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街区旅游

中小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特征——以常德市武陵区为例

  • 王敏 ,
  • 陈哲夫 , * ,
  • 胡逸哲 ,
  • 李棋
展开
  • 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常德 415000
* 陈哲夫(1990-),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GIS与行为地理。E-mail:

王敏(1982-),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老年休闲行为、城市休闲与旅游规划管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2-06-02

  修回日期: 2022-11-17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09

基金资助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2023GLC004)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 case study of Wuling District, Changde City

  • Wang Min ,
  • Chen Zhefu , * ,
  • Hu Yizhe ,
  • Li Qi
Expand
  • Geographic Science and Tourism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 Chen Zhefu. E-mail:

Received date: 2022-06-02

  Revised date: 2022-11-17

  Online published: 2023-03-09

摘要

日常休闲活动是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研究以常德市武陵区为例,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按照需求-行为-设施分析思路,揭示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需求与供给的时空规律。分析发现:(1)益智和康体是城市老年人主要休闲活动类型,休闲活动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益智类平均时长最长,其次为康体类,公益类休闲活动的平均时长最短。(2)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10:00、15:00、19:00三个时间段,对应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居住区、附近街道和城市广场、公园等,活动空间半径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3)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以及建立在休闲活动需求上的闲暇行为与城市休闲设施供给总体空间匹配度较高,其中游憩类休闲活动与休闲活动设施的匹配度最高,其次是文化类活动,最后是康体类活动。据此建议,中小城市应进一步重视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需求-行为-设施供给三个层面之间的匹配,加强老年友好城市与社区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

王敏 , 陈哲夫 , 胡逸哲 , 李棋 . 中小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特征——以常德市武陵区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 13(1) : 169 -182 . DOI: 10.12342/zgstly.20220092

Abstract

Daily leisure activities ar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a healthy and happy life of the elderly. Taking Wuling District of Changde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law of the city elder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ospatial analysis method of demand, behavior and facilities.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1) Puzzle and health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for the urban elderly,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alloc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The average time of puzzle activities is the longest, followed by health activities, and the average time of public welfare leisure activities is the shortest. (2) Outdoor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ree time periods: 10:00, 15:00 and 19:00. The corresponding activity spac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residential areas, nearby streets, urban squares, parks, etc. There is a significant type difference in the radius of the activity space. (3) The demands for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and leisure behaviors based on the demand for leisure activities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overall urban leisure facilities supply, among them,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leisure facilities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finally physical fitness activities.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demand, behavior and supply of facilities for daily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thus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1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加剧[1],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健康质量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和重要研究课题。已有研究表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产性劳动、通勤工作以及学习等活动频率减少[2],休闲成为老年人退出生产领域后日常活动的中心。参与日常休闲活动是老年人群积极融入社会、获得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3],如体育活动锻炼能够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4]并改善身体健康状况[5],文化和艺术娱乐活动通过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以缓解认知衰退[6],积极调节老年人的情绪状态,维持良好的社会互动以及人际交往[7],增强活动参与者主观上的幸福感和成就感[8],可见日常休闲活动成为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从基于休闲公平和正义的视角,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闲暇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较早意识到物质基础环境[9]、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公共设施与服务[10]对老年休闲活动的影响。国内老龄化问题出现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相关学者才开始关注老年人健康与行为活动[11]、闲暇时间[12]的关系。从21世纪初开始,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就休闲活动方式来看,大量研究基于中国老年人闲暇活动参与的单一性、自发性等特征,深入探讨了休闲体育[13]、休闲文化[14]、深度休闲[15]、公益类休闲[16]等老年休闲活动对老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影响。部分学者通过对中国老年人休闲活动参与意愿的研究发现,经济收入水平[17]、社区建成环境[18]、交通安全性[19]、目的可达性[20]等是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城市、同一城市的城乡之间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存在地域差异性。如孙樱和林勇强、史逸分别以北京、天津大城市的老年群体作为调研对象,初步总结了老年人闲暇活动方式的单一性、活动设施类型缺乏、活动范围小等特征[21],揭示了老年人在休闲活动选择方面的共性或规律[22]。此外,学者们对淮北市、上饶市等中小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特征[23]或是休闲场地的适老性评价[24]等展开了研究,并通过横向对比分析不同城市之间老年人闲暇活动的城市特征差异,为完善老年人休闲活动所需的公共服务建设提出启发性的对策建议[25],以丰富老年人的健康休闲娱乐活动[26]。已有研究在大中城市老年人休闲活动特征、影响因素、建议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主要基于静态视角考察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规律。伴随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增长,城市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活动设施类型与选择愈发多样化,深入探讨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需求与城市休闲设施空间供给关系,从老年人休闲活动的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城市休闲设施供给的更新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完善,进而提高老年群体休闲生活质量的议题亟需探讨。
湖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常德市老龄人口比例高达2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32个百分点,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老龄化城市。2022年6月份,常德市被列入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本研究以常德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活动类型偏好等数据,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考察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内在需求、空间分布、时间利用等特征,测算老年人休闲活动空间与城市空间、休闲需求与城市设施供给的匹配程度,为推进城市休闲设施供给完善以及老年友好城市及社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 研究区域、数据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地处洞庭湖西部,市域面积18 189.8 km2,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2019年末市区人口160.9万人,城区常住人口59.24万人,属于中等城市。武陵区是常德市中心城区,区辖11个街道、1个镇、2个乡,总面积289 km2。武陵区常住人口58.22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共10.5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04%。本研究选定的主城区包括丹洲乡、府坪街道、芦荻山乡、河洑镇、穿紫河街道、丹阳街道、东江街道、永安街道、启明街道、长庚街道、白马湖街道、芷兰街道、芙蓉街道、南坪街道(图1)。
图1 调研社区区位

