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Tourism

Marine tourism equipment industry in China: Developmental obstacles and strategic paths

  • Guo Qiang , 1 ,
  • Zhang Zhiwen 2 ,
  • Chen Xiaolan , 1, *
Expand
  • 1. School of Tourism,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 2. Sanya Federation of Tourism Associations, Sanya 572000, China
*Chen Xiaolan. E-mail:

Received date: 2021-09-14

  Revised date: 2022-10-13

  Online published: 2022-12-06

Abstract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driv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relatively lagg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informed by the industrial dynamic matching theory is constructed to identify the individual obstacles of marine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iscuss the individualized manifestations of general obstacles, and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obstacles. Meanwhile,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paths are proposed to remove or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The main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marine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its own individual obstacles, as well as its general obstacles with personalized manifestations.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bstacles shows that from high-level to low-level the matching distortion obstacles exist among the subsystems at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The existence of obstacles in the high-level subsystem wi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level subsystems. On the contrary, the existence of obstacles in the low-level subsystem will make it fail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level subsystems and the deliberate behaviors of their managers. (3) In addition, strategic paths are propo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strategic path support of “regional centraliz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by the compet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following strategic paths guidance is supposed to be conducted by the industry, such as “establishing an industry association, striving for policy support”, “establishing an industrial alliance, perfect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cultiv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 building regional brands”. The original “low-cost strategic path” of the enterprise should be converted into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ic pa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ic path” and “capital focus strategic path”. 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marine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rine tourism.

Cite this article

Guo Qiang , Zhang Zhiwen , Chen Xiaolan . Marine tourism equipment industry in China: Developmental obstacles and strategic paths[J]. ECOTOURISM, 2022 , 12(5) : 801 -813 . DOI: 10.12342/zgstly.20210087

