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街区旅游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太平街为例

  • 许春晓 ,
  • 郭思莹
展开
  •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沙 410081

许春晓(1962-),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22-07-05

  修回日期: 2022-10-28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09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8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format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 case study of Taiping District in Changsha City

  • Xu Chunxiao ,
  • Guo Siying
Expand
  • College of Tour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7-05

  Revised date: 2022-10-28

  Online published: 2023-03-09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特征是市场规律的体现。本研究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数据为主,网络平台相关数据为辅,对商铺业态分类,从多个视角透视街区业态特征,运用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探讨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历史文化街区商铺业态类型可优化为餐饮、购物、住宿、游览娱乐和其他5个大类15个中类;(2)业态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商铺面积规模的插花分布现象和业态两两组合的多样化特点,业态垂直空间分布由低层向高层表现出商铺数量、业态种类递减,商铺面积规模递增,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的态势;(3)业态空间集聚表现出街巷入口、尽头的垂直分布集聚和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4)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显著影响业态类型,饮品、小吃、服装、特产、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特产、饰品、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服装、娱乐类型业态布局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本文引用格式

许春晓 , 郭思莹 . 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太平街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 13(1) : 152 -168 . DOI: 10.12342/zgstly.20220107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format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re the embodiment of market law.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Taiping District in Changsha, supplemented by relevant data of internet platform, this paper classifies commercial types of Taiping District in Changsha,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siness format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ose formats by using disordered multi-classific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revealed as follows: (1) The business types of shop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can be optimized into five categories: catering, shopping, accommodation, sightseeing and entertainment, and others, which contains fifteen sub-categories. (2) The horizont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mats shows a phenomenon of flower arrang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scale of shop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irwise combination of business formats. The vert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shops and types of business formats decrease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while the scale of shops increases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As the floors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formats weakens whilst the centralization of formats intensifies. (3)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formats show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lustering phenomenon at the entrance and the end of streets, and the “agglomeration-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of the scale of shops. (4) The scale of shop, the type of street and the representative level of collective memor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ypes of the formats, the layout of beverage shops, snack shops, clothing shops, specialty shops and accommodation shops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type of street; the layout of specialty shops, jewelry shops and accommodation shops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ale of shop; the layout of clothing shops and entertainment shops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level of collective memory.

1 引言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已成为推动夜经济发展、拉动消费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和城市的功能性街区,既要融入城市及社会的发展,又必须保持其历史的原真和完整[1]。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相融合形成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商业形态[2],发展特色商业经营和文化旅游日渐成为历史地段更新与保护工作的动力[3],中小企业成为旅游历史街区商业发展的主要依托,旅游商业化逐渐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重要途径[4]。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不可避免[5]。而随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旅游商业业态成为激发街区活力的关键驱动力之一[6]。随着商业店铺的引入,历史文化街区各街巷的经营项目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街巷有着不同的商品经营特色、各自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较大差异的经营项目组合,出现外来商铺取代当地居民的人口置换现象[7]。历史文化街区发育了特色业态,并且出现了特色业态的集群[8],这些现象亟待理论攻关。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问题,国外研究描述了商业店铺位置、服务的对象和功能[9];依据商业店铺和经营品种的跟踪调查,分析业态类型和营业者类型[10]。国内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研究很细致,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1)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分类。一是特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类别划分,先是通过实地调查对业态做了类别记录[11];接着将业态归纳为4类[12];另有6类分法,并划分为高、中、低3档[13];更进一步的分类工作是将业态划分为5个大类14个小类两个层级体系[14];还有将业态划分为2大类10小类的两个层级体系[8]。二是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系统分类,将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业态类型分为13个大类36个中类85个小类[15]。(2)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结构,一是类型结构,揭示了餐饮业的主流业态特征,来访游客明显倾向于餐饮类的商业活动[16],餐饮业成为实体商业的“引流业态”[17],越来越多的商业休闲街区增加餐饮、休闲业态的比例,降低购物业态的比重[18];即使是居住性历史街区,旅游休闲商业也开始占主体地位,创意休闲购物类、休闲餐饮类商铺数量居多,而社区服务业态空间压缩[8]。二是规模结构,以店铺面积表征业态规模,对比了五大业态的规模,发现零售业态规模最大[15]。三是组合关系,特定区域内业态组合及其变化能反映集聚效应与优势互补[19];提倡历史文化街区品牌类型多元化,遏制某一业态独大,强调业态配比合理[20]。(3)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分布的影响因素。业态分布及类型与街区居民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之间有显著正向关系[21];消费群体的集中活动导致餐饮业态集聚[22];区位影响业态分布,应根据街巷区位特征寻找最适宜商业活动发展的街巷区位[12];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紧邻市场和政府政策是旅游休闲类和社区服务类商业在空间上明显分离的影响因素[8];经营内容相近的流动商贩与正规商业之间呈显著的空间互斥关系,且互斥程度与空间尺度成反比[23]
总体来看,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分类研究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简单的类别记录,到业态等级的划分,再到业态分类体系的形成,业态的分类逐渐细致。但现有的业态分类体系不能很好地突出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特色,因此本研究在两个层级[8,14]、3个层级[15]的分类基础上,结合产业分类和零售业态分类,以店为单元,以经营特色为依据,以产业类别为范畴,对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实施更具体的分类。另外,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缺乏更深层次的探讨,虽然有研究指出业态受到消费者、居民等因素的影响,但并未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为回应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本研究以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记录、百度搜索以及利用高德、腾讯、百度地图平台,获取街区业态数据,从业态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剖析业态的空间分布,从垂直商铺的发育集聚和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两方面探讨业态的空间集聚特色,采用无序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解释特定业态特性与特定空间的稳定联系,意图为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科学培育提供依据,支持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五一商圈核心区,拥有高客流量,是长沙夜消费集聚地、长沙最重要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之一。据《长沙城市夜经济数据分析报告》和《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0)》显示,长沙夜间消费占52.6%,夜经济影响力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重庆和北京。而拥有20多条商业街、2万多个商业网点的长沙五一商圈上榜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它以接近3 000万人次的游客访问流量,在全国11个城市最核心商圈客流量中,位居第二。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沙古城原有街巷格局保留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多样,商铺众多。街区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福临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占地面积约0.1257 km2。以太平街为主线,西侧以太平里、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为主要构架,东侧以新胜村巷、西牌楼、太傅里等6条巷子为主要构架,构成了鱼骨状街区格局。

