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与国际化对比

  • 保继刚 , 1 ,
  • 席建超 2 ,
  • 沈世伟 , 3, * ,
  • 刘孟浩 2 ,
  • Philippe Violier 3, 4 ,
  • 罗丹纳 3, 5
展开
  •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75
  •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 3.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宁波 315201
  • 4.昂热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法国昂热 49004
  • 5.昂热大学社会、时间、国土博士生院,法国昂热 49045
*沈世伟(1975-),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与遗产、乡村旅游和旅游基础理论等方面研究。E-mail:

保继刚(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方面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1-02-08

  要求修回日期: 2021-02-18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1-10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ZD26)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Transformation of New 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 BAO Jigang , 1 ,
  • XI Jianchao 2 ,
  • SHEN Shiwei , 3, * ,
  • LIU Menghao 2 ,
  • VIOLIER Philippe 3, 4 ,
  • LUO Danna 3, 5
Expand
  • 1.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3. Ningbo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ngers Joint Institute at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01, China
  • 4. ESTHUA University of Angers, Angers 49004, France
  • 5. Laboratory STT, University of Angers, Angers 49004, France
*SHEN Shiwei. E-mail:

Received date: 2021-02-08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2-18

  Online published: 2021-01-10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正进入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是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研究本土化进程。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总体方向上要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实现转型,在研究对象上,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在研究重点上,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转型;在研究范式上,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在此过程中,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可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保继刚 , 席建超 , 沈世伟 , 刘孟浩 , Philippe Violier , 罗丹纳 .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与国际化对比[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 11(1) : 11 -26 .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2

Abstract

In the era of mass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s entering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 and adjustment, which requires us to re-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based o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trend, and this internationalization also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local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On the whole,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geogra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rooted in the major needs of tourism industr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it should be expanded from the research of typical tourism destination to the research of optimization of recreation space. In terms of research focus, it should be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study of tourism elements to the study of process simula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mplex regional system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n terms of research paradigm, it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from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lanning practice to the effective lin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planning practice-policy application". In this process, foreign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旅游地理学与旅游业的兴起基本同步,在过去40年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地理学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旅游资源评价、区域旅游规划设计、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行业管理评估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并形成了完整的不同尺度空间和不同类型部门的规划体系与评价体系。进入21世纪,受社会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因素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与之相适应,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空间消费,围绕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日趋严格国土空间管控,如何协调大众“生活化”旅游需求与高品质游憩空间稀缺的矛盾,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这也要求我们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

1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与学术创新

1.1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旅游地理学自1978年以来在国内得到了较快发展[1],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参考国外旅游地理学前期理论进行学科建设[2]。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国际化进程。当时,郭来喜走出国门,向国外介绍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成果,成为最早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学者[3]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主要依靠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通过“理论对话”的形式,以内容的前沿性、方法的创新性、交流对话的国际性特点,促进国内学者对国际旅游研究的了解,推动了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理论对话和学术规范[4]。例如,1998年,保继刚接任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后,自1999年始,于国内每两年举办一次“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张捷接任主任委员,把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传统延续至今,至2017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表1),此系列会议已经成为在国内召开的旅游地理学界乃至旅游学界的盛会。
表1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年举办的国际研讨会详情

Tab. 1 Details of international seminars held by the Tourism Geography Committee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in the past years

