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on the dimensions of the place mean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as tourist destinations:An inquiry from the tourists’ perspective

  • Wang Yue ,
  • Wang Qiuju , *
Expand
  • Tourism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Wang Qiuju. E-mail:

Received date: 2022-05-26

  Revised date: 2022-09-29

  Online published: 2023-05-25

Abstract

Place meaning reflect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nvironment to the individual”.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into tourist destination brings about the change of the original place mea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Beamish Museu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ourists’ comments from Tripadvisor as the research text. Informed by the constructive grounded theory,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coding technique to identif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lace meaning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 and to construct the dimension model of the place mean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lace mean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is formed from three interactive levels of “self”,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place meaning is composed of inherent material meaning, instrumental significance,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ing and identity expressive meaning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odel of place mean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and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practic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in the future.

Cite this article

Wang Yue , Wang Qiuju . Research on the dimensions of the place mean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as tourist destinations:An inquiry from the tourists’ perspective[J]. ECOTOURISM, 2023 , 13(2) : 305 -315 . DOI: 10.12342/zgstly.20220078

1 引言

地方意义(place meaning)是关于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反映了“环境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1]”。“地方是经验建构的意义中心[2]”,生活中的地方都是有意义的。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是利用工业遗产和原有的工业遗址资源,通过旅游功能再造,形成的工业遗址公园、工业博物馆、矿山公园等休闲游憩场所。随着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工业区退出生产,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浪费,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一些国家凭借传统工业区蕴含的丰富工业遗产和旅游资源,在原有工业遗址的基础上开发了众多旅游目的地,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与空间功能的重构。传统工业区功能重构与服务对象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原有地方意义的改变。旅游目的地被赋予了什么地方意义?这些地方意义构成维度是什么?这已成为工业遗址旅游开发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Relph在关于地方和无地方的论著中指出,地方由三部分组成:物理环境、活动和意义[3],地方意义作为理解人与地方关系的一种方式,比其他组成部分更难理解,也更为重要[4]。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意义等[5-6]表1)许多用来描述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地方概念进入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地方感和地方依恋已成为地方研究的重要议题[7]
表1 地方研究中的主要概念

Tab. 1 Main concepts in place studies

地方概念 概念含义
地方意义 地方意义是个体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按照自己的偏好与特定地方交互,结合自己经历进行社会性构建[15],创造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意义。地方意义既包括依附于地方而生的各种形式的知识、观念和信仰,也包括人或群体与一个地方之间的更深层和感性的关系[16]
地方感 地方感可以被理解为人对空间环境的一般态度[17]。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地方感,是由人赋予地方的一种经历体验,地方不能脱离人而存在[18]
地方依恋 地方依恋指人与特定地方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结关系。根据Williams等人提出的理论框架,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个维度组成[19]
地方认同 地方认同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情感性依恋,是“客观环境中社会化的自我”。人们通过地方进行自我定义,从而形成源于特定物质世界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等[20]
地方依赖 地方依赖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地方成为满足人某种目的的资源,因此创造了一种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人根据其功能属性来评价地方[18]
然而因易与其他地方概念混淆,学者们对地方意义的关注较少。一些学者尝试识别了城市休闲区[8-9]和海岸休闲区[2,10]等特定区域的地方意义,并探索其地方意义有效维度构成。如Enqvist等人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城市滨水区的地方意义进行识别,认为城市滨水区的地方意义涵盖了物理形态、自然特征、环境质量、美学品质、资源或产品、社区活动、私人访问和记忆等维度[11];Spartz等人对城市自然区域周围的地方意义进行探索,最终从居民层面将植物园的地方意义归纳为自然、活动、避难所、社会4个维度[12];Zakariya等人聚焦历史广场,从居民和旅游者两个视角出发,识别并分析了不同主体下地方意义维度的构成差别[13]。工业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具有历史、科技、文化等价值[14]。因此,工业遗址改造而成的旅游目的地,其地方意义的产生与维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目的地,但相关研究十分有限。
比米什露天博物馆(Beamish Museum)是在废弃矿区工业遗址上依托工业遗产开发的露天博物馆。该博物馆建设时间早,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高、客流量大,对全球范围内的废弃矿区旅游目的地转型具有借鉴价值。本文以Tripadvisor(国际版)平台上有关比米什露天博物馆的旅游评论为研究文本,运用建构型扎根理论中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在识别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构成维度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地方意义构成维度模型,以此深化对地方意义的理论认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比米什露天博物馆位于英国东北部,是一个集保存、展示和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英国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复原了历史上的工业小镇、农场、车站等生活场景,保留了曾经使用的矿车、铁路网络、机房、矿坑等生产场景,移植了传统的烹饪技术、手工艺产品、生产技术等非物质工业遗产,全要素、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间不同时间节点上矿业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比米什露天博物馆在众多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中具有代表性,吸引了世界各地旅游者来此参观体验。这些旅游者在Tripadvisor(国际版)平台上留下了大量旅游评论,为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研究提供了足量且全面的样本数据。更重要的是,该地并非传统的陈列式博物馆,沉浸式的体验使得旅游者在此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工业文化,产生独特感知,所得样本有效性和可信度高,所获得的评论文本更易识别出多层次的地方意义,是研究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的合适对象。

