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推动旅游强国建设的若干重要议题

  • 宋瑞 , 1 ,
  • 张金山 2 ,
  • 曾博伟 2 ,
  • 金准 1 ,
  • 宋昌耀 3 ,
  • 唐晓云 4 ,
  • 厉新建 3 ,
  • 赵丽丽 5 ,
  • 何华 6 ,
  • 陈东芝 4 ,
  • 程金燕 7
展开
  •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06
  • 2.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
  •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 4.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北京 100005
  • 5.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 100028
  • 6.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北京 100029
  • 7.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北京 100084

其他作者按撰写内容排序,为共同第二作者。

宋瑞(1972-),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E-mail:

收稿日期: 2024-07-19

  修回日期: 2024-08-1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03

Several key issue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tourism nation

  • Song Rui , 1 ,
  • Zhang Jinshan 2 ,
  • Zeng Bowei 2 ,
  • Jin Zhun 1 ,
  • Song Changyao 3 ,
  • Tang Xiaoyun 4 ,
  • Li Xinjian 3 ,
  • Zhao Lili 5 ,
  • He Hua 6 ,
  • Chen Dongzhi 4 ,
  • Cheng Jinyan 7
Expand
  • 1.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China
  • 2. School of Tourism,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 3. School of Tourism Scienc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 4. China Tourism Academy (Data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eijing 100005, China
  • 5.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Beijing 100028, China
  • 6.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and Consulting Center, Beijing 100029, China
  • 7. School of Sports, Leisure and Tourism,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7-19

  Revised date: 2024-08-18

  Online published: 2025-01-03

摘要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深入探讨新时代旅游业的定位与功能,是持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旅游强国发展目标的重要议题。文章认为:(1)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行业定位、融入国家整体方略的发展战略、有效引导市场的政策机制,以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域互补协调发展、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国内双向循环发展等特征。(2)新时代旅游业应明确从单一产业定位,扩展到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国家形象、世界文明互鉴等多维功能定位。(3)旅游强国核心标志包括强大的产业供给能力、文化转化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供给侧改革能力、市场治理能力、生态治理能力,为此要着力完善国家旅游创新体系、优秀文化的旅游转化弘扬体系、旅游业高标准市场体系、入境旅游振兴体系和旅游业生态价值实现体系。(4)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文旅融合为原则、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定位。(5)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重点关注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5对关系,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瓶颈,健全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优化旅游业供需结构质量、促进旅游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推动入境游提质增速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宋瑞 , 张金山 , 曾博伟 , 金准 , 宋昌耀 , 唐晓云 , 厉新建 , 赵丽丽 , 何华 , 陈东芝 , 程金燕 . 推动旅游强国建设的若干重要议题[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 14(4) : 705 -720 . DOI: 10.12342/zgstly.20240181

Abstrac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ourism in the new era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ontinuousl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a strong tourism na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1)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eatured by a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concept, a compatible industry position that is aligned with the stag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ategy, a policy mechanism that effectively guides the market, as well as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ith in-depth fus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egional complemen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green and low-carbon industry chain, and two-wa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ycle. (2) The posi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extended from a single dimension to multi-dimension, including people's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high-quality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nation and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3) The core symbols of a strong tourism country include the capacities of strong industrial supply,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supply-side reform, market governance, and ecological governance, for which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tourism innovation system, the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system of excellent culture, the high standard market system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revitalization system of inbound tourism, and the system of realizing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4)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tourism system should be aimed 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chored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tegrated with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positioned at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ies. (5)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needs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omestic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eliminate the bottleneck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synergy mechanis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optimize the quality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promote the all-rou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forge the inbound tourism to develop rapidly with a high quality.