举办时间 举办地点 主题 核心议题 与会国家/地区 国外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国内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1999年
7月
广东珠海 城市旅游 理论和方法问题;城市旅游开发实践与
影响
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10人(Douglas Pearce、Geoffrey Wall、张永维、Richard Butler等) 100人(王大悟、保继刚、吴必虎、张捷、彭华、陆林、叶文等)
2001年
11月
广西桂林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 旅游规划与社区发展;旅游规划与环境保护;旅游发展与旅游企业 管理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西兰、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 37人(Alan Lew、Dallen Timothy等) 130余人(魏小安、保继刚、徐红罡等)
2003年
11月
湖北宜昌 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三峡工程对三峡旅游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对旅游的影响;SARS对旅游的影响;宜昌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 24人(Alan Lew、Trevor Sofield等 100余人
2005年
7月
云南西双版纳 边境旅游与社区
旅游
边境旅游区域合作;边境旅游开发与规划;跨境旅游发展;传统村落与社区旅游;主客关系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城市社区旅游 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挪威、荷兰、西班牙、波兰、以色列、新加坡、南韩、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 45人(Alan Lew、 Dallen Timothy、Geoffrey Wall、Trevor Sofield等) 130余人(保继刚、叶文、徐红罡等)
2007年
7月
广东广州 遗产与
旅游
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
旅游与自然遗产管理;
遗产旅游者和遗产旅游理论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挪威、法国、以色列、立陶宛、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等19个国家和地区 43人(Alan Lew、Mike Robinson、 Hilarydu Cros、 Trevor Sofield、StevenF.Illum、Werner Breitung等) 140余人(保继刚、
徐红罡、张捷、
汪宇明、马勇、
黄震方、邱继勤等)
2009年
7月
广西阳朔 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 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 中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等14个国家和地区 28人(Alan Lew、Suosheng Wang、Thor Flogerneldt等) 近200人(保继刚、张捷、朱竑、汪宇明、孙九霞、周永广、盛力、卢韶婧等)
举办时间 举办地点 主题 核心议题 与会国家/地区 国外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国内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2011年
7月
湖南张
家界
旅游与人地环境 旅游与人;旅游与地方;旅游与环境;旅游发展;旅游目的地管理;国家公园管理;旅游需求与旅游流;遗产旅游;旅游规划;旅游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与旅游景观;城市与节庆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挪威、伊朗、泰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共约300人(Alan Lew、 Brent Lovelock、Carolin Funk、Pin Ng、Alon Gelbman、Barry Mak、汪宇明、保继刚、张捷、陆林、朱竑、张朝枝、吴必虎、周永广、熊元斌、叶文、王衍用、梁保尔、黄震方、张凌云、徐红罡、孙九霞、戴光全、邱继勤、陶伟、李蕾蕾、黄润、罗秋菊、曾国军、李山、陈志钢等)
2012年
5月
江苏
南京
旅游与全球变化 旅游与全球化、信息化、低碳化;旅游与社会文化专项;旅游与环境尺度效应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英国等 共约200人(Xiang Li、Honggen Xiao、吴必虎、张捷、吴承照、章锦河、陶翼煌、杨桂华、张凌云、刘家明、徐红罡、戴光全、苏勤、楼嘉军、张朝枝、吴晋峰等)
2013年
9月
新疆
喀纳斯
旅游景观与边地
旅游
旅游与景观;边远旅游地与远程旅游;旅游新理论与新方法;新兴旅游群体与文化 中国、美国、新西兰、德国等 共约100人(Alan Lew、保继刚、吴必虎、张捷、孙九霞、章锦河等)
2015年
5月
江西
三清山
世界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OUV)保护与旅游发展 世界遗产地突出的普遍价值保护战略、政策、框架与方法;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功能的提升;世界遗产地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中国、美国、
英国等
共约170人(Yang Yang、张捷、章锦河、陆林、张朝枝、徐菲菲、黄震方等)
2016年 苏州、
南京
32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会前旅游论坛 旅游景观、地方营造与旅游规划 中国、美国、英国、巴西、日本、马来西亚等。 100多人(Alan Lew、C Funck、杜国庆、陆林、张捷,徐红罡、章锦河、张朝枝、杨效忠、高峻)
2017年
5月
北京 旅游地理学与国家战略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旅游地理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生态文明与旅游地理研究等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 共300余人(Noel Scott、张捷、宫辉力、张国友、吴必虎、保继刚、章锦河、赵文波、吴承照、钟林生、陶犁、张朝枝、卢松、汪德根、史春云、苗莉等)
举办时间 举办地点 主题 核心议题 与会国家/地区 国外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国内专家人数
(与会代表)
2018年
7月
浙江
宁波
旅游发展与当代
中国
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旅游发展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全域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新业态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旅游;身体行为与旅游 中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捷克、波兰、保加利亚和墨西哥等 共100余人(陆林、张捷、徐红罡、张朝枝、孙九霞、楼嘉军、张凌云、Alan Lew、Ramón Enrique Martínez Gasca、Philippe Duhamel等)
2019年
3月
法国昂热 各国的遗产创新 遗产与定位认知的重塑;非物质遗产的差异化开发;遗产与遗产的创新 法国、中国、瑞士、俄罗斯、塞浦路斯和摩洛哥等 共80余人(Jean-René MORICE、Philippe VIOLIER、Olivier HU、Philippe DUHAMEL、Françoise GROLLEAU、Sébastien PREUIL、Vincent COEFFE、Ekaterina ANDREEVA-JOURDAIN、张国友、邵千钧、张捷、吴必虎、张朝枝、沈世伟、乌铁红、杨效忠、林岚、楼嘉军、刘俊、王华、卢松、王公为、汪妍、蔡宗夏等)
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学者出国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在国内见到国外的专家、学者机会尚属难得。除了上述旅游国际研讨会外,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主办的“中国旅游前沿研究方法博士生高级研修班”(阳朔,2012)、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主办的“中国旅游管理博士学术训练营”(2014—)等系列研修班,都是通过在国内召开国际性的学术研讨班,把国外的旅游地理学界专家和学者邀请来交流、授课,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与国外同仁交流、探讨的平台,还能为其创造出国进修寻找合作导师的机会,以此增强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界同行的沟通,加深双方的学术对话,拓宽双方的学术视野,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方式越来越全面,更多国内学者参与到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进程当中,通过国际会议、国际培训、访学、合作研究等方式[4],积极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所参加的国际组织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SSCI论文发表中。据张凌云等统计,2001—2007年,中国学者(含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下同)每年发表的SSCI旅游类论文不超过100篇;2008年开始,中国学者发表的SSCI旅游类论文开始超过100篇,且保持逐年迅速递增的态势,并于2017年首次突破500篇,2019年达到了741篇[5]。其中,做出了主要贡献的地理学背景出身的学者包括徐红罡、张捷、保继刚、吴必虎、李咪咪、张宏磊等,这些学者在发文数量、被引频次方面都较为突出。此外,据徐红罡等统计,2006年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国际旅游地理研究中已经形成双中心格局,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国际旅游地理期刊中,发文的数量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和优势,且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合作显著加强[6]。无论是论文发表数量的增加还是合作网络的拓展,都体现了中国旅游地理学者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进程影响了整个旅游地理学界的发展。通过加深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规范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可以认为中国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学术研究规范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化同时也在推动着本土化的发展。首先,中国旅游地理学本土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对国内的影响层面,即在当时国内普遍遵循经世致用原则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始终强调应用性、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点[3],中国旅游研究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与国际的持续对话也在提高着中国的理论构建水平。此外,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旅游地理学本土化人才的培养,新生代学者能够快速掌握国外旅游地理研究的新方法、新理论和新动向,更好地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对话[7]

