山的旅游开发。
2005年后,中国沿海省域行政区进入新的沿海发展阶段,但大规模的开发和财政投入重点是沿海基础设施、港口建设以及临港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海岸与海洋旅游逐步受到重视,但相对而言,海岸与海洋旅游的专项投入长期不足,制约了我国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发展。

3.4 面向旅游的海岸、海岛与海洋管理亟待协调

我国有丰富的海岸与海洋旅游资源,近海有11 000多座岛屿,海岸与海洋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滨海旅游,具有独特优势。但长期以来,旅游部门管不到海洋、海岸、海岛,海洋渔业部门管理的重点也不会集中到滨海旅游方向;海岸与海洋开发建设中,还涉及水利、交通运输、工业、渔业、港口、军事等部门。海岸带与海陆交错的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近海海洋空间越来越拥挤,有众多的用海项目(航道、锚地、海上风电、水产养殖、渔业活动、旅游活动区、生态保护区、资源保护区、海上倾倒区、采砂区、水下管线等),项目之间有用海空间上的矛盾,需要协调;同时,过渡用海也对海岸与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进入新世纪,国际上海洋管理理论与技术迅速发展,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受到广泛重视[22];在UNESCO政府间海洋委员会的倡议下,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进海洋空间规划,协调用海者之间、用海者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重视生态系统和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详实的海洋与海岸调查研究、动态监测以及广泛公众参与,确保相关利益者得到兼顾。

3.5 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管理研究亟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域旅游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当代一批优秀的旅游地理研究学家与旅游规划大师,但国内大量的旅游规划设计与旅游研究偏向城市旅游、乡村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涉足海岸与海洋旅游的相对薄弱,与长期海岸与海洋旅游处于旅游发展的边缘、投入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人才培养也亟待加强,用跨学科的视野研究中国的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管理问题,从区域、地方尺度现实问题入手开展研究,有助于提升面向滨海旅游发展的海岸与海洋管理,推进中国滨海旅游事业持续发展。

4 国土空间规划与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

4.1 蓝色国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之后,海洋空间被视为国家陆域国土的向海延伸,出现了“蓝色国土”的概念。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进行合理的投入和生产力布局,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需要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或者整治,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的国土整治(也称领土整治)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法国的国土整治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80年代,面向区域均衡发展的国土整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法国比斯开湾沿海,曾是发展落后的地区,海岸旅游为主的国土整治促进了比斯开湾沿海的发展[23]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时空维度做出的总体安排。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长期以来,我国存在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要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有助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于人口、经济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深入分析研究,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和区域战略有效实施,是促进国家和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行的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突出海陆统筹,将海洋空间纳入规划范围,海洋空间规划在用海适宜性评价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编制,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新特点。

4.2 海岸与海洋旅游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需要提升

进入新世纪,海洋管理中发现近海空间越来越拥挤,需要实施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海洋空间规划。在此背景下,2006年UNESCO的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在法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海洋空间规划会议,2017年在巴黎又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海洋空间规划,在全球范围推进海洋空间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国内,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国际空间规划有很大的差异,国内有学者系统研究了国际海洋空间规划进展[24,25],借鉴国际经验,有助于做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涉海内容。
就涉海部门的国土空间规划而言,主要在用海适宜性评价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编制规划,在实际操作中,很少关注滨海旅游这一涉及面广泛的专题,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应该为滨海旅游发展留下必要的发展空间和相关的涉海生态保护区空间,应考虑近海海洋空间的复杂性和开发利用的兼容性,为后续的滨海旅游专项规划奠定基础。海岸与海洋旅游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需要提升和加强。

