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街区旅游

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特征与路径——基于符号学视角

  • 王群 ,
  • 许婧 ,
  • 袁宏瑞 ,
  • 范习平 ,
  • 黄从慧
展开
  •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2

王群(1979-),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可持续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22-07-09

  修回日期: 2023-01-29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09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2171239)

The 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s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raditional and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 semiotic perspective

  • Wang Qun ,
  • Xu Jing ,
  • Yuan Hongrui ,
  • Fan Xiping ,
  • Huang Conghui
Expand
  •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7-09

  Revised date: 2023-01-29

  Online published: 2023-03-09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王群 , 许婧 , 袁宏瑞 , 范习平 , 黄从慧 . 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特征与路径——基于符号学视角[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 13(1) : 138 -151 . DOI: 10.12342/zgstly.20220110

Abstra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landmarks of urban culture, but also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y become important practical scenario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new era. Tunxi Old Street and Liyang Street are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s of traditional and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which are both located in Tunxi District, Huangshan City, Anhui Province, and adjacent to each 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both the traditional and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have formed cultural and tourism symbols in six aspects: thematic position, culture and tourism value, spatial layout, physical carriers, business types and tourism service. The former is dominated by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s, while the latter is dominated by modern tourism symbols; obvious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wo typ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their uniqueness, prominence, integration and adaptability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symbols. The uniqueness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adaptability to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the specific features respectively of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blocks. This paper, thus, puts forward tourism-oriented paths in tradi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d culture-oriented paths in the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ese two types of block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ymbo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diversification of resource functions, integration of symbol space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which consequently promotes the value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ervices,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1 引言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城市发展的动态标本,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1]。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成为研究的热点[2]。旅游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文化体验方式,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资源,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文旅融合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3-4]
当前,学者们透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现象[5-7],明晰了文旅融合的过程[8-9],广泛探讨了文旅产业融合的模式[10-11]、机制[12]与路径[13]等,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研究对象多聚焦于全国[14]、省域[15]、县域[16]或某一战略发展区域[17],对微观尺度的地域研究较少,且较多集中于传统村落[18]、历史文化名镇[10],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指导意义有待加强。符号被认为是具有携带意义的感知[19],文化和旅游皆具有符号意义。文化是符号的形式[20],旅游是旅游者体验旅游地的符号内涵和文化意义的过程[21],文化符号和旅游符号相互联系,交织相融。从符号学角度探讨旅游也是当前旅游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领域,包括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现象[22]、属性[23]、功能[24]、特征[25]、意义[26]和实证[27]等研究,但目前基于符号学视角对文旅融合的探索尚不多见。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旅游业发展三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因其具有双重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和旅游符号消费意义,故其文旅融合过程的符号学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根据当前实践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可分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遗存、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空间等不同,两者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与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多为原居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历史遗存较为丰富,文化符号较为明显,而旅游发展主题与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商业化严重,旅游符号融入度有限;复建历史文化街区则以旅游服务为主导,通过化用当地相关的文化元素,制造附加价值更高的旅游消费产品,文化生产浅薄,符号不凸显,旅游符号“千街一面”。如何从符号学角度构建两种街区的文旅融合模式,关系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屯溪老街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黎阳in巷为案例地,在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框架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分别对两种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符号和旅游符号进行解构与建构,并从主题、功能、空间、载体、业态与服务六方面对其文化旅游符号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两类街区的文旅融合特征差异,进而提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路径。

2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构建

不同旅游地涉及的资源要素、产业功能、空间载体等存在差异,其具体的文旅符号体现也不同。作为文物及历史建筑集中的特定区域,现代遗存的小尺度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符号主要通过街区内的物质载体及其承载的活动内容呈现出来。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运用扎根理论,在携程网中对“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2015—2022年时间段的游记进行搜索爬虫,分别获取有效游记116篇和84篇,同时结合屯溪老街350家店铺和黎阳in巷153家店铺的名称、经营范围等资料,对所有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和核心式登录的三级编码,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符号具象化,最终得到399个“符号来源”,通过进一步总结分类,归纳出文化符号概念共6类35种,旅游符号概念共6类34种(表1)。
表1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符号建构