1.2 中国旅游地理学未来展望

首先,当前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学术研究在规范化层面已经赶上了国际水准,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贡献不足等问题[8]。例如存在着部分文章将中国作为特殊的案例来研究、过于重视量化研究而忽视挖掘深层原因等现象,真正追求理论贡献的研究心态尚有欠缺。因此,未来仍然需要重视学科理论的系统梳理,弥补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的缺失[9],学者首先应该学会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才能够真正做到与理论对话;还需要关注制度对于学者相关权利的保障[10],学者对自身进行反思,才能在功利主义的思潮下[11],推出普适性的理论,强调中国对整个国际旅游地理学研究的贡献,而不是仅仅聚焦于中国本土。
其次,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国际和国内的旅游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议题,例如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如何变化,包括国际旅游者的流向和流量的变化;新地缘政治下,各个国家的开放政策对国际旅游存在怎样的影响;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空间行为以及消费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在目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背景下,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消费行为规律以及相关研究仍将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方向;疫情下近距离旅游目的地和产品的需求量会上升,对于旅游规划来说,如何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提供相应的建议(例如发展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对旅游目的地精准定位等)的重要性有所提升,因此旅游规划这个领域也还会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后,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点是当下国际旅游地理学的著名学者如Geoffrey Wall和Richard Butler等已临退休,这批学者退休后,真正以地理学背景出身进入到地理机构进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学者数量在减少。近年的趋势分析显示,越来越多地理学背景出身的人选择到旅游学院(系)、商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早在2004年,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教育已经出现了弱化和被边缘化的趋势[10],存在教育培养和人才流失的危机[12]。然而相较于国外,中国的情况较为乐观,是因为第一代学者(现在50~65岁)[7]还能够工作5~10年左右的时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际上的这种代际空白,但是新生代学者是否能够“接上班”仍然有较大的变数。旅游地理研究是《中国生态旅游》期刊的重要发文版块,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界提供了一个阵地,地理学系(科)可以借此机会把旅游地理学的人才培养问题重视起来,鼓励地理学背景出身的学者留在旅游地理学界里继续任职、从事学术研究[13],培养更多下一代学者,壮大旅游地理学术界的研究队伍,继续推进中国旅游地理学在国内外的良好发展。

2 席建超 刘孟浩:中国旅游基本国情与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

“国情”是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基本特点和发展态势[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经历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小康型旅游的转变,旅游业发展全面进入大众旅游、全域旅游阶段。特别是随着新阶段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以及居民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因素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同步进入了重大变革时期。在这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必须要深入分析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客观地认清旅游业发展本质特征和渊源流变,才能在加速变革时代中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时代特征和趋势规律,才能科学确立旅游地理学研究命题,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体系。

