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业态

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基于《世界遗产名录》的统计分析

  • 张书颖 , 1, 2 ,
  • 刘家明 , 3, 4, * ,
  • 朱鹤 3, 4 ,
  • 张香菊 3, 4
展开
  • 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 4.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 刘家明(1966-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E-mail:

张书颖(1991- ),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和旅游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1-01-17

  要求修回日期: 2021-03-06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4-28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A0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139)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utilization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 ZHANG Shuying , 1, 2 ,
  • LIU Jiaming , 3, 4, * ,
  • ZHU He 3, 4 ,
  • ZHANG Xiangju 3, 4
Expand
  • 1.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ng 100191, China
  •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3.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4.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LIU Jiaming. E-mail:

Received date: 2021-01-17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3-06

  Online published: 2021-04-28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随着人们对遗产完整性不断深入的理解以及遗产活化利用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树立线性文化遗产意识,把握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线性文化遗产为基础数据,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列入标准、资源组合模式和核心区与缓冲区等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旅游空间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总结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

张书颖 , 刘家明 , 朱鹤 , 张香菊 . 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基于《世界遗产名录》的统计分析[J].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 11(2) : 203 -216 . DOI: 10.12342/zgstly.20210012

Abstract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s a special type of heritage. Along with the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heritage integrity and growing awareness of heritage reuse and utilization,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awareness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and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become key issues in encouraging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World heritage sites are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that can meet multiple tourism demands. Using th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data from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ategory and inclusion criteria, resource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core zones and buffer zones. This study also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on tourism util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evolution and tourism reu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followed the rule of “growth pole.” Moreover, there were different paths for reutilization and activation in terms of cultural stratification of heritage.

1 引言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驱动下,文化遗产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同时,随着人们的保护理念由特定区域向生态系统连续性的转变[1],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由孤立的“点状”逐渐向“线状”或“面状”演化[2]。线性文化遗产通过资源优势和集聚效应,具有极强的空间开放性和网络连接性,在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跨区域、跨产业合作搭建了平台,被视为区域发展的增长动力。
线性文化遗产的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早期欧美等国将古迹、广场、公园等文化元素进行串联的绿色景观轴线和林荫大道。英文文献中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开发与利用,鉴于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遗产本质,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旅游和遗产旅游是其主要的利用方式,而与生态旅游(Ecotourism)[3]、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4]的结合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线性文化遗产的景观规划[5,6]、运营管理[7]、区域合作[8,9,10]、作用及影响[11,12]也是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基本涉及了遗产利用的全过程。中文文献则限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13,14,15]和以大运河[16,17,18]、丝绸之路[19,20]、茶马古道[21]等为依托的案例地研究。这表明国内研究仍处于对遗产开发与利用平衡问题的探索阶段,与实践研究相对应的理论总结相对不足。
世界遗产是具有垄断性的独特旅游资源[22],可以满足游客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学习遗产知识等多重旅游需求[23,24]。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构成状况相对复杂,在旅游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全新挑战[25]。目前,线性文化遗产虽已引起国内学者重视,但旅游利用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相对欠缺。本文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厘清线性文化遗产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其旅游空间演化过程与旅游活化路径,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 线性文化遗产界定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个泛化概念,主要是从欧美国家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等相近概念衍生而来,虽是同源而生,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差异,尚无统一定义。“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一词由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提出,强调资源的集合属性和链状空间结构,同时也指明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互动与人文意义[26]。后继学者们也纷纷对此概念进行深度解析,并对依托于河流、山脉、交通线等线性空间的遗产进行实证分析[12,15],大多数学者赞同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文化遗产族群属性,认为其在空间分布和遗产类型上具有数量优势[25]
通过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及现有遗产的识别和梳理[2,5-7,10,13-14,20-21,23],本文将线性文化遗产定义为:以保护并传承人类物质或非物质文化为目的,以河流(天然或人工)、山脉、峡谷、交通线等线性空间为依托,通过串联和展示对应线形或带状区域内曾有或现有的突出主题性和功能性的文化资源(有形或无形),还原并再现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文化遗产族群。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截至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发布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1 121处世界遗产,主要以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为类别分别标注。尽管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尝试对世界遗产的不同类型进行探讨,但目前仍未能剥离出线性文化遗产类型。因此,本研究以《世界遗产名录》为数据源,时间截至2019年7月31日,通过对名录中的文化遗产进行甄别检索,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遗产项目评语,最终明确了33处世界线性文化遗产(表1,图1),并获取了基础信息资料。根据经纬度信息和Google Earth获取各项遗产的地理坐标数据,并通过Arc GIS10.5对世界线性遗产进行地理空间匹配,建立世界线性文化遗产数据库。
表1 世界线性文化遗产列表

