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Tourism

Mental dilemmas and escape compensation: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pathways of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behavior

  • Li Chuangxin , 1, 2, * ,
  • Liu Meng 1, 2 ,
  • Hu Dongxue 1, 2
Expand
  • 1. School of Tourism Scienc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 2. Research for Beijing Tourism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24, China
*Li Chuangxin. E-mail:

Received date: 2024-04-14

  Revised date: 2024-08-15

  Online published: 2025-01-24

Abstract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as an emerging form of tourism, is favored by specific groups for its extreme challenges, high-intensity experiences, and ultimate test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abilities. Based on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the study conducts a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by collecting online textual data to explore the mental dilemmas and the formation pathways of escape compensation behaviors in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formation of tourist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behavior is spatially manifested as a process from living space to tourism space to emotional space, in which tourists develop a sense of disequilibrium from their living space, which then trigger their embodied experiential behavior in the tourism space, and ultimately fulfill their emotional needs; (2) The source market group tends to choose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mostly due to the disturbances of mental dilemmas in real life, with the roots of these mental dilemmas being an imbalanced perception jointly caused by regret compensation, approval seeking, relationship deepening, and the feeling between emptiness and fulfillment; (3) In the tourism space, tourists cope with the imbalanced perception in their living space through escape compensation behaviors such as self-exploration, physical embedding, and benign self-mutilation; (4) The perception of pain makes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experience, where tourists can obtain pleasure,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a sense of fulfillment by safely trying stimulating physical pain, and the essence of this choice tendency is benign self-mutil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ehavioral pathway of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not only enriches the applicability of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in different tourism situations but also provides customized services and experience design idea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Cite this article

Li Chuangxin , Liu Meng , Hu Dongxue . Mental dilemmas and escape compensation: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pathways of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behavior[J]. ECOTOURISM, 2024 , 14(5) : 1027 -1041 . DOI: 10.12342/zgstly.20240096

1 引言

当前,以“花最少的钱玩最多的地方,主打一个性价比”为宣言的“特种兵式旅游”正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不同于“先苦后甜”的传统观念,现代年轻游客群体的消费理念愈加偏向于“珍惜当下、热爱生活、及时行乐”[1]。即使“走马观花式”旅游体验可能导致旅游满意度不高,甚至可能同出游期待相左,“特种兵式旅游”仍然因为能够较好迎合年轻游客群体的旅行需求与消费能力而广受青睐。年轻游客群体坚持“特种兵式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出行模式,该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及其形成路径非常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一类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近年来,以大学生为典型代表的年轻群体由于长期守在惯常居住地,其内心深处积日累久的休闲放松的旅游欲望使得该类群体逐渐形成报复性出游心理[2]。在数字技术驱动下,特种兵式旅游堪称一种占有型体验消费[3],对年轻群体行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体现了其内在悖谬[4]。这些研究均关注到了“特种兵式旅游”行为的异常性,却忽略了其潜藏的精神需求原因。此外,先前的研究发现,人们对长期封闭生活的厌倦以及寻求刺激的渴望会更容易产生补偿性旅行意图[5],旅游需求也会在长期压抑下迎来暂时的释放。“特种兵式旅游”打卡成为了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其叛逆和活力的一种群体性行为,体现了消费主义影响下对分享和追赶潮流的强烈渴望[6]。前人研究揭示了年轻群体在特定社会和心理背景下的旅游行为模式,但对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进行“特种兵式旅游”的深层心理动机的探讨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才能更好把握疫情后年轻群体旅游精神层面的变化和困境。
另一类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旅游中经历身体痛苦不仅是游客具身体验的需要,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7]。痛苦感知对“特种兵式旅游”体验具有一定的积极贡献,游客在紧凑的行程中同时经历身体痛苦和生理疲劳,身体疲劳感知同旅游体验的对立差异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越大,对游客的体验感知就越具有刺激性,越利于形成心理满足的快感[8]。然而,鲜有研究从具身体验的身体痛苦视角认识与解读“特种兵式旅游”现象。事实上,从身体痛苦视角切入不仅能够洞察“特种兵式旅游”市场群体的精神困境,同时能够系统性解读“特种兵式旅游”行为的建构路径。简言之,通过安全地尝试刺激性的身体疼痛,游客可以拥抱和寻求日常难得的快乐,这种选择倾向的本质是一种“良性受虐”的行为。探讨“特种兵式旅游”的精神困境与逃逸补偿行为对旅游地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具有特殊启发意义,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特种兵式旅游”行为形成路径的深入分析,研究有望厘清游客的身体体验在逃逸补偿路径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研究通过扎根理论,从游客精神层面探究年轻游客群体选择“特种兵式旅游”的内在心理路径。通过深入研究“特种兵式旅游”行为选择和心理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类群体选择这种特殊旅游方式的内在原因,揭示隐藏在“特种兵式旅游”行为背后的精神困境与逃逸补偿行为动机。研究特别关注身体体验在“特种兵式旅游”中的作用,以揭示身体体验对旅游体验和行为的内在影响。此外,研究尝试探索“特种兵式旅游”逃逸补偿行为的形成路径,以期为游客新式行为模式探索、旅游市场深度开发、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旅游体验与逃逸补偿