2.1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

2.1.1 中国旅游业本质上是人口大国的“超级旅游”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15 463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包括国内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为123.1亿人次[15],全球出国游游客达到15亿人次,全球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为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7%。相比国际旅游业发展,中国国内旅游人次相当于全球旅游总人次的50%,而出境旅游人次则相当于全球1/10[16]。依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数据测算,中国出境旅游人均花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22.54%,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在2.56%左右,中国几乎是欧美国家的十倍。根据现有数据测算,国内人均年出游约5次。根据国际相关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可能超过美国,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以上,中等收入人数将达到9.5亿人,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将达到70%。届时,中国人均年出游将达到7次,总量约98亿人次[17]。也就是说,相对于7次的人均年出游目标,中国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加速发展上升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满足生活化“超级旅游”需求,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1.2 “超级旅游”需要有效假日保障和高品质游憩空间供给
中国目前全年法定假日共11天,从假日供给总天数看和发达国家(地区)相差不大,但是现有假期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在带薪休假落实不利的情况下,假日被碎片化,长假供给不足,对中西部地区远程旅游目的地发展不利。与旅游需求不断膨胀相反,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城市生活空间不断被压缩,我国“胡焕庸线”人口分布格局至今基本没有改变,36%的国土居住了96%的人口,而这96%人口中又有约63%的人口集中居住在16个中东部城市群中,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仅占2.8%的国土面积,却集聚了全国18%的人口。随着旅游需求不断扩张,生活居住空间持续压缩,旅游需求在假期集中释放,同时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放大了这种旅游需求的集中释放效应,导致旅游供给侧结构性短缺、假期超负荷,处于浅层次消费模式,游客体验差,非假期客源不足。城市生活空间的压缩导致休闲度假空间需求巨大,碎片化假期使得短途旅游成为主流,长途旅游受到抑制,这也使得东部旅游发展迅猛,中西部旅游发展受阻,城市旅游和城郊乡村旅游全面崛起。如何保障有效的游憩空间供给,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2.1.3 “超级旅游”必然产生特有的“巨国效应”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庞大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需求必然导致旅游业发展的“巨国效应”。这种效应反映了中国旅游业中一个现实,就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在全球旅游业发展格局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发挥着其他国家不能替代的作用。海量的国内旅游需求也使得旅游业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地位全面确立,并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各种类型县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旅游业开始影响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领域,并全面发挥作用,导致全球旅游中心转移和旅游格局重新划分。从发展现状看,旅游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点,在拉动消费、带动就业、促进开放、提升国民幸福感、优化统筹区域布局、促进脱贫致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17]

2.2 中国基本国情与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一直以来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19]。在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下,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需要新的转型。
(1)研究对象: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空间尺度上正发生着重大改变,最直接体现即旅游业发展从“景区旅游”向以不同类型县域旅游目的地培育为重点的“全域旅游”拓展。同时,随着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城市群旅游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流域旅游、“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正由最初的景区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以及区域旅游等典型旅游地研究,逐步向县域全域旅游目的地、生态功能区旅游、文化功能区旅游、城市群旅游、流域旅游及“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等方向转化;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相对应的国土游憩空间提升研究[20]相一致。特别是随着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对优质国土空间保护性管控将更加严格,如何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找到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落足点,成为旅游地理学需要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趋势背景下,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现象或过程的观察尺度,在空间上涉及的范围和单元大小,以及时间上的频率与持续时间差异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导致旅游地理学研究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深刻和剧烈的变化。
(2)研究重点:从旅游地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提升。
现有旅游地理学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资源开发、游客需求和中介保障形成的旅游要素研究,但是随着全域旅游、城市群旅游、流域旅游等更为复杂的地域旅游系统的提出,关于不同类型的复杂地域旅游系统演化过程和结构组织研究成为新的重点,这也要求旅游地理学研究从原有地理格局研究走向过程机制研究,从关注早期旅游资源开发阶段对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利用的描述,逐步到旅游目的地建设阶段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乡村以及其他相关旅游要素格局与过程耦合研究,突出对旅游地“主客共享”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预测。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全域旅游阶段,随着景区开发到一定程度,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将日趋受到关注,这也要求旅游地理学从过去重视旅游者行为和需求的预测研究,到更侧重旅游业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社区的影响研究;从关注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到更关注城市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以及旅游对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从传统旅游产品规划,到产业规划、旅游地生活方式规划[21]
(3)研究范式:从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
目前旅游地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旅游规划实践与旅游地理学科学规律探索总结难以兼顾。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市场驱动下,有过多优秀研究者过多投身于旅游规划实践,导致没有时间对现实中的旅游地理学问题进行抽象思考和凝练;另一方面大量学院研究者因学科评估或绩效考核压力,过多关注于国际论文发表,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研究选题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所偏离。如何克服这两者间形成的偏离成为旅游地理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有人文地理学科一样,旅游地理学是经世致用的学科,这要求旅游地理学者既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又要在服务决策上有所发展。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按照任务带学科、以任务促学科研究方式,在规划实践引领、理论研究支撑、政策出口应用三者间实现平衡,才能够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地理学创新研究路径,才会走出“转型前景尚不明朗,转型中出现了引领性问题体系的缺失、学科范畴的迷惘和理论观念的分歧”等困境。从现实看,在城市群旅游规划、流域旅游规划、生态功能区旅游规划、文化功能区旅游规划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建设等领域,旅游地理学都已经或正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先导作用。

