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综述
    王金伟, 陆林, 徐虹, 徐冬, 刘佳, 陈泓文, 杨学儒, 李志飞, 涂红伟, 阮文奇, 李洪鑫, 黄成昆, 赵洁, 曾馨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1): 1-18. doi: 10.12342/zgstly.2024031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318

    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社区治理现代化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不仅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关乎乡村振兴目标达成的核心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多重价值功能兼具的特征,其演化特征显著,包括村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乡村文化建设的繁荣、绿色治理理念的突出以及治理方式的智能化转变。然而,当前乡村旅游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治理堕距的存在、理论困境的制约以及现实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机理与路径探索,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体系建构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涵盖治理要素整合、结构搭建与制度完善;(2)构建治理共同体,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3)乡村旅游社区治理面临制度、文化、公平及环保等多方面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应对;(4)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重点与任务应聚焦制度、科技、文化、人才4个方面,以提升治理效能与社区发展活力。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社区治理现代化相关问题的理论阐释,而且也能为相关管理者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以及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 研究综述
    盛方清, 王金伟, 徐冬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1): 19-33. doi: 10.12342/zgstly.2024025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258

    乡村旅游社区治理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文章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探究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理论应用与本土萌芽、机制解构与实践探索、系统整合与范式跃迁3个阶段,研究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2)已有文献多以个案实证研究为主,重视探索社区治理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效用;(3)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居民感知行为对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的影响反馈、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旅游社区治理模式、文化与生态保护驱动的乡村旅游社区治理路径、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乡村旅游社区治理等4个方面,形成了“影响-模式-路径-目标”的实证研究体系。针对已有文献在研究对象区域偏倚、治理效能评估虚化、方法论革新与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的不足,文章建议(1)强化复杂性治理思维、突破区域偏倚与范式局限;(2)推动方法论融合创新、重视多源数据与数字伦理;(3)深化跨学科协同机制、构建动态性知识生产机制;(4)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完善中国乡村治理理论体系;(5)强化全球学术对话、拓展治理研究文明互鉴维度。

  • 研究综述
    彭敏, 杨效忠, 费罗成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147-1160. doi: 10.12342/zgstly.20240296 cstr: 10.12342/zgstly.20240296

    随着共享经济的崛起和小型接待企业的蓬勃发展,商业性家作为一种新兴的住宿形式成为旅游研究的新热点。商业性家兼具商业和家的属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产生多重影响。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商业性家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商业性家概念和类型、"家"的转变、家的体验、家的营造、主客互动关系、影响效应等方面进行解析,并提出未来展望。分析发现:(1)理论层面,商业性家概念提供了审视小型接待企业的新框架,使小型接待企业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商业服务视角,扩展到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范畴。(2)实践层面,商业性家概念将"家"的文化意义引入小型接待企业,强调"家"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为其运营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鼓励通过家的营造、主客互动和社区融入,推动小型接待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为小型接待企业研究理论和视角拓展提供学术参考,为推动小型接待企业的管理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 研究综述
    杨军, 丛丽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6): 1161-1177. doi: 10.12342/zgstly.20240315 cstr: 10.12342/zgstly.20240315

    观鸟游憩作为野生动物旅游的重要类型,在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使用CiteSpace 6.2.R4软件分析了2003—2023年间国际观鸟游憩研究历程、主题及热点。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依据文献数量波动及主题特征,观鸟游憩研究可以划分为初步探索与基础研究、逐步深入与效益价值研究、持续深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3个阶段。(2)观鸟游憩研究多学科交叉特点显著,北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若干高产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但合作网络仍相对分散,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3)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观鸟游憩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公民科学和观鸟游憩行为、观鸟游憩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经济影响等,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环境责任行为、公民科学与观鸟游憩、人鸟互动的影响、城市观鸟游憩、观鸟游憩生态经济价值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认为中国观鸟游憩研究与国际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滞后于产业实践。据此,文章建议中国观鸟游憩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维度,以观鸟游憩者(主体)、观鸟游憩资源(客体)、观鸟游憩产业(媒体)和观鸟游憩环境(载体)四体为视角,展开多学科跨境观鸟、社区观鸟、观鸟者影响及需求等研究,为观鸟游憩发展和鸟类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 研究综述
    毛子丹, 闫鸿钰, 赵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235-248. doi: 10.12342/zgstly.20230145 cstr: 32078.14.zgstly.20230145

