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ation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Activities

“Telling compelling cultural stories”: Cultural narrative mechanism of local sports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turgical theory

  • Qi Jiajin , 1 ,
  • Zhang Mengran 2 ,
  • Ye Linxin 2 ,
  • Yang Zhandong , 1, * ,
  • Li Xinjian 2, 3
Expand
  • 1. School of Recreational Sports and Tourism,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 2. School of Tourism Scienc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 3. Research Center for Beijing Tourism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24, China
* Yang Zhandong. E-mail:

Received date: 2025-04-15

  Revised date: 2025-08-06

  Online published: 2025-09-08

Abstract

Hosting sports events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establish a cultural image and engage in culture outreach.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narrative mechanism of local sports events is helpful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telling compelling cultural stories”. Taking the first mountaineering conference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narrative mechanism of local sports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rytelling and dramatization” of the dramaturgical theory, based on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thematic analysis of live video and news texts method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A local sports event can be regarded as a “cultural drama”, structured around five narratives types: actor narrative, stage narrative, script narrative, act narrative and audience narrative. (2) Actors carry out “performative” cultural narration through their roles, behaviors, emotions and wills; the stage promotes “symbolic” cultural narrative with the help of space and scenery design; the script relies on the theme and story to complete the “story-based” cultural narrative; the act uses media and perspectives to achieve a “refined” cultural narrative; the audience realizes “interactive” cultural narrative through on-site and digital interactions. (3) Finally, the script serves as narrative logic, the actors and audience as narrative subjects, the stage as narrative carrier, and the drama as narrative media, all of which together construct the cultural narrative mechanism model of local sports events in a layer-by-layer correlation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innov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ultural drama of sports events”,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elling compelling local cultural stories”, “constructing narrative system of sports events”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Cite this article

Qi Jiajin , Zhang Mengran , Ye Linxin , Yang Zhandong , Li Xinjian . “Telling compelling cultural stories”: Cultural narrative mechanism of local sports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turgical theory[J]. ECOTOURISM, 2025 , 15(4) : 702 -716 . DOI: 10.12342/zgstly.2025012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体育赛事具有旅游杠杆效益[1],能够助力旅游目的地实现“品牌化”发展[2-3]。体育赛事也是聚集不同国家、地域、种族人群的文化现象,具备显著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可成为“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重要媒介。地方性体育赛事是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赛事的举办为举办地树立文化形象、开展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大量游客的涌入以及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和赛事讨论给举办地带来了“讲好文化故事”和“展示自身魅力”的机会。
既有研究认为体育赛事具有文化建构功能,赛事的举办通过对文化资本的重塑[4],推动文化核心竞争力结构的重构[5-6],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7-8]。体育赛事可显著影响人们的跨文化传播意愿[9-10],在视觉形象设计中引入地方元素可有效促进体育赛事形象的传播[11-12],进而为社会提供一个价值整合的空间和平台[13],塑造和加强文化认同[14-15]。现有研究从理论层面推导了体育赛事对地方文化传播的正向影响作用,但多停留于体育赛事对文化传播“应然”关系的宏观叙事,针对体育赛事“如何”开展文化传播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尚有研究空白,具体而言,体育赛事中文化如何从“被动传播”转变为“主动叙事”有待探讨。
拟剧理论是以“戏剧”和“表演”为视角解释社会互动现象的理论[16]。地方性体育赛事是赛事举办地与外界公众进行文化互动的活动,具有典型的互动性特征。文章基于拟剧理论视角,以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为案例,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直播视频和新闻报道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理论框架,尝试“故事化、戏剧化”地探讨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以期理论化地解构体育赛事文化传播的过程,丰富文化叙事理论的研究视角,为构建地方文化叙事体系、讲好地方文化故事提供案例参考。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拟剧理论是由社会学家戈夫曼[17]提出的,他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一书中阐述了社会互动中的“戏剧”“表演”“舞台”等观点,他认为人们在与外界进行互动时,实际上是依据所处情境,以“演员”的身份扮演一种角色并在“舞台”中展开“表演”;整个过程存在规定的“剧本”,目的是使“观众认真对待自己在他们面前所建立起来的表演印象”。其中,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和后台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18]。社会场所是人类表演的舞台,社会成员按照自身编织的剧本进行角色扮演[19]。拟剧理论常用于社交媒体、旅游行为的研究,如借助“前台”“后台”“剧班”等概念研究旅游网络社区的人际互动[20]。在新闻、教育、文化等领域,拟剧理论也常用于叙事研究,如借助拟剧理论探讨“Vlog+新闻”的叙事创新路径[21],通过拟剧理论解析网络视听节目中人物、情节、环境的叙事策略[22]等。
研究以拟剧理论为视角,探讨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在该视角下,一次地方性体育赛事是一台由演员、舞台、剧本及相关要素组成的“文化戏剧”,赛事举办地以这场“文化戏剧”为载体,向外界公众呈现本地文化,完成文化叙事(图1)。
图1 拟剧理论视角下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

Fig. 1 Cultural narrative of local sports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turgical theory

