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der tourism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ourism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ecurity

  • Cui Zhehao ,
  • Wu Yuqing ,
  • Zhang Junjie
Expand
  •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2,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3-31

  Revised date: 2022-06-15

  Online published: 2022-08-26

Abstract

Border tourism is a very special form of tourism with a nature of political sensitivity, which creates a sense of insecur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insecurity has an impact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order tourism.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security and border tourism, this study selects a representative border tourism city in Northeast China as cases to study the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ourism. The study proposed that social security is a common issue affecting border tourism securit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security of border tourism varies in different areas. Tourist security and cultural security are the issues that influence tourism on China-Korea border and the China-Mongolia border, whilst economic security, ecological resource security, and residents’security are the issues affecting the tourism security of the Sino-Russian border. The main causes of border tourism security are geopolitical factors,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governance of border tourism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control system of border tourism securit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wo Tourism Zones”, the advance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awareness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Cite this article

Cui Zhehao , Wu Yuqing , Zhang Junjie .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ourism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ecurity[J]. ECOTOURISM, 2022 , 12(3) : 429 -441 . DOI: 10.12342/zgstly.20220024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边境安全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开放前沿,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1]。边境旅游安全兼具了边境安全和旅游安全的双重属性,二者缺一不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安全问题,边境旅游安全既随国内及地区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紧密相关,从而影响到边境旅游安全的具体内容及对策。在国家安全视域下,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方面。现阶段,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性更大。一方面,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大边境旅游安全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边境旅游安全问题本身会对东北地区边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游客重游度和满意度下降。因此在推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时代,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对边境旅游安全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边境旅游发展提供新型治理模式,从而促进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对外对内均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且东北地区边境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展边境旅游的地区。近年来,东北边境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随即产生的边境旅游安全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东北地区边境安全及国家安全。因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中朝、中俄、中蒙边境旅游代表性城市,在对国家安全与边境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基于相关研究,提出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治理对策。

2 国家安全与边境旅游的关系

2.1 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新形势下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体现了我们党奋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智慧和使命担当[2]。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安全概念。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3]。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的概括,可以归结为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五大要素,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五对关系,就是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是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所在[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国家安全定义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4]。夏文贵认为国家安全在军事层面是指保护国家边境地区不受侵扰、威胁。当国家边境地区受到侵扰时,矛盾和冲突会随之发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形式多样化的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问题在边境区域会逐渐产生发展;在国家地区居民安全层面,国家安全是指保护当地居民的人、财、物等资源免受侵害,关注居民生活状态,生活是否安定,是否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5]。田里认为国家安全一般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11种安全。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系统性的时代内涵,要善于运用发展、联系的观点来解释国家安全观的系统原理[6]。本研究认为国家安全的含义可以定义为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下,确保国家处于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下,保障人民安全生产及生活的能力。

2.2 边境旅游

1997年,中国《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将边境旅游定义为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中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区域和期限内从事的旅游活动。随着中国边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学术界针对边境旅游概念不断完善。张广瑞认为边境旅游是指地理位置相邻的两国居民通过边境口岸进行的跨境旅游活动[7]。罗明义认为边境旅游是相邻国家为促进边境贸易发展达成一定的协议,允许两国居民通过出入境的形式进行的旅游活动[8]。韦国兆认为边境旅游是旅游者在指定边境区域和期限利用边境口岸从事的边境旅游活动,主要包括边境地区游和边境跨国游[9]。王灵恩等认为边境旅游是旅游者通过境内、境外的形式进行的旅游活动[10]。本研究认为边境旅游的含义可以定义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在陆地边界口岸特定范围内开展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本国居民边境地区游和边境跨国游两种形式。

2.3 边境旅游与国家安全

边境旅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且与其他旅游地相比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差异性。近年来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国内外旅游者对边境地区旅游的了解更加深入,增强了旅游者深入参与并体验边境地区旅游的兴趣,从而使边境旅游在发展地区经济、稳定边境、巩固国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边境旅游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资源安全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发展边境旅游,能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优势,促进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对于边境地区游和边境跨境游来说,边境旅游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兴边富民”的美好愿望,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旅游者带来了新的信息和资源,加强了国内外其他地区与边境地区的经济联系,增设了双方信息交流的渠道,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国家间及地区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边境旅游的发展,对保障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边境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边境旅游,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并加强了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增进了文化认同,坚定了文化自信。
国家安全是边境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在全球化视角下,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边境地区面临非常大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边境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容易遭受外部威胁,进而影响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边境旅游的繁荣发展,得益于国家安全的建设和维护。一方面,国家层面的国民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的保障有助于为边境旅游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如朝鲜的核试验危机对中国边境地区安全造成的影响,对中朝边境旅游者正常的边境旅游活动产生一定负面作用。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的不安全性也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感知和旅游满意度,从而影响边境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及边境旅游品牌的建立,不利于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国家安全才能够保障边境地区不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从而提升边境旅游的安全性,促进边境旅游合理有序发展。

