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宋昌耀, 厉新建, 王学峰, 张辉, 宋瑞, 曾博伟, 谢朝武, 唐承财, 宁志中, 粟路军, 申海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一部集促进法、监管法与交易法为一体的综合性立法,就保障和促进旅游业规范和高效运行做出了基本制度安排。以《旅游法》实施十周年为契机,从《旅游法》主要内容出发,围绕新形势与新业态、立体监管与专项深化、规划促进与景区规范、旅游者幸福感保障与私法改革路向等进行讨论,进而提出《旅游法》未来修订方向建议。研究认为:(1)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亟待优化。建议增加对旅游权利的阐释,推动立法精神向协同提升发展转变,完善相关配套与实施细则,以包容审慎原则关注旅游新业态发展。(2)从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多方式、多领域强化和优化旅游立体化监管。深化旅游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治理体制、在线旅游经营者的安全责任,加强旅游生态影响监管。(3)优化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体系,确立旅游用地与国家土地分类体系的适配原则。(4)研究制定《旅游景区条例》,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许可、景区开放法定程序、景区各主体的责任边界等问题。(5)建立满足旅游者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保障。从旅游地、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角度出发保障旅游者幸福感。(6)从标准化、软法配置、国际化方向探索解决旅游私法的可操作性弱、发展性差、地方性过强等问题。

  • 孙九霞, 王淑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路径,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最闪耀的路径之一。在理论逻辑上,中国社会的制度理想和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当代中国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动因,由城到乡的规模化持续旅游流动成为推动介质,而乡村旅游互动促成城乡居民物质与精神的转化循环是推动路径的核心反应。然而在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仍面临乡村景观异化、经济效益低下、精神发展滞后、贫富差距加剧和持续动力不足等五方面的现实挑战。因此,乡村旅游研究需要转向涵盖城乡更大地理尺度、包容物质和精神富裕双重科学内涵、研究框架更为明晰的系统视角。本研究试图在乡村旅游流动联结的城乡地理空间和以乡村旅游互动划分的前台、后台基础上,以多元反应循环为主轴、以“投入-转化-产出-反馈”循环反应为工具,创新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研究的理论体系框架,包括核心研究问题域、扩展研究问题域和研究手段3个模块,以期促进未来乡村旅游与城乡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 林明水, 李微, 陈玉萍, 虞虎, 丘金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温泉资源开发加快了温泉乡村的产业转型发展,并促进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本研究以福建省173个温泉乡村及其21个邻近非温泉乡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温泉企业属性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温泉资源开发和乡村经济发展指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乡村温泉资源开发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凝练乡村温泉资源开发促进“邻里共富”模式。结果表明:(1)乡村温泉资源开发对温泉乡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乡村温泉资源开发水平每提升1%,将提升周边温泉乡村经济发展水平0.437%;(2)乡村温泉资源开发对周边温泉乡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联合溢出和单溢出两种模式,且温泉资源开发水平较高的乡村较易形成联合溢出模式;(3)乡村温泉资源开发通过溢出效应和共生发展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示范作用、涓滴效应带动周边温泉乡村、邻近非温泉乡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邻里共富”效应。未来可以从强化示范效应、延伸产业链、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促进乡村资源开发,丰富区域乡村“邻里共富”路径,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 马小宾, 章锦河, 孙怡, 周乐莹, 王培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关系是科学解读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探究2010—2019年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时空关联特征和异速增长等级变迁过程。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和旅游规模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二者时空关联具有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上中下游存在流域间差异性和流域内差异性。(2)长江流域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纵向(时间)标度因子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异速增长关系以区域经济增速高于旅游规模增速为主;横向(空间)异速增长关系整体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异速增长等级演变具有“整体稳定,局部波动”的特征,其中上中游变化较大,下游较为稳定。(3)长江流域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异速增长等级变迁以负异速等级转化为正异速等级的向上转变为主,多数地区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异速关系揭示了区域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联系,为实现流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王静依, 李姣龙, 何天祥, 邓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其恢复力、反弹力和创新力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基于韧性理论和系统论,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四大方面构建旅游产业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德尔菲法、新木桶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评价环长株潭城市群2011—2020年旅游产业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韧性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各子系统之间韧性差异较大,其中,旅游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韧性较高,生态子系统韧性最低;(2)城市群旅游产业韧性整体呈“东高西低”逐级递减的空间格局,存在俱乐部收敛态势;(3)城市群内部的8个城市旅游产业韧性差异显著,空间负相关性较为明显,长沙对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的虹吸效应减弱,对邻近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建议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资源多样性、丰富性和旅游要素质量,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合作机制,以促进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工业遗产旅游
  • 工业遗产旅游
    马丽, 龚忠杰, 陈琳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依托地区工业生产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发展的旅游形态,工业遗产旅游受到工业活动空间布局与工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工业地理学也成为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布局与开发组织的重要学科基础。本文在分析工业遗产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工业地理学视角对影响资源分布与开发方式的因素予以解释。本文认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遗产资源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工业部门特征决定了工业遗产旅游的资源形态与微观区位,区域工业的组织特征决定了遗产资源的开发模式,而工业生产活动与区域发展的交互关系则影响了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方式。最后,从工业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的角度,提出未来工业遗产旅游研究需要关注的4个问题: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地区工业发展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业态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与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 工业遗产旅游
    马梦瑶, 唐健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遗产被称为“怀旧景观”,是工业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和重要基础。如何选择合适的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借助旅游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成为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5批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工业遗产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集聚中心主要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之间演化,集聚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工业遗产空间冷热点分布以江苏、河南、陕西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明显,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西藏、新疆和东部的广东和海南。(2)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这4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解释力排名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水平>工业旅游网络关注度。(3)基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探测结果,提炼出生态化、城镇化、产业化、网络化等4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 工业遗产旅游
    刘艳晓, 宋飏, 马美娜, 李瑞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遗产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成为吸引力日益增强的新型旅游资源,构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是科学引导工业遗产传承利用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文献分析,探索性提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构成要素框架与指标体系,并以东北地区22个国家级工业遗产为例进行评价和验证。研究表明:(1)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要素包括固有价值、市场价值和环境因素,固有价值是工业遗产的内在本底价值,市场价值是外在旅游开发价值,环境因素是旅游开发的限制条件,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固有价值、市场价值和环境因素3个准则层和游憩价值、区位度、污染程度等14个具体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工业遗产旅游价值;(3)东北地区22个国家级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相对符合各工业遗产开发现状及实际情况,说明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适用性。该指标体系紧扣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强化其旅游价值的地理视角和区位属性,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标准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 工业遗产旅游
    王玥, 汪秋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意义反映了“环境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工业遗址的旅游利用改变了原有地方意义。本文以英国比米什露天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Tripadvisor平台旅游评论为研究文本,运用建构型扎根理论中的编码技术,识别旅游者视角下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构成维度。研究发现,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在自我、社会、环境3个层面互动下形成,其地方意义由固有物质意义、使用意义、社会文化意义和身份表达意义构成,4个构成维度具有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本文尝试构建了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构成模型,为未来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提供了参考。