2.2 案例选取

“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类重要的文化载体,诸多山脉在历史发展中成为地方的文化标识,如黄山、庐山、岳麓山等。登山活动自古有之,在人与山、人与地方、人与人的交互中,在地文化潜移默化地得以表达。因而,登山活动(登山赛事)是研究地方文化叙事的优质对象。研究选取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作为案例。此次大会由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电广传媒、湖南经视承办,以“全湖南,敢登攀”为主题,以群众体育为导向,联动湖南省全省各地市文旅资源共同开展。该活动以湘潭韶峰为主会场,湖南省其他市州设分会场同步举办,于2025年3月23日同时发起14座具有地方代表性名山的登山(垂直马拉松)比赛,5 000多人参与该项赛事。
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其一,该研究案例的地方影响力较强。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的全网总曝光量达8 986.83万次,相关话题登上热搜51次,当日长沙市场电视直播收视率排名第1,约10万户湖南家庭同步收看直播,赛事的地方文化传播效果显著。其二,该研究案例包含了丰富的研究样本和研究内容。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并非传统的单项地方赛事,它包含湖南省全省以14座山峰为比赛场地的14场比赛,研究样本和研究内容较为丰富,避免了单一研究案例采样不足的局限性。其三,该研究案例中遴选的赛事场地均为“地方文化属性”较强的山峰,如长沙市岳麓山、衡阳市衡山等,地方代表性强,在文化研究中具有较高价值。

2.3 研究过程与方法

文章的核心目标是探索“拟剧理论视角下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总体上依照“提炼叙事结构(类型)→分析叙事过程→归纳叙事机制模型”的路径开展研究。
具体研究分3个步骤:第一步借助田野调查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提炼文化叙事结构(类型)。第二步依照文化叙事的结构,通过对赛事直播视频、新闻报道等质性资料进行分析,深度解析实证案例的文化叙事过程。第三步依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归纳地方性体育赛事文化叙事的机制模型(表1)。
表1 研究过程

Tab. 1 Research process

研究步骤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对象
第一步 提炼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结构 参与式观察法 全程参与登山赛事,进行观察与调查
深度访谈法 访谈赛事主办方(5名)和赛事参与者(5名)
第二步 分析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过程 质性资料分析 赛事全程直播(时长4h 46min)
赛事新闻报道(共计20篇)
第三步
归纳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模型 归纳法 实证分析材料
实证阶段,研究首先提炼“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步:一是参与式观察。主要研究人员以赛事参与者的身份,报名并全程参与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2025年3月16日报名该项赛事,3月17日—22日开展田野调查筹备和信息搜集工作,为观察到更多有效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多个渠道关注赛事相关内容(如加入“长沙前往岳阳参赛选手”和“全体参赛选手”微信群)。赛事当天,研究人员全程参与活动并借助手机和相机对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进行记录。赛事结束后整理调研资料,依据研究目标总结调研笔记(最终归纳有效文字材料1 300字,录音2份,图片62张),材料编号为NT。二是开展深度访谈。为确保记忆新鲜和信息完整,研究人员于比赛结束后立即开展访谈调研。2025年3月23日—25日,研究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访了5名赛事主办方人员(包含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领导1名、活动策划人员2名,湖南经视频道活动执行人员2名)和5名随机选取的现场参赛人员。主办方人员的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含:(1)活动策划初衷;(2)赛事与地方文化的关系;(3)本地文化宣传的具体工作(线上与线下)。访谈依据顺序编号为H1~H5,转录后的访谈文本共计2.2万字。参赛人员的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含:(1)赛事前的文化期待;(2)赛事中的本地文化感知;(3)参赛后的文化印象。访谈依据顺序编号为R1~R5,转录后的访谈文本共计2.5万字。
其次分析“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过程”。为更全面、实时地分析登山大会的数据,研究选取湖南经视频道的“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全程直播回放视频(时长286 min)作为分析材料,材料编号为“V+视频分钟数”。同时,提取比赛结束前后三天20篇热度最高的赛事新闻报道(共计1.6万字),编号为“N1~N20”。
最后归纳出“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模型”。针对上述步骤中的实证分析结果,采用归纳法进一步整合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结构(类型)、过程、功能等,梳理各个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逻辑关系,进而归纳出机制模型。
上述资料的分析均采用主题分析法。主题分析法致力于对现象类型及机制的理论探究,对质性文本数据赋予标签和逐级编码以促进重要主题的发现[23]。具体分析步骤为:熟悉数据、生成初始代码、寻找主题、复核主题、定义和命名主题及制作报告6个环节。主题分析法的分析过程具有灵活性,研究者可以在数据分析前根据已有的研究问题来限定主题的探究方向,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反思促进主题的清晰化和系统化[24],即主题分析可结合“理论框架”探讨目标问题。因文章的研究目标是探索拟剧理论下的“叙事机制”,既注重“理论的运用”,也关注“数据的归纳”,分析过程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适宜采用主题分析法。
研究采取以下措施提升编码的规范性和可信度:一是由1名研究人员进行主要编码,编码结束后,由另外2名研究人员负责审查和检验,研究过程借助Nvivo 12软件辅助编码。二是事先明确编码逻辑与规则,为保障不同类型材料编码过程的一致性,对于文本材料,将原始材料拆分为意义独立的句子后逐句进行编码。对于视频材料,将视频逐帧拆分为意义独立的内容画面后进行编码。此外,在初次编码阶段,剔除仅对应1处原始材料的编码结果。三是交叉验证。将田野调查笔记、访谈文本与后续的直播视频、新闻文本互为验证材料,结果显示,两个阶段超过90%的编码主题在另一份材料中均有体现。

3 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结构

该阶段重点探索“叙事结构(类型)”,经主题分析法对原始材料进行分析得到二级编码主题12个,再经理论化提炼得到一级编码主题5个(表2)。
表2 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结构(类型)编码结果