Fig. 1 Location of survey area

2.2 数据采集与调查对象属性

2.2.1 调查方式与数据采集

综合考虑街道的老年人口构成、社区位置、居住区建成时间等情况,最终决定选取15个居住区作为调查对象并通过以下步骤采集研究数据。
一是采用纸质问卷和入室访谈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家庭情况、惯常活动、社会经济属性等信息,并记录老年人连续24小时的活动类型与时间节点。二是对调查区域的老年人在其智能手机上下载“两步路”APP,以获取老年人进行休闲活动的GPS轨迹。其余轨迹则利用调查问卷或访谈形式获取的数据资料在ArcGIS上进行绘制并核验。三是将活动日志数据与GPS轨迹在ArcGIS中进行关联,获取较为完整、与活动轨迹准确对应的活动日志共计231份,最终获取有效样本219份。四是从有效样本中随机选取21个样本对象,就其休闲活动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度访谈。
研究中采用的城市路网、河流、社区等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来源于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化类、游憩类、康体类等老年人兴趣点(POI)数据、居住区活动设施数据来自研究团队的实地调查。

2.2.2 调查对象属性特征

研究数据的时间段为尽可能地排除受疫情影响的月份,选取2020年9—10月、2021年3月常德市武陵区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及活动日志调查一手数据(表1)。从调研样本的基本属性来看,女性占51.14%,男性为48.86%,性别比例比较接近且符合老年人性别规律,即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因此调查对象中女性占比更高是切合现实情况;年龄阶段以60~64岁的老年人为主,月收入处于1 000~3 000元;文化水平方面,高中和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居多,符合当时的教育情况;居住状况方面,与老伴居住的老人达到样本量的一半,其次是两代以上共同居住的老人占34.73%,独居老人占12.96%。职业类型包括国企职工、农民、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教育、医护工作者和非国企职工。
表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n=219)

Tab. 1 List of basic conditions of subjects (n=219)