3 沈世伟 Philippe Violier 罗丹纳:法国地理学界旅游研究探索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需要借鉴国际研究成果,法国学派作为当代人文研究重要思潮流派,常常独立于传统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学术研究开创出的新流派和热点,从宏观哲学思想家萨特、福柯、新马克思主义等,到地理学中的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索亚(Soja)的第三空间等理论。因此法国人文思想和法国旅游地理研究值得关注。
法国的旅游地理学脱胎于法国的传统地理学,肇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区域地理研究著作中一些涉及旅游的分析,而后出版的多部旅游地理专业教材推动其逐步发展为法国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这一分支主要基于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官方定义,借助空间类型四分法即城市、乡村、山地、海滨,对旅游流和旅游空间展开研究(此类研究不大关注旅游者,而是凭借某些未经严谨辨析的范畴来解释旅游现象,例如运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样的二分法,指出某地或某类型地方因蕴含这样、那样的旅游资源而具备发展旅游的“禀赋”或“潜力”),也不乏一些侧重于设施及社会表征的更深入的探讨,整体上游走于地理学其它分支的边缘地带,因而法国地理学的其它分支诸如城市地理、乡村地理乃至区域地理推出的主要教材或经典论著普遍未吸纳旅游研究。
在此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一股新的思潮在法国开始兴起。它主张将地理学作为研究旅游的一种视角而非将旅游学科与地理学科的其他分支割裂开来。相比于法国此前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以地理学视角开展的旅游研究呈现出哪些特征?主要贡献是什么?在此,我们将阐释这一思潮对旅游定义的解构以及基于其所作的旅游概念新体系定义构建,说明将地理学作为研究旅游的一种视角如何打破了此前旅游地理学深陷的孤立困境。

3.1 在旅游研究上尝试的创新

这一思潮解构了旅游的定义,并基于此构建起一个新的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帮助法国地理学界的旅游研究在逻辑上更趋严密,结构上更显稳定。此外,一些法国地理学者还尝试推出旅游研究的新方法。
3.1.1 解构旅游定义
如何定义旅游是旅游研究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时至今日,法国学者中虽不乏有人声称“后旅游时代”或“旅游的终结”[22],但鲜有人解构旅游的官方定义[23]。主张以地理学视角研究旅游的MIT(Mobility, Itineraries, Territory)(① 此处的MIT也是法语Mobilité, Itinéraires, Territoire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研究团队[24]是法国首倡解构旅游官方定义的关键力量。如表2所示,MIT研究团队认为在注意到不同类型流动的个体在主要目的地上存在明显差别(② 关于这点的论述不胜枚举,此处不再赘述。)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其目的地选择上的自主度、时间上的自由度(可进一步细分为自由时间占比及日程安排上的自主性)、费用来源这三大因素,将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流动区分开来,进而归纳出旅游有别于其他类型流动的一些主要标准:
表2 旅游与商务旅行、宗教朝觐的一些区别

Tab. 2 Differences between tourism, business travel, and religious pilgrimage

出行类型 目的地选择上的自主度 时间上的自由度 日程安排 费用来源
旅游(③ 即便参加旅行社的团队游,目的地和日程看似由旅行社安排,实则选择何时出行、找哪一家旅行社、选哪一条线路(包括了日程),等等,也取决于旅游者本人。) 由游客自主选择 自由时间占主导 个体自主 由旅游者承担
商务旅行 由单位决定 受限时间占主导,可能剩余有少量自由时间 主要由单位安排 由单位承担
宗教朝觐 按教义教条的规定 通常有固定的仪程,自由时间较少 主要由宗教团体安排 由朝觐者承担
(1)自主选择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取决于旅游者的个体意愿以及主流社会的规范(例如西方人夏季度假偏爱去海滩,泡海水浴,晒日光浴,以求将皮肤晒成古铜色,而中国人夏季则大多更喜欢到乡间休闲,并努力做好防晒措施);
(2)自由支配时间:除了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的约束,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基本上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3)自行承担费用:旅游者在旅途中及在目的地的各项开支通常由其自行负担。
以商务旅行为例,它在上述三点均不同于旅游:
(1)目的地取决于商务所需;
(2)时间基本上受限于商务安排(即便可能在工作任务完成后拥有一点空闲时间,但这点实则无异于个体在其常住地所处的日常境况,即处于受限时间与闲暇时间的相互交替中);
(3)主要费用(交通、住宿、餐饮)由单位承担。
故而,民间一直称商务旅行为出差,即外出公干。
可见,不同类型的流动在本质上明显有别。正因如此,欲研究其相互关系或对其进行区分,只能将其置于同一体系的框架内加以考察,也就是从其共同所在的种属如流动性(法:mobilité;英:mobility)或迁移(法:déplacement;英:displacement)的角度出发。由此我们便可讨论商务旅行和旅游之间的关系,例如个体在商务旅行中发现一个其原先未知的地方,这有可能促使其日后作为旅游者来此故地重游。旅游对于工业社会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是工业社会里的一个个个体为修复在日复一日紧张、机械的生活和劳作中受损的身心,“再造”(recréation(④ 这是MIT研究团队于2002年创造的法语新单词。))自我而开展的一种流动性的社会实践[23]
3.1.2 构建旅游概念体系
基于对旅游的这一定义,MIT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概念体系。体系是相互关联的一组要素的集合。我们使用“体系”一词意在强调多个概念相互依存的一种强联系,因而无法被孤立地看待和理解。
首先,旅游者根据其拟在目的地实施的自我“再造”计划所含的社会实践类型(也可称之为“旅游活动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旅游地(表3)。当然,表中的各种组合并非绝对,而表示多数情况下的组合。
表3 欧美人与中国人基于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空间类型的偏好

Tab. 3 Preference of westerner and Chinese people for the spatial type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social practice (tourism activities)