Tab. 2 Coding results of the cultural narrative structure (types) for local sports events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 原始材料示例
演员叙事 赛事主办方叙事 办赛目的是助推湖南旅游目的地品牌,响应全民健身,彰显湖湘精神(H3)
地方政府叙事 平江县文旅局领导现场推介本地文旅资源(NT)
本地居民叙事 开幕式民俗舞蹈(如打油鼓)、桑植民歌,穿着特色服饰(NT、H2)
参赛者叙事 全省民众及外地游客积极参与(H4、R3)
舞台叙事 赛事场地叙事 14座山代表14个地市州,结合文化地标(韶峰红色文化)、海拔(湖南最高峰)(NT、H1、R2)
赛事物资叙事 赛事中布置本地特产摊位,发放特色补给(平江香干、幕阜山矿泉水)、文化衫、手环、号码牌(NT、R4、R5)
剧本叙事 赛事策划叙事 赛事主题取自于毛主席语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融合湖南“吃得苦、霸得蛮”精神(NT、H1、H4)
赛场流程叙事 地方领导讲话、非遗表演、集体喊口号、补给点手环(进度象征)、登顶证书(成就赋予)(NT、H5)
剧幕叙事 赛事媒体叙事 湖南经视6小时大屏直播+“文旅湖南”小屏同步,展示14个会场实时画面(NT、H1、H2)
比赛镜头叙事 直播中出现非遗服饰纹样、平江香干非遗制作工艺镜头(NT、H2)
观众叙事 赛事互动叙事 参赛者在补给点与商户交流地方文化(NT)
场外话题叙事 社交媒体话题热度暴增(NT、R1)
地方性体育赛事分为5种文化叙事类型:一是演员叙事,“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赛事主办方、地方政府等主体成为展现地方文化的“演员”。例如,地方政府领导作为“演员”在赛事现场热身阶段进行现场发言,对本地文化进行推介(NT)。二是舞台叙事,“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赛事空间成为一个文化展示的“舞台”。例如,在赛事前期,主办方通过精心的场地选择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14个地州市每一个地方选一座最有代表性的山”(H1)。三是剧本叙事,“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赛事的策划和具体流程成为戏剧的“剧本”。例如,赛事主题取自于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NT、H1、H4),并以此为口号以传递赛事主旨。四是剧幕叙事,“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媒介下的不同赛事场景成为多样化的“剧幕”。例如,赛事全程由湖南经视电视联动多个互联网平台共同直播,并通过镜头语言精心展现攀登者攀登的各个场景和湖南各地的美景(NT、H2)。五是观众叙事,“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赛事的多方关注者成为戏剧内容传播的“观众”。例如,比赛过程前后,社交媒体话题热度暴增(NT、R1)。演员叙事、舞台叙事、剧本叙事、剧幕叙事、观众叙事5类叙事共同建构了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结构(图2)。
图2 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结构(类型)

Fig. 2 Cultural narrative structure (types) of local sports events

4 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过程

该阶段重点探索“叙事过程”,围绕5种叙事类型,采用主题分析法具体分析每种类型的叙事过程。

4.1 演员叙事:“表演化”的文化表达

“演员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经初始概念归纳,形成“多元”的选手角色、“开放”的地方参与等10个二级编码,并进一步向上提炼为角色表演、行为表演、情绪表演、意志表演4个一级编码(表3)。
表3 “演员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编码结果

Tab. 3 Coding results of the cultural narrative process of “actor narrative”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 初始概念
角色表演 “多元”的选手角色 全年龄段参赛、团体组织参赛、专业选手参赛、网红自媒参赛、特殊群体参赛、服务群体参赛、国际友人参赛
“开放”的地方参与 全地市参与
“转换”的居民角色 非遗文化展演者、民族文化展示者、美食文化推介者
行为表演 “积极”的选手行为 克服天气、赛前准备、集体攀登、集体欢腾
“友好”的组织行为 地方资源整合、赛事活动策划、基础服务保障、科技服务赋能
“热情”的居民行为 热情好客服务
情绪表演 “愉悦”情绪 登山愉悦心情、登山兴奋情绪、享受放松情绪
“崇敬”情绪 红色文化崇敬
意志表演 “自主”的选手意志 价值探寻、形体重塑、心性锤炼、效能驱动
“自发”的居民意志 居民自发参与
演员是戏剧表演最核心的构成要素。拟剧理论中,演员通过角色揣摩、行为互动、意志表现和情绪演绎来塑造角色形象和传递角色思想,从而实现观众对角色或戏剧所传达文化思想的深度认同。“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的演员主要包括参赛者、主办方和社区居民,他们通过角色表演、行为表演、情绪表演和意志表演实现文化表达。

4.1.1 角色表演:“兼收并蓄”的文化演绎

角色定位是演员叙事的重要前提,只有“好的角色”才能讲出“好的故事”,角色的定位与培塑、演绎与表达、互动与碰撞构成整台戏剧表演的内容精华。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参赛者、主办方和居民共同进行角色表演,整个过程展现了包容、多元、开放的地方文化特质。首先体现为对参赛者原始身份的包容性,该赛事包含了全年龄段参赛者(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80岁)和多元角色的参赛群体。其次体现为组织者对地方文化的开放性展示,赛事活动的举办邀请了14个地州市共同参与,每个地州市均能根据自身特色表达文化内容。此外还体现为居民和社区对赛事的支持,当地居民在赛事中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从“旁观者”变为了“主人翁”,以非遗文化展演者等身份对湖湘文化进行“民间化”的在场呈现。“兼收并蓄”是湖湘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理念,赛事的举办也成为这种文化理念的践行场所,角色表演中映射出地方对赛事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观念。