Tab. 1 List of world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年份 国家(洲) 名称 依托资源 主类(亚类) 标准
1987 中国(亚) 长城 墙体 世俗结构(军事和防御工事) Ⅰ、Ⅱ、Ⅲ、Ⅳ、Ⅵ
1987 德国、英国(欧) 罗马帝国边界 墙体 考古遗址(古罗马);世俗结构(军事和防御工事) Ⅱ、Ⅲ、Ⅳ
1991 法国(欧) 巴黎塞纳河畔 河流 城市景观(后中世纪的欧洲) Ⅰ、Ⅱ、Ⅳ
1993 西班牙(欧) 圣地亚哥康波斯特拉之路:法兰西之路和北西班牙之路 朝圣线路 宗教结构(基督教) Ⅱ、Ⅳ、Ⅴ
1996 法国(欧) 米迪运河 运河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Ⅰ、Ⅱ、Ⅳ、Ⅵ
1998 奥地利(欧) 塞默灵铁路 铁路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Ⅱ、Ⅳ
1998 法国(欧) 法国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 朝圣线路 宗教结构:(基督教) Ⅱ、Ⅳ、Ⅵ
1999 印度(亚) 印度山区铁路 铁路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Ⅱ、Ⅳ
2000 法国(欧) 卢瓦尔河畔叙利与沙洛纳间的卢瓦尔河谷 河谷 城市景观(中世纪后的欧洲) Ⅰ、Ⅱ、Ⅳ
2000 奥地利(欧) 瓦豪文化景观 河谷 文化景观(延续) Ⅱ、Ⅳ
2000 阿曼(亚) 乳香之路 贸易线路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Ⅲ、Ⅳ
2002 德国(欧) 莱茵河中上游河谷 河谷 文化景观(延续) Ⅱ、Ⅳ、Ⅴ
2003 阿根廷(南美) 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 河谷 文化景观(延续) Ⅱ、Ⅳ、Ⅴ
2004 日本(亚) 纪伊山地的圣地与参拜道 朝圣线路 文化景观(联想);宗教结构(本土) Ⅱ、Ⅲ、Ⅳ、Ⅵ
2004 安道尔(欧) 马德留-配拉菲塔-克拉罗尔大峡谷 峡谷 文化景观(延续)
2005 白俄罗斯、爱沙尼亚等国a(欧、亚)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子午线 世俗结构(教育) Ⅱ、Ⅳ、Ⅵ
2005 以色列(亚) 熏香之路-内盖夫的沙漠城镇 贸易线路 文化景观(遗存) Ⅲ、Ⅴ
2007 加拿大(北美) 丽都运河 运河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Ⅰ、Ⅳ
2007 伊拉克(亚) 萨迈拉古城 河流 考古遗址(近东) Ⅱ、Ⅲ、Ⅳ
2008 意大利、瑞士(欧) 雷蒂亚铁路在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景观 铁路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Ⅱ、Ⅳ
2009 英国(欧) 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 高架水道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Ⅰ、Ⅱ、Ⅳ
2010 墨西哥(南美) 皇家内陆大干线 公路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Ⅱ、Ⅳ
2011 瑞士、奥地利等国b(欧) 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 山脉 考古遗址(史前) Ⅳ、Ⅴ
2011 哥伦比亚
(南美)
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 山脉 文化景观(延续);人类活动(农业) Ⅴ、Ⅵ
年份 国家(洲) 名称 依托资源 主类(亚类) 标准
2011 西班牙(欧) 特拉蒙塔那山区文化景观 海岸 文化景观(延续) Ⅱ、Ⅳ、Ⅴ
2012 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欧) 水银遗产:阿尔马登与伊德里亚 贸易线路 世俗结构(矿产) Ⅱ、Ⅳ
2014 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国(南美) 印加路网 道路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Ⅱ、Ⅲ、Ⅳ、Ⅵ
2014 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的路线网络 贸易线路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Ⅱ、Ⅲ、Ⅴ、Ⅵ
2014 中国(亚) 大运河 运河 人类活动(交通和
贸易)
Ⅰ、Ⅲ、Ⅳ、Ⅵ
2015 蒙古(亚) 布尔罕和乐敦圣山及其周围景观 山脉 宗教结构(本土) Ⅳ、Ⅵ
2015 墨西哥(南美) 腾布里克神父水道桥水利设施 水道桥 世俗结构(市政及公共工程) Ⅰ、Ⅱ、Ⅳ
2017 克罗地亚,意大利,黑山(欧) 15至17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的防御工事 道路 世俗结构(军事和防御工事) Ⅲ、Ⅳ
2018 丹麦(欧) 冰与海之间的因纽特人狩猎场阿斯维斯尤特-尼皮萨特 文化景观(延续)

