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布局与开发的工业地理学基础与启示

  • 马丽 , 1, 2 ,
  • 龚忠杰 1, 2 ,
  • 陈琳琳 3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 3.北京学校,北京 101117

马丽(1975-),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

收稿日期: 2022-02-19

  修回日期: 2022-05-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5-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50001)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industrial geography in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practices and researches

  • Ma Li , 1, 2 ,
  • Gong Zhongjie 1, 2 ,
  • Chen Linlin 3
Expand
  •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3. Beijing School, Beijing 101117,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2-19

  Revised date: 2022-05-15

  Online published: 2023-05-25

摘要

作为依托地区工业生产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发展的旅游形态,工业遗产旅游受到工业活动空间布局与工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工业地理学也成为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布局与开发组织的重要学科基础。本文在分析工业遗产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工业地理学视角对影响资源分布与开发方式的因素予以解释。本文认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遗产资源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工业部门特征决定了工业遗产旅游的资源形态与微观区位,区域工业的组织特征决定了遗产资源的开发模式,而工业生产活动与区域发展的交互关系则影响了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方式。最后,从工业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的角度,提出未来工业遗产旅游研究需要关注的4个问题: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地区工业发展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业态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与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

马丽 , 龚忠杰 , 陈琳琳 .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布局与开发的工业地理学基础与启示[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 13(2) : 268 -278 .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0

Abstract

As a tourism form relying on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spatial layout,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dustrial geography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basis for the practices and research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on the resources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mode,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spatial layout features of stat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jects in China,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studies the spatial layout and scientif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spatial layou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dustrial sector geograph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ode and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sectors, which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source form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Regional industrial geography, which focuses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socio-economic elements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mining,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o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nd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geography theory and method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four scientific questions to be concerned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as follows: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tudying the tourism developing mo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resourc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form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1 引言

工业遗产作为历史工业活动所建造的建筑与结构、建筑与结构的工艺和工具、建筑与结构所处的城镇与景观,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表现[1],是城市改造、区域发展、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年,原国家旅游局确定了以首钢为代表的103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中国工业旅游开始步入正轨;2017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11个国家工业遗产名单[3],同年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出包括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吉林长春长影旧址博物馆在内的10个国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基地[4]。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获批国家工业遗产198处,以之为基础的工业旅游已成为中国文化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自2002年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被引入中国以来[5],国内学者在工业遗产旅游体系构建[6-7]、开发模式[8-15]、案例分析[16-23]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多从实证角度研究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方式、过程和模式,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旅游与城市转型[24-27]、城市空间改造[28-30]的关系等,从学科体系与理论层面探究工业遗产布局与开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工业遗产旅游是以早期工业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文化资产为依托的旅游开发方式,由此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必然与工业地理学有着紧密的学科联系。工业地理学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工业生产分布特征、空间组织和空间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工业生产活动的有效空间组合和合理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和规划依据,其研究内容包括了工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科学规律、工业行业特征与组织方式、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的组合以及影响工业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31-32]。因此,工业地理学通常包括工业区位论、部门工业地理和区域工业地理三大内容[33]。工业地理学注重从空间和综合视角探索工业组织与布局特征与机理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将为工业遗产旅游的资源形成、空间布局、开发形态、组织方式等研究提供学理基础。本文将基于现有中国国家工业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业态特点,从工业区位论、部门工业地理和区域工业地理视角对工业遗产资源空间分布、资源形态、开发模式、组织模式等进行理论阐释,并探讨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2 国家工业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将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进行国家工业遗产认定。截至2021年底,共认定了5批共198处国家工业遗产。

2.1 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查阅每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的地理坐标,绘制空间分布图(图1)。可以看出,198处国家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不均衡特征。东北、华北、长三角和长江沿线、西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工业遗产项目的主要分布区。其中,四川省凭借其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以及近现代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布局,是目前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分布最多的省份,达21处;其次是位于沿海的山东、辽宁、江苏以及长江沿线的江西、湖北、安徽等省,数量均在10处以上;再次则是陕西、北京、河北、黑龙江等省市,数量在8处以上;而紧邻边境的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以及西北的宁夏、青海等省区,已获认定的国家工业遗产数较少,不足3处。在城市尺度,现有198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分布在121个城市,其中有41个城市的工业遗产数在2处以上,北京、重庆、哈尔滨、济南、景德镇、乐山、洛阳和上海等城市的国家工业遗产数目在4处以上。
图1 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分布图(截至2021年底)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1819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1 Distribu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heritage projects (By the end of 2021)