2.2 数据来源

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记录和网络搜索混合调查的方法,采集各街巷长度和宽度,及街区商铺的相关信息,调查时间为2021年10月21日—12月1日,调查街区固定经营商铺447家(图1)。首先,通过百度搜索,了解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概况,整理出商铺预调查名单。然后,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通过步行丈量,获取各街巷长度、宽度(表1)和店面占地面积;通过观察、问询及借助互联网信息,收集商铺的名称、位置、营业时间、售卖商品和经营状态。最后,通过高德地图、腾讯地图和百度地图这三大主流地图软件获取商铺的空间位置,由此形成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数据库。
图1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商铺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shops in Taiping District, Changsha

表1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各街巷情况

Tab. 1 The details of streets in Taiping District, Changsha

街巷类型 街巷名称 长度 宽度 说明
游览功能为主的街巷(主要为游客提供游览服务) 太平街 375 m 6~7 m 街区主路,街巷为南北走向;北出入口为街区北门,其附近设有两个公交站;南出入口为街区南门,其附近设有3个公交站;南北出入口为街区主出入口
太平里 约20 m 1~2 m 由一栋三层民国老建筑与南侧建筑的墙面构成
多元混合型街巷(服务对象包括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 马家巷 200多m 1~2 m 呈Z字形,东接太平街,西到卫国街
孚嘉巷 约200 m 1~2 m 东西走向,东接太平街,西到卫国街
金线街 218 m 8 m 东西走向,东接太平街,西到卫国街、福临街
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主要为古着群体提供特色购物服务) 新胜村巷、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第二条小巷 约100 m 1~2 m 东西走向,且两条小巷相贯通
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第三条小巷 约100 m 4~5 m 东西走向
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巷(主要为街区居民提供居住服务) 西牌楼 193 m 7 m 东西走向,西接太平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东出入口北侧有两个停车场出入口;东出入口为街区主出入口
太傅里 136 m 均4.8 m 东西走向,西接太平街,东到江宁里
江宁里 105 m 均4 m 南北走向,北至西牌楼,南至太傅里

2.3 数据处理

2.3.1 业态类型的划分

结合《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与《零售业态分类》(GB/T 18106—2021),以店为单元,以经营特色为依据,以产业类别为范畴,对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实施分类。业态分类体系基本依据产业分类,分类结构为大、中、小3个层次。
在大类层面,考虑到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增加游览娱乐类、其他类,由此形成餐饮类、购物类、住宿类、游览娱乐类和其他类5个大类业态。在中类层面,依据产业分类,将餐饮类大类分为正餐店、饮品店和小吃店3个中类;考虑到街区内购物类商铺类型多样化,结合街区业态实际情况,将购物类大类分为服装店、特产店、饰品店和箱包店4个中类;街区内住宿类商铺皆属于一般旅游住宿服务,故将住宿类大类划分住宿店1个中类;街区内游览店皆属于其他旅游游览,娱乐店皆属于旅游文化娱乐,且游览店、娱乐店数量较少,故将游览娱乐类大类分为游览店和娱乐店2个中类;考虑到街区还分布着菜店、日用店等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店,快递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主要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店,与宠物相关的店和提供美容美发的店,以及一些分布数量较少、特点不明显的店,故将其他类大类分为生活便利店、社区服务店、宠物服务店、美容美发店和其他店5个中类。
综上,将街区业态划分为5个大类15个中类,并列举了涵盖的一些小类(表2)。该分类充分考虑了街区业态的经营情况,突出了其经营特色,类型划分更具体。
表2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类型划分

Tab. 2 Classification of business formats in Taiping District, Changsha

大类 中类 小类
餐饮类 正餐店:为顾客提供以中餐、晚餐为主的店 粉面馆、湘菜馆、羊肉馆、烤鱼店等
饮品店:为顾客提供以饮品为主的店 茶馆、咖啡馆、酒吧等
小吃店:为顾客提供以特色小吃为主的店 臭豆腐店、泡爪店、炸串店、糖油粑粑店等
购物类 服装店:以售卖服装为主的店 汉服馆、女装店、洛丽塔店、古着店等
特产店:以售卖特色产品为主的店,一般以包装食品和特色周边为主,不支持堂食 酱板鸭店、黑色经典特产店、太平街老秤店、茶叶店、瓷器店等
饰品店:以售卖饰品为主的店,包括戒指、手链、项链、挂件等 首饰店、银饰店等
箱包店:以售卖箱包为主的店 中古店、皮具箱包店等
住宿类 住宿店:以提供住宿为主的店 酒店、民宿、客栈、宾馆等
游览
娱乐类
游览店:以公开展示文化遗产、美术作品为主的店 纪念馆、游客中心、美术馆等
娱乐店:为顾客提供以娱乐服务为主的店 棋牌室、麻将馆、彩票、私人影院、网咖、调香店、手作店、轰趴屋等
其他类 生活便利店: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服务的店 菜店、批发部、日用品店、布艺家纺店、五金店、诊所、便利店、贴膜店、采耳店等
社区服务店:主要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店 快递中心、药房、社区活动中心、垃圾分拣中心等
宠物服务店:以提供宠物服务为主的店 宠物用品店、宠物店、宠物医院等
美容美发店:以提供美容美发服务为主的店 理发店、美甲美睫店、纹身刺青店等
其他店:除去以上的其他店 培训机构等

