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green tourism research
Received date: 2024-01-24
Revised date: 2024-08-07
Online published: 2025-01-03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in the world, the advancement of green tourism not only facilitates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ourism sector but also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foster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ithin specific regions. This study undert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ertine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green tourism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rticulating a definition and elucidating the connotations of green tourism. It synthesizes research theme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cluding green tourism products, supply chains, industries, destinations, tourist behaviors, as well as certification and policy frameworks related to green tourism. Furthermore, it sorts out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applied technical methods for green tourism research. The study argues that current research in green tourism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us necessitating an enhancement in systematic content alongside diversifie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 future research.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n research prospects: innova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green tourism system, constructing and assessing a green tourism product system, revealing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green tourism supply chain along with its evolutionary patterns,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aths of the green tourism industry,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green tourism destinations, clarifying behavioral patterns among eco-conscious tourists alongside strategies for their guidance, and enhancing the green tourism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This study offers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fostering both ecological transition within the tourism sector and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i Meng , Zhong Linsheng , Wang Jingwen , Zhang Xiaoyao .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green tourism research[J]. ECOTOURISM, 2024 , 14(4) : 721 -737 . DOI: 10.12342/zgstly.20240029
表1 绿色旅游代表性定义Tab. 1 Representative definitions of green tourism |
定义表述 | 年份 | 文献来源 |
---|---|---|
绿色旅游是狭义的旅游绿色发展方式,以绿色、科学、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原则,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科学适度开发旅游资源,注重旅游内涵和质量,转变传统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旅游发展方式。 | 2024 | Zheng等[11] |
绿色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是社会学和环境因素的重叠,有助于农村和人口低密度地区的复兴。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绿色旅游的实践必须重视资源的保护,并考虑其承载能力。 | 2023 | Gonçalves等[12] |
绿色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形式,涉及自然的保护、当地人力资源的使用以及对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 | 2020 | UNWTO |
绿色旅游主要指以游览原生态自然山水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 | 2019 | 耿树丰等[1] |
绿色旅游是一种本着对环境、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了人境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态旅游产品。 | 2019 | 史煜娟和胡芳兵[13] |
绿色旅游是以动植物和文化遗产为主要吸引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可持续旅游形式。 | 2013 | Aldous[14] |
绿色旅游是可替代旅游的一种形式,其注重能力考虑、教育、环境保护和地方发展以及地方特色。包括自然基础、保护支持、可持续性和环境教育4个主要方面。 | 2012 | Weaver[15] |
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 2005 | 邹统钎[16] |
绿色旅游的理念可被划分为4个核心组成部分:首先是环境责任,这涉及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目的是保障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其次是地方经济活力,这要求支持当地经济和社区发展,确保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性;第三是文化多样性,这强调对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尊重与欣赏,以维护本地文化的繁荣;最后是体验丰富性,这指的是通过积极的、个性化的参与和与自然、人、地方及文化的互动,为旅游者提供丰富而深刻的体验。 | 2001 | Dodds和Joppe[17] |
图1 绿色旅游与相关概念关系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tourism and related concepts |
表2 绿色旅游相关概念辨析Tab. 2 Analysis of related concepts of green tourism |
相关概念 | 约束主体 | 主要目标 | 空间范围 | 概念侧重点 |
---|---|---|---|---|
绿色旅游 | 全社会的旅游需求群体、旅游开发建设主体、旅游经营主体 |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城市、乡村和自然区域在内的所有旅游目的地 | 注重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绿色技术的应用 |
生态旅游 | 生态旅游者及利益相关者 | 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 自然保护地等具有自然生态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 强调旅游者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环境的理解和保护,且与当地社区的生计和文化保护紧密相关 |