1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在政策驱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力量下快速发展[1]。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先后强调了“海洋强国战略”,该战略加速了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使其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传统的海洋旅游指滨海旅游,2015—2019年滨海旅游产业在中国海洋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均超过45%[2],且占比最大、增速最快。然而中国海洋旅游起步较晚[3],相应地,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尚处于发展的导入期[4]。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动态匹配理论都认为,这一时期的产业在产品层面呈现出装备产品数量少、质量差、同质化严重等特征;在企业层面表现为企业数量少、技术落后、企业间竞争大于合作、主导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等特点;同时,在产业层面存在产业进入壁垒低、创新体系薄弱、产值少、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发展水平低等问题[4-5]。虽然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与其他装备制造产业在导入期的发展障碍上存在一定共性,可是对其发展的个性障碍以及共性障碍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却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这一时期的中国海洋旅游装备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造成其超过90%以上的核心配套设备依赖进口[6],同时,90%以上的高端海洋旅游装备产业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7]。而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8],其产业发展障碍降低了产业发展效率和效益,严重影响了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因此,亟须进一步识别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个性障碍及其共性障碍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厘清障碍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出相应的战略路径方案。
现有的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文献缺乏产业视角的研究成果,仅存在少量关于船舶、邮轮、游艇、潜水装备、深海潜水器等具体装备的技术性成果。从产业角度来看,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9-11]、海洋装备制造业[12-14]、旅游装备制造业[7,15-19]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从上述3个产业的研究情况来间接了解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障碍。首先,葛鹏飞等[9]、高文鞠等[10]和杨瑾等[11]相关学者的研究涉及装备制造业领域。其次,探讨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的学者有娄成武等[12]、张偲等[13]、唐书林等[14]。最后,旅游装备制造业与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最为相关,耿松涛等[7,15-17]、李柏文[18]、唐金稳等[19]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中,耿松涛等先后4次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于2013年指出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表现为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专业型人才缺乏、产业集群水平不高、产业区域引导制度缺乏等[15];又于2015年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框架,指出该产业价值链升级受到的制约因素有:产业结构不合理、未实现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缺乏核心技术、缺乏一流企业和品牌知名度、缺乏科技人才等[15];近期于2020年从自主创新角度阐明该产业的发展问题表现为国际竞争力不足、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关键技术等[7];又于同年指出旅游装备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体现为核心技术、产业结构、品牌市场和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低端锁定[17]。上述文献分别从装备制造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旅游装备制造业等上位类别的产业领域进行分析,虽然间接反映了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部分产业共性问题,却缺乏对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这一下位类别产业的直接研究,未能深入识别其个性障碍及其共性障碍的个性化表现形式,更未归纳总结障碍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效率,实现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拓展:(1)将产业动态匹配理论引入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系问题研究领域。(2)系统梳理并识别出其产业发展的个性障碍及其共性障碍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并厘清障碍之间的关系。(3)提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方案。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指组织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权宜应变,结合近期、远期目标,采取最合适的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等管理者行为。权变理论能够系统性地阐明组织、环境和管理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该理论模型通常被分为4个部分:内部组织环境、一般外部环境、利益相关者(也称为特有外部环境)和管理控制系统[20]。权变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种群生态学后演变为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y)[5],意指一组对象与另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对象如何协调一致、互相搭配,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21]。Douma等在分析战略联盟问题时引入“动态匹配”概念,与传统的“静态匹配”概念相区别,强调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可能会使原先的匹配状态变为不匹配状态[22]。动态匹配理论与权变理论相比更强调双向动态匹配关系而不是单向静态适应关系,能够解决权变理论所不能够诠释的组织变革和组织适应性问题[23]。随后芮明杰等将动态匹配理论运用到产业关系问题研究领域,认为产业动态匹配是产业间相互适配以实现效率最佳的目标[24]。李杨等[25]、蔡之兵[26]、孙畅等[5]一系列学者进一步推广了产业动态匹配理论在产业问题研究领域的运用。其中,李杨等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解决产业供需不匹配和产业升级问题[25]。蔡之兵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解析京沪两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区域协调发展问题[26]。孙畅等通过产业动态匹配理论来研究两个产业匹配发展问题[5]
上述产业动态匹配理论在诠释产业关系问题时,主要强调了产业供需之间、产业资源要素之间和两个产业之间的两两匹配问题,并未尝试分析产业-环境-产业管理控制系统三者之间的双向动态匹配关系。而从权变理论发展而来的产业动态匹配理论具有诠释这一关系的功能。之所以已有文献未运用到这一功能,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该理论在产业关系问题领域的应用时间尚短[24];另一个是目前的研究更强调在某个问题上的纵向深度,而不是对系统问题研究的横向广度。而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属于系统性问题,运用产业动态匹配理论可以系统性地分析其产业发展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战略路径方案。

2.2 分析框架

运用产业动态匹配理论分析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和外部环境以及产业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将中国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视为一个开放复杂系统,该系统由产业一般外部环境、利益相关者、产业内部环境和产业管理控制系统4个子系统构成。根据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性,综合权变理论和产业动态匹配理论的研究成果,依据先主要后次要、先个性后共性的原则,总结绘制出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动态匹配理论框架图(图1)。在绘制的过程中,尝试刻画了产业内部环境和产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内容组成。此外,在产业一般外部环境子系统中,特别增加了自然环境这一中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特有的环境要素。
图1 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动态匹配理论框架图

Fig. 1 The industrial dynamic match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arine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3 发展障碍

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障碍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涉及了政府主管部门、产业和企业3个层面的子系统及其管理主体。3个层面的子系统、管理主体、障碍因子及其内部关系如图2
图2 微观、中观、宏观子系统及其管理主体和障碍因子关系图

Fig. 2 The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micro, meso, and macro subsystems, their management subjects and obstacle factors

图2可以看出,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存在其个性化障碍,例如自然环境障碍等。同时,其与装备制造业的共性障碍也存在其个性化表现形式,例如不同障碍的重要程度、主次关系以及具体内容等都有其个性化特征。

3.1 宏观层面障碍

“政府主管部门产业治理障碍”属于宏观层面障碍,以政府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已有文献将其总结为法律法规滞后、产业区域引导制度缺乏等障碍[15]。宏观层面障碍在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中具体表现为,主管部门管理权责划分不清,多头管理和无人负责现象并存。这些进一步导致法律法规滞后,并最终使得海洋旅游装备在应用环节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无法正常应用就不可能谈销量、效益,这又反过来影响研发投入,造成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的政府管理部门都表示要支持创新,但尚未落实到管理实践活动中。如中国首艘全通透观光潜水器——7 000米蛟龙,即使已经获得海试成功并进行常态化作业,原创团队仍需经过长达5年的法规程序才最终得以推出民用观光潜水器。但在最后交付船东后仍未实际投入营运,因为地方管理部门以该海洋旅游装备新颖没有管理经验为由拒绝发证,不许营运。