3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现状

边境旅游业主要伴随着跨国贸易衍生而来,大部分的边境城市早期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实现商贸自由,后期随着与内陆经济发达地区联系的不断加强,以及不同国家间经济、文化等合作交流的日益增加,再加之边境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特殊的民俗文化,使得边境城市的旅游得以发展。东北地区是全国最早发展边境旅游的地域。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由于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国非常接近,且边境线周边自然资源非常优越,因此具备发展边境旅游的先天优势。

3.1 中朝边境旅游

中朝边境旅游发展最突出的两个地区是辽宁省丹东市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丹东市位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在地理位置上与朝鲜一江之隔,与韩国一水之隔,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丹东市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边境旅游的城市,边境旅游也成为了丹东市支柱性产业。1987年11月,丹东市开辟了第一条边境旅游线路:丹东市至新义州一日游,打开了中朝交流的大门[11]。从一日游到三日游,从单一的目的地选择到多个地点选择。丹东市边境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围绕鸭绿江的隔江观朝鲜等旅游项目备受欢迎,近年来丹东市大力打造边境旅游与自然观光、红色教育、历史遗迹等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中朝边境游的名片。
延边州地处东北亚黄金地带,在延边州的中朝边境线长522.5千米,约占中朝边境线全长的2/5[12]。1991年6月,延吉、珲春到朝鲜塞别郡、稳城郡一日游正式开通,7月,增设了珲春到罗津港、清津市等旅游线路,从此延边州边境旅游开始迅速发展。2004年4月,珲春口岸的正式通关标志着延边州与朝鲜的联系更加密切,出境手续更加简单,休闲观光等特色线路使选择更加多样化,口岸的开通对于发展边境旅游互往互助具有重要意义[13]。延边州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将边境文化体现在旅游产品的方方面面,并打造出了珲春市防川民俗村、防川景区、图们口岸等边境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中朝边境旅游逐渐成为延边州旅游业的名片之一,有效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东北地区边境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以辽宁省丹东市、吉林省延边州为代表的中朝边境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发展迅速,客源市场总体呈上升态势(表1)。
表1 2015—2019年丹东市、延边州旅游市场情况

Tab. 1 Tourist source market of Dandong City and Yanbian Prefecture from 2015 to 2019

年份 丹东市 延边州
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2015 3 539.80 312.40 1 595.70 268.40
2016 4 028.40 361.50 1 860.50 334.95
2017 4 547.70 408.40 2 143.90 404.99
2018 5 000.90 457.10 2 432.60 473.03
2019 5 608.10 527.00 2 751.38 555.34