4.1.2 行为表演:“具身参与”的文化隐喻

符号互动视角下,演员的行为表演往往具有某种符号隐喻意义。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参赛者、主办方与居民通过“具身参与”开展多样化的“行为表演”,而行为背后则隐喻着某些特定的文化意义。其一,参赛者具身参与赛事的各类行为表演隐喻积极的文化价值。例如,登山过程中,参赛者通过团结协作克服恶劣天气和体力极限的集体行为,隐喻了“同心聚力、众志成城”的文化价值主张;通过开展集体性的激励行为(如运动员一起喊出口号:“全湖南敢攀登,加油加油”(V181min)),体现对“攀登”精神的认同。其二,主办方通过妥善的活动组织隐喻了“友好”的东道主文化。政府、企业在资源整合、活动策划、服务保障等具体行动中融入了对参赛者的“善意”,展示出“友好”的地方文化形象。同时,赛事有意识地将东道主的文化特色植入活动之中。例如,长沙岳麓山会场中引入机器狗参与登山(V92min)。其三,居民通过“热情”的积极形象隐喻了友善的文化氛围。本地居民通过给参赛者加油助威(V21min)等切身行动,助力湖南省“亲善”文化形象的塑造。

4.1.3 情绪表演:“由表及里”的文化共鸣

引发情感认同是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25]。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身体活动、现场氛围、地方文化符号触动着参赛者的情绪,促使他们生成对本地文化的情感认同,进而达成“由表及里”的文化共鸣。第一重情绪表演的主题是“愉悦”。参赛者身心沉浸于登山运动、山岳美景的赛事氛围中,产生兴奋、愉悦、放松等积极情绪,如“登山过程中,工作中的压力得到了尽情地释放,心情特别舒畅”(N18),在“文化感知-积极情绪-文化共鸣”的正反馈中,他们的精神风貌得以表达。第二重情绪表演叙事的主题是“崇敬”,主要体现为红色革命文化的崇尚敬畏情绪。红色文化基因根植于潇湘大地,是贯穿于登山大会各环节的隐性精神纽带,“攀登过程中经过忠烈祠,我对革命英雄们的敬畏感油然而生”(V266min)。面对红色革命遗址,参赛者在感官和心理的双重刺激下产生对湖湘文化崇敬的情绪反应,进而实现个体与集体红色记忆的同频共振。

4.1.4 意志表演:“潜移默化”的文化认同

意志是角色、行为、情绪之上更高阶的精神演绎,体现为个体内在的目标追求[26],在戏剧中能够更为深刻地传递角色思想和戏剧主题。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参赛者和居民通过“意志”的演绎表达出他们对赛事和地方文化的认同。其一,参赛者在登山活动中会经历“自主”价值的探寻过程。“我今天来参加这个比赛也是想挑战下自己”(V120min),具体明确的登山目标激发了参赛者的自我效能感,推动他们树立目标,并通过“意志”达成目标,因而赛事活动的参与过程实质上也是参赛者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赛事中,登山者们“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与“敢攀登、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相弥合,二者之间实现了互动联结。其二,居民主动参与到赛事之中,展现出“自发”的精神风貌。居民在赛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如提供信息咨询、加油打气等,在与参赛者的互动中增强了地方自豪感和认同感。

4.2 舞台叙事:“象征化”的文化映射

“舞台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经初始概念的归纳,形成宏观空间、微观场景、布景设计、道具设置4个二级编码,并进一步向上提炼为空间象征、布景象征2个一级编码(表4)。
表4 “舞台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编码结果

Tab. 4 Coding results of the cultural narrative process of “stage narrative”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 初始概念
空间
象征
宏观空间 山岳文化空间
微观场景 自然景观符号、文化景观符号、
文化地标符号、环境造景符号、
绿色生态符号
布景
象征
布景设计 安全保障设置、现场氛围营造、
标识系统打造
道具设置 物资补给设置、服装道具设置
舞台是戏剧表演最核心的物理场所和“故事”场景,是戏剧表演赖以存在的基础。“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舞台主要包括空间和布景,二者通过“象征化”的文化映射完成文化叙事。

4.2.1 空间象征:“借景表意”的文化映射

空间场景是舞台的核心构成要素,是表现戏剧文化内容的重要背景。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组织者提前将地方文化编码到规定的赛事空间场景中。首先,着眼于宏观空间,登山大会完全置于充斥着地方文化的山岳空间中。这场活动在14座各具地方特色文化的山岳中举办,共同搭建了跨空间的舞台空间场景,通过不同“山岳文化空间”的交互叠合、主题呼应,实现宏大的“山岳文化”叙事。其次,聚焦于微观场景,登山大会通过串联具有一致性文脉渊源和差异性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符号(锦绣潇湘、绝美险峻的山川,V145min)、文化景观符号(南天门、藏经殿等景观,V130min)、文化地标符号(韶山图像广场、毛主席诗词碑林,V6min)、环境造景符号(青石板、柏油路,V125min)、绿色生态符号(张家界的森林野生动物,V185min)等,编织湖湘文化的多元场景叙事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场景符号映射地方文化内容。此外,登山大会也关注文化意义的建构,基于感官的视(美丽景色)、听(鸟语虫鸣)、嗅(花草芳香)、触(山风拂面)的交互设计实现意义的塑造(张家界映射神奇和挺拔、韶峰映射崇高和超越、岳麓山映射坚韧和永恒,V1min),通过“借景表意”的方式,重塑参赛者的真实性感官体验,进而传递地方文化意义。

4.2.2 布景象征:“耳濡目染”的文化沁润

道具布景是支撑舞台的关键要素,能够更好地服务戏剧主题与故事,同时它也是承载戏剧文化意义的符号。“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的道具布景是组织者“二次”文化编排的产物,它们深度联结本地文化,从细节处形塑了地方文化特色。道具布景体现为赛事的物资补给、服装道具、现场氛围、标识系统等,它们并非单纯的功能道具,而是地方文化的“象征符号”。例如,补给站不仅提供运动补给品,还将补给品改造为可体验的“文化道具”,如“补给站有非遗美食(平江香干等)、手工艺品、农产品等地方特色产品”(V47min)。现场布景与服装道具也极大地营造了文化氛围,如“现场红旗飘扬,红色氛围感满满”(V19min),“赛事宣传标语、赛事LOGO随处可见”(V130min)。道具布景是“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重要环节,它们将地方文化拆解设计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实物形态,推动文化叙事从“宏大表述”转变为“微观体验”,在无声中实现文化的沁润。