3.2 中观层面障碍

“产业内部障碍”和“产业与一般外部环境不匹配障碍”这两方面的障碍属于中观层面障碍,其管理主体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或者主导企业。已有文献将产业内部障碍总结为:产业集群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未形成非正式制度、产业创新体系薄弱[15]、产业链条短、产业基础薄弱、产值少、规模小等[4]。而从中观角度看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其最大的问题是中观产业管理主体缺失,表现为行业协会缺失、产业联盟尚未形成,以及主导企业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不足等。产业管理主体缺失则不能有效对外沟通和对内协调。
此外,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与一般外部环境不匹配障碍主要包含自然环境障碍、技术环境障碍和社会环境障碍。其中,技术环境障碍[15]和社会环境障碍[16]在文献中讨论较多,而自然环境障碍是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区别于其他装备制造业的个性障碍,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首先,天气障碍导致海洋旅游经营面临“看天吃饭”难题,以海洋旅游装备为载体的旅游经营活动易受天气影响而暂停营业。以海南三亚亚龙湾某涉海旅游企业为例,其海洋旅游装备受台风、气温变化导致的涌浪、生态环境恶化及其他不可预见因素等影响,自2016至2020年的可营业天数逐年下滑,分别为273天、234天、210天、180天和140天。这一现象严重影响该企业的正常经营,导致其海洋旅游业务自2020年起首次出现了全面亏损。
其次,岛屿资源贫瘠障碍表现为岛屿数量少、面积小、分布散、距离远。其中,岛屿数量少、面积小,造成海洋旅游装备空间承载难题;而岛屿分布散、岛屿之间距离远,造成海洋旅游装备在进行远海休闲娱乐体验和体育竞技活动时远海大小交通很难快速舒适抵达的难题。总之,岛屿资源贫瘠导致海洋旅游装备运用困难,最终使得其产业发展受到约束。
最后,恶劣天气和岛屿资源贫瘠障碍共同造成了开展深海、海空和远海休闲娱乐体验和体育竞技活动时很难保证安全的难题。游客要求的“飞得更高”“潜得更深”“游得更快”和“看得更多”等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都对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挑战。

3.3 微观层面障碍

“企业内部障碍”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障碍”这两方面的障碍属于微观层面障碍,都以企业为管理主体。耿松涛等[16]学者指出旅游装备企业内部障碍表现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专业性人才、缺乏品牌知名度等。
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企业的内部障碍除了技术要素障碍以外,还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内部劳动要素障碍主要表现为劳动要素与设计研发环节匹配扭曲问题,即旅游运营人员在海洋旅游装备的设计研发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导致装备不人性化、不经济。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属于理工科范畴,而旅游却是典型的服务业。因此,具有管理学知识背景和运营经验的运营人员无法充分参与到海洋旅游装备的设计研发环节中。工程师们主导着海洋旅游装备的生产过程,只管技术是否可行,不太关心设计细节是否人性化,因此满足不了装备“好用性”的需求。以中国某企业民船业务部人员为例,经管人员占比仅5%左右,且主要担任财务和党群工作,基本没有出现在设计研发环节中。
(2)企业内部资本要素障碍表现为资本要素与研发环节和安全测试环节匹配扭曲问题,即研发资金和安全测试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在装备产品销量和经济效益上升之前,只能依赖政府扶持资金。
旅游装备制造企业与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和雇员等利益相关者关系障碍在已有文献中表现如下,耿松涛等学者分析了企业与供应者关系障碍,提出我国核心配套部件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16]。该学者也指出企业与竞争者关系障碍表现为,我国旅游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17]。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也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障碍。此外,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企业与雇员的关系障碍表现为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不足。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与消费者的关系障碍是其个性障碍所在,表现为装备产品的供需匹配扭曲。需求方面,消费者不仅要求海洋旅游装备产品要有科技含量和安全性,而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以丰富旅游活动的体验性。而供给方面,中国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装备产品供应结构性不足和过剩并存。低技术含量的低端装备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装备设计建造基本空白。例如传统海洋旅游装备如观光游船、拖曳伞、潜水装备等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太多科技含量。而深海、海空、远海旅游装备相对高端,但由于技术原创性和储备不足以及装备使用不经济问题,发展也一直比较缓慢。国内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装备产品供需不匹配进一步导致其经济效益低下。