可持续旅游 | 全社会的旅游需求群体、旅游开发主体、旅游经营主体 | 追求旅游发展的长远利益和代际公平 | 城市、乡村和自然区域在内的所有旅游目的地 | 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在不破坏环境、不加剧社会不平等、不损害当地文化的前提下追求长远发展利益 |
低碳旅游 | 参与到节能减排重点环节中的旅游经营主体和旅游者 | 对抗全球变暖,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 强调低碳行为和方式,不限定具体的空间范围 | 通过“节能减排降耗”减少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与气候变化议题紧密相关 |
表3 绿色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示例Tab. 3 Classification of green tourism products |
分类角度 | 依据 | 分类结果 | 来源 |
---|---|---|---|
需求 | 体验需求类型 | 自然绿色旅游、体育绿色旅游、农业绿色旅游 | Choi[34] |
产品需求类型 | 生态健康度假、观光览胜旅游、康体运动旅游、科考探险生态旅游、民俗风情体验等 | 蒋英[35] | |
产业需求类型 | 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业旅游、科考旅游、探秘旅游等 | 高小华[36] | |
供给 | 绿色旅游产品类型 | 捕鱼、捕捉昆虫、农作物种植、农作物收割、作物采摘、观星、观鸟 | Yoo等[37] |
绿色旅游产业体系 | 滑雪体验、探险、攀岩、海洋旅游、沙漠旅游、民俗旅游等 | 尹华光和王晓彤[38] | |
绿色旅游空间类型 | 海滨绿色旅游、森林绿色旅游、自然保护区绿色旅游、城市绿色旅游、农业绿色旅游、工业绿色旅游、文化绿色旅游 | 戴丽芳[39] |
表4 绿色旅游目的地评价维度示例Tab. 4 Dimensions for green tourism destination evaluation |
维度 | 维度及指标说明 | 参考 |
---|---|---|
人力投入 | 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模和质量两方面,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数是旅游从业规模的体现,旅游高等院校学生数是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表征 | 肖黎明和于翠凤[67] |
资源消耗 | 将能源统计年鉴中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两大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进行汇总核算 | 贺腊梅等[68] |
社会效益 | 从旅游收入福利、旅游就业福利、旅游教育福利、居民休闲福利4个方面筛选相关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旅游社会效益指数 | Willam和Shaw[69]; 朱麟奇等[70] |
环境污染 | 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业废水、废气的排放是旅游业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 旅游业碳排放量重点关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3个环节 | 魏艳旭等[71]; 钟章奇等[72] |
资源环境 价值 | 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绿化覆盖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自然保护区个数、自然保护区面积表征旅游环境建设; 以人均公园绿地表征公园绿地普及度面积; 以环境治理投资总额、绿化覆盖面积体现绿色政策支持; 以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体现资源环境质量。 | 耿树丰等[1] |
表5 绿色旅游的研究方法示例Tab. 5 Research methods of green tourism |
分类 | 研究方法 | 研究内容示例 | 来源 |
---|---|---|---|
定量 研究 | 层次分析法 | 利用层次分析法来测绘印度西孟加拉邦的绿色旅游潜力区 | Raha和Gayen [65] |
修正三阶段 DEA模型 | 采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非参数DEA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长江经济带11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进行测度与分解 | 路小静等[86] | |
SBM-DEA模型 | 利用空间自回归、面板数据、面板Tobit、Vector Autoregressive 等回归模型,构建旅游地生态效率测度的SBM-DEA模型 | 彭红松等[87] | |
Epsilon-Based Measure模型 | 运用EBM模型、GIS技术和Tobit回归方法对旅游资源绿色转换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 岳立和雷燕燕[88] | |
空间探索性分析 | 基于GIS空间技术,通过综合分析绿色旅游资源、现状和潜力,对国家绿色旅游资源进行空间探索性分析 | 耿树丰等[1] | |
情境分析 | 利用旅游碳排放预测模型,提出旅游节能减排方案 | Peeters和Dubois[89]; Mayor和Tol[90] | |
质性 研究 | 内容分析法 | 论述了酒店与旅游领域的绿色创新研究,及其前因后果与未来展望 | Gürlek和Koseoglu [91] |
自然观察法 | 通过自然观察法,探讨绿色旅游理念如何成为一种低负面影响的实施措施 | Setyaningsih等[92] | |
演绎推理、归纳分析 | 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产品等方面分析雾霾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 | 唐承财等[93] | |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评估了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 | 邱慧青和肖建红[94] |
[1] |
耿树丰, 国安东, 杨俊, 等. 中国绿色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J]. 地理科学, 2019, 39(9): 1507-1515.
[
|
[2] |
史云. 关于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的辨析[J]. 旅游论坛, 2010, 3(6): 652-655.
[
|
[3] |
|
[4] |
钟林生. “双碳” 目标下中国旅游业绿色转型要求与路径[J]. 旅游学刊, 2023, 38(11): 1-3.
[
|
[5] |
|
[6] |
魏敏.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管理, 2011, 33(2): 102-108.
[
|
[7] |
贺小荣, 秦琼, 刘源. 绿色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 38(2): 42-51.
[
|
[8] |
|
[9] |
|
[10] |
尹奎.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6): 207-213.
[
|
[11] |
|
[12] |
|
[13] |
史煜娟, 胡芳兵.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绿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 发展, 2019(4): 41-44.
[
|
[14] |
|
[15] |
|
[16] |
邹统钎.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4): 43-47.
[
|
[17] |
|
[18] |
钟林生, 曾瑜皙. 绿色发展理念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新论题[J]. 旅游学刊, 2016, 31(10): 1-3.
[
|
[19] |
|
[20] |
张瑞林. 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几个概念比较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 31(33): 308-309.
[
|
[21] |
谢园方, 赵媛.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人文地理, 2010, 25(5): 27-31.
[
|
[22] |
|
[23] |
|
[24] |
周小凤, 张朝枝. 可持续旅游概念内涵的中西比较与反思[J]. 旅游论坛, 2023, 16(1): 43-52.
[
|
[25] |
|
[26] |
张书颖, 刘家明, 朱鹤, 等.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01-1215.
[
|
[27] |
|
[28] |
杨洪涛. 浅议绿色旅游对云南经济的推动力[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9(11): 191-192.