社会实践类型 欧美人偏好的空间类型 中国人偏好的空间类型
休憩 首选温暖海域的海滩,次选乡村 乡村为主,山区、海滨为辅
探索/观光 城市为主,其他空间为辅 城市为主,其他空间为辅
游戏/体育 首选山区,次选海滨 暂无压倒性的偏好空间
购物 都市 都市
其次,旅游地可被分为两大类:
(1)旅游城市或村镇(法:villesouvillagestouristiques;英:touristcitiesorvillages):在其发展旅游之前已被人类社会高度占据和利用的地方,即在旅游开发前已形成的一定规模的聚落,当其发展起旅游产业后就成了旅游城市(如巴黎、杭州)或旅游村镇(如吉维尼、南浔)。假如旅游业取代当地传统的经济发展引擎(如工业或农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这样的旅游城市或村镇则可被称为旅游单极化城市或村镇(法:villes ou des villages touristifiés(⑤ MIT研究团队鉴于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即经济上高度依赖旅游业乃至发展为仅有单一的旅游产业)的现象,根据法语构词法创造了touristifier(旅游化)一词(动词),touristifié为其过去分词形式,这一概念及所造词汇已被法国学术界接受。);英:touristified(⑥ 笔者根据英语构词法创造touristify(旅游化)一词(动词),以对译MIT研究团队构造的法语单词touristifier,touristified为touristify的过去分词形式。)cities or villages),如威尼斯、丽江、阳朔等。
(2)旅游小镇(法:stations touristiques;英:tourist stations)或旅游园区(法:comptoirs touristiques;英:tourist counters):旅游开发造就的新地方,在旅游开发前处于人类社会边缘的空间(如未被开发或开发力度很小的深山和海隅),其中旅游小镇指那些仅有或近乎仅有单一的旅游产业,伴有一定数量的常住居民并通常由多类主体参与管理的开放式空间(如欧洲众多的温泉小镇、滑雪小镇,渤海之滨的北戴河、庐山中的牯岭);旅游园区指那些仅有单一的旅游产业,无常住居民,通常由单个主体开发和管理,并由围墙、栅栏或水体、山体环绕的封闭式空间(如马尔代夫的众多酒店岛、各地的迪斯尼乐园)。
最后,旅游建立在一个多主体参与的体系之上,旅游者在其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将个体置于中心位置是以地理学视角研究旅游的另一大特征。除旅游者外,各类旅游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者往往或多或少借这些旅游企业之力才能实施其旅游计划。
3.1.3 推出新的研究方法
在抛弃了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官方定义并构建起一套新的概念体系之后,鉴于世界旅游组织基于其官方定义所做的旅游统计不可靠且统计数据以国家为口径,不能反映各个具体的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法国地理学界尝试运用一些新方法来分析世界各地的旅游。
这些新方法主要有三种,前两种都具有历史地理学性质。第一种方法通过仔细梳理各时期出版的旅游指南里收录的一个个旅游地,为其创建庞大的普查式档案[25],由此重现旅游地的扩散史。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的目标相同,但普查对象是各时期出版的专业杂志和学术期刊中出现的一个个旅游地[26]。第三种方法通过梳理多个国家的旅行社产品样本中的众多旅游地,给遍布世界各地的旅游地建立一个排名体系并测度各旅游地的世界性(法:mondialité;英:mondiality),其中旅游地的排名依据旅游地被多国旅行社产品样本提及的频率,旅游地的世界性被定义为旅游地的全球化程度,即某一旅游地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联系紧密度,由到访旅游地的人群呈现的国别与文化多样性来衡量[27]