4.3 剧本叙事:“故事化”的文化叙述

“剧本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经初始概念的归纳,形成赛事准备、赛事过程、赛事后续、赛事文化内核和赛事主题IP等5个二级编码,并进一步向上提炼为故事叙事、主题叙事2个一级编码(表5)。
表5 “剧本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编码结果

Tab. 5 Coding results of the cultural narrative process of “script narrative”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 初始概念
故事叙事 赛事准备 赛前准备、启动仪式
赛事过程 进度象征、荣誉仪式
赛事后续 社媒话题参与、旅游活动引导
主题叙事 赛事文化内核 红色基因传承、时代政策呼应
赛事主题IP 品牌IP打造
剧本是戏剧表演的纲领,其他要素需要按照剧本规定的剧情完成戏剧的呈现,剧情的设定也直接影响戏剧的整体走向。“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以赛事主题内涵为核心指引,利用完整、连贯的故事完成文化叙述。

4.3.1 故事叙事:“环环相扣”的文化讲述

剧本中,各类要素按照规定的时间序列和逻辑关系形成完整的“故事”。“体育赛事文化戏剧”设计了“准备-过程-后续”的完整链条,建构了一个“从开始到发展,再到高潮,直至结局”环环相扣的“地方文化故事”。故事开始时,赛事设计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启动仪式,如昆曲演员粉墨登场(N10),渲染赛事热烈氛围的同时令参赛者感受到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发展中,各位参赛选手获得补给点手环(V240min),以此象征阶段性的“成功”。再到高潮,赛事设立为每一位登顶冠军插上一面冠军旗帜(V46min)的仪式,以此表达荣耀与成就。直至结束,鼓励参赛者在社交媒体参与赛事评论互动(V47min)并通过景点免票(V183min)等措施,引导观众探索湖湘风景,留下美好记忆。“环环相扣”的剧情流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

4.3.2 主题叙事:“由浅入深”的文化升华

剧本主题是戏剧的“精神旗帜”。“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剧本主题也是赛事的文化主题,体现为赛事文化内核和赛事主题IP。首先,湖南省是被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立足新时代,登山大会打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V41min)的宣传口号,不仅是对红色血脉的赓续,也是对“吃得苦,霸得蛮”精神(V41min)的呼应,使得红色基因呈现出新的魅力。赛事中,参赛选手展现出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N19),在登山活动中以身体行动践行“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特质。其次,地方品牌的IP化亦是赛事主题的潜在目标。“本次登山大会是首个湖南省范围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V140min),活动巧妙整合了各类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出“湖南省登山大会”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IP。剧本主题是整个“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灵魂,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由浅入深”地引导地方文化实现升华。

4.4 剧幕叙事:“精饰化”的文化传播

“剧幕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经初始概念的归纳,形成官媒传播、社媒传播、全景视角、特写镜头4个二级编码,并进一步向上提炼为媒介传播、视角精饰2个一级编码(表6)。
表6 “剧幕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编码结果

Tab. 6 Coding results of the cultural narrative process of “act narrative”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 初始概念
媒介传播 官媒传播 官媒实时直播、官媒记者采访
社媒传播 网红流量叙事、个人传播叙事
视角精饰 全景视角 山岳全景、赛事全景
特写镜头 人物特写镜头、实物特写镜头
剧幕是戏剧中的场景,不同剧幕的切割,能够更为“精饰化”地呈现故事内容。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剧幕场景逐步走向线上,新的剧幕形式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借助不同媒介和视角开展画面捕捉、场景切换、节奏把控和情感渲染,能够在叙事上带给观众多样灵活的感受[27]。“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舞台体量大、模块场景多,在技术的加持下也产生了新的剧幕叙事方式。

4.4.1 媒介传播:“多元语境”的文化宣传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多元的媒介运用给予戏剧多样的场景表现。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通过不同媒介的协同运用可实现地方文化的立体式传播。一方面,官方媒体利用超高清电视蜗牛TV大屏(V40min)这一媒介,不仅提供了电视观看渠道,还通过多屏实时互动实现14个地州市的比赛同时播放,弥补单场景赛事直播的缺憾。这种“官媒实时直播”的镜头实践更加全面地展现了赛事场景和地方文化特色。记者采访(V149min)作为官媒的重要叙事策略,其以专业水平向观众解读地方文化,强化了官媒叙事的公共性特征[28]。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则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拓展了群众性、参与性的地方文化叙事方式。如赛事邀请网红和KOL(Key Opinion Leader)开展赛事推广和文化传播,这种叙事方式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性,容易诱发观众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同时,鼓励参赛者“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登山大会作品”(V47min),借助UGC平台创新性、多样化地传播体育赛事和地方文化。“多元语境”下地方文化得以更为有效地宣传。