2.3.2 商铺面积规模的等级划分

根据步行丈量得到的商铺占地面积,对商铺占地面积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分为I、II、III、IV共4个等级,I级规模是指商铺占地面积小于10 m2,主要表现为不提供堂食的零售窗口,售卖的商品以现做食品和陈列在透明展示柜中的成品为主;II级规模是指商铺占地面积介于10~25 m2之间;III级规模是指商铺占地面积介于25~40 m2之间;IV级规模是指商铺占地面积大于40 m2。结合实地考察情况,将I级规模和II级规模商铺视为小规模商铺,III级规模和IV级规模商铺视为大规模商铺。

2.3.3 集体记忆表征水平的等级划分

街区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基于地方而建立起来的集体记忆被表征为景观,集体记忆以景观的形式成为旅游体验的对象,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来源[24]
实地观察街巷建筑及其特征,以“低表征水平-高表征水平”由低到高赋1~3分,将9名专业人员均分为3组进行打分,各组分数加总即为街巷最终得分。根据街巷最终得分,将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分为低表征水平、中表征水平和高表征水平3个等级,低表征水平是指街巷最终得分低于15分;中表征水平是指街巷最终得分在15~21分之间(包含15分和21分);高表征水平是指街巷最终得分高于21分。结合实地考察情况,发现商业化特征明显的太平街和金线街最终得分低于15分,太平里和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第三条小巷最终得分在15~21分之间(包含15分和21分),老式建筑颇多、极具烟火气息的马家巷、孚嘉巷、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两条小巷、西牌楼、太傅里和江宁里最终得分高于21分。

3 业态的空间分布

3.1 业态的水平分布特色

业态的水平分布特色是指从水平投影的角度出发,将街区建筑、商铺、业态投射于水平面,考虑街区商铺数量的街巷分异特色、商铺面积规模的街巷分异特点及业态水平组合特点。

3.1.1 商铺数量的街巷分异特色

各街巷商铺拥有量差别大。商铺空间分布不均,各街巷商铺数量差异悬殊。街区共有447家商铺,按照商铺集中程度依次为太平街(29.8%)、西牌楼(17.9%)、金线街(12.8%)、孚嘉巷(9.4%)、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第二条巷子(6.0%)、新胜村巷(5.6%)、江宁里(5.2%)、太平里(4.7%)、马家巷(4.2%)、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第三条巷子(4.2%)和太傅里(0.2%)。

3.1.2 商铺面积规模的街巷分异特点

街区小规模商铺数量众多。街区商铺以小规模为主,大规模商铺数量较少。街区I级规模商铺数量占40.3%,II级规模商铺数量占35.6%,III级规模商铺数量占11.6%,IV级规模商铺数量占12.5%。
商铺面积规模呈插花分布现象。太平街和金线街商铺面积规模多样化(表3),大规模商铺穿插分布于小规模商铺之中,呈现插花分布现象(图2a)。
表3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商铺特征

Tab. 3 Characteristics of shops in Taiping District, Changsha

街巷名称 街巷商铺数量 街巷商铺面积规模
太平街 133 I级规模商铺占38.3%、II级规模商铺占24.1%、III级规模商铺占17.3%、IV级规模商铺占20.3%
西牌楼 80 I级规模商铺占46.3%、II级规模商铺占36.3%、III级规模商铺占6.2%、IV级规模商铺占11.2%
金线街 57 I级规模商铺占33.3%、II级规模商铺占28.1%、III级规模商铺占24.6%、IV级规模商铺占14.0%
孚嘉巷 42 I级规模商铺占73.8%、II级规模商铺占19.0%、III级规模商铺占4.8%、IV级规模商铺占2.4%
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第二条巷子 27 I级规模商铺占44.4%、II级规模商铺占55.6%
新胜村巷 25 I级规模商铺占16.0%、II级规模商铺占72.0%、III级规模商铺占4.0%、IV级规模商铺占8.0%
江宁里 23 I级规模商铺占47.8%、II级规模商铺占26.1%、IV级规模商铺占26.1%
太平里 21 I级规模商铺占14.3%、II级规模商铺占66.7%、III级级规模商铺占19.0%
马家巷 19 I级规模商铺占47.4%、II级规模商铺占52.6%
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第三条巷子 19 I级规模商铺占15.8%、II级规模商铺占52.6%、III级规模商铺占15.8%、IV级规模商铺占15.8%
太傅里 1 II级规模商铺占100.0%
图2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商铺空间分布特征

Fig. 2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ops in Taiping District, Changsha

3.1.3 业态水平组合特点

业态的两两组合呈现多样化特点。业态的两两组合是指业态间的相邻分布表现。从业态中类考察,发现业态的两两组合包含两类81种,第一类为同类自组,包含正餐店自组、饮品店自组、小吃店自组、服装店自组、特产店自组、箱包店自组、住宿店自组、娱乐店自组、生活便利店自组、宠物服务店自组、美容美发店自组和其他店自组12种;第二类为异类互组,包含69种。街区现有15种中类业态,考察业态的两两组合,理论层面应该有120种组合形式,但实际上街区仅有81种组合,占理论组合的67.5%。从组合的频次来看,正餐店自组(53次)、正餐店与饮品店组合(25次)、正餐店与生活便利店组合(24次)、住宿店与生活便利店组合(23次)、正餐店与住宿店组合(22次)、小吃店自组(15次)、小吃店与特产店组合(15次)、饮品店与特产店组合(15次)、生活便利店自组(13次)、饮品店与饰品店组合(12次)、住宿店自组(12次)、正餐店与小吃店组合(12次)、小吃店与住宿店组合(11次)的次数超过10次。
从业态中类考察业态水平分布的递变特点,发现在马家巷、孚嘉巷和金线街中,业态表现出明显的递变趋势,即由小吃店、饮品店、特产店等餐饮类、购物类业态,逐步转变为生活便利店、社区服务店、宠物服务店等其他类业态。