Tab. 1 Culture and tourism symbol construction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关联式登录 核心式登录 关联式登录 核心式登录
C-A-2传统店名 T-A-2早餐早点
C-A-3传统美德 T-A-3风味小吃
C-A-4传统起源 T-A-4家常饭馆
C-A-5传统遗存 T-A-5快餐简餐
C-A-6传统形象 T-A-6潮流美食
C-B-1商业店铺 C-B商业符号 T-A-7海外美食
C-B-2商贸角色 T-B-1经济酒店 T-B“住”符号
C-B-3商品货物 T-B-2舒适酒店
C-B-4商业品牌 T-B-3高档酒店
C-B-5经营手段 T-B-4客栈民宿
C-B-6商业氛围 T-B-5青年旅舍
C-C-1佳肴美食 C-C饮食符号 T-C-1旅行社 T-C“行”符号
C-C-2甜点零食 T-C-2快递物流
C-C-3琳琅饮品 T-D-1博物馆类 T-D“游”符号
C-C-4加工食材 T-D-2艺术馆类
C-C-5饮食风格 T-D-3景点地标
C-D-1文化工具 C-D文化符号 C-文化符号 T-E-1工艺品店 T-E“购”符号 T-旅游符号
C-D-2文化体现 T-E-2特产零售
C-D-3文艺创作 T-E-3文房四宝
C-D-4文化信仰 T-E-4茶馆茶行
C-D-5文化形象 T-E-5中西糕点
C-E-1建筑形象 C-E建筑符号 T-E-6百货商超
C-E-2建筑装饰 T-E-7服饰鞋包
C-E-3建筑功能 T-E-8玉器珠宝
C-E-4建筑保护 T-E-9中药材铺
C-E-5建筑材料 T-F-1科技体验 T-F“娱”符号
C-E-6建筑环境 T-F-2康养保健
C-E-7建筑布局 T-F-3休闲酒饮
C-F-1科技体验 C-F新兴符号 T-F-4美容美发
C-F-2影音体验 T-F-5广告服务
C-F-3审美体验 T-F-6影音娱乐
C-F-4康养体验 T-F-7新奇体验
C-F-4康养体验 T-F-7新奇体验
C-F-5营销传媒 T-F-8摄影服务
C-F-6主题体验
符号学具有象征性与解释性,即能指与所指,旨在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发展变化规律、意义及符号之间的关系。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文旅融合,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旅游交融共生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具有文化和旅游象征和解释意义的符号之间的互动、变化及关系。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化资源赋存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因历史、地域差异形成强烈的地方性。为创造更高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街区往往基于自身条件、利益相关者诉求、市场导向等因素对文化资源进行选择,通过旅游开发将选取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易理解的旅游符号,并通过符号的能指形式传递给游客,如饮食、建筑、商品等旅游吸引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这些符号进行自我解读,形成地方性感知。由此,旅游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文化进行选择与塑造,并依托旅游吸引物这一符号的能指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种符号生产过程,也是符号学视角下的文旅融合过程。
已有的文化符号在旅游介入下彰显出更多功能与价值,同时旅游的催化效应也赋予了文化符号新的内涵与意义,在此过程中文化符号与旅游符号交汇相融、互动整合形成具有历史街区特色的文旅符号。符号的全景化渗透呈现出街区特色的主题和布局,符号的多元化运用形成了街区价值功能上的差异,符号的产品化方式构成了街区业态、载体和服务的差异。地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赋予了街区开发符号类型的独特性,符号融合的程度、方式不同,街区也相应地凸显出不同的文旅特色,以适应外界市场的变化,更好地保持活力。因此,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特征突出表现在文旅符号的独特性、融合性、凸显性和适应性上(图1)。
图1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符号学分析框架

Fig. 1 Semiotic framework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3 基于符号学的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特征

3.1 案例地概况

研究选取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为案例地,两地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隔江毗邻(图2)。
图2 屯溪老街与黎阳in巷区位图

Fig. 2 The location of Tunxi Old Street and Liyang Street

屯溪老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有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街市,是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全长1 272米,宽5~8米,主要包括1条主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呈鱼骨架形交错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300多幢不同年代建成的徽派建筑分布于街巷两侧。2012年6月,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福州三坊七巷、青岛八大关、青州昭德古街、山西平遥南大街、拉萨八廓街等一同当选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黎阳in巷是在黎阳老街基础上改造、扩建的旅游文化休闲街区,与屯溪老街之间通过屯溪老大桥相连接。黎阳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崇祯五年(1632年),在明代黄一凤绘制的《隆阜村居之图》中可知黎阳街已经形成。到了清代,屯溪商业中心职能日渐强化,不同于屯溪老街,黎阳街多为民居宅第,大部分旧宅已不复存在,仅尚存8座保存完好的百年徽派民居。在此基础上,引进文旅项目,采用“保护、移植、创新”手法,2013年建成一个集旅游休闲和徽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休闲街区,包括黎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徽州特色美食街区、滨江酒吧休闲街区等3条主街及数十条支巷。