注:① 根据World Heritage Center网站(http://whc.unesco.org/)和World Heritage Site 网站(https://www.worldheritagesite.org/)信息整理。a为白俄罗斯、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摩尔多瓦、俄罗斯、瑞典和乌克兰;b为瑞士、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c为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智利、玻利维亚、秘鲁、阿根廷。② 世界文化遗产列入标准:Ⅰ代表一种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Ⅱ在一定时期内或某一世界文化领域内,就建筑科技、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促使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Ⅲ为一种现存或已消逝的文化传统或文明提供独特的至少是不同其它的见证;Ⅳ可作为某一类建筑、建筑群、建筑技术或景观的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Ⅴ可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的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利用、海洋利用的杰出范例,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变得易于损坏;Ⅵ与具突出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生活传统、思想、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须与其他标准结合使用)。

图1 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

注: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1663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rld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3.2 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构建的世界线性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遗产类别、列入标准、核心区、缓冲区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揭示线性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此外,采用归纳演绎法对旅游利用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

4 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特征

4.1 类别与列入标准

依据World Heritage Site网站的世界遗产划分方法,本文提取出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所属类别,由图2(a)可知,线性文化遗产类别分布并不均匀,且数量最多的主类几乎仅涵盖一个亚类,例如人类活动、文化景观和世俗结构,分别以交通和贸易、延续、军事和防御工事3个亚类为主,而其余3个主类数量较少且类型分散。
图2 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类型与列入标准频次统计

Fig. 2 Frequency of world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ype and selection criteria

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往往通过列入标准来体现[27],遗产必须满足一项或者多项标准才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图2(b)可知,在33项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中,以第Ⅵ条和第Ⅱ条标准被采用的频率最高,占比分别达到84.85%和69.70%。虽然全部世界文化遗产(869项)分别仅有583项(67.09%)和443项(50.98%)满足第Ⅵ条和第Ⅱ条标准,距线性文化遗产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两项标准依然是文化遗产中被采用最多的。说明技术价值在文化遗产的评选中占据重要位置,而线性文化遗产较其他遗产类型更强调建筑造诣和历史成就。此外,几乎所有线性文化遗产都同时满足多项列入标准,长城表现最为突出,同时满足除标准Ⅴ以外的其他5条标准,而马德留–配拉菲塔–克拉罗尔大峡谷(安道尔)和冰与海之间的因纽特人狩猎场阿斯维斯尤特–尼皮萨特(丹麦)却是仅符合第Ⅴ条标准而入选的。

4.2 资源组合模式

以遗产点为关键节点,将主要依托物及空间抽象为轴线,线性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25]。为了进一步厘清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特征,本文对以上33处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资源组合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最终得到4种组合类型(图3)。
图3 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资源组合模式

Fig. 3 Resource combination models of world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对于铁路、运河、边境墙等整体型的文化遗产来讲,其自身就是资源集合体,资源组合模式就是自身固有的存在方式(图3(a))。而对于依托其他空间的遗产而言,具体包括3种情况。首先,遗产点或资源点集中在遗产中心轴线的单侧(图3(b)),另外一侧由于自然条件或其他因素的限制未形成遗产价值。例如,特拉蒙塔纳山区文化景观(西班牙)位于地中海沿岸一座单面为悬崖的山脉中,梯田、水利设施等全部资源点都分布在山区一侧。更为常见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组合模式则是双侧共同发展,可以划分为双侧组团型(图3(c))和双侧分散型(图3(d))。其中,组团型可能是由自然条件阻隔(如山脉、河流等)或行政单位阻隔造成,如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也可能是沿途影响力较大的关键性节点对周边资源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而形成局部地区的小集聚,如乳香之路。而双侧分散型的线性文化遗产,虽然两侧资源点分布存在不均匀现象,但并不影响总体的分布趋势。例如,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贯穿欧亚10国,总距离2 820km的沿线上分布了34个观测站,形成该遗产的主要框架和基本走向。