2.2 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地方意义构成维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种用现象学方法提取人与地方间互动时产生的主观感受,探索人内心更深层次的意义[21],通过描述和分析个人的行为以及地方意义的内涵,来获得这些意义的构成。第二种为社会学方法,通常使用访谈的方式[22],试图理解地方象征意义如何影响人地互动的社会背景,以及被个体内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反过来又如何反映在地方意义形成中。第三种为建构主义方法,这种方法将人与地方的关系视为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23]。第三种方法被认为是最合适,但因为方法本身具有主观性,导致研究成果呈现日益分散的趋势,有必要制定涵盖不同类型和不同层面的概念框架来整合这些研究结果。
建构型扎根理论集合了社会学方法和建构主义方法两方面的优点,充分利用了研究者本身的理论敏感性,有助于对地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能以旅游经历为中心解释个人或群体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关系,为旅游者及旅游活动的环境互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水平。本文采用建构型扎根理论中的编码技术,识别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构成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地方意义构成维度模型。

2.3 数据来源

旅游专业网站上的旅游者评论是对旅游者体验的真实记录,这些信息反映了旅游者在游览时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对这些评论进行文本分析,能有效地提取出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本研究选取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大,且用户活跃度高的旅游网站Tripadvisor(国际版)来提取旅游者评论,使用八爪鱼采集器抓取该平台上有关比米什露天博物馆2018—2021年共2 079条评论。将所有评论翻译后,得到396 290字的原始文档数据,使用NVIVO 12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所得原始文字数据涵盖多个国家、多种类型的旅游者。所描述内容详实、可信,且具有代表性,能体现旅游者的行为准则、文化背景、兴趣偏好、旅游动机和价值观念等不同层次的地方意义及与他人、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供进一步识别操作。

3 构成维度识别

3.1 初始编码与聚焦编码

第一步为初始编码,对爬虫得到的比米什露天博物馆的评论文本数据逐段逐句进行编码,对编码结果按“用户名前三位字母-参考点序号”(如“Twe-01”、“MAT-05”和“kre-02”)的原则进行命名整理。在初始编码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动名词的方式进行描述[24],从发表评论用户的行为出发,重点关注这些用户在游览体验比米什露天博物馆时的核心关切是什么,以及是如何解决这些关切的。这些核心关切通过旅游者的行为表现出来,并由用户用自己的文字记录,所能映射出的地方意义既可能是含有情感色彩的,也有可能是满足客观需求的,在编码过程中无差别地进行提取并转化成简练的语言。经过初始编码后,本研究共得到了463条初始编码结果,所得结果能最直观地表现出2 079位用户在比米什的所有体验。
第二步为聚焦编码,将上一步得到的结果中反复出现的代码挑选出来,对比代码间的共性和区别,合并成相互有关联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整合形成基础范畴。通过对结果聚焦,最终得到49个基础范畴,这些基础范畴充分代表了旅游者对比米什露天博物馆产生的意义。初始编码和聚焦编码的操作过程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初始编码与聚焦编码过程示例