3.2 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比较

根据编码,对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的旅游与文化符号进行统计(表2),并结合两街的经营业态及空间布局等,可以看出,两街在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2 屯溪老街与黎阳in巷旅游符号与文化符号统计

Tab. 2 Statistics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symbols in Tunxi Old Street and Liyang Street

旅游符号 文化符号
符号类别 屯溪老街
编码/数量占比(%)
黎阳in巷
编码/数量占比(%)
符号类别 屯溪老街
编码/数量占比(%)
黎阳in巷
编码/数量占比(%)
T-A“食”符号 T-A-1传统徽菜 13/41.94 31/8.85 11/22.45 49/
32.03
C-A历史符号 C-A-1传统街道 1/1.14 88/17.29 0/0.00 5/2.55
T-A-2早餐早点 1/3.22 0/0.00 C-A-2传统店名 76/86.35 4/80.00
T-A-3风味小吃 14/45.16 4/8.16 C-A-3传统美德 1/1.14 0/0.00
T-A-4家常饭馆 1/3.23 1/2.04 C-A-4传统起源 1/1.14 0/0.00
T-A-5-a中式快餐 2/6.45 4/8.16 C-A-5传统遗存 9/10.23 1/20.00
T-A-5-b西式快餐 0/0.00 1/2.04 C-A-6传统形象 0/0.00 0/0.00
T-A-6潮流美食 0/0.00 10/20.41 C-B商业符号 C-B-1商业店铺 96/45.28 212/41.65 53/74.65 71/36.23
T-A-7海外美食 0/0.00 18/36.74 C-B-2商贸角色 3/1.42 0/0.00
T-B“住”符号 T-B-1经济酒店 5/19.23 26/7.43 1/9.09 11/7.19 C-B-3商品货物 111/52.36 6/8.45
T-B-2舒适酒店 1/3.85 1/9.09 C-B-4商业品牌 2/0.94 12/16.90
T-B-3高档酒店 2/7.69 0/0.00 C-B-5经营手段 0/0.00 0/0.00
T-B-4客栈民宿 17/65.38 9/81.82 C-B-6商业氛围 0/0.00 0/0.00
T-B-5旅舍 1/3.85 0/0.00 C-C饮食符号 C-C-1佳肴美食 29/22.83 127/24.95 45/48.39 93/47.45
T-C“行”符号 T-C-1旅行社 4/80.00 5/1.43 1/100 1/0.65 C-C-2甜点零食 32/25.20 10/10.75
T-C-2快递物流 1/20.00 0/0.00 C-C-3琳琅饮品 66/51.97 36/38.71
T-D“游”符号 T-D-1博物馆类 5/71.43 7/2.00 0/0.00 7/4.58 C-C-4加工食材 0/0.00 2/2.15
T-D-2艺术馆类 2/28.57 2/28.57 C-C-5饮食风格 0/0.00 0/0.00
T-D-3景点地标 0/0.00 5/71.43 C-D文化符号 C-D-1文化工具 29/44.62 65/12.77 2/40.00 5/2.55
T-E“购”符号 T-E-1工艺品店 70/26.22 267/76.29 2/,4.55 44/28.76 C-D-2文化体现 2/3.08 2/40.00
T-E-2特产零售 46/17.23 2/4.55 C-D-3文艺创作 33/50.76 1/20.00
T-E-3文房四宝 37/13.86 1/2.27 C-D-4文化信仰 1/1.54 0/0.00
T-E-4茶馆茶行 50/18.73 5/11.36 C-D-5文化形象 0/0.00 0/0.00
T-E-5-a中式糕点 18/6.73 1/2.27 C-E建筑符号 C-E-1建筑形象 0/0.00 3/0.59 0/0.00 4/2.04
T-E-5-b西式糕点 0/0.00 4/9.09 C-E-2建筑装饰 3/100.00 0/0.00
T-E-6百货商超 19/7.12 22/50.00 C-E-3建筑功能 0/0.00 2/50.00
T-E-7服饰鞋包 14/5.24 7/15.91 C-E-4建筑保护 0/0.00 2/50.00
T-E-8玉器珠宝 10/3.75 0/0.00 C-E-5建筑材料 0/0.00 0/0.00
T-E-9中药材铺 3/1.12 0/0.00 C-E-6建筑环境 0/0.00 0/0.00
T-F“娱”符号 T-F-1科技体验 1/7.14 14/4.00 0/0.00 41/,26.79 C-E-7建筑布局 0/0.00 0/0.00
T-F-2康养保健 2/14.29 2/4.88 C-F
新兴符号
C-F-1科技体验 1/7.13 14/2.75 0/0.00 18/9.18
T-F-3休闲酒饮 8/57.14 31/75.60 C-F-2影音体验 0/0.00 3/16.67
T-F-4美容美发 2/14.29 1/2.44 C-F-3审美体验 2/14.29 4/22.22
T-F-5广告服务 1/7.14 0/0.00 C-F-4康养体验 2/14.29 3/16.67
T-F-6影音娱乐 0/0.00 3/7.32 C-F-5营销传媒 9/64.29 1/5.56
T-F-7新奇体验 0/0.00 2/4.88 C-F-6主题体验 0/0.00 7/38.88
T-F-8摄影服务 0/0.00 2/4.88