3.2 业态的垂直分布特色

垂直商业是指利用城市的立体空间,建立一个垂直的、高效集约的、改变人们营商环境与消费体验的垂直商业体。在互联网、新零售经济背景下,城市中心区产业空间重构促使商业空间再集聚,传统商业由平面扩张开始迈向垂直扩张[25]。在用地条件紧张的地区,购物空间的竖向叠加,发展形成了垂直型购物中心[26]。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垂直分布特色是指从垂直商业的角度出发,考察街区商铺垂直结构、商铺面积规模的垂直结构及业态垂直组合特点。

3.2.1 商铺垂直结构

商铺数量由低层向高层递减。从街区商铺垂直分布来看,最高的楼层为六层,商铺数量由低层向高层递减(表4图2b)。
表4 业态垂直分布

Tab. 4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business formats

楼层层次 商铺数量 商铺面积规模 中类业态类型
第一层 350 I级规模商铺占48.3%、
II级规模商铺占36.3%、
III级规模商铺占10.8%、
IV级规模商铺占4.6%
共15种业态中类:正餐店(16.0%)、小吃店(14.6%)、生活便利店(13.7%)、特产店(11.1%)、饮品店(10.3%)、饰品店(4.9%)、宠物服务店(4.6%)、住宿店(3.7%)、服装店(4.0%)、娱乐店(4.0%)、其他店(4.0%)、箱包店(3.4%)、美容美发店(2.9%)、社区服务店(1.7%)和游览店(1.1%)
第二层 62 I级规模商铺占14.5%、
II级规模商铺占35.5%、
III级规模商铺占16.1%、
IV级规模商铺占33.9%
共13种业态中类:住宿店(22.6%)、正餐店(17.7%)、服装店(14.5%)、饮品店(12.9%)、生活便利店(4.9%)、美容美发店(4.9%)、特产店(4.9%)、饰品店(3.2%)、娱乐店(3.2%)、游览店(3.2%)、其他店(3.2%)、箱包店(3.2%)和小吃店(1.6%)
第三层 26 I级规模商铺占7.7%、
II级规模商铺占38.5%、
III级规模商铺占11.5%、
IV级规模商铺占42.3%
共10种业态中类:住宿店(34.7%)、正餐店(19.3%)、饮品店(11.6%)、娱乐店(7.7%)、服装店(7.7%)、游览店(3.8%)、美容美发店(3.8%)、特产店(3.8%)、生活便利店(3.8%)和其他店(3.8%)
第四层 6 商铺皆为IV级规模 住宿店(100.0%)
第五层 2
第六层 1

3.2.2 商铺面积规模的垂直结构

商铺面积规模表现出由低层向高层递增的态势。街区底层商铺面积规模多样化,随着楼层的增加,小规模商铺数量逐渐减少,大规模商铺数量快速增加,直至高层皆为大规模商铺(表4图2a)。

3.2.3 业态垂直组合特点

业态垂直分布特点方面,总体上,随着楼层的增加,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从业态大类来看,第一层首先表现出业态全的特点,即拥有全部业态类型,其次表现出一定的业态集中性,餐饮类和购物类业态主导性明显;第二层业态全的特点仍然明显,餐饮类和购物类业态和住宿类业态主导性明显;第三层业态全的特点明显弱化,住宿类和餐饮类业态主导性明显;第四、第五、第六层业态单一化明显,皆为住宿类业态。从业态中类来看(表4),第一层业态多样化特点明显,业态集中性不明显;第二层业态多样化特点明显,业态集中性开始表现;第三层业态多样化特点弱化,业态集中性明显;第四、第五、第六层业态单一化明显,皆为住宿店。
从业态中类考察业态垂直组合类型,发现业态垂直组合表现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多业态组合,如服装店与其他店的垂直组合。第二种类型是单一业态组合,如住宿店表现为多层组合。

4 业态的空间集聚特色

业态的空间集聚特色是指从集聚现象出发,考察垂直商铺的发育集聚、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

4.1 垂直商铺的发育集聚

商铺表现出街巷入口、尽头的垂直分布集聚现象。垂直商铺集中分布于街巷入口和尽头(图2b),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太平街、金线街、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三条小巷的入口,以及金线街、西牌楼的尽头,是两层商铺垂直分布的集聚地;太平街、金线街、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三条小巷、西牌楼、江宁里的入口、以及西牌楼尽头是多层商铺垂直分布的集聚地。

4.2 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

街区不同规模的商铺在不同街巷集聚,表现出同规模商铺的集聚和不同规模商铺的街巷分异特点。同规模商铺的集聚主要包括小规模商铺集聚和大规模商铺集聚两种类型,不同规模商铺的街巷分异则指各街巷商铺面积规模不尽相同(图2a)。
小规模商铺集聚特点。小规模商铺主要集聚于马家巷、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第二条小巷、太傅里、太平里、孚嘉巷、新胜村巷、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第三条小巷、西牌楼和江宁里(图2a表3)。
大规模商铺集聚特点。街区共有108家大规模商铺,按照大规模商铺集中程度递减依次为太平街(46.3%)、金线街(20.4%)、西牌楼(13%)、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第三条小巷(5.5%)、江宁里(5.5%)、太平里(3.7%)、孚嘉巷(2.8%)、新胜村巷(2.8%)。

