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吴殿廷, 郭来喜, 刘锋, 刘宏红, 王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是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国是中华崛起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世界旅游强国的经验分析入手,考察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旅游强国的内涵、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具有超大地域与超多样性自然景观、超长历史与超多样化文化景观、超大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越来越好的社会外向度与人文环境以及逐渐成熟且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旅游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现实可行。但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政界、业界和学界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借鉴旅游强国经验,完善涉旅法律法规;建设高效有力的旅游业发展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做强"旅游+",做大"+旅游";坚持产城互动和区域协同;用数字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旅游;充分调动海内外有利因素打造大中华旅游品牌;尽快遴选和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旅游城市,确保国家"十四五"旅游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 遗产旅游
  • 遗产旅游
    马小宾, 章锦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遗产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挖掘国外游客的世界遗产目的地形象认知,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和目的地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案例地,通过获取TripAdvisor网站的评论数据,从主题词、语义网络、句子情感等粒度角度,展开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形象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包括整体形象、语义网络形象和情感形象3个维度,遗产景区的跨文化交流得到实现,积极情感占据主导,表达了国外游客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满意程度。(2)国外游客主要关注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体验、空间符号和服务等方面,同时关注敏感度存在差异,呈现出体验>景观>服务>空间符号的特征。(3)核心吸引物差异会导致国外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构建的认知网络差异。