3.2.1 主题定位比较

屯溪老街与黎阳in巷均是以徽文化为主题进行旅游开发,但主题浓郁程度不同。屯溪老街以传统徽派建筑内从事的旅游商业经营为主,黎阳in巷则是以徽派文化为背景的现代休闲游憩为主。在“商业”文化符号下的“商业店铺”三级编码中,屯溪老街徽商店铺约占19.34%,艺术品店铺约占10.85%;而黎阳in巷现代餐饮店铺约占88.90%。具体到“食”要素的旅游符号,屯溪老街“传统徽菜”符号(41.94%)和“风味小吃”符号(45.16%)突出,黎阳in巷“潮流美食”符号(20.41%)和“海外美食”符号(36.74%)居多。由于两个街区的原有发展基础不同,屯溪老街中大量保留完好的建筑使得建立在商业传统历史上的屯溪老街更加注重徽文化符号的古朴氛围,黎阳in巷作为翻新重建型的历史文化街区,现代商业活力氛围较前者浓厚。

3.2.2 文旅功能比较

屯溪老街与黎阳in巷在文旅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异。屯溪老街教育传承功能突出,街区内的建筑、商贸形式都体现出较为显著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价值,黎阳in巷以游憩休闲功能为主,充分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需求。在文化符号上,屯溪老街有33家“文艺创作”符号店铺、54家“工艺商品”符号店铺和52家“传统饮品”(茶饮与酒饮)符号店铺,黎阳in巷相应的符号店铺分别仅有1家、3家和5家;但黎阳in巷有31家“现代饮品”符号店铺和7家主题体验店铺。在旅游的“游”符号上,屯溪老街建筑均为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且有5家历史博物馆,黎阳in巷仅保留石宅、贾宅、梁宅、李氏医寓等8栋徽州古建筑。总体上屯溪老街传统文化价值显著,历史陶冶和文化教育功能较黎阳in巷相比更为明显,黎阳in巷现代休闲体验价值突出,旅游休闲功能占比大。

3.2.3 空间布局比较

屯溪老街与黎阳in巷空间布局也明显不同。屯溪老街由1条直街、3条横街、18条小巷构成,呈鱼骨架形分布,由于街区的纵横发展,贯穿街区东西走向的老街部分路面较狭窄,浏览观赏功能突出。其中,滨江西路多集聚酒店住宿,旅游“住”符号明显;上马路以文物古玩售卖居多,旅游“购”符号和“工艺商品”文化符号明显;大部分的商业店铺体现出“前店后坊”“上房下店”的“建筑”符号。黎阳in巷整个街区分为滨江酒吧休闲街区、徽文化体验街区和特色美食街区等3块主街区,分别体现出“现代饮品”“传统遗存”“徽菜美食”等符号;街区与街区之间功能分区明显,文旅符号相对集中,呈现出特色氛围营造的空间布局。黎阳in巷内还有专门组织戏曲演出、歌曲演出等文化活动的空间,便于形成集中功能区,对文化的传播和创新都起到很大作用。