4.3 核心区与缓冲区

核心区(Core Zones)和缓冲区(Buffer Zones)是对世界遗产进行土地控制、加强保护的区划管理办法[28]。核心区是遗产所在地,其边界是被认定的有效保护边界(Boundaries for Effective Protection);缓冲区虽然并不算在被提名的遗产范围内,但却对遗产的使用和发展施加了法律和(或)惯例限制(Legal and/or Customary Restriction),即在核心区的基础上限定空间的拓展和外延,是一种对遗产的补充保护形式[29]
根据图4可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面积差距巨大,亚洲和美洲地区虽然遗产数量少,但面积明显高于欧洲地区。而缓冲区面积小于核心区面积的仅有马德留-配拉菲塔-克拉罗尔大峡谷(安道尔)、丽都运河(加拿大)和布尔罕和乐敦圣山及其周围景观(蒙古),进一步说明线性文化遗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需要周边更大区域范围的协调与配合,旨在维护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就核心区面积来看,排在前列的包括布尔罕和乐敦圣山及其周围景观(蒙古)、冰与海之间的因纽特人狩猎场阿斯维斯尤特-尼皮萨特(丹麦)、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哥伦比亚),全部高于14万hm2;最小的是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仅不足1 hm2
图4 世界线性文化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对比

注:① 冰与海之间的因纽特人狩猎场阿斯维斯尤特-尼皮萨特、巴黎塞纳河畔、法国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未设置缓冲区。② 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1663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4 Area comparison between core zones and buffer zones of world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通过查阅和分析各个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分布图,本文将其总结为表2中的5种模式,进一步明确了线性文化遗产不同的保护区划分方法。
表2 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区分区方法

Tab. 2 Zoning methods for dividing world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ed areas

类型 示意图 案例地 特点及适用范围
四周拓展型 雷蒂亚铁路在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景观(意大利,瑞士)
核心区包含遗产自身和资源点,缓冲区在核心区的基础上,向四周拓展。适用于整体型和双侧分散型的资源组合模式的遗产
单侧拓展型 特拉蒙塔纳山区文化景观(西班牙)
核心区和缓冲区都仅在遗产中心轴线的一侧。适用于单侧型资源组合模式的遗产
两端拓展型 瓦豪文化景观(奥地利)
将遗产中心轴线附近的资源划归为核心区,缓冲区在遗产轴线两端。适用于起始位置脆弱的遗产,例如需注意河流上下游关系的瓦豪文化景观
一体化拓展型 萨迈拉古城(伊拉克)
遗产的核心区都紧紧围绕遗产点和资源点设置,缓冲区与核心区联合,设置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适用于双侧组团型和双侧分散型资源组合模式的遗产
类型 示意图 案例地 特点及适用范围
多核心拓展型 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哥伦比亚)
遗产的核心区都紧紧围绕遗产点和资源点设置,缓冲区在各个核心区的基础上向外拓展,表现为多个缓冲区的跨界合作。适用于双侧组团型和双侧分散型资源组合模式的遗产

注:案例地地图根据World Heritage Center网站(http://whc.unesco.org/)整理

四周拓展型是围绕遗产自身向周围扩散的模式,展现出圈层结构。单侧拓展型和两端拓展型是2种特殊的类型,现实情况中较少发生,前者仅针对单侧型资源组合模式的遗产,后者则将缓冲区设置在遗产轴线两端。一体化拓展和多核心拓展是最为常见的方式,政治边界和地域跨度是造成二者缓冲区差异的主要原因。首先,所有的跨国世界线性文化遗产,都采用了多核心拓展方式,如印加路网、罗马帝国边界、丝绸之路等,说明跨国遗产的建立是推动跨国资源保护的重要一环[1],即便国家疆界给遗产的完整性管理制造了障碍,但以多核心拓展方式为代表的连续性保护理念为遗产的有效保护提供了可能。其次,地域跨度与区划方式有着直接关联,一般情况下地域跨度越小的遗产更倾向于采用一体化拓展方式;而地域跨度越大的遗产更倾向采用多核心拓展方式。例如,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包含沿线18个城市,核心区地跨14万hm2,其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划分就带有明显的多核心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整体型遗产,在申遗过程中选取典型河段和重要遗产点,出现不连贯现象,因此在区划方式上也遵循多核心拓展。

