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地方认同建构路径——以河北省涉县为例
陈振婷(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遗产旅游,E-mail: chenzint@foxmail.com |
收稿日期: 2024-10-07
修回日期: 2025-01-0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09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64)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women’s place identity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of Shexian, Hebei Province
Received date: 2024-10-07
Revised date: 2025-01-07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9
女性是传承农耕文明、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却也是话语体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方。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例,通过田野调研、扎根理论方法,在认知-情感-意向框架下,探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如何在投身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建构其地方认同。研究发现:(1)氛围场的生成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参与社会组织的直接因素。(2)通过对遗产价值的再理解和地方意义的再表达,遗产化成为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地方认同生成的关键力量。(3)地方认同内化于女性的自我认同中,表现为对女性价值的再认识和性别意识的觉醒。(4)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的地方认同行为反馈包括生态互动行为和遗产传承行为。地方认同通过社区参与成为遗产地妇女在社区治理中展现女性力量的情感驱动,而社区参与同时也深化了妇女们地方认同的建构过程。
陈振婷 , 张秀侠 , 孙业红 , 付娟 . 社区参与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地方认同建构路径——以河北省涉县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 15(1) : 130 -146 . DOI: 10.12342/zgstly.20240270
Women are the main force to inherit the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but they are also the most neglected party in the discourse system. Taking the dry-farming Shiyan terrace system in Shexian, Hebei Province, a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site, as an exampl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how women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chieve their plac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cognitive-emotional-behavioural framework by means of field research and grounded theory.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generation of the ambient field is a direct factor that promotes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2) Through the re-understanding of heritage values and the re-expression of local meanings, heritageisation becomes a key force driving the generation of women's place identitie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3) Place identity is internalized in women’s self-identity,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re-recognition of women’s value and the awakening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4) Behavioural feedback of women’s place identity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cludes ecological interaction and heritage inheritance. Place identity is emotionally driven by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area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hape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women’s place ident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heritage; women; place identit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表1 受访者基本情况表Tab. 1 Profile of respondents |
访谈对象 | 年龄(岁) | 身份 | 生计方式 |
---|---|---|---|
C01 | 37 | 协会领导 | 讲解员、售卖土特产、手工艺品 |
C02 | 38 | 幼儿园教师、协会会员、草根影视组成员 | 固定工资 |
C03 | 41 | 协会会员、草根影视组成员、妇女微家成员 | 帮工、村中打零工、售卖土特产 |
C04 | 37 | 协会会员、草根影视组成员、妇女微家成员 | 村中打零工、售卖土特产 |
C05 | 38 | 幼儿园教师、协会会员、草根影视组成员、村委会成员、妇女微家成员 | 固定工资、售卖土特产、协会帮工 |
C06 | 42 | 协会会计 | 协会帮工、售卖手工艺品 |
C07 | 64 | 协会会员、退休职工 | 协会帮工、退休金、售卖土特产 |
C08 | 40 | 协会会员 | 务农 |
C09 | 49 | 协会会员 | 协会帮工、务农 |
C10 | 38 | 协会会员、草根影视组成员、妇女微家成员 | 协会帮工、村中打零工、售卖土特产 |
C11 | 43 | 协会会员 | 务农、开小吃店 |
C12 | 63 | 草根影视组成员、退休职工 | 售卖土特产、退休金 |
C13 | 65 | 草根影视组成员、环卫工人 | 售卖土特产、村中打零工 |
C14 | 41 | 村委会干部 | 工资收入、务农收入 |
C15 | 45 | 村支书 | 工资收入、务农收入 |
C16 | 48 | 村委会成员 | 工资收入务农收入 |
C17 | 38 | 妇女微家发起人、制包厂老板、村委会干部 | 务农、办厂收入、售卖土特产 |
表2 开放式编码实例Tab. 2 Examples of open coding |
原始语句 | 开放式编码 | 概念化 |
---|---|---|
“搜集老品种,大家都很配合,只要有,要多少人家就给多少。” | 搜集老品种 | 工作机会 |
“我自己的东西买给梯田协会,然后梯田协会再到北京去卖。” | 出售农产品 | |
…… | …… | …… |
“在这接触的人多,见得多了,知道了怎么跟人家沟通。” | 表达能力 | 能力提高 |
“一开始协会成立需要人,我就来了,会计专业知识也都是现学的。” | 专业能力 | |
…… | …… | …… |
表3 主轴式编码结果Tab. 3 Results of axial coding |
主范畴 | 副范畴 | 概念化 |
---|---|---|
个人发展 | 角色矛盾 | 工作机会、家庭束缚、收入来源 |
个人成长 | 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地位提升 | |
认知认同 | 个体认知 | 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满足 |
地方认知 | 遗产价值、地方性知识、外部认知 | |
环境感知 | 社会文化环境 | 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历史文化 |
物质自然环境 | 居住环境、自然环境、就业环境 | |
情感记忆 | 集体记忆 | 农业生产活动、饮食匮乏、洪灾印象 |
积极情感 | 奉献与荣誉、热爱与赞赏、见证与守护 | |
消极情感 | 缺乏特色、干旱、贫穷、苦 | |
行为互动 | 生态互动行为 | 亲环境行为、资源利用实践 |
遗产传承行为 | 老品种保护、家庭教育、短视频宣传 |
[1] |
闵庆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 资源科学, 2006, 28(4): 206-208.
[
|
[2] |
赖景执. 略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乡土性[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 12(6): 101-109.
[
|
[3] |
李占录. 现代化进程中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探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2(3): 18-26.
[
|
[4] |
任洪昌, 林贤彪, 王纯, 等. 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 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 生态学报, 2015, 35(20): 6806-6813.