旅游体验通常被定义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众多,既有游客个人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旅游者的心理预期、动机、情绪状态等。当下对于旅游动机的研究多是从现代性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逃逸论和补偿论才是研究问题的核心所在[9]。Vidon和Rickly[10]认为徒步旅游者动机中的疏离和焦虑会驱使游客产生在特定的目的地寻找真实性的幻想。Iso-Ahola[11]提出了二维理论,认为动机的两个维度是“逃避日常生活”和“寻求心理奖励”,且这两个维度会极大地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最终体验[11]。对于旅游本质的研究,谢彦君[12]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体验的目的在于获得愉悦感,即旅游审美愉悦和旅游世俗愉悦。在具有超越性的旅游体验中,会有一个借助痛苦向快乐转化的过程,通过挑战常规的旅游形式形成具有超越性质的审美愉悦的旅游体验。事实上,在这两种愉悦感的旅游体验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痛苦,但其存在只是游客获得愉悦感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并不是旅游的最终目的。但杨振之[13]认为旅游的本质不是体验,而是诗意地栖居,即旅游世界也是旅游者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一隅,人应该在生活世界中认识到其终极目标是寻找本真的自我。“特种兵式旅游”在形式上体现的是一种高强度的、极其消耗旅行者精力的旅游方式,在情感上反映的是旅行者由于在较长时间里积压的各种消极情绪所形成的情感缺失问题,期望通过旅游来补偿自己情感体验的需要[14]

2.2 “特种兵式旅游”中的精神困境

早期关于精神困境的研究集中于工业社会中消费主义对人类精神现状影响的审视。人类信仰的动摇,使得他们陷入自我怀疑的焦虑中,理性也在种种不确定中被消解[15]。在高度的物质文明中人们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欲望放纵后便只剩下精神空虚。这种空虚驱使年轻人开始在社会中寻求存在价值和归属[16]。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关注到人在生活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多重精神困境: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人与家庭,不同身份面临不同的精神困境[17]。相较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对于工作效率的追求达到了极致,技术手段的提升极大地压缩了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时间,甚至于劫持了人的理性与思考,使得人失去了主体感知能力,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方[18]。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渴望被尊重、被认可,想要证明自己,既是现代社会年轻人面临的极大挑战,也反映了他们自我探索后没有结果的乏力感[19]。面对着生活中无尽的压力和不确定性,现代人仍然抱着一丝对未来的向往和想象[20]。对于年轻人而言,心理的疏解急需一个发泄口。旅游让他们离开紧张的惯常环境,不仅是逃脱被束缚的无力感,而且能够在非惯常环境获得更多的新异性体验[21]
由此可见,“特种兵式旅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游客试图通过逃逸补偿行为来消极应对生活空间中的不平衡感。这种逃逸补偿行为的路径方向和终点是通过经历身体痛苦和情感愉悦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实现具身体验的高度沉浸感,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认同和群体支持的旅游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认识,研究尝试回答:(1)“特种兵式旅游”中,游客群体的精神困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特种兵式旅游”中,遭遇“精神困境”的游客群体逃逸补偿的行为路径是如何形成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旅游研究方法,它可以对游客和他们与旅游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一个理解的新层次[22]。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理论,适用于描述、分析、解释和预测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但又不容易被人们感知到的事物及其形成过程,对旅游体验的研究至关重要。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和理解“特种兵式旅游”群体在旅游体验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探索分析他们在这种困境下做出的逃逸补偿行为,从而构建出形成机制和路径具象。在整个数据被编码和解释的过程中,甚至是研究的各个阶段都是灵活和可迭代的。因此,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利用分析软件NVIVO 11 plus进行程序化编码,对“特种兵式旅游”中精神困境及逃逸补偿行为的形成路径进行提炼总结。

3.2 数据来源

相较于访谈数据,网络文本在反映游客真实想法方面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这是因为,在非面对面的网络环境中,游客在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时,较少考虑到个人表述可能被如何使用以及潜在的后果。因此,他们在网络平台上的发言往往更直接、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即时感受和看法。这种真实性使得网络文本成为理解游客内心体验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信息渠道,特别是在捕捉游客未经编辑的原始反应和情感状态方面,其价值不容忽视。
研究运用文本抓取软件八爪鱼,从新浪微博和小红书平台抓取了2023年1—12月期间,关于“特种兵式旅游”“特种兵式旅行”话题下的文章内容188 795个字,手动剔除了不符合研究主题的文本以及广告宣传内容,最后收集共计69 793个字;在微信中搜集了“特种兵式旅游”话题下阅读量排名前7的文章,抓取其文章下的评论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研究对从微信、小红书、微博上收集的文本数据依次编号为:X1~X81、H1~H167、B1~B162。

4 分析过程与结果

4.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收集的文本资料逐字逐行地进行分解、比较和概念化、类属化的过程,即研究者将原始文本的内容分解成单独的描述语句,并对句子中日常化的描述进行总结精炼的编码提取,从而形成一阶概念。经过3次编码和多次比较修正,反复比较后提炼出来坚强、个人成长、佩服自己、目标明确、圆满成功、勇敢、赞美、自我激励、独立的自我、证明自己、个人选择、自由等125个概念,部分编码示例见表1
表1 部分开放性编码示例

Tab. 1 Open coding examples

主范畴 范畴化 概念化 原始语句
寻求认同 成就感知 坚强 七点的飞机,十点半到公司我就是旅游最强的特种兵以及最牛打工人
个人成长 特种兵式的旅游我真的抗不住,但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很了不起、很酷的女生。
佩服自己 特种兵旅游之第一天睡了3h、第二天睡2h、第三天睡3h……还一直穿靴子暴走(我都佩服自己)
目标明确 只要在这种方式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很好啊
自我肯定 圆满成功 但是我觉得此刻的自己,达到了我对自己的期许
勇敢 二月做了最勇敢的事是一个人独自跑到了杭州完成了特种兵旅游
赞美 我想无论什么年纪的我,都会由衷的赞美此时的我
自我激励 有假期,旅游的钱也不缺,不在乎有没有同伴,就好像天地间任我逍遥,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厉害
独立的自我 特种兵式旅行,做一个快乐的女孩,放下母亲的身份做自己
价值归属 证明自己 打工人也跟风来了一波特种兵旅游,一天三万多步霸榜微信运动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仍风华正茂
个人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旅游方式,无论是选择哪种都应该好好享受
自由 这就是年轻,想干嘛就干嘛,然后为自己负责