3.4 障碍之间的关系

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的子系统,从高层级到低层级,两两之间存在匹配扭曲障碍。高层级的子系统存在障碍使其阻碍低层级子系统的发展,而低层级子系统存在障碍使其不能适应高层级子系统的发展及其管理者刻意行为。这些不同层面子系统障碍的存在使得政府主管部门、产业及其环境、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匹配,降低了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效率,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政府-产业-企业”这一关系链条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观产业层面管理主体缺失导致的问题(图3)。中观产业层面的管理主体缺失导致企业和政府间缺乏沟通媒介,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间接沟通路径失效,进一步造成沟通成本上升、信息传导机制低效。中观层面的管理主体担负对外沟通和对内协调的职能,一方面,中观产业管理主体汇总微观企业诉求,并以此为基础向宏观政府主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也需要中观产业主体来解读、应用,再由其组织、协调产业发展。因此,不可忽视中观产业管理主体的作用。
图3 中观产业管理主体缺失的影响

Fig. 3 Impacts of the meso-industrial management entity’s absence

4 战略路径

在厘清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的障碍并分析障碍之间的关系之后,可以进一步通过3个层面的战略路径构造来移除或者克服产业发展障碍,使得不匹配重新变为匹配,进而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障碍中,需要直接面对并可以彻底消除的障碍,应该进行障碍的移除。而无法彻底消除的障碍可以进行障碍的克服[27]。根据路径构造理论,如果原先未有战略路径则应该进行战略路径创造,而如果原先的战略路径不合时宜则需要进行战略路径转换。对于处于导入期的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和产业整体还未形成清晰的战略路径,需要进行战略路径创造。而原有的企业战略模式由于消费者需求变化以及管理环境变化等原因已不再适用,则需要进行战略路径转换。

4.1 宏观政府层面应该提供“区域集中化”的战略路径支持

从产业动态匹配理论来看,不能仅让企业去单向适应政府主管部门,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当从产业治理的角度,制定适宜的产业治理战略,提供战略路径支持,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由于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导入期,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治理战略模式。可以尝试创造“区域集中化战略路径”,选取特定区域,集中资源,进行重点规划、扶持。具体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强化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解决研发难题。建议成立旅游管理部门、工信部门、交通部门和科技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性主管部门机构,对中国海洋旅游装备发展进行专项规划。
培养“一站式”服务管理思维,克服运营困难。成功的示范样板工程能够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促进新型海洋旅游装备的推广使用,提高新型海洋旅游装备被市场接受的概率。
设立“国家海洋旅游装备创新应用实验区和示范区”,扫除应用环节的关键障碍。中国海洋旅游装备应用环节的问题是当前诸多海洋旅游装备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也是最为关键紧迫的问题之一。鉴于海南的丰富海域资源,建议选定适当区域(含海域)成立“国家海洋旅游装备创新应用试验区和示范区”,不同类型和技术成熟度的海洋旅游装备在有安全应对预案的前提下,均可在此区域开展验证性或示范性应用。
引入金融和保险机构,打造海洋旅游装备的应用集聚区,破除资金和安全问题。由政府搭台来加强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与金融和保险机构的合作,使其能够在装备研发、装备安全测试、装备应用等方面均能够获得专业金融和保险服务。从而解决装备研发和安全测试环节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和游客参与海洋旅游活动时的安全问题,以及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问题。

4.2 中观产业层面应该进行“成立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以及“培育主导企业”的战略路径引导