数据来源:根据丹东市、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9)整理。

3.2 中俄边境旅游

黑龙江省在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接壤,且边境线较长。1998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政策纲要全力支持边境旅游发展,奠定了其边境旅游稳定发展的态势。黑河市、绥芬河市、抚远市的对俄边境旅游发展最具有代表性。黑河市位于黑龙江北部的边境地区,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1982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口岸,是距离中俄边境线最近,规格最高的口岸[14]。1988年,黑河市开始发展对俄边境旅游,率先开通了中苏一日游、二日游,增设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随着黑河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人数激增,旅游业已成为黑河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发展过程中,黑河市边境旅游线路多样化,现已开通黑河-中俄边界-布拉戈维申斯克边境游线路,市内一日游也开通了含中俄民族风情园、瑷珲古城、五大连池风景区等景点的多条线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边境旅游产品体系[15]
绥芬河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西距哈尔滨市460千米,东距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190千米[16],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从此绥芬河的旅游网络不断扩大,注重产业性、功能性的旅游系统格局基本形成。2014年,绥芬河市政府制定“俄罗斯入境游客区域免签”特殊政策,以及“导游制证权”“旅游邀请函免费使用”等政策,释放地区旅游经济活力,进一步推动边境旅游经济发展[17]。绥芬河市通过创新赴俄海参崴的海岛游、垂钓游、军事体验游、边境狩猎游等边境旅游形式,推出俄罗斯风情观光等多条精品线路,并打造了天长山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白桦林湿地、红花岭东北抗联主题小镇等特色边境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边境魅力。2018年《黑龙江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绥芬河市位列夏季旅游线路五线之一。
抚远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省五大对俄口岸之一,距离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航道距离仅65千米。抚远港距离出海口仅960千米,是通往俄罗斯最便捷的通道之一[18],在东北亚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承担窗口和桥梁的作用。1993年,抚远市成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后,水上连接通道的开发使得抚远市的边境旅游逐渐得以发展。1999年,国务院批准开通了乌苏镇到卡扎科维茨沃的客运通道,抚远市实现了“一个口岸、两条通道”。2008年,黑瞎子岛的回归使得抚远市的旅游经济真正迎来发展。在边境旅游路线方面,抚远市推出黑瞎子岛一日游精品线路和哈巴罗夫斯克、海参崴二日游及多日游旅游线路。另外抚远市围绕其特色资源,加快建设重点景区,深入挖掘开发赫哲文化、鱼文化、湿地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游、跨江游、湿地游。
黑河市、绥芬河市、抚远市为代表的中俄边境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发展迅速,旅游市场总体呈上升态势(表2)。
表2 2015—2019年黑河市、绥芬河市、抚远市旅游市场情况

Tab. 2 Tourist source markets of Heihe City, Suifenhe City and Fuyuan City from 2015 to 2019

年份 黑河市 绥芬河市 抚远市
旅游人数
(万人次)
旅游收入
(亿元)
旅游人数
(万人次)
旅游收入
(亿元)
旅游人数
(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2015 649.70 52.80 1 483.30 93.10 459.20 19.10
2016 815.40 68.30 1 860.40 121.80 507.30 21.00
2017 969.10 82.10 2 280.90 126.20 555.50 23.20
2018 1 152.60 100.60 2 390.00 164.70 740.50 31.50
2019 1 313.20 114.70 2 655.80 186.00 992.00 60.30

数据来源:根据黑河市、绥芬河市、抚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9)整理。

3.3 中蒙边境旅游

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在地理位置上与蒙古国接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蒙边境旅游城市。二连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边境线长72.3千米,对内连接重要经济特区,对外连接欧亚大陆桥,海内外市场广阔[19]。2011年6月,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建立中蒙跨境合作示范区,政策的出台使得两国互访人员不断增多,旅游人数增长快,两国交流联系日益密切。2015年,二连浩特市政府积极推进中蒙跨境合作示范区建设,解决签证免签和车辆通行问题。在旅游产品方面,二连浩特市的恐龙地质公园、陆桥公园、国门界碑等边境旅游景区以及二连浩特-乌兰巴托-特日勒基度假村-二连浩特三日游、二连浩特-乌兰巴托-特日勒基度假村-达尔汗-乌兰巴托-二连浩特六日游等边境旅游线路非常丰富。二连浩特市紧紧围绕文化资源,打造了“茶叶之路”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有“亚洲之窗”之称。满洲里市内中俄边境全长101.1千米[20]。1992年,满洲里市成为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2016年,满洲里市进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名单,这标志着满洲里的旅游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满洲里市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发展旅游的先天优势。满洲里市围绕资源特色,创新推出了城市观光游、商务会展游、草原民俗游、异域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开通了围绕俄罗斯后贝加尔、红石、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多个城市的多日游线路,并围绕“贸易入市”战略,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以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为代表的中蒙边境旅游迅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旅游市场总体呈上升态势(表3)。
表3 2015—2019年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旅游市场情况

Tab. 3 Tourist source market of Erenhot City and Manzhouli City from 2015 to 2019

年份 二连浩特市 满洲里市
旅游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旅游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2015 183.30 40.47 107.50 46.30
2016 198.74 44.00 141.60 116.00
2017 213.21 48.95 165.10 130.00
2018 225.50 53.15 164.20 144.40
2019 229.29 54.72 168.80 157.60

数据来源:根据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9)整理。

4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4.1 边境旅游安全问题

本研究结合黑龙江省黑河市、抚远市、绥芬河市,吉林省延边州,辽宁省丹东市,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边境旅游发展情况,在国家安全视域下对东北地区中朝边境地区、中俄边境地区、中蒙边境地区的边境旅游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4.1.1 中朝边境地区(延边州、丹东市)