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并对新时代建设旅游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跃迁是中国旅游业长期的奋斗目标。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旅游强国建设,需坚持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坚定旅游强国目标,明确旅游产业定位,发挥旅游综合功能,处理好五对关系,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 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中不断生发出来的[1]。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逻辑之中,具有以下十个典型特征。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旅游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旅游发展的突出主线。旅游不仅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更具主体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是根据发展阶段调整旅游业定位。党和国家对旅游业的定位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旅游自身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功能为主;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定位经历了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再到“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变化[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指出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基于此,可从经济维度和时代特征两个方面诠释旅游业特点。就经济维度而言:一方面,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促进消费和带动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仍然具有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在增长势头和发展空间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就时代特征而言:不仅要重视旅游业在促进投资、消费、就业、增长等方面的经济价值,更要关注其在满足民生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等方面的社会价值[2]
三是将旅游发展融入国家整体方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始终服务于国家大局和总体战略。从发展民间外交和旅游创汇以服务改革开放大局,到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从发展乡村旅游以促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到发展红色旅游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旅游与文化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
四是实施适度超前的总体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战略”。该战略要求旅游业在整体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前提下,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保持适度超前。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各产业不甚发达的发展中大国,旅游产业要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必须采取适度超前战略。多年的旅游发展实践充分贯彻着这一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国民经济增速和全球旅游市场平均增速。
五是政府以适宜的产业政策引导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培育旅游市场、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这种“政府推动下的市场优先发展模式”表现为政府根据国民经济总体状况和旅游产业发展现实,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其进行调控和指导。政府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差异化发展模式。这既体现了赶超型经济发展路径的普遍特征,也成为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1];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也符合旅游业综合性特征的内在需要。
六是渐进式改革与有管理的开放相结合。中国在构建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将面向国际的全球化开放同立足国内的市场化改革予以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是中国利用外资最早最多的行业,也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2023年以来,为促进入境旅游发展,中国对12个国家公民实施了短期来华单方面免签政策。中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发展起来的,渐进式的改革和有管理的开放有助于弱化不确定性影响,并实现帕累托改进。
七是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引旅游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旅游业作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着力点。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方式加强旅游领域的环境保护,并建立各种绿色化的旅游产品、服务和管理标准。旅游领域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先行者。
八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依托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从长城、故宫、兵马俑等文化遗产,到旅游演艺、古城古村古镇、文创产品乃至各种旅游形象宣传,无不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更加速了文化和旅游在体制机制、产品业态、设施载体、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对外推广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
九是重视区域之间的互补协调发展。中国幅员广袤,民族多元,各地地质地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千差万别,旅游发展进程中,竞争促进了差异化、互补性发展,同时,协同也带来了合作化、一体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逐渐完善,形成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沿海黄金旅游带;旅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是实现国际国内旅游的双向循环。旅游业市场由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以及出境旅游三大关键市场共同构成。中国旅游业起步于入境旅游,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入境旅游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逐步兴起。到“十三五”时期,中国已形成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其中国内旅游成为主体,出境旅游在规模上超过入境旅游。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新发展格局,突出国内旅游、促进入境旅游、引导出境旅游,形成了以国内旅游为根基、以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循环为支撑的稳定关系。鉴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彰显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始终是中国旅游业的核心脉络;与此同时,提升入境旅游品质、规范和引导出境旅游秩序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促进文化多元交流的必由之路[1]

2 新时代旅游业的新定位与新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演变,总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间的阶段,即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跃升、强调经济功能的阶段;第二阶段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步入新时代的阶段,即强调旅游综合性作用和功能全面发挥的阶段。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旅游业产业地位的每次跃升总是与国家战略需要有着紧密的关系[3],进入新时代强调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回答旅游的定位和功能问题。

2.1 十八大前的经济功能定位

(张金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赵丽丽,中国旅游出版社助理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迅速获得产业地位,从第三产业的重点,到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或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再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支柱产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面对缺乏外汇购买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困境,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旅游创汇的重要作用,多次指示要尽快发展旅游业,在“七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标志着旅游获得产业地位[5]。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改革开放一度停滞不前的严峻局面,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在此背景下,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随后各地区纷纷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先导产业来发展。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两次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发展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在199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信息业一并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2.2 十八大后的综合功能定位