  • 遗产旅游
    曾艳芳, 甘萌雨, 李姝霓, 姜倩, 朱立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唐承财, 章杰宽, 查建平
    2022, 12(4): 581-58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明庆忠, 常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界定旅游业碳排放统计边界既是低碳旅游研究的难点,也是制定旅游业碳减排政策与措施的关键。已有研究在统计指标选取上多以借鉴和优化为主,计算结果难以相互佐证。文章基于经济学和法学相关领域溯源,逐一评价了现行统计指标,研究发现:(1)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统计边界的主要因素是研究视角不同、统计口径混用,导致研究结果之间"横向不可比,纵向不可加";(2)"狭义"和"广义"统计边界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在"污染者付费"的基础上兼顾"受益者负担"原则;(3)基于"属地责任原则",外部交通不属于旅游目的地碳源,而应计入"广义"的统计边界。研究指出:旅游业碳减排措施应明晰责任边界和外部性,兼顾经济收益和环境代价;在边界相对统一的前提下,不同研究对象的碳强度不同,旅游业是否为绿色产业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王凯, 刘依飞, 甘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设置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旅游业碳排放绩效对于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和熵值法分别测度旅游业碳排放绩效及环境规制强度,并进一步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绩效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呈波动变化趋势,中部地区处于较低水平但始终呈稳定上升态势,西部地区增长最快;中国环境规制整体强度同样呈增长态势,且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碳排放绩效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当前中国环境规制整体强度处于拐点之前。以技术创新为门槛变量,发现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绩效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双门槛效应。(3)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技术创新单一门槛效应。在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绩效的促进作用实现飞跃;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阻滞旅游业碳排放绩效提升;当科技创新跨过门槛后,环境规制有助于旅游业碳排放绩效提高;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则始终抑制旅游业碳排放绩效增长。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朱海, 王立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业"双碳"目标的达成已成为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本文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在测算旅游业碳排放与碳汇的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和GM灰色预测模型,结合不同情景对旅游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展开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江西省旅游业碳排放、碳汇均呈现出增长态势,碳排放由前期平缓增长转为后期快速增长,碳汇则为持续平缓增长,20年间两者的年均变化率分别为21.09%和9.11%。(2)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将对江西省旅游业碳达峰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在基准情景、中等情景和低碳情景中,江西省实现旅游业碳达峰的时间差异较大,分别约为2035年、2030年和2025年。(3)预测江西省未来旅游业碳汇将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在采取低碳情景的相关政策下,江西省旅游业能够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建议江西省旅游业从确保旅游碳减排和推进旅游生态化两方面采取措施,以顺利实现"双碳"目标。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张燕, 章杰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方法估计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建立一个包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多变量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中国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研究结论:(1)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存在旅游收入和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铁路里程对旅游收入的贡献要大于公路里程。(2)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旅游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旅游收入对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大,对西部地区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小。(3)公路和铁路对二氧化碳的贡献率在中部地区最大。总体上,交通基础设施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不显著。本文首次建立了一个多变量经济学分析框架综合性地讨论中国旅游收入、交通基础设施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文章提出的研究框架对不同空间区域和尺度的研究和实践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贺腊梅, 查建平, 陈淄涵, 马思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识别中国住宿业碳排放增长路径,是应对气候变化、精准制定旅游减排政策的关键。本研究从产业关联的视角出发,采用环境投入产出和结构路径分析方法,探究1997—2017年中国住宿业碳排放演变特征与影响住宿业碳排放变动的关键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住宿业碳排放量波动增长,但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电力和热力消耗是住宿业碳排放最主要的能源消耗类型。(2)最终需求引致的直接住宿业碳排放对住宿业全部碳排放量贡献始终较大,但住宿业消费中间产品投入引致的隐含碳排放量逐渐增多。(3)从供应链路径来看,"(上游供应部门)→食品制造业→住宿业→最终需求"与"(上游供应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业→最终需求"是驱动中国住宿业碳排放变动的主要路径类型,上游供应部门涉及农林牧渔、道路运输、化学工业等部门。实现住宿业低碳发展应实施"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综合治理战略,优化住宿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引导住宿业传统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转型。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王淑新, 何红, 刘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是推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实践主体,但长期面临旅游企业、旅游者低碳生产与消费内在动力不足,低碳发展长效落实机制缺乏,监督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升旅游地低碳发展系统协同效率,推动低碳发展措施高效实施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议题。本研究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以低碳信息共享为基础,基于供需协同、低碳优先、共同参与、可持续性、系统性5项原则,尝试构建以旅游企业、旅游者、第三方评估机构、政府部门、社区居民五大利益相关者为主体,以低碳信息共享、低碳发展激励、低碳发展规制、低碳发展补偿4项区块链平台运行机制为支持的旅游地低碳发展模式,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反向规制机制、补偿机制推动低碳"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为旅游地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本研究意图突破传统低碳旅游研究局限,拓展可持续旅游分析视角。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唐承财, 王逸菲, 燕科凝, 刘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冬奥会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的首个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绿色办奥是北京冬奥会的举办理念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北京冬奥会中碳减排技术与碳中和措施为研究导向,挖掘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情况与经验,以及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启示。研究表明:(1)北京冬奥会以"双碳"目标、可持续性理念与"两山"理论为指引,将碳减排技术与碳中和措施贯彻到赛前、赛时、赛后利用的全过程,为绿色低碳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提供参考,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2)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对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科学选址旅游项目、制定低碳旅游标准、高效利用现有设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建立低碳交通体系、打造低碳产品体系、构建碳中和机制、鼓励游客绿色消费八个维度探讨低碳旅游发展的现实路径。

  • 旅游业碳达峰碳中和
    刘方宇, 刘心亿, 康治尧, 戴俊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与形象传播对建设生态城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以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基于"投射形象-感知形象"的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对应分析、成分分析方法,评估了典型生态节事活动的形象投射与感知差异。研究发现:(1)北京世园会形象可以划分为旅游吸引物、环境与地方氛围、设施与服务、旅游体验4个维度。(2)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仅在旅游吸引物维度方向差异小,在环境与地方氛围、设施与服务、旅游体验维度方向差异大。(3)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在旅游体验、环境与地方氛围维度上成分差异大;在旅游吸引物和设施与服务维度,投射形象内部存在明显分异,反映在官方微博的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成分差异大,设施与服务维度官方公众号的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成分差异大。(4)北京世园会努力建构的绿色生态的环境与地方氛围在游客感知层面接受度较差,核心原因是供需两侧的目标、需求与策略的不匹配。本研究对北京世园会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的方向差异与成分差异进行了重点分析,揭示了其在不同主题维度的区别化特征。这有助于促进生态节事活动的科学化、精细化评估,为其形象传播效果提升提供支持。

  • 书评
  • 书评
    唐承财
    2022, 12(4): 718-71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2022, 12(4): 720-72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