4.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要范畴的性质和层面,使范畴更加严密。研究者需要回过头去阅读前几次的观察资料,重点去寻找和这些主要范畴有关的句子和段落[23]。它涉及在代码之间建立联系以形成类别,这一层编码发展了对形成范畴的条件、背景、相互作用和结果的理解[24]。接着,研究人员通过将不同类别相互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构建出实质性的理论命题或概念[25]。通过整理分析将21个范畴归纳为5个主范畴,其中,“特种兵式旅游”心理层面上的不平衡感属于精神困境主范畴(表2),而行为层面上表现出的自我探索、具身嵌入、良性受虐和情感获得属于逃逸补偿主范畴(表3)。
表2 精神困境主范畴表

Tab. 2 Primary and corresponding domains of disequilibrium (mental dilemma)

主范畴 范畴化 概念化
不平衡感 寻求认同 成就感知 坚强、个人成长、佩服自己、目标明确
自我肯定 圆满成功、勇敢、赞美、自我激励、独立的自我
价值归属 证明自己、个人选择、自由
感受虚实 填补空虚 非深度游、走马观花、主打去过、充实满足、不虚此行、空虚疲累
现实禁锢 时间管理、放下焦虑、看世界、节俭高效、锻炼身体、记录生活、作息规律
弥补遗憾 时间不足 时间紧张、留下遗憾、无法全面观赏、工作旅行两不误、告别工作、短期报复性旅游需求
经济有限 经济实力有限、便宜好玩、最少成本最好体验、性价比高、充分利用学生优惠
兑现承诺 未完成的愿望、开眼界、增进认知、学业繁重、生活所迫、短暂逃离、枯燥乏味的生活
深化关系 社会交往 认识新朋友、“赶潮”体验、旅途中的善意
家庭陪伴 陪伴爸妈、父母开心、与家人同行
情感支持 享受陪伴、与朋友释放青春、他人激励、热情高涨
表3 逃逸补偿主范畴表

Tab. 3 Primary and corresponding domains of escape compensation

主范畴 范畴化 概念化
自我探索 理念符合选择 付出、回忆、值得、个人选择、心之所向、各有各的玩法、不同选择、不同体验
理想生活 决定奋斗的目标、年轻敢闯敢试、青春朝气、说走就走、好奇探索、美好和可能、高效利用时间、寻找快乐
价值获得 发现美好、热爱生命、旅行愉悦、人生乐趣、减少内耗、身心放松、放下过去、了解未知、刺激
具身嵌入 体验尝试 不同生活体验、感受不同的事物、保持新鲜感、第一次体验、心境不同
享受当下 享受美好时光、快乐在当下、人在旅途、旅行的意义是开心、幸福满满、拍照是探知美好的方式
良性受虐 自我折磨的快意 身体变好、开心-疲惫-治愈、累但充实、利于睡眠、锻炼身体、体能提升、快乐又绝望、享受早起、切身体验、快速运动带来兴奋感、体重下降、有条不紊、自由
身体痛苦 全身散架、腿疼睡不醒、腰酸背痛、身体吃不消、脑子不清醒、膝盖疼
情感获得 愉悦感 放松压力,发自内心快乐、心情舒畅、幸福治愈、释放情绪、自由畅爽、
成就感 意志力、收获满满、心满意足、发现生活、
充实感 增加心理能量、圆满体验、新奇有趣、美好充实、热爱可抵万难、心灵灌溉、人生旅途的停歇

4.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根据主范畴的基本含义,识别出各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形成典型的关系结构图(图1)。以主范畴关系结构图为立足点来整合、叙述所研究现象的完整故事线。具体的故事线如下:游客长期在压抑乏味的生存环境中滋生了弥补遗憾、寻求认同和感受虚实以及深化关系4种需要,这些因素综合浓缩成一股精神力量——不平衡感,驱动着游客通过亲身参与“特种兵式旅游”来自我探索、具身嵌入并经历一定程度的良性受虐形成逃逸补偿行为,在现实的旅游场中经历身体痛苦并形成情感能量。以充实感、成就感和愉悦感为支撑的情感归属力量对于游客离开旅游空间回到生活空间后的不平衡感起到部分缓释作用。除此之外,带着这种情感归属,游客一方面加深了其对旧的“特种兵式旅游”体验感知和旅游记忆,另一方面也在潜意识中埋下期待未来旅程的需求种子。
图1 “特种兵式旅游”中的逃逸补偿行为形成路径模型

Fig. 1 A model of escape compensation behavior formation pathways in “Special Forces-style Tourism”

4.4 饱和度检验

在编码过程中,为了验证信息饱和程度,研究团队又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特种兵旅行”相关话题,从浏览量超过5 000的前7篇推文中,获取6 341个字的评论文本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并没有发现新的概念范畴,表明研究结果趋于饱和。围绕编码提炼出的范畴与故事线,构建出“特种兵式旅游”在精神困境中的逃逸补偿行为的路径模型。