[
|
[29] |
|
[30] |
昌晶亮, 邹映. 大湘西地区绿色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9(1): 59-62.
[
|
[31] |
陈玲.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的前景及策略研究[J]. 商业研究, 2005(16): 195-198.
[
|
[32] |
胡建伟. 绿色营销: 深度开发神农架旅游的战略选择[J]. 旅游学刊, 1998, 13(6): 29-32, 59.
[
|
[33] |
刘焰. 中国西部生态旅游产品绿色创新的理论范式与路径选择模式[J]. 管理评论, 2003, 15(6): 45-50, 64.
[
|
[34] |
|
[35] |
蒋英.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研究: 以西双版纳孔明山旅游区为例[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08.
[
|
[36] |
高小华. 安徽省绿色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3(14): 100-101.
[
|
[37] |
|
[38] |
尹华光, 王晓彤. 试论绿色旅游的实现形式[J]. 生态经济, 2006, 22(3): 114-115.
[
|
[39] |
戴丽芳. 福建滨海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
|
[40] |
姜雪津, 周霄.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绿色旅游研究综述[J]. 科技创业月刊, 2022, 35(8): 152-157.
[
|
[41] |
夏晶. 打造中国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22(6): 585-587.
[
|
[42] |
郭栩东. 绿色旅游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绿道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8): 764-768.
[
|
[43] |
黄海玉, 魏海湘.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绿色旅游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3): 106-114.
[
|
[44] |
李祉佑, 钱本华, 张瑞友, 等. 考虑政府补贴的绿色旅游供应链博弈模型[J]. 控制工程, 2022, 29(5): 895-902.
[
|
[45] |
冀诗瑶, 郭美含, 张瑞友, 等. 政府主导下的绿色旅游供应链的三方博弈分析[J]. 控制工程, 2024, 31(2): 341-351.
[
|
[46] |
|
[47] |
|
[48] |
陈喆芝. 政府主导下低碳旅游供应链管理中的博弈分析[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5.
[
|
[49] |
何鹏. 可持续旅游服务系统演化分析与运营策略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 2020.
[
|
[50] |
韩光明, 邓秀勤. 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 市场论坛, 2014(7):19-21, 32.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刘佳, 赵金金, 于水仙. 中国旅游生态创新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改革与战略, 2013, 29(9): 91-96.
[
|
[58] |
李泽琳. 低碳经济视角下绿色旅游酒店管理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 25(22): 193-195.
[
|
[59] |
|
[60] |
Hara. Green tourism in Japan: Annals of economic studies[D]. Kagawa University, 2005(45): 93-132.
|
[61] |
汤姿. 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的数据[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 30(3): 358-360, 365.
[
|
[62] |
耿松涛, 谢彦君. 副省级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1): 91-97.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肖黎明, 于翠凤. 中国绿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经济, 2021, 37(8): 118-125.
[
|
[68] |
贺腊梅, 于萌, 查建平. 基于BML生产率指数的中国旅游业能源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12): 1991-2002.
[
|
[69] |
|
[70] |
朱麟奇, 李秋雨, 刘继生. 中国旅游业与地区发展及民生改善协调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28-1335.
[
|
[71] |
魏艳旭, 孙根年, 马丽君, 等. 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地区差异的初步估算[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2): 76-84.
[
|
[72] |
钟章奇, 吴静, 许爱文, 等. 中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初步估算及区域差异[J]. 世界地理研究, 2016, 25(1): 83-94.
[
|
[73] |
|
[74] |
|
[75] |
|
[76] |
|
[77] |
|
[78] |
黄雪丽, 路正南, Yasong (Alex) Wang. 基于TPB和VBN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构建初探[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 33(21): 181-190.
[
|
[79] |
赵黎明, 张海波, 孙健慧. 旅游情境下公众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三亚游客为例[J]. 资源科学, 2015, 37(1): 201-210.
[
|
[80] |
|
[81] |
刘安游, 施乔幸子, 梁缘, 等. 乡村绿色旅游标准化现状研究[J]. 中国标准化, 2021(24): 61-67.
[
|
[82] |
|
[83] |
|
[84] |
张晓会. 低碳经济视域下绿色旅游发展路径探讨[J]. 产业创新研究, 2023(15): 105-107.
[
|
[85] |
|
[86] |
路小静, 时朋飞, 邓志伟, 等. 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测算与时空演变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7): 19-30.
[
|
[87] |
彭红松, 章锦河, 韩娅, 等. 旅游地生态效率测度的SBM-DEA模型及实证分析[J]. 生态学报, 2017, 37(2): 628-638.
[
|
[88] |
岳立, 雷燕燕. 中国旅游资源绿色转换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21, 37(22): 41-45.
[
|
[89] |
|
[90] |
|
[91] |
|
[92] |
|
[93] |
唐承财, 刘霄泉, 宋昌耀. 雾霾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 32(5): 121-126.
[
|
[94] |
邱慧青, 肖建红. 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4): 128-13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