3.2.4 物质载体比较

物质载体是文旅符号呈现的最直观形式。从建筑载体看,在对游记文本的符号抽取过程中,发现屯溪老街的建筑载体比黎阳in巷更显古韵。黎阳in巷的建筑载体更具现代性,两个街区内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使游客产生对整体氛围的不同体验。前者游记中主要包含“门楣窗棂”“马头墙”“粉墙黛瓦”“青石板”等建筑符号,后者大量出现“大型旅游综合体”“霓虹灯”“文创街”“新式老街”等建筑符号,表明游客在两类街区感知到的建筑载体符号差异较大。从饮食载体看,对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所有店铺的经营范围分析发现,屯溪老街中“臭鳜鱼”“毛豆腐”“黄山烧饼”“茶”等饮食符号占比很大,黎阳in巷中则以“烤肉”“火锅”“咖啡”“奶茶”“酒吧”“汉堡炸鸡”为主要饮食符号,表明屯溪老街饮食载体比黎阳in巷更显徽菜菜系特色。屯溪老街依托水运码头和徽商文化发展而来,整个街区和店铺承接的传统文化是历史和经济共同的产物,符号意义更向历史底蕴靠拢。黎阳in巷中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更多是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侧重现代商业化,休闲时尚氛围浓厚。

3.2.5 业态产品比较

屯溪老街与黎阳in巷经营业态都相对集中。屯溪老街以“购”为主,“食”“住”为辅,分别占比76.29%、8.85%、7.43%;黎阳in巷以“食”“购”“娱”为主,分别占比32.03%、28.76%、26.79%。“购”符号上,屯溪老街以“工艺品店”“茶馆茶行”“特产零售”“文房四宝”店铺为主,分别占比26.22%、18.73%、17.23%、13.86%,“食”符号上,屯溪老街的“传统徽菜”(41.94%)和“风味小吃”(45.16%)符号显著,黎阳in巷“海外美食”(36.74%)符号显著,“传统徽菜”(22.45%)和“潮流美食”(20.41%)符号也较为突出。“住”符号上,二者“客栈民宿”符号凸显,分别占比65.38%和81.82%。“娱”符号上,屯溪老街并不显著,仅有4%的店铺含有“娱”符号,但黎阳in巷“娱”符号占比为26.79%,以酒吧为代表的“休闲酒饮”符号(75.60%)突出。屯溪老街作为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文化街,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如今的业态结构和商业面貌,历史传承性也充分体现在业态产品上。黎阳in巷的发展依托文化移植和文化创新,既保留了徽文化的气派典雅,也融入了现代商业的都市风情。

3.2.6 旅游服务比较

由于经营主体与形式不同,两街旅游服务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屯溪老街内多为个体经营者和传统老字号商铺的售卖行为,尚谈不上旅游服务。黎阳in巷中的商业店铺多为连锁形式,具有一定的标准化服务水平。屯溪老街街区内众多店铺由当地居民参与经营,使得在原有“文化传承者”和“生活者”符号的基础上,增添了更为显著的“经营者”的“商贸角色”文化符号,但其并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因此屯溪老街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黎阳in巷的游记中,“新旧融合”“现代气息”“创意”“情调”“咖啡厅”等符号重复出现,同时有“戏曲演出”“歌曲演出”等文化活动符号,这与街区所要传达的新老建筑与文旅消费产业结合的规划理念十分契合,街区内民俗客栈,咖啡厅、酒吧等都是现代旅游产物,提供标准化服务,相较于屯溪老街,服务水平更高。

3.3 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特征

由于发展历史和基础不同,传统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符号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4个方面(图3)。
图3 传统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特征

Fig. 3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raditional and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独特性方面,屯溪老街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已有的物质环境赋予了屯溪老街独有的文化符号;而黎阳in巷在传统的徽派文化背景和部分徽派建筑依托下,融入现代商业和旅游元素,旅游符号更为独特。
凸显性方面,屯溪老街呈现的都是古朴的徽州建筑符号、特色徽商文化符号等,文化符号具有极强的单一凸显性;黎阳in巷在主题塑造、空间布局和经营业态等方面,融古代与现代、徽文化与其他文化于一体,文旅符号具有综合性。
融合性方面,囿于建筑保护和空间的限制,屯溪老街主要在徽派建筑符号下从事旅游商品经营,文化符号与旅游符号融合度相对较低;黎阳in巷是新规划建设的休闲街区,以商业消费功能为主,街区重置程度高,旅游元素占比巨大,尽管文化价值相对较低,但文旅融合度较高。
适应性方面,历史背景和外部环境促使屯溪老街在保证原有乡土风貌的基础上,妥善安排旅游市场的进入和开发,其开发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传统的民俗民风,商铺经营的主要为徽派工艺品、土特产等,大多数仅对外来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之下,许多商铺都因游客稀少而停业关闭;同时,也受限于较少的旅游消费符号,当外界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旅游供给无法及时应对。黎阳in巷在新一轮开发中对老旧建筑进行了大批量改造,采用较为成熟的现代商业化运作模式,对旅游市场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可以捕捉旅游市场变动的信号,及时对业态进行调整,其经营的饮食、酒吧、书店、俱乐部等,对于本地居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去处。疫情虽然影响了部分外来客源,但本地客源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与屯溪老街相比,黎阳in巷受外界宏观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市场适应力较强。