5 模型阐释

5.1 “特种兵式旅游”中的精神困境

一是弥补遗憾。囿于外部因素限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在特定的时期内难以通过旅游的方式来获得愉悦感,空间上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他们的情绪释放渠道,也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遗憾。“作为19级大学生,大学生活属实是不太满意的,大学被封了三年,马上要毕业了,只能选择把半年的时间当三年花,这种旅游方式能让我看到更多的风景,数量上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快节奏的快旅游。”(B144)需求弹性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因素对旅游需求方向和旅游需求增减的影响。由于时间和经济的限制,游客通常通过购买特定类型的旅游产品或服务来实现利益最大化[23]。然而,由于受到特殊事件的影响,旅游者会将个人的旅游需求暂时储存起来,到某个时间点集中爆发,进而形成一种旅游高峰现象,旅游决策与旅游行为也呈现出对高紧凑感的旅游形式的偏好。此外,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提升、出行效率提高、旅行周期缩短、出行节奏加快,以及成熟的外部支持条件和良好的个人身体状况,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特种兵式旅游”成为年轻游客群体的首选。
二是寻求认同。科技的加速发展为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娱乐创造了无限可能,虚拟技术的提升使得游客体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可以在线和全世界的人沟通交流,甚至也可以在网络上观看直播或通过“云旅游”网站的360°全景来周游世界。科技最初的目的是方便工作和生活,现在却因为科技的繁殖而淹没了生活的快乐与从容。年轻人也难以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业或是工作上获取自我实现的价值,反而渐渐麻木。“特种兵式旅游”身体在场的实感通过身体的疲惫和疼痛挑战来唤起游客的情绪反应,这种苦乐参半的体验能够更好地深化游客的参与感和愉悦感,“我突然意识到一点,我一般什么时候不熬夜呢?只有我在特种兵旅游的时候不会熬夜,早上早起去看沿途各种风景,去吃各种美食,去看各种演出,晚上到了酒店洗完澡就只剩下了疲惫,还有对一天的满足,这个时候我就能很心满意足地睡着了。”(B6)让游客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从而实现认同感,“特种兵式的旅游我真的抗不住,但是,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很了不起、很酷的女生。”(H21)
三是感受虚实。“内卷化”形势的愈演愈烈,年轻人感受到了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以及不能应对这种压力的无力感。外在社会环境的加速和内在自我感知的失灵导致了年轻人精神状态的不稳定,更有甚者对生活产生了消极态度。“对一切丧失兴趣”,(H3)是他们对自我真情实感的表达。好奇心的淡化致使虚无感的到来,许多年轻人“白天不自由、时间不属于自己,空虚了,晚上就会通过玩手机、看电影电视剧玩游戏来放纵自己,填补自己的空虚,然后熬夜越熬越长”,(H7)进而丧失了生活正常运转的规律。青年时代本质上就是朝气蓬勃的象征,即使是感到挫败,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表现出淡漠,他们仍然会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来调节眼前的消极状态,通过尝试一些新活动或建立一些新的人际关系来改变令自己并不满意的生活现状。“哪怕是真的只是为了拍个照、打个卡、吃个饭,哪怕只待了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但呼吸一下另一个城市的空气,感受一下另一个城市的氛围,体验一下另一个城市的生活片段,这难道还不够吗?如果终于下定决心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要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意义的高帽,这是不是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内耗与劳累呢?”(B27)
四是深化关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自己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需要到高层次的需要,逐级上升。其中社会需要和情感需要是两种重要需要。通过与身边的人建立情感关系进而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在这个群体里获得爱与归属感,实现个人的情感需要和社会需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虚拟的世界使人们沟通交流的意愿和技能渐渐衰退,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躲在屏幕后才能坦然地吐露心声。“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当某种趋势的发展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之后,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与人交往的淡漠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开始注意到自己身边的父母朋友,以期通过结伴同游来消遣娱乐并加强联系。“上周刚特种兵旅游完,周六走了一天路,周日四点半起来看日出,主打的就是和好朋友在一起释放青春。”(H117)常年限于单一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也成为影响年轻人外出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这次旅程非常仓促,真的特种兵旅游,但遇到的但凡是女性都好有礼貌好温柔,今天还被机场登机口的小姐姐问是不是在泰国上学,夸我cute。我一定要来第二次。”(H78)与旅途同行者之间的情感维系,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拓展,以及往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都是旅游者社会关系往来的一部分,体现了人际关系层面的旅游感知[26]

5.2 “特种兵式旅游”逃逸补偿行为的形成路径

5.2.1 生存空间产生不平衡感

当前环境下,游客的生存空间感知能力较强,对于压力的感知也更加敏感。负面情绪的感知,如无聊、空虚和焦虑,往往会激发旅游者寻求情感补偿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参与旅游活动[27]。这种补偿情感的需要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来自生活、工作及学习上的负重感、失望感和淡漠感[28]要远远多于自身的幸福感、满足感与愉悦感,致使情绪感知的天平严重失衡。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环境中高涨的旅游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催化了这种不平衡感,“随着旅游态势强势回归,感觉整个朋友圈都在旅游,我也按捺不住体验了一把两天一夜的特种兵式旅游。”(H10)一方面为了弥补过去错过的青春,珍惜当下的机会,摆脱空虚和内耗,补全个人价值感知的缺口,寻求对自我的认同;另一方面在世俗情境的驱动下,发现理想的旅游需求和实际的服务供给有一定的不对等以及社会关系的需要综合起来加深了游客对不平衡状态的感知。