4.3 国土空间规划助力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管理

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海洋空间规划,海岸和海洋旅游受不同用海方式的冲击,例如海上风电场的噪声问题,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是负向的;渔港中心夏季鱼腥味重,也让在附近的旅游者难以接受。此外,海洋生态环境状况退化对海岸和海洋旅游业发展构成直接的破坏。譬如,退化的珊瑚礁海岸,对海岸与海洋旅游的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澳大利亚、东南亚、印度洋热带海域国家已经发现海洋旅游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是珊瑚礁海域的潜水活动[26]。1989—2004年间,埃及红海边的哈尔格达(Hurghada)海岸酒店床位从几百间增加到35 000间,进行海上浮潜的游船也大量增加,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附近1989—2006年间的游船从23艘增加到350艘,哈尔格达同期游船从50艘上升道1 200艘[27]。渔船在珊瑚礁海域锚停,对珊瑚礁的破坏严重,人为投食吸引鱼类向玻璃船靠近,食物碎屑覆盖珊瑚礁,浮潜活动靠近珊瑚礁产生的损毁,均对红海的珊瑚礁造成影响[28]
海洋空间规划可以缓解用海者之间的冲突,并在沿海和海洋旅游业与其他人类用海之间创造协同效应,如渔业与旅游业的兼容发展[22]。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可以确保重要的旅游资源(生态敏感区)得到强化管理和保护,有利于海岸与海洋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海洋空间规划可以科学地分配所有海上人类活动和用海方式,使其既能繁荣海洋经济,又能限制用海对环境的影响,对相关利益者的影响。国际上海洋空间规划的工作十分严谨,例如UNESCO在2006年就制定了详细的海洋空间规划实施手册,并重视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在充分沟通和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海洋空间规划旨在为蓝色经济发展奠定科学的调控和管理方案,有助于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的保护,为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管理提供支撑。

5 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旅游广泛受到重视。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活动的启动仪式放在海南,助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反映全国上下对生态旅游的重视。海岸与海洋旅游依托丰富多样的海岸与海洋生态与环境,中国的海岸与海洋旅游必然要走生态发展之路。坚持生态发展(Ecological Development)是以维持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作为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制订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则,针对传统经济发展以持续增长为唯一目标及其严重后果而提出来的,经济发展不应当损害基本生态系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本节基于中国海岸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现实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我国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的若干对策。

5.1 重视海岸与海洋旅游相关的研究与旅游目的地管理

中国的河口海岸、近海岛屿和海洋环境的研究多是河口海岸、海洋科学背景的科学研究,基于海岸与海洋旅游的视角研究海岸与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海岸与海洋管理研究在中国旅游学术界相对薄弱。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需要持续稳定的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支撑,开展相关的河口海岸、海岛与海洋研究,有助于海岸与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科学研究和海岸工程建设应助力中国的海岸和海洋旅游的发展,最大可能地减少生态破坏。
一方面,沿海地区或者海岛开发规划建设中,旅游目的地管理中要关注海岸与海洋资源环境,尤其是有生态价值的地方尺度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譬如海岸与海洋中规模不大的礁石群,虽然不是海洋保护区的范围,但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也理当在海岸工程建设与旅游开发中得到很好保护,2005年作者在三亚湾白排礁(后来的凤凰岛)南端的基岩礁石缝隙中观察到螃蟹的栖息地和育幼场,数量成千上万。中国有众多的河口海岸工程建设,长期水利工程建设不关注沿海旅游环境,造成众多旅游资源破坏,譬如海州湾海堤建设对砂质海滩的破坏[29]。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一些旅游海湾,有得天独厚的海岸与海洋旅游环境,这类优质资源和海岸空间得到快速的旅游开发,例如三亚市亚龙湾沿岸,众多五星级酒店沿海岸一线密集分布,公众进入海滩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中国滨海旅游应该关注公众利益的维护[30]。另一方面,旅游研究者也需要开阔视野,融合生态学、海洋科学的跨学科的深入研究,这将推进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研究迈向新台阶,助力海岸与海洋旅游持续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海洋旅游研究队伍,对推进中国的滨海旅游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5.2 坚持海岸与海洋旅游生态优先战略