Tab. 2 Example of initial coding and focus coding processes

编号 原始语句 初始编码 聚焦编码
V50-01 蒸汽展览办得真是太好了,我在这里看到蒸汽巴士、有轨电车、老爷车、自行车、蒸汽压路机和牵引机车等以前的交通工具在运行着。我还乘坐小火车在铁路上开了一段路程,很棒的经历。 参观过去的交通工具 蒸汽交通工具
GLO-03 工作人员穿着那个时代的服装,你会觉得仿佛回到了过去!甚至不同地方的气味都让你觉得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坑村”有矿井、教堂、旧校舍,还有燃烧着煤火的“坑排”房屋,这些房屋的居住者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令人惊叹的日常生活。 体验曾经的生活环境 维多利亚时代景观
Wve-02 因为新冠肺炎的缘故,我和丈夫过得很压抑,我们决定过一个不同的假期,经好友推荐,我们选择了比米什博物馆。 缓解现实生活带来的负面情绪 放松心情
mis-01 我们刚和56个六年级的孩子结束比米什的旅行,在那里我带领着他们进行着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有个孩子对我说,他特别喜欢工作人员有关战争课程的讲解。 带领学生进行世界战争研究 课外实践
mis-03 我们还采访了镇上的一名亲身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他非常博学,他本来在罗利车站准备去吃午饭的,却留下来和我们的孩子说活,非常感谢他! 采访战争亲历者 社交交友
Ste-03 如果我不来比米什博物馆,我和妈妈的追忆之旅就不能算完整。这个神奇的地方让妈妈想起了她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还有过去的味道。 帮助母亲回忆过去 怀旧
Bob-01 大约40年前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就来过这里,令人惊讶的是,这次再来发现很多地方发生了变化,这个城镇完全变了样子!要看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无法全部安排进去。 和记忆相比发生了改变 重游感悟
Gem-02 我和儿子一起来了比米什,因为新冠疫情大部分地方都禁止进入,但有幸我们还能参观广场。有一辆巴士是老式的双层巴士,也有一辆残疾人巴士,以供轮椅使用者或行动不便的人使用,如果你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他们会联系司机来接你。 为特殊人士提供便利设施 残疾人尊严

3.2 理论范畴的建立与理论饱和检验

第三步为根据范畴本身的特性和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对所得的基础范畴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聚焦编码后得到的基础范畴相互间是独立的,这种零散的状态不利于对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做出整体把握,因此,在聚焦编码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基础范畴进行联系和归纳,最终形成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理论范畴框架。
理论范畴初步构建完成后,返回Tripadvisor(国际版)平台,从比米什露天博物馆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评论中各随机抽取20条评论对已得理论进行饱和度检验。检验结果发现理论范畴已足够充足,无新范畴和新关联需要补充,确保了本研究所得出的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方意义构成维度已达到理论饱和。具体理论范畴建立结果见表3
表3 理论范畴结果

Tab. 3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category

理论范畴 对应范畴 基础范畴内涵
固有物质意义 工业景观 工业场地(矿山、矿坑、车间、生产设施与工具等)、工业社会场景(维多利亚集市、传统糖果店、历史庄园等)、工业时代遗存物(蒸汽时代交通工具等)
非工业景观 自然环境(海滩、草地等)、人造建筑(教堂、茶室等)
美食与纪念品 传统烹饪手法制成的食物和饮品、纪念品收藏、纪念照
使用意义 康体需求 散步、清新空气、户外跋涉
教育需求 工业讲座、接触工业技能、儿童启蒙、课外实践、学术科研、传统课程
情感需求 怀旧、放松、寻求内心平静、逃避现实、良好的氛围
社会文化意义 社会象征 休闲活动、社交交友
文化象征 矿工文化、矿工精神、节日、影视作品、民间故事、旧生活方式
历史象征 工业变迁史、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事件
环境友好 过度开采、节能行为、爱护动物、素食
身份表达意义 个人认同 移民记忆、好奇心与求知欲、重游感悟、童年回忆
家庭认同 寻根、与祖父母的相处、怀念故去亲人、生日祝贺
自我表达 价值观、审美、女性权利、残疾人尊严