4.4.2 视角精饰:“多维透视”的文化解读

视角是戏剧表演中选择性的表达手段。“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由全景视角和特写镜头构成,它们借由不同的拍摄手法和呈现方式,以“多维透视”的叙事手法对地方文化进行精饰化解读。其一,登山大会构筑出以14座山川为背景的“全景式”戏剧场景。在直播过程中,多次以全景镜头全面展示登山大会的景观和赛事场面,如V26min画面展示了登山大会的“舞台”全貌、V164min画面对选手登顶时刻进行全景式呈现。这些全景镜头所展现出的湖湘景观元素和文化元素使得整个赛事充满地方特色,也为赛事剧本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提供了坚实支撑。其二,特写镜头聚焦于赛事中的关键细节,如人物特写画面叙述了外国友人身着中国特色的服装(V93min),实物特写镜头展现了机器狗在山路上稳健前行、灵活避险(V92min)。这些特写镜头极具视觉冲击力,不仅是赛事活动的现象呈现,更在“以小见大”中完成文化叙事。媒介化的时代中,镜头和视角在技术工具属性之上逐步具备价值塑造的功能。全景视角和特写镜头的组合为“体育赛事文化戏剧”提供了多维表现方式,也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文化感知视角。

4.5 观众叙事:“互动化”的文化生产

“观众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经初始概念的归纳,形成在场主客互动、线上赛事互动、线上文化传播3个二级编码,并进一步向上提炼为在场互动、数字互动2个一级编码(表7)。
表7 “观众叙事”的文化叙事过程编码结果

Tab. 7 Coding results of the cultural narrative process of “audience narrative”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 初始概念
在场互动 在场主客互动 文化互动、情感互动
数字互动 线上赛事互动 赛事话题互动讨论
线上文化传播 本地文化传播
传统戏剧中,观众在观看表演时通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观众不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线下观众可亲身经历赛事,与赛事产生共时互动;线上观众则能够借助数字平台实时交流感受、分享传播内容,对文化进行二次生产与传播。

4.5.1 在场互动:“主客共享”的文化重构

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参赛者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赛事前后,他们与其他“演员”进行互动。例如,在开幕式非遗舞者与参赛者共舞、在登山途中参赛者与桑植民歌传承人唱响山间(V60min),这些集体仪式使参赛选手更为具身地体验到本地文化,诱发他们的正向情感,进而推动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二次”传播。此外,本地居民也是“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在场观众。登山大会中,本地居民积极与参赛者进行互动,构建良好的主客互动[29]氛围,如在补给点时,地方商户与参赛者交流在地文化(V60min)。这种参与式的在场互动缩短了参与者、赛事、本地居民间的文化距离与心理距离,重新建构起一个“主客共享”的文化空间,在场观众不仅仅是“观看者”的角色,他们也成为了文化的“诠释者”和“建设者”。

4.5.2 数字互动:“虚拟主体”的文化再造

数字平台的发展使得网民可以进行“表演化”的自我呈现[30]。在“体育赛事文化戏剧”中,观众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多模态的内容(文字、图像、视频)和多元化的方式(评论、转发、点赞)参与到赛事中来。网友的话题讨论、直播互动与弹幕评论(V46min)等即时反馈机制,使线上观众实现了“数字临场”。而客观上,这种数字互动的方式也推动了赛事传播和地方文化传播由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延伸拓展。赛事前后,参赛选手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即时分享赛事进程与自身对在地文化的感受,线上观众则借助转发朋友圈、评论、弹幕等方式对体育赛事内容和地方文化内容开展多元化的分析与评价,使赛事和地方文化的意义在互动中不断被重新创造。“虚拟主体”在线上参与赛事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文化的再造和传播,这种新型互动模式也推动了地方文化叙事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的转变。

5 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模型

研究采用归纳法进一步归纳普适性的理论机制模型,最终发现:5类叙事逻辑上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地方文化叙事机制模型(图3)。
图3 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体育赛事文化戏剧”)机制模型

Fig. 3 Cultural narrative mechanism of local sports events (“cultural drama of sports events”)

演员作为体育赛事的核心文化叙事主体,在角色、行为、情绪和意志等表演的循环中完成“表演化”的跨维度文化表达,是整个文化叙事的“主力”。观众作为体育赛事的另一“补充性”文化叙事主体,通过在场和数字的方式完成“互动化”跨模态文化生产,协同演员进行双向互动式的文化叙事。舞台作为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物质载体,为演员叙事表演提供空间和布景的载体支撑,通过“象征化”的跨场景文化映射,隐喻式地诠释地方文化意涵,也补充、延伸了剧本的背景设定。剧本是串联“地方性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逻辑内核,为演员表演叙事提供框架遵循、为舞台叙事提供蓝图遵循、为剧幕叙事提供蓝本依据,以“故事化”的跨阶段叙事手法讲述体育赛事的地方文化故事。剧幕作为独立于戏剧核心要素外的文化叙事介质,以镜头媒介语言重构、包装、传递体育赛事所蕴含的地方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引导观众对地方文化进行二次建构与传播。
地方性体育赛事作为一台“文化戏剧”,基于演员、舞台、观众、剧本和剧幕的多元文化叙事互动机制,共同完成“宏观与微观交互”“静态与动态交互”“现实与虚拟交互”的文化叙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文章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为案例,探索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机制,最终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研究借助拟剧理论探索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提出“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理论框架。在“叙事结构”的分析中,归纳出5种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类型:演员叙事、舞台叙事、剧本叙事、剧幕叙事和观众叙事。
第二,5类叙事均存在特定的叙事过程。具体而言,演员(政府、参赛者、居民)通过角色、行为、情绪、意志的“表演化”过程完成文化意义的表达;舞台通过空间场景和道具布景的“象征化”叙事映射特定的符号意义;剧幕通过媒介和视角“精饰化”的文化解读与传播,为文化叙事提供“对外展示窗口”;剧本围绕主题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观众则是通过线下参与和“数字在场”的方式开展互动,实现文化生产与重构。
第三,演员叙事、舞台叙事、观众叙事、剧本叙事和剧幕叙事并不是独立割裂的,5个维度互动关联、相互影响。演员作为核心叙事主体,是地方文化叙事的“主力”。舞台作为叙事载体,为演员叙事表演提供空间和布景的载体支撑,补充、延伸了剧本的背景设定。剧本作为“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逻辑内核,统筹、串联、引导其他4个叙事维度,形成文化叙事合力。剧幕作为叙事介质,运用媒介技术和传播策略,提升地方文化叙事的张力。观众作为补充主体,在与其他要素互动的同时起到了“补充性”叙事的效果。5个叙事维度共同构筑“主体表演-场景承载-剧本串联-媒介传播-观众反哺”的协同化、互动化的地方文化叙事机制。

