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遗产旅游
    周小凤, 张朝枝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17-528. doi: 10.12342/zgstly.2024000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08

    遗产化是生成、建构与解构遗产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过程与手段,阐明其对不同代际社区居民的遗产认同影响机制,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文章以遗产认同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研与质性文本分析遗产化对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不同代际社区居民的遗产认同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遗产化对不同代际社区居民的遗产认同影响包括价值认同、主体认同与空间认同。(2)在价值认同方面,遗产化积极影响不同社区居民对遗产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认同,但对年长居民关于遗产的科学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认同影响更为显著。(3)遗产化没有显著影响不同代际社区居民对遗产的族群认同与自我认同。(4)在空间认同方面,遗产化显著增强不同代际社区居民对遗产的地方认同,但对遗产的国家尺度身份认同影响不显著。积极培育遗产地社区居民的遗产认同,既要完整地传播遗产价值,也要构建涵盖多元主体、多空间尺度的包容性遗产认同话语体系。

  • 遗产旅游
    刘香, 杨效忠, 彭敏, 李冬花, 陆林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29-543. doi: 10.12342/zgstly.20230126 cstr: 32078.14.zgstly.20230126

    古道是重要的线性旅游目的地,也是典型的文化记忆空间。厘清游客对古道的文化记忆感知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对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盘活古道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从游客的视角出发,以徽杭古道作为研究案例,探究古道旅游地文化记忆感知的维度、特征和形成路径。研究认为:(1)徽杭古道的文化记忆感知由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文化维度、情感维度和身体维度五部分构成,其中身体维度是记忆感知的必要构成,身体、情感和文化记忆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存在“身心-文化记忆”转化机制。(2)徽杭古道的文化记忆感知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身心交互性、文化耦合性等特征。(3)徽杭古道的文化感知路径包括文本系统、意向系统和仪式系统,游客在此3类系统的刺激下形成多维、循环的文化记忆感知路径。

  • 遗产旅游
    焦敏, 路璐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44-559. doi: 10.12342/zgstly.20240052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52

    “食”是旅游目的地特殊吸引物类型之一和必不可少的旅游接待服务。本研究以169项饮食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数据源,运用地理空间方法分析其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空间上总体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集聚型”格局,北京、四川、山西、浙江等省域集聚程度高。(2)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类型分布特征差异明显,茶类主要分布于苏浙皖地区,酒类以川黔地区、京冀地区及苏浙地区为主要分布区,粉面食类则在浙江及两广地区、“甘东-宁南-陕晋-京津冀”带形成集聚,酱料调味类主要分布在川渝黔地区和晋东地区,菜肴类集中展布于京津冀地区,甜品小吃类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京冀以北、粤西南等地区。(3)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作物的天然分布间接作用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的形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旅游发展及文化事业财政支持是影响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空间分异的主要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为非遗的传承与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保障。研究可为饮食类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学理参考。

  • 遗产旅游
    孙琼, 孙玉, 张湉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560-573. doi: 10.12342/zgstly.20240038 cstr: 32078.14.zgstly.20240038

    随着家庭人力资本提升,消费者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文章探讨了家庭人力资本对非遗旅游消费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下这种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家庭人力资本的提升,包括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经济收入等,对非遗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家庭生命周期在家庭人力资本对非遗旅游消费影响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满巢II期家庭中,家庭人力资本对非遗旅游消费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而对筑巢期和空巢期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3)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成员对非遗旅游消费模式的偏好也存在差异,如筑巢期家庭更偏好民宿和文创结合的旅游项目,满巢期家庭倾向于研学和文创类项目,空巢期家庭则更青睐节庆和文创类体验。据此建议非遗旅游的开发和推广在重点关注高人力资本水平家庭的同时,可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开发适宜的非遗旅游项目。文章不仅丰富了家庭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非遗旅游的市场策略制定和产品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遗产旅游
    马小宾, 章锦河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50-565. doi: 10.12342/zgstly.20220031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31

    世界遗产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挖掘国外游客的世界遗产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案例地,通过获取TripAdvisor网站的评论数据,从主题词、语义网络、句子情感等粒度角度,展开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形象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包括整体形象、语义网络形象和情感形象3个维度,遗产景区的跨文化交流得到实现,积极情感占据主导,表达了国外游客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满意程度。(2)国外游客主要关注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体验、空间符号和服务等方面,同时关注敏感度存在差异,呈现出体验>景观>服务>空间符号的特征。(3)核心吸引物差异会导致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构建的认知网络差异。

  • 遗产旅游
    曾艳芳, 甘萌雨, 李姝霓, 姜倩, 朱立巍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4): 566-580.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6 cstr: 32078.14.zgstly.20220076
    PDF全文 (1072) HTML (606)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