(张金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赵丽丽,中国旅游出版社助理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同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举措,高质量发展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内涵。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的论断。旅游可以从供给侧的旅游业以及从需求侧的旅游活动(旅游生活)、旅游消费(旅游支出)等多个层次进行理解,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旅游工作的最新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有必要强调旅游的多层次作用和综合性功能。
第一,旅游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活动的快速开展伴随了小康社会从提出到全面建成的全过程,小康社会建设可以说是孵化旅游需求和助推旅游发展的最大温床,与此同时旅游活动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显著特征,成为直观展现小康社会建设成就的重要方面。当前已经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处于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有效满足进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于光远曾经提出,“旅游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6]。能够开展更多的旅游活动也就意味着充分享有美好生活。
第二,旅游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以往阶段相比,内需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未来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对消费需求,特别是内需有着更强的依赖,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指出,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市场是中国拥有诸多超大规模市场的典型代表。新冠肺炎疫情平稳转段以来,旅游业高开高走,旅游消费也快速恢复增长,可谓是居民消费领域少有的能够实现全面恢复的代表性领域,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有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构建国内旅游市场大循环和国际旅游市场大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格局,将大大有助于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形成,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旅游成为构筑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旅游活动本质上就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前往异地开展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旅游活动以精神享受和精神愉悦为根本目的。旅游活动或者旅游生活是大众化、普惠型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保障和促进更多的人能够享有旅游生活,促进旅游生活方式的均等化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将显著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第四,旅游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渠道。新时代以来的外交工作开始步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提出,“在公正、民族愿望基础之上的国际关系和寻求和平方面,旅游不仅是一个促进相互了解和理解的积极的、永久的因素,而且是实现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较大程度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出入境旅游是民间国际交往的主渠道,在疫情之前,中国一度曾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国和第四大入境旅游国,当前伴随着一系列提振出入境旅游政策的实施,出入境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国际旅游发展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增进文明互鉴等方面已经发挥出重大作用,在将来的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也有望发挥更为广阔的渠道作用。

2.3 新征程中旅游业的新功能

(曾博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何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一是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尽管旅游业有事业特征,但产业化依然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体现的就是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当前,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就是要顺应旅游大众化的新趋势,从释放需求入手,特别是在时间安排方面为旅游活动提供更多便利;同时要注意发挥供给对需求的激发作用,鼓励和支持旅游新产品的发展,不断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7]。此外,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还需注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通过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各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二是旅游业的政治功能。旅游业的政治功能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体现。从对内来看,各级政府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不能局限于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满足外来游客的旅游需求,这就要将主要针对当地居民的公共服务延伸拓展到外来游客[8]。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各级政府部门职能的完善。从对外来看,旅游业对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国际旅游市场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年出入境游客总数已经突破2.5亿人次。这一方面促进了旅游服务贸易,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不同文明在旅游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可以说,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正在成为“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是旅游业的文化功能。旅游业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紧密的联系。旅游业对促进文化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平台作用;对于推动文化事业具有不可或缺的反馈作用;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旅游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这一系列作用,主要是通过旅游市场的快速扩大实现的,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前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舆论宣传之外,引导的作用更加持久。旅游形成的文化影响更加柔性、更加春风化雨,对推动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具有特殊作用[9]。如,人们在游览了祖国的壮美河山之后,很自然地会产生爱国之情;在红色旅游过程中,自然会了解到先辈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从而形成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未来,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中,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将会进一步彰显。
四是旅游业的社会功能。旅游业日益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强调的就是旅游业的社会功能。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纳量大,因此发展旅游业本身就是促进就业的有力之举。从旅游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角度看,其重点在于改善民生。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和个人的医疗支出费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实际上已经开始成为新民生的重要体现之一。有理由相信,未来保障人民的旅游权利将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是旅游业的生态功能。“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旅游业对生态文明的作用机理体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破坏环境的机会成本。旅游发展越好,破坏环境的机会成本就会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跨越的重要桥梁,需要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

3 旅游强国的核心标志与建设路径

(金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旅游业历史上曾经提出过“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如2001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中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10];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世界旅游强国”的概念,侧重中国在世界旅游业中的位置,是以更具通用性和可比性的指标衡量中国旅游业在世界市场的排序[11],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是与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紧密契合,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等九个“强国”。理解“旅游强国”要与上述强国目标的政策内涵对齐,要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角度理解其核心标志和指征。