由于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存在行业协会缺失、产业联盟尚未形成、主导企业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缺少能够代表产业整体利益的管理主体,就很难从中观层面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可以说,其产业发展战略尚未形成。这造成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群水平不高、产业创新体系薄弱等问题。因此,可以尝试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战略路径的创造。
首先,产业整体应该创造“成立行业协会-争取政策支持”的战略路径。行业协会能够代表产业整体,对外可以参与国际竞争、辅助政府制定政策等;对内可以组织协调产业生产活动,例如搭建平台以促进技术研发合作等。行业协会的形成模式有自发形成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在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导入期,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还未出现,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倡导、培育官方或半官方的行业协会。
其次,产业整体应该创造“成立产业联盟-完善产业链”的战略路径。产业联盟能够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区域协同发展等。在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导入期,同样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倡导、培育其产业联盟的形成,尤其是安全测试区域联盟的建立。
最后,产业整体应该创造“培育主导企业-打造区域品牌”的战略路径。主导企业能够引领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潮流,其具有的品牌效应能够增强产业竞争力。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如果要扶持主导企业,就需要产业管理主体辅助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筛选优秀的企业,给予政策便利,甚至允许一些央企、国企通过兼并收购等途径做大做强。

4.3 微观企业层面应该从产品、技术和资本3个方面进行战略路径转换

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原有的战略路径可以总结为“低成本战略路径”,表现为这些企业以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在各省开设尽量多的分支机构,并统一运用总公司的研发成果来争取地方政府对产业的资金扶持。但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原有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更加紧迫的问题是,随着政府产业治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的低成本战略模式已不可持续。总之,原有“低成本战略路径”与消费者需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刻意行为不再匹配,因此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战略路径转换,主要从产品、技术、资本3个方面进行战略路径转换,以达到与消费者需求和管理者刻意行为重新匹配的目的。
(1)产品差异化战略路径
企业应该将原有的低成本战略路径转换为“产品差异化战略路径”,这是海洋旅游装备产品供需不匹配现状和海洋旅游装备运行的复杂自然环境的共同要求。
一方面,通过产品差异化战略路径可以实现供需匹配,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第一,通过海洋旅游装备产品的科技化和定制化,满足消费者深海、海空、远海观光旅游以及体育竞技活动需求。第二,提高装备产品的文旅融合度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诉求。第三,通过装备产品的科技化结合人身财产保险满足消费者安全性诉求,使得深海、海空和远海旅游活动具备顺利组织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产品差异化战略路径可以使装备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第一,通过装备产品的科技化来克服天气障碍,缓解海洋旅游“看天吃饭”的难题。第二,通过装备产品的深海、海空和远海立体化,使得装备承载容量更大、行驶速度更快,可以应对岛屿资源贫瘠障碍,缓解空间承载难题和远海大小交通快速舒适抵达难题。第三,通过装备产品高端化发展,同时争取与保险机构合作,可以解决游客在参与海洋旅游活动时的安全保障难题,以及运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
(2)技术创新战略路径
企业应该将原有的低成本战略路径转换为“技术创新战略路径”。首先,对境外技术应该实施“引进-消化-再创新”路径[16]。其次,对外部技术环境中的技术,应该使用“转化-应用-协同创新”路径,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再次,对军民融合企业的技术,应该运用“转化-承接-再创新”路径,着重打通“大转小”和“高转低”的军民技术互转通道。最后,对企业内部技术,应该采用“移植-承接-再创新”路径,例如将海面装备的成熟技术平行移植给海底装备。
(3)资本聚焦战略路径
企业应该将原有的低成本战略路径转换为“资本聚焦战略路径”。由于市场化程度低,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依赖政府扶持资金,其资本要素极为稀缺,那么就需要实行“资本聚焦战略路径”,将资本聚焦于人才吸引、技术创新、安全测试这3个关键点上。其中,海洋旅游装备的安全测试环节薄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装备采购企业购买决策的一票否决因素,是装备产品实现市场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5 结论和展望