根据形成时代,中国的工业遗产资源主要分为3类:一类是在漫长古代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古代工业生产遗址,一类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之前的近代工业遗产,还有一类是1949年以后的现代工业发展形成的工业遗产。目前1840年前形成的国家工业遗产项目有28处,多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以及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和河北省也有少数分布;形成于1840年到1936年期间的国家工业遗产数为53处,多分布于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这与抗战前中国工业布局相吻合;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遗产数为20处,在全国分布较为零散;形成于1949年到1964年的工业遗产项目有68处,是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1964年后,中国进入三线建设阶段,该时期留存形成工业遗产数有24项,多位于云贵川等战略后方。总体来看,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前的近代工业化时期和1949年到1964年的“156项重点工程”和三线建设时期是中国工业遗产形成的主要时期。

2.2 国家工业遗产分布格局的因素解析

地方拥有国家工业遗产项目数量的差异,固然受到地方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意识和能力差异的影响,但工业遗产作为早期工业生产活动所遗留的人工场所、建筑和景观,其空间分布与形态必然取决于工业发展历史的空间格局。因此,解释工业地理空间分布的工业区位论也是理解工业遗产资源空间布局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传统工业区位论,工业活动的空间布局是资源、市场、交通等多因子综合平衡的结果,而近现代的工业区位论则强调了市场规模、企业相互作用、科技创新、政府政策以及信息等因素[34]。再考虑到工业遗产是一种历史性资源,因此,地区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规模和素质、市场规模、技术以及历史环境等是影响工业遗产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首先,资源禀赋是许多以农业和矿产资源为基础的工业遗产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先进,尤其有遗留至今的陶瓷、冶金、酿造、缂丝、纺织等工艺。但经过历史的更迭,一些作坊已无存,但仍有部分古窑、矿山、茶园、酒坊等遗迹随着产业的延续而成为重要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食产量较高且水资源丰富的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长江沿线省份,且主要以酿酒类工业遗产项目为主,如泸州老窖、五粮液,茅台等酒窖作坊。此外,还有一些分布在矿产资源富集区的采矿及加工类工业遗产项目,主要如景德镇、吉州等瓷窑以及铜绿山、万山、自贡盐井等项目。近现代时期机器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对能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产品的需求增长,煤炭、铁矿、有色金属等资源富集地区陆续得到了开发,如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和国内资本开始了对抚顺、开滦、焦作、井陉、本溪湖、余干等煤矿,云南东川铜矿、广西贺县锡矿等的开发,“156项重点工程”中煤矿、有色金属矿产开发项目占到1/5(图2),由此也促进了一批近现代矿产资源类工业遗产项目的形成。目前国家工业遗产项目中有33处属于能源、矿产资源开发项目。
图2 “156项重点工程”与三线建设时期建设项目分布图(不包括军工项目)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9)1819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2 Distribution of “156” projects and “three lines” projects (not including military projects)

其次,交通条件优越的沿海和长江沿线港口城市是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富集区。由于工业活动需要输入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并输出制成品,因此交通条件是影响近现代工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交通条件非常优越的长江和沿海等“五口通商口岸”最先创办各类近代工业,发展了船舶修造业、印刷业、缫丝加工业以及水电煤公共事业等;而国内则是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下,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在区位条件较好的港口或经济重镇城市创办枪械、船舶制造等军事工业以及冶炼、缂丝、粮油加工等民用工业[33,35],留下了汉阳铁厂、金陵机器局、南通大生纱厂、宁波和丰纱厂等工业遗产项目[36-37]
第三,市场规模作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也驱动许多工业遗产资源和项目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根据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工业区位应选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地点[34]。并且,市场规模较大,还可以给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吸引相关的技术、资本集聚,并在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形成外部经济,从而使企业减少生产成本,形成循环累积效应。因此,除却受原材料供应和运输成本约束较大的产业部门外,其余工业部门,尤其是轻纺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都偏好布局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和城市。即使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项目布局,也尽可能向西安、贵阳等中心城市集聚。此外,经济相对发达、市场规模较大的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水平也较高,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也相对较高,不仅积极地申报国家工业遗产,而且还开创了多种形式的工业遗产资源活化与保护模式。这也使得中国现有的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沿海、长江沿线城市以及各省区的中心城市。
第四,战争、国家重大规划或政策是导致部分工业生产活动突破资源、交通、市场等传统区位因子限制进行布局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内陆和偏远地区出现工业遗产的主要原因。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地区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受战争影响,损坏惨重,大量工厂内迁促进了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区采矿冶炼、石油煤炭等工业的发展[38]。西北、华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建设也促进了兵工、纺织等产业发展,形成了如黄崖洞兵工厂、西安大华纺纱厂等工业遗产。1964年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中国开始长达14年的三线建设时期,在陕西、四川、贵州、鄂西、湘西开辟了许多新的工业点,建设了攀枝花钢铁、贵州铝厂、四川映秀湾电站、酒泉钢铁、十堰汽车等项目以及西安、汉中、成都、重庆、贵阳及其周围的机械和电子项目,部分军工项目甚至布局在山、散、洞地区。随着项目的结束或者搬迁,遗留了诸如核工业816工程、7013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核动力909基地等工业遗产项目(图2)。