    无人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其改变人们生活的潜力。研究梳理交通、城市规划等主要领域无人驾驶的主要研究议题,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在旅游场景下应用的特殊性。研究认为:(1)社会科学领域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议题已从技术应用拓展到了政策治理;旅游领域应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公众接受态度、物质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借鉴。(2)无人驾驶汽车的旅游应用具有交通工具和旅游体验双重功能属性。(3)旅游需求、旅游响应、旅游效应是无人驾驶汽车旅游应用研究的重点领域,需求端的旅游出行决策与流动性体验,响应端的新业态开发、设施配置与治理政策,效应端的技术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影响等是重点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旅游应用前景广阔,探讨旅游场景下无人驾驶汽车应用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为汽车与旅游业界、学界相关决策与研究提供参考。

  • 研究综述
    孙枫, 章锦河, 侯兵, 汪德根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249-269. doi: 10.12342/zgstly.20231208 cstr: 32078.14.zgstly.20231208

    环境正义是评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解锁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的关键钥匙。文章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进展。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国外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国内外研究都以案例研究为主,重视环境正义概念在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和综述研究较少;(3)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概念模型、评估、实践和影响因素4个方面,但仍存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挖掘不足、多案例和多尺度比较研究缺乏以及量化表达薄弱等问题。最后,文章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框架,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正义关联的内在逻辑与机制、界定不同社会生态环境下的环境正义标准、识别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权力差异、环境正义融入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实现路径等关键议题。

  • 研究综述
    刘逸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43-357. doi: 10.12342/zgstly.20210093 cstr: 32078.14.zgstly.20210093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行为逻辑发生剧烈的转变。本文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属性出发,对旅游经济活动的地理研究进行回顾,重点评述了国际旅游地理学界所做的多次探索,并对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与逻辑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尚未明晰旅游活动的基本地理逻辑,理论框架较为模糊,且过度依赖新经济地理中的演化理论,研究边界和研究问题尚未清晰。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旅游系统论为理论框架,提出旅游经济地理现象研究的3个关键理论问题:(1)旅游空间粘性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生产机制;(2)流动范式的地理逻辑带来的新型人地互动关系;(3)弱关系空间组织下的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一般机制。本研究所做的尝试,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也有助于推动主流经济地理学对旅游话题的关注。

  • 研究综述
    王灵恩, 李浚硕, 崔家胜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58-373. doi: 10.12342/zgstly.20210116 cstr: 32078.14.zgstly.20210116
    PDF全文 (766) HTML (1115)   可视化   收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为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寒地冰雪经济”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归纳总结方法,通过资料和文献梳理,尝试全面解析寒地冰雪经济的科学内涵和产业特征,并分析我国寒地冰雪经济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寒地冰雪经济是以寒地冰雪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系列经济活动,具有资源空间地域性强、季节特征鲜明、产业边界模糊、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强、产品功能形态多样六方面特征;在历经探索、启动和高速发展3个阶段后,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逐渐进入新的成熟发展阶段;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国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从局部区域尺度和全国尺度两个大方面分别实现突破。本研究尝试为学界和业界科学认知寒地冰雪经济、推动寒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研究综述
    张静, 卢松, 段鹏霄, 孙颖, 胡凯霖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74-38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47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47

    随着Web2.0技术和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数据在旅游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应用媒体数据开展旅游学术研究的外文文献为对象,评估媒体数据在西方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发现:媒体数据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经历了起始探索到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媒体数据来源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主,以传统大众媒体为辅;媒体数据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品牌特性、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旅游行为足迹与旅游流、旅游需求/动机/偏好、游客体验与情绪分析等5个方面。已有研究在媒体数据应用上存在结论的普适性、媒体数据来源的代表性、媒体数据的真实有效性等局限,建议从旅游学相关数据库、旅游媒体大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不断建设与完善。

  • 研究综述
    高彩霞, 刘家明, 李凤娇, 朱鹤, 刘敏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3): 386-398.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21

    旅游度假区是近年来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建设热点,从全局视角认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促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世界级度假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5—2020年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数据基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集聚形态,呈现出以浙江、江苏为核心的“单核主导型”空间格局;(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资源禀赋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制约性因素,国家政策引导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市场发育程度是度假区供需格局差异的内在动力,假日制度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进而影响度假区空间分布,大型赛事活动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助推因素。据此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