5 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

5.1 变量定义及其关系确定

特定的业态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于若干个特定的空间,这与特定空间的特定地理因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业态,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与空间定位[27]。对业态类型影响因素的选取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即影响街区业态类型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商铺面积规模。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楼层层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对各变量进行编码及定义(表5),将商铺面积规模、楼层层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设为解释变量,解释业态类型的变化。
表5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及定义

Tab. 5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finition of the business formats of Taiping District, Changsha

变量 编码 含义
被解释变量 业态类型 Y 1=正餐店;2=饮品店;3=小吃店;4=服装店;5=特产店;6=饰品店;7=箱包店;8=住宿店;9=游览店;10=娱乐店;11=生活便利店;12=社区服务;13=宠物服务店;14=美容美发店;15=其他店
解释变量 商铺面积规模 X1 1=I级商铺面积规模;2=II级商铺面积规模;3=III级商铺面积规模;4=IV级商铺面积规模
楼层层次 X2 1=第一层;2=第二层;3=第三层;4=第四层;5=第五层;6=第六层
街巷类型 X3 1=以游览功能为主的街巷(包括太平街和太平里);2=多元混合型街巷(包括马家巷、孚嘉巷和金线街);3=以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包括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三条小巷);4=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巷(包括西牌楼、太傅里和江宁里)
集体记忆表征水平 X4 1=低表征水平(包括太平街和金线街);2=中表征水平(包括太平里和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第三条小巷);3=高表征水平(包括马家巷、孚嘉巷、街区东侧由北至南的两条小巷、西牌楼、太傅里和江宁里)
因此,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就是探究解释变量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楼层层次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对被解释变量业态类型的影响,即探究特定空间里是否会有商铺面积规模、楼层层次、街巷类型、集体记忆表征水平这几个解释变量的存在。

5.2 变量关系的验证

被解释变量业态类型为无序型多分类变量,解释变量商铺面积规模、楼层层次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为有序型分类变量,解释变量街巷类型为无序型分类变量,因此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检验。
首先,选择被解释变量赋值中按升序排列的最前类别(即赋值最小者)为参考类型,即设置正餐店为对照组;然后,所有解释变量默认选择其赋值中按升序排列的最后类别(即赋值最大者)为参考类别,即商铺面积规模变量是以IV级商铺面积规模为对照组,楼层层次变量是以第六层为对照组,街巷类型变量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巷为对照组,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是以高表征水平为对照组。

5.2.1 初始结果

将商铺面积规模、楼层层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作为解释变量,业态类型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SPSS 25.0的回归之多元logistic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初始拟合结果,模型拟合的P值小于0.05,模型通过检验,说明logistic模型能够用于长沙太平街业态类型的分析与解释。初始模型的伪R方值为0.802,表明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80.2%。由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表6)可知:在初始模型中,商铺面积规模和街巷类型变量的P值均为0.000,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的P值为0.001,小于0.05,说明解释变量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显著影响被解释变量;楼层层次变量P值大于0.05,致因作用不显著,需通过剔除致因作用不显著的解释变量,优化初始模型。
表6 初始模型似然比检验

Tab. 6 Likelihood ratio test of initial model

效应 模型拟合条件 似然比检验
-2对数似然 卡方 自由度 P
截距 485.790a 0.000 0 -
商铺面积规模 682.959b 197.170 42 0.000
楼层层次 519.362b 33.572 70 1.000
街巷类型 698.674b 212.884 42 0.000
集体记忆表征水平 544.405b 58.615 28 0.001

注:卡方统计是最终模型与简化模型之间的-2对数似然之差。简化模型是通过在最终模型中省略某个效应而形成。原假设是,该效应的所有参数均为0。

a因为省略此效应并不会增加自由度,所以此简化模型相当于最终模型。b在海森矩阵中遇到意外的奇异性。这表明应该排除某些预测变量或者合并某些类别。

5.2.2 最终拟合结果

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偏似然估计法,逐一剔除初始模型中致因作用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即剔除楼层层次变量,进入最终模型的解释变量为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3个变量,最终模型中的所有解释变量都与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表7)。
表7 最终模型似然比检验

Tab. 7 Likelihood ratio test of final model

效应 模型拟合条件 似然比检验
-2对数似然 卡方 自由度 P
截距 391.696a 0.000 0 -
商铺面积规模 671.418b 279.722 42 0.000
街巷类型 614.971b 223.276 42 0.000
集体记忆表征水平 469.131 77.435 28 0.000

注:同表6

基于此,进一步分析饮品店、小吃店等14个中类业态的情况。箱包店、游览店、社区服务店、宠物服务店、其他店、生活便利店和美容美发店7个中类业态所对应P值大于0.05,差异不显著;饮品店、小吃店、服装店、特产店、饰品店、住宿店和娱乐店P值小于0.05,说明这些店在部分解释变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剔除差异不显著的箱包店等7个中类业态,保留差异显著的饮品店等7个中类业态,最终检验结果包含7个回归模型,即饮品店模型、小吃店模型、服装店模型、特产店模型、饰品店模型、住宿店模型和娱乐店模型(图3表8)。在这7个回归模型中,并非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的所有类别有影响,某些业态布局只与一个解释变量有关,某些业态布局与两个解释变量有关。当比值比(Odd Ratio,OR)值为1,表示该变量对业态类型在某个区域的发育影响不明显;当OR值大于1,表示该变量是所考察业态类型的促成因素;当OR值小于1,表示该因素是所考察业态类型的阻碍因素。
图3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

Fig. 3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attribute of the business formats in Taiping District, Changsha