4 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路径

旅游活动是由多方位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方面,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空间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依赖特定的情境和符号的解读,而符号背后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街区需要着重营造和构建的。另一方面,当地居民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同业态的经营者,同样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当地居民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选择商业化利用的方式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两个典型街区各自的主题定位、文旅功能、业态产品、物质载体、空间布局和旅游服务均存在不同,由此导致两个街区内部符号整体产生不同的发展趋向。屯溪老街作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感知主导下,文旅融合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将文化资源更好地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行“旅游趋向”的文旅融合;黎阳in巷作为复建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消费主导下,文旅融合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如何解决“历史留存感不足”问题,进行“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

4.1 打造特色文化主题,实现文化资源符号化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是开发的首要旅游资源,独特主题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吸引力。符号是传达地方文化的信息载体,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就是符号化的过程。符号的双重性意义赋予了地方文化符号化的可能。应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层次挖掘,有效构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实现文化资源符号化。无论是传统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复建历史文化街区,都要突出文化资源提取的首要地位,重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留存度较高,区域内保留的真实的历史遗迹符号众多,要在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打造高端、精致、严谨的文化鉴赏与修学区,让游客体验历史的真实与厚重,从而提升文旅融合的文化底蕴。复建历史文化街区要注重结合地方特性,要对依托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序整合与符号化,对历史文化创新利用,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系统整合当地传统故事、人物、风俗等元素,结合现代商业形式打造平易近人、愉悦身心的独特文化休闲主题区。

4.2 建立人地情感联系,实现价值功能多元化

历史文化街区是建立人地情感联系的重要场所,是情感社会化、空间化的重要依托。街区内符号的意义在于游客与街区的互动过程,在文化资源符号化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价值感,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加强游客与各个符号之间的互动,有效引导游客体会符号背后的深层内涵,建立强烈的人地情感联系,从而实现文化价值功能多元化。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遗存与精神内涵是联结居民、游客、经营者等与地方的情感纽带,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使用和教育功能,借用已有的历史遗存,通过场所和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解读其精神内涵,将文化符号更明显地融于旅游符号中。复建历史文化街区应合理利用街区内历史遗留,改造老旧建筑为博物馆、艺术馆等,发挥文化的熏陶和审美功能,让游客可以寻找到曾经的文化记忆,在旅游中享受到有精神寄托的休闲价值。

4.3 拓展有效旅游空间,实现符号空间整合化

空间大小与布局对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号在空间中的整合运用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的统一性。历史文化街区应保持一致的文化氛围和主题,分区实现符号的传递,给游客提供别样的感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因为已有建筑形制、历史遗迹保护等原因,限制了文旅融合方式,多在建筑体内或已有可利用空间内从事一些经营活动。可借鉴一些古城古镇规划方式,适当向外围拓展空间,做到新旧空间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为游客打造更多用于鉴赏和学习的场所,打造修学符号带状区。复建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分区明显,可利用空间较大,但是要注意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连接性,防止符号感知割裂性造成街区文化相分离,从而影响整体街区内部文化空间布局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同时充分利用空间的可变性与开阔性,开展可经常更新的文化娱乐产品。

4.4 增添地域特色细节,实现文化符号全景化

符号可以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方方面面,历史文化的传播也依赖街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独特的细节设计往往能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锦上添花,利用富有地域特色的细节符号呈现出文化氛围的整体性,有助于实现文化符号的全景化。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可对各个物质载体传达的符号意义进行整体营造,统一标牌设置,统一文化内涵讲解,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VR、AR等对文化细节进行整合,举办新形式的演出活动,将传统戏曲文化、地方民间故事融入舞台表演中,分布在街边情景剧里,呈现在数字屏幕中,打造“新文化形式”,让游客全方位穿越到历史文化街区体验的时代中。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现代旅游符号居多,可在其他细节上增添地域传统文化符号,例如在墙面、路牌、照明灯具上刻画传统人物故事、设置有关地域文化的趣味灯谜等;在一些现代商业区域内,合理融入传统文化要素,大到店内装修装饰,小到菜单饮食用具,进行特色定制,加入历史文化细节,打造街区地域特色。