3.1 核心标志

旅游强国的指标体系,可以归纳为强大的产业供给能力、强大的文化转化能力、强大的市场治理能力、强大的综合创新能力、强大的供给侧改革能力、强大的生态治理能力等6个能力。
一是强大的产业供给能力。强大的产业供给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旅游产品种类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能力。中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在此进程中,旅游需求在人民需求的序列中不断上升,旅游需求的实现程度日益成为人民幸福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人民群众通过旅游活动来体验文化、践行生活、学习成长,实现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将产生规模巨大、层次丰富、形式多变的旅游需求,作为大国,中国还将承载越来越多的国际需求,满足国内国际需求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建立强大的产业供给能力,是建设旅游强国的落脚点。与其相关的指标包括旅游业GDP贡献率、国内旅游数量和质量、入境旅游数量和质量、游客满意度、旅游基础设施覆盖率、旅游服务标准化程度等。
二是强大的文化转化能力。强大的文化转化能力是指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的能力,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要依托旅游业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塑造作用,要通过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来实现,构建旅游业对于文化的强大产业化能力,是国家旅游之强的重要彰显。与之相关的指标包括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率与转化质量、文化遗产地游客数量、文化旅游收入占总旅游收入比例、重大国际文化旅游交流活动频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等。
三是强大的市场治理能力。旅游的强大产业供给和巨大文化转化能力,要落实到市场中去实现,强大的市场治理能力是指政府和市场主体在旅游市场中的监管、调控和治理能力。与之相关的指标,包括旅游市场营商环境指数、市场主体满意度、旅游业法规健全度、市场透明度指数、消费者保护指数、旅游业安全指数、旅游市场规范化指数、违规经营案件数量、行业投诉处理效率等。
四是强大的综合创新能力。强大的综合创新能力是指在旅游产业中不断进行技术、模式和管理创新的能力,旅游业走向“强大”,依托于不断创新的能力,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旅游业依托新质生产力形成创新主导的能力。其相关指标包括:旅游科技创新指数、在线旅游平台活跃度、新兴旅游产品增长率、旅游业的科技应用覆盖率、创新项目数量、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等。
五是强大的供给侧改革能力。强大的供给侧改革能力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能力。中国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本质上是一条不断改革之路,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根本上要依托供给侧与时俱进的改革能力。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综合改革绩效。
六是强大的生态治理能力。生态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体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强大的生态治理能力是指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建立强大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能力。其核心指标包括:旅游业碳排放量、生态旅游业收入占比、环境可持续性指数、绿色旅游产品覆盖率等。

3.2 建设路径

一是要建立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国家旅游创新体系是统筹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创新活动,整合各类机构和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等,通过互动和合作,共同推动国家旅游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种制度构架。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强调五个方面的特性:政策导向、系统性、网络化、动态性、开放性。面向旅游强国目标,要研究建立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业面临任务挑战的集成式解决能力,推动国家旅游的创新。
二是要建立优秀文化的旅游转化弘扬体系。要建立充分挖掘、整合、转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有意识地审视旅游产品所呈现的中华文明特性,系统性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为优秀旅游产品研发,推动形成完整系统连续的中国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大体系。
三是要建立旅游业高标准市场体系。应努力健全现代旅游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制机制,夯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基础,积极推动各种旅游要素实现自由流动,推动旅游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四是要建立国家入境旅游振兴体系。应建立系统性的国家入境旅游推广战略,制定全面振兴入境旅游的国家战略和行动方案,建立针对性的旅游创新扶持政策,设立国家级的旅游营销体系,依托综合试验区探索旅游的前沿开放策略,逐项解决入境旅游问题清单。
五是要探索旅游业的生态价值实现体系。要以生态账户为基础,探索建立旅游业的生态价值实现体系,强化公共政策、行业措施和市场机制的针对性,以旅游业发展体现和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4 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典型特征与建设路径

(宋昌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旅游业是以旅游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强、关联度广的服务业,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的影响下,旅游业不断转型升级和迭代重构,逐步构建起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形成中国特色旅游发展之路,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