表8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ab. 8 Results of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业态类型a 回归系数 标准误差 P OR值 OR值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饮品店 截距 -19.664 2725.911 0.994
[街巷类型=1.00] 3.465 1.010 0.001 31.980 4.416 231.614
[街巷类型=3.00] 2.874 0.887 0.001 17.709 3.111 100.812
[街巷类型=4.00] 0c - - - - -
小吃店 截距 -19.372 2795.723 0.994
[街巷类型=1.00] 3.417 0.983 0.001 30.479 4.435 209.472
[街巷类型=4.00] 0c - - - - -
服装店 截距 -1.542 1.145 0.178
[街巷类型=1.00] 5.105 1.594 0.001 164.886 7.257 3746.539
[街巷类型=3.00] 2.933 0.983 0.003 18.791 2.734 129.126
[街巷类型=4.00] 0c - - - - -
[集体记忆表征水平=1.00] -3.963 1.520 0.009 0.019 0.001 0.374
[集体记忆表征水平=3.00] 0c - - - - -
特产店 截距 -2.748 1.022 0.007
[商铺面积规模=1.00] 2.216 0.971 0.022 9.174 1.368 61.527
[商铺面积规模=2.00] 2.501 0.970 0.010 12.198 1.822 81.652
[商铺面积规模=4.00] 0c - - - - -
[街巷类型=2.00] -2.147 0.963 0.026 0.117 0.018 0.771
[街巷类型=4.00] 0c - - - - -
饰品店 截距 -4.804 1.584 0.002
[商铺面积规模=2.00] 2.798 1.245 0.025 16.412 1.429 188.485
[商铺面积规模=3.00] 2.670 1.332 0.045 14.442 1.061 196.617
[商铺面积规模=4.00] 0c - - - - -
住宿店 截距 2.585 0.706 0.000
[商铺面积规模=1.00] -2.313 0.705 0.001 0.099 0.025 0.394
[商铺面积规模=4.00] 0c - - - - -
[街巷类型=2.00] -1.725 0.821 0.036 0.178 0.036 0.890
[街巷类型=4.00] 0c - - - - -
娱乐店 截距 -17.435 2793.940 0.995
[集体记忆表征水平=2.00] 3.996 1.571 0.011 54.367 2.500 1182.474
[集体记忆表征水平=3.00] 0c - - - - -

注:a参考类别为正餐店。b此参数冗余,因此设置为0。c计算此统计时发生了浮点溢出,故将其值设置为系统缺失值。

以正餐店为业态类型变量的对照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巷为街巷类型变量的对照组,分别运行饮品店模型和小吃店模型,分析得到:第一,饮品店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中的以游览功能为主和以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游览功能为主和以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的OR值大于1,是饮品店的促成因素;以游览功能为主的街巷的OR值远远大于以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的OR值,表明前者布局饮品店的概率远大于后者布局饮品店的概率。第二,小吃店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中的以游览功能为主的街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游览功能为主的街巷的OR值大于1,是小吃店的促成因素。
以正餐店为业态类型变量的对照组,以IV级商铺面积规模为商铺面积规模变量的对照组,运行饰品店模型,分析得到:饰品店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中的II级、III级商铺面积规模存在显著相关关系,II级、III级商铺面积规模的OR值大于1,是饰品店的促成因素;II级商铺面积规模的OR值大于III级商铺面积规模的OR值,表明前者布局饰品店的概率大于后者布局饰品店的概率。
以正餐店为业态类型变量的对照组,以高表征水平为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的对照组,运行娱乐店模型,分析得到:娱乐店布局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中的中表征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中表征水平的OR值大于1,是娱乐店的促成因素。
以正餐店为业态类型变量的对照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巷为街巷类型变量的对照组,以高表征水平为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的对照组,运行服装店模型,分析得到:服装店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中的以游览功能为主和以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游览功能为主和以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的OR值大于1,是服装店的促成因素;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中的低表征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低表征水平的OR值小于1,是服装店的阻碍因素;以游览功能为主的街巷的OR远远大于以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的OR值,表明前者布局服装店的概率远大于后者。
以正餐店为业态类型变量的对照组,以IV级商铺面积规模为商铺面积规模变量的对照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巷为街巷类型变量的对照组,分别运行特产店模型、住宿店,分析得到:第一,特产店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中的I级、II级商铺面积规模存在显著相关关系,I级、II级商铺面积规模的OR值大于1,是特产店的促成因素;与街巷类型中的多元混合型街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多元混合型街巷的OR值小于1,是特产店的阻碍因素;I级商铺面积规模的OR值小于II级商铺面积规模的OR值,表明后者布局特产店的概率大于前者。第二,住宿店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变量中的I级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变量中的多元混合型街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I级商铺面积规模、多元混合型街巷的OR值小于1,是住宿店的阻碍因素。
综上可知,以游览功能为主的街巷是饮品店、小吃店、服装店的促成因素;以特色购物功能为主的街巷是饮品店、服装店的促成因素;多元混合型街巷是特产店、住宿店的阻碍因素。I级商铺面积规模是特产店的促成因素,是住宿店的阻碍因素;II级商铺面积规模是饰品店、特产店的促成因素;III级商铺面积规模是饰品店的促成因素。低表征水平是服装店的阻碍因素;中表征水平是娱乐店的促成因素。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商铺的空间点位及其面积规模来系统探索街区业态特征,并结合街区状况,探究了楼层层次、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因素对业态类型的影响,为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空间布局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历史文化街区商铺业态类型可优化为餐饮、购物、住宿、游览娱乐和其他5个大类15个中类;(2)业态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商铺面积规模的插花分布现象和业态两两组合的多样化特点,业态垂直空间分布由低层向高层表现出商铺数量、业态种类递减,商铺面积规模递增,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的态势;(3)业态空间集聚表现出街巷入口、尽头的垂直分布集聚和商铺面积规模的“集聚-分异”现象;(4)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显著影响业态类型,饮品、小吃、服装、特产、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街巷类型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特产、饰品、住宿类型业态布局与商铺面积规模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服装、娱乐类型业态布局与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6.2 讨论