个体特征 指标类别 样本数量 占比(%) 个体特征 指标类别 样本数量 占比(%)
性别 112 51.14 收入水平 1 000元以下 31 14.15
107 48.86 1 000~3 000元 99 45.21
年龄 60~64岁 59 26.94 3 000~5 000元 60 27.40
65~69岁 55 25.11 5 000元及以上 29 13.24
70~74岁 55 25.11 身体健康
自我评价
55 25.11
75~79岁 34 15.53 较好 83 37.90
80岁及以上 16 7.31 一般 66 30.14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61 27.85 较差 13 5.94
初中 51 23.29 2 0.91
高中/中专 71 32.42 退休前职业 教育、医护工作者 24 10.96
大专/本科 34 15.53 国企职工 55 25.57
硕士及以上 2 0.91 非国企职工 22 10.05
居住状况 独居 28 12.96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 31 14.16
与老伴居住 114 51.85 个体经营者 14 6.39
两代人居住 25 11.57 军警 5 2.28
三代人居住 51 23.16 农民 56 25.11
福利部门 1 0.46 其他 12 5.48
其次,通过访谈形式收集的数据,整理发现调查的老年人样本中,在休闲活动的类型选择上,比较偏好益智类和康体类休闲活动,看电视、手机上网、玩棋牌等益智类休闲活动约占51.27%,尤其在晚间和下午的时间段。另外,出于健身延寿的考虑,散步和器械健身、广场舞等康体类休闲活动很受老年人喜爱,约占30.34%。这些广受老年人欢迎的休闲活动除玩棋牌、广场舞需要参与人数较多,其他的活动方式都主要以独自活动或与家人一起为主,社交功能不明显。怡情类和社交类活动比例相近,仅占6.86%和6.53%。公益类活动涉及较少,仅占1.20%。可以看出,深受中小城市老年人喜爱的户外康体类休闲活动,如散步、器械健身等对场地要求不高、选择性较多,而广场舞这类活动从调研及访谈的结果来看,老年人对场地的期待仍需进一步完善。而诸如怡情类及社交类场地在中小城市是明显缺乏的。

2.3 研究方法

为了更加全面掌握常德市区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参考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理论,本研究采用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行为-设施分析思路,探讨老年人休闲活动的规律性特征。首先,采用地理重心模型分析老年人休闲活动地点的空间变化规律,探讨老年人休闲活动重心偏移的变化特征;其次,运用ArcGIS热点分析法分析老年人群活动主要聚集地的空间分布,以揭示聚集地在不同时间的演变趋势;最后,采用核密度方法测度老年人出行参与休闲活动的时间与活动设施类型的匹配特征。

2.3.1 地理重心模型分析

地理重心的概念源于力学,是指发生的事件在空间上形成的平衡支点。地理重心是空间对象或要素的空间坐标通过加权获得的重心坐标,通过找出重心,比较重心的位置偏差及变化轨迹[27]。通过测度老年人休闲活动重心即活动地点空间分布的变迁,总结常德市区老年人的休闲活动重心偏移趋势的规律性特征。其计算如下:
X ¯ = x i w i w i ,     Y ¯ = y i w i w i
式(1)中: X ¯ Y ¯分别表示研究休闲活动几何重心的坐标。xiyi为第i个休闲活动点的xy坐标,wi为权值,采用第i点的老年人活动密度。

2.3.2 热点分析(Getis-Ord Gi*

运用ArcGIS平台中的热点分析工具可对数据集中的每一个要素计算Getis-Ord Gi*统计,得到的z得分和p值,由此得出高值或低值要素在空间上发生聚类的位置[28] ,掌握常德市区老年人休闲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情况即闲暇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其计算如下:
G i * = j = 1 n W i j X j - X - j = 1 n W i j n j = 1 n W i j 2 - j = 1 n W i j 2 n - 1 s
式(2)中:Xj是要素j的活动密度值;Wij是要素ij之间的空间权重;n为要素总数,且:
X - = j = 1 n X i n ,     S = j = 1 n X j 2 n - X - 2
对于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正的z得分,z得分越高,高值(热点)的聚类就越紧密。对于统计学上显著性负的z得分,z得分越低,低值(冷点)的聚类就越紧密。

2.3.3 核密度估计

采用核密度方法来生成行为轨迹的密度平面,同时对城市设施进行三维可视化来突出二者的区别。在核密度的计算中,如果R表示研究区域,x表示区域R中的点的位置,其中x1x2,…,xn表示n个活动的位置,那么位置x的密度强度λ(x)可以用以下公式来估计[29]
λ ( x )   = 1 δ h ( x ) i = 1 n W i h 2 x - x i h     x R
式(4)中,参数h>0,表示决定平滑程度的带宽,Wi为权重因子, δ h ( x )为边缘校正系数。