6.2 理论贡献

研究的开展力求在以下理论层面做出创新:一是提出了“体育赛事文化戏剧”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对体育赛事的文化传播具有解构意义。已有体育赛事文化效益的研究较少关注文化传播和叙事的过程,也未能对文化传播的结构要素进行解读。研究重点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对体育赛事的文化传播、互动、生产等叙事过程进行系统解构,建构了一个基于“演员-舞台-剧本-剧幕-观众”的系统性理论框架。二是研究借助拟剧理论探讨文化叙事过程,研究结果确证了两者之间的理论适配性,也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例如,文化叙事中“参赛者视为演员”“地方山岳视为舞台”“比赛过程视为剧本”等要素“拟剧化”的处理,为文化叙事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思路。此外,“我们生活在一个‘叙事的时代’,叙事的范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1],已有文化叙事的研究多数以艺术和文学作品为载体,研究探讨了一个强实践性的文化叙事媒介——体育赛事,这样的探索丰富了叙事研究的研究对象。三是为文体旅融合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材料和文化嵌入思路。研究中的具体研究对象包含了体育赛事、地方文化、旅游空间、本地居民和游客等要素,研究目标实质上也是在探索文体旅融合的理论路径,研究结果提炼出文体旅融合中文化嵌入的新思路。

6.3 管理启示

研究对管理实践也提供一定启示:一方面,研究结果为建构体育赛事文化叙事体系提供了经验参考。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需要多途径的传播[32],体育文化叙事是“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多维度、全流程建构了一个地方性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框架,相对系统性地呈现了一个体育赛事文化叙事体系,为体育赛事领域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案例。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为体育赛事产业、旅游节庆产业等领域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提供有效的案例借鉴。对于体育赛事承办企业,可借助研究结果中“地方文化符号融合”的部分进一步策划出有地方特色、受群众欢迎的赛事活动。对于地方文化、体育、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可参考研究案例中的本地文化叙事思路及叙事过程进一步扩大体育赛事举办的文化影响力,更有效地借助体育赛事树立本地文化品牌。总之,研究力图以体育赛事为切入点,为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做出实践性探讨。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事实上,研究也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问题。一是单一案例选择的局限性。尽管文章的研究案例湖南省首届登山大会包含了14场体育赛事,但案例仍属于同一个主办方的相同类型(登山)的体育赛事,难以涵盖多维度的体育赛事类别,因而未能探讨多类型体育赛事的地方文化叙事规律。下一步研究可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展开深层次的文化叙事研究。二是研究设计的视角有待丰富。研究主要从“叙事主体怎样叙事”的视角开展研究设计,而较少关注“受众感知和倾听文化的效果”。下一步研究可尝试以体育赛事参与者、外界公众等为对象,采用问卷、访谈、情景实验等方法进一步探讨文化叙事的效果等问题。此外,文章为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提供了一个总体的理论框架,下一步可针对体育赛事中的“演员”“舞台”“剧本”等结构要素进一步开展细致化研究,亦可从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等视角进一步探讨“体育赛事中文化符号的意义编码和解码”“体育赛事中文化符号背后的权力”等问题。
[1]
李晓莉. 大型体育赛事中旅游杠杆效益的发挥[J]. 旅游学刊, 2009, 24(1): 11-12.

[Li Xiaoli. Exertion of tourism leverage benefit in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 11-12.]

[2]
盖文亮, 杨涛. 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影响机理[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5(4): 455-459.

[Gai Wenliang, Yang Tao.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Chinese folk sports and tourism destinations[J]. Journal of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2018, 35(4): 455-459.]

[3]
王敏, 陈晓欣, 林银斌, 等. 体育赛事体验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研究: 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J]. 旅游学刊, 2022, 37(12): 39-51.

[Wang Min, Chen Xiaoxin, Lin Yinbin,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event experience on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ing: A case of Guangzhou marathon[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2): 39-51.]

[4]
游淳惠, 陈慧.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资本的建构: 以杭州筹办亚运会为例[J]. 未来传播, 2023, 30(4): 80-90.

[You Chunhui, Chen Hui. The effects of the 19th Hangzhou Asian Games on city cultural capital[J]. Future Communication, 2023, 30(4): 80-90.]

[5]
高健. 共生理论视角下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1(4): 76-81.

[Gao Jia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events and urba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J]. Journal of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 2017, 31(4): 76-81.]

[6]
武胜奇. 体育赛事文化对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提升路径选择[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6): 480-483.

[Wu Shengqi. Influence of sports event culture on urban cultural core-competitiveness and ways for improvement[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2009, 24(6): 480-483.]

[7]
余阿荣.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影响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7(12): 8-12.

[Yu Aron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on the soft power of urban culture[J]. Sports Culture Guide, 2017(12): 8-12.]

[8]
刘琨瑛, 林如鹏. 体育赛事与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3(6): 11-14.

[Liu Kunying, Lin Rupeng. On sports events and soft power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City culture[J].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2013, 33(6): 11-14.]

[9]
王彦, 张尔坤, 周昊宇.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 2024(2): 200-210.