4 构成维度模型构建

本研究在编码得到的理论范畴基础上,尝试建立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构成维度模型。水平层面上,该模型由彼此交叉的自我、社会和环境3个圈层组成,地方意义在自我、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地方往往具有高度的个人化含义,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影响着他对经历和记忆的感知。同时,地方之所以变得有意义,还因为存在着熟人、朋友、亲戚等社会关系。有些时候,地方意义不仅取决于自我的感受或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归因于物理环境、历史环境、制度环境等环境因素。此三圈层与Sack提出的由自然、社会关系和价值构成的关系地理框架(relational geographic framework)[25]有一定的共通点。垂直层面上,4个维度组成的倒锥体展现了地方意义从都能感受到的普遍意义向更专有的主观意义深化的过程。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意义有着“从表及里”的特点,这些意义能从有形的、不考虑个体背景的表面意义向更个性化的、深层次的里层意义延伸。固有物质意义、使用意义、社会文化意义和身份表达意义自上而下,展现了旅游者的不同立场和逐渐抽象化的观点。水平层面的三圈层和垂直层面的四维度,共同组成了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构成维度模型(图1)。
图1 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构成模型图

Fig. 1 The composition model of place mean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 as tourist destination

4.1 固有物质意义

固有物质意义是由工业遗址本身的物质特征而决定的,多以环境条件为基础,表现为旅游者对客观存在的感受和理解。地方主要由物理环境定义,该物理环境由地方的物质属性和人的活动相互作用而构建[26]。旅游者对物理环境的感知基于感觉器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创造对地方的印象[27],产生对工业景观、非工业景观和美食与纪念品的意义构建。
工业景观凭借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往往是吸引旅游者到来的主要动力,比米什露天博物馆在园区里复原了工业生产生活场景,注重实体环境的重现,立体地展现了英国东北部工业生产现实。如一位用户名首字母为U的用户提到:“我们参观了一个20世纪初的矿井,并短暂地体验了矿工们在黑暗中弯腰挖煤的感觉,这是我在城市没见过的,我觉得很新奇。”自然环境、人造建筑等非工业景观也是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些旅游者在评论中也特别突出了对环境的感受,“我们发现了主干道以外的小路,这条小路上的风景格外地优美,我们在草地上休息了一会儿,这里的环境真的很好。”另外,比米什还原了传统的烹饪技术和轻工技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制作了多种类的美食和纪念品。这些旅游产品极具地方特色,被很多旅游者接受、感知和关注,产生了意义。

4.2 使用意义

使用意义是工业遗址满足功能性需求而产生的意义。Smith在滨水休闲区地方意义的研究中也提到了地方有功能性和功利性的价值[28]。旅游者选择工业遗址进行旅游活动时会怀有不同的目的需求,包括康体需求、教育需求和情感需求等,在对地方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这些不同的目的促使旅游者进行意义塑造。
旅游者有康体的需求,比米什露天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兼具户外探险和绿地漫步等功能,旅游者在此能通过散步、感受清新空气和户外跋涉等来强健体魄。此外,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色彩浓厚,工业遗存有代表性,既具有研究价值又是知识传播的渠道。通过对原工业遗址进行考古和重造,并对原工业社区成员的事迹进行挖掘,比米什被精心打造成工业教育的场地。旅游者来到比米什能主动学习到工业知识,还能将工业遗址作为媒介教育子女和学生,就像一些旅游者提到的:“在这里你可以乘坐蒸汽火车,看看它是什么样子以及怎么运行的。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比米什的矿井,我们还特地留下来听了有关矿井是如何运作的讲座,思考了许多我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我特别喜欢这个矿区,它可以让我的孙子们看看过去没有iPad和iPhone的时候,工作有多辛苦,好让他们平时不要总是打游戏。”同时,旅游者也需要借助地方寻求愉快的经历、放松自己的心情、回忆过去的生活、进行情感的表达,如一位老人评论道:“我和丈夫一起来到这里,我们已经50多岁了却还记得一些展品曾经出现在我们过去的生活中,比如在我们祖父母的房子里。它们带回了美好的回忆。”