3 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时空特征

3.1 老年人休闲活动类型特征

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本研究大致将老年人休闲活动分为益智类、康体类、怡情类、公益类以及社交类五种类型,从图2可以看出,益智类休闲活动和康体类休闲活动是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其中益智类休闲活动平均时长最长,达到247.40 min;其次是康体类休闲活动,平均时长150.14 min;怡情类和社交类休闲活动的平均时长分别为31.92和30.41 min;活动时长最短的为公益类休闲活动,平均时长仅为5.62 min。多样化的类型说明了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时间安排相对灵活,而不同休闲活动类型的时间分配差异也凸显出老年人休闲活动行为的规律性特征,以及休闲设施供给的进一步改进方向。而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家外休闲活动主要在居住地附近进行,部分休闲活动在市中心的4大公园和城市广场。
图2 常德市区老年人时间节奏特征

Fig. 2 Rhythm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in Changde City

3.2 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特征

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节奏曲线集中10:00、15:00、19:00三个时间峰值,在活动类型上主要以康体类和益智类休闲活动为主。老年人退出生产性领域后日常闲暇时间安排比较自由,休闲活动的时间分配比较灵活。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4.8%的老人在6:00—7:30时间段起床,其中,有26%的老人是在7:00—7:30起床;晚上入睡时间比较分散,主要在22:00—22:30、21:00—21:30、23:00—23:30时间段,有20.5%在23:00之后入睡。82.6%的老人入睡前有看电视、刷手机的习惯,推迟了入睡时间。午休被其他活动挤占,仅37.90%的老年人有午休习惯,平均午休时长60.36 min。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平均时长达到465.48 min,并且从图2可以看出,休闲活动的早、午、晚3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00—11:00、14:00—16:30与18:30—21:00时间段,其中早、午高峰为人数较少的小高峰,而晚高峰则是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大高峰,并且活动地点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而老年人参与较少的怡情类休闲和社交类休闲活动时间呈较为明显的“双峰”特点,怡情类活动时间集中于10:30—11:00,15:00—15:30,社交类集中于9:30—10:00,15:00—15:30等时间段。

3.3 老年人休闲活动空间特征

3.3.1 老年人休闲活动空间分布

老年人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场与公园等开放空间。从地理空间上来看,老年人休闲活动主要分布在武陵区中部,即城市中心,同时活动点位集中在城市广场、4大公园和便于行走的街道附近。休闲活动设施的分布对休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老年人休闲活动的热点区(图3)可以看出,老年人休闲活动的热点区均呈现以人流量大、商业和金融高度发展的市区中心为主,但是各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在数量、分布情况又有所不同。
图3 武陵区休闲活动热点图

Fig. 3 Hot spots of leisure activity in Wuling District

老年人休闲活动空间半径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从康体类、文化类以及游憩类休闲设施的活动范围来看,康体类休闲活动半径小,热点区数量也较少,只有一些低值热点区分布在常德市体育馆和大学的体育场所附近,基本上以老年人居住地日常生活圈为主。文化类休闲活动主要在居民点500 m范围内,主要为邻里活动圈为主要场所,仅在穿紫河街道和南坪街道形成了一些低值热点区。游憩类休闲活动集聚的热点区较少,高值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府坪街道的沿江风光带和诗墙公园附近,大部分低值集聚在高值热点区周围,零星几个低值热点区散落在其他位置。各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在数量、分布情况呈现出差异性,设施与轨迹密度区重合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游憩设施、文化设施、康体设施,而根据上文阐述的康体类和益智类休闲活动的老年人参与较多,而康体类设施和老年人活动的轨迹重合度却很低,说明康体类休闲设施的数量和位置和老年人日常休闲的空间需求仍存在一定的矛盾。