5 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模式

通过以上对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的梳理可以看出,线性文化遗产具有资源类型丰富、遗产价值突出、要素系统完善、集聚优势明显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显著优势,在旅游方面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作为典型的遗产活化手段[30],旅游利用不仅为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联系和业态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成功弘扬了遗产文化和地区特色。而线性文化遗产的自身特征也对其旅游利用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旅游空间形态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进行探讨。

5.1 旅游空间形态演化

本文根据资源组合模式和保护区分区方法,明确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点-线-面空间形态,其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
图5所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空间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空间的演化过程。首先,旅游服务区围绕个别主要资源点而建,旅游活动相对分散,配套设施不足,客源市场有限,就整个线性文化遗产地而言,旅游产业是以点状存在的。特别是资源组合模式为双侧组团型的遗产,最易形成具有代表性旅游节点;而对其他资源组合模式的遗产而言,具有高品级的遗产资源则是打造旅游产品的关键。此阶段处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主题特征并未展现,市场竞争力不足。
图5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空间形态提炼

Fig. 5 Spatial patterns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随着旅游发展意识的逐渐深入,遗产地开始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将主要资源点串连成线,打造主题线路,加紧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原有资源点,客源市场明显扩大。在此阶段,线性文化遗产地的各个资源点连接较为紧密,也基本显现出主题旅游优势,发展呈现线状特点,由于资源组合模式为整体型或双侧分散型的遗产具有较强的空间延续性,在整体线路打造过程中会更容易形成区域联动。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游客的多重动机,此阶段将会对原有旅游线路进行改造和升级,不仅实现了多方位循环的游览模式,也开始打造新景点以延长游览时间。
随后,旅游业进一步扩张,线性遗产地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周边地区出现了更多的新兴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网络基本形成。此时,以线性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旅游服务区也已完成,线性文化遗产不再以个别资源点或线路为旅游吸引物,而是以遗产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较高,且对周边的辐射带动力较强,资源组合分散性较强的遗产更容易形成广阔的旅游辐射区,发展为面状格局。在此阶段,吸引力较低的地区和路段被绕行,而景色秀丽或意义重大的遗产地的旅游容量开始积压,众多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节点,如历史城镇、自然风景、重要史迹等,成为集中展现遗产精神的重要部分。而沿线分布的旅游附属设施,如指示牌、饮水处、驿站等,也将增加或丰富文化元素以加强游客的意识文化旅游体验。

5.2 旅游活化路径

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是文化体验[31]。为了增强文化内涵的可感知性,提升游客体验,本文借鉴张建忠和孙根年的文化遗产分层观点[32],分别指出线性文化遗产不同文化层可参考的旅游活化路径(图6)。
图6 线性文化遗产分层及旅游活化路径