5.2.2 不平衡感引发逃逸补偿行为

游客在面对生存空间中产生的不平衡感[29]带来的压力时,试图通过旅游活动的调和作用来转移这种消极感知,从而实现精神逃逸和社会补偿[30]。在旅游空间中,游客以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方式生活、思考以及处理问题[31]。这种生活状态使其暂时逃离压力世界,从而获得情感补偿。由不平衡感刺激而产生的逃逸补偿行为主要包括:自我探索、具身嵌入[32]、良性受虐。对当下生活的享受欲望影响着游客的体验感知[33],为了追求愉悦感,游客具身嵌入到旅游世界里来获得具身体验,在这个不同于生存世界的空间中他们尝试多种旅游活动、感受不同生活环境[34]、体验新的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接受不同的事物,“我们希望到远方去,吃不一样的美食,看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文气息”,经历视觉愉悦、身体享受,“既参观了景点、欣赏了祖国的大美,又锻炼了身体,养成了坚持的毅力!”(H58)长时间沉浸在“特种兵式旅游”中必然会经历从身体放松到身体痛苦的转换,“上了一天班,一身痛。果然上了年纪,特种兵旅游就有点吃不消了”,再从身体痛苦到满足感的升华[35],“特种兵旅游了一天半,虽然很累,但真的真的无比满足。”(H23)
良性受虐现象,可在胡塞尔的主体性理论中找到解答:艰苦旅程是对自我的挑战,不仅为超越极限,更为感知特殊环境中存在的自我。参与者通过承受压力,体验自我肯定与成就,感受与环境的交融。此过程不仅带来身体挑战,更激发对生活与自我的深思,体验全新主体性。旅行中,参与者以身体感知环境,以环境挑战调整自我。在具身嵌入旅游中,参与者并非被动应对,而是主动以身体探索环境,重新定位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审视自我角色与身份。在旅游过程中,许多游客不仅亲身参与各种活动,还通过拍照打卡来记录和分享自己的体验,这些行为也成为了他们具身体验的一部分,通过拍照记录生活中无法用眼睛定格的美好可以极大增强游客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旅游体验和满意度[36]

5.2.3 逃逸补偿行为激发情感获得

逃逸补偿行为生成情感获得。从身体享受到身体痛苦再到情感满足是游客逃离日常生活世界,获得感官愉悦、心理愉悦和精神升华的必经之路[37]。游客在旅游空间中的身体在场为旅游者的逃逸补偿行为创造了坚实基础。凭借身体的参与,游客可以体验到真实性的存在,这种身心俱融的个人状态极其容易为旅游者的成就感培养沃土,“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很棒,一种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厉害,我想无论什么年纪的我,都会由衷的赞美此时的我。”(H9)人以身体的方式存在于世上,有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每一次对身体的使用及其产生的认知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欲望或渴望。身体通过逃逸补偿的行为来使认知达成它所期望的情感效果,也就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愉悦[38]
“特种兵式旅游”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的身体浸入,通过连续不断的活动,以身体的疲累和困乏来刺激和凝华出深层次的情感享受,这种情感享受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但最终会引发游客的充实感和满足感[39]。“不过一天的体验很丰富啊,可以做的事情原来这么多。在地铁上化妆,看野生动物,玩游戏项目,拍照。我太爱这一天啦!”(B29)具身于旅游场中而生成的成就感、充实感和满足感、愉悦感在旅游者的游玩过程中甚至游览过程后都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对游客日常生活和游玩过程的心理状态有疗愈功能[40]。除此之外,照片作为记录信息的实体存在对旅游者的旅游记忆建构也有显著影响,是旅游记忆作为游客具身旅游体验延续的物质证明[41],“虽然旅游过程做特种兵特别累,但是每次回过去看照片或者回忆什么的,就感觉要去更多的地方”,“有几张很丑,但看到被记录就感觉很美好”。(H50)这些物质资料既是游客与未来的自己分享的媒介,也是他们自我服务的价值所在,它们有望成为游客在记录旅行、查看照片和重温记忆时的美好体验。这种旅游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游客的具身体验,同时也是生成未来旅游动机的线引。

5.2.4 情感获得缓释不平衡感

游客通过“特种兵式旅游”亲身参加到真实的旅游世界之中,通过各种具身体验活动来获取成就感、充实感和满足感,这是其自我实现和自我感知的一种手段。在这个旅游过程中,游客经历了从身体享受、身体疲惫到情感愉悦的升华[42]。这种高强度、快节奏、身体劳累的旅游方式往往能给其带来一种充实、满足的情感感受。首先,通过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游客可以感受和克服身心上的挑战,带来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43]。其次,快节奏的行程安排和紧张的活动安排能够让游客全身心投入到旅行中,忘记一切烦恼和压力,体验到一种放空和解放的感觉。另外,高强度的旅行方式也能激发游客内在的探险和冒险精神,带来刺激和兴奋的情绪体验。这种情感感受的形成,首先来源于旅游活动本身的刺激和挑战,激发了游客内在的情感体验[44]。此外,在快节奏、高强度的旅行过程中,游客会与同伴们共同经历、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情感共鸣和团队凝聚力,增强了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旅游目的地本身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使其在挑战和探险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美景和文化魅力,从而增强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度[45],在痛苦中培育的愉悦感会使得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记忆更加深刻[46]。这种愉悦感是游客逃离生活世界的最终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游客在生活空间中的不平衡感。因此,“特种兵式旅游”是年轻游客群体自我愉悦的手段,通过逃离惯常居住地,通过一系列的补偿行为来治愈和抚慰其在惯常生活环境中所遇到的挫折和伤痛。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首先,客源市场群体倾向于选择“特种兵式旅游”,多源自现实生活中精神困境的烦扰。客源市场群体在惯常生活环境中感受到寻求认同、弥补遗憾、感受虚实、深化关系的需要和困惑,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特种兵式旅游”的内在动因。特别是,为弥补遗憾、寻求认同等原因而合成的不平衡感在长期得不到纾解的情况下,年轻游客群体更加容易形成强烈的“特种兵式旅游”动机。
其次,在“特种兵式旅游”中,游客通过自我探索、具身嵌入和良性受虐等逃逸补偿行为来应对生活空间中的不平衡感。这种逃逸补偿行为是通过体验身体上的痛苦与情感上的愉悦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实现高度的具身沉浸感,进而达到个人价值的认同和群体支持的旅游实践[47]。这种逃逸补偿行为不仅是游客个人价值缺失和世俗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游客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调节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方面的体现[48],展现了游客的个人成就,更是其寻求他人认同的方式,进而较好地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的[49]。“特种兵式旅游”不仅是游客个人价值缺失和世俗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更为游客逃逸补偿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情境[50]
再次,痛苦感知对“特种兵式旅游”体验具有一定的积极贡献。游客在紧凑的行程中经历身体痛苦和生理疲劳,身体疲劳感知和旅游体验的对立差异越大,对游客的体验感知越具有刺激性,越有利于形成心理快感[51]。虽然这种紧凑的行程可能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选择“特种兵式旅游”的游客更注重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费用获得更多的旅游体验,而不仅仅是追求享受和舒适。因此,通过安全地尝试刺激性的身体疼痛,游客可以间接拥抱和寻求快乐,这种选择倾向的本质是一种良性受虐[52]