3 工业活动的组织结构特征对工业遗产资源开发的影响

除却工业区位因子对工业遗产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外,工业的部门行业特征、工业活动在区域的组合与分布以及工业发展与区域要素的交互关系也对工业遗产的资源形态、开发模式与活化过程产生影响。

3.1 工业的部门行业特征决定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形态

由于每个人对资源的思考角度不同,旅游资源形态的划分并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或体系。根据资源的物理特征,旅游资源形态包括自然、人文以及服务3种类型[39];根据资源的空间特征,旅游资源可以分为点、线、面3种形态[40];而根据旅游目的,旅游资源又可以分为观光型、度假型[41]等形式。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同类产品的工业生产活动组成行业或部门,如纺织、建材、化工、煤炭等。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工业可以分为41个行业。不同行业的发展历史、生产方式、区位偏好等不同,以致工业遗产资源所呈现的形态也不同。如矿山、古窑、酒窖、醋坊等采矿、非金属矿物制品、农产品加工等古代工业活动由于发展历史悠久,且依托当地的矿产、水资源而设置,依山傍水,因此该类工业遗产资源多为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混合型;而近代钢铁、化工、机械、纺织等活动则多为人文旅游资源形态;从遗产具体形态而言,煤炭、油气、金属、非金属等采矿业是资源禀赋型产业,其工业遗产不仅有采矿设备、洗选设备、运输设备等生产物资,还有矿井、坑道等建筑以及配套采矿活动的居住、办公建筑等;加工制造业则主要以厂房(作坊)、仓库和设备为主;而重化工业除厂房、仓筒、办公和居住建筑外,还有占地面积较大的金属管廊、高炉、烟筒,甚至铁轨、站台等遗迹形态。
而在工业遗产的微观区位上,尽管工业活动的空间布局均受到资源、市场、交通等区位因子影响,但各部门区位偏好不同。首先,煤炭、油气、金属、非金属等采掘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该类行业多靠近原料供应地布局,且多位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呈散点状分布;加工制造业则是市场和交通导向型产业,且多依赖于产业内分工协作和产业间的联系而集聚分布,因此多在城市内部或郊区布局。其次,古代和近代部分工业遗迹因当时工业活动规模限制,多为单点布局;而依托现代工业活动发展形成的工业遗迹则多呈面状、集群式布局,尤其是中国诸多老工业基地城市中的工业遗产资源已形成工业社区的形态。

3.2 区域工业活动的组合特征影响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在区位、产业特性等多因素作用下,不同行业的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组合不同,形成了区域各具特色的工业活动组织和空间形态,并由此影响了以其为基础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工业遗产根据其行业的组合类型以及距离城市或旅游市场的距离,可采取单独开发、联合开发甚至城市功能再造开发的方式。而开发的业态组织也可以根据遗产的物理形态与文化内涵,采取遗址展现、文博旅游、城市景观、产业转型等多种方式。
对于一些古代工业遗留下来的矿坑、酒窖、作坊,以及近现代工业发展遗留下来的远离城市布局的单独工厂、隧洞、仓库、基地等(如三线建设时期的山区工厂或者西部地区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任务的工业遗迹等),其开发方式则视遗产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多开发为博物馆、体验馆甚至特色酒店等单独业态,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位于城市内部或者城市附近且成片分布的工业遗产资源可采取产业园区或城市公园开发模式。其中,产业园区模式即将工业遗产中的厂房、仓库的旧址作为开放空间,同时融合生产线观赏、体验以及新型的创意、展览、高科技研发等产业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可将现代生产和历史遗迹相结合,给游客更多还原性的体验,如五粮液工业园区、伊利·乳都科技示范园等。而城市公园的开发模式则是将工业遗产资源的改造与城市形象与功能再造相融合,通过产业用地的二次开发来盘活原有工业用地,从而为城市提供休闲或其他功能空间,如天津的先农大院、北京的首钢园和798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工业城镇和城市是依托单独的产业发展形成,如四川攀枝花、黑龙江大庆、新疆克拉玛依等资源型城市(镇),整体城镇的建设和布局都与地区产业的发展形态密切相关。这类城市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就需要积极探索“全域旅游”“旅游+”“文旅融合”等多种形态,积极挖掘资源的不同价值内涵,开拓各种旅游资源相融合的城市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