Fig. 6 Stratification and tourism utilization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在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不同层面的文化可采取不同的活化路径和利用方式。物质文化层可以为游客提供静态文化旅游体验,静态博物馆、主题线路打造等客观主义模式是首选的方式。线性文化遗产拥有较好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只要将其展现给游客即可,无需进行更多的包装,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和科技教育价值突出的考古遗址类遗产。
制度文化层是遗产反映的行为规范、制度组织等内容,提供动态文化旅游体验。对制度文化层的旅游利用最重要的是对历史场景(Historical Eventscape)和历史地方(Historical Place)的再现与呈现[29],因而需要更加活泼的展现方式,利用场景再现或舞台演绎等手段动态传达线性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制度规范,特别是VR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给人视觉上的感知,增强游览兴趣。
精神文化层为核心——指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提供意识文化旅游体验。精神文化层的旅游体验是最深入人心的,但同时也是最难开展的,需要对各方面的细节进行把控,营造整体氛围,提升线性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和影响深度。除了通过遗产内外部环境传达遗产内在文化,民俗节庆的体验和主题精神的凝练展现也是很好的表现手法。此外,线性文化遗产的主题性和连贯性特征是值得旅游开发者着重强调和利用的内容,紧紧围绕遗产的主题元素,结合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近年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登录项数快速增长,不仅为强化遗产沿线区域联系和遗产保护提供了学习范本,也为大型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导向和契机。为了完善遗产保护和管理体系,构建综合系统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思路,本文对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类别和列入标准分布不均、资源组合模式多样、面积差异大等特征,同时,核心区和缓冲区呈现四周拓展型、单侧拓展型、两端拓展型、一体化拓展型、和多核心拓展型5种组合模式。旅游利用模式方面,其空间形态遵循点-线-面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6.2 讨论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践行并深化了全域旅游理念,实现了从单个遗产点到群体遗产、 从局部区域到整体区域、从单一旅游目的地到旅游目的地集群的转变[6,13],突破了传统行业的界限和限制,更契合旅游的文化属性,也能更好地发挥旅游的文化功能,为拓展“旅游+”模式和遗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机会和平台。长久以来,世界遗产保护一直遵循着“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严格限制社会经济生活对遗产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随着遗产活化和可持续利用理念的深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得到重新定位和认识[30],不少学者对其在提升遗产保护意识、促进文化传承、带动社区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提出了肯定[4,14]
线性文化遗产是人类伟大智慧和勇气的见证,传承着璀璨的历史文明和悠久文化,特色鲜明,价值突出,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然而,相较于其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地域跨度广泛的特征使其在旅游利用过程中面临着空间连续传承难度大、地区管理制度不统一、沿线景观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由此引发旅游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现象加剧,对旅游实践和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8]。因此,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规避以上不足,发挥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优势和资源集聚优势,拓展遗产资源的社会服务能力,实现遗产地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协同,将是未来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关键问题[19]。此外,对不同类别的线性文化遗产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不同的旅游利用模式和开发策略也是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1]
陆小璇. 跨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现状评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29(11):1978-1990.

[ Lu Xiaoxuan. Review of transnational natural world heritage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29(11):1978-1990.]

[2]
俞孔坚. 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J]. 中国园林, 2004,20(11):68-70

[ Yu Kongjian. China faces the challenge of world heritage concept: Thoughts after the 28th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J]. Journal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4,20(11):68-70.]

[3]
Thurau B, Seekamp E, Carver A D, et al. Should cruise Ports market ecotour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ssenger spending expectations within the Panama canal watershe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17(1):45-53.

DOI

[4]
Erfurt-Cooper P. European Waterways As A Source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M] // River tourism. Wallingford: CABI, :95-116.

[5]
Sugio K. A Consolid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Setting and Management/Protection Measures for Cultural Routes[M]. Xi'an: Xi'an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5.

[6]
Harvey D. Landscape and heritage: Trajectories and consequences[J]. Landscape Research, 2015,40(8):911-924.

DOI

[7]
Cottle C. The South Carolina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 taps heritage tourism market[J]. Forum Journal, 2003,17(4):46-50.

[8]
Lovelock B, Boyd S. Impediments to a cross-border collaborative model of destination management in the catlins, new Zealand[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6,8(2):143-161.

DOI

[9]
Tuxill J, Huffman P, Laven D, et al. Shared Legacies in Cane River National Heritage Area: Linking People, Traditions, and Culture[M]. Woodstock: USNPS Conservation Study Institute, 2008.

[10]
Laven D, Ventriss C, Manning R, et al. Evaluating US national heritage area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46(2):195-212.

DOI

[11]
Mell I C, Sturzaker J.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tightly constrain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Darjeeling, Ind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4,6(1):65-88.

DOI

[12]
Kuiper E, Bryn A. Forest regrowth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Norway and along the Norwegian St Olav pilgrim rou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Ecosystem Services & Management, 2013,9(1):54-64.

[13]
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 城市问题, 2004(1):28-31, 54.

[ Li Wei, Yu Kongjian, Li Dihua. Heritage corridor and a primary theoretic framework on study of integ rated conservation of the great canal[J]. Urban Problems, 2004(1):28-31, 54.]

[14]
奚雪松, 陈琳.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及其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28(4):100-107.

[ Xi Xuesong, Chen Lin. The pre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pproach of the American Erie canal heritage corridor and its inspirations[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3,28(4):100-107.]

[15]
王丽萍. 滇藏茶马古道线形遗产区域保护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28(3):101-105.

[ Wang Liping. A 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 of linear heritage area of the ancient tea and horse road in Yunnan-Tibet[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2,28(3):101-105.]