在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导入期,系统性地梳理其发展障碍、厘清障碍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战略路径方案非常重要。首先,在产业动态匹配理论框架下,识别出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的个性障碍以及共性障碍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其次,厘清障碍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路径构造理论,提出产业发展战略路径方案。主要结论如下。
(1)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存在其个性化障碍,例如自然环境障碍、产业与消费者关系障碍等,其与装备制造业的共性障碍也存在其个性化表现形式。
(2)研究指出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障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的子系统,从高层级到低层级,两两之间存在匹配扭曲障碍。高层级的子系统存在障碍使其阻碍低层级子系统的发展,而低层级子系统存在障碍使其不能适应高层级子系统的发展及其管理者刻意行为。研究指出在“政府-产业-企业”这一关系链条上,中观产业层面的管理主体缺失导致企业和政府间缺乏沟通媒介,进一步造成沟通成本上升、信息传导机制低效。
(3)研究提出了产业发展战略路径方案。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提供“区域集中化”的战略路径支持。产业整体可以进行“成立行业协会-争取政策支持”“成立产业联盟-完善产业链”和“培育主导企业-打造区域品牌”的战略路径引导。企业原有的“低成本战略路径”应该转换为“产品差异化战略路径”“技术创新战略路径”和“资本聚焦战略路径”。
研究梳理了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战略路径方案,未涉及以下几个方向的问题。首先,如果通过探讨海洋旅游与滨海旅游的区别,并进一步深入探究海洋旅游装备及其相关制造业的概念、命题和分类的理论问题,对奠定这一细分领域的研究基础也会有帮助。其次,随着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其中具有巨大潜在需求且亟待满足的下属某类海洋旅游装备(如邮轮、游艇等),及其产业链、价值链完善问题进行探索,或许会有其他发现。最后,在这一产业成长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数据或者典型案例等研究论证资料的深入挖掘,或许会有有趣的发现。
[1]
朱斌, 谷玉芬. 发展旅游业: 国家当前的重要战略选择[J]. 社会科学家, 2019(7): 75-79.

[ Zhu Bin, Gu Yufen.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ountry’s current significant strategic choice[J]. Social Scientist, 2019(7): 75-79.]

[2]
孙久文, 高宇杰.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 2021(1): 38-47.

[ Sun Jiuwen, Gao Yujie. Research on China’s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J].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21(1): 38-47.]

[3]
刘欢, 杨德进, 王红玉. 国内外海洋旅游研究比较与未来展望[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 32(11): 1398-1403.

[ Liu Huan, Yang Dejin, Wang Hongyu. Comparative study of marine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uture prospects[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6, 32(11): 1398-1403.]

[4]
曹如中, 刘长奎, 曹桂红. 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3): 64-68.

[ Cao Ruzhong, Liu Changkui, Cao Guihong. Creative industries innovation base on ecological theory of organization: Research on evolutional discipline of ecological ecosystem[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 28(3): 64-68.]

[5]
孙畅, 郭元晞. 我国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动态匹配发展: 空间分异及动力机制[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1): 178-190.

[ Sun Chang, Guo Yuanxi. Dynamic matching development of high-class service industry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20(1): 178-190.]

[6]
李德成.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0(4): 55-56.

[ Li Decheng. Marine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J]. Marine Equipment/Materials & Marketing, 2020(4): 55-56.]

[7]
耿松涛, 杨晶晶, 廖雪林. 多重约束下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J]. 科技促进发展, 2020, 16(5): 484-490.

[ Geng Sontao, Yang Jingjing, Liao Xuelin.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multiple constraints[J].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2020, 16(5): 484-490.]

[8]
任保平, 文丰安.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J]. 改革, 2018(4): 5-16.

[ Ren Baoping, Wen Feng’an. The criteria, determinants and ways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new era[J]. Reform, 2018(4): 5-16.]

[9]
葛鹏飞, 黄秀路, 王泽润. 装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 程度测算与差异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4): 78-83.

[ Ge Pengfei, Huang Xiulu, Wang Zerun. Capacity utiliz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gree and difference analysis[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19(4): 78-83.]

[10]
高文鞠, 綦良群. 科技人才、全要素生产率与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9): 84-124.

[ Gao Wenju, Qi Liangqun. S&T talents, TFP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20(9): 84-124.]

[11]
杨瑾, 解若琳. 颠覆式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影响因素及路径[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11): 74-82, 109.

[ Yang Jin, Xie Ruolin. Research on the key factors and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riven by disruptive innovation[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20(11): 74-82, 109.]