3.3 工业活动与区域经济的交互关系影响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活化方式与过程

工业生产活动的布局与建设除受传统区位因子影响外,还受到地方制度、文化、关系等非经济要素的作用。21世纪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还注重了工业发展过程中地区社会经济要素以及过往发展历史对发展路径的锁定作用。当一个工业项目在某地布局后,会在产业联系作用下吸引相关配套部门进入,并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进一步集聚,进而发展成为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基地。因此,中国的许多工业遗产项目多布局于老的工业基地或资源型城市中,且工业遗产多以社区或园区的形式成片分布,成为城市组织结构和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城市的发展历史、发展特征、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与遗产资源密切相关,从而对遗产的活化方式与过程产生影响。
一方面可以基于工业遗产与城市的社会、制度、文化联系来挖掘资源的旅游价值并确定适宜的开发模式。对于与城市发展历史、国家产业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注重挖掘其历史价值,将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城市开发进程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工业遗产+城市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而对于与城市发展格局、居民生活和价值导向(就业、从属关系)密切相关的工业遗产资源,则要注重挖掘其社会价值,或是将工业遗产资源与城市更新、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功能调整等结合起来,探索工业遗产+城市更新的旅游开发模式。
另一方面则是注重工业遗产旅游活化和开发与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工业历史资源的活化,创新地区就业理念和思维方式,积极引入新的业态和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从而为地区产业转型提供契机。此外,中国大多数现代工业遗产(尤其是“156项重点工程”)多位于城市中心城区,随着历史更迭,现有老工业区设备厂房陈旧、居民区与产业区混杂,人居环境质量低。在此基础上的工业遗产资源活化就是城市更新和改造的重要机遇,通过基础设施的优化、地块功能调整、外部环境美化、新型产业引入等方式,可以促进原有工业地块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环境的改善,甚至带动老工业基地或资源型城市的振兴。

4 未来工业遗产旅游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工业遗产旅游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既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同时基于其与工业发展的密切关联性,也使工业地理学可以为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理论和方法。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而言,工业地理学包括工业区位论、部门工业地理和区域工业地理三大内容,其中,工业区位论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影响工业活动空间布局的科学机理,可以为理解和分析工业遗产的空间布局提供理论支撑;而部门工业地理注重研究不同行业的生产与空间分布特征、生产组织方式与区位特征,可以为理解工业遗产的资源形态与开发模式提供理论基础;而注重研究工业发展与地区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空间组织的区域工业地理学将为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开发与保护模式,以及工业遗产开发与城市、区域发展的交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学理基础(图3)。
图3 工业地理学与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学理关系

Fig. 3 The discipline and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geography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research

因此,基于工业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前文对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工业行业特征与工业遗产资源形态、区域工业组合特征与工业遗产资源开发模式、工业活动与区域经济的交互关系与工业遗产资源活化方式与过程的分析,本文认为未来工业遗产旅游研究需要关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1)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基于工业区位论和工业地理学基础,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索影响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识别影响区域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差异的关键因子;(2)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重点关注工业遗产资源的形态与地区产业发展历史、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的关系,挖掘地区工业遗产资源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研究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与地区社会经济、城市发展、居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关系,选择确立因地适宜的区域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3)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业态与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探索不同地区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业态、组织模式与地区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甚至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关系;(4)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与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如何在旅游线路、产品设计、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融入地区旅游产业体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 LB/T 067—2017[S/OL]. [2022-02-16]. http://whly.gd.gov.cn/attachment/0/416/416265/2795627.pdf.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Spec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national industrial tourist demonstration base: LB/T 067—2017[S/OL]. [2022-02-16]. http://whly.gd.gov.cn/attachment/0/416/416265/2795627.pdf.]

[2]
顾小光, 汪德根. 我国工业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 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分析对象[J]. 经济管理, 2006, 28(19): 69-73.

[Gu Xiaoguang, Wang Degen.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industrial tourism: Taking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sites as the analysis object[J]. Economic Management, 2006, 28(19): 69-73.]