[16]
金平斌, 沈红心. 京杭运河(杭州段)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功能开发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2,29(1):115-120.

[ Jin Pingbin, Shen Hongxin. Study on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leisure tourism function of the Hangzhou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s Edition), 2002,29(1):115-120.]

[17]
张琳. 江苏省沿“运河”城市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 ( 6):140-141.

[ Zhang Lin.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long the canal in Jiangsu Province[J]. Marketing Managenment Review, 2011, (6):140-141.]

[18]
朱晓青, 翁建涛, 邬轶群, 等. 城市滨水工业遗产建筑群的景观空间解析与重构: 以京杭运河杭州段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42(3):371-377.

[ Zhu Xiaoqing, Weng Jiantao, Wu Yiqun, et al.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tectural complex: A case study on Hangzhou section's of the Grand Canal[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2015,42(3):371-377.]

[19]
李创新, 马耀峰, 李振亭, 等. 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25(9):841-844.

[ Li Chuangxin, Ma Yaofeng, Li Zhenting, et al. Research about patterns of inter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on exploiting heritage corridors resources:taking silk road applying for being a world heritage for an example[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9,25(9):841-844.]

[20]
杜忠潮, 柳银花. 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综合性评价——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1,34(3):519-524.

[ Du Zhongchao, Liu Yinhu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value of linear heritage corridor in the Silk Road on the northwestern China[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1,34(3):519-524.]

[21]
李飞, 马继刚. 我国廊道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滇、藏、川茶马古道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37(2):136-140.

[ Li Fei, Ma Jigang.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corridor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in Yunnan, Tibet and Sichuan[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6,37(2):136-140.]

[22]
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J]. 地理研究, 2015,34(5):991-1000.

DOI

[ Zhou Rui, Zhong Linsheng, Liu Jiaming. Research on r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Connotation and tourism utiliz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5):991-1000.]

[23]
梁学成.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 旅游学刊, 2006,21(6):16-22.

[ Liang Xuecheng. An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value of world heritages and study of their exploring model[J]. Tourism Tribune, 2006,21(6):16-22.]

[24]
王晓梅, 邹统钎, 金川. 国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研究进展[J]. 资源科学, 2013,35(12):2334-2343.

[ Wang Xiaomei, Zou Tongqian, Jin Chu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J]. Resources Science, 2013,35(12):2334-2343.]

[25]
任唤麟.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以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37(10):1560-1568.

DOI

[ Ren Huanlin. On valu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of cross-regiona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in China as an exampl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37(10):1560-1568.]

[26]
单霁翔.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 突破与压力[J]. 南方文物, 2006(3):2-5.

[ Shan Jixiang.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large-scal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reakthrough and pressure[J].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 2006(3):2-5.]

[27]
张珍珍, 熊康宁, 肖时珍, 等. 全球世界遗产时空分布与列入标准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2):152-160+168.

[ Zhang Zhenzhen, Xiong Kangning, Xiao Shizhen, et al. Study on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scription criteria of global World Heritages[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7, 26(2):152-160+168.]

[28]
贾丽奇, 郭华敏.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关于“缓冲区”条款的修订解读[J]. 规划师, 2015,31(S2):42-45, 49.

[ Jia Liqi, Guo Huamin. Analysis of the revision about the buffer zone of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J]. Planners, 2015,31(S2):42-45, 49.]

[29]
[ UNESCO.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B/OL]. [2017-7-12]. http://whc.unesco.org/en/guidelines/.

[30]
吴必虎, 王梦婷. 遗产活化、原址价值与呈现方式[J]. 旅游学刊, 2018,33(9):3-5.

[ Wu Bihu, Wang Mengting. Heritage activation, site value and present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8,33(9):3-5.]

[31]
喻学才. 遗产活化论[J]. 旅游学刊, 2010,25(4):6-7.

[ Yu Xuecai. Heritage reuse theory[J]. Tourism Tribune, 2010,25(4):6-7.]

[32]
张建忠, 孙根年. 基于文化遗产视角的陵墓遗址旅游开发——以乾陵、西夏王陵和明十三陵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31(11):1937-1942.

[ Zhang Jianzhong, Sun Gennian. The tomb heritage tourism exploitation based on cultural heritage angle: Take Qian Manusoleum, Xi Xia Mausoleum and Ming Tmbs' Mausoleum as exampl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31(11):1937-194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