(1)商铺面积规模垂直结构的新发现。细致观察商铺的垂直分布,发现商铺数量由低层向高层递减,这与以往研究一致[28],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商铺面积规模表现出由低层向高层递增的态势,即越往高层,面积规模大的商铺数量越多,这一新发现有利于指导业态分区布局,如将高楼层打造为住宿类、游览娱乐类业态集聚区。
(2)业态布局规则的深层次揭示。基于街区业态的垂直分布特色和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业态与楼层层次有一定对应关系,但不是严格的因果关系。有研究指出,具体业态与所处楼层高度存在对应关系[29],细致观察街区业态垂直组合特点,发现随着楼层的增加,业态多样性弱化、集中性强化,业态呈现出从餐饮类、购物类、其他类转变为游览娱乐类、住宿类的趋势。为进一步探究业态布局规则,将商铺面积规模、楼层层次、街巷类型、集体记忆表征水平设为解释变量,将业态类型设为被解释变量,运用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进行拟合检验,结果表明楼层层次并不能显著影响业态类型,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集体记忆表征水平显著影响业态类型,该结论说明在业态布局及商铺选址中,可排除楼层层次因素,考虑商铺面积规模、街巷类型和集体记忆表征水平因素对业态类型的影响。
(3)以实地观测为主的多源数据能更精准、更系统地反映事实。研究数据获取的最初方案是通过POI数据系统分析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但实地考究发现,POI数据存在信息不全面、商铺点位错误的问题。为确保数据的精细、全面、可靠、真实,本研究以实地观测、记录为主,百度搜索以及高德、腾讯、百度地图平台相关数据为辅,综合获取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数据,这为后续研究打下夯实基础。
(4)细致的业态分类更利于探究业态特征。在两个层级[8,14]、3个层级[15]的分类基础上,考虑到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及街区业态的经营情况,结合产业分类和零售业态分类,以店为单元,以经营特色为依据,以产业类别为范畴,将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分类结构划分为大、中、小3个层次,该分类更加充分突出了其经营特色,类型划分更具体,更利于探究业态特征。

6.3 局限

文章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首先,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分类体系存在不足之处,即由于街区的特殊性,涵盖的业态类型并不全面。其次,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街区,文章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后续可以结合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展开对比研究。另外,业态类型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最后,由于数据量庞大,本研究仅获取了街区一段时期内的业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业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但并未对街区业态的演化进行探讨,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分周期对街区业态进行调查,记录街区新增、停业、变换位置的商铺,探究业态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
周为. 百店百业、百业百品: 杭州清河坊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与复兴[J]. 中国园林, 2008, 24(3): 1-6.

[Zhou Wei. Hundreds of stores in all sectors and hundreds of sectors with diversified products: Protec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Hangzhou Qinghefang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 district[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8, 24(3): 1-6.]

[2]
唐克, 陈凤. 成都宽窄巷子旅游开发商业模式及其运行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3(10): 147-152.

[Tang Ke, Chen Feng. Tourism development business model and operating problems of Chengdu Broad and Narrow Alle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2, 33(10): 147-152.]

[3]
郭湘闽. 从“离散”走向“综合”: 以商业和旅游为动力的历史地段更新机制分析[J]. 城市问题, 2005, 24(3): 2-7.

[Guo Xiangmin. Towards integrated status from discrete actuality: On the mechanism of historic site renewal catalyzed by commerce and tourism[J]. Urban Problems, 2005, 24(3): 2-7.]

[4]
徐小波, 吴必虎, 刘滨谊, 等. 基于从业者的旅游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发展特征及机理: 扬州“双东”案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212-2232.

DOI

[Xu Xiaobo, Wu Bihu, Liu Binyi,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spaces in tourist historic districts: The case of Shuangdong, Yangzho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12): 2212-2232.]

DOI

[5]
保继刚, 苏晓波.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 地理学报, 2004, 59(3): 427-436.

[Bao Jigang, Su Xiaobo. Studies on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historic town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3): 427-436.]

DOI

[6]
潘运伟, 杨明, 郑憩, 等. 北京南锣鼓巷商业业态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99-103.

[Pan Yunwei, Yang Ming, Zheng Qi, et al. Study on evolvement and mechanism of commercial types in Beijing Nanluoguxiang[C]// Proceedings of the 2014 Sess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Volume I).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4: 99-103.]

[7]
黄珏, 张天新, 山村高淑. 丽江古城旅游商业人口和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J]. 中国园林, 2009, 25(5): 23-26.

[Huang Jue, Zhang Tianxin, Yamamura T. Study on tourism commerce popul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old town of Lijiang[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25(5): 23-26.]

[8]
戴湘毅, 朱思嘉, 宋予佳, 等. 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商业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以北锣鼓巷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7): 94-102.

[Dai Xiangyi, Zhu Sijia, Song Yujia, et al. The commercial structur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s: The case of Beiluoguxiang in Beijing[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7, 24(7): 94-102.]

[9]
Pearce D G. Tourist districts in Paris: Structure and func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8, 19(1): 49-65.

DOI

[10]
Yamamura T. Indigenous society and immigrants: Tourism and retailing in Lijiang, China, a World Heritage city[J]. Tourism: 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03, 51: 215-235.

[11]
杨钊, 陆林, 王莉.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 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2(5): 525-530.

