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旅游中的教学机理研究
邵亦琛(1998-),女,硕士研究生。E-mail: yichen_shao@163.com |
收稿日期: 2022-12-30
修回日期: 2023-05-03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0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chanism of museum study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theory
Received date: 2022-12-30
Revised date: 2023-05-03
Online published: 2023-08-04
博物馆研学旅游既是一种重要的旅游业态,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本研究基于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辅助网络文本分析,对博物馆研学旅游中的教学机理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博物馆能够提供本真性的、多类型的、跨时空的和整合性的知识内容。博物馆所具有的允许全身心体验复合型时空情境和群体互动式情境特性,使得亲历者在接触后,生成认知通道。博物馆研学旅游亲历者的认知通道生成后,教育意向性被开启,自我建构式学习被激发,促进自我生成式发展的形成,最终完成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优化。本研究尝试分析博物馆研学旅游中的教与学的内在逻辑,建立起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博物馆研学旅游情境教学机理模型,为博物馆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
邵亦琛 , 孟繁强 .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旅游中的教学机理研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 13(3) : 494 -509 . DOI: 10.12342/zgstly.20220166
Museum study tourisms are an important tourism business format as well as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ucture.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non-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s, and significant network text analysi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chanisms in museum study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theory. According to research, museum study tourism can provide authentic, multi-type, time-space-crossed, and integrative knowledge. The character of museum study tourism allows experiencers to enjoy the full-body experience in composite spatiotemporal contexts and group interaction. These characters will create cognitive channels for the experiencers. Following that, the experiencers of museum study tourism will be initiated with educational intentionality, encouraged to engage in self-constructive learning, promote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and ultimately optimize cognition and behaviour.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amine the internal logic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useum study tourism, develop a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chanism model for museum study tourism,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study tourism products.
表1 观察地点信息表Tab. 1 Attributes of observation locations |
观察记录编号 | 观察地点名称 | 所在城市 | 主要主题 |
---|---|---|---|
ON01 | 故宫博物院 | 北京 | 历史 |
ON02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北京 | 历史、科技 |
ON03 | 首都博物馆 | 北京 | 历史 |
ON04 | 北京自然博物馆 | 北京 | 自然 |
ON05 | 中国科学技术馆 | 北京 | 科技 |
ON06 | 北京天文馆 | 北京 | 科技、自然 |
ON07 | 天津博物馆 | 天津 | 历史 |
ON08 | 天津自然博物馆 | 天津 | 自然 |
ON09 | 天津科学技术馆 | 天津 | 科技 |
ON10 | 内蒙古博物院 | 呼和浩特 | 历史、自然 |
ON11 | 内蒙古科学技术馆 | 呼和浩特 | 科技 |
ON12 |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 呼和浩特 | 自然;历史 |
注:主要主题数量在1个以上的博物馆,按照其呈现内容的比重进行排序。 |
表2 受访对象信息表Tab. 2 Attributes of interviewees |
受访者编号 | 性别 | 职业 | 受访者身份 |
---|---|---|---|
I01 | 男 | 公务员 | 见证者 |
I02 | 女 | 金融行业从业者 | 见证者 |
I03 | 男 | 法律行业从业者 | 见证者 |
I04 | 女 | 家庭主妇 | 见证者 |
I05 | 女 | 会计 | 见证者 |
I06 | 男 | 金融行业从业者 | 见证者 |
I07 | 男 | 教师 | 见证者 |
I08 | 男 | 学生 | 亲历者 |
I09 | 女 | 学生 | 亲历者 |
I10 | 女 | 学生 | 亲历者 |
I11 | 女 | 学生 | 亲历者 |
I12 | 女 | 学生 | 亲历者 |
I13 | 女 | 学生 | 亲历者 |
I14 | 女 | 学生 | 亲历者 |
I15 | 女 | 博物馆研学负责人 | 组织者 |
I16 | 女 | 课外教育机构负责人 | 组织者 |
表3 范畴的构建Tab. 3 Category construction |
主范畴 | 副范畴 | 初始概念 |
---|---|---|
博物馆研学旅游的 知识内容形态 | 本真性内容 | 真实的内容;物理意义上的凭据;不支解或改变内容的设定 |
多类型知识内容 | 显性知识;内隐知识;良构知识;劣构知识 | |
“跨时空”知识内容 | 不同文化;不同时间;不同空间 | |
整合性知识内容 | 主题呈现;类型呈现 | |
博物馆研学旅游的认知通道生成方式 | 情境接触与构建 | 可回归真实的情境;构造虚拟方式呈现的真实情境;想象指引的情境 |
博物馆研学旅游的 情境体验 | 实现全身心的旅游体验 | 触碰;观察;聆听;讨论;模仿;扮演;抒情;思考;提问; 讲述;展示 |
提供复合型时空情境体验 | 非传统的学习环境;非固定的关系结构;非固有的知识架构; 科技赋能的现场环境 | |
群体式互动情境体验 | 社群性互动;同伴行为 | |
博物馆研学旅游的 教学实现路径 | 开启意向性 | 培养兴趣;追寻目标 |
进行自我建构式学习 | 知识迁移 | |
促进生成式发展 | 优化学习过程;培养建构能力 |
[1] |
|
[2] |
|
[3] |
周婧景. 中国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发展述略: 基于文献视角[J]. 中国博物馆, 2020, 37(3): 43-50.
[
|
[4] |
谢彦君. 旅游体验研究: 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D].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
|
[5] |
谢彦君. 旅游体验的情境模型: 旅游场[J]. 财经问题研究, 2005(12): 64-69.
[
|
[6] |
夏征农, 陈至立, 等. 大辞海: 政治学·社会学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407.
[
|
[7] |
|
[8] |
谢沂楠. 让校外教育发挥更大育人作用: “十二五”以来全国校外教育工作综述[N]. 中国教育报, 2017-03-21(1).
[
|
[9] |
|
[10] |
周婧景, 郭川慧. 博物馆“研学旅行”定义及其理解[J]. 博物院, 2020(5): 89-95.
[
|
[11] |
王定华. 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EB/OL]. (2014-07-22).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95437e260102uy1a.html.
[
|
[12] |
王文静. 情境认知与学习[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江蓝生, 谭景春, 程荣, 等. 现代汉语词典[M]. 第六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597.
[
|
[19] |
蔡剑峰, 黄娴, 等.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 第五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1568.
[
|
[20] |
仇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机理与实证研究[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124.
[
|
[21] |
|
[22] |
苗学玲, 解佳. 扎根理论在国内旅游研究中应用的反思: 以旅游体验为例[J]. 旅游学刊, 2021, 36(4): 122-135.
[
|
[23] |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M]. 第三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25-330.
[
|
[24] |
|
[25] |
|
[26] |
胡塞尔. 逻辑研究第二卷[M]. 倪梁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789-864.
[
|
[27] |
黄悟. 建构主义框架下的信息化高校英语教学[J]. 教育与职业, 2012(8): 101-102.
[
|
[28]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