4.3 社会文化意义

社会文化意义是旅游者在工业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意义。工业社会孕育具有工业特色的文化形式,个人会将地方意义归因于自身的社会和文化根源[29]。人们赋予地方的意义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30],因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所差异[31],产生社会象征、文化象征、历史象征和环境友好等不同类型的地方意义。
人是社会性的,在创造和赋予意义时会相互影响,社会交往形成了社会象征方面的意义。比米什露天博物馆以互动为特色,休闲活动种类丰富,并且相较于其他旅游目的地,旅游者能与工作人员等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如一位首字母为S的用户所言:“当我向一位扮成一战士兵的工作人员提问时,他一直在他的角色里,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语法和我交流,太有趣了!”工业遗址还是历史的载体,比米什露天博物馆雇佣了历史的亲历者和专业的表演人员在特定场地上进行历史情境的复刻。人的参与使得建筑和文物不再仅仅是环境中的孤立展示品,来到这里的很多人都能回忆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感受曾经工业的辉煌、勾起过去的联想和回忆,“我看到了许多旧的农业机械,其中一些我记得长辈们在我们家的农场用过,我觉得现在没有人会熟悉这些机器,因为它们已经被淘汰了。”旅游者在比米什能直接参与矿工娱乐活动、节日演艺活动、哑剧情景剧等文化项目。同时,矿工文化蕴含着反对压迫、劳动精神等优秀精神文化,如一位首字母为F的用户所言:“在矿场上的那位先生向我们介绍了矿井内的各类人员和信息,我们都更好地理解了矿工及其家人的生活,并对他们的毅力和决心表示极大的尊敬。”最后,比米什露天博物馆基于工业环境组建了绿色团队,通过自身的绿色经营方式倡导旅游者做出环境友好的旅游行为。工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环境破坏问题,工业遗址很好地展现了这些人类活动痕迹,旅游者在此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友好。

4.4 身份表达意义

身份表达意义是旅游者构建和肯定的自我意识。地方是能被解释、感受、理解和想象的[16],地方意义很明显离不开创造地方的人。Blumer也提出当赋予地方意义时,个体会与自己互动并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做出反应[32]。工业遗址具有无形的感情和精神意义,个人会在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上得到自我肯定并构建自我意识,形成个人认同、家庭认同和自我表达。
旅游者通过游历实现个人认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独特的经历,如有一位用户名首字母为B的用户所言:“乘坐旧的公共汽车和电车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漫步在大街上是如此地让我怀念。我的亲戚甚至回忆起来他们在移民前看到和使用的东西。”旅游者在工业遗址中找寻过去的自己,实现对现在自我的肯定。家庭认同反映了通过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联结的与家庭成员间的共同记忆或情感纽带,一位用户名首字母为R的旅游者评论道:“在一位前矿工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下到了矿坑,他非常好地描述了地下的生活,以及矿工们在非常原始和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有多辛苦。对我个人来说,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因为我的父亲和我所有的祖先都曾经是矿工,我想体验一下他们所经历的生活。”在一些情况下,个人借助地方来告诉别人他们是谁,进行自我表达,表现为旅游者通过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可以追寻“自我”,能展现自己的观念、人生目标、信仰等价值系统。