[
|
[5] |
豆雪姣, 谭旭运, 杨昭宁. 居住流动性对青年社会参与意愿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7(3): 129-137.
[
|
[6] |
闵庆文, 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 资源科学, 2009, 31(6): 914-918.
[
|
[7] |
屈册, 张朝枝, 金钰涵. 遗产认同与遗产旅游发展[J]. 中国旅游评论, 2019(3): 10-38.
[
|
[8] |
袁彦鹏, 方晴. 城市社区治理演进与女性参与: 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视角[J]. 学术交流, 2021, 332(11): 133-144.
[
|
[9] |
杜芳娟, 陈晓亮, 朱竑. 民族文化重构实践中的身份与地方认同: 仡佬族祭祖活动案例[J]. 地理科学, 2011, 31(12): 1512-1517.
[
|
[10] |
|
[11] |
|
[12] |
|
[13] |
戴旭俊, 刘爱利. 地方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62-674.
[
|
[14] |
武文杰, 孙业红, 王英, 等. 农业文化遗产社区角色认同对旅游参与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1): 138-143.
[
|
[15] |
何思源, 李禾尧, 闵庆文. 基于价值认同的保护地管理途径研究: 以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 4(1): 23-28.
[
|
[16] |
杨敏.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 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7, 22(4): 137-164, 245.
[
|
[17] |
刘筱红. 塘沽模式: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 对“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的观察与思考[J]. 妇女研究论丛, 2005(5): 18-25.
[
|
[18] |
彭善民, 张易为. 情理之间: 社区治理中的女性参与: 以基层妇女议事会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22(4): 43-56.
[
|
[19] |
颜玉凡, 叶南客. 认同与参与: 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19, 34(2): 147-170, 245.
[
|
[20] |
孙九霞, 周一. 遗产旅游地居民的地方认同: “碉乡”符号、记忆与空间[J]. 地理研究, 2015, 34(12): 2381-2394.
[
|
[21] |
丘萍, 张鹏. 地方认同与世界遗产保护意愿研究: 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1(2): 41-51.
[
|
[22] |
|
[23] |
|
[24] |
蒲琨, 龙宇晓. 侗族妇女与香禾糯遗传资源的在地传承保护: 来自贵州黎平黄岗侗寨的田野个案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3(2): 28-35.
[
|
[25] |
黎金玲, 禤美琦. 农村妇女在“种子计划”中的参与状况及经验启示: 基于广西的调查[J]. 桂海论丛, 2014, 30(1): 110-114.
[
|
[26] |
武文杰, 孙业红, 王英. 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居民旅游参与的情感响应: 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J]. 旅游学刊, 2022, 37(4): 128-139.
[
|
[27] |
王旭. 新现象学的气氛概念及其哲学潜能[J].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2023, 43(9): 51-63, 138.
[
|
[28] |
何银春, 梁越, 曾斌丹. 遗产化进程中遗产认同的内涵及形成路径: 以世界遗产永顺老司城为例[J]. 热带地理, 2019, 39(5): 749-758.
[
|
[29] |
黄坤, 吴文恒, 杨毕红, 等. 企业社区居民地方认同变化及作用机理: 以西北第一印染厂社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22, 42(5): 751-761.
[
|
[30] |
郭文, 朱竑. 旅游空间生产的叠写与认同[J]. 旅游学刊, 2020, 35(11): 1-3.
[
|
[31] |
李明, 王思明. 多维度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构成研究[J]. 中国农史, 2015, 34(2): 123-130.
[
|
[32] |
胡宪洋, 白凯, 花菲菲, 等. 西安曲江新区移民群体的地方意义建构与检验[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773-1789.
[
|
[33] |
朱竑, 钱俊希, 陈晓亮. 地方与认同: 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 人文地理, 2010, 25(6): 1-6.
[
|
[34] |
毛彩凤. 空间的性别建构: 多琳·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对中国女性的现实启示[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21(6): 37-43, 146.
[
|
[35] |
焦杰. 传统习俗禁忌中的“厌女情结” 及其原因考察: 以社会性别和人类学为视角[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4): 91-98.
[
|
[36] |
袁哲, 王洪飞. 全球传播语境下的地方文化认同建构[J]. 学习与实践, 2019(7): 127-132.
[
|
[37] |
罗意林, 孙九霞. 挣脱还是回归? 返乡妇女的旅游参与和角色重塑[J]. 旅游学刊, 2022, 37(12): 111-123.
[
|
[38] |
周尚意, 唐顺英, 戴俊骋. “地方” 概念对人文地理学各分支意义的辨识[J]. 人文地理, 2011, 26(6): 10-13, 9.
[
|
[39] |
李文明, 殷程强, 唐文跃, 等. 观鸟旅游游客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 以自然共情与环境教育感知为中介变量[J]. 经济地理, 2019, 39(1): 215-224.
[
|
[40] |
蒋爱群, 冯英利. 农村妇女在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困境与出路[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8(4): 64-70.
[
|
[41] |
曹南燕, 刘兵.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J]. 哲学研究, 1996(5): 54-60.
[
|
[42] |
刘芮. 互动数字叙事视域下非遗的开发框架与实践方略[J]. 云南社会科学, 2023(6): 164-172.
[
|
[43] |
杨继荣, 张朝枝. 研学旅游的知识与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重构: 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例[J]. 热带地理, 2024, 44(3): 393-402.
[
|
[44] |
周小凤, 张朝枝, 蒋钦宇. 遗产化与旅游化对地方文化记忆系统的影响: 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J]. 人文地理, 2022, 37(4): 182-19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