中朝边境旅游城市主要以吉林省延边州以及辽宁省的丹东市为代表,在国家安全视域下中朝边境地区旅游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者安全和社会安全方面。旅游者安全问题主要由国际形势及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引起,朝鲜核试验问题一直是中朝边境地区最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21]。从2006年以来,朝鲜一共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地下核试验,加大了边境旅游安全的不确定性,对以珲春市、图们市以及丹东市为代表的边境旅游城市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2009年,朝鲜第二次核试验后,赴长白山、珲春、图们、丹东的韩国游客大幅减少,直接影响当地旅行社的经营情况。社会安全方面,由于朝鲜边民非法越境问题时有发生,在我国边境城市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较为突出[22]。朝鲜边民的越境行为加大了边境旅游城市的管控难度[23]。对边境旅游安全影响更为严重的是,部分非法越境分子入境我国后在边境城市开展诈骗、偷盗等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珲春市、图们市以及丹东市的游客及居民人身安全和边境治理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也进一步破坏了边境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及旅游安全。

4.1.2 中俄边境地区(黑河市、绥芬河市、抚远市、满洲里市、延边州)

中俄边境旅游城市主要以吉林省的延边州,黑龙江省的黑河市、绥芬河市、抚远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为代表,在国家安全视域下中俄边境地区旅游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资源安全、国民安全方面,中俄边境旅游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问题主要体现为边境走私和非法贸易,不法分子利用中俄边境地区的黑河口岸、满洲里口岸、绥芬河口岸,以旅游者的身份随身携带或者利用过境货物夹带毒品等非法物品[24]。另外,部分边民及不法商贩利用中俄两国政府给予边民出入境携带物品的优惠条件偷税漏税,从事违规的商品倒卖活动[25]。资源安全和国民安全方面,个别中国和俄罗斯边民非法越界盗取珍贵树木、野生动物、淡水鱼、野生菌类等自然资源,从而对边境地区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引发森林、草原等生态安全问题,对中俄边境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最后,中俄边境旅游地区交通便利,一日游、两日游等短途游客以及贸易商频繁往返两国,可能会携带部分传染病及动植物疫情。

4.1.3 中蒙边境地区(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

中蒙边境旅游城市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和二连浩特市为代表,在国家安全视域下中蒙边境地区旅游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社会安全方面,中蒙边境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流动人员成分较复杂,跨国犯罪、毒品走私等社会问题时有发生,边境旅游的发展也为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并进而影响中蒙边境旅游本身发展。文化安全方面,受历史及地缘政治影响,虽是邻国,但蒙古国对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中蒙边境地区本身是民族、宗教矛盾复杂的地区,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及敌对势力的政治操作下,一些反华分子利用媒体在中蒙边境地区进行文化渗透[26],对我国进行各种形式的滋扰,影响了中蒙国家间和两国民众的文化交流。

4.2 边境旅游安全问题形成原因

4.2.1 地缘政治因素

边境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相关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东北地区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国三国均有较长的边界线,三国在历史上均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中朝边境旅游安全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认为此区域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使中国及周边三国逐渐成为大国利益冲突的重要区域[27]。边境城市与三国距离非常近,边境旅游是其最特殊最具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受边境旅游本身的政治性及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性影响,边境旅游游客本身旅游活动范围非常受限,且政局不稳情况下,游客人身安全也会受到较大的威胁。政策方面,对于东北边境地区来说,政策决定了边境旅游安全。中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国政府具有不同的法律背景及社会管理政策及机制,导致边境旅游很难进行系统性的管理。东北边境地区人员流动大,社会情况较为复杂,偷渡、贩毒、非法贸易等时有发生,加大了边境旅游的不确定性,为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4.2.2 社会经济因素

边境地区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朝、中俄、中蒙边境地区远离中心市场,经济增长缺乏内部推动力和外部吸引力。根据梯度发展理论和“发展极-增长中心”带动理论,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易和运输成本非常高,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8]。另外,东北边境地区分布非常多的贫困村,村屯的主导产业为农业,农业补助及收入是边境地区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传统种植业发展会受到自然条件极大的影响,加之年轻劳动力的缺失以及老龄化的加重,村民的收入得不到稳健保障。因此,部分边境居民以及商贩会为了生计走上跨国贩毒、不法贸易的道路。近年来,东北边境城市大力推动边境旅游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旅游业带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然而边境旅游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被犯罪份子利用,并进行相关跨境违法贸易的风险。中朝、中俄、中蒙边境地区的跨境生态问题以及走私活动为中国的生态资源安全以及经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6]