3.3.2 休闲行为与设施供给的匹配特征

首先,老年人休闲活动类型与设施布局在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基于高德地图平台数据获得的设施网点数据,得出武陵区康体、文化以及游憩休闲服务设施分布图(图4)。从休闲活动与设施供给的类型匹配来看,三类休闲设施的分布点格局为:游憩设施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优越的西北部以及沿江风光带;文化设施相对于其他几类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但是涵盖范围较小,周围片区内数量和密度呈断崖式降低;康体设施数量略多于文化设施,主要为沿江分布,这与武陵区临江而建的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年人休闲活动设施相对较集中,具有一定的聚集性,休闲功能在空间上叠加,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等人员密集的区域,以中部沿江区为中心向西部和南部方向延展扩散,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白马湖街道、府坪街道、穿紫河街道和南坪街道构成核心地区,河洑镇、启明街道、丹阳街道和长庚街道属于过渡带,而德山街道、丹洲乡、紫兴街道、白鹤山乡、永安街道、樟木桥街道和芦荻山乡则构成了边缘地区。由分布结构可知,目前边缘地带存在休闲活动设施供给紧缺的现状,尤其是东部、南部地区如芦荻山乡和永安街道内各类设施资源紧缺尤为突出。
图4 武陵区休闲设施分布图

Fig. 4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facilities in Wuling District

其次,老年人游憩类休闲活动行为和休闲设施供给的匹配度较高。从休闲行为与设施供给的总体匹配来看,根据武陵区老年人活动空间与休闲服务设施的空间匹配图(图5)所示,老年人休闲活动空间与休闲设施供给存在较高的匹配度。对武陵区老年人休闲活动热力图与设施热力图进行叠加分析,分析二者匹配度并分为四个等级。武陵区老年人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中部市中心公园区和南部的沿江区,出现了活动轨迹在中部南部密集、四周稀疏的情况,这种情况与常德市城市内部不同区位发展情况的差异以及沿江风光带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休闲活动方面,老年人外出休闲活动主要在居住地附近区域进行,少部分休闲活动在市中心的范围,而根据常德市休闲设施的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城市西部与南部地区休闲设施密度低的现状,难以满足老年人居住地周边的日常休闲活动需求。由核密度图像可以看出老年人出行路径相对较短,说明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离家近的休闲场所,活动设施峰值与活动轨迹密集区域基本一致,表明休闲设施供给基本满足老年人日常的休闲要求,但是仍有轨迹密集区域没有匹配的设施,说明休闲设施供给的数量和位置和老年人日常休闲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矛盾。
图5 武陵区老年人活动空间与休闲服务设施的空间匹配度

Fig. 5 Space matching between activity space and facilities in Wuling district

综合调研情况和老年人休闲活动行为偏好、核密度分析发现,老年人休闲活动类型与设施供给在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并且休闲活动聚集点和活动设施分布匹配度较高。调查样本中的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前往休闲设施更密集的城市中心进行休闲活动,在本研究的219个样本中,学历更高收入越高的老年人更喜欢去附近的休闲场所活动,所住小区附近有公园的老年人选择外出的会更多,结合老年人活动地点时间截面图以及核密度分析图来看,所住小区位于休闲设施附近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外出的休闲活动,同时住在小区密集区域的老年人倾向于前往同一个场所进行休闲活动,这可能与老年人的一些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联系。

3.4 老年人休闲活动时空匹配特征

图2的休闲活动时间节奏截面,将10:00、15:00、19:00三个高峰期与对照点6:00的活动地点分布进行展示(图6),通过计算4个时刻活动点的重心坐标,得到老年人休闲活动重心的动态变迁趋势,可以看出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区域具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
图6 武陵区老年人活动地点时间截面图

Fig. 6 Temporal cross-section of activity sites for elderly in Wuling District

3.4.1 休闲活动早高峰空间重心为居住社区

就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常德市区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行为而言,早高峰主要进行事务类活动,例如,在6:00的时候,约有70%的老年人主要集聚在社区群的中心附近活动,30%左右的老年人集聚在4大公园密集区域、商业街、沿江风光带。到10点左右,老年人逐渐聚集到休闲活动区域进行闲暇锻炼。

3.4.2 休闲活动午高峰空间重心为居住区附近的街道

午高峰与早高峰相比位置变动较小。午高峰主要进行益智类活动,有将近50%的老年人集聚在活动人流量较大的区位和街道。这类活动大多是在住宅周边,少数需要到距离较远的特定地方进行。并且从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区域比较来看,早、午高峰两个时间点活动点分布大同小异,同时活动点重心的位置也相差不大,但在下午15:00步行街商圈的老年人数量也较上午时候多了许多,说明午休后选择外出进行休闲活动的老年人相对较多。