6.2 讨论

6.2.1 实践启示

第一,研究证实了“特种兵式旅游”中的精神困境是驱动其产生旅游动机和意图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旅游企业应该重视游客的精神需求,针对性地设计旅游产品和提供旅游服务。例如,景区可考虑组织攻坚克难的关卡游戏活动,让游客在深入参与解答、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针对“特种兵式旅游”旅游需求和特点,经营者可考虑打造旅游项目集聚区和提供更加优质的一站式文化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在有限的时间支付有限的费用寻求更多的旅游体验。同时,游客应在出游前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亲友旅行经验等信息渠道,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认识,以期更加合理地安排高效行程,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追求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降低旅游风险发生的可能。
第三,管理者还应关注“特种兵式旅游”的内在动机因素,并考虑如何提升其对目的地的整体满意度。应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服务、贴心的辅助服务以及引人入胜的娱乐活动来提升年轻游客群体的满意度与综合体验。此外,目的地管理者和营销人员可以评估作用于“特种兵式旅游”群体的推拉动机因素,进而确定年轻游客群体的需求动向、满意度和游后行为预测,在制定旅游政策、做出经营决策时,充分考虑旅游动机、体验质量、综合满意度同游客行为意向之间的因果关系。

6.2.2 理论贡献

首先,研究丰富了关于旅游体验本质的认识。关注到“特种兵式旅游”中的精神困境,以及在精神困境驱使下寻求通过逃逸补偿行为来获取愉悦感,进而借助痛苦感实现愉悦感的“特种兵式旅游”体验闭合回路。研究表明,不同于传统休闲旅游,以“特种兵式旅游”为代表的一些独特旅游形式中的游客为了获得愉悦感受,会尝试鬼屋、蹦极等挑战身心极限类活动。
其次,研究拓展了具身认知理论在不同旅游情境中的适用性。研究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究“特种兵式旅游”群体在逃逸补偿过程中从身体痛苦到情感愉悦的转化过程,鼓励旅游业者考虑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形式,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特别是青年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拓展具身体验研究的应用情境。
再次,研究发现了“特种兵式旅游”行为形成的新动机。以往的研究表明,游客分享旅行经验可以保持社交联系、分享印象、获得认可、表达情感、代表自我形象、增强自尊、帮助他人做出旅行决定、回馈他们认为有用的网站以及享受建议。虽然这些动机在“特种兵式旅游”行为中也普遍存在,但研究发现了“特种兵式旅游”中的独特动机和逃逸补偿行为,包括:不平衡感、自我探索、具身嵌入、良性受虐、情感获得等。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游客行为路径的知识图谱。

6.2.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首先,研究通过在线社交媒体平台收集的有关“特种兵式旅游”的评论及游记对“特种兵式旅游”群体的精神困境和形成机制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在评论及游记文本质量上难免存在一定的精准度偏失,编码材料在某些部分也难免有游客情绪化或过度美化的问题。未来可考虑通过结构式访谈或半结构式访谈等有双向互动设计的线下数据收集方式,进一步提升研究精度。
其次,研究采用的扎根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编码主体的个人思维方式、学习视角的影响,因此研究结论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未来可以采取实验法或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最后,研究发现旅游同伴这一主题在收集到的文本数据中被“特种兵式旅游”群体多次提及,囿于主题限制,研究正文中并未过多关注旅游同伴对旅游主体的复合影响作用,后续研究可重点探索旅游同伴的综合影响作用及其过程机制。
[1]
刘晓英. 基于MEC模型的世代“特种兵式旅游”消费价值诉求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 91-94.

[Liu Xiaoying. Exploration of consumer value claims of generation‘special forces tourism’based on MEC model[J].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 2024(1): 91-94.]

[2]
刘蒙之. 青年旅游新趋向背后的心理特征[J]. 人民论坛, 2023(17): 94-96.

[Liu Mengzhi.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hind the new trend of youth tourism[J]. People’s Tribune, 2023(17): 94-96.]

[3]
于佳, 王思雅. 特种兵式旅游: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占有型体验消费透视[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5): 94-101.

[Yu Jia, Wang Siya. Special forces tourism: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possessory experience consumption in the digital age[J]. China Youth Study, 2024(5): 94-101.]

[4]
叶锦华, 王艺腾. “狂奔的人”: 青年寻求时空感知的悖谬及其对策: 以“特种兵式旅游”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4): 105-111.

[Ye Jinhua, Wang Yiteng. ‘People Running Wild’: The paradox of youth seeking spatio-temporal perception and iIts countermeasures: The case of‘Special Forces Style Tourism’[J].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Education, 2024(4): 105-111.]

[5]
Yao Y B, Zhao X X, Ren L P, et al. Compensatory travel in the post COVID-19 pandemic era: How does boredom stimulate intention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23, 54: 56-64.

[6]
舒添. 媒介化下的互动仪式与展演狂欢: “特种兵”式旅游的心理及行为解读[J]. 中国传媒科技, 2023(9): 32-36, 46.

[Shu Tian. Interactive ritual and exhibition carnival under media: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special forces” tourism[J]. Med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23(9): 32-36, 46.]