4.2.3 社会文化因素

历史遗留问题和文化渗透问题一直存在于中朝、中俄、中蒙边境地区,并对边境旅游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对当今东北亚地区的整体安全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地区国家和人民的睦邻友好和文化交流层面,也对边境贸易特别是边境旅游安全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边境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较大。东北边境地区以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由于中国朝鲜族及蒙古族属于跨界民族,与朝鲜和蒙古国在历史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一些宗教极端势力和反华分子利用这种社会文化的关联性,借助边境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人员和贸易流动便利,以多样化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教和宣传鼓吹民族分裂及独立,意图通过文化渗透,破坏边境地区的稳定性,威胁中国国家政权。如韩国的基督教团体曾一度在延边州进行宗教渗透,并从语言沟通无障碍的朝鲜族着手向中国其他地区进行宗教渗透,对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5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治理

5.1 完善边境旅游安全管控机制,确保边境地区总体安全

首先,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边境旅游安全管控机制。在双边联合管理体制及多边多级联合管理体制下设立各级管理部门,对东北地区边境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行进行系统化管理[29]。在边境旅游的管理程序监管方面,应该遵循国际惯例,制定标准化的边境旅游管理制度,确定统一的边境旅游文件和证件。其次,应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成果,推动数字边境、智慧边境及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东北边境地区的管控能力。最后,针对目前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问题,应从法律层面加以管控。针对跨境进行非法越界、黄、赌、毒、非法贸易、盗取自然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应通过不断加强邻国间旅游监管合作,与邻国联合共建边境旅游合作机制,务实推动边境地区相关非法行为重点领域的治理合作,对犯罪分子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目前针对责任追究在立法层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点,需要进一步修订[28]

5.2 推动“旅游两区”深入发展,提升边境地区经济安全治理能力

经济安全是边境地区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开放和发展是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影响东北边境地区安全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困难是边民非法越界、非法贸易的主要诱发因素,并为边境地区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蔓延的“温床”。因此,通过“旅游两区”建设可以带动东北地区边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边境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边境安全。“旅游两区”主要是指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在跨境旅游合作区方面,东北边境地区应立足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中朝、中俄、中蒙边境旅游资源,摆脱传统观光游,将文化内涵根植于边境旅游产品中,丰富边境旅游业态,推动边境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不断完善跨境旅游合作区的规范和管理机制,在各国政府主导基础上,积极鼓励其他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管理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多方协调边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诉求。在边境旅游试验区方面,应依托东北地区边境口岸城市,联合边境地区多个政府部门,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与地方旅游规划相适应,对边境旅游示范区进行统筹规划[30]。此外,应充分结合中朝、中俄、中蒙边境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例如以绥芬河市、黑河市、抚远市为代表的中俄边境地区可以发展购物游、休闲游、冰雪游。以二连哈特市、满洲里市为代表的中蒙边境地区可以发展草原游、民俗文化游、休闲购物游。以吉林延边州为代表的中朝边境地区可以发展民俗文化游和生态游。

5.3 加强国内外民族文化交流,提升边境地区文化安全治理能力

文化安全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文化主权问题,文化安全是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加强边境地区国内外民族间文化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文化主权处于相对安全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并进一步瓦解民族间的文化壁垒,降低引起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对于东北边境地区来说,在加强国内外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首先,应深化边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及邻国的服饰、艺术、饮食、住宿、旅游商品、纪念品、旅游节庆活动等各方面文化内涵,借助文化符号的传播及教育功能,加强边境旅游者对国内外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与学习。充分借助边境旅游者的沟通桥梁作用,促进东北地区边境文化进一步发展。其次,加强对边境旅游文化的宣传营销,以往边境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边境文化的宣传营销。因此,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应通过国内外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宣传营销加强与国内外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如2021年第七届中俄边境文化季,加强了中俄在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交流学习,增进了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从而推动东北地区边境文化走向其他国家,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后,丰富边境旅游文化的体验感,文化本身是意识层面的存在,近年来体验经济不断发展,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应重视游客的真实性旅游体验与参与感,让游客通过感官的交互体验真实感受到边境旅游文化,从而加强国家与民族间的文化互信。