4.5 强化旅游产品特色,实现文化产品价值化

旅游产品是文旅符号融合呈现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其特色关系着价值实现的程度。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旅游产品多依赖地方特色的饮食和工艺品等,深层的文化资源尚未被挖掘形成特色文化产品,街区内的业态种类也相较单一,旅游开发不应局限于普通产品的售卖,应加强高文化与艺术内涵的产品开发,如修学旅游产品、虚拟旅游产品等,不断丰富业态种类,打造文旅符号融合的产品品牌,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复建历史文化街区在业态产品上集中表现在餐饮种类丰富多元,甚至兼具全国与海外风味美食,对于休闲主导的街区无可厚非,但缺乏文化灵魂,极易被复刻模仿,应当借助地域历史文化背景内涵,说好历史文化故事,打造历史角色品牌,延伸开发特色文化符号产品,可增加与文化相关的娱乐产品,做到购娱结合、食娱结合,实现文化产品的最大价值。

4.6 完善街区运营管理,实现旅游服务高质化

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的成效,服务可以成为一种品牌、一种符号。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当中的大多数经营者也是当地的居住者,经营方式较为传统单一,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作为文化产品的经营者自身,要本着文化保护发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关部门可对经营者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完善整体街区的运营服务体系,如接待服务、安全服务、购物服务等,让每一处遗迹,每一件物品,甚至每一道饮食,都能折射出一段历史故事或解读出一份精神内涵。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总体上现代服务水平较高,服务系统相对较为完善,应当着重植入地域文化习俗、风俗等,提升服务特色,实现街区管理、服务特色和文化保护的协调,如统一着装、统一服务用语、统一服务流程等,从而真正做到文旅融合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对传统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文旅生产过程中各种文化符号与旅游符号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文旅服务等,其文旅融合的特征可通过文旅符号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来衡量。(2)通过扎根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进行解构与建构,共获得“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类旅游符号和“历史”“商业”“饮食”“文化”“建筑”“新兴”等六大类文化符号。(3)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在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和旅游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屯溪老街文化符号占优,黎阳in巷旅游符号占优。未来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应更注重“旅游趋向”的文旅融合,复建历史文化街区应更注重“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
以下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严格意义上说,本研究所称的复建历史文化街区实际上是依托一定的文化背景或遗存,重新规划新建的旅游文化休闲街区。由于区域位置、文化遗存、投资开发商等影响因素,文化符号可以在规划中重新导向,由此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本土和外来文化符号、物质和精神文化符号交融的新兴旅游文化街区,其文旅融合的特征与路径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2)符号内涵中包含“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街区内的“能指”通常解释为符号的物质形式,易被游客感知。但“所指”并非指事物的实体,而是指该事物的内在本质。对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来说,物质形式的“能指”往往较为凸显,但如何从符号学角度,让游客更易于理解其“所指”,将文化符号转换为文旅符号,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毕凌岚, 钟毅.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泛社会价值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12, 36(7): 44-52, 59.

[Bi Linglan, Zhong Yi. Study on pan-social values of historic district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n Chengdu[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2, 36(7): 44-52, 59.]

[2]
赵中枢, 胡敏.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再探索[J]. 现代城市研究, 2012, 27(10): 8-12.

[Zhao Zhongshu, Hu Min. Some thought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2, 27(10): 8-12.]

[3]
相秉军, 狄文莉.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的探讨[J]. 城市规划, 2020, 44(10): 93-101.

[Xiang Bingjun, Di Wenli.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historic city[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0, 44(10): 93-101.]

[4]
张朝枝, 朱敏敏. 文化和旅游融合: 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5(3): 62-71.

[Zhang Chaozhi, Zhu Minmi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Multi-understandings, various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3): 62-71.]

[5]
徐红罡, 袁红. 广州文化生产的旅游功能研究[J]. 城市问题, 2007, 26(5): 70-74.

[Xu Honggang, Yuan Hong. The study on tourism function of Guangzhou cultural production[J]. Urban Problems, 2007, 26(5): 70-74.]

[6]
钟贤巍. 旅游文化学初探[J]. 社会科学战线, 2006, 29(4): 34-38.

[Zhong Xianwei.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ourism culture[J]. Social Science Front, 2006, 29(4): 34-38.]

[7]
沈祖祥, 林弈言. 我国“八大古都”古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 旅游科学, 2006, 20(3): 13-15, 22.