[7]
宋振春, 王颖, 葛新雨, 等. 身体痛苦如何成为情感享受: 身心交互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 35(10): 109-121.

[Song Zhenchun, Wang Ying, Ge Xinyu, et al. How physical discomfort can become a source for emotional satisfaction: A study on tourist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mind interactionism[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10): 109-121.]

[8]
迟化. 忍受痛苦快乐永恒: 跑步健身苦乐观教育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7(11): 112-116.

[Chi Hua. Enduring pain but eternal happiness: Study on education of pain and happiness outlook on running[J].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2014, 37(11): 112-116.]

[9]
冯晓华, 黄震方. 旅游行为的根本内驱力: 观点与思考[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2, 38(4): 113-119.

[Feng Xiaohua, Huang Zhenfang.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tourism behavior: Viewpoint and thinking[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2, 38(4): 113-119.]

[10]
Vidon E S, Rickly J M. Alienation and anxiety in tourism motiv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69: 65-75.

[11]
Iso-Ahola S E.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 A rejoinder[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2, 9(2): 256-262.

[12]
谢彦君. 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 快乐-痛苦[J]. 财经问题研究, 2006(5): 88-92.

[Xie Yanjun. Pleasure-pain: A spectrum model of emotion for tourist experience[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06(5): 88-92.]

[13]
杨振之. 再论旅游的本质[J]. 旅游学刊, 2022, 37(4): 140-152.

[Yang Zhenzhi. Rethink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4): 140-152.]

[14]
马君, 王晓红. 社会替代性补偿与压力应对: 旅游的中介效应验证[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6): 89-96.

[Ma Jun, Wang Xiaohong. Social alternative compensation and stress cop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ourism[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0(6): 89-96.]

[15]
翁礼明. 信仰的动摇理性的缺: 哈姆莱特所面临的精神困境[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26(4): 113-116.

[Weng Liming. Waver in faith, loss of reason: Hamlet’s spiritual dilemma[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0, 26(4): 113-116.]

[16]
丛郁. 现代文明中的人的精神困境: 《毛猿》与《弥留之际》[J]. 外国文学研究, 1994(1): 10-13.

[Cong Yu. The spiritual dilemma of man in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Hairy Ape and The Mileage[J].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1994(1): 10-13.]

[17]
赵彬. 论当下打工诗歌中的精神困境主题[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3(6): 137-139.

[Zhao Bin. On the theme of spiritual dilemma in contemporary poetry of working[J].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2013(6): 137-139.]

[18]
张志宏. 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J]. 江汉论坛, 2016(10): 54-59.

[Zhang Zhihong. People’s spiritual dilemma and cultural salv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J]. Jianghan Tribune, 2016(10): 54-59.]

[19]
蔡春芳. 身份议题、时间重组与“去哪儿”: 试论近年影视作品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回应[J]. 文化艺术研究, 2019, 12(1): 122-129.

[Cai Chunfang. Identity, time, and “where are we going”: The respons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o spiritual predicament[J]. Studies in Culture & Art, 2019, 12(1): 122-129.]

[20]
张岩. 《等待戈多》: 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J]. 艺术百家, 2010, 26(1): 175-180.

[Zhang Yan. Wait for Godot: A parable and somber song on the spirit predicament of modern people[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0, 26(1): 175-180.]

[21]
陈海波. 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 旅游核心概念的再探讨[J]. 旅游学刊, 2017, 32(2): 22-31.

[Chen Haibo. Unusual environment and the experience thereof: Further discussion on core concepts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2): 22-31.]

[22]
孙晋坤, 黄潇婷, 章锦河, 等. 旅游疲劳的发生机制、多维特征与应对策略: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12): 130-139.

[Sun Jinkun, Huang Xiaoting, Zhang Jinhe, et al. The mechanism, multi-characteristic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ourism fatigue: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12): 130-139.]

[23]
王瑞婷, 宋瑞, 周功梅. 21世纪以来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述评与展望[J]. 社会科学家, 2023(3): 36-43.

[Wang Ruiting, Song Rui, Zhou Gongmei.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m demand research since the 21st century[J]. Social Scientist, 2023(3): 36-43.]

[24]
范明林, 吴军, 马丹丹. 质性研究方法[M]. 2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Fan Minglin, Wu Jun, Ma Danda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M]. 2nd ed.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8.]

[25]
Matteucci X, Gnoth J. Elaborating on grounded theory in tourism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 65: 49-59.

[26]
易柳夙, 陈晔, 王紫逸, 等. 花钱买罪受? 基于旅游者心理账户的旅游失败评价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7): 143-155.

[Yi Liusu, Chen Ye, Wang Ziyi, et al. Paying money for sufferings?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ravel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mental accounting[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7): 143-155.]

[27]
Shepherd R J. Why Heidegger did not travel: Existential angst, authenticity, and tourist experienc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52: 60-71.

[28]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3版.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Xie Yanjun. Tourism Studies[M]. 3rd ed.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1.]

[29]
Jacobs K W, Morford Z H, King J E. Disequilibrium in behavior analysis: A disequilibrium theory redux[J]. Behavioural Processes, 2019, 162: 197-204.

[30]
向雨川, 杨晓霞.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游客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1): 119-124.

[Xiang Yuchuan, Yang Xiaoxia.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s well-being based on embodied cognitive theory[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3, 42(1): 119-124.]

[31]
谢彦君, 谢中田. 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 旅游学刊, 2006, 21(4): 13-18.

[Xie Yanjun, Xie Zhongtian. Tourist experience in the tourist world: A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4): 13-18.]

[32]
林源源, 邵佳瑞. 具身视角下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7(1): 198-205.

