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旅游生态环境
    曾芳, 钟永德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83-299.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00003

    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社区女性居民社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武陵源区袁家界村、龙尾巴村和马儿山村女性居民采取抽样问卷、滚雪球式访谈等方法,进行定量数据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不同位置社区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连接和社会网络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生态旅游的参与程度与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存在高度相关性,直接影响社会网络规模、连接和结构。生态旅游影响下女性居民的社会网络存在以下特征:(1)女性居民社会交往范围逐步扩大,社会网路规模明显增加;(2)女性居民社会关系逐渐多元化,社会网络关系连接日益丰富;(3)女性居民获得了异质性信息和资源,社会网络结构渐趋稳定;(4)女性居民旅游增权权益明显,推动女性社会网络不断优化。

  • 旅游生态环境
    王梦頔, 刘家明, 朱鹤, 刘殿锋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66-282.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10021

    山岳型景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景区活动关乎山地系统生态安全。构建山岳型景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态系统关键物种要素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西省云丘山景区为例,选取吕梁山脉代表性珍稀物种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基于GIS技术提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与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生态网络;综合连通性与敏感性对生态网络进行分析,提出云丘山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云丘山景区生态源地总体规模较小,空间分布不均;网络连通性属于中等水平,位于网络核心区的源地间廊道较多,呈网状连接,位于网络边缘区的源地间廊道单一,呈树状连接;根据敏感性评价将景区划分为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5种类型区,生态网络所处区域整体敏感性程度较低,但仍存在高风险节点;根据生态廊道所处不同敏感性环境提出“降扰性保护”“恢复性保护”“修建性保护”3种廊道构建与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云丘山景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旅游生态环境
    赵莹, 杨晗, 赵茗, 林家惠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29-241.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10016

    生态旅游情境下,解说是实现环境教育的重要媒介。解说的拟人化设计使解说内容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展现出来,可给游客带来更好的环境教育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的情景实验法,以解说方式是否拟人化、游客认知风格差异的双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探究解说方式的拟人化对游客环境教育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解说方式在视觉与听觉上的拟人化,对于游客的环境教育效果均有显著影响;(2)游客认知风格在拟人化解说与游客环境教育效果中的调节作用,在视觉层面上得到了显著表现,听觉层面则无显著差异。本文探究了解说方式拟人化与游客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游客环境教育效果的影响,补充了环境教育研究中仅关注解说内容而忽视其展示方式的不足,同时考虑了不同特征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解说需求,为完善生态旅游解说设计、提升旅游的环境教育效果提供了参考。

  • 旅游生态环境
    王凯, 唐小惠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17-228.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00005

    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是旅游情境下环境行为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从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出发,对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起步较晚,大致经历了萌芽(2002—2004年)、起步(2005—2013年)和发展(2014—2020年)3个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均较少,国外研究成果领先于国内;(2)旅游地居民地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测量量表的开发也较为薄弱;影响因素探究是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研究热点,但形成机制探讨相对匮乏,并缺少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的预测研究;(3)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数据搜集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半结构式访谈为辅,数据分析方法以结构方程模型为主。基于此,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剖析现有研究不足,指出旅游地居民环境行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提供有益指导。

  • 旅游生态环境
    周晓丽, 唐承财, 张俊英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42-255.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10017

    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对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情感凝聚理论,探讨旅游者与民宿主之间的情感凝聚对其环境负责任行为的预测效果。以晋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为案例地收集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乡村民宿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的维度及“情感凝聚—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路径的存在与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乡村民宿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既包括生态环境负责任行为,亦包括社会环境负责任行为和经济环境负责任行为;(2)旅游者与民宿主之间的情感凝聚能够显著促进其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生态环境负责任行为、社会环境负责任行为和经济环境负责任行为;(3)情感凝聚的3个二阶构念对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同情理解、情感亲密度和受欢迎程度。本文拓展了情感凝聚理论的应用范畴,为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亦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和企业激发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提供了实践启示。

  • 旅游生态环境
    虞虎, 徐琳琳, 刘青青, 周侃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2): 256-265.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10002

    从利用的角度开展游憩空间管控是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加拿大国家公园实地考察和期刊文献资料梳理,分析了加拿大实施游憩空间管控的体系架构和重点内容,探讨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主线和适应策略。研究发现:(1)加拿大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控体系可以划分为区域、公园、场地3个尺度,反映了国家公园在促进国土空间保护领域的系统性思维;(2)国家公园游憩治理机制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多重响应,包括宏观平衡机制、分类优选机制、用途管制机制和游憩利用机制,并在不同尺度空间上匹配相适应的政策管控措施;(3)从政策层面需要维持自然保护和游憩空间利用的平衡关系,在独特性方面体现出有别于绝对保护和完全开发的中性思维。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可汲取利用加拿大的上述发展经验,在多个层面设置前期评估和弹性措施进行改良优化,注重动态调控,避免游憩发展体制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