5 结论、启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英国比米什露天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Tripadvisor(国际版)平台上有关比米什露天博物馆的旅游评论为研究文本,采用建构型扎根理论中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构建了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构成维度模型。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旅游者视角下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是在自我、社会、环境3个层面互动下形成的,包括固有物质意义、使用意义、社会文化意义和身份表达意义4个由表及里的维度。固有物质意义是对客观存在的感受和理解,反映了大多数旅游者普遍能感知到的地方物质属性;使用意义是指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满足旅游者功能性需要而产生的意义,很大程度上由目的地的物质特征所决定。固有物质意义和使用意义在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构成维度中属于表层意义,即旅游者通过感受工业景观或进行带有目的性的活动,能产生对地方最直接浅显的意义。社会文化意义反映了旅游者在游览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后会和地方蕴含的文化、历史、思想等互动;身份表达意义是个人属性通过地方进行确认和重塑的结果。社会文化意义和身份表达意义具有高度抽象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构成维度中属于深层意义。

5.2 管理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结合比米什露天博物馆的优秀经验,本文基于地方意义为中国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开发和管理提供了一些启示与建议。
第一,旅游者能从工业场地、工业社会场景等工业景观中形成固有物质意义,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旅游开发经营者往往用符号化的工业遗产给旅游者片面的原真体验。国内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存在同质化且趣味性不足的问题,忽视了对工业生产技术流程等工业特色的演示性和操作性开发,旅游者对真实工业场景的感受不深,不利于地方意义的产生。所以,在对工业遗址进行游憩化改造的过程中,在保留物质遗产的基础上,还要努力还原工业氛围,复原旧的生活方式,丰富旅游者对真实的工业遗址的感知。
第二,目的地经营过程中要关注到原址居民和有工业生产背景的人,增加旅游者与工业社会和工业文化的互动。居民和工人对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全面又深刻,是最好的讲解员,雇佣他们参与到旅游接待中能促进目的地使用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产生。目前国内以工业博物馆为代表的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大多为静态的展示,没有和旅游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旅游者了解工业遗址的方式比较单一。可以通过培养居民和工人的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设置沉浸式表演舞台或其他近距离接触场景,使旅游者从自我、社会、环境3个层面都能对地方产生意义。
第三,工业遗址具有独特的时代色彩,旅游者在此会通过寻根、怀念故人、找寻自我等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因此,要发挥旅游者作为消费者和意义创造者的双重身份,丰富旅游者和工业遗产的接触形式,如设置展台梳理工业发展历史脉络、使用增强现实技术重现工业历史场景等,让旅游者将自我带入到工业文化环境中,促进身份表达意义的产生。

5.3 研究展望

本文由浅层到深层全面地识别了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的内容和维度,弥补了目前研究中对矿工精神、节能行为、寻根等具有工业特色的地方意义挖掘不足的问题,为未来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提供了参考。
同时,本文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的研究数据皆来自在线旅游网站,未来可使用开放式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理论验证,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使研究更加深入。其次,本文选择的案例地比米什露天博物馆是由废弃矿区改建而成的,而工业遗址是有多种类型的,不同种类的工业遗址在地方意义构成上会有各自的特点,可以继续拓宽研究范围,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之间地方意义的异同。此外,旅游活动涉及地方管理者、居民、旅游者等多个主体,不同主体感知产生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聚焦其他主体,探索不同主体间的差异。最后,地方意义是可以测量的,可以通过设计量表等形式对地方意义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空间表达与空间数据探索等方法,揭示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空间分布规律。

我们还采访了镇上的一名亲身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他非常博学,他本来在罗利车站准备去吃午饭的,却留下来和我们的孩子说活,非常感谢他!

[1]
Wynveen C J, Kyle G T, Sutton S G. Place meanings ascribed to marine settings: The case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J]. Leisure Sciences, 2010, 32(3): 270-287.

DOI

[2]
Tuan Y F. Place: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J]. Geographical Review, 1975, 65(2): 151.

DOI

[3]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London: Pion, 1976.

[4]
Gustafson P. Meanings of place: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1, 21(1): 5-16.

DOI

[5]
Kianicka S, Buchecker M, Hunziker M, et al. Locals’ and tourists’ sense of place: A case study of a Swiss alpine village[J]. 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06, 26(1): 55-63.