[Lin Yuanyuan, Shao Jiarui. A study on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of Tib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ment[J].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2022, 37(1): 198-205.]

[33]
Liu X S, Shi Y Y, Xue N I, et al. The impact of time pressure on impulsive buy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ption type[J].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91: 104505.

[34]
王欣, 邹统钎. 非惯常环境下体验的意义[J]. 旅游学刊, 2011, 26(7): 19-23.

[Wang Xin, Zou Tongqia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xperience under unusual enviro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7): 19-23.]

[35]
谢彦君, 朱宇轩. 旅游心理、行为研究的中国贡献[J]. 旅游学刊, 2023, 38(9): 9-10.

[Xie Yanjun, Zhu Yuxuan. China’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ourism psychology and behavior[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9): 9-10.]

[36]
殷章馨, 夏赞才. 旅游自拍需求维度及人格解释[J]. 旅游学刊, 2018, 33(12): 110-120.

[Yin Zhangxin, Xia Zancai. Dimensions of desired travel selfie benefits explained by personality traits[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12): 110-120.]

[37]
崔广彬, 宿伟玲. 旅游体验中的返璞归真与精神享受[J]. 学术交流, 2018(9): 141-147.

[Cui Guangbin, Su Weiling. Return to innocence and spiritual enjoyment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cademic Exchange, 2018(9): 141-147.]

[38]
谢辉基, 杨振之. 论旅游体验研究中的“身体”现象及其认知[J]. 旅游学刊, 2020, 35(7): 117-132.

[Xie Huiji, Yang Zhenzhi. On the phenomena and cognition of the “body” in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experience[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7): 117-132.]

[39]
曾诗晴, 谢彦君, 史艳荣. 从城市意象到街道体验: 城市旅游多层级消费决策中的景观迭代过程[J]. 旅游学刊, 2022, 37(1): 68-84.

[Zeng Shiqing, Xie Yanjun, Shi Yanrong. From city image to street experience: Landscape iteration in urban tourists’ consumption decisions[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 68-84.]

[40]
谢彦君, 徐英. 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 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学分析[J]. 旅游科学, 2016, 30(1): 1-15.

[Xie Yanjun, Xu Ying. The interaction ritual in tourism field: Dynamic analysis of emotion energ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Tourism Science, 2016, 30(1): 1-15.]

[41]
罗强, 白凯, 董宝玲, 等. 回溯与反思:旅游记忆建构对自我概念扩展的影响[J]. 热带地理, 2023, 43(11): 2178-2190.

[Luo Qiang, Bai Kai, Dong Baoling, et al. Reminiscence and introspection: Influence of tourism memory construction on expansion of individual self-concept[J]. Tropical Geography, 2023, 43(11): 2178-2190.]

[42]
谢彦君, 吴凯, 于佳. 体育旅游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具身体验转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11): 16-30, 60.

[Xie Yanjun, Wu Kai, Yu Jia.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port tourism research and the turn of embodied experienc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1, 45(11): 16-30, 60.]

[43]
卫银栋, 徐英, 谢彦君. 西藏徒步旅游中的情境体验与人际互动: 一种通过仪式[J]. 旅游学刊, 2021, 36(9): 28-45.

[Wei Yindong, Xu Ying, Xie Yanjun. Situational experience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on Tibet’s hiking trails: A rite of passage[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9): 28-45.]

[44]
杨洋, 周星, 徐颖儿, 等. 身体现象学视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生成与意义[J]. 旅游学刊, 2022, 37(2): 120-129.

[Zhou Xing, Xu Ying’er, et al. The generation and meaning of hikers’ flow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phenomenology[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2): 120-129.]

[45]
胡传东, 李露苗, 罗尚焜. 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 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 旅游学刊, 2015, 30(11): 99-110.

[Hu Chuandong, Li Lumiao, Luo Shangkun. Cycling tourists’ experience of scenic byway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of travel blogs: A case study of the Sichuan-Tibet section of National Highway 318[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1): 99-110.]

[46]
Xu J B, Lo A, Wu J. Pleasure or pain or both? Exploring working holiday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lens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48: 66-75.

[47]
朱璇, 江泓源. 移动性范式下的徒步体验研究: 以徽杭古道为例[J]. 旅游科学, 2019, 33(2): 27-41, 58.

[Zhu Xuan, Jiang Hongyuan. A study on the hiking experience under the mobility paradigm: A case study on Old Huizhou-Hangzhou Ancient Trail[J]. Tourism Science, 2019, 33(2): 27-41, 58.]

[48]
王章郡, 方忠权. 基于GPS的徒步旅游空间行为模式及其演变特征: 以江西省武功山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6): 118-122, 146.

[Wang Zhangjun, Fang Zhongquan. Spatial behavior pattern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kers based on GPS data: A case study of the Wugong Mountain in Jiangxi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1, 40(6): 118-122, 146.]

[49]
Lee C, Richardson S, Goh E, et al. From the tourist gaze to a shared gaze: Exploring motivations for online photo-sharing in present-day tourism experience[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3, 46: 101099.

[50]
刘海朦, 胡静, 贾垚焱, 等. 具身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质量研究: 以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5(1): 128-136.

[Liu Haimeng, Hu Jing, Jia Yaoyan, et al. Study on tourism experience qual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A case of Jianghan Road and Zhongshan Avenue[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21, 55(1): 128-136.]

[51]
谢彦君, 樊友猛. 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 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J]. 人文地理, 2017, 32(4): 129-137.

[Xie Yanjun, Fan Youmeng. Tourist experience on a body perspective: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n trekking Writings and interviews[J]. Human Geography, 2017, 32(4): 129-137.]

[52]
Nørfelt A, Kock F, Karpen I O, et al. Pleasure through pain: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benign masochism in tourism[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3, 62(2): 448-468.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