[Wang Yan, Zhang Erkun, Zhou Haoyu.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llingness in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24(2): 200-210.]

[10]
罗璇.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与跨文化传播[J]. 体育文化导刊, 2015(10): 126-130.

[Luo Xuan.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 Sports Culture Guide, 2015(10): 126-130.]

[11]
吕金龙, 王雷. 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体育赛事视觉形象设计中的运用[J]. 美术大观, 2019(5): 138-139.

[Lv Jinlong, Wang Lei. The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visual image design of modern sports events[J]. Art Panorama, 2019(5): 138-139.]

[12]
袁建伟, 姚孔运. 体育赛事与贵州独特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合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4(7): 118-121.

[Yuan Jianwei, Yao Kongyu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events and Guizhou’s unique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J]. Sports Culture Guide, 2014(7): 118-121.]

[13]
李采丰, 杨宗友. 体育赛事文化价值初探[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6(5): 26-29.

[Li Caifeng, Yang Zongyou.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porting events[J].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2016, 36(5): 26-29.]

[14]
李勋灿. 媒介事件、 仪式构建、文化认同: 大型体育赛事节目的海外传播[J]. 电影评介, 2023(5): 105-108.

[Li Xuncan. Media events, ritu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large sports event programs[J]. Movie Review, 2023(5): 105-108.]

[15]
邱婷, 柳鸣毅, 姜韩. 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6(3): 39-44.

[Qiu Ting, Liu Mingyi, Jiang Han.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llmark sport event and inheritance of urban culture[J].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2016, 36(3): 39-44.]

[16]
黄建生.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33(4): 91-93.

[Huang Jiansheng. Goffman’s conception of stage performance and the analysis of behaviour[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1, 33(4): 91-93.]

[17]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 Feng Gang, trans tra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18]
王长潇, 刘瑞一. 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自我呈现”: 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J]. 当代传播, 2013(3): 10-12, 16.

[Wang Changxiao, Liu Ruiyi. “Self-presentation” in online video sharing: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based on goffman’s dramaturgical theory and behavior analysis[J].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2013(3): 10-12, 16.]

[19]
张岚. 拟剧理论视域下UGC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研究[J]. 传媒, 2019(3): 54-56.

[Zhang Lan. Research o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UGC short video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turgical theory[J]. Media, 2019(3): 54-56.]

[20]
张骁鸣, 常璐. 拟剧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网络社区人际互动研究: 以豆瓣网“穷游”社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9, 34(7): 98-109.

[Zhang Xiaoming, Chang Lu. A dramaturgical approach to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online community: The case of qiongyou community on douban.com[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7): 98-109.]

[21]
沈歆, 林小榆. 拟剧理论视域下“Vlog+新闻”的叙事路径创新: 以《武汉观察》为例[J]. 传媒, 2022(15): 88-90.

[Shen Xin, Lin Xiaoyu. Innovation of narrative path of “vlog+n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turgical theory: Taking Wuhan Watch as an example[J]. Media, 2022(15): 88-90.]

[22]
张洁. “拟剧理论”视角下网络视听节目中的群体性叙事话语剖析[J]. 电影评介, 2024(14): 95-100.

[Zhang Jie. Analysis of group narrative discourse in online audiovisual progra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turgical theory”[J]. Movie Review, 2024(14): 95-100.]

[23]
Braun V, Clarke V.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008, 3(2): 77-101.

[24]
樊友猛. 乡村旅游驱动的乡村现代化: 路径、挑战及应对[J]. 旅游学刊, 2025, 40(4): 61-78.

[Fan Youmeng. R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rural tourism: Path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J]. Tourism Tribune, 2025, 40(4): 61-78.]

[25]
吴少峰, 胡雨, 徐红罡. 创意型怀旧消费空间中游客的存在真实性研究: 以长沙文和友为例[J]. 旅游学刊, 2024, 39(6): 45-55.

[Wu Shaofeng, Hu Yu, Xu Honggang. Tourists’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in a nostalgic creative space: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Wenheyou[J]. Tourism Tribune, 2024, 39(6): 45-55.]

[26]
Deci E L,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4): 227-268.

[27]
凌逾. 后现代的跨媒介叙事: 以西西小说《我城》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 29(7): 41-46.

[Ling Yu. Postmodern cross-media narration: Taking Xixi’s novel my city as an example[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9, 29(7): 41-46.]

[28]
田维钢, 温莫寒. 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 主流媒体疫情报道的短视频生产[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 42(12): 9-14.

[Tian Weigang, Wen Mohan. Value identity and emotional closeness: Short video production of epidemic reports by mainstream media[J]. Mod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20, 42(12): 9-14.]

[29]
刘勇, 郭钊逢, 白洁, 等. 居民视角下的主与客: 旅游促进民族交融的机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5, 15(1): 48-67.

DOI

[Liu Yong, Guo Zhaofeng, Bai Jie, et al. Hosts and gues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Mechanism of tourism promoting ethnic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5, 15(1): 48-67.]

DOI

[30]
周燕.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 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Zhou Yan. Self-presentation of youth groups in Weib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turgical theory[D]. Nanj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

[31]
艾沃·古德森. 发展叙事理论: 生活史与个人表征[M]. 屠莉娅, 赵康译,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Goodson I. Developmental Narrative Theory[M]. Tu Liya, Zhao Kang, trans trans.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20.]

[32]
王霂凡, 陈义平.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 价值意蕴、逻辑结构与实践指向[J]. 理论月刊, 2025(1): 12-21, 154.

[Wang Mufan, Chen Yiping. The cultural narra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Value implication, logical structure and practical direction[J]. Theory Monthly, 2025(1): 12-21, 154.]

Outlines

/