3.4.3 休闲活动晚高峰空间重心为休闲设施更密集区域

19:00的重心明显向4大公园密集区域、商业街、沿江风光带偏移。晚高峰出行的范围更广,出行的人员更多,休闲活动类型更加多样,主要的活动为康体类休闲活动,这与老年人不同时段进行不同的休闲活动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作息规律,相较而言晚上多选择散步、广场舞等康体类休闲活动,对场地要求更高,所以4大公园、城市广场、景点等适合步行和锻炼区域是晚高峰活动地点重心的偏移方向。
综合来看,老年人休闲活动匹配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规律性特征。在时间分布特征上,常德市区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存在10:00、15:00以及19:00三个高峰期,说明大多数老年人的闲暇活动时间集中在完成家务劳动之后进行。二是匹配性特征。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即便市区老年人休闲活动呈现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休闲空间存在稍许的偏移趋势,但综合来看活动空间和休闲区域比较集中,说明老年人休闲活动空间与休闲活动设施的匹配度较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基于2020—2021年常德市区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数据,通过分析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内在需求、空间分布、时间利用等特征,匹配老年人休闲空间与城市空间、休闲需求与城市供给的相互关系,揭示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规律,探索中小城市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行为模式,为政府透视老年群体的日常休闲需求、推进城市休闲设施供给的完善以及老年友好城市及社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1)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类型偏好呈现差异性。建立在需求-行为-设施的路径架构下,从老年人休闲活动内在需求来看,老年人的需求层次分为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方面,老年人休闲活动的行为层次是其内在需求的外化体现,而设施层次应与老年人的需求与行为层次相匹配。常德市城区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分配情况来看,更加偏好益智类和康体类休闲活动,怡情类、社交类活动尤其是公益类活动涉及较少,户外的休闲活动类型多集中于场地要求不高、不收费或收费较少的活动项目。
(2)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极具规律性,主要集中在10:00、15:00、19:00三个时间段,呈现“三峰”特点。从时间特征上,常德市城区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不连续,具有显著的早、午、晚高峰,其中益智类休闲活动和康体类休闲活动频率呈“三峰”特点,怡情类休闲活动和社交类休闲活动频率呈“双峰”特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时间分布规律比较强,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自主性较强,时间安排上更具丰富性和规律性。
(3)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空间与休闲设施供给匹配度较高,设施与轨迹密度区重合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游憩设施、文化设施、康体设施。涉及老年休闲的游憩设施、文化设施、康体设施这三大类休闲设施供给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等人员密集的区域,以中部沿江区为中心向西部和南部延展扩散,边缘地带在数量上的供给相对缺少。各类休闲设施的休闲活动热点区数量、分布情况有所不同,康体类休闲活动热点区较少,文化类休闲活动范围为邻里活动圈,游憩类休闲活动范围涉及市域活动圈。
(4)从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时空匹配关系上看,3个高峰期的休闲空间重心存在一定的迁移趋势,活动集聚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3个高峰期的休闲空间重心迁移趋势,虽然老年人休闲活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但由于休闲动机与休闲行为的差异性,早、晚高峰期休闲活动重心集聚在康体休闲活动高密度区,说明了早高峰和晚高峰都倾向于选择康体类休闲活动,而晚高峰出行的范围更广,出行的人员更多。午高峰相对于晚高峰,活动点大多分布在居住区附近的街道,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作息规律。