海岸与海洋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中,已有的研究证实人类活动对全球区域和地方尺度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岸海域珊瑚礁观光是滨海旅游最受欢迎的旅游活动,然而,人与自然的胁迫下珊瑚礁退化、甚至是“白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UNESCO相关的报告中警告,在海洋酸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加速全球范围内的珍贵的天然珊瑚礁的消亡。海岸与海洋旅游关注的生态问题不仅是宏观尺度的生态系统,在微观尺度,对海滩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海滩细菌、病毒以及垃圾的研究在国内十分鲜见,但在西方学界已经有深入的研究[31]
海洋生物是海岸、海岛与海洋环境中最活跃的生态要素,在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产卵场与育幼场丧失、大规模海岸工程的冲击下,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渤海对虾、曾经的近海渔汛等不复存在,海洋中的商业鱼类(含甲壳类虾蟹)退化严重(个体变小、物种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海洋环境的总体恶化现象,例如多年的海洋观测数据发现,渤海中部发现的水体溶解氧浓度逐年下降,1979—1999年的观测数据显示夏季水体溶解氧持续降低、盐度增高、无机氮增高[32];渤海深层海水溶解氧持续降低持续了三十多年[33],近期也观测到海洋酸化问题,这可能将给渤海带来生态灾难[34]。面向海岸与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保护海岸与海洋生态,改善海洋环境已经是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5.3 地方与区域尺度的海岸与海洋旅游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海岸与海洋环境下的旅游资源丰富,地方与区域尺度的旅游地,具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价值。列入世界遗产地不仅提升地方旅游的感知度和吸引力,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也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与海岸海洋自然环境、海洋历史文化相关的世界遗产申报,截止2021年7月,中国沿海已有相关的世界遗产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福建泉州,2021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江苏盐城,2019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福建厦门,2017)、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江门市,2007)、澳门历史城区(中国澳门,2005)。在全国56个世界遗产地中有其独特的涉海地理位置与遗产价值。
国外地方与区域尺度海岸与海洋旅游开发的案例,可以为我国海岸与海洋旅游走生态发展的道路提供借鉴。法国阿基坦地区沿海毗邻大西洋比斯开湾,海岸沙丘连绵,素有银色海岸之称。这里二战之后人口稀少,气候相对恶劣,农业生产落后,一直是法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阿基坦海岸整治规划付诸实施,建设了港口、道路、海滨浴场、湿地公园、生态博物馆、各种水上和陆上体育运动中心以及各类旅馆、度假村、露营地;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成为法国重要的海滨旅游地之一,以旅游业为中心的地方经济也繁荣起来,海滨旅游基地建设,采取了因地制宜与生态保护的思路实施建设,没有像地中海海岸旅游那样,建设豪华别墅和高级饭店,而是发展简单实用的度假村和露营地,对海岸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最小,这里的旅游以价格低廉和天然野味来竞争制胜[23]
面向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的海洋空间规划大多是区域性和地方尺度的规划,欧盟率先启动的海洋空间规划有18个示范区,大部分有充分的海洋环境、海洋生态数据支撑,众多的相关利益者参与规划,规划的时间往往较长,形成了规划一旦通过,就长期执行的管理机制。这些值得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专项规划借鉴。在河口海岸工程建设中也应关注国内生态保护和海岸与海洋旅游,把对海岸生态、海岸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2006年作者考察非洲摩洛哥拉巴特布里格里格河口,为防止河口淤积的导水堤坝建设,精妙设计和规划建设,在确保河口不淤塞的同时,营造了多个砂质海滩,为拉巴特侵蚀海岸环境下的滨海旅游发展营造了优美的海滩资源,是地方尺度水利工程与滨海旅游兼容发展的典范。

5.4 加大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专项投入

在中国旅游事业发展进程中,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但方兴未艾。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之中国沿海人口众多、工业发达,人类活动对海岸与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大,海岸与海洋旅游的生态发展压力大,海岸与海洋旅游又具有复杂性和管理上的难度,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协调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事宜,加大海岸与海洋旅游(含海岛旅游)的专项投入,对地方和区域尺度的海岸与海洋旅游环境进行整治。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加大了海岸整治与岸线修复的投入,相关项目实施之后已经收到明显的效果,例如福建厦门、河北秦皇岛、山东青岛等地的海岸修复与沙滩恢复项目[35,36],为区域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提供了积极作用。然而,一些海滩修复项目也遇到问题,如海滩养护背景下的海岸风沙活动加强[37],影响海滩修复的效果。在海岸旅游目的地管理相关的工程规划建设中应考虑海岸风沙活动和风暴潮等海岸动力的影响,西方海岸工程领域工程与旅游兼顾发展的相关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5.5 提升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吸引力

与发达国家海岸与海洋旅游地管理相比,中国的海岸与海洋旅游还需要下功夫做好旅游目的地管理,坚持生态海岸海洋旅游导向的管理,重视旅游活动中海岸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宣传,减少旅游造成的海岸、海洋、海岛环境破坏与生态影响,提升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品质,才会让滨海旅游地更具吸引力。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入境游客14 531万人次,其中,外国人3 188万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1 342万人次,相对于国内游客,外国游客数量占比较低。2015—2019年我国游客总人数的年增长率在2017年达到峰值(12.8 %)之后持续走低,2019年的年增长率只有8.4 %。考虑当前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因素,作者认为中国旅游人数可能达到峰值,规划和建设海岸与海洋旅游地,提升海洋旅游吸引力,增加海岸与海岛休闲和度假旅游,有助于促进中国旅游的持续发展。开展海洋旅游专项规划与建设,重视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管理,营造海岸与海洋旅游文化氛围,加强海洋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海岸与海洋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志愿行动,为中国的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营造更好的人文环境,增加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促进滨海旅游在中国蓝色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
Hanson H, Brampton A, Capobianco M, et al. Beach nourishment projects, practices, and objectives: A European overview[J]. Coastal Engineering, 2002, 47(2):81-111.