[Yang Zhao, Lu Lin, Wang Li.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ultural street: A case study of Tunxi Old Street in Anhui[J].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2004, 32(5): 525-530.]

[12]
张雨洋, 杨昌鸣. 什刹海商业热点街巷区位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道路中心性视角[J]. 旅游学刊, 2019, 34(7): 110-123.

[Zhang Yuyang, Yang Changming.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commercial hot streets in Shichahai: From a street centrality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7): 110-123.]

[13]
鲍黎丝. 基于场所精神视角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研究: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 生态经济, 2014, 30(4): 181-184.

[Bao Lisi. Study of historic district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pirit of place theory: Case study of Chengdu Broad and Narrow Alley[J]. Ecological Economy, 2014, 30(4): 181-184.]

DOI

[14]
潘丽丽, 罗宇红. 杭州河坊街历史街区商业网点业态结构及规划启示[J]. 旅游论坛, 2014, 7(6): 74-78, 88.

[Pan Lili, Luo Yuhong. Study on commercial networks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of Hefang historic street in Hangzhou[J]. Tourism Forum, 2014, 7(6): 74-78, 88.]

[15]
萧清碧, 林岚, 谢婉莹, 等.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业态分类及开发实证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3(4): 81-91.

[Xiao Qingbi, Lin Lan, Xie Wanying, et al. Empirical study on tourism commercial types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7, 33(4): 81-91.]

[16]
司洁, 李欣鹏, 薛靖裕, 等. 基于地方性视角的历史街区商业化程度量化研究: 以西安市北院门历史街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7): 107-113, 2, 37.

[Si Jie, Li Xinpeng, Xue Jingyu, et al.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degree of historical district in the place perspective: Taking the Bei Yuan Men historical district of Xi’an city as an example[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9, 26(7): 107-113, 2, 37.]

[17]
涂建军, 唐思琪, 张骞, 等. 山地城市格局对餐饮业区位选择影响的空间异质性[J]. 地理学报, 2019, 74(6): 1163-1177.

DOI

[Tu Jianjun, Tang Siqi, Zhang Qian, et al.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effects of mountainous city pattern on catering industry loc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6): 1163-1177.]

DOI

[18]
李蕾. 现代商业休闲街区的设计解读: 场景·文化·城市[J]. 建筑学报, 2009, 56(S1): 99-101.

[Li Lei. The design and reflection on modern entertainment commercial center: Scene, culture, city[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 56(S1): 99-101.]

[19]
刘敏, 刘爱利. 基于业态视角的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 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5, 30(4): 115-126.

[Liu Min, Liu Aili. Urba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re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types: A case study of Nanluoguxiang street in Beijing city[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4): 115-126.]

[20]
李馥佳, 赖阳, 韩凝春.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与提升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8, 37(7): 32-34.

[Li Fujia, Lai Yang, Han Ningchun.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upgrad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mmercial blocks[J].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 2018, 37(7): 32-34.]

[21]
牛玉, 汪德根. 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 以苏州平江路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1): 181-196.

DOI

[Niu Yu, Wang Degen.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of historic stree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A case of Pingjiang Road of Suzhou[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 181-196.]

DOI

[22]
孔翔, 许杨博文. 历史文化街区餐饮业态与地方营造策略的空间分异: 以黄山市屯溪老街街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6): 147-155.

[Kong Xiang, Xu Yangbowe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atering business format and place making strategy in historic and cultural district: A case of Tunxi historical district[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6): 147-155.]

[23]
张延吉, 张磊, 吴凌燕. 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正规商业的分布关系: 基于距离测度方法的数量研究[J]. 地理学报, 2017, 72(4): 618-632.

DOI

[Zhang Yanji, Zhang Lei, Wu Lingya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reet vending and its 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formal commerce: Quantitative research using distance-based method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4): 618-632.]

DOI

[24]
曾诗晴, 谢彦君, 史艳荣. 时光轴里的旅游体验: 历史文化街区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表征及景观化凝视[J]. 旅游学刊, 2021, 36(2): 70-79.

[Zeng Shiqing, Xie Yanjun, Shi Yanrong. The space-time axis of tourist experience: The representation and landscape gaze of collective memory regarding everyday life in historical streets[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2): 70-79.]

[25]
方翰, 沈中伟, 喻冰洁, 等. 基于POI的成都市地下商业空间演化与机制研究: 以火车北站、春熙路、环球中心片区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 42(1): 85-93.

[Fang Han, Shen Zhongwei, Yu Bingjie,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underground commercial space in Chengdu based on POI data: A case study based on North Railway Station area, Chunxi Road area and Global Center area[J]. South Architecture, 2022, 42(1): 85-93.]

[26]
韩谨如. 垂直型购物中心朗豪坊与MegaBox对比分析[J]. 山西建筑, 2018, 44(32): 23-24.

[Han Jinru.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vertical shopping center Langham place and MegaBox[J]. Shanxi Architecture, 2018, 44(32): 23-24.]

[27]
王士君, 浩飞龙, 姜丽丽. 长春市大型商业网点的区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5, 70(6): 893-905.

DOI

[Wang Shijun, Hao Feilong, Jiang Lili. Location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of large-scale commercial sites in Changchu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6): 893-905.]

DOI

[28]
王竟凯, 葛岳静, 唐宁. “互联网+”时代“城内城”型高校周边商业空间的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 以西南大学实体商业空间与网络商业空间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9): 125-134.

[Wang Jingkai, Ge Yuejing, Tang Ning.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 peripheral commercial space with city within city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A case on the entity commercial space and network commercial spac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9): 125-134.]

[29]
祝贺, 林颖, 闫博.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空间开发权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3): 1-7.

[Zhu He, Lin Ying, Yan Bo. Space development right stud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genera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22, 29(3): 1-7.]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