4.1 典型特征

现代旅游业体系是以游客需求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引擎,实现旅游业内部各要素的高效协同和外部领域的深度融合,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体验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现代旅游业体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系统协同。现代旅游业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紧密联系,致力于推动旅游业高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食、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要素与非基本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与体验。旅游业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辅助业态相互配合、动态调整,以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目标不断提升协作水平。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交通通道紧密互动,三者在现代旅游业体系中不再是单一的定位,客源地和目的地互送客源、共享资源、相互支撑,共同建设旅游通道,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前沿引领。旅游业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现代旅游业体系。低碳旅游、善行旅游、学习方式型旅游等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渗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持续赋能旅游业业态创新,共享住宿、共享出行、定制旅游等旅游业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旅游业体系创新活力迸发,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不仅开拓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前沿边界,而且也在引领和影响相关产业和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智识复杂。旅游活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要求旅游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如深度文化游需要掌握目的地历史文化、冰雪旅游需要掌握冰雪运动技能。相应地,旅游产品、旅游业态构成的现代旅游业体系知识更加密集、技术更加复杂。文旅融合赋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和知识密度,科技赋能旅游产品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现代旅游业体系不仅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娱乐性体验,还体现在从“有意思的旅游”转向“有意义的旅游”,促进旅游者的人力资本积累。
四是融合关联。现代旅游业体系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旅游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深度融合、相互关联的产业生态。旅游企业不仅提供专业化服务,还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不仅提供复合型产品,还与其他企业跨界合作。为满足愈加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农业等领域交叉融合,形成“旅游+”和“+旅游”的众多关联业态,推动现代旅游业体系的边界愈加模糊[13]

4.2 建设路径

一是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壮大优势产业、补齐短板产业,加强产业链间衔接,从“现代”“体系”等视角出发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要协调旅游业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旅游业综合协调机制,推动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协同联动;要加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各产业的耦合协调,实现客源地需求与目的地供给的动态平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引领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瞄准世界前沿发展方向,但在旅游装备制造、旅游管理先进理念等方面存在不足,亟待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引领现代旅游业体系发展,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最大程度释放旅游经济发展潜力[14]。为此,要重视科技赋能旅游业发展,加强研发资金投入,注重旅游业专利申请与保护,推动旅游业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要融合新兴产业,积极提高元宇宙、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在旅游领域的渗透程度,通过为未来型、科技型新兴产业提供应用场景培育旅游业科技化新业态。
三是以文旅融合为原则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智识复杂度。文旅融合在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以及为旅游者提供人力资本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5]。旅游业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当代文化元素,推出独具特色的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提高旅游产品知识密集程度,促进旅游业品质升级;要积极发展学习方式型旅游,将旅游业智识含量转化为旅游者人文素养,帮助游客获得游历资本与人力资本;要打造文旅融合消费场景,催生旅游新产业、新模式,促进现代旅游业体系创新发展。
四是以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定位,强化现代旅游业体系融合关联。通过业态融合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企业协同合作,提高现代旅游业体系的融合关联程度,是促进现代旅游业战略性、规模性发展,从而充分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的必由之路。为此,要推动旅游业态多元融合,降低旅游市场交易成本,破除多种业态融合的制度性障碍;立足旅游需求变化,协同整合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引导各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人才、资金、数据、技术向优质高效的旅游领域流动,通过生产要素在旅游产业内部的集聚流动,联合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企业间合作机制,推动大中小企业结成行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旅游企业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5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