3.2 让旅游研究走出孤岛

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运行,而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旅游研究则致力于推进两个层面的融合,一是融入地理科学,二是融入社会科学。
3.2.1 融入地理科学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旅游研究力求参与地理学科的讨论,同时也会带着它的原创性贡献加入到地理学内部的论战中,质疑已经确立的或正在探讨中的一些概念、模式或理论。例如地理学科对创新的研究通常将创新的传播建立在城市等级基础之上,而对旅游地的不少研究则表明,相比规模远胜于其的区域性城市,旅游地反而更早见证了众多创新之举。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旅游研究还在关于主体、表征、文化地理等方面滋养了地理学的其它思潮,例如Olivier Lazzarotti[28,29]作为旅游学者引领了地理学界对“栖居”(法语:habiter;英语:dwelling)的深入思考。一些原本较少关注旅游问题的地理学家或参与到旅游研究中来,或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旅游研究中的一些要素融入其研究中。
3.2.2 融入社会科学
与此同时,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旅游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也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紧密联系。这股思潮在其产生之初就从非地理学家的专著中汲取营养,尤其是Norbert Elias和Eric Dunning[30]关于闲暇与体育的论述促成了指导这股思潮的旅游概念的创立。同样,法国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旅游研究中的“实践”(法语:pratique;英语:practice)的概念来自经济学家Pascal Cuvelier[31],而“发明”(法语:invention;英语:invention)的概念则来自历史学家Philippe Joutard[32]
此后,在昂热大学的地理学者们的倡议下,这股思潮于2019年促成了“旅游研究学术联合体”的创立。这是一个汇集法国20多家院校的150名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的学术团体。该大型学术团体获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授予的GIS(学术联合体,法:Groupement d’Intérêt Scientifique;英:Scientific Interest Group)称号,说明在此之前很难引起官方重视的旅游研究终于得到了法国最高科研机构的正式认可。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文结合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基本国情,重点从旅游地理研究国际化、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以及法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借鉴等分析中形成以下结论:
(1)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方式,促进国内学者对国际旅游研究的了解,推动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理论对话和学术规范。因为有这样庞大的学术研究群体,当前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学术研究在规范化层面已经赶上了国际水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贡献不足等问题。当然,与中国旅游地理学国际化同步,基于强调应用性、实践与理论结合特点,旅游地理学研究在国际化同时也在推动着本土化的发展,与国际学者的持续对话也在提高着中国的理论构建水平。
(2)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新阶段,基于中国旅游基本国情,迫切需要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体系。这是因为,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因为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优质国土空间高度稀缺性,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地位有中国这么高。本质上中国旅游业是人口大国的“超级旅游”,超级旅游必然产生中国特有“巨国效应”,“超级旅游”有序展开不仅需要假日时间的有效保障,更要求游憩空间合理供给,客观上要求在国土空间尺度上对游憩空间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和开展可持续旅游研究。这种因旅游需求侧引起供给侧变化,也要求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行重大转型,从研究对象看,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配置拓展;从研究重点看,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提升;从研究范式看,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
(3)国际上地理学视野的旅游地理研究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可借鉴思考,这其中融入地理学科,融入社会科学,让旅游研究走出孤岛成为重要突破口。

4.2 展望

与中国旅游地理在产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不同,旅游研究在法国地理学科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但不同于中国旅游地理学界根植于深厚的人文主义土壤,法国旅游地理学界早早告别了实证主义,从重“地”(旅游资源)转向重“人”(旅游者),不断从存在主义、现象学、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现当代人文思潮中汲取营养,并时刻保有法国人文科学学者惯有的批判主义精神,始终不忘发出独有的法国声音,即便其声音难被“国际主流”所闻。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英美学术界尽管主导着当今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却不具备与类似于法国“人文科学”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场”,那些在巴黎大街小巷的书屋中被汇聚在“人文科学”标签下,闪耀着思辨精神光辉的著作,在牛津、柏克莱、芝加哥等大学的书店里只能分门别类地置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不同栏目里[33];而在其特有的这样一个跨学科的“人文科学场”里,法国持续为世界生产出萨特、列斐伏尔、福柯、布尔迪厄、德里达等人物。以地理学视角研究旅游的法国同仁们沉浸于此“场”中,皆以人文学者自署,而至少相当一部分的中国旅游地理同仁们仍为自己究竟属“自”/“理”、或属“社”/“ 文”而困惑。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体系,处理好“他乡”和“故乡”的关系,适应社会需求,实现旅游地理学转型,是近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8,34]。从现实看,要结合地理学整体研究趋势[35,36],立足于中国旅游业的基本国情,围绕地理学最核心的“人地关系”问题,协调“超级旅游”需求与高品质游憩空间供给之间的人地关系矛盾,以及因“超级旅游”而产生的“巨国效应”所导致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其中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国旅游地理学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在现有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旅游需求不断膨胀和高品质国土游憩空间供给关系日趋紧张的前提下,14亿中国人的游憩空间如何满足的问题。这需要开展不同尺度上的游憩空间优化和政策制度设计研究,需要不断强化针对不同类型旅游地域系统的创新研究和典型示范,需要加强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集成,创新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理论及方法体系,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学术体系。
[1]
王兴中.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 人文地理, 1996(S1):72-79.

[ Wang Xingzho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a's modern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J]. Human Geography, 1996(S1):72-79.]

[2]
郭柳剑.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回顾[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10):294-295.

[ GUO Liujian. The development and review of modern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J]. Tourism Overview(the second half of the month), 2016(10):294-295.]

[3]
刘锋.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 地理研究, 1999,18(4):434-443.

[ Liu Feng.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geography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9,18(4):434-443.]

[4]
保继刚, 尹寿兵, 梁增贤, 等.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12):1506-1512.

[ Bao Jigang, Yin Shoubing, Liang Zengxian, et 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30(12):1506-1512.]

[5]
张凌云, 乔向杰, 陈岩英, 等.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2001—2019年SSCI旅游类论文统计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35(12):123-135.

[ Zhang Lingyun, Qiao Xiangjie, Chen Yanying, et al. Evaluat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SCI tourism papers from 2001 to 2019[J]. Tourism Tribune, 2020,35(12):123-135.]

[6]
徐红罡, 刘方方, 普涵艺. 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关系研究——基于2006—2016年国际旅游地理文献[J]. 旅游学刊, 2018,33(11):139-148.