DOI

[2]
张振克. 美国东海岸海滩养护工程对中国砂质海滩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启示[J]. 海洋地质动态, 2002, 18(3): 23-27, 1.

[ Zhang Zhenke. Discussions 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ng resources of China's sandy beaches from beach nourishment engineering done for American east coast[J]. Marine Geology Letters, 2002, 18(3):23-27, 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 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OL]. (2020-05-09) [2021-07-13]. http://gi.mnr.gov.cn/202005/t20200509_2511614.html.

[Department of marin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econom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PRC. The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f Chinese Marine Economy in 2019[R/OL]. (2020-05-09) [2021-07-13]. http://gi.mnr.gov.cn/202005/t20200509_2511614.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 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OL]. (2021-03-31) [2021-07-13].

[Department of marin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econom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PRC. The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f Chinese Marine Economy in 2020[R/OL]. (2021-03-31) [2021-07-13]. http://gi.mnr.gov.cn/202103/t20210331_2618719.html.]

[5]
史春云, 张捷, 沈正平, 等.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综述[J]. 人文地理, 2006, 20(3):72-77.

[ Shi Chunyun, Zhang Jie, Shen Zhengping, et al. An overview of quantitive evaluation of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J]. Human Geography, 2006, 20(3):72-77.]

[6]
Ritchie J R B, Crouch G I.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1-7.

DOI

[7]
Miller M L. The rise of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1993, 20(3):181-199.

[8]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The Oceans Econom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mall Developing Island Developing State[R/OL]. (2014-08-27) [2021-07-24]. https://unctad.org/system/files/official-document/ditcted2014d5_en.pdf.

[9]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TW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OL]. (2016-05-06) [2021-07-31]. https://www.e-unwto.org/toc/wtobarometereng/14/3.

[10]
Hall C M. Trends in ocean and coastal tourism: The end of the last frontier?[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1, 44(9-10):601-618.

[11]
Davenport J and Davenport J L. The impact of tourism and personal leisure transport on coastal environments: A review [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6, 67(1-2):280-292

DOI

[12]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Sustainable Coastal Tourism: An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pproach[R/OL]. (2009) [2020-08-20]. https://wedocs.unep.org/bitstream/handle/20.500.11822/7819/-Sustainable%20Coastal%20Tourism%20-%20An%20integrated%20planning%20and%20management%20approach-2009913.pdf?sequence=3&isAllowed=y.

[13]
刘锋. 中国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前瞻[J]. 新经济导刊, 2003(13):76-80.

[ Liu Feng.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J]. New Economy Weekly, 2003(13):76-80.]

[14]
孙鑫, 汪侠, 刘丹丽, 等.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的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现状与展望[J]. 旅游导刊, 2017, 1(5):55-67, 116.

[ Sun Xin, Wang Xia, Liu Danli, et al.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pro-poor tourism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17, 1(5):55-67, 116.]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00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综述[R/OL]. (2007-03-16) [2021-08-28]. http://gc.mnr.gov.cn/201806/t20180619_1798477.html.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summary of China's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00[R/OL]. (2007-03-16) [2021-08-28]. http://gc.mnr.gov.cn/201806/t20180619_1798477.html.]

[16]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AR6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OL]. (2021-08-07) [2021-08-28].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

[17]
Barnard P, Laustsen P. Sea Level Rise Could Double Erosion Rates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oastal Cliffs[EB/OL]. (2018-07-09) [2021-08-28]. https://www.usgs.gov/news/sea-level-rise-could-double-erosion-rates-southern-california-coastal-cliffs.

[18]
张振克. 黄渤海沿岸海岸带灾害、环境变化趋势及其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J]. 海洋通报, 1996, 15(5):91-96.

[ Zhang Zhenke. Hazards tendenc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Huanghai sea and the Bohai Sea[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1996, 15(5):91-96.]

[19]
夏东兴, 王文海, 武桂秋, 等. 中国海岸侵蚀述要[J]. 地理学报, 1993, 48(5):468-476.

DOI

[ Xia Dongxing, Wang Wenhai, Wu Guiqiu, et al. Coastal eros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3, 48(5):468-476.]