[Shen Zuxiang, Lin Yiyan. Reflections on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eight ancient capital cities[J]. Tourism Science, 2006, 20(3): 13-15, 22.]

[8]
孙九霞, 黄秀波, 王学基. 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化”: 制度脱嵌视角的解释[J]. 旅游学刊, 2017, 32(9): 24-33.

[Sun Jiuxia, Huang Xiubo, Wang Xueji. The de-localization tendency of tourism stree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disembedd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9): 24-33.]

[9]
程晓丽, 祝亚雯. 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9): 161-165.

[Cheng Xiaoli, Zhu Yawen.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e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9): 161-165.]

[10]
张继焦, 侯达. 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现代”转型与“文旅融合”发展[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42(3): 153-159.

[Zhang Jijiao, Hou Da. Traditional-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historical-cultural towns in ethnic areas[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21, 42(3): 153-159.]

[11]
吕宁, 黄迪, 王欣, 等. 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与模式[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6): 846-857.

[Lv Ning, Huang Di, Wang X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mode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sports industry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Beijing[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1, 11(6): 846-857.]

[12]
曾博伟, 安爽.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J]. 旅游学刊, 2020, 35(6): 3-6.

[Zeng Bowei, An Shuang. Reflections o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6): 3-6.]

[13]
徐翠蓉, 赵玉宗. 文旅融合: 建构旅游者国家认同的新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5(11): 11-12.

[Xu Cuirong, Zhao Yuzong.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ourism: A new way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ourists[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11): 11-12.]

[14]
吴丽, 梁皓, 虞华君, 等. 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1, 41(2): 214-221.

[Wu Li, Liang Hao, Yu Huajun, et 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41(2): 214-221.]

[15]
兰苑, 陈艳珍.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 以山西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例[J]. 经济问题, 2014, 12(9): 126-129.

[Lan Yuan, Chen Yanzhen. On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fusion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Shanxi province[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14, 12(9): 126-129.]

[16]
崔凤军, 徐宁宁, 陈旭峰. 县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评价指数的实证研究[J]. 治理研究, 2022, 38(5): 93-101, 127.

[Cui Fengjun, Xu Ningning, Chen Xufe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aluative index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ounty culture and tourism[J]. Governance Studies, 2022, 38(5): 93-101, 127.]

[17]
于秋阳, 王倩, 颜鑫. 长三角城市群文旅融合: 耦合协调、时空演进与发展路径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2): 159-172, 178.

[Yu Qiuyang, Wang Qian, Yan Xin. Integr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tourism of the city clus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time-spati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2, 54(2): 159-172, 178.]

[18]
桂拉旦, 唐唯. 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 西北人口, 2016, 37(2): 64-68.

[Gui Ladan, Tang Wei. A study on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i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countryside: Taking Lin Zhai vill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 2016, 37(2): 64-68.]

[19]
赵毅衡.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Zhao Yiheng. Semiotics Principles & Problems[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
Cassiner E.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1]
Graburn N H H.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 10(1): 9-33.

DOI

[22]
桂榕. 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符号化现象探析: 以云南丽江为例[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4, 8(1): 151-160.

[Gui Rong. An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symboliz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Lijiang, Yunnan province[J]. Southwest Frontier Ethnic Studies, 2014, 8(1): 151-160.]

[23]
王宁. 试论旅游吸引物的三重属性[J]. 旅游学刊, 1997, 12(3): 55.

[Wang Ning. On the triple attribute of tourism attraction[J]. Tourism Tribune, 1997, 12(3): 55.]

[24]
谢彦君, 鲍燕敏. 旅游网站的符号及其功能分析[J]. 旅游科学, 2007, 21(5): 46-51.

[Xie Yanjun, Bao Yanmin.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igns used by tourist websites[J]. Tourism Science, 2007, 21(5): 46-51.]

[25]
胡最, 邓运员, 刘沛林, 等.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4): 789-803.

DOI

[Hu Zui, Deng Yunyuan, Liu Peilin, et al.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al landscape gene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4): 789-803.]

DOI

[26]
彭丹. “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J]. 旅游科学, 2008, 22(4): 23-27.

[Peng Dan. A symbolic study on tourism people[J]. Tourism Science, 2008, 22(4): 23-27.]

[27]
周永广, 张金金, 周婷婷. 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 西溪湿地的个案分析[J]. 人文地理, 2011, 26(4): 115-120.

[Zhou Yongguang, Zhang Jinjin, Zhou Tingting. A study on semiotics of tourist experience: The case study of Xixi Wetland[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4): 115-12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