5.4 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边境地区国家安全意识

东北边境地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应进一步深化当地居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树立保家卫国、边境就是国家和家乡、各民族本是一家的观念。通过发展边境旅游,一方面,可以将边境地区的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通过将民族文化融入边境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整个旅游环节中,让边境旅游者深入体验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从而建立起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品牌。如近年来吉林省延边州紧紧围绕文化强州,旅游兴州战略,打响“美丽中国·鲜到延边”旅游品牌,利用特色鲜明的区位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边境旅游,并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成果由地方居民共享。可见,边境旅游发展过程可以让边境居民真实感受到边境旅游发展带来的福祉,从而不断增强边境居民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东北边境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与国内外其他民族间交流并不密切,信息也较为闭塞。因此,加强对口帮扶、开展重要旅游节庆活动、赴国内外的宣传推广等方式也可以进一步促进边境地区居民与国内外其他民族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让东北地区边境居民进一步了解本国以及国内其他民族近年来的发展成果,进而加强东北边境地区居民的主流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游客及当地居民的多元文化分辨、鉴赏能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国家安全意识。

6 结论

本研究在国家安全的视域下,基于国家安全和边境旅游的内在关联性,以东北边境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边境旅游安全治理。首先,选取东北地区代表性的边境旅游城市,结合具体案例,对中朝、中俄、中蒙边境的代表性边境旅游产品及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分析。进而在案例分析及实地考察中,总结出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问题,影响中朝边境旅游安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旅游者安全方面;影响中俄边境旅游安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资源安全、国民安全方面;影响中蒙边境旅游安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方面。其中,非法越界、黄、赌、毒、非法贸易等社会安全问题是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的共性问题。最后,基于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现实情况以及边境旅游安全问题形成原因,从整体政治制度、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以及与国家安全和边境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国家安全意识层面提出了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安全治理的对策路径:完善边境旅游安全管控机制,确保边境地区总体安全;推动东北地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深入发展,提升边境地区经济安全治理能力;加强国内外民族间文化交流,提升边境地区文化安全治理能力;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边境地区国家安全意识。
[1]
张红梅. 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安全评价研究[D].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0.

[Zhang Hongmei.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tourism security in border areas of Yunnan based on geo-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D].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0.]

[2]
《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 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Genera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Cadre Reader Editorial Board. Genera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Cadre Reader[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6.]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Xi Jinping. Xi Jinping on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EB/OL]. (2015-07-01). http://www.gov.cn/xinwen/2015-07/01/content_2888316.htm.

[National Secur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B/OL]. (2015-07-01). http://www.gov.cn/xinwen/2015-07/01/content_2888316.htm.

[5]
夏文贵. 边境安全问题及其治理[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 64-70.

[Xia Wengui. Issues of border safety and administration[J]. Journal of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7(6): 64-70.]

[6]
田里. 边境旅游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研究[J]. 湖湘论坛, 2022, 35(2): 66-77.

[Tian Li. Research on national security of border tourism[J]. Huxiang Forum, 2022, 35(2): 66-77.]

[7]
张广瑞.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Zhang Guangrui.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s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M]. Beijing: Economy &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1997.]

[8]
罗明义. 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Luo Mingyi.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2.]

[9]
韦国兆. 广西崇左市边境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学, 2008.

[Wei Guozhao.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rontie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ongzuo City, Guangxi.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2008.]

[10]
王灵恩, 王芳, 葛全胜, 等. 从欧盟经验看跨境合作背景下中国边境旅游发展[J]. 开发研究, 2013(4): 51-55.

[Wang Ling’en, Wang Fang, Ge Quansheng, et al. China’s border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from the EU experience[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13(4): 51-55.]

[11]
郑辽吉. 丹东市赴朝边境旅游发展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02, 11(3): 71-78.

[Zheng Liaoji. Development of border tourism in North Korea from Dandong[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2, 11(3): 71-78.]

[12]
延边概况[EB/OL]. (2019-11-14). http://www.yanbian.gov.cn/zq/ybgk/201911/t20191114_307.html.

[Overview of Yanbian[EB/OL]. (2019-11-14). http://www.yanbian.gov.cn/zq/ybgk/201911/t20191114_307.html.

[13]
崔小西. 珲春、 绥芬河和东宁口岸与对应俄罗斯口岸现状[J]. 北方经贸, 2012(2): 12-13.