[3]
刘伯英. 工业遗产的保护措施与艺术利用之途[J]. 美术观察, 2018(5): 22-23.

[Liu Boying. Protection measur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he way of artistic utilization[J]. Art Observation, 2018(5): 22-23.]

[4]
刘明.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枣庄市中兴煤矿为例[D].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19.

[Liu Ming. The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coal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 case study of Zhongxing coal mine in Zaozhuang City[D]. Qingdao: Qingdao Technology University, 2019.]

[5]
李蕾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 2002, 11(3): 57-65.

[Li Leilei.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The actual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Ruhr in Germany[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2, 11(3): 57-65.]

[6]
王明友, 李淼焱, 王莹莹.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以辽宁省为例[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 35(3): 72-75.

[Wang Mingyou, Li Miaoyan, Wang Yingying. Structuring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With an example of Liaoning Province[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4, 35(3): 72-75.]

[7]
季玉群. 工业遗产及其旅游开发初探[J]. 江苏商论, 2007(12): 99-101.

[Ji Yuqun. Explor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J]. Jiangsu Commercial Forum, 2007(12): 99-101.]

[8]
冯任军, 马婷. 生态旅游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设计[J]. 建筑结构, 2021, 51(21): 163-164.

[Feng Renjun, Ma Ting.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ourism[J]. Building Structure, 2021, 51(21): 163-164.]

[9]
陆明洁. 化工遗址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探究[J].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4): 377-378.

[Lu Mingjie. Study on the tourism valu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emical sites[J]. China Surfactant Detergent & Cosmetics, 2021, 51(4): 377-378.]

[10]
汪秋菊, 周佳丽, 布和, 等. 国外废弃矿区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21, 39(13): 73-83.

[Wang Qiuju, Zhou Jiali, Bu He,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n abandoned mining areas abroad[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1, 39(13): 73-83.]

[11]
黄孝东, 刘浩泽. 中蒙俄万里茶道(山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5(3): 125-130.

[Huang Xiaodong, Liu Haoze. O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tea road (Shanxi section)[J].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35(3): 125-130.]

[12]
周海. 抚顺市工业遗产和矿坑遗址旅游开发模式及发展路径探析[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13-15.

[Zhou Hai. Exploration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mining sites in Fushun[J].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5): 13-15.]

[13]
汪秋菊, 周佳丽, 彭苏萍. 煤炭资源型城市矿山遗址旅游开发潜力测度与开发模式选择[J]. 中国工程科学, 2020, 22(6): 158-166.

[Wang Qiuju, Zhou Jiali, Peng Suping. Potential measurement and mode sel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t mining sites of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J]. Strategic Study of CAE, 2020, 22(6): 158-166.]

[14]
刘娜, 薛美珏. 苏南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29): 141-143.

[Liu Na, Xue Meiju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J]. China Circulation Economy, 2019(29): 141-143.]

[15]
谭健, 李建忠, 梁浩, 等. 十堰市汽车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15): 25-26.

[Tan Jian, Li Jianzhong, Liang Hao, et al.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automobile industry heritage in Shiyan City[J].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9, 18(15): 25-26.]

[16]
王志标. 工业遗址故事在工业遗产旅游中的转化利用探索: 以涪陵为例[J].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21(1): 152-162.

[Wang Zhibiao. Explor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site stories in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Take Fuling as an example[J]. Study on Marxist Cultural, 2021(1): 152-162.]

[17]
刘歆, 吕博学, 邢文路. “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模式下京津冀区域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工业建筑, 2021, 51(10): 217-224.

[Liu Xin, Lyu Boxue, Xing Wenlu.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under ERIH mode[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1, 51(10): 217-224.]

[18]
徐峰.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以温州市矾山镇矿区为例[J]. 旅游与摄影, 2020(24): 26-27.

[Xu Feng.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Fanshan town mining area in Wenzhou City[J]. Tourism and Photography, 2020(24): 26-27.]

[19]
何云梦, 徐菲菲, 剌利青, 等. 工业遗产旅游创新体系研究: 以鞍山市为例[J]. 中国名城, 2021, 35(1): 24-29.

[He Yunmeng, Xu Feifei, La Liqing, et al.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ystem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Anshan City[J]. China Ancient City, 2021, 35(1): 24-29.]

[20]
王佳翠, 谯丽娟. 遵义三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 21(4): 40-42.

[Wang Jiacui, Qiao Lijua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hird line industrial heritage in Zunyi[J].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2019, 21(4): 40-42.]