[12]
娄成武, 吴宾, 杨一民.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 26-31.

[ Lou Chengwu, Wu Bin, Yang Yimin. The difficulties and measures facing marine engineer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2016(3): 26-31.]

[13]
张偲, 权锡鉴.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与升级路径[J]. 经济纵横, 2016(8): 95-100.

[ Zhang Si, Quan Xijian. Bottleneck and upgrading path of marine engineer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 Economic Review, 2016(8): 95-100.]

[14]
唐书林, 肖振红, 苑婧婷. 网络模仿, 集群结构和产学研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来自中国三大海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经验证据[J]. 管理工程学报, 2021, 30(4): 34-44.

[ Tang Shulin, Xiao Zhenhong, Yuan Jingting. Network imitation, cluster structure and industry-academic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21, 30(4): 34-44.]

[15]
耿松涛, 彭建.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11): 44-49.

[ Geng Songtao, Peng Jian.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3(11): 44-49.]

[16]
耿松涛, 阳淑芬. 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策略[J]. 学术交流, 2015(9): 139-143.

[ Geng Songtao, Yang Shufen. Value chain upgrading strategy of China’s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Academic Exchange, 2015(9): 139-143.]

[17]
耿松涛, 杨晶晶. 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低端锁定的作用机制及突破路径研究[J]. 学习与探索, 2020(4): 130-136.

[ Geng Songtao, Yang Jingjing.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low-end locking in China’s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J]. Study & Exploration, 2020(4): 130-136.]

[18]
李柏文. 旅游制造业概念辨析及其培育与发展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3): 186-190.

[ Li Bowe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ourism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4(3): 186-190.]

[19]
唐金稳, 江金波.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旅游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测量: 以9家旅游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 企业经济, 2017(10): 107-113.

[ Tang Jinwen, Jiang Jinbo. Production efficiency measurement of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DEA-Malmquist index: Taking 9 listed companies of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n example[J]. Enterprise Economy, 2017(10): 107-113.]

[20]
张曾莲. 基于权变理论的政府管理会计环境与政府管理会计变革: 回顾与展望[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8(4): 54-58.

[ Zhang Zenglian. Environment and reform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accounting based on contingency the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4): 54-58.]

[21]
彭国华. 技术能力匹配、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差距[J]. 经济研究, 2015, 50(1): 99-110.

[ Peng Guohua. The matching of skills to tasks, labor migration and Chinese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5, 50(1): 99-110.]

[22]
Douma M U, Bilderbeek J, Idenburg P J, et al. Strategic alliances: 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fit[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4): 579-598.

DOI

[23]
于亢亢, 朱信凯, 王浩.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趋势与动因: 基于全国范围县级问卷调查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10): 78-90.

[ Yu Kangkang, Zhu Xinkai, Wang Hao. Trends and motivation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s: An analys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t county level[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2(10): 78-90 ]

[24]
芮明杰, 赵小芸. 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 基于价值链重构: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动态匹配研究[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 Rui Mingjie, Zhao Xiaoyun.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Value Chain Restructuring: Research on Dynamic Matching of Shanghai’s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12.]

[25]
李杨, 黄艳希, 谷玮.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产业供需匹配与升级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 34(4): 39-56.

[ Li Yang, Huang Yanxi, Gu Wei. Research on matching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view of global value chain[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7, 34(4): 39-56.]

[26]
蔡之兵. 产业匹配容易度、城市产业结构与增长极效应差异: 以京沪与周边区域发展关系为例[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 20(2): 83-91.

[ Cai Zhibing. Degree of industrial matching facility,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difference of growth pole effect: Evidence from Beijing and Shanghai[J].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18, 20(2): 83-91.]

[27]
谢彦君, 胡迎春, 王丹平. 工业旅游具身体验模型: 具身障碍、障碍移除和具身实现[J]. 旅游科学, 2018, 32(4): 1-16.

[ Xie Yanjun, Hu Yingchun, Wang Danping. The embodied experience model of industrial tourism: Embodied obstacles, obstacles remove and embodied realization[J]. Tourism Science, 2018, 32(4): 1-16.]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