[6]
朱竑, 刘博.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3(1): 1-8.

[Zhu Hong, Liu Bo. Concepts analysi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Sense of place, place attachment and place identity[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43(1): 1-8.]

[7]
蔡智莉, 秦兆祥, 张薇, 等. 国内旅游地方感研究热点与展望[J].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1): 16-31.

DOI

[Cai Zhili, Qin Zhaoxiang, Zhang Wei, et al. Research hotspot and prospect of domestic tourism sense of place[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2, 12(1): 16-31.]

DOI

[8]
Russ A, Peters S J, Marianne E K, et al.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lace meaning in New York City[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15, 46(2): 73-93.

DOI

[9]
Park J, Kyle G T. Identifying place meanings ascribed to the Baekdu-Daegan trail in South Korea[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21, 52(2): 180-201.

DOI

[10]
Wynveen C J, Kyle G T. A place meaning scale for tropical marine setting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5, 55(1): 128-142.

DOI PMID

[11]
Enqvist J P, Campbell L K, Stedman R C, et al. Place meanings on the urban waterfront: A typology of stewardships[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19, 14(3): 589-605.

DOI

[12]
Spartz J T, Shaw B R. Place meanings surrounding an urban natural area: A qualitative inquir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1, 31(4): 344-352.

DOI

[13]
Zakariya K, Harun N Z, Mansor M. Place meaning of the historic square as tourism attraction and community leisure space[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202: 477-486.

DOI

[14]
邢怀滨, 冉鸿燕, 张德军. 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1): 16-19.

[Xing Huaibin, Ran Hongyan, Zhang Dejun. Valu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its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7, 9(1): 16-19.]

[15]
Tonge J, Moore S A, Ryan M M, et al. A photo-elicitation approach to exploring the place meanings ascribed by campers to the Ningaloo coastline, north-western Australia[J]. Australian Geographer, 2013, 44(2): 143-160.

DOI

[16]
Gieryn T F. A space for place in sociology[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 26: 463-496.

DOI

[17]
Trentelman C K. Place attachment and community attachment: A primer grounded in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a community sociologist[J].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2(3): 191-210.

[18]
Steele F. The Sense of Place[M]. Boston: CBI Publishing, 1981.

[19]
唐文跃. 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 旅游学刊, 2007, 22(11): 70-77.

[Tang Wenyue. A study progress of sense of locality and research framework[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11): 70-77.]

[20]
Greider T, Garkovich L. Landscape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J]. Rural Sociology, 2010, 59(1): 1-24.

DOI

[21]
Schulz C N. 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M]. New York: Rizzoli, 1979.

[22]
Lin C C, Lockwood M. Assessing sense of place in natural settings: A mixed-method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14, 57(10): 1441-1464.

DOI

[23]
Massey D. Space, Place and Gender[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24]
吴肃然, 李名荟.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 社会学研究, 2020, 35(2): 75-98, 243.

[Wu Suran, Li Minghui. Grounded theory: History and logic[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20, 35(2): 75-98, 243.]

[25]
Sack R D. Homo Geographicu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26]
Smaldone D, Harris C, Sanyal N. An exploration of place as a process: The case of Jackson Hole, W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5, 25(4): 397-414.

DOI

[27]
Spinney J. A place of sense: A kinaesthetic ethnography of cyclists on Mont Ventoux[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006, 24(5): 709-732.

DOI

[28]
Smith J W, Davenport M A, Anderson D H, et al. Place meanings and desired management outcom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 101(4): 359-370.

DOI

[29]
Eisenhauer B W, Krannich R S, Blahna D J. Attachments to special places on public lands: An analysis of activities, reason for attachments,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J].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3(5): 421-441.

[30]
Hutson G, Montgomery D. How do outdoor leaders feel connected to nature places? A Q-method inquiry[J]. Journal of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06, 10(2): 29-39.

[31]
Ujang N, Zakariya K. The notion of place, place meaning and identity in urban regeneration[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70: 709-717.

DOI

[32]
Blumer H.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