[Cui Xiaoxi. Status of Hunchun, Suifenhe and Dongning ports and corresponding ports in Russia[J]. 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2012(2): 12-13.]

[14]
王艺烨.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研究[D]. 牡丹江: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

[Wang Yiy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n the Sino-Russian bord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D]. Mudanjiang: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2020.]

[15]
那琳琳, 李响. 自贸片区背景下黑河市旅游业发展新路径[J]. 北方经贸, 2021(2): 146-149.

[Na/Nuo Linlin, Li Xiang.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Heihe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ree Trade Zone[J]. 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2021(2): 146-149.]

[16]
基本市情[EB/OL]. (2022-01-04). http://www.suifenhe.gov.cn/channels/129.html.

[Basic market conditions of Suifenhe city[EB/OL]. (2022-01-04). http://www.suifenhe.gov.cn/channels/129.html.

[17]
尚明娟. 绥芬河对俄边境旅游发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

[Shang Mingjuan. A study on the developing of Suifenhe-Russia border tourism[D]. Harbin: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014.]

[18]
抚远市地理位置[EB/OL]. (2020-05-05). http://www.hljfy.gov.cn/Fuyuan/46/7147.html.

[Geographical location[EB/OL]. (2020-05-05). http://www.hljfy.gov.cn/Fuyuan/46/7147.html.

[19]
二连浩特市概况[EB/OL]. (2022-01-06). http://www.elht.gov.cn/mlel/csgk/.

[Overview of Erlianhot[EB/OL]. (2022-01-06). http://www.elht.gov.cn/mlel/csgk/.

[20]
满洲里市情[EB/OL]. (2022-04-11). http://www.manzhouli.gov.cn/mzl/mlbc/mzlsq/index.html,2022-04-11.

[Manzhouli city situation[EB/OL]. (2022-04-11). http://www.manzhouli.gov.cn/mzl/mlbc/mzlsq/index.html,2022-04-11.

[21]
赵洋. 亚洲安全观视域下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J]. 东北亚论坛, 2021, 30(3): 95-110, 128.

[Zhao Yang.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n North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ian security concept[J]. Northeast Asia Forum, 2021, 30(3): 95-110, 128.]

[22]
孟立君. 影响吉林边境安全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7): 39-41.

[Meng Lijun.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Jilin border security and countermeasures[J]. Frontier Economy and Culture, 2013(7): 39-41.]

[23]
马振超. 边境安全视角下朝鲜族乡村空心化问题探析: 以中朝边境地区延边段为例[J]. 武警学院学报, 2018, 34(9): 20-25.

[Ma Zhenchao. Analysis of hollowing out of Korean ethnic group in rural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rder security: Taking Yanbian border regio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the Armed Police Academy, 2018, 34(9): 20-25.]

[24]
朱亚威. 打击走私毒品犯罪疑难问题解析[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3): 34-36.

[Zhu Yawei. Analysis of difficult problems in combating drug smuggling crime[J].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Political and Legal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2015(3): 34-36.]

[25]
翟立强, 刘漫与, 丁振辉. 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基于满洲里、绥芬河和黑河三地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10): 114-117.

[Zhai Liqiang, Liu Manyu, Ding Zhenhui.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Russian border tra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nzhouli, Suifenhe and Heihe[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3(10): 114-117.]

[26]
王玉红.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促进中蒙关系积极发展[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2(12): 101-103.

[Wang Yuhong. Promoting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Mongolia rela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J].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6, 32(12): 101-103.]

[27]
杨芳, 方旭红. 我国边境旅游安全问题探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5(9): 87-91.

[Yang Fang, Fang Xuhong. An analysis of my country’s border tourism security issues[J].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2010, 25(9): 87-91.]

[28]
郝益东. 边境地区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01(2): 20-21.

[Hao Yidong.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ar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J]. Economic Affairs, 2001(2): 20-21.]

[29]
杨利元, 明庆忠, 杨龙龙. 边境口岸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 39(5): 77-82.

[Yang Liyuan, Ming Qingzhong, Yang Longlong.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frontier port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2018, 39(5): 77-82.]

[30]
罗奎, 张蔷.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边境旅游发展与自由旅游区建设[J]. 干旱区地理, 2016, 39(5): 959-966.

[Luo Kui, Zhang Qiang. Development of border tourism and construction of free tourism zone in Sino-Kazakhst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J]. Arid Land Geography, 2016, 39(5): 959-966.]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