4.2 建议

第一,面对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的不断扩大,政策制定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休闲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参与关乎老年人生活质量,尤其是在休闲设施完善度不高的中小城市,政府部门应充分考虑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需求和时空特征,有针对性地实现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与休闲设施供给的匹配。社区应继续积极开展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结合老年人休闲活动规律性特征,及时更新城市休闲活动设施并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重点加强社区道路设施、康体类活动设施、信息化设施、服务设施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场所的无障碍化建设。同时加强对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进行再改造,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不断加大对街区改造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推动园林、城建、国土规划、卫计等部门共同参与,要考虑老年生活圈、休闲圈等空间的交融,盘活日常休闲的存量设施资源,提高老年休闲设施的使用效率,实施适老化环境改造工程,营造安全、便利、舒适的老年宜居环境,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第二,针对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深层次需求,加强休闲活动组织管理,引导老年人参与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中小城市老年人休闲时间相较大城市来说更充裕,所以中小城市空间规划和老年服务供给更应考虑老年人的休闲空间和服务供给的需求。同时,中小城市老年人出行路径相对较短,对街道、社区的依赖度较高。因此,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行动轨迹进行分析总结,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中小城市老年人时间利用节奏呈现的“三峰”特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进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更新,在涉老项目方面增加财政投入,对小区晨练点、社区卫生服务站、活动小广场等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内容及规模、空间布局、服务半径、运营管理进行改造,适应老龄服务多层次、多样性需求,打造舒心、顺畅、智能、有温度的老年宜居环境,实现休闲空间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合理规划和运行,是探索中小城市老龄化社会治理方案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排除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出行不便等影响因素,调查月份选取较少导致数据收集不充分,今后的调查问卷内容要增加不同季度、不同年份的纵向对比,同时调查数据也可增加中小城市与特大城市的横向对比,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此外,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行为-设施”配置问题研究是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而相应影响因素的定量识别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未来应结合影响老年人“需求-行为-设施”配置的诸多因素,借鉴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通过具体城市的案例加以验证,深入探究老年友好型城市及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背景下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质量和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路径及其制约因素,为增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为提升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感谢武陵区南坪街道、东江街道、穿紫河街道、府坪街道等街道社区以及常德市市政府、民政局、老年大学、老科协、武陵区老年大学等相关部门为数据获取提供的支持和协助。

[1]
Wang Z, Lee C. Site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for walking among older adults[J]. Health & Place, 2010, 16(6): 1268-1279.

[2]
Drettner B, Ahlbom A. Quality of Life and State of Health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the Head and Neck[J]. Acta Otolaryngol, 1983, 96(3-4): 307-314.

DOI

[3]
王伟进. 闲暇参与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 人口与发展, 2020, 26(6): 52-64, 24.

[Wang Weijin. The effec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on elderly health in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 26(6): 52-64, 24.]

[4]
Raguso C A, Kyle U, Kossovsky M P, et al. A 3-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n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in the elderly: Role of physical exercise[J]. Clinical Nutrition (Edinburgh, Scotland), 2006, 25(4): 573-580.

DOI

[5]
Kaplan M S, Newsom J T, McFarland B H, et al. Demographic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ate lif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1, 21(4): 306-312.

DOI PMID

[6]
刘凌晨, 程宏宇, 彭希哲. 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对认知衰退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22(4): 103-114, 128.

[Liu Lingchen, Cheng Hongyu, Peng Xizh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model on cognitive decline of the elderly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22(4): 103-114, 128.]

[7]
翁李胜, 雷燕, 潘新洁. 休闲涉入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与畅爽体验的中介效应[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9): 87-94.

[Weng Lisheng, Lei Yan, Pan Xinjie. Effects of leisure involvement on the well-being of elderly people: Mediation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and flow experienc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0, 44(9): 87-94.]

[8]
Lee H, Heo S. Benefits of leisure activities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South Korean adults[J]. Leisure Studies, 2021, 40(2): 199-211.

DOI

[9]
Chalfen L. Leisure-time adjustment of the aged (II). Activities and interests and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choice[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956, 88(2): 261-276.

DOI

[10]
van Cauwenberg J, van Holle V, de Bourdeaudhuij I, et al.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vite older adults to walk for transport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4, 38: 94-103.

DOI

[11]
万邦伟. 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J]. 新建筑, 1994(4): 23-26.

[Wan Bangwei. Study on the behavior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lderly[J]. New Architecture, 1994(4): 23-26.]

[12]
郭晋武. 老年人闲暇活动与健康[J]. 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5, 15(3): 130-133.

[Guo Jinwu. Leisure activities and health of the elderly[J]. 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95, 15(3): 130-133.]

[13]
石振国, 赵翼虎, 孙冰川, 等. 山东省城市老年居民休闲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 2012, 34(2): 89-93.

[Shi Zhenguo, Zhao Yihu, Sun Bingchuan,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eisure sport status about elderly residents in five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J]. Shandong S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34(2): 89-93.]

[14]
王永明. 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休闲文化生活研究: 以常熟市为例[J]. 长白学刊, 2015(1): 130-135.