[21]
田美玲, 方世明. 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19, 21(4): 103-106.

DOI

[Tian Meiling, Fang Shiming.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resources exhausted city: A case study on Huangshi state mine park[J]. Resources & Industries, 2019, 21(4): 103-106.]

[22]
范薇, 孙超. 北京门头沟区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 中国煤炭, 2018, 44(8): 40-43.

[Fan Wei, Sun Chao.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in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J]. China Coal, 2018, 44(8): 40-43.]

[23]
顾小光, 邓洋阳, 李燕. 工业遗产旅游综合体模式在南通唐闸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探索[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7(11): 44-46.

[Gu Xiaoguang, Deng Yangyang, Li Yan.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complex mod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angzha in Nantong[J]. Market Weekly, 2017(11): 44-46.]

[24]
赵香娥. 工业遗产旅游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与开发[D].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Zhao Xiang’e. The role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 exhausted cities[D]. Beijing: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9.]

[25]
霍诗琳.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D]. 长春: 吉林建筑大学, 2020.

[Huo Shilin.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heritage in Fuxin Haizhou open-pit coal mine[D]. Changchun: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2020.]

[26]
崔一松. 区域性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鲁尔区工业遗产再开发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Cui Yisong. Research on the re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Ruhr from the aspect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2.]

[27]
王轶. 工业遗产旅游为我国工业城市转型提供新路径[J]. 中国工业评论, 2017(2): 106-107.

[Wang Yi.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cities[J]. China Industry Review, 2017(2): 106-107.]

[28]
韩福文, 王芳. 城市意象理论与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 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J]. 城市问题, 2012(12): 17-22.

[Han Fuwen, Wang Fang. Urban image theory and the shap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mage: A case study of Tiexi District in Shenyang City[J]. Urban Problems, 2012(12): 17-22.]

[29]
Edensor T. Industrial Ruins: Space, Aesthetics and Materiality[M]. Oxford: Berg Publisher, 2010.

[30]
刘歆, 张正兴, 张文静. “城市双修”视角下井陉矿区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13(1): 83-88.

[Liu Xin, Zhang Zhengxing, Zhang Wenjing. Renewa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Jingxing mini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J].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13(1): 83-88.]

[31]
贺灿飞, 王文宇, 郭琪. 中国工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转型[J]. 地理学报, 2021, 76(8): 1815-1834.

DOI

[He Canfei, Wang Wenyu, Guo Qi.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geography in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during 1934-2019[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8): 1815-1834.]

DOI

[32]
张雷, 陆大道, 陈汉欣, 等. 新中国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与成就[J]. 经济地理, 2009, 29(12): 1937-1946.

Zhang Lei, Lu Dadao, Chen Hanxin, et al.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 of industrial geograph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12): 1937-1946.]

[33]
李文彦. 中国工业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Li Wenyan. Industrial Geography of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0.]

[34]
张文忠. 经济区位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Zhang Wenzhong. Theory of Location Economics[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22.]

[35]
方书生. 近代中国工业体系的萌芽与演化[J]. 上海经济研究, 2018, 30(11): 114-128.

[Fang Shusheng. The rudiment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in modern China[J].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8, 30(11): 114-128.]

[36]
徐姝丽. 略论早期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及特点[J]. 前沿, 2013(12): 151-152.

[Xu Shuli.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industry[J]. Forward Position, 2013(12): 151-152.]

[37]
刘伯英, 李匡. 中国工业发展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回顾[J]. 北京规划建设, 2011(1): 8-12.

[Liu Boying, Li Kuang. Review of three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Beijing Planning Review, 2011(1): 8-12.]

[38]
汪敬虞.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M]. 北京: 三联书店, 1957.

[Wang Jingyu. Materials of Modern Chinese Industrial History[M].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57.]

[39]
郭来喜, 吴必虎, 刘锋, 等.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 地理学报, 2000, 55(3): 294-301.

DOI

[Guo Laixi, Wu Bihu, Liu Feng, et al. Study on the tourist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ypes evalua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55(3): 294-301.]

DOI

[40]
李庆雷, 徐磊, 吴宝艳. 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与开发利用模式[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41(2): 36-39.

[Li Qinglei, Xu Lei, Wu Baoyan. Spatial conformation and exploitation mode of tourism resources[J].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19, 41(2): 36-39.]

[41]
李俊纳. 城乡统筹背景下长春市环城游憩带开发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Li Junna. The development of ReBAM in Changchun City at the context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D]. 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1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