[20]
王颖, 吴小根. 海平面上升与海滩侵蚀[J]. 地理学报, 1995, 50(2):118-127.

DOI

[ Wang Ying, Wu Xiaogen. Sea level rise and beach respons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5, 50(2):118-127.]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9年中国海洋环境生态状况公报[R/OL]. (2020-06-01) [2021-08-28]. 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jagb/202006/P020200603371117871012.pdf.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PRC. Bulletin on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China's marine environment in 2019[R/OL]. (2020-06-01) [2021-08-28]. 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jagb/202006/P020200603371117871012.pdf.

[22]
Papageorgiou M.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A challenging factor in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6, 129:44-48.

[23]
蔡宗夏. 法国的领土整治及其特点[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87, 3(3):46-50.

[ Cai Zongxia. French territorial renov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1987, 3(3):46-50.]

[24]
张云峰, 张振克, 张静, 等. 欧美国家海洋空间规划研究进展[J]. 海洋通报, 2013, 32(3):352-360.

[ Zhang Yunfeng, Zhang Zhenke, Zhang Ji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Occident[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3, 32(3):352-360.]

[25]
狄乾斌, 韩旭.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海洋空间规划研究综述与展望[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59-68.

[ Di Qianbin, Han Xu.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19(5):59-68.]

[26]
Roche R C, Harvey C V, Harvey J J, et al. Recreational diving impacts on coral reefs and the adopt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practices within the SCUBA diving industry[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58(1):107-116.

DOI

[27]
Kotb M A, Hanafy M H, Rirache H, et al. Status of coral reefs in the Red Sea and Gulf of Aden Region[M]// Wilkinson C. 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2008 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 and Reef and Rainforest Research Centre. Townsvill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2008: 67-78.

[28]
Hilmi N, Safa A, Reynaud S, et al. Coral-based tourism in Egypt's Red Sea[M]// Coral Reefs: Tourism,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bingdon, Ox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9.: Routledge, 2018: 29-43.

[29]
张振克. 海州湾黄金海岸旅游发展战略构想[J/OL]. 江苏旅游, 2018, 3:26-29 [2021-08-28]. http://wlt.jiangsu.gov.cn/picture/0/ly328.pdf.

[ Zhang Zhenke.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Haizhou Bay gold coast[J/OL]. Jiangsu Tourism, 2018, 3:26-29.]

[30]
张静, 张振克, 张云峰. 我国海洋空间开发过程中公众利益保护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29(5):32-37.

[ Zhang Jing, Zhang Zhenke, Zhang Yunfeng.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public interests in the process of marine space development in China[J].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12, 29(5):32-37.]

[31]
Solo-Gabriele H M, Harwood V J, Kay D, et al. Beach sand and the potential for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2016, 96(1):101-120.

DOI

[32]
俎婷婷, 鲍献文, 谢骏, 等. 渤海中部断面环境要素分布及其变化趋势[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5(6):889-894.

[ Zu Tingting, Bao Xianwen, Xie Jun, et 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Bohai Sea[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5, 35(6):889-894.]

[33]
Zhai W D, Zheng L W, Li C L, et al. Changing nutrients, dissolved oxygen and carbonate system in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 China[M]// Atmosphere, Earth, Ocean & Space.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2020: 121-137.

[34]
Zhai W D, Zhao H D, Su J L, et al. Emergence of summertime hypoxia and concurrent carbonate mineral suppression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Chin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2019, 124(9):2768-2785.

DOI

[35]
董丽红, 梁书秀, 孙昭晨. 海滩养护理论与试验研究进展[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29(5):44-51.

[ Dong Lihong, Liang Shuxiu, Sun Zhaoche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progress of beach conservation[J].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12, 29(5):44-51.]

[36]
雷刚, 刘根, 蔡锋. 厦门岛会展中心海滩养护及其对我国海岸防护的启示[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3, 32(3):305-315.

[ Lei Gang, Liu Gen, Cai Feng.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coastal protection from the coast beach nourishment at Huizhan Zhongxin of Xiamen Island[J]. Journal of Applied Oceanography, 2013, 32(3):305-315.]

[37]
刘建辉, 蔡锋, 李柏良, 等. 海滩养护影响下的海岸风沙堆积——以福建平潭岛龙凤头海滩养护工程为例[J]. 中国沙漠, 2016, 36(3):565-574.

[ Liu Jianhui, Cai Feng, Li Bailiang, et al. Effect of beach nourishment on the coastal aeolian sand accumulation: A case study in Pingtan, Fujian, China[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16, 36(3):565-57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