  • 工业遗产旅游
    刘丽华, 何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的工业遗产运动中,遗产逐渐成为脱嵌社区发展的新型消费飞地或“纪念碑”式“工业圣地”。社区是遗产的原生主体,社区关于遗产的历史、记忆、知识以及身份认同等情感关系,构成了遗产保护利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本文以创伤记忆为理论视角,以沈阳铁西为案例地,通过综合分析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厂志、网络文本、工人的访谈文本,旨在从理论上揭示创伤记忆影响社区身份认同和遗产保护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遗产保护过程对遗产的情感价值认识不足,缺少与社区的互动,导致社区将工业遗产看作外来文化;社区围绕环境、身体和文化创伤,形成了遗产的创伤记忆,这使得遗产地意义被重构,变成“爱恨交织”的伤痛之地;创伤记忆作为影响社区工业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会限制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参与和行动。因此,应承认工业遗产的冲突性和伤害性,并给予正视、呈现和回应;要重视社区的遗产主体身份,重建社区和遗产的关系;通过口述史、见证文学、集体叙述、旅游展演等途径,对创伤进行宣称和充分言说,建立过去与当下的联系,以便受创者走出记忆困境,形成遗产认同。这将有助于社区与权力、资本、专业知识形成合力,将工业遗产建构为社会的共同遗产,实现遗产保护利用的持续发展目标。

  • 工业遗产旅游
    范晓君, 徐红罡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参与工业生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工业遗产旅游利用过程中意义重构和价值传递的重要元素。本研究以4家纺织博物馆的媒体资讯和游客评论为数据,比较博物馆展演解说信息的输出端和接收端,尝试分析纺织工业遗产旅游活动中女性工人价值的呈现特征。研究发现:纺织博物馆展演解说中女性工人价值体现不充分,具体表现为角色缺失、内容不足、形式简单;叙事体系固化、主体意识和性别视角缺失、技术手段限制等是主要影响因素。遗产的意义在于价值传递。建议工业遗产的展演解说应强化时间维度的工业发展历程线,在内容上深入挖掘女性工人群体的特殊价值,在形式上还原女性工人群体的生产生活情境,在技术上强化新科技手段的动态性和参与性效应,以全面真实呈现工业遗产中的女性群体价值。本研究是对工业遗产展演解说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以期唤起学界和业界对工业遗产展演解说的重视与对女性群体的关切,更好地推动工业遗产的意义重构与价值传递。

  • 工业遗产旅游
    张译心, 刘健, 杜立柱, 野村理惠, 闫树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工业地区的人口流失、空间闲置等空心化现象是一个世界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总结日本最大工业区——北海道空知工业区以工业遗产旅游应对空心化挑战的实践经验:应用“吸引-回馈”理论指导空心化工业区的遗产旅游开发和整体振兴计划;打造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提升空心化工业区的吸引力并促进经济复苏;组织开展工业遗产主题艺术活动和各类移居项目,减缓收缩工业区的人口空心化势头;挖掘和塑造工业文化特色,促进社区和游客对空心化工业区的文化认同;邀请游客参与环境改造,进而推动空心化工业区的城市更新。本研究认为,随着工业化程度提升和工业技术转型,中国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空心化地域数量不断增长,对此应集聚多方力量加快工业遗产认定及其体系建设,科学制定空心化工业区的更新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主题和开发模式,提升空心化工业区的吸引力以促进经济复苏;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创新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不断强化空心化工业区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以促进空心化工业区的遗产保护和更新利用。

  • 书评
  • 书评
    陈晨
    2023, 13(2): 356-35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2023, 13(2): 358-35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2023, 13(2): 359-35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2023, 13(2): 360-36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