5.1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五对关系

(唐晓云,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副院长、研究员;陈东芝,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这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新时代旅游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统筹政府与市场,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旅游业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在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当下,围绕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需深化顶层设计和法治体系建设,推动公平竞争和扩大开放、优化旅游市场环境。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推动将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大局,谋划发展全局、规划国家旅游路线。进一步深化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旅游市场建设,应包括但不限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深化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改革,更加包容审慎对待新业态,协调推进入境签证便利化等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旅游业法治体系,坚持依法行政,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旅游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统筹供给与需求,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着力点,为推进旅游业高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重要遵循。回应中国旅游消费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统筹好旅游供给与需求,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观,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公园、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等旅游相关骨干工程建设,为游客出游提供基础保障。需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国有、民营和股份制等不同所有制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推进企业集团化,形成“大集团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经营、小微企业数字化创新”的产业新格局,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供给。需要以科技、艺术等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并为包含老人、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人群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权益均等化赋能。需要政府部门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三是统筹保护与开发,着力践行绿色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旅游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好保护和利用,一是需要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加强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活化。二是坚持生态优化,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鼓励利用绿色资源,加强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拓展绿色产业链。四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动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全面应用,推动绿色发展。
四是统筹国内与国际,以旅游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统筹国内与国际,需要通过提升国内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夯实旅游市场发展基础,带动出入境旅游市场繁荣发展。需要有力推进入境旅游发展,进一步扩大入境免签国家名单,提升入境支付、城市交通、解说系统等便利化水平,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迎接国际旅游市场的挑战,向世界展示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需要有效提升旅游宣传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深化宣传内容,充分重视对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提升旅游宣传和推广效能,提升中国旅游软实力。
五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游客旅游权利和文化权益。安全是旅游业繁荣稳定发展的基石。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国民旅游权利在更高水平实现。另一方面在旅游发展中要深入考虑游客出行安全、生态安全、数据安全、生产安全,以及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安全因素,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安全监控能力,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保持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2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厉新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金燕,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是双向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中国旅游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政府在充分尊重旅游业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推进、机制化保障等举措,有效缓解了市场供给过程中旅游配套设施缺乏、旅游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当前,面对外部环境挑战增加、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等诸多方面的新形势,如何平衡“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之间的关系,持续发挥政府在制度供给创新、旅游公共服务完善、市场秩序规范等方面作用[16],激发旅游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仍然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是供需不匹配有待改善。中国人口众多、规模优势明显,这意味着旅游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和偏好呈现差异化态势的同时,也要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游客为本,回应游客对于高品质产品、个性化服务、独特化体验的旅游需求。然而,与实际需求相比,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在数量、质量、规模等层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基础性旅游产品较多且同质化严重、文化追求和服务体验等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多个方面[17],由此加剧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匹配不平衡。
三是可持续发展有待加强。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盲目开发与规划不当导致自然景观受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也亟待通过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以改进。在“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推动旅游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环境这一维度,还涉及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18]。在经济层面,如何在弥补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地方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贡献更多的旅游方案;在社会层面,如何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和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出行旅游,同时也要让旅游权利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些都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与旅游强国战略的使命所在。
四是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入境旅游的兴盛程度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国际化水平与成熟程度的关键指标,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认同程度[19]。相对于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和境外旅游消费常年位居世界第一的成绩而言,中国的入境旅游增长相对缓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国际地位有待提升的短板。具体来看,中国入境旅游在提高语言、支付、网络等基础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签证体系的多元化、体系化,打造深受国际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提升国家旅游形象等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3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厉新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金燕,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是健全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展的机制,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的协作优势。一方面,充分彰显政府在政策创新与引导、部门联动、要素调控、公共服务完善与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文旅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从资金、土地、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入手,优化旅游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规则,释放旅游业发展的潜力[20]。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树立市场主体信心,改善市场主体预期,激活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业态培育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激发各类旅游市场经营主体的创新动力,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业态的多元化与现代化发展。
二是优化旅游业供需结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突出以创新为核心要义的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地位,通过旅游供给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满足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底层逻辑,通过把握游客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不断倒逼旅游供给的更新。由此,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供给的精准度,提升旅游需求的满意度,增强旅游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持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促进旅游业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正因为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带动效应,其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化旅游产业生态,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18]。一是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农业、交通等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释放旅游的乘数效应。同时,通过发展地域特色旅游业,深化地方的交流合作,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二是提升人民群众旅游休闲时间、特殊群体旅游休闲空间的可获得性,完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利益分配的机制,发挥旅游优化社会功能、保障人民福祉的作用。三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新质生产力在旅游全产业链的应用与创新,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四是推动入境游提质增效。首先,要充分考虑入境游客的便利化与个性化需求,加强入境旅游促进提升工作,提高签证、移动支付、网络通讯、交通衔接、导航系统、解说系统、语言服务和产品预订等服务的便利化水平。其次,要以文化为内涵,以体验为核心,以品质为保障,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入境旅游载体,丰富景区文创、旅游演艺、非遗体验等入境旅游产品体系。最后,要讲好中国旅游故事,展示中国旅游的美好形象,充分利用海外游客喜爱的社交媒体平台,做好入境旅游的营销工作,提升入境旅游营销效果,提升中国入境旅游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1]
宋瑞. 论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道路[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4(7): 50-58.

[ Song Rui. Discussion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Price: Theory & Practice, 2024(7): 50-58.]

[2]
宋瑞, 保继刚, 魏小安, 等. 旅游强国建设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 旅游学刊, 2024, 39(7): 16-27.