[Wang Yongming.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leisure culture life under the ageing background: Takes Changshu city as an example[J]. Changbai Journal, 2015(1): 130-135.]

[15]
龙江智, 王苏. 深度休闲与主观幸福感: 基于中国老年群体的本土化研究[J]. 旅游学刊, 2013, 28(2): 77-85.

[Long Jiangzhi, Wang Su. Serious leisure and happy life: A localization study based on Chinese senior group[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2): 77-85.]

[16]
谢立黎, 陈民强. 个人-环境匹配视角下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 基于北京市的调查[J]. 人口研究, 2020, 44(3): 71-84.

[Xie Lili, Chen Minqiang. Influential factors of urban elderly’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environment fit: Evidence from Beijing[J]. Population Research, 2020, 44(3): 71-84.]

[17]
王莉莉. 中国老年人闲暇活动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人口, 2011, 32(3): 35-42.

[Wang Lili. A study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China’s elderl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J].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 2011, 32(3): 35-42.]

[18]
李经纬, 范晨璟, 田莉, 等.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活动的影响研究[J]. 人文地理, 2021, 36(1): 56-65.

[Li Jingwei, Fan Chenjing, Tian Li, et 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on social activities of elderly[J]. Human Geography, 2021, 36(1): 56-65.]

[19]
吴志建, 王竹影, 宋彦李青. 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建成环境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2(1): 64-71, 78.

[Wu Zhijian, Wang Zhuying, Song Yanliqing. The meta analysis on the built environment's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8, 42(1): 64-71, 78.]

[20]
Chudyk A M, McKay H A, Winters M, et al.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physical activity, and walking for transporta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older adults living on low income[J]. BMC Geriatrics, 2017, 17(1): 82.

DOI PMID

[21]
孙樱. 我国城市老年人休闲行为初探: 一个小样本问卷调查的简要分析[J]. 城市问题, 2000(2): 29-30.

[Sun Ying. A brief analysis of a small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urban elderly people in China[J]. Urban Problems, 2000(2): 29-30.]

[22]
林勇强, 史逸. 城市老年人室外休闲行为初探: 以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设计为例[J]. 规划师, 2002, 18(7): 81-84.

[Lin Yongqiang, Shi Yi. Planning panorama on the urban aged people’s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ies: Take the design of the aged people’s outdoor playgrounds for example[J]. Planners, 2002, 18(7): 81-84.]

[23]
蒋作明, 曾坚萍. 淮北市相山公园老人健身休闲行为调查[J]. 体育文化导刊, 2015(3): 50-53.

[Jiang Zuoming, Zeng Jianping. Investigation on the fitness and leisure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in Xiangshan park, Huaibei city[J]. Sports Culture Guide, 2015(3): 50-53.]

[24]
余为益, 胡红. 城市休闲绿地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上饶中心城老城区为例[J]. 林业资源管理, 2018(4): 69-75.

[Yu Weiyi, Hu Hong.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leisure greenland adaptability for the elderly[J].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8(4): 69-75.]

[25]
赵鹏, 刘捷, 付玥. 北京五类人群休闲方式的比较与分析[J]. 旅游学刊, 2006, 21(12): 17-21.

[Zhao Peng, Liu Jie, Fu Yu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modes of leisure among five types of people in Beijing[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12): 17-21.]

[26]
杨菲. 上海市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 25(3): 67-68.

[Yang Fei. Study on leisure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in Shanghai[J]. Social Sciences Review, 2009, 25(3): 67-68.]

[27]
晏自红, 唐梦鸽, 魏兰, 等. 基于GIS的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J]. 农学学报, 2020, 10(6): 94-100.

DOI

[Yan Zihong, Tang Mengge, Wei Lan, et 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GIS[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0, 10(6): 94-100.]

DOI

[28]
唐健雄, 马梦瑶, 陈宁, 等. 长株潭城市群养老设施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39(1): 113-121.

[Tang Jianxiong, Ma Mengyao, Chen Ning, et 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39(1): 113-121.]

[29]
柴彦威, 谭一洺. 中国西部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 以西宁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17, 32(4): 37- 44.

[Chai Yanwei, Tan Yiming. Examining the space-time behavior patterns of residents in cities of the We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Xining[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4): 37-4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