[ Xu Honggang, Liu Fangfang, Pu Hanyi.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Geography and Geography: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Geographical Literatures from 2006 to 2016[J]. Tourism Tribune, 2018,33(11):139-148.]

[7]
Bao J, Ma L.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1978-2008: Whence, what and whither?[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1,35(1):3-20.

DOI

[8]
翁时秀,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学术实践的代际差异与学科转型[J]. 地理研究, 2017,36(5):824-836.

DOI

[ Weng Shixiu, Bao Jigang. The cross-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ademic practices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5):824-836.]

[9]
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 旅游学刊, 2010,25(10):13-17.

[ BAO Jigang. On the lack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s concerning 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scienceand our rethinking[J]. Tourism Tribune, 2010,25(10):13-17.]

[10]
马耀峰.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优势与挑战[J]. 地理学报, 2004(S1):139-144.

[ Ma Yaofeng. The Advantage and the Challenge to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S1):139-144.]

[11]
保继刚. 从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 地理学报, 2009,64(10):1184-1192.

[ Bao Jigang.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to Rational Idealism: Reflection o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10):1184-1192.]

[12]
保继刚, 张骁鸣.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 地理学报, 2004,59(S1):132-138.

[ Bao Jigang, Zhang Xiaoming.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1978-2003): A review and retrospec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59(S1):132-138.]

[13]
Bao J, Chen G, Ma L.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Insights from insid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45:167-181.

DOI

[14]
胡鞍钢, 王亚华. 中国国情分析框架: 五大资本及动态变化(1980—2003)[J]. 管理世界, 2005(11):4-11, 171.

[ Hu Angang, Wang Yahua.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five capital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from 1980 to 2003)[J]. Management World, 2005(11):4-11, 171.]

[15]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R]. 北京: 文化和旅游部, 2019.

[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Bulletin[R]. Beijing: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2019.]

[16]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highlights, 2019 edition[M]. Madrid: UNWTO, 2019.

[17]
国家旅游局. 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R]. 北京: 国家旅游局, 2016.

[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2016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 report[R]. Beijing: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2016.]

[18]
席建超, 刘孟浩.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34(8):1569-1580.

[ Xi Jianchao, Liu Menghao. Analysis of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9,34(8):1569-1580.]

[19]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Bao Jigang, Chu Yifang. Tourism Geography (Revised Edition)[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20]
葛全胜, 席建超.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7):793-799.

DOI

[ Ge Quansheng, Xi Jianchao. Strategic choices of regional tourism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34(7):793-799.]

[21]
张潇, 陆林, 徐雨晨. 基于《Tourism Geographies》的近十年国外旅游地理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19,34(6):26-34, 109.

[ Zhang Xiao, Lu Lin, Xu Yuchen. Research Progress of Foreign Tourism Geography based on Tourism Geographies in recent ten years[J]. Human Geography, 2019,34(6):26-34, 109.]

[22]
Francois H, Bourdeau P, Perrin-bensahel L. Fin et confins du tourisme[M]. Paris: L'Harmattan, 2013.

[23]
Derrida J. De la Grammatologie[M].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67.

[24]
Équipe M I T. Tourismes 1: Lieux Communs[M]. Paris: Belin, 2002.

[25]
Stock M, Antonescu A. Une méthodologie pour reconstruire la mondialisation du tourisme[J]. Mondes Du Tourisme, 2014(9):2-18.

[26]
Gay J C, Decroly J M. Les logiques de la diffusion du tourisme dans le monde: Une approche géohistorique[J]. L'Espace Géographique, 2018,47(2):102-120.

DOI

[27]
Violier P, Taunay B. The Tourist Places of the World[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20.

[28]
Lazzarotti O. Habiter La Condition GéOgraphique[M]. Paris: Belin, 2006.

[29]
Lazzarotti O. L'habiter touristique et la ville // Knafou R, Duhamel P. Les Mondes Urbains Du Tourisme[M]. Paris: Belin, 2007.

[30]
Dunning E. Sport in space and time: "Civilizing Processes", trajectories of state-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94,29(4):331-345.

DOI

[31]
Cuvelier P. Anciennes et nouvelles formes de tourisme: Une approche socio-économique[M]. Paris: L'Harmattan, 1997.

[32]
Joutard P. L'Invention du mont Blanc[M]. Paris: Gallimard, 1986.

[33]
包亚明. 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初探[J]. 社会科学, 1997(4):70-73.

[ Bao Yaming. A tentative study of Bourdieu's cultural sociology[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97(4):70-73.]

[34]
保继刚, 张捷, 徐红罡, 等.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 在他乡与故乡之间[J]. 地理研究, 2017,36(05):803-823.

[ Bao Jigang, Zhang Jie, Xu Honggang, et al.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Between hometown and alien land[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05):803-823.]

[35]
Lu L, Bao J, Huang J F, et al.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tourism geography of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26(8):1197-1222.

DOI

[36]
傅伯杰.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J]. 地理学报, 2017,72(11):1923-1932.

DOI

[ Fu Bojie. Geography: From knowledge, science to decision making suppor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72(11):1923-193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