[ Song Rui, Bao Jigang, Wei Xiaoan, et al. Construction of the strong tourism countr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24, 39(7): 16-27.]

[3]
程玉, 杨勇, 刘震, 等. 中国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 华东经济管理, 2020, 34(3): 1-9.

[ Cheng Yu, Yang Yong, Liu Zhen, et al.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ourism in China[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20, 34(3): 1-9.]

[4]
张金山. 新发展阶段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再认识[N]. 中国旅游报, 2023-02-15(003).

[ Zhang Jinshan. Re-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of tourism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N]. China Tourism News, 2023-02-15(003).]

[5]
何光暐. 中国旅游业50年[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He Guangwei. 50 Years of Tourism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1999.]

[6]
顾海洋, 高嵩. 旅游就是文化: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访问录[J]. 贵州文史天地, 2000(3): 30-31.

[ Gu Haiyang, Gao Song. Tourism is culture: Interview with famous economist Yu Guangyuan[J]. Guizhou Wen Shi Tian Di, 2000(3): 30-31.]

[7]
厉新建, 曾博伟, 张辉, 等. 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 旅游学刊, 2024, 39(5): 15-29.

[ Li Xinjian, Zeng Bowei, Zhang Hui, et 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ourism: Problems, cognition and optimization direction[J]. Tourism Tribune, 2024, 39(5): 15-29.]

[8]
傅才武. 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73(2): 89-100.

[ Fu Caiwu. On the internal logic i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J].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2020, 73(2): 89-100.]

[9]
李爽, 黄福才, 李建中. 旅游公共服务: 内涵、特征与分类框架[J]. 旅游学刊, 2010, 25(4): 20-26.

[ Li Shuang, Huang Fucai, Li Jianzhong. Tourism public service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ed framework[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4): 20-26.]

[10]
魏小安, 韩健民. 旅游强国之路: 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 Wei Xiaoan, Han Jianmin. Path to Great Tourism Country:Research on China Tourism Industry Policy System[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03.]

[11]
张凌云, 乔向杰, 黄晓波. 世界旅游强国的科学内涵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20.

[ Zhang Lingyun, Qiao Xiangjie, Huang Xiaobo. Research o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World Tourism Power[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20.]

[12]
徐金海, 夏杰长.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现代旅游业体系构建[J]. 社会科学家, 2023(8): 47-51.

[ Xu Jinhai, Xia Jiechang. Construction of modern tourism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J]. Social Scientist, 2023(8): 47-51.]

[13]
金准, 宋瑞, 王莹. 世界旅游产业新格局与中国旅游强国之路[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21.

[Jin Zhun, Song Rui, Wang Ying. New Structure of Global Tourism Industry & China’s Approach to a Powerful Nation of Tourism[M]. Beijing: Economy &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2021.]

[14]
唐晓云. 坚持“三个原则”以创新驱动新时代旅游业发展[N]. 中国旅游报. 2024-05-28( 003).

[ Tang Xiaoyun. Adhering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through innovation[N]. China Tourism News. 2024-05-28( 003).]

[15]
刘一凡. 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问题与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24(1): 96-101.

[ Liu Yifan. The logic, problems and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J]. Social Scientist, 2024(1): 96-101.]

[16]
厉新建, 时姗姗, 刘国荣. 中国旅游40年: 市场化的政府主导[J]. 旅游学刊, 2019, 34(2): 10-13.

[ Li Xinjian, Shi Shanshan, Liu Guorong.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past 40 years: Market-oriented and government-led mode[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2): 10-13.]

[17]
张广瑞. 中国离“旅游强国”还有多远?[J]. 旅游学刊, 2008, 23(5): 5-6.

[ Zhang Guangrui. How far is China from becoming a tourism power[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5): 5-6.]

[18]
张凌云. 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议程[J]. 旅游学刊, 2023, 38(1): 1-2.

[ Zhang Lingy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new agenda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1): 1-2.]

[19]
王学峰, 张辉. “十四五”时期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趋势与建议[J]. 旅游学刊, 2020, 35(6): 6-8.

[ Wang Xuefeng, Zhang Hui.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m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6): 6-8.]

[20]
沈荣华.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 2004(1): 29-32.

[ Shen Ronghua. The choice of ideas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ability[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4(1): 29-3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